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1-02-17 10:54: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是一本由(明)陆深等著李鹏飞编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一):读史使人明智正史、野史一起读,是最佳的了解历史的途径。没有读过《野史》,了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精选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是一本由(明) 陆深 等著 / 李鹏飞 编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一):读史使人明智

  

正史、野史一起读,是最佳的了解历史的途径。没有读过《野史》,了解更多的是正史。鲁迅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鲁迅给予野史很高的评价。是值得一读的。打开这本《明太祖平胡录》,收获最大的就是从出版前言中理解到的这是一本“野史”,而且很值得读。

继续读下去,饶有兴味地翻到第一个故事——《明太祖平胡录》。天啊,原来都是古文,我的语文功底读起来有点费劲啊,而且开头记录的都是年代,事件,平胡的主要事件,简单明了,一点情节都没有,读得我极为乏味,更主要的是读完后,在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汗!看来自己的的文学功底差得太多了,于是重新再读,能读懂一些了,了解几个主要人物了,陈友谅、徐寿辉……此等起义者,最后均被明太祖朱元璋收拾了。而且每一个起义者,最初都是有些奇异色彩的,这样这样才能让更多普通百姓相信他,跟随他。迷信色彩在古代尤甚。

明太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何获取民心。和陈友谅相比,高明很多,让很多人愿意追随他。他尊重读书人,使得很多有识之士在其手下出谋划策,他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全面周全地考虑事情,这些使得他最终获得天下。

这本书里还有另外七个故事,我比较感兴趣的《钤山堂书画记》记录了从魏晋以来的书法及名画。这些书法与名画,如果都能保存下来,那该多好,可惜很多都不见了!《天水冰山录》里,记录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金银、珍宝、奇货……这些珍宝都是历代官员据为已有的。贪官从古自今就没断过啊!书中从104页到228页,作者如数家珍地般地一一罗列。还有对历史人物财产查抄记录的,

这本书可以读,还可以留存,这是我的第一本野史书。我并没有从头读到尾,不过,却能在每一篇文章里吸取很多精华。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二):元末草根称王录

  

元末大乱,群雄争霸,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问自己的谋士学士朱升,自己平定天下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方针。朱升给出了自己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称王的人太多了。人是很容易自我膨胀的动物,一旦打了几场胜仗,占领了一部分地盘,就忍不住飘飘然起来,要给自己戴高帽子。

四年戊寅……袁州人周子旺作乱,称周王,改年号。 六年辛巳……道州人蒋丙、何仁称顺天王。 辛卯十一年,是岁徐寿辉称帝于蕲水,国号填完,改元治平。 壬辰……十二月,(赵)均用称王。 癸巳五月,泰州人张士诚据高邮,称诚王。 十二月,郭子兴入滁州,称王。 乙未十五年二月,刘福通以韩林儿称帝,国号宋,改元龙凤,都亳。 己亥……十二月,陈友谅称汉王。庚子二十年,汉王陈友谅弑天完主徐寿辉,称帝于采石,改元大义,都江州。 壬寅……三月,明玉珍破云南,自称陇蜀王。明年癸卯二十三年春正月,遂称帝于成都,国号夏,改元大统。

谁带上了最高的那顶帽子,谁自然就成为大家竞相攻击的对象。此时的朱元璋保持低调,一边看着这些所谓的“帝王”们互相打来打去,争一个保持不了多久的虚名,一边自己储备资源和力量,作为那个黄雀去捕螳螂。打仗需要钱需要粮草,所以储存足够的粮草才是关键。修墙可以阻挡别人的攻击,最大保存自己的实力。

直到甲辰二十四年,朱元璋才建吴国,丁未二十七年,称五元年。这时候大家都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强悍的对手张士诚。所谓《明太祖平胡录》,倒不如说是“元末草根称王录”。朱元璋把这些“起义军”都打完了,基本完成了江南的统一,才开始向北进军,攻打元朝。“十月,我师北伐,定中原。十一月,……我师克燕,元亡。”所以朱元璋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当然元朝自己也在内斗,两边都内斗完了,最后拼个你死我活,汉族从此站了起来。

