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1-16 19:2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兰亭》是一部由肖风执导,应岳飞段凤娇凌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兰亭》影评(一):小爱情也仰仗大时代《兰亭》(2019)属于抗战剧,该剧讲述了1931年至1941年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传奇故事,主演林耕(应岳飞饰)为了

《兰亭》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兰亭》是一部由肖风执导,应岳飞 / 段凤娇 / 凌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亭》影评(一):小爱情也仰仗大时代

  《兰亭》(2019)属于抗战剧,该剧讲述了1931年至1941年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传奇故事,主演林耕(应岳飞饰)为了让自家过得好,举家躲进“桃花源”——蝴蝶湾,最后转变成帮助“大胡子”——共产党员伤员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林耕的转变是被迫的,是时代强加的,日本人打进来了,他躲起来了,亲弟弟被日本人杀害了,好兄弟方均鹏、阿资夫妇因为抗日被杀了,连他娶了个老婆井上秀代(段凤娇饰),也因为是日本人,不得不尽力隐藏身份不敢见人。山上的游击队搜查,接生婆不给接生,连林耕夫妇悉心抚养的小女孩兰儿也在关键时候不惜透露井上秀代是日本人。从1937年到1941年,躲了5年,但永远躲不过残酷的战争。战争让人异化了,井上秀代的爸爸,从深爱女儿的慈父变成了向女儿开枪的禽兽。

  很显然,导演肖风在以小见大讲述一个深沉的话题,用他的话说,这是部“非典型抗战剧”,主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反映战争。再美的亲情,也会被残酷的战争时代撕裂;再美的承诺,也禁不住残酷战争时代的摧毁;再美的生活,也难在残酷的战争时代里延续。时代乱了,小家庭再好再美,也是苟活,也是幻相。

  片中故事相对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导演大胆选用青涩演员,主演应岳飞是浙江少剧团的一名武生,此前他从没演过电影。毕竟青涩,在人物把握上还显稚嫩,操持吴侬软语的林耕身上没有多少靠打杀出道,竟然可以垄断蝴蝶湾附近水路的那类“江湖老大”味,导演安排的林耕与日本人巷战一幕,杀日本鬼子也看不出林耕有何利索,倒是巷道半路杀出的老太太,其沉着冷静与下手麻辣,灵光一现“江东子弟”的格局与气魄。全片灰黑色调勾勒出怀旧电影的情绪,影片结局时老太太撑开那把红红的雨伞,衬托了江南名镇的风韵,为浙江绍兴、苏杭天堂实打实写下了一抹亮色。这亮色,原本就属于这地方,但这一切,都被战争打断了、湮没了。所以,战争该死。

  《兰亭》影评(二):日,是这么抗地!

  中国人民的“抗日情节”,显然是毋庸置疑,应该刻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的,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的。从那个意识形态强烈感十足的红色年代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们,就始终没有忘记在他们的或电影、或电视、或舞台、或歌剧、或文字、或图片……的作品中,少得了对日寇当年恶性的揭露、控诉和顽强抵抗。出于迎合时政也好,出于市场考量也罢,此类题材的作品,始终是广大中国人喜闻乐见之物。

  而在近些年,尤其是愈发活跃的影视剧领域,抗日题材,却渐渐被沦落为“天马行空”甚至勇于意淫的对象。据说,每年在横店等热门影视剧制作基地“被击毙和蹂躏的日本鬼子”要以堆来计算。仅仅追求所谓的传奇色彩,甚至制作者们强烈的个人主义,忘记真实性,故事性,更不在乎下一代观众该怎样去看待。似乎只有票房和收视率才是衡量好坏作品的唯一标准。在诸多看似成熟的作品中,无论当年《小兵张嘎》的完整度,如今《金陵十三钗》可看度,皆望尘莫及。

