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诗心赏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03 12:09: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风诗心赏》是一本由萧涤非著萧光乾萧海川编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风诗心赏》读后感(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谓“风诗”,是“风言风语”的“风”?是《诗经》“风雅颂”

风诗心赏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诗心赏》是一本由萧涤非 著 / 萧光乾 / 萧海川 编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诗心赏》读后感(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谓“风诗”,是“风言风语”的“风”?是《诗经》“风雅颂”的“风”?据说孔子游历各国,采十五国之下层劳动人民,谓之国风。萧涤非先生则将《诗经》中的“二南”和“十三国风”,以及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甚至杜甫等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统称为“风诗”。

萧涤非先生在清华读书之时,曾经选过黄节先生的课,而黄先生著有《汉魏乐府风笺》,故而一脉传承。萧涤非先生所选的诗,大多反映人间疾苦、个人忧思、国家民族大义等等,而郑风这类爱情诗则不见踪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可见萧先生的士大夫本色不改。这和萧先生的生长时代也不无关系,生于1906年的老人,见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倒塌,国家内战外战不断,整个中华民族都在生死关头徘徊,为了国家的命运牺牲小我,是那代人的理念,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萧涤非先生一生研究以汉乐府和杜甫诗为代表。全书所选的诗包括汉乐府三首、左思《娇女诗》一首、张九龄一首、杜甫十四首、刘禹锡七首、南唐后主李煜一首。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不少反映唐朝安史之乱之时的惨状。刘禹锡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名句。

选李后主的词倒是很有些出人意料的,但这首《破阵子》,偏偏又是当时许多人心态的写照。此篇发表于1946年,当时日军侵华战争刚刚结束一年,在敌后坚持了数年的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重新回到当时的北平。“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南唐覆灭,李煜不得不去往开封,这首词可谓“泪痕血点,凝缀而成”。偏偏最后一句为人诟病,“挥泪对宫娥”,苏轼批评说应该“恸哭于九庙之外”,不应该再听什么教坊之曲。当然不同意苏轼的意见,为李后主辩护的也很多。而萧先生则认为,李煜之泪,既又宗庙丧国之痛,又有对宫娥私爱之痛。不必苛求李后主如己所愿,只要纵观全词,自能读出其中种种悲痛感伤。

另有人认为这首词并非李煜的作品,萧先生旁征博引,证明虽然有人质疑,但不能证明此词不是李后主所做。并说“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二句粗鲁,正好证明是李煜的作品,因为“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可控捉,粗服乱头,乃其本色”,这是借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价李煜的话来证明了。李煜词的妙处就在于此,用最简单的语言表现最深刻的情感,所以“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风诗心赏》读后感(二):风诗:直抒时代心曲的文学珠玉

  

风诗,是指民歌和受民歌影响的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典型的风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这首先秦时代的情歌,把一位女子刻骨的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哀婉动人。风诗,就是这样直抒心曲,掏心窝子。它打开了个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真诚的感人故事。在风诗中,我们能捕捉到时代的心声,短短的句子传达给我们的,是心灵热烈的跳动。

风诗之美,要经由心赏。“心赏”一词,本意是心所爱乐。《风诗心赏》一书的“心赏”取自作者萧涤非先生《哭朱自清先生》一诗中的“敢云心赏绝,实有意寒时。”心赏,就是欣赏,在本书中意为用人道的精神、历史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解读写实作品。

萧涤非先生是治杜诗的大家,而杜诗是风诗中的精英。萧先生一生侧重于研究风诗,从清华大学毕业论文《历代风诗选》开始崭露头角,与风诗解下了不结之缘,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风诗心赏》中选择的风诗,唐以前只选择了四首,篇幅较少,其中《东门行》、《孤儿行》和《陌上桑》较为人熟悉,属于汉乐府。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则不为人熟悉。左思以《三都赋》为人称颂,在当时造成了洛阳纸贵。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古代,左思这首《娇女诗》为封建社会所不容,一直被埋没。萧涤非先生盛赞这首诗是我国诗歌史的一颗稀有的明珠,对于左思勇于反叛重男轻女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对《娇女诗》的解读中,萧涤非先生十分注意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左思诗中有“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他联想到杜甫《北征》诗中“瘦妻面得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在古人风诗中汲取营养,在左思的启发下创作了《北征》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转益多师是汝诗”,老杜这句诗绝不是随便说说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传承,风诗在老杜这里气象更加宏大,对于现实的批判也更加深刻。

萧涤非先生对于风诗的理解十分严谨,细腻。如在理解汉乐府《东门行》一诗中“今非咄行,吾去为迟”,提醒读者注意两点。一是句法,他认同业师黄节先生的假设关系的说法,并举《史记》、《三国志》中的例子加以验证;二是字法,指出“非”字不是否定,而是“若非”之意,并举杜诗中“非子谁复见幽心”等句。句中的“咄行”、“吾去为迟”等解读同样给人印象深刻。

