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9 15:44: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一):想要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改变自我状态,就看看这本书。张晓风:有些问题只能去问岁月,不放弃,也绝不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摘抄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一):想要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改变自我状态,就看看这本书。

  张晓风:有些问题只能去问岁月,不放弃,也绝不强求。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在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一个人要求不要那么多。即使我们只有一点点资源,即使我们人生陷入很大的困境,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有一位台湾教授叫潘重规,他已经去世了。有一次,这位教授到英国伦敦开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很不幸的是,到了伦敦,他在机场发现自己的行李丢了。潘教授坐飞机习惯身上带一本非常小的书,塞在西装口袋中。其他书和资料都在旅途中丢失了,他在伦敦就只能看这一本书,这是一本介绍敦煌的册子,几天下来,反复翻阅,正好在大英博物馆,也借阅敦煌的资料。有了这样的因缘际会,引发他针对这本《云谣集》下工夫,因此成就潘重规在敦煌学上的大成就。

  美国的艾德华·威尔森喜欢大自然,小时候,有一次他去钓鱼,一甩鱼竿,被鱼背鳍刺瞎了眼睛。因为父母离异,他生活在寄养家庭,眼睛受伤后,不敢及时告知寄养的家庭,等大家发现时,他只剩下一只眼睛,只好放弃原本喜欢的自然科学。因为视觉、听觉都不太好,他想出办法来,选择可以近距离拿着放在眼皮下面仔细观察、研究的项目——蚂蚁。虽然一只眼睛看不见,还是有路可走。最后,他因为研究蚂蚁得奖。用一般模特的眼光来看,被称为体操女皇的霍尔金娜不够高。但是,对于体操选手来说,她太高了,很多老师不愿指导她。但是,有一个教练却觉得,个高有罪吗?难道高个子就不能做体操选手吗?就不能为她设计一套动作?于是霍尔金娜利用她修长的体态,融合了芭蕾舞,把体操变成不仅仅有表现力、平衡力,还有芭蕾舞底子的优美动作。到如今,有六个动作就叫“霍尔金娜动作”。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二):晓风明月,人动情来情动人

  拿起书时,恰是明月当空,封面的花自是有着一种安雅,而我斜倚在书房一角,畅享着一种自在。

  自少年时起,散文便是手不释卷的最爱。散文大家中有的爱写事,有的爱写人,恰好,张晓风先生能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妙哉妙哉。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张晓风五十年来众多作品的精华集锦,全书共分四辑,配以不同的主题,人、情、事、物,信手拈来,无不动人。

  无他,只因生活本身,足以动人。

有些人的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个侧影,竟能勾起作者对于美的慨叹,对于自己的思索,继而得到“其实我这辈子该做的事就是去告诉别人他所不知道的自己的美丽侧影”的总结。

  该有多少人庸庸碌碌一生,摸不着人生的目标,而张晓风却轻而易举的将其展露在世人眼前,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有些人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

  母亲永远是每个孩子心中最温暖的一首歌。而在张晓风的笔下,母亲是甘愿为儿女留在人间的仙女,是那块为家庭默默付出的砧板。

  天,母亲的形象瞬间丰满,对母亲的敬意与愧疚让我湿润了眼眶。我放下书,忍不住去看看属于我的两个小人儿——呼吸沉沉,神态娇憨,是了,管它天宫有多美好,我甘愿收起羽衣,甘愿背负辛劳,甘愿做个留在红尘中的仙女,甘愿陪伴他们成就属于他们的人生。

有些人的幸福是刻在骨子里的

  走南闯北,走街串巷,张晓风的眼里看到的是景,身边遇到的是人,心里回味的是情,一只玉羊,一杯酸梅汤,都是生活百味,都是世间真情。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定义。

  行走世间,遇到的人,见过的景,听见的话,做过的事,兜兜转转,起起伏伏,有了苦,再有了甜,生活就有了幸福的意义。

  每一篇文章,或长或短,无不给了我温柔,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幸福!

  我忍不住会想,如果让我选择,我甘愿走向怎样的人生?

