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8 12:07: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文森特和提奥》是一本由[美]黛博拉·海利格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一):梵高的一体两面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男人,比如说福尔摩斯和华生(?),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摘抄

  《文森特和提奥》是一本由[美]黛博拉·海利格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一):梵高的一体两面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男人,比如说福尔摩斯和华生(?),比如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比如说文森特和提奥。

  书的副标题是《梵高传》,其实并不止为一个梵高作传。作者着眼于文森特·梵高和提奥·梵高兄弟俩的感情纠葛,可以说是双男主叙事。

  作者并没有大篇幅地去解读文森特所作的画,而是以时间为脉络,写了梵高兄弟的一生。

  梵高,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伟大的画家,他的向日葵、星空屡屡出现在教科书里,甚至被商人们印在手机壳、ipad壳、软面抄上,大面积入侵我们的生活。但即便是天才,也不是刚提笔时便画得这么好。文森特曾经“误入歧途”过,如果他当时听爸爸的话,好好地初中毕业或是好好地当牧师,可能我们今天就不会再见到《向日葵》这幅绝世名画。

  而文森特的成名也仰仗于他的弟弟提奥。

  提奥对哥哥太过无私,竟将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寄给他,也就是说,文森特是靠提奥养着,才能进行无限期作画。文森特活了多久,提奥就资助了多久。即便文森特还曾经与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同居,提奥照样负担他的生活。曾经提奥也曾拮据过,动过停止资助的念头,好在他渡过了那段非常时期。

  靠弟弟赞助才能生活,无论是那时还是今天,都不会被人理解。因为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爱人会离他而去,周围会有流言蜚语。那时的文森特还没有创作出一幅有经济价值的画。

  提奥可贵就可贵在,无论文森特如何落魄,他始终相信,哥哥有绘画天赋,一定可以创作出举世名画。

  看了他们兄弟俩的生活方式,在中间段落里我确实对梵高颇有微词:一个健全的男人,不去找工作,竟公然问弟弟要钱,来供自己整日作画。未来对于那时的他来说是未知的,如果他一直没有进步,难道就一直向弟弟要钱吗?竟还能说出“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这样的话。

  而文森特身上确实有着艺术家的特质:偏激、神经质、极其自我。

  换言之,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大概是因为艺术家们的大脑结构和普通人不太一样,所以才能创作出惊为天人的艺术。

  所以如果让你选,你会选不正常的大脑,还是选波澜不惊的一生?

  文森特的情史让我无法吐槽,他对待感情就像一个吵着要玩具的小孩子,大人们对他说“不可以”的时候,他仍伸着手,喊“我要我要我就要”。

文森特把手指放在餐桌煤油灯的火焰里。“不让我见她,我就不把手拿开。”他告诉他们。 可他们却吹灭了煤油灯的火焰,对他说:“你不该见她。”

  这一段让我啼笑皆非。

  这本书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乔安娜的挖掘。

  老实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乔安娜的存在的。从前只知道文森特有个一直资助他的弟弟,只是没想到,在文森特和提奥过世之后,文森特的遗作一直是乔安娜在打理。是提奥的遗孀让文森特闻名于世。可以说,如果没有提奥,就没有画家梵高;如果没有乔安娜,就没有伟大的画家梵高。

  .S.我严重怀疑梵高家族有遗传性精神病,并且传男不传女:)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二):梵高的兄弟情

  “文森特死在提奥的臂膀中,提奥却是一个人走的…“不知为何当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浓浓的悲伤涌上心头…这就是文森特和提奥两个兄弟的故事。

  这本书的名字是《梵高传》,但实际上他是在讲述文森特和提奥两个人的故事。众所周知,梵高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的一身短短30多年,却拥有着非常多的作品。并且在他死后,他的很多作品都卖出了天价,这离不开他的弟弟提奥。 梵高两兄弟出生在荷兰一个普通家庭,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也很注重对于孩子艺术上的培养。或许是因为如此才奠定了文森特和提奥两个人的艺术领悟。但是文森特梵高并不是从小就学习画画,他自己做过牧师,也做过公司职员,但直到他27岁的时候,他才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后人对于梵高的绘画天赋和才能非常的肯定,但这样的天才画家,也有着疯狂的一面。有句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的原因导致文森特也患上忧郁症,加上他爱上的几位女子,均拒绝了他,这使他的病情更加的严重,虽然如此并没有阻止他画画的脚步。在遇到了这些事情之后,文森特后期仍然画出了流传百年的作品。

