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角穿越到日本战国时期,能否比一向一揆更加成功

发布时间: 2021-04-14 20:10: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日本战国时期的宗教有几种历史书上说日本战国时期只有两种宗教,,一个佛教,,一个西方的天主教,,有一个诸侯接受了天主教,,在日本战...

如果张角穿越到日本战国时期,能否比一向一揆更加成功

日本战国时期的宗教有几种

历史书上说日本战国时期只有两种宗教, 一个佛教, 一个西方的天主教, 有一个诸侯接受了天主教, 在日本战国时期还有什么别的教派, 或者伊斯兰教。
日本战国前期的主要宗教为佛教,佛教自奈良时期自中国唐朝传入日本后就压倒原有的神道教,成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宗教,神道教则吸收一些佛教的东西继续存在。而到了战国中期因为葡萄牙人的意外到访使得天主教进入了日本。

  佛教,佛教自传入日本后迅速发展,在日本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信徒和佛寺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空海(774-835),通称弘法大师,真言宗的创立者。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来中国学密教,回日后开始在京都东寺(教王护国寺)建立真言宗,称为“东密”。后又在高野山创建专门道场进行传播。最澄(767-822),天台宗的创始人,近江国滋贺郡人,姓三津首,幼名广野。自幼出家,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来中国天台山习天台教规,受禅法,后又于越州(今绍兴)龙兴寺受密法。一年后回国,在琵琶湖畔比睿山建立延历寺,成为天台宗道场。此时的日本佛教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发展高峰期,然后我们把时间向后推到镰仓时期,由于农民生活痛苦,在反抗现实压迫的同时,也幻想来世。因此民间兴起了一些新的佛教派,如净土宗,真宗(一向宗),法华宗(日莲宗)等。(净土宗--由宋传日,教义是厌恶现世,希求净土,信徒念阿弥驼佛便得超生极乐世界。一向宗---净土之分支,亲鸾所创,较净土宗更通俗。这一流派广泛流行于北陆关东一带。法华宗---庶民出身的日莲所创,主张念法华经就能成佛,反对幕府统治,获得城市手工业者,非御家人和下层武士的信仰。日莲最后被幕府放逐。)

  以前佛教信仰要求信徒修庙,塑像,施舍土地财产,研习经典的。而新兴的教派则不拘形式,只重信仰,不分贵贱,在农民和下及武士之间广泛流行。新教派因为受到有贵族大名等支持的旧教派的迫害,所以往往团结起义农民和贵族大名作斗争。在16世纪的一系列农民起义中,佛教新宗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开始转入战国时期,此时的一向宗由于它的教义取得的农民阶层的大多数认可,因而具备庞大的影响力,成为了日本当时最大的宗教势力,教徒更是遍布全国。而这时正是战国乱世,各大名经常彼此混战,特别是后来枪炮等新武器的传入使得大名们竭力剥削农民来装备部队,因而迫使农民大批逃亡,或者起来反抗。15世纪末期,北陆关东一带不堪大名剥削压迫的农民就在以一向宗信徒为中心发动了起义。一向宗由于组织较严,团结较紧,有利于起义。

  1487年,加贺国发生一向一揆反抗大名富x(“木”字旁加坚)政亲的统治,北陆一带的农民赶来支援同教的起义军。一向宗胜,占领了加贺等三国,政亲自杀。而一揆更是扩展到了京都近畿,1469年,一向宗开始在淀川旁建造了石山本愿寺,也就是大坂城的前身。此时的一向宗在本质上来说已经成为了大名,成为了封建主,并且建立了僧官,僧兵的军事系统来维护其统治。虽然其名义上仍是平民的领袖,其实已经脱离广大的群众,而此后所发动的一向一揆更多直接原因是出于一向宗宗主的自身统治利益,当然在一向宗的领地内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步的政策,如由农村上层,僧侣和农民代表组成统治结构;废除农民债务;减少苛捐杂税等。一向宗在全国各地不断的发动着一向一揆使得混乱的战国时代更加的混乱,也使一向宗成为了战国下克上的一支强大的势力,至此也可以说这时的一向宗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强力大名。而就在一向宗最强盛的时期,战国时期的第一革命者织田信长出现在了战国的舞台上。在织田信长还只是尾张小领主的时候,一向宗发动的一揆多在北陆关东一带,对其影响不大。当随着信长领土的扩张,就在他进行伊势攻略时,织田信长已经成为了一向宗眼中的佛敌,自此一向宗便不断的在信长的领地内发动一揆并不断的向信长的敌人们提供着支持。对此,织田信长对其领地内的一向宗进行了疯狂且残酷的镇压,并在其领地内支持耶稣会的教士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宗教和政治上与佛教相抗衡。在一向宗与织田信长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讨伐伊势一向一揆的十一年中,织田家就有四人战死,包括信长的叔父;而在伊势长岛坚持抵抗了十一年的二万多一向宗门徒,则完全被信长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尽,整个伊势国则有三份之二百姓被屠杀;在北陆的一向宗也被柴田胜家无情的镇压。到了1580年织田信长开始进攻一向宗总部---石山本愿寺,为了这次战役信长动员了十万人的大军,还使用了早西方三百年的铁甲船,并且打败了前来支援的毛利家水军,使得石山本愿寺遭到全面包围,落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就在这时,由于朝廷的干预双方达成了协议:一向宗全面退出石山本愿寺,无条件投降,宗主显如退位于教如,一向宗不再发动一揆等,总之一向宗势力在战国武家的舞台上彻底的消失了;而作为交换条件织田信长则不再追究一向宗。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真言宗和天台宗,哎,惨啊!简直是不忍下笔。真言宗的道场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被织田信长攻破,数千人全部斩杀并弃尸荒野:天台宗的比睿山延历寺被织田信长攻破后实行了大屠杀,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无赦,更亲手将平安朝以来一直点燃了八百多年法灯扑灭;而织田信长讨伐真言,天台二宗的原因是:在信长包围网中它们对反信长的势力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及织田信长其人对佛教的态度。现在看来,本愿寺显如称织田信长是“佛敌”一点没错,而织田信长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敌对,痛恨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有机会的话再进行探讨吧。至此,一句话,织田信长终结了佛教在战国宗教历史舞台上的演出,下面出现在舞台上的将是天主教了。

