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的一点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21-04-14 08:54: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春秋》言简意赅: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中对于《晋灵公不君》中的晋灵公有如下描述: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

《晋灵公不君》的一点点思考

《春秋》言简意赅: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左传》中对于《晋灵公不君》中的晋灵公有如下描述:

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史记》中也有类似记载: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公羊传》载:灵公为无道,使诸大夫皆内朝,然后处乎台上引弹而弹之,己趋而辟丸,是乐而已矣。

《谷梁传》记: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避丸也。

春秋三转对于晋灵公的描述出奇的一致,而《史记》秉持了春秋三传的描述,同时还提到此时“灵公壮”,即已经成年,所以综合一下来说晋灵公就是一个“巨婴”,有“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的风范。但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左传》中《晋灵公不君》后文还有一句话“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子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这句话当你念出来的时候,是不是有隐隐不对劲的地方,对了,赵穿去迎公子黑臀子,但是“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他不仅没有被清算就罢了,反而去迎接了新君,这并不符合常理。

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了一个人:胥甲。胥甲是谁呢?胥甲是胥臣之子,来自于当时另一个权族胥氏,胥臣去世后,他没有继承卿位,可能是其他贵族的打压,至于为什么这样说,请诸君耐心看下文。箕郑父、士縠、先都、蒯得、梁益耳五将杀死了先克,五将被赵盾杀死,胥甲为下军佐。也就是说在三军六卿家族内耗后,赵盾获利最大,成为当时朝堂上的权臣重老,而此时胥甲被任命为下军佐,说明胥甲是被赵盾所暂时拥立的新的胥氏的接班人,但是《左传》中有如此描述:“晋人讨不用命者,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

为什么胥甲作为赵盾的党羽中心人物之一而被驱逐了呢?我推测赵盾最起码默许了。在秦康公六年伐晋时,取羁马与赵盾战于河曲,此时晋军已败,深垒固守,胥甲与赵穿联名反对臾骈夜晚阻击秦军之计,导致秦军顺利撤退,由于赵穿的身份特殊,所以胥甲就成为了这件事的替罪羔羊,六年后被晋灵公以此治罪,驱逐出国。

为什么胥甲要被单独拎出来讲呢?再看《史记》:。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以及《左传》: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作为党羽骨干的胥甲被驱逐出国,背后肯定是有赵盾示意默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杀伐决断的人怎么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厨子而“宣子骤谏”?甚至以至于晋灵公都要杀他。所以说问题的矛盾根本不在《左传》所列出的不君之事,而是来源于其他方面。

那么君臣之间最容易是什么冲突呢?无非不过权财。那么第一点我们就要从财说起。

《左传》首先上来就是: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为什么晋灵公要加征赋税呢?首先来看自晋灵公亲政之后,参加了两次会盟,第一次会盟,齐伐鲁,晋国勉强出兵,后收受贿赂中途撤军,第二次会盟之前因宋昭公被弑,晋国欲出兵与宋,此时新即位的宋文公向晋灵公行贿,军事行动又不了了之。两次军事行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与其说是晋灵公想要干出实事,树立盟主权威,不如说是晋灵公就是冲着这两次的贿赂而去的。堂堂盟主,一国之君,竟然公开受贿,到底是怎样才能让晋灵公不惜以权威为代价来敛财?再加上之前的加征赋税,一国之君竟然如此缺钱?不过参考崇祯皇帝,我想这背后必然是有原因的。那么这就要说到晋灵公即位之前两次的土地法令。首先说明一点晋国王室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公田和助耕田,公田由王室直接控制,助耕田由贵族控制,无偿助耕上交。但是第一次土地法令“作爰田”将王室的助耕田悉数赏赐给贵族,造成第一次税收流失,第二次晋文公重耳即位,又将公田部分赏赐给追随他的元老大臣,造成第二次的税收流失。此后,晋国王室越过越拘谨,到了晋灵公这代,公田税收已经不太能满足王室的支出了,甚至许久都是入不敷出,所以加征赋税并不是晋灵公的意愿,反而是不得已之举。但是,加征赋税最多受害的就是贵族,其中赵氏作为当时最大的家族也是受加征赋税损失最多的,这就为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另外补充一点,过于激烈的卿族世家土地兼并,也是导致三军六卿家族内耗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就是权,晋灵公并不是赵盾最早所立的国君人选,而是远在秦国的公子雍,但是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的压力下,赵盾变卦改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因此在秦国不知情的情况下,晋国伏击了秦国的护送队伍,秦军大败,先蔑和士会被迫逃亡秦国,此时是秦康公元年,称为“令狐之役”。所以秦康公六年,秦国趁晋国三军六卿内耗出兵晋国。从此时开始夷皋一直是被夺权,这也是为什么晋灵公十五岁就急于亲政,夺了赵盾代晋盟主之位,同样的公元前610年宋昭公被弑之时赵盾主张伐宋,而晋灵公一心想收受贿赂,不仅勉强出兵,而且将中军元帅赵盾晾在一边换为中军副将荀林父为统帅,最后收受贿赂,不了了之。而在此之后的会盟中,晋灵公拒绝接见郑穆公,但是赵盾僭越,私下与郑国和解,签订和平协议。至此,晋灵公与赵盾已经是针锋相对,处处提防。我想晋灵公驱逐胥甲也可能是晋灵公与赵盾权力斗争的产物,明面上赵盾似乎吃了亏,处处容忍,但是他可能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最终,一场鸿门宴戳破了赵盾与晋灵公最后一层窗户纸,二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就此拉开。但是不久短短从“秋九月”到“秋九月乙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晋灵公被赵穿杀死,赵盾跑了又回来了,这速度未免也过快了。

所以合理的推测当应是如下:赵盾对于赵穿要杀晋灵公的事应该是知情的,甚至说这可能是赵盾夺权的牌,毕竟当年和赵穿一起反对臾骈的胥甲是被逐出国,但是赵穿反而并没有事,甚至于一步步升官,我想以“夏日之日”这样老谋深算、杀伐果断的政客可能很早就已经计划好了,自晋灵公开始争权开始说不定就已经计划好了。最终晋灵公暴毙,赵盾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呜呼”,然后用赵穿另立公子黑臀子为王,最后的历史记录也不过“赵盾弑其君”,甚至还有孔子的“赵盾,古之良大夫也。惜也,越竟乃免。”面子与里子双赢。

不过从此之后赵氏集团更是一家独大,如日中天,但是最终还是“盛欲之后便会招致毁灭”,赵氏被郤、栾氏联手下套,赵氏庞大的集团轰然倒塌,仅留下赵氏孤儿——赵武。

历史之事虽多有曲笔,但是从端倪之中仍可窥探见历史的一角,从而有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史观。


人不敢面对自身就会寻求逃避,而始终以为的英雄都是懦夫而已。

思念繁星濡湿了的天空,我是思夜之空,希望你能找到自我。

本文标题: 《晋灵公不君》的一点点思考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0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总结、归纳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那些科学家。维也纳体系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叠加还是终结后的全新体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