  但是世人皆知梵高的向日葵星空和他的左耳,却不知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弟弟提奥在文森特梵高的绘画之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艺术画商的弟弟,不断的给哥哥指引,提点他的画作。经过不断的学习之后,文森特才越来越优秀。但是在100多年前,医疗落后的情况下,兄弟两人都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疾病,似乎难以治愈,这也导致了最后两兄弟的离世。就像书中所说的文森特和提奥两个人互相之间都不能缺少彼此,但文森特死在提奥的臂膀中,提奥却是一个人孤独离开…这也是兄弟两个人不同命运的结果,但没有提奥就没有伟大的文森特梵高!

  作为一部传记式的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文森特和提奥两个人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少年文库的作品,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都非常的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没有一般西方作品的晦涩,加上译者陈杰师的翻译之后,整个故事更加的通顺流畅。当然故事中的很多细节是否真实还有待考据,但是梵高兄弟两人之间的感情永远不会变!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三):两个灵魂,一段旅程

  

1890年7月29日,在巴黎一个叫奥维尔的小镇的一个逼仄的阁楼里,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在另一个男人的陪伴下,走完了他的艰难的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这个男人那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潦倒画师,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可能是他古怪的脾气。他的大半个人生都是孤独的,如果没有另一个男人的陪伴,可能他要孤独的死去。好在那个世界上唯一能与他交流的男人——他的弟弟,在他还有最后一丝生命气息时及时赶到了。他和他聊了生命中最后几句对话,最后在那个男人身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他为什么要对着自己开枪,又为什么不更决绝的打在要害部位,他一直避而不提。关于他的死后来又有了另一种说法:他是被几个玩枪的小孩误伤,为了保护他们一直没有说出实情。不管真假,这个说法让他桀骜古怪的形象中多了一丝温情,在那颗令人捉摸不透的心中,也藏着一些对世界的爱。

我是在几年前看了那部叫《挚爱梵高》的手绘电影,电影的最后,梵高渐渐远去的背影回了头,那一刻他放下了人生中所有的烦恼和执念。梵高的身影逐渐淡去,远处的星月夜开始闪烁,stary stary night的歌声响起,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梵高其人正如他的画作里的浓烈的星星,离得太近会让人觉得压抑,奇异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而只有当星星逐渐远去,人们才得以窥见星星的全貌,感受到独特的魅力。但有多少人曾经留意,在梵高明亮的星星的光芒掩盖下,还有一个暗淡的星始终不离不弃守在周围,那正是他的弟弟——提奥梵高。

本书正是这样一本通过文森特和提奥两兄弟的视角来研究梵高兄弟的作品,作者研究了文森特写给提奥的六百多封信,还原了文森特梵高和提奥梵高的生活,真实再现了这样一对兄弟、挚友、灵魂知己的羁绊。

1853年,文森特出生。1857年,提奥出生,文森特4岁。文森特很爱自己的这个弟弟,提奥也很爱自己的哥哥。两个灵魂共同走过了生命中最长的一段旅程。

两个人的关系也并不是一直顺利,提奥欣赏哥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接受他的火爆脾气,但对梵高的一些作为也无法理解。但血缘的羁绊转化成了爱与信任,爱不需要理解。在梵高最混乱最黑暗的那段时间,只有提奥能倾听他的抱怨与呓语。如果没有提奥对梵高创作生活的物质支持,没有提奥对梵高作品的大力推介,梵高可能不是今天的梵高。但如果没有梵高,提奥还是提奥,只是今天不会有人记得。这是一个两兄弟互相依赖的故事,天才也好疯子也好,在提奥的面前,梵高永远是那个大他四岁带他玩耍的哥哥。