  尤其是在大银幕之上,多年来,无论是业界还是评论界以及观众,一直苦苦追求的“讲故事之水准,传情达意,以及卖相上都能达到平衡”的作品,可谓寥寥可数。曾一度为华语电影之优秀水准体现之一的“抗日电影”,更是在当今华语电影市场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沉沦没落了。

  摄影出身的肖风导演,与编剧程晓玲,却在近年来接连推出了成色上佳的“抗日三部曲”。从《大劫难》的东北起事,到《岁岁清明》的血染茶山,再到《兰亭》浓情反战。三部曲循序渐进,浑然一体,将这对合作多年的编导组合的智慧结晶,堪称完美地呈现出来。有人会说,没有大明星,没有特效,方言遍地,这样的电影受众面很小,不够商业。事实上,真正成功的商业片也会是经得起反复观看,同样味道浓郁,感受深长的。的确,《兰亭》的前20分钟,略显缓慢的节奏,观众的代入感不强。但随着主人公情感的深入,尤其是中国男人女日本女人在战火中成就姻缘的时刻,爱与恨的种子也就此种下。日本女人为了心爱的中国男人,不惜生命救下诸多抗日志士;中国男人为了抗日,则不惜生命,更不惜自己的爱情……

  一股股强烈的“用爱去感化,用爱去反抗”的力量喷涌出来。“兰亭序”本就爱意弥漫的氛围,在血染刑场,人头高悬的城头的反衬下,强烈控诉着日军侵略铁蹄的残暴,和战争的发动者的可恨。

  影片没有炮声隆隆、枪林弹雨的大场面,也没有你侬我侬的爱意表达,更没有慷慨激昂的抗日口号。却能在男女主人公一个船头一个船尾不幸罹难的那一刻,婉婉动听的歌声唱起的之时,瞬间勾出你的泪水。

  “日,是这么抗地!”电影,是这么拍地!

  《兰亭》影评(三):《兰亭》:土豪和白富美的血性觉醒抗争史

  文 / 赤叶青枫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附近的兰渚山下,风景绝佳,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撰写的《兰亭集序》而闻名于世。千百年来,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骚客犹若机会必会前往一游之处。而由侯孝贤监制、肖风导演的的新作《兰亭》以其为片名,但讲述的却并非是发生在此处的故事——影片中甚至始终都未曾出现过兰亭这个地方,它俨然是以一个文化符号的方式承载着主人公们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景。另外,它亦非某些人想象中的古装片,而是一部抗日题材电影。

  就题材而言,想必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地给其扣上一顶“主旋律”的大帽子。而实际情况是,影片中虽有战争场面,但少的可怜,也并不像很多抗战神剧一般为搏眼球而大撒狗血,歪曲历史或正常逻辑,甚至片中的主人公林耕也非“高大全”形象。影片实则剑走偏锋,试图通过绍兴小城里一个小人物及其家人和朋友的悲欢离合、荣辱生死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有血性的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除此之外,全片对白以江浙方言为主,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配上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令影片更接地气的同时,也就愈发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故事主人公林耕年少时期颠沛流离,长大以后白手起家,经过一番打拼,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船运码头。后机缘巧合,娶到自己心仪的白富美为妻。虽处乱世,却能偏安一隅,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蝴蝶湾过着自己幸福快乐的小日子……这个故事乍一看,似是个典型的屌丝变土豪的励志传奇。可是当结合影片抗日时期这一背景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非常生动的小人物的血性觉醒及抗争史,而且其中还参杂着一段非常悲情凄美的跨国之恋。

  什么叫舍生取义?什么叫生死相随?在《兰亭》中诠释这些定义的,不是慷慨陈词或海誓山盟,不是你侬我侬或狗血琼瑶,而是真的以生命为代价写就不朽。林耕和他的日本妻子秀代,以及林耕挚友方先生和他妻子阿姿堪称典范。其中,林耕和方先生倒也罢了,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最难得的其实是秀代和阿姿。一个是养在深闺的单纯人妻,一个是泼辣大胆的风情少妇;一个醉心中国诗词歌赋,一个贪恋红尘风月情浓……这样两个女人,只怕未必真正懂得什么是国仇家恨,但为了爱人,柔弱的她们变得勇敢坚强,学会为爱而战,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所以,前者面对亲生父亲的冰冷手枪而毫无惧色,敢于直面痛斥父亲忘恩负义,灭绝人性;后者被残忍剁去四肢仍不言悔,临终前深情表白虽还是略显小家子气,但至情至性,感人肺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满腔热血红胜火,谁言女子不如男。能不忆江南?