  我也愿做个寻梅人,以其芳馨盈我之袖,以其清露沾我之衣,以其傲骨敬我之魂。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有其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放下书时,不觉东方既白,晓风拂面。

  虽是一夜未免,竟只觉神清气爽,心胸自有一股暖流激荡。

  感恩张晓风先生前行引路,期待自己亦能追上,与之同行!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三):于无色处见繁花: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细微的美好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华语十大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集新作,主要写了对生活中爱情、亲情、友情,思考感悟的一些的哲理。

  全书总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你的侧影好美。

  主要讲爱情,亲情,包括作者与丈夫的爱情故事,与孩子的对话想起了母亲当年的亲情故事。还有当地的教育观,对有特长的孩子的培植。

  第二章:种种可爱。

  生活在城市里,虽然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作者记得住的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来种种不尽的可爱。

  第三章:戈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

  讲述了作者在各国旅行中的见闻和故事,十分精彩。如果你希望酸梅汤真的好喝,还需要加上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第四章: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

  这一章是回忆往昔故人,老师,友人,学生的故事。生命有如一枚神话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

  全书的亮点不胜枚举,文章写得十分优美,想象大胆,词语瑰丽,让人体味了中文的美,读后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造诣。

  比如作者讲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大量的排比,比喻,讲述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爱情期待,把爱人的酸甜苦乐,种种小心思描绘得活灵活现。

金雨树

  比如描述黄花,“万道花光”“交枝错柯美得逼人”。形容小男孩“腮含桃花,眼似春星,不笑也满脸喜色的年纪”。类似妙笔还有很多……

  讲人与人之间,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书中还有许多美食,例如冰糖豆浆,肴肉、汤包,煎得两面黄的炒面,蜜豆冰,牛肉面,红心番薯汤,热咖啡,沁人心脾的酸梅汤,成吉思汗餐……

  好的文学家都是很感性的,比如听到大学教授讲经济学的定义时竟然恸哭落泪。感性才容易感动,才能对生活的细节体察入微、有感而发。美丽词藻的文字,多见排比、比喻、想象,形容词、名词都很多,也有许多新颖的词汇,读来十分有趣。

  作者踏上文学之路,是从小就开始的,文学亦是一生的事情,以生死以之。

  从读书,摘抄好句,写日记,婚育后更加成熟,更加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文章愈发精进。

  作者到富士山看到寻人启事,到尼罗河看到火葬场的经历,还引人思考,我们追求的功名利禄,所有的世俗成就,终究会随着生命逝去而归于尘土,化作灰烟。所以我们追求的真的重要吗?

  但文学、文化却可以不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所以,要守护住自己的初心。

  读完《于无色处见繁花》,经历了作者所思所想所见半生,仿佛与作者的灵魂进行了一场对话,更是延续了作者的第二生命。看这一页页庞大又微小的生活篇章,教会我们,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生活美好与智慧,收获内心温暖与平静的力量。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美?

  也许你会指着路边盛开的一朵红玫瑰,告诉我这就是美,或者指着淡紫色的天空,说今天的天空也好美,再或者指给我看街角咖啡店靠窗边的女孩美艳动人,但我要问你什么样的文字是美的呢?

  我来告诉你吧,是张晓风的文字。她的文字,温柔细腻,含情脉脉的讲述爱情,友情,亲情,用她自己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探索无数的小美好。工作家庭压力大的我们很少停下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天忙忙碌碌,灵魂都跟不上自己的肉体,是时候休息片刻,在午后的暖阳中读读张晓风的文字,将会更有力量面对未来的一切。

  1女人的爱情观

  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总会问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爱一个人?”张晓风给了我们答案,非常细节,又非常生动。我记得上学时有段时间突然对一个男生很上心,听到他的名字会集中精神,目光会一直偷偷地追随着他,我开始反思,我是喜欢他了吗,于是开始求助,问朋友,问同学,什么才算喜欢?我记得我朋友给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人群之中只要他一出现就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个检验标准我用了很久,亲测真的会这样,就觉得女孩子的爱情观很神奇,一边幻想着轰轰烈烈,一边在细节里为难自己。后来真正谈了恋爱才惊觉,一点也不羡慕大街上相拥亲吻的人,反而羡慕一起买菜做饭,柴米油盐瓶瓶罐罐的爱人,就像张晓风说的“客居岁月,暮色里归来,看见有人当街亲热,竟也视若无睹,但每看到一对人手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场走出来,一颗心就忍不住恻恻的痛了起来,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是如此味永难言啊!”温柔的男生格外使人动心,每次和男友小别的亲吻都让我特别自豪,像是战士被授予勋章一样,抬头挺胸希望所有人看到,不甚骄傲,希望女孩子们都能找到一个温柔待你的男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有个家。