  1543年,葡萄牙商船因风漂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商人向岛上的封建主赠礼示友好,此为欧洲殖民者渗入日本之开始,也同时带来了二样重要欧洲文化产物:强力火器和天主教。继商人到达后,很快的传教士们也来到了日本。其中最早的是耶稣会士沙勿略,于1549年到日本。于是天主教开始在九州鹿儿岛传布,后来开展到其他地方。大名目的是企图依靠教士的帮助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得来自欧洲的新知识和新武器,因而对天主教采取保护政策:有的大名和家臣还信教,而天主教也在日本设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竭力扩大势力和影响。在此说明一下战国时期对欧洲人的称呼: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为南蛮;荷兰,英等国为红毛;以后则常统称欧洲人为南蛮。经过传教士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布教使得天主教在日本发展迅速。据1579年日本的耶稣会士报告,当时日本已有天主教徒十五万人。1582年,九州三家大名谴使到罗马觐见教皇,表示对教廷服从,同样的天主教在农民中的传播日广。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向来是宗教打头阵,教士作先锋,先用宗教控制人心,然后武力后行之以完成其侵略的野心。而此时日本大多数领土的统治者丰臣秀吉觉察到了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野心,又怕农民利用天主教聚众起义,教会勾结九州,四国等西南大名将不利于统一,因此最初采取放任态度。1587年,丰臣秀吉控制日本绝大部分领土后,曾下令禁止天主教。但这个禁令没有立即严格执行,因为丰臣秀吉把目标放到了统一日本和对外侵略战争上了。到了1597年经过第一次侵朝战役失败后丰臣秀吉决心禁教,在长琦杀外国教士及日本信徒二十六人,勒令所有教士退出长琦。这一措施给天主教会和西南信教大名以严重打击。但是丰臣秀吉再一次把目标放到第二次侵朝战争中,禁教政策同样并未彻底执行。1598年丰臣秀吉卒,禁令自动戒除。1600年德川家康通过关原会战取得天下成立了德川幕府,在幕府初期,因重视对外贸易利益,幕府默许天主教传播。1611年天主教徒在日本已达到75万人,德川家近臣中也有人信教的。荷兰人为独占日本贸易,排斥葡西二国,一再以天主教国家对日本有领土野心为词,向幕府进行挑拨。而幕府本身也因为西南大名在接受和接近天主教势力后日益强大不安,深恐威胁幕府统治,因此在1611年下令禁教,次年开始迫害教士和教徒(惨啊,竹锯锯头呀……,救命啊!)。但是天主教仍在传布。1624年,幕府在江户用火刑处死教徒五十人,以后教徒被处死的不断增加。而1637年的岛原起义更促进了幕府禁教的决心。其实在起义之前幕府已经加紧禁教,屠杀教徒,同时决心实行闭关封锁,幕府驱逐了葡,西等国商人,中和荷除外,禁止外国船在长琦,平户二地以外停泊。1633年决定驱逐欧洲人并禁止本国人出国,已在国外的不准回国,违者处死刑。1639年,幕府下达最后的“锁国令”,禁止与外国贸易,各国商人教士等都被驱逐,只许中,荷二国在长琦通商。至此,天主教也在日本战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直到1853年美国用大炮轰开了日本的大门,天主教才又正式进入日本。
日本人既然知道了奉天承运为什么还不把自己先皇投胎转世的刘强东请回日本再次带领日本开创辉煌新世界。

【请教】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战国时代”,日本历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代”?

【请教】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战国时代”,日本历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代”?
中国的战国是指春秋之后到秦国一统天下的一段时间。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所以你就懂了,日本人抄我们的说法,最终不过是被后来的人一直这样叫下去了而已。
望采纳,谢谢。
战国时代(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后半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史家指出,春秋时代诸侯演变为战国七雄,是“都市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到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古代帝国秦汉。秦灭六国后,始皇焚书坑儒,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
室町幕府自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在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亦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
而在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与努力,直到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但结束时间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在此采用第5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杀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率部讨伐并被其击败。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一跃而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随着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与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决定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但田山氏衰退之后,细川、山名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的情况更加严重。
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风波。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军队援助西军后,战况顿时改观。再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着,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征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幕府将军也只是大名上洛后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荡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由于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亦足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义教时,爆发永享之乱,但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镰仓公方,此举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的古河公方。
享德之乱后关东形成两大势力: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双方对抗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灭了堀越公方后实力大增。不久,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上杉氏转衰,后北条氏利用这个机会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相模三浦氏,还占领了小田原城,这个结果反而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二代家督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以下克上,将军被弑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1561年)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在中国方面,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实权,日后其大名尼子经久更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势力达十一国的中国双雄。
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采取墙头草的态度,逐渐吸收尼子、大内的力量,日后乘大内氏内乱,在严岛会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新霸主。
此外,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就是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
在东海,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豪门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
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之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并复职为将军。因足利义稙无子,故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
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祐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而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大名上洛谒见幕府将军。
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把幕府当作傀儡而掌握实权,成为当时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要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因为得到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剑术,而有剑豪将军美名,但依旧寡不敌众而被弑,他们拥立足利义维之子义荣为第14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幕府灭亡。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靠着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三方原会战)。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长筱之战),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
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变,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击败反对他的织田旧臣,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和德川家康谈和,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日后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长宗我部家、岛津家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1592年,太阁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军前去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以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
1593年1月,明、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以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而损失惨重,而另一方面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了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此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展开。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
在两军对峙之际,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命令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但李舜臣却在于岛津义弘交战中中弹而亡,日军遭受重大损失后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文禄蘰罞之役后,丰臣氏消耗过多财力,成为日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氏立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返国的丰臣氏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
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于大坂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关原合战)。
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凌厉,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喘不过气来;可是到了大约中午时分,家康下令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收买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作威吓射击,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
至此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稍占优势转为完全溃败。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告终。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他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被以首要战犯的罪名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了丰臣氏的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天皇赐与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江户幕府;但随着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的文句大做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的意思(铭文上家康二字被拆开,家康指丰臣氏诅咒自己人头落地),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坂城。
对此要求,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约11万人,同时亦储备粮食以备长期抗争。而德川方亦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城城防坚固,德川方进展缓慢。
后来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坂城的天守阁,以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又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
大坂冬之阵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坂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赖母子自杀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
总结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1]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日本战国时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多数人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日本战国时代结束。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佣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诸侯国多而且实力强连年征战,日本的战国时代概念和中国差不多,日本的不叫诸侯叫大名,本质上和诸侯差不多,每个大名各有各的军队和领地,为了争权夺利抢土地抢人口等,多年进行战争。
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时代都很相似。
我国的战国时代,周王朝仍然存在(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开始互相征战。
日本的战国时代,室町幕府仍然存在(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各大名开始互相征战。
回答完毕,话说老夫回答你这么多问题,你从来不采纳的?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名将

