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2-11 19:18: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应仁之乱》是一本由[日]吴座勇一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应仁之乱》精选点评:●吴座这本书以兴福寺两位僧人的日记为基础综合大量史料文书重构了庆仁之乱的前因后果,写的精彩有

《应仁之乱》读后感锦集

  《应仁之乱》是一本由[日] 吴座勇一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仁之乱》精选点评:

  ●吴座这本书以兴福寺两位僧人的日记为基础综合大量史料文书重构了庆仁之乱的前因后果,写的精彩有趣,还要吴座才是80年的,一开始我还以为他年纪很大了。。。。

  ●春秋无义战,联想到春秋初期,郑、宋、鲁、卫等也不至于很差,可是在随后的争霸称雄中几乎就没它们事儿了;应仁之乱活跃的各家族,到战国后期的存在感还是太低,或是下克上鹊巢鸠占。足利义政的目标是双赢,可惜政治手腕不行,摇摆不定,碍于将军的尊贵地位,明显地得罪了双方,只是仍有人是敢怒不敢言。畠山义就是大乱祸首,好比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东西二军相互争持不下不就为了畠山氏的家督继承,直至细川政元督政才任由两畠山决个生死不插手,为时已晚。上承南北朝余绪,下启战国祸端,夹在中间,相对的没两头精彩。经觉、寻尊的记述可以引用,但讲述僧侣的部分不太有趣。“西军”已成吃亏的代名词,前有足利尊氏与楠木正成、新田义贞相争,后有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丰臣秀赖对抗,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幕末维新才以枪炮将“以东制西”扭转过来。

  ●改名为大和国兴福寺两位僧侣眼中的应仁之乱还比较适当,在国内对应仁之乱都没有什么基本概念的时候出这种视角的书当普及(在日本作为新书是可以的),有点早了

  ●大致以大和兴福寺的寻尊和经觉二位别当为主人公,讲述了南北朝结束以后到足利义澄时代室町幕府彻底衰落的历史,期间侧重大和国内的很多详细情况。条理清晰,分析合理,翻译得当。唯一的缺点就是偶尔又来日本人那套各自的正义和苦衷,事实上这时期的山名家、足利将军家、细川家、斯波家这些大贵族大大名大守护就是在名副其实彻彻底底的比烂。

  《应仁之乱》读后感(一):如至今日,我们仍在探索。

  “如今,还听从将军命令的地方,日本是再也没有了。”

  应仁之乱后,权利从将军逐渐转移到地方大名,体现的是看似稳定的幕府制度的崩坏。

  问题是,有没有更好的足以延续千秋万代的制度?

  先看周朝的分封制,起初是一片歌舞升平。直到周天子烽火戏诸侯,之后再也无力约束地方诸侯,于是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历史是一面镜子,应仁之乱简直就是这段历史的复刻。

  秦始皇很厉害,他充分吸取了之前乱世的经验教训,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然而这种制度的弊病是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能力,万一皇帝仙鹤西去,天下必然大乱。

  历史推进到晋朝,又变成了家天下,皇帝的兄弟叔伯代替皇帝坐镇一方,绝不允许外人作乱。然而问题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兄弟叔伯或者他们的子嗣总有人也想做皇帝,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你说唐朝的制度更完善?孰不知安史之乱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所谓“藩镇”。在此种制度下,终有一日会有人揭竿而起,毕竟当皇帝比起替人在边疆放哨的诱惑力可大得多了。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完美的制度在哪里?