除《平胡录》外,外七种皆为明代野史,包括喜欢给自己封大将军的明武宗的八卦,严嵩父子抄家单据《天水冰山录》,争议颇大的书画大家董其昌《民抄董宦事实》,真是满纸八卦,读起来自有一番乐趣。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三):有趣的野史——读《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

  

本书包括8部明清野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太祖平胡录》讲朱元璋如何扫平对手,建立明帝国。朱元璋后期的主要对手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头脑清醒,对对方的性格洞若观火:“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陈友谅与张士诚都是元末起兵于草莽的枭雄,但二人性格不同。陈友谅曾为县吏,郁郁不得志,义兵起时,“慨然往从之”。这是少有大志,乘势而起,主动造反。反观张士诚,原是盐贩子,卖盐时常被富豪凌侮,拿盐不给钱是常有的事儿。有个有欺负他欺负得太过分,他实在受不了,就把这人及平时侮辱他的人杀了。这下没法收场,只好造反。他的起兵,是被动的,迫于无奈。书中描写对朱元璋针对二人不同性格制定了平定战略,先击陈友谅,后扫张志诚,最终天下太平一统。本书中的朱元璋,是个有远见、有策略的领袖,在作战中不时对前方将领密授机宜,指出战略方针。 名将徐达、常遇春,谋士刘基在平胡录中亦有出场。古代行军打仗,往往迷信吉凶之期、祸福预兆。一次进攻当天,有术士说:“今日不宜战。”常遇春怒道:“两军相当,不战何待?”于是奋勇向前,大败敌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事者进取之心,果决之意,正是天命所在,故此锐不可当,一鼓而胜。 《武宗外纪》讲明武宗朱厚照的荒唐往事。明武宗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年少聪颖,当太子时风评很好,但继位之后恣意妄为,跳脱不羁——继位时他只有十五岁,正是中二熊孩子年纪,想必叛逆心理很重。他游乐、好色,视皇宫如桎梏,自己建了豹房和宣府两个小天地并以此为家。又几次出巡,御驾亲征,“往返数千里,乘马,腰弓矢,冲风戴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亦不御”。随行人员都累个半死,皇帝却不以为劳——年轻真好!本书中,他不仅天资聪慧,也很有洞察力,官僚内斗,想借他之手惩办政敌,却逃不过他的分析。虽则后人多称之为昏君,这个大孩子活得更像一个普通人,而不是皇帝。浪漫,可以独乘轻舟去接自己宠爱的刘美人;倔强,老臣劝谏时以退休还乡相威胁,他马上批准;给自己拟大将军的称号,随时离开京城,有一股“我的人生我作主”的劲头——后来只要他闹的动静不大,百官也懒得管了。功也是他选择,过也是他选择,他做事时,虽然荒唐,头脑是清醒的,这是历史上极有个性的一位皇帝。 《天水冰山录》是严世藩抄家簿册,家产从105页直列到221页,占116页之多,罗列抄出的各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琴棋书画、房宅地产,财富因贪婪而聚集,灭顶之灾也因贪婪而起。曾经手握权柄,如日中天,大厦一朝倾覆,曾得到的又尽数失去,空余荒烟蔓草,寒鸦几行。世间欲壑难填之徒,中饱私囊之辈,恣行威福,揽权纳贿,终有一天烈日当空,冰山骤涣。此卷可警戒世人莫贪权柄名利,行事勿愧于心。 《民抄董宦事实》可先读最后的附录,了解董氏焚劫始末,再从前往后读。此部分收录事件相关的官府公文告示,往来批复,属于珍贵的一手史料。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四):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书写:另一种视角的野史

  

如果说正史是板着面孔说教的长者,那么野史就是调皮而不失智慧的少年。读正史须正襟危坐,读野史则可随意无拘。正史貌似客观严谨,野史似乎主观性情。正史由后来人来修,野史却大多同时代人来写。正史多宏篇巨制,野史多短小精悍。两相比较,很多人更喜欢野史。