  《兰亭》影评(四):《兰亭》与《南京!南京!》:绝对不一样的抗战价值观

  继《大劫难》《岁岁清明》之后,肖风导演“战争三部曲”收官之作《兰亭》也露出了真容,一如既往在青山绿水中凭吊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一如既往非职业演员全程原生态演绎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没有枪林弹雨、烈焰纷飞的大场面,也没有宏大的时空跨越,只是寄情于一方故土,却有最深刻的回望和思考,带给观众长久的撼动。

  看《兰亭》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几年反响强烈的《南京!南京!》,两部电影对比一起,会发现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则明显在寻求更冷静的思考,从中就可以看出创作者全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如果说《南京!南京!》是以历史大事件为题材,运用具仪式感的影像来构建宏大的战争图景,那么《兰亭》则是一幅小人物小场所的定位素描,用方寸之间的真实凝聚家国之殇,而对于陆川和肖风这么具有强烈作者风范的导演来说,其选用的形式,自然是基于适合个人创作主旨的表达,另一个例子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用美和丑的强烈对比,烘托战争的残酷,同一场战争,在银幕上,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震撼,区别来自作为创作基地的价值观。

  尽管时下很多人都在念叨着价值观这个词,其实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战争片而言,具体落实在银幕,无异有几项指标,对战争的理解,对正义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南京!南京!》的名片就带有近乎咆哮的意味,表达偏于刚硬,事件做到了历史尺度内的真实和详尽,沦陷、屠杀,有人苟活、有人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对正义和人性的表述方面,却偏于执念,最直接的就是对日军的描写,包括角川的故事,这样特例化、艺术加工痕迹非常明显的人物是很难让观众真正理解的。

  《兰亭》则拥有更单纯的视角,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可贵的是肖风一贯坚持的,不喊国恨家仇的口号,不作任何多余的注脚,只是用这一场发生在田园般梦幻场景中的真实的中国人的遭遇,解构战争的冷酷,因为真实,所以有力。林耕,一个帮派人物的一生,从避世自保到愤然而起,其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真实且扎实的,秀代、书生,他们同样并不具备成熟的革命思想,也没有突然爆发的人性,却能让观众相信,他们确确实实曾经活在蝴蝶湾。而片中唯一清晰刻画的日本人形象,则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刽子手,在足够的情节铺垫下,转变合情合理,亲手杀掉女儿的戏分让人从内心觉得恐惧。

  举一个桥段为例,影片中方君鹏和阿姿被处死一段,被斩去四肢的阿资临死前用家乡话向爱人倾吐了自己的无怨无悔,这场戏也证明了抗日题材不必非得撕鬼子打飞机,真实的情感才能动人。而这份真实也让肖风的艺术风格走向成熟,叙事、表演、主题都达到了三部曲的最佳状态,就像片名的来源《兰亭序》一样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于恬淡之中折射出深厚的情感。

  《兰亭》影评(五):带有诗性的醒世之歌

  中国是个盛产战争片的地方,以四代五代导演为中坚力量,建国以来,大小篇幅的战争片层出不穷。比之国外同类题材的制作规模,我国战争题材依托庞大的军队支持,在战争场面的制作规模上可谓前无古人,这也致使历史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扎堆堵车于宏大的形式,固定的史观,失去了推陈出新的动力。战争片有些后继无人。2019年,《兰亭》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杀出重围的,作为抗战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10月17日。《兰亭》即将登上商业荧幕。

