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两年平辽都不靠谱,那么究竟要怎么平辽才靠谱

发布时间: 2021-04-12 02:05: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袁崇焕保证五年平辽,明知道不能实现,为何还这样讲?为何还这样讲?要稳定君王对平定辽国的信心。在崇祯皇帝刚刚上任之前,大明王朝的大...

如果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两年平辽都不靠谱,那么究竟要怎么平辽才靠谱

袁崇焕保证五年平辽,明知道不能实现,为何还这样讲?

为何还这样讲?

要稳定君王对平定辽国的信心。

在崇祯皇帝刚刚上任之前,大明王朝的大权一直掌握在阉党手中,阉党的头子就叫魏忠贤,崇祯皇帝上任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除掉阉党,但是他所不了解的是,平定辽国的大业,一直以来是由魏忠贤进行调控的,你突然间把他灭了,平定辽国的活儿没人干了,崇祯自己也不是很懂这方面的业务,这时候袁崇焕站了出来,说五年之内必定平辽,这时候崇祯才有信心。

想当年宋朝时期宋真宗赵恒,面对辽国的上门挑战,满朝文武都跟赵恒讲,你赶紧逃吧,咱们这儿守不住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只有寇相寇准对他讲,不要走,也不能走,你要是走了百姓怎么办?我大宋虽然不及当初鼎盛时期,但是我们气韵还在,是可以跟辽国一决雌雄的,这时候说的话跟袁崇焕说的话差不多的意思,都是给君王打气,挺住,我们能行。

但是崇祯并没有给袁崇焕五年时间,才两年左右的时间,没看到成效就把袁崇焕给下令处死了,当初说好的五年平定是有条件的,第一点是袁崇焕调兵遣将的权利,第二点是朝廷内部要给予全力支持,第三点君王要绝对信任自己,一开始的时候崇祯是答应的也是非常配合的,后来并没有这么做,国家太大崇祯顾不过来。

虽然以前很多名将,对平辽事业都没有成功,但是并不代表袁崇焕不能,以前没有飞机、坦克、火箭,可是你看我们现在都有了。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这个话说得不对。不对的原因,是因为五年内根本实现不了“平辽”的目标。因为之前的李成梁、熊廷弼、孙承宗等人,都先后领导过平辽的事业,都没能取得成功。之后的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更没有成功。因此,袁崇焕显然是成功不了的。所以他说那个话是夸海口。
这酸雨这样讲是为了夸下海口,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让别人相信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其实它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心里想着万一实现了。
如果不这么讲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支持他,所以想必他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这么说的,并且也是想办法努力实现的。
因为袁崇焕是非常的狂傲自大,对自己有信心,虽然知道这个还是不能实现的,但是还是要说出来。

为啥袁崇焕敢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

宁锦之战结束后,魏忠贤就把袁崇焕撤职了。崇祯皇帝继位之后,袁崇焕又被启用,据说是因为袁崇焕喊出了“五年平辽”的口号,获得崇祯皇帝的赞许。

袁崇焕为什么敢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呢?别说我们不理解,就是当时的人也不理解。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曾问过袁崇焕:“你怎么敢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呢?我想听一听具体的执行方案。”袁崇焕说:“我只是看皇帝急着平定辽东,所以随口安慰一下他。”

许誉卿听了这话之后,我估计他心里一定是万马奔腾:“这种事你也敢开玩笑?”

给事许誉卿,面叩五年之略。崇焕言:“聊慰圣心耳。”誉卿言:“上英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崇焕抚然自失。——《烈皇小识》·卷一

崇祯皇帝当时只有十八岁,是一个凡事喜欢较真的主,刚被东林党忽悠着干掉了魏忠贤,现在又被袁崇焕这么忽悠一通,万一他认真了怎么办?

当然了,有不少人质疑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因为最初记载这段历史的是《烈皇小识》。按照现在的定位,《烈皇小识》只是一本野史,只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定论。

可问题是:《国榷》和《明史》都有相似的记载。你可以说《明史》是大清史官写的,有抹黑袁崇焕的嫌疑,可《国榷》是“终身不仕清”的谈迁所写,他总不会故意抹黑袁崇焕吧?

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给事许誉卿,叩问五年之略。崇焕言:“上心焦劳,聊以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浪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国榷》·卷九十一

如果依然有读者,对这段记载有所质疑,我也不想多说,因为这段史料顶多只能算佐证,并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最重要的内容是:袁崇焕的确喊出了“五年平辽”的口号,可从事前事后来看,袁崇焕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宁锦之战时,袁崇焕手握十五万大军,可依然被后金五六万敌人打得不敢出城,以至于被魏忠贤撤职。

当然,为了防止被人无脑喷,我必须说一句:这事跟袁崇焕关系不大。但就凭这种表现,袁崇焕凭什么敢说自己能“五年平辽”呢?

