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
这段内容是白登之围的前奏。刘邦想要北击匈奴,先后十多次派出使者打探情报,匈奴故意示弱于汉,刘邦以为匈奴羸弱可欺,起兵三十二万进攻匈奴。刘敬是最后一次出使的使者,他返回时大军已经开拔,他见到刘邦后对他说:“两国交战,是应该展现自己强大一面才对,可我去出使,见到的全都是老弱病残,这一定是他们故意示弱,埋伏下奇兵来抢占优势。我认为匈奴打不得。”刘邦很生气,骂刘敬说:“靠着口舌混得一官半职,现在还敢在这里扰乱军心!”于是把他囚禁起来送去广武。
刘邦拒绝刘敬的建议不奇怪,奇怪的是刘邦拒绝刘敬的方式。娄敬的刘是赐姓,刘敬是有功之臣,后来还多次献计被封侯,而有功之臣仅仅是提了一个建议,就被刘邦痛骂,刘邦甚至还不解气,最后把他关了起来,这是很反常的。刘邦为自己打造的人设是尊重贤能之人的长者形象,人设是政治人物的生命,刘邦不惜破坏自己的人设,也要处分刘敬,这和“妄言沮吾军”这一原因是分不开的。
刘邦的大军已经开拔。大军三十二万,行军需要调动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假如行至半路便无功而返,那整场行动就如同儿戏,不仅会动摇军心,还会大大打击刘邦的领导权威。所以即便是刘邦心中赞同刘敬的观点,也绝对不可能听从他的建议退兵。相反,他必须要表现的非常严厉,才能稳定军心,让军中不敢有人妄言退兵,如果他想退兵,也会之后再寻其他理由。
当然,此时的刘邦恐怕心里也并不赞同刘敬,毕竟之前十几次出使,得到的情报均为匈奴可击,不太可能因为刘敬这一次出使而改变主意。不过有一点值得玩味:这样的道理,我一个普通人能看得出来,作为天子幕僚的刘敬,不可能看不出来。如果说他知道建议退兵很可能会招致惩罚,仍然执意直言相谏,那么可以想象,刘敬必然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
白登之围后,刘邦看出了刘敬的忠诚。因此,他亲自拜谢刘敬,把刘敬直升封为侯,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司马光说,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大用,有才有德,方可堪高位。刘邦经过议迁都之事,认识到刘敬有才;经过白登之事,意识到刘敬有德,于是委任他以重任,刘邦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考察和任用人才的合理方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