  《一代宗师》里有一场经典对决,宫羽田与叶问过招,元老与新人较量,不得体,于是两人比赛的内容是掰饼。明推手,暗论天下,老爷子手里的饼最终碎了,一句:“输在想法”,令人回味深刻。《兰亭》赢在想法。它讲述了中国男孩林耕在一名左翼知识分子带领下从孤儿做成了黑帮老大,得了一个叫作蝴蝶湾的世外桃源。有了家业,林耕把弟弟送入城中读洋学堂,等着他回来光宗耀祖。为回报当年好友,林耕帮助了一个日本商人,继而邂逅了他优雅聪慧却身有残疾的女儿,商人欣然将女儿许给林耕。

  两人一波三唱,患难中喜结良缘,隐居山林。女人痴迷中国诗词,林耕许诺,等打完仗,一定带她去一水之隔的兰亭看个够。画伞,吟诗,山中小居日日不断柴米,林耕每到夕阳望一望炊烟,举案齐眉,郎情妾意,浓浓的中国人的日子。林耕和她守着朋友的小女,盼着团圆——岳父,友人,弟弟,一家人在蝴蝶湾其乐融融的那一天。本片以写实手法写意,充分还原41年前后绍兴周边风貌,占尽山清水秀人贤,以江南古风为引,重现悠悠国魂,带有诗性。抛开战争,已然是一部少有的醒世之作。

  然而昔日的日本商人摇身一变成了法西斯军人,而当年的左翼知识分子是一名共产党,弟弟变成了一张带血的照片。残酷的杀戮降临到林耕所挚爱的所有人身上,全片最大亮点以突然的戏剧节奏撼动了观众:岳父回来了,杀恩人,杀女儿,杀女婿,伦理不在,天道不存,镜头紧紧围绕一家人关系的急剧跳转,让人直触战争的真实。

  编剧程晓玲系声乐教授出身,在编剧行业内实属少见。她的作品笔触清丽,温婉动人,故事总于不经意处陡然一转,起于情,落于思,带有音乐般的传达力量。这样的叙事方式,升格了影片的基调。比及传统战争题材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群体杀戮,《兰亭》将战争具象为一家五人的关系,这一笔走的巧妙,刀落枪响,杀的不是命,是心,切肤可感。并且影片做到了重现历史和产生疑问,林耕未与昔日爱妻当面道别,留下一信,他知妻子在中国已无法活下去,却不知妻子在心中是否能活下去,这个直到林耕受害都未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发人深省。

  兰亭本是王羲之笔下《兰亭序》所在古迹,其文本身就有伤国之情,更是两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对于这泱泱大国古老文化的敬仰——然而,故事结束时,影片前段所埋下的各宗伏笔纷至沓来,让人不得不落泪。

  《兰亭》影评(六):纵使战争也斩不断情丝

  文/一池萍碎

  《兰亭》,很美的名字,好像在写画序又好似要远离尘世的喧嚣与骚扰,但美的背后却渗透了残忍的迫害。战争,在这里不必直白,只一点点人性温暖着斩不断情丝,留到最后一地眼泪。可它又让人感受到,其实美好并没有消散,而是化作冤魂随时复生,丑陋也不会占上风,早晚会被驱赶。

  肖风执导的战争电影《兰亭》,1931至1941的十年绍兴城,江湖豪气的林耕,与兄弟合伙打拼出一座属于自己的船运码头,在那个年代应该属于很了不起的人物,能独当一面的高端人群,他们的思想代表普通老百姓的主流意识,关心眼前,没有什么天生的民族大义,奋笔疾书愤世嫉俗,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不用美化也没有丑化。林耕的择偶观,无民族界限无地域概念,娶了日本妻子秀代,恩爱厮守,一副和谐的画面。民族仇恨非天生,打破界限的混搭完全有幸福融洽可言。起初这片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存在意义就是人性,所有仇恨皆因利益与野心、侵犯与凌辱。电影起承转合,打乱了宁静,心碎至死。