想用“城墙大炮”战术收复辽东,那只是一句空谈。在朝鲜、蒙古和毛文龙未被平定的背景下,宁锦等地对于后金而言只是鸡肋,这才是袁崇焕有机会修建城池玩“城墙大炮”战术的根本原因。

可袁崇焕从不敢越过辽河修建城池,因为他明白:越过辽河实在太敏感,没准修了一半,后金大军就杀过来了。

就算后金主力远离,暂时不会杀过来,让你袁崇焕舒舒服服地修了一座城,然后呢?后金大军回来之后,一样会把这座新城围个水泄不通。

也许有人说,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也是后金大军围城,最后不也胜利了吗?

这话说得没错,但这话只说出了部分事实。宁远之战只进行了两天,宁锦之战进行了二十四天,这证明后金根本不想和大明血拼。

如果袁崇焕敢越过辽河修建城池,后金可能如此轻易地善罢甘休吗?对此,我们只需要看看大凌河之战就明白了。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后金包围大凌河城,玩起了“围点打援”的把戏。大明当时在东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是孙承宗,他并没有上当,只派出部分军队前往救援。结果也不出意料:救援军队去多少损多少。

大凌河之战的结果是:后金大军围住大小凌河城打了三个月,破城后俘虏了大明将领祖大寿。在城破之前,据说大凌河城里面已经开始人吃人了。

上复遣姜新招大寿,大寿见新於城外,遣游击韩栋与新偕还,栋怵我师严整,归以白大寿,大寿始决降。——《清史稿》·列传第二十一

旋有王世龙者,越城出降,言城中粮竭,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清史稿》·列传第二十一

广宁城没有一兵一卒,袁崇焕也没敢去收复。原因很简单:袁崇焕不敢越过大凌河一线。

既然连大凌河一线都不敢越过,他又怎么敢越过辽河呢?既然连辽河都没法越过,他又怎么做到“五年平辽”呢?

我都能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出袁崇焕做不到“五年平辽”,难道当时的大明官僚集团分析不出吗?他们为什么不告诉崇祯皇帝呢?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官僚集团的工作习惯,别说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他就是喊出“五个月平辽”的口号,只要崇祯皇帝相信,官僚集团也不会多说废话的。

许誉卿虽然对袁崇焕的回答不满意,可他也没有多生事端:既然你袁崇焕敢吹,那你就吹吧。到时候出了事,你顶得住就行。

问题又回来了:当时的官僚集团不看好,我们后世读者同样不看好,袁崇焕为什么敢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呢?

我们不知道袁崇焕是怎么想的,但通过袁崇焕的反应,勉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提及自己“五年平辽”的宏伟愿景时,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我敢保证五年平辽,主要还得依靠着三个人(代梅、祖大寿、何可刚),请您重用这三个人。如果我无法完成绩效(五年平辽),我就亲手宰了这三个人,再向陛下请死”。

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这话可了不得,这是跟崇祯皇帝对赌,立下生死状,做不到就死。

在杀死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毛文龙的存在,阻碍了我的平辽策略,所以我杀了他。如果我无法完成绩效(五年平辽),那么我就向陛下请死”。

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夏允彝·《幸存录》

这话同样了不得,依然是跟崇祯皇帝对赌,立下生死状,做不到就死。

这两件事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谁都知道“五年平辽”不靠谱,可袁崇焕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五年平辽”,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们再来看看关宁军的表现。

宁锦之战结束后,魏忠贤立刻下令将袁崇焕撤职,却没有在军队中引起什么强烈反响,大家该干嘛还干嘛。

己巳之变时,崇祯皇帝下令拘捕袁崇焕。当时后金大军依然包围着北京城,可祖大寿直接带领军队撤退了,完全不顾北京城的安危,更不关心崇祯皇帝的死活。

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这种局面令我想起一个词:军阀。

魏忠贤制裁袁崇焕的时候,关宁军还没有军阀化,依然是大明的军队,所以袁崇焕的下野并没能引起波澜。

崇祯皇帝收拾袁崇焕的时候,关宁军已经军阀化了,他们不再是大明的军队,而是军阀的私有物。在这种背景下,即使袁崇焕不在,祖大寿也敢不顾国家安危,顺利指挥这支军队撤退。

