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2-14 20:33: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一本由[美]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一):考古,就是回乡近期,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分,报考北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锦集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一本由[美]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一):考古,就是回乡

近期,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有人认为女孩应该兴趣使然,坚定自己的选择;有人则认为就业太难,女孩应该着重眼前现实。一时间,引发了诸多网友的讨论和热议。随着各大博物馆送上精美的礼品,这段插曲也逐渐宣告结束。 这里,我无意就“选择”表明任何立场,只是想单纯地根据@雅信君 出版的布莱恩·费根的这本《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分享一些知识,交流一些成果。如果能帮助一些朋友了解考古学,认识考古学,从而理解考古学这门学科,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首先,说一下作者布莱恩·费根。他是世界知名的考古学家,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研究专家,而这本书,正是他最畅销的教材读物之一。在书中,费根教授分七部分,合十七章内容,详细地叙述了考古学的起源与历史、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人类的进化与生产,以及要想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虽说这本书面向的是考古专业的学生,但费根教授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有所考虑的:理论与方法的结合,范例与发现的论断,派系间的焦点与纷争,这些都在叙述方面进行了取舍,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读者理解和接受。 从现状来看,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考古的认知,几乎是基于史书的描摹和影视的刻画,并没有科学的判定。考古学,作为一门从根本上探求人类历史的学科,自始至终地走来,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误解。今天,我们能够看到金色的法老像、走进失落的城市街道,这些都要得益于考古学的进展。 相较于40多亿年的地球,人类250万年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其间充满的神秘,像是一颗珠子耀眼夺目的光辉,不由地会激起后来人的求知欲。人类起源于何时?非洲是否是人类的诞生地?古老的文明是如何扩散的?这些发掘于内心深处的疑问,正是借由考古学来评估和解答的。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里说过:“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这话不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乡愁”,都有着说不尽的情愫。 回过头来,作为一名非考古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涉及的内容足够丰富了。当然,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在初期可能理解上有障碍,不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有志于探求一方新的领域,这本经典的教材不论何时,都应是不错的读物。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二):《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书评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蜡,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水银癍,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熟悉盗墓小说的人对这段顺口溜绝不陌生,如果说《鬼吹灯》让人窥见盗墓行当的派系规矩,那《盗墓笔记》就向读者了描述光怪陆离的地下世界。流传千年的宝藏、惊险刺激的探险、时光掩盖的秘密,任何元素都能激发大众无限的探求欲。抛开小说的文学臆想,对于古代遗迹的挖掘目前还是以考古作为唯一手段。真实的考古工作远远没有盗墓小说描述的这么潇洒,与盗墓小说描述“望闻问切”这类玄之又玄的探墓手段不同,考古工作的展开需要研究规划——获取数据——分析等严谨流程,这也是考古与盗墓区别之一。相当一部分考古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仅仅是旁人眼里的枯枝断瓦,探寻的也并不是令人兴奋的历史秘辛,甚至研究的维度已经延展到文字记载之前的空间——《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一书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严谨、理性甚至有点枯燥的考古世界。考古,英文Archaeology,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泛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史前文明,书里定义为“有文字记载之前的250万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基本等同于神话里“宇宙洪荒”的上古时代。这样的考古研究,探寻的时间过于久远,远到已经突破了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一般认识。

  如果考古没有那么有趣,我们为什么又要考古呢?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指出“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知”。考古其实试图回答人类的一个终极哲学命题“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考古学与史前文明》的作者认为“考古学令人着迷是因为它不仅能够研究最远古的人类起源,更可以研究不断变化的人类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地域对于人的起源有着种种描述,印度认为梵天创世、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女娲的杰作、新约认为世人是上帝的子民……脱去神话和猜想的外衣,史前考古学家们通过一次次的DNA检测与考古活动,推测出人类是从古老世界的猿猴——类人猿——人类的不断演化的结果,这一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万年。听上去非常熟悉,其实考古研究的成果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地球的形成大约有46亿年,而地球生命起源约在38亿年前,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发展到如今的人类,生命已经从蒙昧洪荒走到如今的科技文明。在相隔遥远的时间长河里,人类试图跨越这样的隔阂与祖先进行对话。考古正是通过遗迹遗物,构建一个时光机,让我们看到祖先如何从直立、制作工具,一步步走出东非裂谷,最后奠定了如今的版图。