  好比那部经典的《早安公主》,前半部分紧扣人生的美丽浪漫邂逅,随后急转而下主人公一家三口被纳粹抓走,剩下苦中作乐的人生,最后死生别离却留下挣扎的美好,柳暗花明给人希望。《兰亭》也是一部从最简单的人性起笔的电影,伴随中日关系紧张,中日组合的家庭明显感觉到压力,连未出生的孩子都未能躲过民族仇恨一劫而胎死腹中,此刻躁动兴起,几分悸动,乱世浮生,鸦片麻痹了众生,繁华掩饰不了垂死萧条的节奏,日本侵华打乱了世外桃源的安详,好友被杀,妻子被杀,自己被杀,家破人亡山河破碎。

  他们注定是悲剧,观者心情一直抑郁一直沉闷一直想要冲破压抑,看到最后观众泪水夺眶而出。战争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摧毁,将你想要珍惜的东西无情收回,好比魔鬼之手,容不得招架就已刀落人亡。都说心灵脆弱敏感的人不适合看战争片,但战争片恰好也是拍给这部分人看的,因为不麻木不仁的人,才最能体会到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心痛,什么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兰亭》有太多美好在里面,它选择的地点是偏远的乡土,选择的人情世故是最原生态的江湖味之江南,是美与丑的极致,单纯与邪恶的交织。当未出生的孩子夭折,当挚友被残忍的侵略者杀害,当妻子被她生父亲手杀害,美好消失殆尽,邪恶卷土而来,粉碎了人与人最亲密的纽带,林耕依旧没有被残忍的战争所迫害,他依旧至死无悔爱秀代,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依旧不会因为暂时的苦难而崩塌,他见证了死亡,也见证过璀璨,我想这就够了。

  人性就是如此,看完这部片,我坚信,爱是永恒,情丝斩不断!

  《兰亭》影评(七):《兰亭》:残酷战争下的人性觉悟

  《兰亭》:残酷战争下的人性觉悟

  文、言成

  近年来,各种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当然归根结底都与中国人潜意识里的抗日情结有关,这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每一处抗战遗址旧址,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会带给后人有益的启示和感悟。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影视剧、小说、画作、歌曲等艺术载体中窥见。但对于抗日剧日渐泛滥的当下,如何摒弃作品中其惯有的传奇色彩,用一种更尊重故事本身更看重历史真实性的纯粹的抗日作品,便成为了影视制作人最该考虑的问题。

  显然,相比于抗日神剧的粗制滥造,《兰亭》则在着重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情与残酷为观众展现出了更令人深省的感动,它的问世可谓恰到好处。光从电影《兰亭》的片名上来看,观众很容易想到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序》,但该片并非大众惯有思维里的古装电影,而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里面所要讲述的故事地点与背景却始终都未曾出现过兰亭这个地方,可以说它只是以一个文化符号的方式承载着主人公们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电影《兰亭》是导演肖风、编剧程晓玲“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故事讲述了1931年至1941年发生在绍兴城的故事。1941年春日本人占领了绍兴城,影片的前半段,基本是围绕男主人公林耕的成长展开。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为吸食鸦片,不惜将年幼的弟弟卖掉,随后林耕又不惜用尽一切方法救回弟弟,甚至开始了误入歧途的欺骗手段。他的人生也因此不断被亲情、友情、爱情所纠结。

  当林耕亲眼目睹日本人以赤匪之名杀害了自己爱人阿姿与好友方均鹏后,林耕开始醒悟,毅然选择了帮助抗日队伍,并为此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战争给人类带去的悲剧,同时更是战争中人性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林耕这个人物在编剧和导演的共同塑造下,展现出了不浮夸不虚构的传奇色彩和人性光辉,可谓极具震撼力。