1890年7月,梵高去世。半年后,提奥也去世。两个灵魂相约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见,只在世上留下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画像,你分不清哪个是梵高哪个是提奥。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四):原野中的向日葵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与《麦田乌鸦》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一书通过文森特一生中写给弟弟提奥的658封书信,分析兄弟俩交错的人生:一个渴望认同的文森特,一个支持哥哥不离不弃的提奥。梵高是一个“圣徒式的画家”,他通过绘画仰望接近上帝。但是,即便这样一个具有宗教情怀、追求超越性的梵高,也从未试图远离人群、拥抱绝对的孤独。相反,他总是在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尤其是家人家族的温暖与认同,然而,他没有得到家人的温暖,只有提奥,尽管有争吵,有纷争,依然默默支持着他,就像是向日葵默默的追逐着太阳。只不过文森特和提奥更像是原野中绽放的两株向日葵,在追逐太阳的同时互相温暖着对方。

文森特是家中长子,却不是家中第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前,他有一个同样叫文森特的哥哥,遗憾的是他只存在了短短的瞬间——出生即死亡。在家谱和墓地中,已经有一个长眠的文森特。两个文森特就像两幅渐行渐远的画卷——一个凝固了时间,一个超越了时间。小时后的文森特是一个好儿子,好兄长,好孩子。就像牧师父亲写的家庭祷词一样:上帝啊,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对你的爱使这种联系更加牢固吧!小梵高遵循着这种教育,与弟弟妹妹们亲密的生活着,与父母在爱中生活着。可惜,人终是要长大的,梵高离开了家,有了第一次离开,就会有更多的离开。他曾到乡村学校、寄宿小学就读;在古皮尔公司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在英国拉拇斯盖特的寄宿学校工作;在多赫雷斯特的商店工作;在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培养学校学习,并在没有领到许可证的情况下向穷人传道。这期间,他不被父母所理解,甚至一度与家里断绝联系,最终在他27岁这一年拿起了画笔、成为了一名画家。

就在文森特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期间,提奥悄悄的成长了,成为了父母所期望的“长子”。作为“长子”,提奥不仅赡养父母,还为兄长梵高提供经济支持,可以说,提奥供养着梵高。提奥是一个成功的画商,也是梵高一生中最大、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提奥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梵高以巨大的支持:提奥寄钱让梵高生活和买昂贵颜料画具;用他专业的水准点评梵高的画作,在信件中交流绘画的艺术;在现实中将现代派画家、印象派画家介绍个文森特;带文森特去画廊、沙龙和博物馆,去看画展,去接触新的绘画技巧……可以说,没有提奥,梵高很难坚持进行创作;没有提奥,就没有名扬世界的梵高。

天才,往往是孤独的。文森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终于,在某天傍晚,挣扎了多年的文森特朝自己开了一枪。他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死在了提奥的臂膀中。提奥在文森特自杀后半年里精神崩溃,一个人离开了人间,奔向了文森特的怀抱。提奥死后,他的妻子乔安娜将他与梵高葬在一起,两个好兄弟肩并着肩,头挨着头,永远的在一起了……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五):梵高不是一个人

  “等着看吧,再强的人也会被生活击垮。”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热爱。我们热爱生活,才会对生活有所失望。记得在那部《至爱梵高》的电影中,最后那段话“在画家的人生里,死亡或许并非难以接受,然而每当我仰望繁星时,我总会畅想一番,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触摸不到这苍穹上的点点星光,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他是坦然的接受生命的结束,当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也有种平静释然的感觉。

  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个传奇人物,有很多人对他的生平做过解读,也从不同视角为他出过传记。归根结底,其实我们永远不可能理解他心中的想法,我们从他留给世人的画作中,能看出他的善良,他对每个事物的热爱。其实文森特还给我们留下了文字,他与兄弟提奥之间往来的658封书信,被作者黛博拉·海丽格曼精心研究编撰,讲述了被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两兄弟的一生。文森特和提奥是手足,更是知己、朋友。抛开他的画,不从艺术的角度,只感受这种难能可贵的手足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的因素是造成一个人后来人生的一大原因。有时候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文森特出生在一个看似幸福却又不幸的家庭。母亲对于第一个未出世孩子的态度,让其他孩子觉得在母亲眼里没有谁能比得过第一个文森特,那个孩子才是完美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期望则是子承父业,却从没问过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幸好文森特还有一个支持他的兄弟提奥,就像提奥的遗孀乔安娜说过:“没有文森特,乔安娜就没有提奥。没有提奥,文森特就不会成为文森特。没有乔安娜,文森特·梵高就不会流芳百世。”

