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铁西》观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2-28 14:3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家在铁西》是一部由马进执导,保剑锋王艳石天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家在铁西》观后感(一):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电视剧真的好不容易出现能全家一起看的电视剧了,我爸妈和我外婆每天晚上一起看,我个人特别喜欢男主保剑锋,而

《家在铁西》观后感摘抄

  《家在铁西》是一部由马进执导,保剑锋 / 王艳 / 石天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在铁西》观后感(一):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电视剧

  

真的好不容易出现能全家一起看的电视剧了,我爸妈和我外婆每天晚上一起看,我个人特别喜欢男主保剑锋,而且电视剧剧本也特别好,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特色。现在好多电视剧内容大多都会讲狗血爱情,但这部剧爱情只有很少一部分,其他的亲情、友情也很感动。男主的感情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怎么交代清楚,这也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男性的感情,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结婚。一天之内刷完很爽呀~(其实我很想写一大段长评,但没有时间…有时间的话我会回来继续写完的,真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家在铁西》观后感(二):良心剧不应该被埋没

  保剑锋与王艳主演的永远一家人是近年来看过的不可多得的良心好剧,该剧真实的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的那段历史,剧情真实演员也都是实力派(这剧除了保剑锋和王艳主演外还有萨日那,王海燕,李洪涛等实力派演员),光看这些实力派飚戏就很过瘾了,这部剧也让大家见识了这些实力派真正的演技,再加上真实的剧情,服装道具无不将那个时期的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下子就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岁月,尤其对于曾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更是充满了诸多感触,真心感谢主创们的用心,真的希望这样的良心剧多一点再多一点,也希望这样的良心剧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这也是我多年来唯一一次看剧后写了这么一大段剧评的原因

  《家在铁西》观后感(三):眼看他起厂房,眼看他平云起,眼见他忙改制,眼看他楼荒了

  说实在话,这种年代剧不好拍也不好演,看过几部感觉非常能真实反映现实的电视剧,除了《风车》之外就数《永远一家人》了。毕竟国企改制工人下岗过去也有好多年了,同类型的电视剧也有但是大多是要么一笔盖过,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高调政策春风般化解一切难题。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东北的工业几乎全盘崩溃,体系整合了好几年,一直说东北工业复兴,也就是近几年才有振兴的迹象。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东北人一下子就撒向全国谋出路。当然不光是东北,全国都是如此。

  从头再来,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国家和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代价。我也是工人家庭的孩子,对于老工厂有着很深的感情,就像童年的伙伴满满的回忆。老厂如同红旗厂一样,自从更换厂长开始,局里派人来一个走一个,一连换了四任厂长,就负债一次比一次多,工人大部分都下岗。好不容易不换厂长了又改制,国企改私企了,厂长变董事长了。现实总比电视剧里面的残酷很多,现在的老厂荒草丛生,社会人员群居收废铁的收废车的搞得厂区乌烟瘴气。原来父辈们为之奉献青春的地方,儿时记忆中整洁的厂房,一排排冬青和海棠,车间外的双樱,夹道的葡萄架子,中心的喷泉池,轰隆隆的车间,还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休息时插科打诨的嬉笑,一排欣欣向荣的景象,只能浮现在回忆的脑海里了。

  感谢导演,感谢编剧,感谢演员,感谢剧组,感谢一切有良知的影视从业者,能够把现实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希望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

  《家在铁西》观后感(四):推荐 永远一家人

  这部剧我想评分高的最大原因 应该是映射了当时的国情 拍出了真正的现实 毕竟 真实才是最容易打动人的那个年代 现实中的夫妻 真的就是 大哥 大姐 和保林那样的情况 总体来说 编剧还是很厉害的 基本上把当时的家庭组合情况都概括了 首先大哥一家 两个人没有什么大的本事 就是吃苦耐劳 底层苦苦挣扎 但是爱女儿一样爱到骨头里去 大哥犯错入狱 卫平已经提前叮嘱不要多揽活 可是 老实的大哥竟然一一交代 当时的年代 其实 大家是非常怕警察监狱的 所以 这里真的太真实了 能感受到 是因为我大姨夫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92年伤人判刑 刑满回家以后 听到警车鸣笛还是吓得发抖 大嫂 咬牙苦苦支撑 真的是还原当时情况下底层女人如何撑起一片天的 真的是除了吃苦耐劳 别无他法 大姐一家 姐夫是技术工 大姐也能独挡一面 大姐夫的埋头苦干 一家人过得算是小有成就 这个也从劳模爸爸从来没有去担心大姐一家人能看出来的 可是生活最终还是能压的喘不过气来 大姐夫为了赚钱养家 还是低头去了私企 恋恋不忘国企的那份工作 哪怕免费也想去国企周末加班 大姐也是从刚刚下岗找工作的挑三拣四变成最后一样从保洁员做起 迂回最后 勉强做回自己的老本行 行政工作