  作为一部打着抗战旗号的电影,尽管《兰亭》也在着力的表现战争的残酷,但影片全片很少有战争场面与骇人的镜头,更多的笔墨都是着重在绿色的基调、舒缓写意的场景,比如悠悠的渡船、绵延的竹林、古韵的小亭、遍野的山花...将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与唯美描写的淋漓尽致,而这近乎完美的诗情画意,仿若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以及绍兴老百姓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生活状态的改变,都恰好衬托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摧毁。

  目前国产影视作品中的诸多抗战戏总是一味的追求传奇色彩,加入了浓烈的个人主义,而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故事性,从而对人性的描述也趋向于匮乏与无力,而《兰亭》则独具匠心的将笔墨大篇幅对准人类生活状态的改变,用一种更加细腻无声却又有力的方式来反对战争,而这种反对恰好是反对战争对人性的侵害,从而真实客观地描绘人们的生活。在加上对男主角在战争面前的人性升华与醒悟改变,从而深深震撼了观众。所以不难理解,导演是在巧妙的用兰亭寓意美好的未来,从而让人看到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兰亭》是一部相当纯粹的优秀电影,所以从它的出发点来看,这已经是一部精品了。

  《兰亭》影评(八):分明是日版的乱世佳人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但由肖风执导的电影《兰亭》,却绝非是一部山水风光片。该片作为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合作的“抗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战争与人性的辩证意义。

  导演选择风景如画的绍兴兰亭,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更增添了残酷与残忍,日军的侵华,不仅是大国之殇,小城之难,也是落到每个国人身上的生命之劫,当秀美的风景在侵略者的战争中土崩瓦解,当甜蜜的恋人在侵略者的战争中失散逃亡之时,一种巨大的悲剧感涌上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压抑的很。

  通过战争探讨人性,或者通过战争反映泯灭的人性,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在巨大的战争灾难面前,每一个行为个体或迎合或反抗或逃避的本能性反应,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兰亭》的故事主线,就是一对中日结合的情侣,男方是兰亭地方士绅、船运商、有为青年林耕,女方是日本商人之女秀代。以国人的眼光,看林耕的人生之路,是比较套路的发展,思春少年,恋上路遇女子,一心要婚,即使女子跛脚也在所不惜,之后的婚姻,是典型的舍大家顾小家,躲在蝴蝶湾避世,目睹日军暴行后幡然醒悟,加入抗日救亡行动,以死捍卫了同志们的安全和自己的尊严……

  其实,就战台烽来看,《兰亭》中最悲怆的人物,应该是日本女孩秀代,相对于林耕来说,这是一条隐线,但恰似由她的配合,才与男主角林耕共同承担起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中一日、一明一暗、一刚一柔的强烈对比。如果说林耕所遭遇的,是被侵略方的无奈,那秀代所经历的,则是作为战争发起国的日本,带给本国普劳大众的折磨。当然,秀代还是一名非常有是非概念的烈女子,辗转于中日战火之下,始终坚持正义,堪称日版的乱世佳人。

  秀代从童年开始,就因为父亲持枪的误射,变成了残疾,而迎来了灰色的人生。之后随父亲到中国经商,又作为父亲攀亲当地“土豪”的礼物,要送给林耕,当然,秀代父亲是不知二人曾经的偶遇的。攀亲未果,就遇到日军侵华后的反日潮,父母极力掩护秀代从楼上跳下逃脱活命,从此父女失去联系许多年。但无论是逃命,还是找到林耕,以及在蝴蝶湾开始了世外桃源般的新生活,秀代同样是一个坚忍而忠贞的女子,虽然清苦,但充满了爱意,和林耕一起,迎来了二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虽然湾外已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兰亭》中秀代的人生悲剧,来自于秀代的父亲,一个貌似忠厚,承诺不杀人不参军的日本商人,竟然成了侵华高官,杀人如麻,战争之下无人性,一点都没有错。以至于最后和林耕的相遇,和秀代的相遇,不复一个长辈亲人的情爱,而只是赤裸裸的侵略机器。秀代完全无法相信,只是毁灭篇的开始,而当秀代父亲亲手开枪打死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我们知道,发动侵略战争中的天皇主义,已经无药可救了。