  就像英国考古学家伦福儒和巴恩说的“考古学部分是搜寻古代的珍宝,部分是科学工作者细密的探究,部分是从事创造性的想象”,在已挖掘各类猿人头骨中,依据放射性碳测年法测定的编年范围,考古学家们尽量合理的做出的这样演化结果的研究与推测——人类直接祖先智人起源于同一片大陆,之后由非洲向外迁徙,DNA的研究也表明所有现代人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你看,通过考古不同地域的史前遗骸,最终研究的箭头又指向同一发源地的结果,这是多么有趣!人类既然同宗同源,那现在地域、肤色、信仰等等后世加诸的不同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现代人类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接受着不同的教育、熏陶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后天因素导致了我们感受世界的维度不同。但究其本源,人类血脉相通,在千万年以前,人类共同的祖先也经历着生存危机而组成了最早的社会组织抱团取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后来人种、等级的论调。旧有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级,阶级分明不可逾越。纳粹时期鼓吹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民族性究其本源只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人类并无种族之分。

  1926年,西阴遗址的发掘动摇了考古界“彩陶文化源于西方的说法”,甚至证明了“中国在有文字的史前已经有了固有文化”。2019年以前,“千文一贯”的币制普遍被认为起源于宋代。随着海昏侯墓的挖掘,这一认知整整被推前了1000余年。对于史前文明的考古发现,突破了我们对于现有文字记载历史的认识。以中国为例,在甲骨文可证的商代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夏朝真的存在吗?炎帝和皇帝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吗?至少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可以解答部分的疑惑。如果再激进一些,我们现在所处的整体文明,或许就是地球漫长演进中产生的文明的一种。在文字记载之前,甚至出现过已经消亡的高度文明,而我们仅仅只是漫长的文明轴上的一环,终有一天也会湮没在时间里,成为未来文明眼中的“史前文明”。考古不仅仅带领我们去解答历史过去是怎样的问题,同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才能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总而言之,《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不仅呈现给我们人类起源的研究,甚至在社会、政治、哲学领域都会带来新的思考。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三):历史的管理员

  我最珍视的是站在考古遗址或者荒废的工事中及饱经风霜的建筑物前的时刻,历史生动地出现在眼前。我很幸运,因为我曾经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时刻:冬季第一场暴风雪之后站在梅萨维德宫殿之前,冰锥从树上垂下,甚至都可以闻到古代普韦布洛人燃烧木头的烟味,听到狗吠声;在英国阴云密布的工事中,甚至可以听到罗马军团进入战场的喊杀声;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沿海贝冢上,可以想象独木舟在晴好的夏日夜晚驶来的场景。在落日、云和光以及一闪而过的念头中,这样的场景突然出现,令人感慨颇深。这是弥足珍贵的。

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通识类教材。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只是想要了解一下考古学和史前史的读者。阅读这类书籍的过程十分愉悦。

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共十七章。前七章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第八章到第十六章回顾史前史。第十七章以“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的简短论述结束了本书,作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论述了要成为考古工作者需要接受的训练以及考古学的职业前景,同样还涉及了欣赏历史的其他方法。

对于想要“学考古”的朋友们来讲,可以先阅读第七部分。

除去考古学浪漫和伟大发现的光环,作为学术的考古学本身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作者在第七部分很现实的指出,当前并不是做学术考古的好时机,工作机会很少而且竞争十分激烈。学术考古这一职业领域正在萎缩,很多人进入研究生学校时都怀着成为“传统”研究学者的报复。但是学术职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他面临着资金缩减,有些项目还在萎缩。但是现在是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供职的好时机,因为在北美洲这两种部门实际上管理和从事大部分考古工作。北美洲和欧洲很多地方的考古工作现在都属于文化资源管理,并且有很多都是经法律授权的。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路线,都需要靠得住的学术考古学背景、实地工作经验和适当的学术资格。