  2关于受伤

  张晓风的字像是抚平岁月痕迹的清风,永远带着关怀,就像相声演员的使命是把笑声传递给观众一样,关爱别人伤了自己,在世俗中沉浮,一颗心总会受伤,然而大家一致非常抵触受伤,也想尽各种方法去避免,但心灵的成长源于痛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像晓风说的“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世界那么大,不要故步自封,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勇敢的尝试新事物,感受一切陌生的情感,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最后一句共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暗淡的人生中,自有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五):花开时分

  《于无色处见繁花》的中心词是“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细微的美好”,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她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说爱情,谈亲情,论友情,追忆往事,感怀时光,以优美的文字与深遂的情感营造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

  【距离产生美】 在观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时,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总是充满着敬畏与感激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虔诚与宁静,让读者进入了从未涉足的“空灵”世界,她极力避免那些平平淡淡的词句,而是使用一些富有创造性、审美性的文字,让读者与世界有了“距离感”。或许,从心理学的角度,人所共知的事物总是难以引起共鸣与震撼,相反使用不同寻常的角度,我们才会意识到生命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茫。 【语不惊人死不休】 随意摘录一些句子,可以理解张晓风的别出心裁。“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一声雷,可以无端惹哭满天的云;一声杜鹃,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既有拟人,也有排比,更有比喻,各类修辞应用随心所欲,使读者对花花世界寓含的哲理与诗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除了喜欢使用形容词与名词之外,张晓风对于动词也是情有独衷的。动词在她的笔下,不仅代表一种状态,更是表明一种趋势,好似“说时迟,那时快”,迫不及待地将心中的感受说与读者听。“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并没有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可以说,在散文这种传统体裁中,能把动词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输入决定输出】 作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沉淫是潜移默化的,自幼年而青年,对于优秀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只要你在呼吸、在心跳,就没有任何抵抗力,甚至是来者不拒的接纳。在《于无色处见繁花》中,这样的例证很多,俯拾即是,比如“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不就是向诗仙李白致敬吗?“有一天,竟会有一株茵草是另一种版本的我……敦为我?我为敦?真令人取决不下”不正是对庄周梦蝶的演绎吗? 不仅如此,张晓风还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读者总会被其旁征博引的手法所惊讶,比如“去照鉴自己的心,看看能不能仍拼成水仙”,移植了希腊古典神话中水仙的故事,“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的,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存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觉得自己就是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完全是莎士比亚笔下“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的衍生。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张晓风正是充满诗人气质的散文写作者,柔者心细如发,纤毫毕见,刚者金戈铁马、万里如虎。某种意义上说,《于无色处见繁花》书名的由来正是对“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升华与深化。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六):人间自有人间美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集,收录《母亲的羽衣》、《火中取莲》、《星约》、《初心》等49篇散文。张晓风,祖籍江苏铜山,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居于台湾,是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被余光中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并称赞其文章“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

  读张晓风的《于无色处见繁花》散文集,恰又在阴雨濛濛的周末,还是坐在飘窗上。记得上次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散文集也是一样在阴雨濛濛的日子,坐在飘窗上。不一样的是,那次是初秋,这次是初夏,上次喝的是红茶,这次品的是龙井。就着腾起的茶气,我读完一篇便朝窗外望一会儿,与其说是缓解视力疲劳,不如说是观雨和细品张晓风的宁静淡泊和人间大爱。

  张晓风的文章像是她自己,没有大起大落喧嚣非凡的场面,而是淳朴自然。她对周围的人事物保持着敏感纤细的觉知,对天地之间的一切怀有感恩和爱意,无论是有生命的人、动物和植物,还是没有生命的星空、石头、汤饭,说这些没有生命,也许,张晓风是不答应的,在她的眼里,这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不在于是否有呼吸,有新城代谢,而在于存在。这是人间大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读张晓风的文章,总能让我联想到读宋词的感觉。张晓风有着宋词的细腻,旁听经济学课程,被一语道破的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而又惊又痛泪如雨下;张晓风又有着豪放,雨后放晴后说走就走的探访,遇朋友不在家后悠然走到不远处的草场享受了一个雨后时光,我想起了三更夜酒后回家的苏东坡“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还是对陌生人的情,对广博天地间的万物情,在张晓风的笔下,都晶莹剔透,轻盈动人起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茶一饭间,都让张晓风品出了该有的味道。这就是散文家的特质,有着细腻的感情,有着真挚的情怀,还有着一枝妙笔,让世间的真情都开了花。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有其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愿我们都怀有一颗体悟当下的绝妙之心。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七):这大概是对丧最优美的解读和对抗吧