  如至今日,我们仍在探索。

  《应仁之乱》读后感(二):室町幕府的落日

  应仁之乱,这一场发生在1467-1477年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间的内乱,在日本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就连小学社会教科书里也会提到这场大乱,这场内乱对日本后来的历史起着深远的影响,东洋史学者内藤湖南甚至这样讲到:“若未来了解今日之日本而研究日本历史,研究古代历史毫无必要。知道应仁之乱以后的历史就足够了。”

  但在很多人眼里,应仁之乱只是蜻蜓点水的存在,是一种只知道有这样一件事发生而布置其详的状态,我们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这场大乱中取得了胜利,幸好,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留下了两部珍贵的史料给我们,他们分别是《经绝私要钞》和《大乘院寺社杂事记》,均为室町时代兴福寺僧侣的日记,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一本记录这一场大乱前前后后经过并总结分析得出的研究著作《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采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叙事手法,有条有序地向读者铺展开了大乱中几乎每一个角色的身份背景以及在这场大乱中起到的作用,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吴座勇一对应仁之乱可谓是下了大功夫,他没有像其他历史书一样从军事事、政治史入手,而是从两位经历过应仁之乱的僧人的角度出发,从开端大和的动乱到大乱爆发再到大乱之后的影响,每一件在这场大乱中发生的事都一一罗列了出来。《应仁之乱》的出版无疑为日本应仁之乱这一场划时代性的大乱填补了空白。

  《应仁之乱》做到了站在第三者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不偏颇任何一方,这是历史写作中及其珍贵的。对于日本的宗族关系,许多非日本本地的读者或许会对他们的氏族和家系产生一定的混乱,而吴座勇一在书中则很好地帮助读者解决了这一点,例如在应仁之爆发地前期,作者着重分析了嘉吉之变的来龙去脉,并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了赤松氏系略图和畠山氏系略图,以致在后面将要讲述的重头戏——即应仁之乱开始做好的充分的准备,也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了战争各宗族之间的关系。

  应仁之乱的最大影响,无疑是直接导致了原室町幕府的落幕以及促使了将军与守护大名的没落,由书中分析指出,除了奥羽、关东、九州等远国,守护原则上都有在京的义务,领过的统治交由守护代管理,其中有一个说法:应仁之乱前京都人口大约有十万,其中与武家有关的达到了三四万。可想而知应仁之乱以前的将军与守护大名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但却在经过了大乱之后,这关亲密的关系却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逐渐产生了一种“下克上”的效应,守护大名渐渐地变为了拥有实力的象征,从而不断束缚着武士的权力,守护大名转变为战国大名,也为接下来的战国时代开了先声。

  《应仁之乱》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研究著作,在角度上不走寻常,在叙述上也做到了真正的客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应仁之乱》读后感(三):有趣又有料的日本战国时代之作

  《应仁之乱》讲述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的前因后果,众多人物登场。

应仁之乱

  这本书和我们平时有时会读到的中国史料是不同的,因为在中国历史的描写中,常常是某位人物为中心,某位英雄在事情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翻开这本《应仁之乱》书之后,我看不到太多的个人英雄,我看到的是众多的人物一一登场,有将军几代的传承,有经觉对于别当的传位,小到也有众徒间发生的冲突,有幕府,但是,无论是将军的世袭、幕府的座位、还是兴福寺别当的位置,这些都是有严苛的选人范围的,只有同根生,才可能有机会。日本在世袭上,对于阶级,层级,等级的划分是极其严格的,比如兴福寺的上升制度对于“贵种”而言,就是轻而易举的,就是顺利成章的,但是,对于其他的家族而言,几乎又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寺庙对于日本的幕府是相辅相成的,是非常重要的。二、寺庙里面本身是阶级明显的,最上有“贵种”承担的“别当”,还有地位较高专门功学业的“学侣”,再往下就是众徒,不行佛事,只是起到保护寺庙的作用。

  “主君放逐”——“废掉不讨将军喜欢的门主,以此确保门迹的安全”

  《应仁之乱》的一个“乱”字,也说明了很多的问题。第一、在这个时代的早期,众徒与众徒之间也开始了摩擦冲突,本来是最小级别的众徒但是反而却开始了动乱。然后,众徒与众徒之间,因为不同战争利益的导向不同之后,可能每次选择“友好”或“对立”立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第二、众徒之间的斗争,也牵扯到了幕府的利益、畠山满家将军也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了这场动乱之中。三、人物关系乱,里面很多人物分支只是最开始来源于同一个家族,同一支源头,但是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却分裂分离开了,反而后面开始了政权相争。