除了必要的学术资格外,作者强调想要成为考古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献身精神和热情,这会帮你读过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光。热情——指的是对考古学和历史的热情,这是进入这个领域的基准线。需要有耐心、关注细节、具备适应艰苦条件的能力和必要的体力、有良好的组织技巧、有文化敏感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守考古学伦理,另外也一定要有足够的幽默感。

关于考古学伦理,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考古工作同其他科学与历史的巨大差异。

挖掘及破坏——考古的积淀在挖掘过程中被小心的分解、永久性破坏,遗址中的物品被转移。

……

考古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漫无目的的发掘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可控的和重大的发现都隐藏在大量不相关的琐碎信息中心。任何发掘都必须在合理的研究设计指导下完成,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特定的、明确的问题。

书中在最后写明了简明考古职业道德规范

* 将任何考古遗址和器物都视作有限的资源。

* 不要对考古遗址进行挖掘。

* 不要将器物占为己有,也不要出于个人目的进行买卖。

* 遵守联邦、洲、当地和部落的任何有关考古记录的法律。

* 对任何偶然的考古发现都要进行报告。

* 不要扰乱任何考古遗址,尊重人和神圣的墓葬遗址。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考古工作者负有这样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业余的职业实地工作人员、感兴趣的游人,还是不感兴趣的市民对历史都有共同的责任。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冰河世纪,长达250万年。这是宝贵而独特的人类文化成就遗产,我们必须要加以珍视并传递到下一代的手中。

我们是历史的管理员,历史的明天依赖我们每个人的保护,为后世人保存历史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四):【品·鉴】你的第一本考古指南书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系统的考古指南书,这本书的定位其实是教科书,教材那种,作为考古学的入门书籍,哪怕是给初学者普及知识,这本书也当之无愧年轻人的第一本考古指南书。

当然没法和鬼吹灯里面的那本《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天下第一奇书——风水残卷《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清代摸金校尉所创,其中囊括风水阴阳之术,《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虽然名为十六字,可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十六卷,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个字为代表,共计一十六字,所以称为十六字)和盗墓笔记里面记载各种信息的那个笔记相比,毕竟这两个都是幻想出来的秘籍嘛,这本考古指南可是厚厚的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的书。

书脊侧面还有像双R的标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劳斯莱斯(Rolls-Royce)的那个双R象征,其实不然,咨询大佬和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R标其实是培生的社标,劳德里奇(劳特利奇)的LOGO。 国际著名出版社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是国际出版界闻名遐迩的学术出版机构,归于泰勒与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旗下,以倾力出版精品学术著作而著称。所以不必怀疑这本书的质量,绝对属于上乘之作。

B站纪录片《我是XX生》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学生们为了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等,根据遗迹推断古人住的茅草屋,再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推论去建造、复原古人住的茅草屋

考古就是浪漫与传奇之旅

考古学家就像是探险家和寻宝者,甚至是历史学家,就像《夺宝奇兵》中的考古学教授印第安纳·琼斯,寻找传说中的宝物的奇妙冒险。又像电影《国家宝藏》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寻宝专家本·盖茨寻找宝藏之旅。但是探险家、寻宝专家的光环下,他们却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要不然怎么去解读那些隐秘的线索提示呢?

书封面上的古老文字符号用白纸在内封上拓印下来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长期发展的学科,在我看来,也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学科,综合了很多学科知识。而且我现在看的这本最新的第五版也加进了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想法,这本书也是在不断进化,不断完善的。