野史萌芽于先秦,蔚为大观于明清。明清野史的井喷式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鲁迅一向看重野史、笔记之类的史籍,说它们“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然而我们也要注意,野史毕竟是个人所写,难免杂有主观色彩,很难做到完全忠实于时代和时事。有时候作者虽力图呈现真实的历史,由于道听途说、为尊者讳、个人好恶等原因,而偏离了历史本来真相,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野史的主观和客观,善于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意见。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书名取自第一部野史。我们从书名看,这部野史就显著带有个人好恶。作者陆深是明人,所谓的“胡”不过是代指除了朱元璋之外的元末并起的群雄。宋的小明王韩林儿、天完的徐寿辉、汉的陈友谅等人无一是所谓的胡人,陆深强烈的主观色彩凸显无疑。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野史的基调是讴歌大明太祖朱元璋的。不过,我们看内容,却是既力图简洁,又极力靠拢客观的。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者并未恶意丑化失败的群雄。

《武宗外纪》一篇目的是补充正史。因为作者毛奇龄是清人,所以文字放得开,而他写作此书所据的是《明武宗实录》,毛奇龄能够做到忠实历史,《武宗外纪》也因此能做到客观记录历史,弥补正史的不足,让后人得以窥见历史真实的一面。

《天水冰山录》目的是警醒后人,文字的真实自不待言。而〈钤山堂书画记》的珍贵之处,就在于记录了明代中期存世的许多重要的古代书画,记述其纸、墨、笔法特征,且加以精到点评。而且作者文嘉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次子,文化艺术修养很高,眼光当然无可怀疑。《钤山堂书画记》著录的书画,名迹累累,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叹。此书更重要的一面则是文嘉于明嘉靖乙丑(1565)参与清点遭官府籍没的严嵩所藏书画时作的笔记。这对于研究明代官僚阶层的书画收藏,也是一份具有典型性的资料。

《留青日札(节录)》与《天水冰山录》两相参照,可见其简略,其中《严嵩》一篇,则交待了严氏被抄家缘起及对世人的启示,叹其欲得一青衿而不可的深刻悲剧性。

与《天水冰山录》、《留青日札》的抄家实录不同,《民抄董宦事实》则要曲折多了。董其昌是我们熟知的明代书画家,他的书画名闻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因《民抄董宦事实》、《黑白传》对他不利的描述,历来深受后人的诟病。本书的一个令人称道之处是在照搬这部野史基础上,吸收了后来偶然发现的关于此事的官府公文,《府申各院道公文》、《学院驳批道申》、《本座复审申文》、《苏、常、镇三府会审断词》等公文,对于此案的梳理、分析,让我们揭开了事情真相,洗涮了董其昌的不白之冤。

《董心葵事记》直类《聊斋故事》,可看出野史、笔记一类文字的精简可观,由来已久,作者是明人,没有留下姓名,其距离蒲氏也不远。最末一部《震泽纪闻》则十分类似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大多十分简短,于寥寥数语,即见出所描写人物的神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观《明太祖平胡录》一书,全乎明人记明事,只有第二部是清人记明事。这几部野史弥补了我们对正史的呆板印象,丰富了史籍,对于我们补捉真相有时候能出奇功。这些野史作者看似极为主观的笔触,却力图极尽客观地把明人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部分呈现给后世读者。我们茶余饭后,不妨拿来读一两篇,也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岂不快哉。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五):除了正史,不妨也读些野史笔记

一首耳熟能详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而记录这些历史的,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说,差距就在于有没有《新元史》;而如果将《清史稿》也要加进来的话,那最多就是“二十六史”了!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末时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史,也就在这二十六部官修史书或者被官方认可的史书里面了。

“二十六史”以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但其实,《史记》之前,也有不少史书。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史书《春秋》等,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而后解释《春秋》的有三家,即“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春秋”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传世。

事实上,即使是“二十六史”之首的《史记》,一开始也属于私修史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也有整理和论述历史的条件和想法。到司马迁,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后经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书的体例,除编年体、纪传体之外,还有“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等。按持续时间分,还有“通史”与“断代史”之区分。