  文森特和提奥兄弟俩,可以说是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人。先说外貌,在文森特的画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红发,只是颜色深浅不同;同样的蓝眼睛,有时会发绿;个头差不多,一个稍微健硕;一个有雀斑一个没有,都能从外貌看出来他们是亲兄弟。从小他们就亲密无间,都喜欢画画,只是当时还没有当画家的意愿。后来,两个人先后在家人安排下去到同一地方做艺术品买卖,又先后爱上了亲戚家的姐妹,同样失恋的结果,让两个人都走了一段不好的路,染上了病。弟弟提奥似乎都在步哥哥文森特的后尘,在无法见面一起远足时,兄弟俩就一直靠书信分享经历。

  随着文森特越走越远,从失去工作,做传教士失败,他开始全新投入了画画,不幸的是他开始生病了,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开始折磨他。尽管兄弟俩有同样的爱好,同样的童年生活,渐渐地他们的差别也很大。不变的是他们还是互相通信,分享周遭的人和事,分享成功与失败。提奥继续艺术品买卖,得知哥哥的情况后,撇开了父亲,直接资助文森特进行绘画事业。直到那个意外发生,他的割耳和枪伤也随着他的离开成了永远的秘密。六个月过后,提奥也追随哥哥离开人世。乔安娜把他们葬在彼此附近,两兄弟又能并肩看世界了。

  文森特生前并不出名,他是多么平凡却又那么独特,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能有这样的兄弟,一定是他悲惨生活中的不可少的扶持。渴望家人的爱,同时,他也爱着这糟糕的世界。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六):为艺术家除魅

关于阅读「文森特与提奥 」

本书是我两年间阅读的第三本关于Van Gogh的生活列传,大学学习艺术史期间,多在视觉感官里琢磨关于印象派的绘画技法,乐于听闻同时代画作背后的史学典故。而画册与手稿着实如茧房,难以获取到真诚的信息。艺术家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被不加修饰的展现出来,编制成书,其中的浪漫值得让热爱艺术的人动情。

我们喜欢Van Gogh。

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被描绘的博雅通识,印象派时期的Van Gogh人设是个“苦命人”,生存的单薄,有一丝悲情。现如今无论传播媒介的如何丰富,这种题材依然是令人共鸣的范例,每一个人都喜欢能带来鼓舞、带来惊喜以及不能即刻被诠释的事物。Van Gogh的画是如此,他的生活亦是如此。如今文化可能是最后的挡箭牌,不会被人诟病自身一无所有,Van Gogh存活的就像组成挡箭牌最顶端的金属烙印,给予我们良多的精神慰藉。Van Gogh的画作有两点吸引我,一个是常识、一个是勇气。因我们永远试着重新校正我们的认知,如果我们一眼就喜欢其他人创造的事物,那必定符合常识,也大概意味着这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尽所能地将自己从绘画者的身分抽离,这样才能在评价作品时尽量客观,这需要绘画者有充足的勇气。但我认为Van Gogh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一切来自于他生存的环境,仰仗的也是生活的瑕疵。

他并不是战斗论文、是一种偏离的散文。

避开了Van Gogh兄弟间的精神追随,着实把他们的生活轶事当做审画的注脚。以前聚精会神的看Van Gogh的画有一种纪律感,会错意。当代艺术对史学画作的解读是结构得有姿态,恨不得一幅画的背面满是文字表述的“翻译”,简而言之的论点被冠冕堂皇的加上引号传播开来。社会需要简单的解释,甚至只是一个结论,就像我看完电影看完书籍得出的结论:Van Gogh是个好人。好人并不是心地纯良,是让我理解了内心变化如何影响了他对自己画作的偏执,而他留下了这些东西,让后人能够追根溯源,所以我说他是个好人。他需要感谢弟弟的资助,完成每一幅和他那张没有耳朵的老脸一样情绪的抒情散文般的画作。没有传奇、没有伟大的委托、没有似浓妆艳抹般的包装,有的只有简单的生活、只有无聊的一些小玩意。

“博物馆是人类生活的交汇点,一个固定层次的交汇点。”