考古研究工作室有流程图的,从最初的的策划到最终的展览,保存与保护至关重要。现在世界上还有我国考古提出了一种保护抢救性考古的说法,因为一些自然灾害和工程建设无意间发现的古迹,为了最大的保护其完整性和科研究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保留下来一手资料甚至转移相关古物,以期条件成熟时在进行详细研究,比如书中所写的埃及法老拉美西二世神庙的正面,因建设阿斯旺水坝在纳萨尔湖泄洪之前被转移到高处;还有我国三峡大坝建设时候对于范围内的古迹进行各种保护或转移等等,至今未发掘的秦始皇陵,根据史料记载从未被盗过,其中 《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但是因为科学研究条件等等不具备,至今被封存保护起来,也有其他的一些皇陵因为当时情况被挖掘,很多珍贵的文物因为保护不善被损坏,这些教训应该警示,保护抢救性考古是当今主流。

考古里面也涉及考古修复等等,对于破损的文物进行复原修复,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相当精细的活儿,其实考古学只是一个统称,可以延伸交叉出很多相关的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甚至风水学等等,一些科考手段甚至包括碳14断代法等等,是一个集大成的学科门类呀。

正因为有了考古学,人们才能计算自己先祖生活的时间,推算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确定自己的历史,研究自己的过去,更好的认识自己,展望未来,这难道不是很伟大的事情吗?

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拼凑各个不完整的线索,建构和解读对古代文化和社会的总体印象。

考古学也很影响经济发展。玻利维亚的古代安第斯农民用水来保护庄稼免受寒霜的侵袭,当然考古学家们再现了这种古老的农业方法,仅凭当地的劳动力和本土作物,无需额外的资金就能达到高产、无需肥料,能减轻霜冻和洪涝危害。还有更有趣的垃圾考古学,人可以说假话,但垃圾不会,通过对垃圾考古研究甚至能揭示现代工业社会与消费的习惯。考古学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人类自己的影响。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五):考古学:「无言」的证据与被忽视的真相

  

「考古」对于公众而言,是一种混合着浪漫、运气与神秘的工作。古代遗迹所散发的魔力,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探险者前赴后继。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百无禁忌、身经百战的探险家们,他们不仅上通天文、下懂历史,还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无论是《盗墓笔记》中充满鬼魅色彩的探险,还是西方电影中刺激的寻宝过程——大众媒体所呈现的考古工作者总是被包装成被上帝的金手指宠幸的幸运儿。

然而,在椅子上幻想考古是一回事,亲历考古遗址和历史遗址进行研究则是另外一回事。在布赖恩·费根教授所著的《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中,这位在撒哈拉以南、赞比亚、东非地区做了大量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形容道考古者的工作日常,“我曾经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时刻:冬季第一场暴风雪之后站在梅萨维德工点之前,冰锥从树上垂下,甚至都可以闻到古代普韦布洛人燃烧木头的烟味,听到犬吠声;在英国阴雨弥补的工事中,甚至可以听到罗马军团进入战场的喊杀声......”

考古学,是一门基于想象,却立足于现实的学科。它依赖于考古学家通过文物——这些“无言的证据”向我们揭示在想象与历史之间,那些逝去的时间的真实面貌。

准确来讲,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的行为和古代人的学问。古代的器物,如石制工具、陶片、铁制兵器、住所和其他遗迹的材料,是历史归类的初始证据,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器物都是人类制造的——这些人类同现代社会一样,来自于不同的家族、不同的社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考古学之意义正在于:在千百年后,我们得以借由文物与研究从而得以与古代人类对话,这既是重塑古人的文明世界的过程,更是反思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偏见与谬误的经过。

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一书中,作者布赖恩·费根反复提醒我们,过去与当下之间紧密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可以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可以克隆小白鼠,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复杂的演算,但这些复杂的工具装备无一不是从早期人类制造的简单工具逐渐演变而来。从真正意义上来讲,科技定义了时间和历史,而科技正是人类的祖先们运用各种技术来适应环境和拓展工具运用范围的技术。

布赖恩·费根教授用丰富的经历介绍了从考古学起源、发展乃至如何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的方方面面。除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考古学,作者还通过考古学所发现的大量的人工制品的遗存,诸如陶器、铁器、石器、木器等向我们描述了早前人类与文明的细节,讲述了那些曾经消失、但却被考古研究再现辉煌的文明。

作为考古领域的教材,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开始前作者将本章的标题章节、提要内容一一举例,并在讲解过程中插入了框线图、插图以及相当生动的例子。