日本战国时代之十大名将
一、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 ,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个为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将日本的战国乱世彻底打破。原本是尾张国的小大名,后于桶狭间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日本,后通过拥护足利义昭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逐渐控制京都,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枪的战术,实行兵农分离,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等等革新政策,开拓了日本通向近代的道路,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于1568年至1582年间,作为掌握日本政治局势的领导人,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但在即将一统全倭前夕,于京都本能寺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但人们始终无法找到他的尸体,这使其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织田信长被日本民众评选为“2021年日本人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第一名”。
二、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生于1521年12月1日(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卒于1573年5月13日(元龟四年四月十二日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日本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从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浓守,甲斐守,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幼名胜千代,通称太郎,出家后法号德荣轩信玄,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 。因任甲斐守,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名将”之称,也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
三、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享禄3年1月21日(1530年2月18日)—天正6年3月13日(1578年4月19日)),日本战国时代名将。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笃信佛教,出家后法号不识庵谦信。自称毘沙门天转世。因拥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被称为“越后之龙(虎)”,一般通称为“军神”。谦信虽然被誉为“战国最强”的武将,但是却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矛盾。由于崇尚“义”,其行为在战国乱世显得很特别。一生49年中和关东北条氏康、甲信武田信玄、畿内织田信长、越中神保长职、椎名康胤、一向一揆、能登畠山氏、会津芦名盛氏、出羽庄内大宝寺氏、下野佐野昌纲、等均有合战。晚年将领地扩大到越中国、能登国。官位为“从五位下弹正少弼”,死后由明治天皇追赠从二位。
四、德川家康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原姓松平,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狭间之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同盟,本能寺之变后先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敌对,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担任五大老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之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自此一步步摧毁了丰臣家势力。庆长19年(1614年)至庆长20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暂时的和平。元和2年(1616年),在骏府城死去。享年74岁。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五、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 庆长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原姓木下,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改姓羽柴。农民家庭出身 ,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六、真田幸村
真田幸村(1567年-1615年6月3日),本名真田信繁。以真田幸村、真田左卫门佐之名闻名于世 。是日本战国末期名将,战国乱世最后的英雄。真田幸隆之孙,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之之弟。
关原合战与父亲同在西军,战后被流放于纪伊九度山,逃脱后,投奔到大坂城。因其在大坂之战以寡击众的英勇表现,被江户幕府和诸国大名记录下来, 后来以这些史料为脚本的小说将真田幸村以及虚构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绘成与德川家康大军对抗的武将,而闻名于现世。岛津忠恒称誉他为“日本第一兵”。与源平合战的源义经、南北朝时代的楠木正成并列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剧英雄”。
七、毛利元就
毛利元就(假名:もうりもとなり;1497年4月16日(明应6年3月14日)-1571年7月6日(元龟2年6月14日)[1] ,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山阳山阴地区的超强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寿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纹为一文字三星纹。毛利氏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从安艺国的一个小豪族跻身为统治十国的西日本第一大势力,领国石高超过120万石,人称“西国第一智将”。
在永正14年(1517)的有田中井手之战中,初次上阵的毛利元就以区区千余众击杀武田元繁,由此名震日本,日本史学界称此役为“西国桶狭间”。此后,毛利家东克尼子,西破大内,势力急剧扩张。最终于“严岛合战”中一举击败大内家权臣陶晴贤,继而攻灭尼子氏,威震关西,并一度染指北九州。安艺毛利氏的西国霸主地位一举奠定,而作为毛利家霸业开创者的毛利元就,也被日本民众视为“战国谋神”而久久传颂。
八、本多忠胜
本多忠胜,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时称"战国第一强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十六神将、德川三杰及日本七柱枪之一。德川氏家臣。上总国大多喜藩初代藩主、伊势国桑名藩初代藩主。忠胜系本多家宗家初代,本姓藤原氏。更被织田信长称赞为“日本之张飞”。
本多忠胜被后世称“东国唯一猛将本多平八、西国唯一猛将立花宗茂”。史家都认为他以勇猛而闻名,连同族本多正信也曾认为他有勇少谋。
他每次的出阵都使敌人闻风丧胆。敌人看到他载着的鹿角兜、手持的蜻蛉切和他的钟馗马印都闻风而遁。生平出入五十六场战役未曾受伤,故有人称其为“八幡大菩萨”的化身。
和家康一起争战后期时认为自己体力走下坡,将自己的爱枪枪柄砍掉一尺,但却使枪发挥的空间却更广。
九、直江兼续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上杉氏家老。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父亲是长尾政景家老、上田执事樋口兼丰,母亲是上杉家重臣直江景纲的妹妹,兼续后来继承直江氏,与伊达家臣片仓景纲并称为“天下第一陪臣”。除了擅长使用重锤作为武器之外,更是日本七柱枪之一。
兼续的头盔上装饰有一个很大的“爱”字,这副盔甲保存在米泽市上杉神社的稽照殿。这个“爱”字是“仁爱”和“爱民”的意思。上杉谦信信仰毗沙门天因此旗帜上印了一个大大的“毗”字。当时把神佛的名字印在旗帜和盔甲上十分盛行。也有说爱代表军神“爱染明王”和“爱宕权现”的意思。
十、伊达政宗
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人称“独眼龙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与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兴之祖之称)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官位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从、越前守、右近卫权少将、陆奥守、权中纳言,死后赠从二位。

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有哪些

1、井伊直政(1561年3月4日-1602年3月24日)战国中后期到江户初期之武将、大名,井伊氏第24代当主,近江彦根藩初代藩主。

2、岛左近﹙;1552年4月2日-1600年10月21日﹚,别名岛清兴、岛胜猛。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武将。关于他的出身一直众说纷纭,岛左近虽然名满天下,但是前半生却平淡无奇,默默无闻至今仍是一个谜。