  “如果你真的希望让你手里的那杯酸梅汤和我的这杯一样好喝的话,那么你还须再加一颗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生活在这座城里,虽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我记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这些从生活的渊泽力捞起来的种种不尽的可爱。“

  这需要多热爱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易感动,易联想的张老师,文字情隽如:“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子如璎珞敲冰。”

  张老师是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的人。

  我不是,我丧。

  记得曾经问过好友,用三个词描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朋友说,声音甜美、热心肠、人丧的很负能量很多。

  我哈哈哈一笑,你瞧这和书中“描容”一章,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外貌身材、学历、经验、头衔落到最后全都不相干,只落下属于你的印象和特点。可惜,这个也会不久后遗忘。

  所以,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吧,别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免得海浪一个卷翻来,还带去几滴眼泪。

  不值得。

  作为一本散文集,《于无色处见繁华》的内容其实并不散,爱情、旅行、城市、友情、离开、解惑,他们串联在一起,是人的一生,是时间的一角。

  你能看到她的热爱和失落,遗憾和憧憬,伤心和开怀,随着浅浅淡淡的文字,温柔如水,温凉的裹着你,你读的有几分感动,连带着楼外的喧闹声都可爱的些。

  这是一种折磨,丧人怎么可以感觉人间美好呢?这似夜晚被手电筒打到眼睛,无处遁形,生活这么可爱,你怎么可能从未觉知到呢?

  这种带着清澈的疑惑,真让人心烦。

  丧人不是不爱世间,觉得人间不值得,而是不知道如何收拾自己,与这人间更好的相处。

  换句话说,丧者太在意自己活的怎样,在他人的眼里活得怎么样了。

  书中一章节“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这则主要讲诉老师带着学生去海边玩时,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们上岸后,觉得衣服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拧起水来。校长原本是打算发声的,发现四处并没有任何人在大惊小怪,海滩上一片天真快乐。校长没有发声,女孩们拧干水之后从新穿上,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似船过水无痕迹。

  如果没有在意和大惊小怪,很多问题不称其为问题的。

  这也是丧者的痛。世间最怕活得通透的人,看的透,看的明,它则弱小无处释力;可丧者不一样,丧者陷于陷于生活中出不来,抬头是欲望,脚下是无奈,可任它随意挤压揉捏。

  张晓风说她会念咒语,只会一句,四个字组成,令人望而生畏:我好快乐,如若翻成英文:i am so happy。这句咒语,对物体无效,对精神有效,它可以将悲伤、痛苦、难过、无力全部击碎。

  丧不丧,不重要。

  热不热爱生活,不重要。

  地球明天毁灭与否,和你我无关,但你需同自我和解,同生活和解。

  人生是起落落落落落落,可最终还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由起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夜间的一盏灯,一碗热汤热饭,一张柔软的被窝,足以慰人五脏六腑,让人心生愉悦,感谢上苍。至于白日里的申诉和失望,就此了结吧。

  或许《于无色处见繁华》是整理张老师在千帆驶过后,对于丧的一种解读和对抗吧。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八):字字若璎珞敲冰

  以这个句子做题目,一来非常认同:“对!读张晓风的散文就是这个感觉!”;二来赞叹:怎么有这么美这么贴切传神的形容!读这部散文集的过程也时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晓风的散文,情思细腻,文字隽永,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于无色处见繁花》收集了她各个时期的作品,从年轻时的《地毯的那一端》到中年时的《我在》,从轻盈柔情到深沉绵远,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因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日常生活都在她眼里呈现出别样的美好。她以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带领我们感受庸常世界里的诗意与温暖。

  成年人的生活,总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压力焦虑,可也有一朵花一片云带来的惊喜,那需要我们驻足感受。作者文字中由天地自然之美带来的深深喜悦,让我们不由反思,奔忙于追求快乐幸福的路上,是否也错过了什么?