例如,作者在介绍考古学的测量法时,就以自己家的猫举例。用猫在地毯入睡的实际与间隔,讲解了考古学中重要的测量方法。

这一本书并不是对古代文明或者考古学的简单介绍,同样也包含了作者对于考古工作者的责任的思考。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中,作者还介绍了考古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社会议题:种族、性别、阶层、劳动分工等。

作者提出,历史的阐释不仅要关注冶金和陶器制作等主要的物质成就和环境,也同样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日常活动。

事实上,考古工作者对人类和家庭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学界也对性别与性别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考古学者们通过考古、测量等方式再现古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以此考量在不同社会和时间中的“性别与家庭分工”。

在考古学中,「性别考古」针对的是性别意识形态及性别关系,性别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交互方式,例如角色人和社会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男人与女人对古代社会作出了那些贡献?性别考古学通过运用众多考古方法与途径探索性别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阐述文化意义。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一书通过详尽的介绍,讨论了日常生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与分工。作者指出,狩猎、愿意、准备饭食、建造房屋等活动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而性别会影响贸易、专业化分工、国家行程、宗教和各种仪式——这些往往是古代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几种。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不仅关注到女性,同时也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考古学的发现中并非是发现的单一个体的生活方式,更是展开一幅古代世界中女人和男人的社会关系网。

例如,在科学考古研究中,作者以阿兹特克文明举例。考古学家考证了阿兹特克妇女的编织工作,在新出土的文物中,阿兹特克特色的编织物展示了这些妇女们的勤劳与智慧。但如果我们只将阿兹特克女性看作编织者就会忽视这些女人在编织、养育孩子和做家务等家庭生活之外,与女人们所生活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

阿兹特克文明

考古学并不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文物」仅此而已,而是通过考证告诉我们在这之外还有什么,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谬误。

例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早期人类将各种动物的肉和骨头带到遗址处进行加工,新一代的研究一发了对这种假设的在思考。对现代赤道地区迷失者的实地研究表明,狩猎偶尔会获得成功,有时甚至收获颇丰,但这种活动并不能养活一个家庭。

但考古研究通过对早期社会的植物组织进行显微镜下的磨损痕迹研究,讨论发现早期人类的饮食习惯。古老的狩猎观认为男人打猎女人采集植物类食物,这是典型的狩猎采集者的模式。但是如果我们对时候古代采集者的生活有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这样的家庭分工只是人们对于男女家庭分工的误解。

除此之外,“男女分工”的问题讨论往往被简单地划分为“男主外女主内”。但考古学者基于对现代赤道地区的狩猎采集者(尤其是东非哈达人的观察)与生态理论,还提出了「祖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家庭中除极年老或极年轻的成员外,其他家庭成员都是很活跃的觅食者,并且他们收获颇丰。与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亲属相比,年老的女性甚至通常觅食效率更高。

现代考古学家基于对现代赤道地区狩猎采集者的实地研究表明,男人们确实狩猎大型动物,但是这样的收获并不可预测,而且并足以养活整个家庭或是一个群落,肉类供应也并不能满足成年人或者孩子的营养需求。准确来说,就算是使用现代狩猎者拥有的弓箭和其他武器比我们遥远祖先的狩猎工具,也无法通过狩猎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同时,也没有明显的考古证据表明这些掠夺者会将肉类带到一个中心区域而不是在抢夺地附近就把战利品消耗。

詹姆斯·康奈尔和其他考古学家都曾指出,这样的观察扭转了很多长期以来关于早期人类行为的假设——男性(狩猎)和女性(采集植物)直接有劳动分工,而且早在这一人类阶段就出现了核心家庭。

作为一本考古学教材,《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无疑是十分优秀的。从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明观与现代社会,亦是本书独特且发人深省的意义。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六):考古学是怎样的学问

  

大多数人对于考古的印象,要么是好莱坞大片式的冒险经历,要么是成天钻墓穴蓬头垢发的田野考察,前者是夸大了的艺术创作,后者只是部分的工作,都不够完整准确。听听世界顶尖的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是怎么说的吧。