唐代以前,史书多为私人撰写,成书后经官方认证,即可列入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就是这样诞生的。唐代开始,史书虽然还有私人撰写,但不再列入为“正史”。这一类,除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部分质量很高的史书之外,还有范围狭窄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的野史笔记类史书。这一类笔记所载,虽然多半都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不过,笔记中也难免会记录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这也无法避免。所以鲁迅先生说:“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就是这样的一部野史笔记类书。其中,明人陆深所著的《明太祖平胡录》,主要记载元末朱元璋起义至推翻元朝统治的前后过程;清人毛奇龄所著的《武宗外纪》,主要是据《明武宗实录》中所载武宗遗事而成,主要记载武宗个人生活荒唐之事;明人无名氏所著的《天水冰山录》,实际上是严嵩家产抄没入官的清单,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但除了惊叹于严嵩家产之丰厚外,其他价值不大;明人文嘉所著的《钤山堂书画记》,是作者参与清点遭官府籍没的严嵩所藏书画时作的笔记,能够反映明代权势者在书画收藏方面的兴趣,也为今人了解古代书画递藏情况提供了佐证;明人田艺蘅所著的《留青日札(节录)》,主要记载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也有一些资料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民抄董宦事实》,主要记载了晚明乡宦、著名文人董其昌家因激起民愤,遭到围攻、焚毁之经过,研究董其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董心葵事记》,主要记载明末官员周延儒、吴昌时所倚任的幕僚董心葵从发迹至败落的全过程;而明人王鏊所著的《震泽纪闻》,是明代笔记小说,其中所记载的一些见闻轶事,有一些内容可与史书相印证。

这些野史笔记,如果有兴趣,是不妨读一些的,只不过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分辨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除此之处,其实在这些野史笔记的字里行间,也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不妨留心找一找。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六):除了正史,不妨也读些野史笔记

一首耳熟能详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而记录这些历史的,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说,差距就在于有没有《新元史》;而如果将《清史稿》也要加进来的话,那最多就是“二十六史”了!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末时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史,也就在这二十六部官修史书或者被官方认可的史书里面了。

“二十六史”以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但其实,《史记》之前,也有不少史书。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史书《春秋》等,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而后解释《春秋》的有三家,即“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春秋”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传世。

事实上,即使是“二十六史”之首的《史记》,一开始也属于私修史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也有整理和论述历史的条件和想法。到司马迁,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后经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书的体例,除编年体、纪传体之外,还有“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等。按持续时间分,还有“通史”与“断代史”之区分。

唐代以前,史书多为私人撰写,成书后经官方认证,即可列入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就是这样诞生的。唐代开始,史书虽然还有私人撰写,但不再列入为“正史”。这一类,除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部分质量很高的史书之外,还有范围狭窄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的野史笔记类史书。这一类笔记所载,虽然多半都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不过,笔记中也难免会记录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这也无法避免。所以鲁迅先生说:“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就是这样的一部野史笔记类书。其中,明人陆深所著的《明太祖平胡录》,主要记载元末朱元璋起义至推翻元朝统治的前后过程;清人毛奇龄所著的《武宗外纪》,主要是据《明武宗实录》中所载武宗遗事而成,主要记载武宗个人生活荒唐之事;明人无名氏所著的《天水冰山录》,实际上是严嵩家产抄没入官的清单,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但除了惊叹于严嵩家产之丰厚外,其他价值不大;明人文嘉所著的《钤山堂书画记》,是作者参与清点遭官府籍没的严嵩所藏书画时作的笔记,能够反映明代权势者在书画收藏方面的兴趣,也为今人了解古代书画递藏情况提供了佐证;明人田艺蘅所著的《留青日札(节录)》,主要记载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也有一些资料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民抄董宦事实》,主要记载了晚明乡宦、著名文人董其昌家因激起民愤,遭到围攻、焚毁之经过,研究董其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董心葵事记》,主要记载明末官员周延儒、吴昌时所倚任的幕僚董心葵从发迹至败落的全过程;而明人王鏊所著的《震泽纪闻》,是明代笔记小说,其中所记载的一些见闻轶事,有一些内容可与史书相印证。

这些野史笔记,如果有兴趣,是不妨读一些的,只不过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分辨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除此之处,其实在这些野史笔记的字里行间,也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不妨留心找一找。

本文标题: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5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交响班》的观后感大全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