3、前田庆次(1533年-1612年),又名前田利益,出生于尾张海东郡(现名古屋市),日本战国时代中后期的名将,幼名宗兵卫,本名利益(利太),通称庆次郎。

4、黑田如水(1546.11.29-1604.3.20),本名黑田官兵卫孝高,幼名万吉,法号龙光如水圆清。他是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丰臣家的家臣。

5、本多 忠胜(ほんだ ただかつ;1548年3月17日-1610年12月3日),日本战国至江户时代初期之武将、大名。上总大多喜藩初代藩主、伊势桑名藩初代藩主,系本多氏宗家初代。本多忠高的长男,幼名为锅之助,通称平八郎。十岁开始侍奉主君松平元康(后来的德川家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多忠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田官兵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田庆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伊直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岛左近

太多,数不清。列举最顶级的吧!
战国三杰:
织田信长-第六天魔王、战国风云儿
丰臣秀吉-战国第一人
德川家康-德川幕府初代将军
战国三枭雄:
北条早云-窃国名人
斋藤道三-美浓蝮蛇
松永久秀
关东三雄:
武田信玄-甲斐之虎、战国第一军略家
上杉谦信-越后之龙、战国军神
北条氏康-相模之狮、战国第一民政家
中国(日本地域名)三谋将:
尼子经久-出云之狼、西国宰相
毛利元就-战国第一智将
宇喜多直家
四国:
长宗我部元亲-土佐之出来人
九州:
大友宗麟
立花道雪-鬼道雪、雷神、大友双璧
高桥绍运-大友双璧
立花宗茂-西国无双的大将
岛津忠良
岛津义久
岛津家久
岛津义弘-鬼石曼子
龙造寺隆信-肥后之熊
锅岛直茂
中国:
小早川隆景-毛利两川
吉川元春-毛利两川
近畿:
三好长庆
三好义贤
铃木重秀-杂贺孙市
铃木重意
岛清与-鬼左近
石田三成
大谷吉继
竹中重治-天才军师
黑田孝高
六角定赖
浅井亮政
浅井长政-近江之鹰
朝仓孝景
朝仓宗滴-越前军神
明智光秀-战国稀之反叛人
蒲生氏郷
东海道:
织田信秀-尾张之虎
柴田胜家-破竹柴田
泷川一益-重炮手
前田利家-丰臣五大老、枪之右左
前田利益-战国第一倾奇者
松平清康
今川氏亲
今川义元-东海第一弓取
太原雪斋
山本勘助
北条纲成-地黄八幡
真田昌幸-表裹里兴
真田幸村-战国第一强兵
佐竹义重-鬼义重
长野长政-上州黄斑
直江兼续-天下第一陪臣
上杉景胜
柿崎景家
宇佐美定满
芦名盛氏
伊达政宗-独眼龙
片仓景纲-天下第一陪臣
最上义光
南部晴政
  战国时期名将:
  1、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2、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3、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延伸: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的后半期,但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经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楚国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

战国名将--乐毅
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间,曾“管、乐”自许,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这里所说的“管、乐”,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而“乐”,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赵括
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死后,赵惠文王念其父子功高,让赵括袭封马服君。因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因而又被尊称为马服子。可惜 纸上谈兵 被白起在长平之战击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战国名将——吴起
吴起,中国历史上与孙武齐名的兵法大家,后人谈兵论道,皆以“孙吴”并称可见一斑。但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家,更是名震天下的政治家、改革家。单以“军神”二字,实不足以概括吴起那光辉而瑰丽的一生。
吴起是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陶西)人(另一大改革家商鞅也是卫人,荆轲好象也是卫人。呜呼!何卫国蕞尔小地,名人之多也?)。其生年不可考,卒年为公元前381年,据钱穆,孙开太等学者考证,他大概享年60岁。由此推断,吴起应出生于公元前440年左右。

战国名将——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战国名将——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
战国四大名将之廉颇