布赖恩·费根出生于英国。在剑桥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之后,费根先后在赞比亚利文斯通博物馆负责史前史分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英国东非历史和考古研究所负责班图研究项目。从1967年开始,费根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人类学教授,开始专职于面向大众写作和讲授考古学。这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古学:研究远古时代的学问”,讲述考古学的各项工作。第二部分“古代的互动交流”,讲述考古学自1798年以来的主要发展。第三部分“最早的人类世界”与第四部分“现代人的定居”、第五部分“最早的农民及文明”,讲述史前史研究成果与动态。第六部分“古代美洲”,讲述美洲考古的历史和发现。第七部分“成为考古工作者”,谈谈职业感受,也是全书的总结和期望。

全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语言通俗,可以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以作为公众了解考古学的入门读物。事实上,费根长期致力于向公众传播考古学,这就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标。据说,费根是当今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考古学家。

“考古”这个名词在中国语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1092年)。早期的考古仅限于对古代传世器物的搜集和整理,与现代考古学并非一回事情。欧洲文明也一样,早就有类似研究。不过,直到19世纪初,才真正流行。考古起源于盗墓,中外皆同。费根形象地描述了强盗和盗墓贼来到埃及、寻找木乃伊、塑像和文物的情景,他说,“那些日子,考古学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有枪。”科学考古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海因里希·谢里曼对特洛伊古城的发现,掀起了考古学的高潮。

实物图

考古学的基本定义是指通过遗存下来的人类过去的物质遗迹而对人类过去进行的研究。它至少具有三重语境:

第一,它是古代曾经发生的。比如石器、陶器、金属器等各种遗物,以及墓葬、墓址、窖穴等各种遗迹,或者古代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废弃品,比如制造石器时打下来的石屑、小石片,做骨器时剩下来的骨料等,还有费根提到的“垃圾考古学”,生活垃圾是会说话的,比如远古人类和动物的粪便化石经常含有古代植物的种子。

第二,它是考古学家识别的。只有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能复原古代的生活场景。现代考古学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分析,从遗址的调查、探测、发掘到实验室的土壤、植物、动物的分析。现在分析手段越来越多,考古学家从有限的考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第三,它具有现代社会学意义。谈到“考古学与人类多样性”,费根认为,考古学是对抗人类无知的重要教育工具。考古学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追溯至久远之前,重现和解读历经数千年不断变化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现代考古学证明了人类都是由“非洲人种的同一个分支”进化而来的,现在人类分居世界各地,讲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应当承认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能力去理解与塑造世界。费根还提到“作为政治工具的考古”。考古学的解读也是一种历史叙述,由于涉及的是人们知之甚少的古代社会和事件,况且材料极少,它很容易被种族和政治目的所操纵,也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舆论的影响。美国的考古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消解陌生和偏执,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历史,有助于人类更加宽容。

所以,综合来看,考古学并不只是功能性的对遗物的研究,它还是一套概念体系的创建。

实物图

在费根钻研的史前史领域里,“聚落”是一个考古学的基本单位。聚落由一系列以特定方式被遗弃于特定空间的文化遗物所构成,是考古学家可以处理的经验性的实体。美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人类学的训练中养成了把古代的人类放在他们的社群里来研究的习惯,就好像社会人类学家在社区或村落里面来研究当代人类。

本书涉及世界各大文明和遗址,并讨论了农业的产生、国家的起源和文明的扩散等问题。选择聚落而非遗物作为考古学概念和操作的基本单位,是因为考古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由物见人”,是生活在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的社会群体之内的人。比如,费根提到的中国的“二里头文明”,就是典型的聚落文化形态。从考古发掘来看,二里头地处肥沃的农业土地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有多处岗哨以保证黄铜、铅、锡和盐等关键物质的供应,城内的建筑和墓葬也表明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考古认为,二里头文化创建了一个由不同王国组成的网络,通过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共同意识形态和仪式盛会来巩固联盟,盛会中会用到许多青铜器物,这些仪式帮助奠定了共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实物图