在题材上,萧涤非先生对反映民间疾苦的风诗篇章多加选择,从《东门行》、《孤儿行》,到《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等篇,无不如是。而从篇目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杜诗所占比重最大,这也间接说明杜甫创作的风诗反映时代风貌、描写时代现实,是与人民的心最为贴近的。

风诗作为绽放光彩的文学珠玉,犹如星空璀璨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走进风诗的世界,你能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虽然是片断的,却是真实的,充满情感的。将这些片断连缀起来,我们庶几可以捕捉到一个个更加真实可信的过往。

  《风诗心赏》读后感(三):读诗,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

原来没有觉得《风诗心赏》这本“大家小书”有什么紧要之处,因为其中收录的三十篇汉乐府以来直至近代的诗作赏析,其实大部分作品属于杜甫和刘禹锡这两位唐代诗人所写——共同点则在于,它们都是“风诗”,即所谓的偏重于受到“十五国风”的影响,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计作。萧涤非先生研究古典诗歌也主要侧重于风诗,而本书的编者则是先生的第三子及幼孙,相信他们对于萧涤非先生治学风格、特点等都有着非常准确的领悟,完全可以在“小书”的范围内展现更多的“大家”内容。

一本书应该怎么读,很多人偏重于赶紧打开正文阅读,从开始读到最后,这倒也没有什么错。不过,这个“开始”和“最后”也是应该有所讲究的:“开始”其实要提前一些,注意力也应该放在“序言”部分;“最后”还应该包括“补记”之类的,这样更有助于对一本书有着更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理解。虽然《风诗心赏》的“精华”部分显然是那些赏析,但很显然,本书开始部分的《心赏贵所高》的价值不容忽视,后面的两篇“附录”“编后记”也非常值得留意。

相比较具体的赏析,萧涤非先生的第三子及幼孙所写的《心赏贵所高》共谈到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即何为“风诗”、何为“心赏”、书的编排体例、赏析为什么那样写以及赏析的章法、研究方法、手法和读法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来读具体的每一篇赏析,其实就意味着找到了更好地了解、理解萧涤非先生对古典诗歌的研究的“捷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对路,开锁才方便又快速;不然,是注定要付出不少本不必付出的功夫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然表面上看来“泾渭分明”,实际上却未必;如果拘泥于这一点,反而会觉得处处走得不很通畅。对诗歌的解读,确实还是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就诗论诗,还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的因素。具体到萧涤非先生钟爱的“风诗”,对于这些现实主义诗歌,如果要作准确的了解和理解,就必须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浮于诗歌表面,而是善于深入诗歌的“内心深处”;对诗歌有一个由里到外透彻的把握,才能够得其精髓,体会到它们美的、精练的、含蓄的那些深层次的“作者本意”。

读诗,是必须要读出味道来才会觉察、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不然,一阵风吹来,感觉芬芳怡人;但当它吹过很久的时候,还能够留下来点什么,那可就难说得很了。而这一点,也正是《风诗心赏》这本书的“序言”中第八点所谈到的“读法”。未必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完整的“吟咏”“尚友”“体验”“耐心”,但如果能更正确、准确地读,那就距离诗歌审美度的提升更近一步了。

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之后,再来具体地读《风诗心赏》,那就没有大的问题了——萧涤非先生的功力就在那些字里行间,悉心体会就行。

  《风诗心赏》读后感(四):体味风诗中的世情民生

  

《风诗心赏》是萧涤非对历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集,收录了对汉魏六朝、隋、唐、宋等时代等优秀诗文的深度解析文章。萧涤非选取的诗文,多数都是大众所熟知的,但萧涤非从诗文背景、主题、遣词造句等方面所做出的全方位鉴赏,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品味诗文中的精妙之处。

萧光乾和萧海川在《欣赏贵所高》中解释了风诗和心赏的含义。风诗,包含《诗经》中的‘二南’、“十三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等,是民歌和受民歌影响的诗歌,指的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哀乐的写实类诗歌。心赏,就是欣赏,是用人道的精神、历史的观点、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这些写实作品,尤其是要设身处地、投入感情去理解。所以,风诗心赏也可以说是用同理心来理解这些写实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风诗一直是萧涤非研究古典诗歌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汉乐府和杜甫诗。在附录《谈中学读诗》中,萧涤非提出了他的古诗选编原则:知人、论世、明体。

明体是从选诗的题材来说,主要包括作者创作的新体和作者擅长的诗体,也就是说要选择作者的典型作品类型或者说代表作。这一点很好理解,优秀的代表作中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特色,是作者的创作精华所在。