廉颇,赵国人,主要活动是在赵惠文王 (前298-前266年)、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赵悼襄王(前 244-前236年)时期。 杀人最多的要数杀神白起了 与赵国长平之战 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日本战国时代之十大名将
一、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 ,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个为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将日本的战国乱世彻底打破。原本是尾张国的小大名,后于桶狭间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日本,后通过拥护足利义昭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逐渐控制京都,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枪的战术,实行兵农分离,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等等革新政策,开拓了日本通向近代的道路,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于1568年至1582年间,作为掌握日本政治局势的领导人,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但在即将一统全倭前夕,于京都本能寺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但人们始终无法找到他的尸体,这使其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织田信长被日本民众评选为“2021年日本人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第一名”。
二、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生于1521年12月1日(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卒于1573年5月13日(元龟四年四月十二日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日本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从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浓守,甲斐守,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幼名胜千代,通称太郎,出家后法号德荣轩信玄,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 。因任甲斐守,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名将”之称,也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
三、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享禄3年1月21日(1530年2月18日)—天正6年3月13日(1578年4月19日)),日本战国时代名将。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笃信佛教,出家后法号不识庵谦信。自称毘沙门天转世。因拥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被称为“越后之龙(虎)”,一般通称为“军神”。谦信虽然被誉为“战国最强”的武将,但是却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矛盾。由于崇尚“义”,其行为在战国乱世显得很特别。一生49年中和关东北条氏康、甲信武田信玄、畿内织田信长、越中神保长职、椎名康胤、一向一揆、能登畠山氏、会津芦名盛氏、出羽庄内大宝寺氏、下野佐野昌纲、等均有合战。晚年将领地扩大到越中国、能登国。官位为“从五位下弹正少弼”,死后由明治天皇追赠从二位。
四、德川家康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原姓松平,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狭间之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同盟,本能寺之变后先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敌对,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担任五大老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之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自此一步步摧毁了丰臣家势力。庆长19年(1614年)至庆长20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暂时的和平。元和2年(1616年),在骏府城死去。享年74岁。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五、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 庆长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原姓木下,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改姓羽柴。农民家庭出身 ,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六、真田幸村
真田幸村(1567年-1615年6月3日),本名真田信繁。以真田幸村、真田左卫门佐之名闻名于世 。是日本战国末期名将,战国乱世最后的英雄。真田幸隆之孙,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之之弟。
关原合战与父亲同在西军,战后被流放于纪伊九度山,逃脱后,投奔到大坂城。因其在大坂之战以寡击众的英勇表现,被江户幕府和诸国大名记录下来, 后来以这些史料为脚本的小说将真田幸村以及虚构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绘成与德川家康大军对抗的武将,而闻名于现世。岛津忠恒称誉他为“日本第一兵”。与源平合战的源义经、南北朝时代的楠木正成并列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剧英雄”。
七、毛利元就
毛利元就(假名:もうりもとなり;1497年4月16日(明应6年3月14日)-1571年7月6日(元龟2年6月14日)[1] ,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山阳山阴地区的超强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寿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纹为一文字三星纹。毛利氏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从安艺国的一个小豪族跻身为统治十国的西日本第一大势力,领国石高超过120万石,人称“西国第一智将”。
在永正14年(1517)的有田中井手之战中,初次上阵的毛利元就以区区千余众击杀武田元繁,由此名震日本,日本史学界称此役为“西国桶狭间”。此后,毛利家东克尼子,西破大内,势力急剧扩张。最终于“严岛合战”中一举击败大内家权臣陶晴贤,继而攻灭尼子氏,威震关西,并一度染指北九州。安艺毛利氏的西国霸主地位一举奠定,而作为毛利家霸业开创者的毛利元就,也被日本民众视为“战国谋神”而久久传颂。
八、本多忠胜
本多忠胜,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时称"战国第一强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十六神将、德川三杰及日本七柱枪之一。德川氏家臣。上总国大多喜藩初代藩主、伊势国桑名藩初代藩主。忠胜系本多家宗家初代,本姓藤原氏。更被织田信长称赞为“日本之张飞”。
本多忠胜被后世称“东国唯一猛将本多平八、西国唯一猛将立花宗茂”。史家都认为他以勇猛而闻名,连同族本多正信也曾认为他有勇少谋。
他每次的出阵都使敌人闻风丧胆。敌人看到他载着的鹿角兜、手持的蜻蛉切和他的钟馗马印都闻风而遁。生平出入五十六场战役未曾受伤,故有人称其为“八幡大菩萨”的化身。
和家康一起争战后期时认为自己体力走下坡,将自己的爱枪枪柄砍掉一尺,但却使枪发挥的空间却更广。
九、直江兼续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上杉氏家老。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父亲是长尾政景家老、上田执事樋口兼丰,母亲是上杉家重臣直江景纲的妹妹,兼续后来继承直江氏,与伊达家臣片仓景纲并称为“天下第一陪臣”。除了擅长使用重锤作为武器之外,更是日本七柱枪之一。
兼续的头盔上装饰有一个很大的“爱”字,这副盔甲保存在米泽市上杉神社的稽照殿。这个“爱”字是“仁爱”和“爱民”的意思。上杉谦信信仰毗沙门天因此旗帜上印了一个大大的“毗”字。当时把神佛的名字印在旗帜和盔甲上十分盛行。也有说爱代表军神“爱染明王”和“爱宕权现”的意思。
十、伊达政宗
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人称“独眼龙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与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兴之祖之称)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官位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从、越前守、右近卫权少将、陆奥守、权中纳言,死后赠从二位。

日本战国:三好党势力是由谁创立的?

信长进京后多次受到三好党的打击,三好党的势力好像很大,我想请教一下……
三好元长,
大永6年(1526年)细川高国在细川尹贤的谗言下杀害了有力部将香西元盛,导致元盛的兄弟波多野稙通、柳本贤治在丹波造反。高国的政权难以镇压军事力量的弱点暴露了。
元长捕捉了这个良机,同年10月在阿波举兵,于大永7年(1527年)帮助主公六郎登陆本州过年,拥立足利义维(义晴之弟),并与波多野军会合。经过桂川原合战,高国大势已去,不得不携将军义晴则从京都出逃,前往近江。
元长又为建立接替因核心人物逃脱而丧失政治机能的高国政权的堺公方(堺大树)作出了贡献。同年11月19日,元长又得到近江的六角定赖和越前的朝仓宗滴的支援,将高国军从桂川周边的泉乘寺击退。
大永8年(1528年)7月,元长被任命为山城守护代。次年因与新同僚柳本贤治不和,回到自己的领地阿波。趁着元长的离去,着落于浦上村宗处的细川高国开始了反击。
被派遣向播磨迎击的柳本贤治于享禄3年(1530年)6月猝死,村宗高国联合军进军摄津。元长缺席的堺公方派,形势日趋严峻,终于在药师寺国盛一样的投降者的出现下,陷入了绝境。
享禄4年(1531年)2月,元长在主公六郎的恳求下复出。此后战争逐渐陷入胶着化状态。高国军警戒的放松和赤松政祐的背叛,引发了“大物崩”,高国逃回大物城但因密告被元长俘虏,切腹自尽;村宗也被命令自杀。
堺公方派打成了消灭仇敌高国的目标,但围绕这之后的方针产生了不和谐声音。现任将军义晴没有实权,扶立义维为新将军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支持将军义晴的观点却占了上风。
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堺公方差不多算是六郎的决断,但元长和畠山义尧(六郎的义兄弟)一起坚决反对。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却导致六郎和元长的君臣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六郎的一些属下期盼得到有前途的地位,瞄准了主君的宠臣木泽长政,祈求元长的下台。加之元长一族的从叔三好政长(宗三)等人恨元长专权,积极活动诋毁元长。君臣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了。
另外,元长自己也失策了。享禄5年(1532年)1月22日元长率领阿波军讨灭拥有京都三条城笼的柳本甚次郎(曾经对立的贤治的孩子),使六郎大为愤怒。元长见六郎怒不可遏,遂削发出家为僧,号海云。阿波守护细川持隆(六郎的表弟)修复六郎、元长君臣关系的努力也没有成功,主从关系进一步恶化。
不久,木泽长政的存在使元长的立场变坏了。长政的下克上行为警戒了畠山义尧(长政的主君),促使义尧和元长合谋。义尧因上意讨伐元长加以支援。同年长政的居城饭盛山城被包围了。
讨灭高国后仅2个月,长政试图拥护六郎,发出了撤兵请求。第一次包围军撤退了。但是,长政的野心使得畠山义尧深为不安。次年(1532年)5月,饭盛山城重新被包围,元长迟到,但也加入了包围军。这时候主君六郎尽管得到长政的拥护态度,也不在乎饭盛山城的包围态势了。
讨灭木泽长政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享禄5年6月15日(1532年7月17日)形势大变,包围军陷入了窘境。数万一向一揆军突然出现,从背后袭击包围军
。包围军瞬间被打散。元长总算逃到了堺的显本寺(法华宗)。一向一揆军追击之手不松开的观念,使得6月17日畠山义尧自尽。
历来的一向宗和法华宗的宗教对立利用。对这个时候的一揆军来说,与驱散饭盛山城的包围军的事情相比,一向宗完成了复仇目的。即一向宗敌对法华宗庇护者元长灭亡了。畠山义尧可以说是牵连者。
6月20日显本寺被包围的时候一向一揆军更加膨胀(有说全体10万)。放走义维的努力。主公被大家遗弃,而且本来很稳的胜仗一转为大失败,遭到蔑视的元长走向自杀的尽头。年仅32岁。 他自杀的样子,是自己的腹部拇指的养只不结束,从腹部取出的脏物被扔到了天花板上,其状壮绝。
只知道三好长庆…我是来得两分的= =
三好长庆,当时的近畿霸主
三好氏------三好长庆,三好元长
在战国中,有一个家族,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并称霸近畿、四国,而又同时在短短十年内迅速衰落。那就是三好氏。
事情要从三好长庆的父亲三好元长说起。