在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主要工作仍集中在发现新材料、建立年代学和推溯文化及文化成分的起源发展等文化史的工作上。到了3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对这类工作感觉不够,提出不但对“物”而且对“人”的要求,对人的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多做些工作。新考古学的诞生还受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哲学思潮的繁荣。现代进化论研究的进展使得一个宏观的理论能够进入考古实践之中,同时,现代认知科学的进步使得认知考古学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考古学家艾瑞克·沃尔夫在1964年发表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新考古学将自己从搜集古代碎片和梦想复原被尘土与丛林深深掩埋的古代荣光的废墟中解脱出来,转向对人类整个聚落的揭示;从机械地收集古代的物质文化的碎屑,转向对整个古代人们共同体的重建,从而试图在考古学中抓住生态学中的群落和人类学中社会组织的对应体。”随着时代发展,“新考古学”也在被更新的研究方法所取代,比如程序考古学等。

阅读《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可以领会现代考古学发展的三大变化:第一是考古学实践和理论的进步;第二是计算机、生物基因、地质测量等新科学方法的应用;第三是考古工作者的投入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另外,在今天,在当代社会,业余人员为考古带来了更多的热情和乐趣,所以,思考考古学,理解考古学,是十分必要的。

南方都市报2020.8.2 考古学是怎样的学问

我的藏书,布赖恩·费根作品系列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七):《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一场盛典,将带读者漫游250 万年的人类历史

  

金色的法老像,失落的城市,咧着嘴的骷髅头:考古就是浪漫与传奇之旅。很多人仍然认为考古学家都是探险家和寻宝者,就像好莱坞电影里寻找神秘莫测的圣杯的印第安纳·琼斯。这些不朽的形象可追溯至19 世纪,那时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等考古学家还能发现特洛伊之类的失落文明,在一周之内发掘三个皇家宫殿。今天,已经难以见到类似印第安纳·琼斯的考古学家了,如果有,也很少。他们是科学家而非探险家,即使是在偏远的考古发掘点,他们也能像在温度适宜的实验室里一样从容自在地工作。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发展到现在,科学考古堪称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展之一。

阿布·辛拜勒神庙,埃及

考古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一个世纪以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不过10 万年。今天,我们了解到人类的起源可追溯至250万年前。我们的先人认为美洲人在公元前8000 年开始定居,农业于公元前4000年开始发展。而新的考古发现将首批美洲人的历史追溯至公元前10000 年。最重要的是,考古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对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欢迎来到绚烂多彩的考古世界和史前时代。

对研究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长期发展的唯一科学—考古学来讲,《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一场盛典。本书将带读者漫游250 万年的人类历史。

埃皮达鲁斯的露天剧场,希腊,公元前4 世纪

关于《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共十七章。前七章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第八章到第十六章回顾史前史,从人类起源到西班牙征服者占领墨西哥谷的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的戏剧性历史时刻,还有印加文明的惊人财富。本书会将这些宽泛的主题分为更加详细的章节。第十七章以简短的“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的论述结束该书。

第一部分,“考古学:研究远古时代的学问”,包含四章。这几章定义考古学和史前时期,介绍考古记录的性质,讨论考古学家推断日期的方法,研究古代科技和获取食物的手段。

第二部分,“古代的互动交流”,聚焦于人种和人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古代宗教信仰的研究并解读过往的重要课题。

第三部分,“最早的人类世界”,从第八章开始阐述人类史前史,讨论人类起源和200 万年前赤道地区非洲古代人种的迁徙。第三部分的最后分析了围绕现代人类—智人、现代人、“聪明的人”的诸多争议。

第四部分,“现代人定居”,仅包含一章,即第十章。该章记述了现代人历经数千年,从非洲老家到古代世界各个角落的迁徙。现代人约于1. 5 万年前进入美洲。

第五部分,“最早的农民及文明”,延续古老世界的故事,讲述农业最先于亚洲西南部开始,逐渐扩散至亚洲其他部分的过程。农业引发了最后一次现代智人大迁徙,至太平洋沿岸地区。第十二章讨论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开端。第十三章描述亚洲文明的起源,直至柬埔寨的高棉古国时期。