  对于不熟悉日本历史的我而言,读起来是比中国历史更费劲的,很多的人名要用笔一点点的勾画,很多地名也容易被我分段出错,日本战国时代的阶级,等级排列我也是很不熟悉的,所以,读起来是不轻松的,就算我画下了思维导图,也只是起到了些许的作用。但是,这种认知盲角的大清扫,又是非常有趣和有挑战性的,能够通过这本书多理解一点点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也是让人开心的,即使辛苦一点也值得。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好像弄懂了一点,在日本的动画片里面,比如《犬夜叉》,和尚道士之类的学侣地位是蛮高的,见多识广,偶尔也会武术,现在明白了,在兴福寺里,学侣的地位本来就是仅次于别当的。比一般的众徒打手地位是高得多的。

  《应仁之乱》读后感(四):一个时代的终结,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私以为,阅读历史故事,最有趣味的不是“知兴替“,而是凭着蛛丝马迹去探寻未知,假设”也许当时怎样,那么现在如何如何“。历史上曲折发展的细节往往比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更令人着迷,这也是种种历史“演义”小说备受一代代民众所喜爱的原因吧。

  熟知日本动漫、游戏文化的朋友会了解到许多动漫文化设定的历史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全日本分裂成了几十个小国,全国进入了战乱模式,社会发展逐渐向近代转型。知其然并要知其所以然,本着探究精神,近日读了讲述日本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开端的《应仁之乱》一书。

  本书作者吴座勇一,基于深厚的史学研究基础,以别出心裁的角度从两名僧人的角度出发,乱中有序地讲述了应仁之乱的前因后果。其中,前言、后记、出版后记、年表已经极简地输出了有效信息。如果是首次接触日本历史文化读本的读者,建议先读出版后记,再读前言、后记,对整个历史事件有粗浅了解之后最后再开始阅读正文部分。译者康昊的翻译水平亦相当有水准,读来毫无障碍。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读历史故事,实际上便是读人生的故事、人性的故事,复杂的人性总是令人惊叹,人生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在长达十一年的应仁之乱中,吴座勇一不单记录了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基于《经觉私要钞》和《大乘院寺社杂事记》的记录,我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全面。

  应仁之乱虽说是源于田山氏的内讧越演越烈,但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实在难辞其咎。民众需要领袖,尤其当发生战乱时,民众更加渴望一名神一样的领袖。然后足利义政在应仁之乱中的表现实在难以捉摸,非常之迷。

  史上一般认为足利义政是“文化人”,对他的将军领导才能表示失望。在《应仁之乱》中,更加明显地表露出了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这其中,有他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有三股政治势力的碰撞。当然,“娶妻求贤妇”,足利义政很不幸,他还娶了历史上有名的“恶妻”,在应仁之乱中也添了不少乱。

  足利义政因无子嗣继承将军之位,请求已出家的兄弟还俗准备继承将军之位,没想到之后他又有了儿子。在多股政治势力的利益争斗中又加上了自己的手足,局面就更加复杂了。他的优柔寡断,不积极讨伐西军,一心想议和又不采取实际行动,使得两军对峙、战况胶着,其后因战乱旱灾,民不聊生,瘟疫横行,士兵厌战情绪蔓延,终于使足利义政和东西军的首领意识到战争需要结束了。

  战难,和亦不易。议和的过程很不痛快,好似梅雨天,以为一场大雨过后将要放晴,又毫无征兆滴滴答答一场小雨,如此反复。应仁之乱没有赢家,足利义政表面想要放下权力、隐居,却还是眷恋权力,与自己的儿子多次不和。足利义正的儿子继任大将军不多时,即生病暴毙,当年不过25岁,次年,足利义政去世。将军之位的继承者虽然是足利义政的侄子,但毫无支撑,新老权势的争斗已经表明将军的领导无用了。