三好氏世代为阿波三好郡的领主,从属于管领细川氏。在三好元长时,成为细川家重臣。在元长的支持下,细川晴元成功拥立足利义晴之弟义维为足利幕府第12代将军。在成功放逐同宗,细川高国是受到三好元长的反对。享禄五年,与细川晴元决裂的三好元长受到暴动的一向一揆势力攻击,兵败自刃,年仅十一岁的嫡子长庆继任了家督,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三好长庆出生于1522年2月13日,幼名千熊丸。在11岁继承家督后,在叔父三好康长(即后来的三好笑严)、一门众三好长逸和重臣松永久秀的斡旋下在两年后于细川晴元和本能寺达成和解。并于次年获得摄津守护代一职。算是重新臣属细川家,也重新进入细川氏高层。五年后的三好长庆,在19岁时,率领一门众及2000士兵应细川晴元之邀进入京都。并且与柳泽元俊镇压京都的一揆。但是在同年7月,因为细川晴元密谋使三好家同族三好政长继承三好家督,长庆与细川完全决裂。双方在京都布阵。因为政长有细川的支持,其兵势远大于长庆。长庆发动其外交手腕,联结六角定赖斡旋调停。双方罢兵。在长庆22岁时,联结游佐氏的游佐长教,在河内国击破细川重臣木泽长政,在河内取得根据地。其后游佐氏勾结细川氏反对长庆,在天文十六年,长庆27岁时,降服游佐氏。两年后,三好4兄弟在长庆的带领下,在摄津大败三好政长,政长自刃。而受到损伤最大的是细川氏。细川氏的威望受到挑战,一些小领主开始倒戈。

天文十九年,长庆进京。而三好长逸与十河一存在进京途中受到细川和足利联军的袭击,损失惨重。而鬼十河一直以此事为耻。同年,细川晴元与六角义贤达成同盟,联军与长庆在京都五条河原对垒。战事呈胶着状态,两军互有损伤。之后双方罢兵,其实就是细川撤出京都。而没了支持的13代将军足利义辉在笼城二条失败后逃往南近江版本城。在其后的两年里,三好军和细川-六角联军在京都展开数次会战。战局一直不明朗。两军的交战使得京都鹿谷、相国寺都被烧毁。而双方的消耗也十分巨大。天文二十一年,三好长庆在发现用军事手段击败细川家十分困难时又开展外交活动。成功与将军和解,将足利义辉迎接到二条城。在其后与细川晴元的争斗中大得寺、三钴寺、善峰寺都被三好长庆纵火烧毁(和信长一样,喜欢烧寺)。在天文二十二年,三十三岁的三好长庆终于在京都西郊完全击溃了细川晴元的军队。晴元趁乱逃跑投奔足利义辉。而被三好长庆拥立的义辉却收留了晴元,并且听信了晴元的挑拨,重新反对三好长庆。在京都灵山城击败足利义辉后,义辉又逃到了南近江。这样三好长庆就开始对近畿的统治。

在三好长庆在近畿攻略的同时,三好长庆的弟弟们也在各地展开攻势。三好长庆的二弟三好义贤,一直受长庆的委托,经营三好家的故地阿波。原来作为阿波守护细川持隆的家臣,在与游佐长教的争斗中战功赫赫。回到四国的义贤在四弟十河一存的支持下,袭击了细川持隆,完成了弑君的举动。三好义贤在娶细川持隆的侧室岗本氏后,立岗本氏与细川持隆的儿子细川真之为名义上的主君。岗本氏后来为三好义贤生育了三好彦次郎长治,十河孙六郎存保。而三好义贤在击破佐野丹波守、久米义弘为首支持细川家武士的反抗后,完全支配了阿波。并且为了支持兄长的畿内活动,义贤曾渡海协助兄长击破畠山高政和安见直政,并把畠山高政从河内赶到纪伊。

三好长庆的三弟安宅冬康继承淡路豪族安宅氏。在二哥义贤的支持下,率领淡路水军,击破香西元政统领洲本城。在支持兄长近畿作战的同时,完成了淡路的统一。

三好长庆的四弟十河一存在继承讃岐十河氏后,也开始了下克上的行动。在降服守护代香川氏的下属安富氏后,完全开始了讃岐的统一征程。本来如果有二哥义贤阿波众的支持,勇武的一存可以顺利的统一讃岐。但是长兄长庆与实力雄厚的管领细川晴元的战争也牵动着一存和义贤。而一存在不停的支持长兄的间歇,在义贤阿波众的帮助下,完全降服了主家香川氏。立香川氏支流香川元景为香川家督,为天雾城主。这样,一存就完成了讃岐制霸。

在长庆独裁近畿的时候,长庆发布了一系列新政策,使由于战乱而萧条的近畿特别是京都重新焕发了生机。长庆于摄津国本兴寺门前寺颁布了内贵布祢屋敷的五项条款、裁决了对主殿寮领市原野相论、对洛中苛赋进行了修改并且对京都大德寺颁布了三条禁令。