  《兰亭》最大的残忍,来自于对兰亭如画风景的描绘,来自于对秀代温婉秀丽的展现,而当美景佳人就这样,猝不及防的被战争全部摧毁之后,强烈的反差所引发的巨大震撼,足以惊醒整个世界,和平的宝贵才能得以最真实的显现。

  《兰亭》影评(九):那战争中撕毁的无望爱情

  无论是《大劫难》里关东女孩的为爱复仇,还是《岁岁清明》里茶商少爷的为家族雪恨,以及这部《兰亭》里船运青年头目省思后的杀敌。肖风的“抗日三部曲”都是采用一种民间视觉,来反映那段中华民族所遭遇的那场空前浩劫。换言之,即是用小人物的际遇来彰显大历史的悲哀。这种方法比之那些一味说着激昂民族大义,用累累尸身的镜头显示鬼子残暴的抗战片来说,无疑显得更为高明,也更为贴近人的情感。

  人们总爱说子弹不能击落爱情,但我们看到的经常是战争如何撕碎爱情。肖风的“抗日三部曲”也是如此。具体到这部《兰亭》而言,就是讲述了一个战争下的无望之爱。片中的船运黑帮小头目林耕与日本女子秀代,演绎了一场凄惨的跨国恋。两人的婚姻本来是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是战争却将他们的痴与怨掩埋,活生生让一对小夫妻命丧黄泉。当看到两人的头颅高悬于城门之上时,我们除了痛恨战争的无情,还能多说些什么呢。

  战争带给人的是悲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呈现人在战争下的悲剧,却是考验影视剧编导者功力的地方。《兰亭》可是说是我看到的最悲惨乃至最血腥的抗战片。这种悲惨和血腥不是来自战斗双方的伤者伤痕累累、死者堆积如山,而是人在战争状况下不由自主的命运和无法自拔的情感。片中林耕与秀代的结合,在中日对战的背景下是段不被人祝福的婚姻。林耕那个怀揣抗日热血的弟弟,不认秀代这个日本嫂子,甚至为此与兄长决裂。秀代也因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而四处躲藏,而她最终又毙命于自己那那充满军国主义思想的父亲之手。林耕最终在战争下也成为三失男人,失弟弟、失朋友、失妻子。《兰亭》有两段伟大的爱情,除了男女主角林耕与秀代这对跨国恋人之外,林耕挚友方先生和他妻子阿姿之间的故事也显得颇为动人。这对私奔定情的男女都为民族抗战而死,而他们的死状充满了血腥之气。方先生被挖去双目高高吊起,而阿姿更是被躲去双手双脚,这些看得人触目惊心,很容易激起人们对鬼子的痛恨。而他们的死亡行刑者居然是他们一手带来中国的秀代之父井上,影片难道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引狼入室吗。我说不明白,但的确看得人心中一凉。

  尽管《兰亭》在表现战争的残酷,也有着骇人的镜头,但影片却有着绿色的基调、舒缓写意的场景,偶尔出现的绍兴方言也显得很动听,这一些都显出一种难得的诗情画意。可这些都是衬托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摧毁。片中虽无大腕,但演员都很好地完成了角色任务,尤其是林耕的扮演者很好地演绎了一个船运黑帮头目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纠结。而片中的林耕从醉心经营自我的小生活,到最终与鬼子枪火相拼,并非如往常的抗战片一般,转变来的莫名突然,而是有着质变自省的三个步骤,即弟弟惨死引发的情感疑惑,老太太杀日本兵形成的精神震撼,以及挚友方先生夫妻慷慨捐躯带来心灵猛醒。这显示出编导者对人物角色的塑造有着良苦的用心。