第六部分,“古代美洲”,我们将视线转移到西半球,在第十四章追寻美洲迎来首批定居者之后的发展,讲述玉米的故事,这是美国本土文化中的主要作物。第十五章和十六章分别叙述了中美洲(美索美洲)和南美洲安第斯地区错综复杂的文明史。

最后,第七部分,“成为考古工作者”,客观地评估考古学的职业前景,这也是第十七章论述的主题。后面是专业术语、遗址和文化的词汇表。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背后的哲学

编写《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这样的教科书通常要考虑和抉择内容的取舍。《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在考古学和史前研究方面首开先河,力求在综合背景下,从根本上探索考古和史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考古部分(第一章到第七章),我不遗余力地引用了我的田野发掘实践经验和实验室研究经历,以及其他考古学家的发现与调查,力求使这个难免流于枯燥的话题更生动一些。与此同时,这七章里借鉴了世界各地的方法与实例,这些方法与实例正是接下来的九章所要涉及的内容。考古与史前史是全球化的事业,绝非仅仅局限于欧洲、北美洲或墨西哥。初学者应该通过全球多样化的实地考察经验和知识了解考古学与史前史。

这七个关于方法与理论的章节选用了来自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的案例,这些例子古至最早的考古遗址,今至现代城市垃圾堆放点。能够用来讲解考古方法与理论的例子实在太多,从中选择一二是很艰难的事情。有的流派主张运用全新研究中最近的范例;而有的学派则认为在使用考古学家的范例时,应考虑到考古学家的性别平衡,不考虑其方法或是遗址的重要性。我在选择时考虑到三个要素:重要遗址及案例研究(它们之中有的已经历经数代,但仍然是考古研究中的杰出和著名范例)、来自世界各地的范例和新发现。有很多著名的遗址和发现(如奥杜威峡谷和图坦卡蒙墓穴)超越了某些老师与学生相对狭窄的研究兴趣。我同样使用了这样的范例。毕竟,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仍是这些著名的、最为壮观的遗址,即使它们面世后已历经数代。

第七章的主题是最为棘手的考古理论问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考古学经历了频繁的理论纷争,有些赋予人灵感,有些则毫无意义。理论争论仍在持续,但这与初学者并无太大关系。因此,鉴于不同层次的教师与学生都会用到本书,本书不偏袒任何理论派系。老师可根据本书中的基本概述,结合考古理论的潮流,生成自己的观点。

史前史章节(第八章至第十六章)以简单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过去250 万年间的人类发展。同样,我是着眼于全球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因为只有了解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之后才能理解人类和人种的多样性。仅仅从对埃及人或是安第斯人的研究中总结出的史前人类文化观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些地区的人类历史不过是无限大的拼图上的其中一块而已。由于关注的是史前史的概述,因此我在讲述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多讨论细节和遗址。这也是为什么本部分很少提及当地的发展细节,因为这些都涉及更具体的区域性研究。同样,我也略过了重大的理论纷争,这些纷争围绕的话题有美洲首批定居者、农业和家畜业的起源、文字文化的开端等。如果认为与教学有关,教师可讨论这些争议问题。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对考古学与史前史仅是概述。本书中对很多问题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有些简略。考虑到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或是后来的课程中可以展开讨论,因此处理得较为笼统。切中要害,聚焦问题,要胜于纠缠于各种可能性。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面向的不一定是要成为职业考古工作者的人(尽管第十七章介绍了如何成为考古工作者),也许只是想要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和史前史的人,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具备有关的历史知识,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做研究。考古工作者及整个社会应该对有限的考古材料进行负责任的管理,这关系到历史在后世的延续与发展。

我对于《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有一定的期许。如果本书能使您对考古学和史前史产生终身的兴趣,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能够理解像《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这样的流行杂志中的考古故事,尊重考古工作者和我们的先人取得的成就,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本文标题: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3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伯尼》观后感摘抄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