无论多耀眼的画家,都是在绘制自己的片面而已。随着不断阅读与漫过的生活经历,自己心灵上的审美阈值有些许提高,也能有机会到各地四处观展。在美术馆中、在观看画作的绝佳位置领略过许多名画的细节与宏观,这种与画册翻阅不一样的纸本感受让我紧张。我会给Van Gogh一个单纯的身份,他是一位画家,因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用于作画,这也是我抛去历史定义的自我解读。这两年国内美术馆观展成了新的经验,由于过度传播,文艺复兴、印象派显得太陈旧,而回顾“陈旧”的起落与流变,对我来说又有了新的味道。如此反复,成就了我心里“现代”的意义。观展的紧张感来源于我认知的乏力,太快的变化让我感觉用力过猛,新晋画家其片面的丧失了一些温柔和温度,更多感官的刺激抓不住根源。

然而艺术家走的更前一步,欣赏其的听众、观众也要向前走一步。

不懂Van Gogh,后来的追随者也不会阅读他与弟弟的真实生活。而饱含深情的详读他与弟弟的书信,也会因其生活对艺术家的除魅而怅然若失。最后我还是不能完全懂Van Gogh,可能永远也不会懂,为什么他是一个普通人。

E.H.Gombrich说的真对,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家。

“ 我跟你说,所有人都会觉得我画的太快了,但是你别信他们。” - 1888.7.7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七):【代发】尤勇老师为此书作序

  

之所以用Philadelphia这个词来概括,是因为这本书的主旨。在美术史上,形容文森特和提奥之间的兄弟之情,Philadelphia最恰当不过:文森特是哥哥,提奥是弟弟,两人差四岁,哥哥是画家,弟弟是画商。他们死后同葬在巴黎西北小镇奥维尔田间的一块普通墓地,距今已有百余年,两个方形矮小的墓碑紧挨着,矗立于此,与生前跌宕挣扎的生活相反,文森特死后在人类文化中大放光彩。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梵高传记与画册层出不穷,但多以讲述文森特为主,辅以提奥,而这本书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兄弟故事为主线,并且搭建了游览画廊般、富有建筑感的行文结构,为读者揭示了谈论梵高被忽视的维度:没有提奥,就没有伟大的文森特。

梵高的画作有一种“憨”气,甚至过分地缺乏灵巧。但不论是先期笨拙昏暗的习作,还是后来光彩绚烂的写生,都透露着文森特深沉又热烈的爱,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那么梵高的作品无疑是情感强度最高的。今天,只要是他的作品,必然是该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只要是他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也必然是天价;从耄耋到提携,无人不知他的《向日葵》和《星空》;无数人家中装饰着他作品的复制品以及各种衍生品;阿姆斯特丹市区最中心的位置就坐落着梵高博物馆,每年游客数以百万计;荷兰东边的国家森林公园以梵高命名,森林中又有Kroller-muller博物馆,藏有梵高绘画生涯半数的杰作……世界宠坏了文森特,但对他弟弟提奥却谈论得不够。

因此梵高更加神秘,他是一个迷人的谜。他的价值是我学画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他的画稚拙无比却洞察深邃,没有高超的造型手艺,却塑造了最动人的形象与色彩,短短七年的作画历程却使得美术史论家以它为转折,自立了流派,分开了时代。世人都知道他的贫穷、疾病、疯狂甚至自杀,而他的画那么抖擞、饱满、灿烂、辉煌,这难道不矛盾吗?

对此疑惑,我们得回到他的经历和书信中寻找解答。而梵高书信往来的核心人物便是弟弟提奥,从那些文字往来中,我们看出,他们之间不止兄弟之情、牺牲之爱,也有争执、抱怨、愤恨和折磨。梵高的书信在提奥遗妻的整理下成为我们进入他身世和心灵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抓住兄弟二人的故事作专题,“文森特的人生没有因为生命的终止而结束,提奥亦然”,作者在全书最后的总结中说道,“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幅画卷,他们的关系更是其中最完美的杰作”。如此,我们便知道,打开梵高秘密的钥匙,便藏在他与提奥的兄弟之情中。