  影片以“兰亭”为名,却从出现这个书圣王羲之笔下的景点,林耕与秀代终其一生也没有同游兰亭。影片显然是用兰亭寓意美好的未来,可最终让人看到的这却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写到这里不由叫人一声叹息,祈祷这世界不要有战争,国与国之间应真正和平相处,因为战争伤害的是全人类的情感。这世界上没什么比同类之间相残的事情更可悲的了。

  《兰亭》影评(十):《兰亭》:安逸的另一面即是战争

  《兰亭》导演肖风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一个想要和平的国家,首先要强大。不然得不到真正的和平。和平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这是一句既有道理,也有高度的论断。

  其实,那些只想着安逸,只想过封闭的世外桃源生活的人或国家,最容易被剥夺享受和平的权利。纵观近代中国,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便可得出相应结论。也就是说,侵略者之所以会狂妄地发动侵略,正是看中了这些人或国家已沉迷于安逸,缺乏觉醒和反抗的能力。

  其实,安逸的另一面即是战争。电影《兰亭》在说安逸,也在说战争。

  如果没有日本人的侵略,《兰亭》该是一部安逸到骨子里的唯美电影。影片故事发生在江南水乡绍兴,这里的小桥流水,江南风光,吴侬软语,与极具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兰亭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风情画。

  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却是1931年至1941年,这就注定影片中特有的安逸将与日军侵华战争进行无情的碰撞。不过,也正是因为该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是安逸与战争这两个概念,这使得影片张力更足。

  《兰亭》中的一切都是朴素而自然的。这里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没有关于战争中人性的探讨,更没有涉及民族大义。《兰亭》所呈现的只是普通小人物的命运,而他们所探求的只是生命和自尊——这一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

  影片的前半段,基本是围绕男主人公林耕的成长展开。这个人物在编剧和导演的共同塑造下,展现出了不一般的传奇色彩和人性光辉。

  林耕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打磨出了过人的胆色和能力,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绍兴城有名的“江湖人物”。在绍兴,似乎没有林耕办不成的事。他敢娶日本女人,甚至日本商人在绍兴做生意都要受他的特别关照。但一切都在1941年日军占领绍兴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林耕被战争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变得谨小慎微,后来再变为大义勇敢。而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变化,皆因林耕信奉的一句话:那就是别欺人太甚。“不要欺负人”这个观念也始终贯穿整个影片,这或许是导演想通过影片传递给大众的一个观点,让人谨记战争,谨记痛处。

  除了对付日寇,林耕还要面对一段非常虐心的恋情——与日军少佐女儿的相爱。这本该是一段朴素的异国恋情,但经过战争的侵入,这段恋情荡然无存,最终走入战争的坟墓。

  其实,到最后才发现,朴素、安逸的《兰亭》里有太多震撼人心的画面,有时甚至观影者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事情就突然发生了。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在表面安逸的状况下,这种战争的残酷性会更加直观。

  附:绍兴的两次沦陷

  1937年10月,日军不断空袭杭州和绍兴,年底,杭州陷落,国民革命军炸毁钱塘江大桥,借助天险阻日军于钱塘江以北。1940年1月22日,日军雪天偷渡钱塘江,攻占萧山县城,兵锋直逼安昌、钱清、柯桥等地。7月,日军骚扰宁波沿海,绍兴两面受敌。10月,6000日军进犯浙北,25日,小股日军由萧山南下东进,绍兴城第一次沦陷。28日,国民革命军分3路向绍兴挺进,下午1时收复绍兴城。1941年4月3日,日军发动宁绍战役。16日晚,敌寇从后海登陆,入宋家溇,分两路向昌安、五云门偷袭绍兴城。17日,绍兴城再次沦陷。从此,绍兴市民在日军铁蹄下生活了4年多时间。

本文标题: 《兰亭》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0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北老炮儿》的观后感大全《创造者》的观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