永禄元年,长庆与义辉议和,绝对迎义辉进入二条城。而三好长逸和松永久秀却反对这个方案,并且自作主张阻止义辉进京。永禄二年,足利义辉重新进入京都。并且重臣松永久秀完成了对筒井的压制,完全占据了大和伊贺两国。三好的势力进入全盛。但是马上开始了衰落。永禄四年,长庆击败了卷土重来的细川晴元,将细川晴元幽闭在普门寺。而六角义贤和畠山高政开始了从南近江和纪伊的对三好氏的夹击。
永禄四年,十河一存在纪伊大破纪伊众和畠山高政的联军。但是一存在战斗中落马受伤,不治身亡。永禄五年,六角义胤率大军三万余攻入京都,将军足利义辉在八幡山设阵,三好长庆则集中兵力驻防河内国之饭盛山城。义胤以蒲生下野守定秀为先锋率军攻向八幡山。此时,伊势的北畠源中纳言具教、畠山高政等都加入了六角氏一侧。畠山高政纠集旧部很快攻下纪伊的汤浅城,更趁胜与根来寺僧兵侵入和泉,当时防守和泉的十河存保、安宅冬康、三好刑部长逸、三好左马助康长、岩城主税友通、早渊赖母等在岸和田城坚守以防备畠山军。三好义贤率军万余渡海来援,并任总帅。
在拒绝了笼城的方案后,与畠山高政在额原激战。义贤身中洋枪子弹,仍然沉着指挥,抵抗兵力占优势的畠山军。根来僧率军切入义贤本阵,义贤的首级被根来僧左京讨取。主帅之死使三好军退回岸和田城防守。在三好家威望非常之高的义贤的死引起了三好家的同仇敌忾。义贤死后两个月,安宅冬康和松永久秀为义贤复仇由教兴寺再次出兵,击破了六角、畠山联军,畠山军先锋汤川直光在乱军中被杀,畠山高政败回伊纪。永禄六年,在界布教的传教士举行仪式,长庆及家臣七十三人受洗天主教。同年三月,宿敌细川晴元在软禁中病死,但不料两个月后,长庆的嫡子三好义兴突然病死。嫡子的死给长庆非常之大的打击。长庆决定,将十河一存的嫡子义继收为养子继承家督。很可能是因为义继的母亲是九条稙通的独生女,比较尊贵吧。而把三好义贤的次子孙六郎过继给十河家,改名十河存保。次年,三好四兄弟中长庆最后的弟弟,安宅冬康被松永久秀诬告谋反,被袭击致死于饭盛城。在永禄五年三好义贤死后,松永久秀就开始谋取家中权利的行为。先是完全支配了大和伊贺两国;完成了多闻山筑城;把势力压入山城国龙胜寺城,威胁京都和二条城,并且全部收取了富庶京都的赋税;并且拉拢了荒木村重为羽翼;最后在诬陷安宅谋反后,摄取了神情恍惚的长庆所不能管理的和泉、河内的大部分。这样,三好近畿内的势力几乎完全归于松永久秀的手中。

在长庆三弟安宅死后的两个月后,于永禄七年七月四日,从一个家臣成长为近畿完全统治者的三好长庆,在得力弟弟和嫡长子的先后故去后,孤单而失意的在饭盛城中病死。享年四十三岁。
在三好长庆死后,三好家的局势顿时失控。三好三人众控制了中央权利。三好长逸为首的三好三人众都对将军足利义辉有着仇恨,而想获得义辉领地的松永久秀也参加了密谋。四人计划突然袭击二条城,足利义辉没有防备,独自奋战砍杀数十人而惨死。将军的财产被三好三人众瓜分,而京都的领地被松永久秀摄取。
在永禄十一年,织田信长进京。家中无力抵抗的三好氏几乎没有军事行动就撤出了长庆二十年才控制的京都。松永久秀见风使舵,率土归向织田氏。而三好义继见大势已去,也归降织田氏。但是三好三人众并不愿侍奉织田信长。三好长逸带领三好家绝大部分家臣渡海前往四国胜瑞另起炉灶,延续着三好氏在四国的势力。
而嫡流三好义继,在足利义昭反对信长失败被信长讨伐时错误的跟随了足利义昭,遭到织田军进攻致死,年仅23岁。
逃往四国的三好长逸,也前往京都支持足利义昭,三好长逸、岩成友通讨死。中川清秀投靠织田氏。
在三好义贤讨死后,义贤的家臣窱原长房实际支配着阿波一国,年仅21岁的义贤长子长治趁信长平定近畿,三好家臣溃散无主可寻之际,率军攻破窱原长房,重新获得阿波一国。

这时,三好一门所支配的国有:讃岐十河城的十河存保;阿波胜瑞城的三好长治;淡路洲本的安宅信康。而安宅信康在信长流放义昭后率淡路水军和淡路一国归降织田信长。

本以为偏安一隅的三好一门,又碰到了长宗我部的扩张。十河家臣香川元景投靠长宗我部,三好长治在别宫浦战死。十河存保在长宗我部的猛攻下左支右拙。白地城主大西觉养在抵抗长宗我部数月后投降。在三好氏的奋力抵抗下,元亲的进展也不顺利。香宗我部亲泰则率军进军阿波南部,十河家的支城接二连三的陷落。在中富川十河主力与长宗我部主力会战,家中名将七条兼仲战死。虽然奋战杀伤打量敌军,但遭到长宗我部优势兵力的打击后,存保退回胜瑞城。元亲猛攻无果,与存保和谈。存保让出阿波一国的支配权,回到讃岐十河城。

而在本能寺发生后,存保积极与秀吉联系,希望获得庇护。而长宗我部并没有顾及秀吉的停战调停,秀吉派仙石秀久援助存保。但是仙石秀久被元亲打的大败,自身也被围困在引田町。而这时元亲攻破了十河家的根基,十河城,存保逃到虎丸城。此时的秀吉正与宿敌胜家对峙,没有多余的兵力继续投入,终于虎丸城也被攻陷,存保与少数亲信逃入大坂城。

第二年,继贱ヶ岳合战获胜后的秀吉,攻陷北之庄城,荡平了柴田家的抵抗,便认真进行四国征伐军的组织整备,存保担任羽柴军的先锋,因战功受封旧领讃岐十河城三万石领地。

天正十四年,秀吉应大友宗麟的请求,开始策划征服九州。一方面授意毛利氏,黑田,小早川渡海登陆丰前,另一方以仙石秀久、十河存保、长宗我部元亲也与嫡子信亲一同参战。在户次川仙石秀久不听长宗我部信亲和存保的劝阻,正面出兵,被岛津家久打的大败。秀久本人也乘乱逃遁。十河存保和长宗我部信亲壮烈讨死。