“人性与绘画” ,是梵高毕生的两大主题,他在人性中的挣扎多半体现在与提奥的关系之中,而这些情感升华之后又转而表现在绘画里。穿梭在画廊式的文本中,梵高兄弟的故事显得格外易读,文森特的形象变得更清晰、饱满、阴晴不定,甚至有点不像一个画家,更像一个在亲密关系中寻求和解的浪子:他爱与恨,精神挣扎的起点——梵高一家新教信仰的背景,与他对上帝的叛逆与回归;他的桀骜个性、与人相处、渴望认可的艰难和挣扎;在信仰和艺术中撇下了艺术去学神学,下矿井向穷人传道;又撇下信仰从事艺术交易,做过画廊伙计;考学的失败以及画风变化的因果;爱上妓女又受癫痫、牙痛、梅毒的折磨;向弟弟要钱的纠葛,但他把仅剩的钱分给穷人;住在精神病院疗养,病情好转又恶化,甚至吃起颜料;而信件的字里行间中,梵高的头脑又不失理智,甚至充满对人性和绘画的深刻洞见;被人们以为的“自杀”结局,可能只是一个没有证据的说法……等等,梵高的一生如此的富有戏剧感,绝非简单的几个癫狂、贫穷、自杀、割耳…等词汇能够概括,甚至你会发现。人们误解了梵高的热情,以为疯癫,也许是我们过于冷漠而已。另一面,提奥与哥哥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家庭责任感,忍受文森特情绪跌宕折磨的同时,又对哥哥绘画事业的无私支持,在经营画廊中的挫折和喜悦,梅毒与精神疾病的袭扰……二人命运的无常合成了更动人心魄的张力,最终,文森特死在提奥的怀里。提奥在哥哥死后写信给母亲说:“哦,妈妈,他不仅仅是我的兄弟。”

“死亡很残酷,但活着也同样残酷”,文森特这样说道。我们的人生也不外乎生老病死,但又在其间享受快乐喜悦。人又是如此矛盾,以至于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充满张力。无需赘述,拿起来读吧,想必这本书会带你认识这对兄弟,在大悲大喜、光鲜亮丽的神话中瞥见人性的幽深和亲密关系中的彼此塑造;又通过这些精心编排的文字,认识梵高和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也照见自己,从梵高兄弟的故事中汲取光亮与雨露,滋养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关系,也让这样的亲密关系,滋养我们的生命。正如梵高家中的最频繁的祷告:“上帝啊,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 | 尤勇 2020.3.4 于莱蒙湖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八):文森特和提奥——属于梵高兄弟的传记

  我个人并不是美术专业或者名画爱好者,因此对这些历史上知名的画家更多的是因为喜欢mystery作品而关注。在之前看过的作品中,梵高、莫奈、伦勃朗、 卢梭 等等都是作品中的角色或者线索。而梵高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更多的印象是日本第53届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梵高的遗言》,破解其自杀之谜。当然读本作之前的一个月还有个很巧合的因素,正好带着孩子去看了梵高星空艺术馆(虽然和他作品关联也不大)。

  话说回来,关于文森特.梵高的作品、传记之类的作品很多很多,光是作者在作品后面提到的参考引用的相关作品就近百本。所以本作绝非最权威的梵高传记,也绝对不会是梵高诸多疑团的破解者(比如他自杀之谜、耳朵被切之谜等),同样也不会是梵高艺术画作欣赏指南。作者通过他和他弟弟提奥的600多封来往信件,还原了文森特和提奥的一生。所以在我看来,本作与其说是梵高传记,不如说是梵高兄弟两人的一生。

很精美的装帧

  在读本作前,我还特意查了下梵高,所有介绍都是围绕着文森特的一生来介绍,包括他经历、画作还有一些谜团等。但本作中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初衷里提到“在第一次去梵高博物馆时,在一幅画的旁边提了一句‘提奥一直出钱养活文森特’,于是立即意识到必须位兄弟俩写本书”。其实在如今文森特梵高巨大的光环下,几乎无人还会提到他的弟弟提奥,但作者通过两人600多封信件后,还原了提奥在文森特背后的巨大支持了动力。