  在《画晴》中,她写道: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看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我是个喜欢看云的人,尤其当遇到烦恼时,它的变幻聚散提醒我一切“无常”,都会过去。从无言天地中获取力量和安抚,是比抱怨诉苦寻求言语开解更有效的方式。

  如今的年轻人,一旦走出校门,单纯的爱情就再难寻觅,家境、学历、收入、车和房,外在条件越来越高,让人疑惑:真爱在婚姻里到底占多少份量?

  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和《一个女人的爱情观》表达了琐碎生活里,精神契合的两个人相濡以沫的幸福。

  在婚礼前,她写给另一半的信里,她说:

我们的经济从来没有富裕过,我们的日子却从来没有贫乏过。我们活在梦里、活在诗里,活在无穷无尽的彩色希望里。

  这样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的两个人,即便到了中年,依然让我们看到爱情最好的模样。在《一句好话》里,她写道:

他去欧洲开会,然后转美国,前后两个月才回家,我去机场接他,提醒他说:“把你的表拨回来吧,现在要用台湾时间了。”他愣了一下,说:“我的表一直是台湾时间啊!我根本没有拨过去!”“那多不方便!”“也没什么,留着台湾的时间我才知道你和小孩在干什么,我才能想象,现在你在吃饭,现在你在睡觉,现在你起来了……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这淡淡一句话里的深情与牵念,读来很难不为所动。是什么让这样令人羡慕的幸福越来越稀有而不可得?

  除了对美与爱的体悟,对生死与存在,以及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思索。比如《癫者》,简洁中有触目惊心的力量。

有人看见癫者在海边刳木为舟,就群聚前观。其中某个胆子较大的上来问道:“癫者,你要走了吗?”“谁不走呢?谁又有‘永久地址’呢?”“你要到哪里去?”“你们谁又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众人中较敏感的已经开始为自己低泣。“你真的是癫狂的吗?”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抱着他的颈项。癫者庄严地站起身来,缓缓地说:“我不配,但我祝福你是,立志做个大癫吧!孩子。”众人哗然,急去抢救那孩子。

  何者为癫何者不癫?似乎很难有标准答案。但如何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却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探寻。

  余光中说,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于无色处见繁花》以对世间的爱和思索,字字若璎珞敲冰,唤醒我们在忙碌中渐渐迟钝的感受力。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九):《于无色处见繁花》: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衣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这段话摘自张晓风的散文《母亲的羽衣》,收录在天地出版社刚出版的张晓风散文集《于无色处见繁花》一书中。读到这篇文章的那天,恰逢母亲节,打开朋友圈都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可都不及这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大。每个妈妈都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只因为她的孩子,她才从天上降临到凡间,从此把那身美丽的羽衣束之高阁。

  她用最日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沉的情感。

  张晓风,当代著名作家,华语十大散文家之一。余光中老先生说她的笔“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席慕蓉赞她“晓风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蒋勋评她的文“记事与哲理间似断似连,很耐人思索”。

  我却最独爱这一句——她被誉为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

  是的,读完《于无色处见繁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的文字有一种温柔的却直击人内心的力量。

  这本书收录了张晓风五十年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编者把它们分成四辑,每辑都有不同的主题。人事往来,草木山水,俱是温柔。

  喜欢徐志摩的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温柔有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就像读张晓风的文字,明明是那么温柔缱绻的话语,却在不知不觉间直达人的内心。

  她是“我愿意留在你的船上,我乐于把舵手的位置让给你”,满怀着对恋人一腔深情的晓风;

  她是看到“一对恋人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场走出来”就会恻恻心痛的晓风;

  她是感慨于学生的年轻,告诉他们“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的晓风;

  ……

  这么多个晓风,或敏感或纤细,或直白或含蓄,哪个都是她,哪个也不是她。

  她只是张晓风。

  无疑,张晓风的文字是极美的,字里行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感,读起来口齿间会留有一丝古韵,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但这种美却是不外露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的,它会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就流进你的心中去了。

  再纵览全文,发现张晓风的散文都从日常小事中入手。有时候是一封书信,有时是女儿的一句童言,更多的是偶然所见偶有所闻,但她总能从这些小事中领悟出更深层次的哲思,引申出无数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发人深思。