存保长子千松丸,后被托付给生驹亲正养育。天正十七年(1589)七月,千松丸十五岁时,遭人暗中毒杀,这样,随着直系血裔的死亡,十河家门就此断绝。另一遗腹子长康则改回三好本姓,出仕而为幕臣。
名门三好氏,就这样惨淡收场。

三好氏一门众:
三好长庆,1523~1564。11岁继承家业,为扩张势力开始下克上的道路。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优秀的弟弟们的帮助下,鼎盛时控制了近畿四国的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淡路、阿波、讃岐、摄津半国和纪伊半国近九国的领土。在弟弟们和嫡子的先后故去后,失意的在饭盛城归天。

三好义贤,1527~1562。长庆之二弟。在兄长进行畿内攻略的时候担任阿波攻略,成功压制阿波国并协助十河一存压制讃岐国。在畿内的战国也显赫。在内政和军事上是长庆的左右手。在家中威望极高。在和泉久米之战面对根来众和田山联军的优势兵力,讨死。

安宅冬康,1528~1564。长庆之三弟。继承淡路豪族安宅氏,统率淡路水军。协助兄弟们的近畿和四国攻略,战功卓著。在为二哥报仇的教兴寺大战中获得首功。后被意欲摄取主家权利的松永久秀谗言诬陷而死。

十河一存,1532~1561。长庆之四弟。继承讃岐豪族十河家。完成了对守护的下克上,在二哥的帮助下控制了讃岐。在长兄的近畿作战中数次担任前锋,并且功劳最大。被称为鬼十河。在战斗中坠马不治身亡。

三好义兴,1542~1563。长庆之嫡子。在与六角和田山作战时立下大功。被父亲赋予很大的希望。在22岁时突发急病而死,家中为之惋惜。据说是被松永久秀毒杀。

三好义继,1550~1573。十河一存之子。长庆嫡子死后过继给三好长庆。成为继承人。在长庆死后家政被三好三人众把持。后投降信长。在信长讨伐足利义昭时支持足利,被信长攻杀。

三好长治,1553~1577。义贤之子。在父亲死后窱原长房控制大政。长治讨伐窱原长房成功获得权利,后遭长宗我部讨伐,在别宫浦讨死。

安宅信康,1548~1578。冬康之子。父亲死后继承淡路洲本城。信长平定近畿时投降信长。在木津口水战时率领淡路水军参战。

十河存保,1554~1586。义贤之子,后过继给十河一存继承家业。在讃岐和阿波作为三好家最后的领袖率军抵抗长宗我部。后逃到大阪归降秀吉。担任秀吉四国讨伐军的先锋,重新获得讃岐领地。后因仙石秀久的指挥不当,在九州户次川讨死。

三好长逸,1515~1573?。三好一门。三好三人众之首。最早跟随长庆,转战近畿。成为家中笔头家老。长庆死后密谋杀死将军。后来随曾逃往四国,但是因为拥戴足利义昭而遭到信长攻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三好政康,1528~1615。三好一门,三好三人众之一。跟随长庆讨伐细川晴元,获得和泉岸和田为居城。参与了袭击足利义辉的行动。后来败与信长的近畿平定军,成为浪人。后进入大阪侍奉丰臣氏,在大阪夏之阵中讨死。

三好康长,1516~?。三好一门,长庆之父元长弟长秀之子,长庆之叔,入道后称笑岩。最早支持长庆,在长庆初期势力小时帮助长庆与细川家讲和。转战畿内。后最先降服与信长进京的军队,与秀吉接近。在本能寺后率军响应秀吉。收三好秀次为义子,与秀吉一门关系密切。据说死于秀次被杀前,免于连坐。
三好政胜,1536~1631。三好一门,细川家臣。细川晴元支持的三好政长之子。父亲死后一直从事抵抗三好长庆的工作,多次参加对长庆战斗。长庆死后归降三好义继。并与康长一起参加信长近畿平定军。取得摄津封地。后跟随潮流支持秀吉,家康。在96岁时善终。

三好重臣:
岩成友通,1518~1573。三好家臣。三好三人众之一,享受三好同族待遇。参与袭击义辉后与松永久秀敌对。后因支持足利义昭被信长军队攻杀。

松永久秀,1510~1577。三好家臣,后为织田家臣。出世三好长庆,倍受重用。在长庆晚年时密谋摄取三好家大权。参与三好三人众刺杀足利义辉事件。支配了近畿大部。后臣属与织田信长。在手取川合战时谋反,被织田信长和羽柴秀吉消灭,与名茶器平蜘蛛一同在信贵山天守阁爆炸而没。

荒木村重,1535~1586。三好家臣。摄津伊丹城主。接连松永久秀投降信长。后内通毛利氏谋反。扣留前来劝降的黑田孝高。后经过10个月笼城城落逃走,在界以茶道为生。

香川元景,1526~?。三好家臣。原为讃岐守护一门。后屈服与十河一存和三好义贤。在长宗我部统一四国征战时投降元亲,并把家业传给元亲次子亲和。

窱原长房,1512~1573。三好家臣。侍奉三好义贤。义贤死后成为阿波国实际支配者。后被义贤之子长治攻杀。

高山友照,1530~1596。三好家臣。后跟随松永久秀投降信长,成为摄津高榄城主。联结荒木村重反叛。反叛失败后没有跟随荒木而是前往越前投靠柴田胜家。胜家死后进入大阪。

中川清秀,1542~1583。三好家臣。跟随荒木投降信长。荒木谋反时脱离荒木而返回织田家。成为摄津茨木城主。本能寺之变时支持秀吉。在贱岳合战时独力面对优势兵力壮烈讨死,为羽柴军的胜利作出贡献。秀吉亲自为其修墓。

三好其他名臣:
松永久通,1538~1577。
七条兼仲,1541~1582。
内藤如安,1547~1626。
楠长谱,1520~1569。
土歧赖次,1545~1614。
本文标题: 如果张角穿越到日本战国时期,能否比一向一揆更加成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1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从公武关系或幕藩关系出发,德川幕府设立京都所司代一职有哪些意义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有很多名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