从《风诗心赏》中所选取解读的篇目来看,乐府诗的名篇《陌上桑》、杜甫的七言律诗代表作《望岳》、《春望》、《蜀相》、《春夜喜雨》等以及叙事诗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一不是典型体裁、代表作品,显然萧涤非正是遵循了“明体”的选诗原则。

写实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正是理解风诗这类现实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了作者其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现象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赏析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风诗时,“知人”、“论世”这两条标准非常适合。

萧涤非在解读风诗时,特别注重知人论世。在每一篇解读文章中,他都尽可能把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创作的背景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中叙述的事件、人物言行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性格,理解作品中反应的现实问题。这样的解读扎实可信,也更贴合实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当然,萧涤非同样注重文学角度的分析。

比如他分析《石壕吏》中所体现的杜甫精炼的语言运用。开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句,从投宿到石壕吏来捉人,中间的过程皆省略不提,直入正题,也直接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关心后面的事情会怎样发展。不写老妇被带走的过程,仅在篇末“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暗示老妇被带走,只留下老翁一人照顾残缺不全的家庭,且与投宿时有二老形成对比,留白之处更突出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

萧涤非还分析了“三吏”和“三别”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在《石壕吏》中,杜甫运用精炼的语言,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展现战乱中百姓家庭的真实遭遇,没有主观感受的直接抒发,却更能引人共鸣。而在《新婚别》、《垂老别》中,杜甫则采用第一人称,模仿新婚妻子和老人的内心独白,用个性化的语言让虚拟人物的感情流畅、可信。这种方式,真切地反映了主人翁的心情,并且让读者能够代入主人翁的角色体会他们的艰难、痛苦,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萧涤非始终坚持以知人、论世的前提去切身体会历代风诗中所表达的现象和情感,他对风诗的解读,重在于真:理解真实背景、理解作品中的真实现象、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正是对真实社会现象和真实感情的还原,让他的《风诗心赏》能够贴近现实,令人信服,打动人心。

2020.11.22雾凇

  《风诗心赏》读后感(五):随情适性,不拘一格

  

看到“心赏”这个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萧涤非先生三子萧光乾及幼孙萧海川将给萧涤非先生的作品《风诗心赏》所书前言定名为“心赏贵所高”。文中说:心赏即欣赏,是用人道的精神、历史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解读写实作品。

这让我想起了叶嘉莹先生的那一句: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当然,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这两句话最相近的一点就是用心去品读,用心去触碰,用心去感受。

几乎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背诵过古诗,从《鹅鹅鹅》到《静夜思》、再到《绝句》,每一首都融入了我们的童声稚语。 这些经典的诗作在我们成年后依然会被偶尔吟诵,那份美好经年弥新。

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古诗词总会先介绍作者所处年代、诗作的创作背景等等。所以,那时候背古诗,题目之后是年代及作者姓名。比如: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那时的我们总是会把作者所处的朝代混淆,不是张冠李戴,就是此作者非彼作者。记朝代似乎成了诗歌背诵之外的负担,习惯于应付了事。而其实,我们忽略了作者所处朝代是诗作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所谓“知人论世是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解读任何一个作品都离不开人、世、作品。

萧涤非先生在《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谈左思〈娇女诗〉》一文中写道:在妇女地位低下,“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的社会风气下,诗人左思旗帜鲜明地写出他对两个小女儿的“心乎爱矣”,并对她们的天真稚气、顽皮而又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做了精心的描绘,使得这首《娇女诗》更加稀有珍贵。

这一首《娇女诗》文字俏皮灵动。一句“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将小姑娘得意洋洋的表情跃然眼前。

正如萧涤非先生提到的那样,这首诗之所以如此珍贵,除却诗句本身的魅力,更因为成诗所处的时代背景。

《娇女诗》相较“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可谓是寂寂无名,而正如文学家张华在了解了左思《三都赋》的创作动机和经过之后,重读《三都赋》深受触动一样,《娇女诗》的珍贵与它成诗于“女育无欣爱”的封建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原因。

萧涤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收录在《风诗心赏》一书中的文章,以萧先生谈杜甫居的篇章居多,刘禹锡次之。

最后一篇《推翻历史三千载 自铸雄奇瑰丽词——学习毛主席〈贺新郎·读史〉》是萧涤非先生绝笔之作。此文写于1990年,其时萧涤非先生已经83岁高龄,夫人黄兼芬老师刚刚离世。恰逢春节,萧涤非先生破例抽烟仍秉笔疾书。

萧涤非先生曾说:我很喜欢读诗,但却非常害怕谈“读诗”。原因很简单:因为读是自家的事,而谈读却不是自家的事。

读诗的确是自家的事,这就好比同一首诗,我喜首句,你喜尾句;我首句情绪饱满,你尾句抑扬顿挫一样,每个人对诗作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但是,如何把握作者深意、体会诗作魅力、透过岁月品读佳作,萧涤非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一把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本文标题: 风诗心赏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8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读后感精选《虫子旁》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