在魏忠贤(天启)时代,关宁军依然是大明的军队,军队内部依然是监军、文官和将领三线并重;在崇祯时代,关宁军的这种架构已经名存实亡,甚至是不复存在了。

因为袁崇焕夸口要“五年平辽”,所以获得了大权独揽的机会;袁崇焕借着这个机会,里里外外都是他提拔重用的人。


人事权,永远是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只要军队长官拥有人事权,他就能逐渐把这支军队变成自己的私有物。当他带领这支军队与皇帝叫板的时候,皇帝除了安抚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他有着很高的军事政治眼光,而且有着很高的战略战术眼光,很会带兵打仗,只要给他五年时间必然会平定外敌。
袁崇焕深知崇祯皇帝平辽心切,而在皇帝面前随口说的,是为了宽慰崇祯,并非有十足的把握。
因为他是一个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非常高的人,他当时认为只要给自己5年时间,自己就可以平定外敌。
因为袁崇焕本身就很有能力,善于领兵打仗。

袁崇焕为什么说5年复辽是吹牛啊?他那么会打仗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首先谈谈杀毛文龙事件,不谈毛文龙是否该杀。重要的是袁崇焕是没有权利杀的,这是老生常谈了,有人说这是袁崇焕当机立断。但是可以看到袁崇焕很早就想拿毛文龙开刀了,但是始终没有告诉对他无条件信任的崇祯哪怕一丁点信息,此举可以说是寒了崇祯的心。自古以来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越权,不守规矩,挑战自己的权威。崇祯会不会想,今天你敢不打报告杀毛文龙,日后岂不是连我都敢杀。事实证明,日后果然崇祯和大臣们怀疑袁崇焕有通敌的嫌疑,甚至把杀毛文龙时间翻出来算总账。而袁崇焕也并没有充分的证据为自己辩解。可以说杀了毛文龙也间接的杀了自己。个人认为这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之一。
其次从袁崇焕和毛文龙获罪后部下的表现来看,毛文龙被杀之后部下只是悲愤,没有什么过激行为。要知道,毛的部下包括众多的义子,甚至妹夫,儿子,他们都忍住了,继续为明效力。而袁崇焕下狱之后,祖大寿等人没有想到为袁崇焕脱罪,而是直接逃回辽东,直到袁崇焕手书召他们回来才听命。这更是触了皇帝的逆鳞,这会让崇祯认为此时的辽东军成为了只听命于袁崇焕的私军。“只知有将,不知有君”,没有皇帝是不忌讳这种情况的。即使袁崇焕是忠心耿耿,再宽宏大量,英明神武的统治者也不能容忍。明朝以文制武本来就是防止武将专权,结果袁崇焕成了武将头子,岂不是崇祯的大忌。个人认为这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之二。
另外,孙承宗,毛文龙也都说过迅速平辽的话。但是和袁崇焕不一样,前两者的提议并没有被完全认可,也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支持。而崇祯是真真切切的信任了袁崇焕,完全相信了“五年平辽”的前景,要什么给什么,已经做到了“用人不疑”的极大程度。但是现实的巨大落差,你让崇祯如何不怒,袁崇焕难辞其咎。个人认为这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之三。再加上满朝文武的弹劾,京师附近的民怨沸腾,以及战事不利需要有人负责,当时杀袁崇焕可以说是种种原因积累的结果,并非错误的决定。退一步再看,即使不杀袁崇焕,也绝对不可能再重用他。任何皇帝都不可能还有这么大的胸怀。
他再干两个月就可以把后金剥皮了,哪知道**崇祯给后金送温暖
袁也是个支八。不会玩的支八人。正确玩法应该是带关宁铁骑投清,中兴耿耿至少封侯。次一点的玩法等到清军入山海关接收北A京,重新启用明朝旧臣的时候,混个吏部侍郎。
典型的文官,官场那一套还是懂的。打仗也就那样。以文御武倒是典型
他属于有实力又能吹的人,性格缺陷,没办法,毕竟都是人,他有很大的优点,也有很大的缺点

袁崇焕五年可平辽

假如没有所谓的反间计,崇祯也给予袁崇焕足够的信任,袁崇焕能做到他说的“五年可平辽”吗?甚至光复辽东吗?
不可能。
1、袁崇焕事后承认,他所说的五年平辽只是让崇祯宽心
2、袁崇焕个人能力不够。皇太极给李承宗的极高评价错放到袁崇焕身上了。袁崇焕不过是继承了李承宗关宁防线的基本策略。
以上来自明朝那些事。具体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公正
总体上来说是可行的,但过于乐观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后金所面临的形势:
内部:努尔哈赤死天启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但皇太极的权力并不稳固集中,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形成了诸王共同议政,皇太极要与其余三大贝勒共同并坐的体制,三大贝勒各拥实力,皇太极虽然进行大刀阔斧体制改革但推行的力度有限,同时军事上的多头指挥是很危险的,在胜利的时候能保持团结,但一旦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也可能分崩离析。
外部:后金虽然击败了朝鲜订立了“兄弟之盟”并同蒙古各部结盟,但与这两方面的盟约是建立在后金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的,所以并不稳固,一旦后金虚弱同盟就会分崩离析,甚至会落井下石。肋下是皮岛,尤其是袁崇焕接管后形成了强有力的右勾拳,鉴于后金没有海军所以毫无办法,在这一方向上只能处于被动。正面是关宁锦防线,袁崇焕正在紧张地整军经武、积草屯粮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
这就是当时后金所面临的形势,后金尽管掌握着战略主动但进攻……关宁锦防线已经让皇太极吃足了苦头,坐等……就等于把战略主动权交到了袁崇焕手里,等袁崇焕准备好了主动进攻?面对袁崇焕这样的对手恐怕无论是谁都会心里没底!!而且袁崇焕败了可以退回关宁锦,大明输得起!!他皇太极败了即便不输光家底整体战略形势也会发生逆转,朝鲜会再次倒向大明,蒙古会落井下石,三大贝勒会分崩离析(这只是乐观的分析,但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五年平辽是可能的,即袁崇焕取得一场重大的胜利,一战而平辽。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袁崇焕庭对五年平辽后面对兵部责问拟定的平辽方略(有残缺)