  两人在当的地位境遇和现在可谓天差地别,当年的提奥是梵高家族绝对的骄傲,艺术品交易公司巴黎分店店长,几乎养活了一家子7、8口人,还从1880年开始连续资助了文森特整整10多年的生活费和画具。要知道画具、颜料在当时十分昂贵,这也是文森特作品中绝大部分(1000多幅)是素描的原因之一。而在文森特生前,他的作品并不出名。在这部作品中他的画绝大部分是送人、或者和其他画家交换,真正提到卖出去的屈指可数。事实上当时虽然是整个印象派画作发展的最巅峰,但在当时市场上都还没真正开始受欢迎,传统古典派和学院派依然是艺术品市场主流。正是因为提奥不求回报的无偿支持哥哥,才让文森特能坚持10多年的学习和创作,才有了如今”向日葵“”星空“”自画像“”吃土豆的人“等耳熟能详的名画流传后世。在作品中,文森特和提奥关系并不和谐,两人几乎是吵了10年,多次发誓绝交,但提奥从来也没放弃寄钱给他。在文森特学习过程中,提高不断利用自己职业优势给他提供建议和参考,在巴黎的那段时间也是文森特风格转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样的默默奉献最终成就了文森特的流芳百世,虽然生前两人都没看到自己成功的那天。这样伟大的兄弟羁绊,已经不仅仅是亲情那么简单。文森特的成功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成功,是兄弟两人共同的成功,梵高的成就是属于文森特和提奥共有的。

  在这里最后还要提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提奥的妻子乔安娜。她在文森特和提奥两年里相继去世后将所有两人的手稿都精心保留下来,并在1914年集结出版,才有了后人研究文森特宝贵的素材。同时文森特的画之所以能出名也离不开她的功劳,在两人死后由她一手举办了荷兰、比利时和巴黎的梵高画展。即使多年后改嫁,她依然不遗余力的推广着文森特的画。提奥和乔安娜的儿子小文森特则在1973年建里了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去欣赏学习。

  最后欣赏下本作中一些插图: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九):《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虽然关于梵高的传记类作品很多,我却只看过BBC的纪录片《文森特·梵高:画语人生》,其特别之处在于该片是由本尼迪扮演的梵高来讲述自己的生平,而且“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与同样基于梵高的信件拍出来的纪录片不同,《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则是通过文森特一生中写给弟弟提奥的658封书信的分析,主要讲述兄弟间交错的人生历程。对梵高知之甚少的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森特,还有对他不离不弃的弟弟提奥。

  世人知道文森特的疯和癫狂,知道他割掉的耳朵,知道他的向日葵和星空,知道他在麦田中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些众所周知的故事在其他作品中反反复复被提到,文森特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疯子、病人、天才结合的形象。

  然而《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让我看到了一个对是世界充满了善意的梵高。

  文森特一生都渴望来自家人的爱,就像梵高家的祖训:上帝啊,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对你的爱使这种联系更加牢固吧!

  但是一出生就被作为死去哥哥的替代品,文森特并未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真挚的爱。小文森特却将自己的善意倾注到兄弟姐妹身上,为他们想出各种游戏,带着它们在山地上奔跑。

  可是颇为讽刺的是,唯一能带给他家人温暖的只有弟弟提奥。

  善良的文森特总是想要拯救别人,并且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他辞去画廊工作后去寄宿学校当老师;他尝试神职工作去博里纳日传教帮助穷人;甚至是与西恩的交往,他认为及时帮助了西恩,也有助于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这份工作能贴近人的内心。我必须接近底层,必须深入人们的生活。只有用极大的耐心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在绘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即便是后来的割耳和枪伤,众说纷纭无从考证,据说也是为了不增加他人的麻烦,文森特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

  这个在27岁才开始画画的天才,得到了提奥的全力支持,提供资助,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随时告知他绘画界的新风向,结识众多的画家。兄弟之间分享爱情的喜悦和悲伤,互相帮扶,偶有芥蒂,却仍然是寻求生活真谛和艺术真谛的同伴,里基斯维克风车前的誓言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文森特在不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画出了近千幅作品,而且一大批画作都是传世之作。对于一个不为世人所理解,时时处于嘲笑和讽刺中的人来说,他的创作动力从哪里来?