  在她的笔下,一花一世界,清风、明月、山松、野草,皆是生命的愉悦。

  读罢全书,蓦然发觉,原来温柔自有它的力量。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一直都在,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张晓风老师用她的温柔之笔告诉我们,生活本身,足以动人,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这才是我们平淡生活中,最值得期许的无上美景。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十):这世间有种种可爱

“生活在这座城里,虽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我记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这些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来的种种不尽的可爱。”

  ——张晓风

  为什么喜欢读张晓风的散文,我想上面一段话就是我的答案。这世间纵有万般无奈,可总能在张晓风的散文里看到种种可爱之处。

  我第一次知道张晓风是因为《不朽的失眠——写给没考好的考生》这篇文章。很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吧,记得是在《读者》这本杂志上读到的。那时还不懂得失眠,不知道落榜,对姑苏也甚少了解。如今在《于无色处见繁花》中再读这篇文章,突然有种时过境迁的感觉。因为这时的我已经在姑苏读书求完学,后来辗转两三个城市工作,有了一些阅历,人生历经了一些挫折,也偶尔失眠。不过,张晓风依然是我心中的白月光。认真读完这本《于无色处见繁花》,从前的那股亲切感一下子涌上心头,还是那样的如沐春风。也许年少时读张晓风的散文,更多的是喜欢她的文字,而现在再读,喜欢的是文字中那种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那种历经人世的浮华和烦冗,还能够从中发现种种美好,深深地爱着这个不够完美的世间吧。

  张晓风的独特之处在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眼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可是在她的笔下就能生出花来,让你倍感生活的可爱。汇丰总行前的铜狮子,摸一下“我会感知触摸的世界是如何清凉有致。”一杯酸梅汤,她都能蹦出“幸福”的定义。“所谓幸福,就是活着,就是在盛夏苦热的日子喝一杯甘洌沁脾的酸梅汤。”低调又朴实的幸福,想想夏天还有什么能比喝上一杯酸梅汤更幸福的事情呢。普通的面店,门口的广告词也会让你眼前一亮,冬天是“100℃的牛肉面”,春天换上“每天一碗牛肉面,力拔山河气盖世”。还没有吃面,这广告语已经先声夺人,吸引住客人。即使是拜访郊外的朋友,因为落久了雨,天忽然晴了。悠然地望着天,她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想象着“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幸福真的很简单,只是晒晒太阳而已。可惜,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经常会晒到太阳,未必会有这样的幸福感。于喧嚣的世界里,在生活的琐事中发现极小的快乐,体验满满的幸福感,这是最珍贵的,也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于是,我们在张晓风的文字里尽情地感动着、幸福着。

  作为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她总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出发,娓娓道来,带给一些人生深沉的思考。哪怕是一杯普通的咖啡,“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她认为“物”都是自矜自重的,更何况人,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不要亵慢了自己。小小的蝉壳里,她看到岁月忽已晚,看到花落人亡,地老天荒。我们短暂的生命里,仿佛如小小的蝉,已经预知了自己的生命,可还是顽强地破壳而出。生命的意义就在这短暂的绚烂绽放吧!喝茶时,“袋茶却只在杯子里,袋茶是孤独的现代人的表征。”想想也确实是。一人一袋茶泡在自己的杯子里,茶杯里泡得都是自己的孤独。这些小小的生活点滴,我们都异常熟悉,或者说我们都已经熟悉到熟视无睹,可在张晓风的笔下却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种解答,看到另一种人生。清风明月中,点滴生活中,尽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读后仿佛清风徐来,温暖舒适。

  余光中评价张晓风:“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这切切实实是张晓风文笔的特色。阴天下雨时,适合读张晓风,阴沉沉的天气下,心里也能感受阳光的明媚;天气晴朗时,找个安静的地方读张晓风,于淡淡生活中,感知生活的美好;心情低落时,翻开张晓风的文字,心底总有一个角落会被温暖到;睡觉前读张晓风,换一个安稳的睡眠也是极好的。

  很难用文字表达我对张晓风的喜爱,就是那种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拿起书都可以迅速地看进去。或者一时找不到想读的书时,我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可以读读张晓风。这本《于无色处见繁花》是张晓风最新的一本散文集,里面节选的大部分是她比较经典的文章。翻开文字,也是爱了。一读倾心,再读再倾心。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五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有其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这也许就是张晓风的散文独具一格的魅力了。

本文标题: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1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控制论革命者经典读后感有感岁月的平仄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