大义是:

1,问战守。因为站守随机应变。士气低落兵甲不全只能修城死守,但是器精甲坚兵强马壮就可以攻(随便说下,为这个袁崇焕后来多次指责工部的兵器制造,得罪了不少人)

2,问用兵数 不超过16万,关宁本部十二万为正,东江两万为奇,苏门一万二千为援,足以平辽。

3,问粮运,这段缺失严重,揣测是堡垒战。大军带十日粮行数百里可以战肯定是储粮堡垒了。

4,问缺失(估计是方略)大意是三方五路 首先联络察哈尔,保西路无忧,方略是让王象乾招抚,朝鲜不提,东江毛文龙可用,而未有能用文龙之人。以下缺失。大意非常需要毛文龙配合。才能仿照国初马云叶旺的成功案例(从旅顺金州盖州出击),并自辩自己谋文龙完全不是出于私怨(可见之前有私怨人人都知道),主要是没有这个就没有胜算。

5,最后问善后 答能胜自然能守,不谈

最后是一系列表决心,辽东军士气如何高涨,作战如何有把握等等。

从这个方略看:袁大人不是乌龟,是打算打一场野战决战的。我猜测计划如下(缺失厉害,还有肯定不会写到字面给兵部看的那部分),修城大凌河到三河口娘娘宫附近,“复辽土先通辽(河:猜测是)”,同时毛文龙奇兵去收复辽南四卫。 此时后金必全师来攻,这时两路并出,正兵突然出现在敌后,以正为奇取胜。

西路的安全交给王象乾安抚察哈尔。至于朝鲜,作用估计派兵过鸭绿江装装样就是。

袁上台讲和,卖米给蒙古,杀毛文龙都是按这个计划来的。如果蒙古事态不是变化那么急速,毛文龙肯被一番话就煽动的跪地效死,后金又傻到什么都不做等讲和,或者来锦州度假,那么估计袁崇焕计划崇祯二年内就会完成布置,崇祯三年开始反攻,如果胜之,最快i崇祯四年可以攻下辽阳。

但事实上,由于毛文龙,崇祯二年还在扯皮,所以袁崇焕不得不杀之。不杀,拖个二年,五年是说什么也平不了辽,掉脑袋的就是袁崇焕了。为了保命,他也要杀毛文龙。

问题在于:

1,察哈尔此时外强中干袁大帅完全没有预料,居然在考虑安抚察哈尔西路无忧可以专心东路,对西路的局势变化应对失策

这是他方略最大的问题,皇太极靠这个漏洞轻松取胜

2。毛文龙不可用,但是杀了之后东江军也很难用,要他们当奇兵送死,又听进退指挥,也只有刘兴祚这样的降将急于立功肯表决心(但是做不到,孙承宗用他打头阵,不但手下人怀疑他,他自己也自疑不敢前进,只能调到永平关内,最后去打蒙古人的草谷)。东江内部问题的复杂,这点袁完全估计不到。

这是他方略第二大的问题

3,器精甲坚兵强马壮有士气就是好兵,就能打赢一厢情愿了。所以袁还寄希望于奇兵。“以正兵为奇兵,不能舍此求胜算”。

不过上面两个前提能完不成的情况下,五年平辽就是做梦了。
可能性不大,明朝灭亡是历史必然性,当时的明朝已经是日落西山,摇摇欲坠了。内忧外患,不可能倾全国的兵力和财力来平辽。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没办法收拾了。
本文标题: 如果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两年平辽都不靠谱,那么究竟要怎么平辽才靠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56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1211年金国赢了野狐岭之战,接下来历史的走向会变成什么样呢崇祯杀袁崇焕,是不是和赵构杀岳飞是一个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