  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历史事件,便有不同的见解。应仁之乱中,同样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发问,底层人民有起义,但从《大乘院寺社杂事记》的记录中,这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对固有权势的瓦解,但不管居高处的权势一方欢迎与否,其后日本开启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下层人士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直到一代传奇丰城秀吉统一了国家。

  《应仁之乱》一书是非常丰满的,战乱中的人生如同海浪中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譬如经觉一生四次出任兴福寺的别当,他一生的故事,如果写出来,应该是激荡的一生吧。

  《应仁之乱》读后感(五):乱世之下,人世虚空

  说起应仁之乱,最知名的特点就是长达十一年之久的时间,很多人对于应仁之乱的了解还停留在,导致幕府走向衰亡,日本的战国时代开始了这种固定印象。事实上,关心应仁之战的人并不多。

  应仁之战的起因、各方势力、争端缘由、出色的将领以及伟大的领袖,这些记录都十分模糊,从应仁元年到文明九年,日本史上1467―1477这十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团迷雾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宗族分裂,武士与僧侣的划分,一个国家的更替,宗教究竟有这如何的地位,在这本书里会有更清晰的梳理。

  本书内容依照两位僧侣的日记进行推进,一本《经觉私要钞》,一本《大乘院寺社杂记事》,两位兴福寺僧侣经觉、寻尊在日本室町时代经历了应仁之乱,在他们的笔下,周围的生活,一草一木,每一次争斗都是实在的观看者,除了本人,周围的贵族、武士、僧人、民众在大乱中如何生存、搏斗都有着丰富记录,因此通过当世者的世界看过去,还要通过当局者的眼睛才行。

  日本的佛教文化同中国一样十分深厚,应仁之战的中心则在奈良兴福寺,前身山阶寺是皇家贵族作为自己宗氏供奉出家的庙宇,奈良县早些称大和这里是摄关家权利地位的提现,也是一个战争矛盾的根源。

  宗族分支,彼此制衡争夺,借着佛庙、神灵扩张着自己的野心和权利。旧统治阶级的没落与发展,日本的历代学者,在研究的不断更进中赋予了这场战争不同的定论,不论是左派学者,还是作为批判左派历史学的材料,或是借由西洋理论分析日本史中出现的问题,内藤湖南的史论都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

  诚然,在那样一个时代,长达数十年之久得战乱,既没有戏剧性也没有华丽的篇章,没有逻辑,毫无功劳,只能感受到一群平凡之人的奋起厮杀,究竟是开创了如何的成绩先河,查无消讯。这不禁令人思考,是不是忽略了什么细节和战乱本身存在的意义?

  内藤湖南认为,应仁之乱彻底打破了旧体制,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一个完全没有天才的时代,最下层的人打破既有旧秩序,下克上盛行的时代,怎能不勾起了解后的好奇呢?

  应仁之战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近代萌芽的时代,就在一片打杀吵闹中拉开了帷幕,近来研究的学者却不赞同给予应仁之战太多意义和前进的方向,大抵没有英雄的年代,总显得有些“碌碌无为”相比起来明应政变更有研究的意义,但总管全日本的发展史又怎么能说武断的说应仁毫无作用影响呢?

  时间长,英雄少,缘由复杂,端由模糊,不把这一层层面纱解开暂且不做任何评价。为研究这两个课题作者吴座勇从将军承嗣、管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刁出名宗全政争入手,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总结了战乱对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的影响。

  阶级和秩序是最明显的特点,贵族和平民绝不会任何相同的待遇和地位,与能力无关,一切都归结于血统和出身,围绕着寺庙和政权,无数人周旋于此,幕府掌握着绝对的掌控,一个时代的戏台上你来我往,这一场看似稍显贫乏的争斗,实际上也深藏不露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意义与过往。

  在日本历史的长河中,看似不起眼的一角,实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关键时期,人们总说人世空虚,应仁之乱,到底是空虚还是人心欲望,到底都推动了战乱和有代价的社稷发展。

本文标题: 《应仁之乱》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1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增长黑客营销的读后感大全《2019第68届金球奖颁奖典礼》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