  也许正像《艺术的力量》中文森特的独白所说:“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一句话万千俗人中最俗的一个。就算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有朝一日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窥视文森特的精神世界,一定离不开他的画。即使不懂艺术,我从画中也能感觉到一种奇妙的力量,时而热情似火,时而绚烂热烈,时而神秘又浪漫。这个最孤独痛苦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实在震撼人心。

  文森特曾说过:“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性,收获是不在这里的。”仿佛他已经预见到这样的未来——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受人追捧。

  我想这多亏了提奥和妻子乔安娜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们懂得文森特的可贵,并且致力于让世人了解他的可贵,最终让文森特·梵高名扬世界。

  阅读《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就像是在画廊中近距离地感受文森特和提奥的一生,读者一起见证梵高兄弟不凡的手足之情,和跌宕起伏的卓越旅程。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十):不可分割的人生:两个梵高的生死相依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完全不适用于文森特·梵高。对于他,站在背后的是提奥·梵高,梵高家的老三,而文森特·梵高是家里的老大。提高·梵高隐藏在哥哥的巨大光环下,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提奥·梵高肖像,1887

  《文森特和提奥》一书的作者美国作家黛博拉·海利格曼曾坦言自己对提奥·梵高的一无所知。由于喜爱梵高,海利格曼在2019年6月和丈夫专程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正是这次梵高博物馆的参观,让她意外发现了提奥,并深感提奥对于文森特的重要性。回国后通读了兄弟俩以及提奥和妻子乔安娜的往来信件,随即着手收集资料,经过多年调查和思考,提炼出了自己眼里的文森特和提奥形象,最终写了本书。

  关于文森特·梵高的传记,最为人所知的是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这部传记是公认的杰作。 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正是基于此,这部传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渴望生活9.2[美] 欧文·斯通 / 2008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森特和提奥》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传记作品,它打开了一个特殊的角度,从文森特和提奥的关系入手,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文森特·梵高的一生。

《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传》书影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一顶灰色的绅士帽在上,另外一顶黄色的草帽在下。绅士帽属于提奥,草帽属于文森特。提奥供职于画商古皮尔公司,是分公司经理;文森特寓居奥维尔乡下,职业画家。然而也有例外,在文森特·梵高的油画中,两者却掉了个个。这迷惑了世人,本文开头的那幅肖像就一直被误认为是文森特本人的,事实上却不是。这无疑给两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文森特和提奥,都拥有一头耀眼的红发,同样的红胡子,同样淡蓝色的眼睛,漾着同样忧郁的眼神。两人也都深受精神病痛的折磨,都在壮年去世。而在家人的眼中,提奥是家人的骄傲,文森特让父母操碎了心。提奥的事业蒸蒸日上,文森特却到处碰壁,一事无成。

  两人的生活道路完全不同,却无法把两人分割开。没有提奥的资助,文森特日后的绘画事业将无从谈起。提奥对文森特的资助不求回报,他不但从物资上帮助这个大哥,更从理想上激励他,从艺术上启发他,从生活上关心他,从事业上鼓励他。离开提奥,世上就没有文森特。而没有文森特的提奥,也很快凋谢。

  是什么把两人绑人一起?亲情抑或友情,让世人纷纷猜疑。海利格曼却注意到了一次不起眼的远足。十九岁的文森特和15岁的提奥。在雨中行走。后来兄弟俩称这次远足为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碰撞,称为对彼此做出承诺的一刻。正是这一次看似寻常的远足,注定了兄弟两人余生的生死相依。海利格曼称这次远足是一根支柱,一块试金石,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此后文森特的生活里少不了殉道般的远足,他从肉体上忍受磨难,从心理上忍受不被认可和理解的痛苦。一个孤独的身影,永不放弃的艺术追求,不为人知的苦闷,不知疲倦的作画,独自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提奥总是坚定地站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文森特多少次走到绝境,是提奥把他拉了回来;文森特衣食无着,提奥总能及时伸出援手;文森特病了,提奥心急火燎地赶来看他;文森特为艺术而苦闷时,提奥给他提建议,为他联系导师。

  《文森特和提奥》没有过多地探讨文森特的绘画艺术,没有令人费解的专业词汇。而是如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河,舒缓,自然,曲折。它探讨了文森特在宗教和绘画的两难选择,上帝关上了宗教这扇门,打开了另一扇绘画的门。而在全书中,海利格曼发掘了提奥,她认为提奥和文森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森特作画,提奥卖画,绘画把兄弟俩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那次不为世人所看重的远足,是兄弟俩郑重的人生宣言。此后的岁月,他们不曾忘记那次远足。不管有多大的分歧,两人最终共同成就了世人眼里的神话。文森特和提奥,不止是兄弟,朋友,更是一生的知己。

本文标题: 《文森特和提奥》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1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偶像先生》经典影评1000字无线通信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