  二哥 宝林 那个年代 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人 义气 开篇两口子吵架打架老爷子不管就能看出来是常有的事情 做事情 想一出是一出 养蛐蛐失败 歌厅经营不善 被赵强骗两次 都能看出来他的心性不坏 就是没有脚踏实地 的生活

  秀丽和卫平 基本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好的组合了 前期 卫平当了厂长赚钱养家 后期秀丽是感觉到两个人的差距才开始转变的 觉得大家一直说秀丽嫁卫平太亏 因为卫平爱上的是自己同学孙慧宁 其实 这里我也觉得很真实 首先卫平也说了 秀丽是最适合自己的人 那个年代 在赚钱辛苦的情况下 两个人的组合首先考虑的都是合适与否 爱情是象牙塔的产物 这个电视剧真的是完美提现了

  唯一有点缺点的地方个人觉得就是 孙慧宁拉赞助 之所以成功 可能也是因为对方是自己曾经的男朋友 这里感觉有点俗套 因为孙慧宁 本身真的是能力非常强的一个人 没必要这样编写

  总体来说 还是一部值得推荐的韩剧

  《家在铁西》观后感(五):结局三度落泪

  好几年前电视里放过一次,我在网上的电视直播中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很原滋原味的片子,比王斑的《兄弟车行》少一分浪漫的豪气,更贴近生活,其中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犹如你我,又真实又可爱。而保剑锋饰演的年轻厂长,年轻则是年轻了,“有为”是不太沾边的,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愣是把五千人的红旗厂给干没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颠簸沉浮,没碰到好时候,便是窝窝囊囊、碌碌无为一辈子。卫平工作二十年就两句话可以概括了:28岁上任厂长,一干就是十年,把红旗厂干没了;后十年在信访部门做一个平庸的干部,一晃就到了48岁。48岁的卫平出现在影片里,不光是两鬓斑白了,背也微拱了,插在腰间的两只手挪到了肚子前,身子骨从展开到微微蜷缩,正步向老年。(第一次看觉得保哥演过了,48岁不应该那么老态,可再想想,也许今天48岁的中年人不是这样,但是20年前呢?还是很传神的。)相比年长卫平几年的秀丽,做了老板娘,气派不一样了,当年是小家碧玉的模样,现在开阔了,麻将拿起放下之间有了一种岁月的气度,演得特别神。

  这部剧看到快结尾时,几度落泪,几度哽咽。第一处是红旗厂引爆那一刻,随着老爷子的眼神望去,忍不住一阵胸闷,人这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就像连着根儿,突然爆了,整个人都空了。这几周心情尤其不好,突然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原来那么多有意思的好玩的事情都变得无足轻重,自己放下工作,难得儿子乖点麻利点,自己就觉得空落落的,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原来人生真的可以越走越窄,问自己,工作二十年后,除了工作和孩子,我还有什么,还有没有自我?答案很悲哀。

  第二处就是48岁的卫平出场总结自己的二十年工作。原来这年复一年的工作和努力,到头来可以如此高度概括,难怪墓志铭都写不满一块碑。

  第三处是卫平被秀丽指派,回家路上去取个蛋糕,突然蛋糕店外有人叫喊“卫平”,但又不是秀丽的声音,转眼心中曾经的恋人慧宁出现了,而她口中的“卫平”是个十岁的男孩子,是她的儿子。当时真是五雷轰顶,我和主人公的感同身受。人这一辈子的感情从年轻时的轰轰烈烈,年纪渐长后变得平平淡淡,谁在回忆时不唏嘘?当年青春年少,谁都不姓有一天我们会不信爱情,就如现在都无法感受当年的灼热。而慧宁将儿子取名为心中爱人的名字,十年过去了,成为了紧密相连的亲情。一辈子——的爱!

  这次网络播放改名为“永远一家人”,剧中的主角是卫平这一家子,不是卫平一个。而让我最喜欢的人物也不是卫平,而是他的养父——老爷子。实在是睿智的老人,懂得爱,懂得爱的方式,懂得爱的智慧。如果没有老爷子,这家人早就散了。有了他,老大牢里出来才重新找到家的温暖,老二最后找回了原配的媳妇,长孙女儿重新接受父亲,卫平在被家人误解的那段日子还有着家的念想,秀丽最终回到卫平身边。数落下来,算大姐最少仰仗老父亲,虽然她一开始是光说不练的政教干部,实在没钱了,便主动转变观念当起了清洁女工;老公在新技术新机器前丧失生活的动力,她暂时休了假,陪他回了当年上山下乡的农村,重拾生活的信心。是有不少别扭,也是自驱力特别强的女强人。比起来,大嫂只能算吃苦耐劳、善解人意,碰到老公坐牢女儿叛逆,便没了章法,幸亏一家人抱团,才度过人生和家庭的低谷。再说老二媳妇儿,刀子嘴豆腐心,特别善良特别爱着二愣子的二哥,从来都没变过。

  这片名如果改成“可爱一家人”也很贴切啊。

  《家在铁西》观后感(六):良心剧不只有山影

  题目虽这么说,但这部剧的编剧好像也是山影的。。山影的剧一般是人气演员搭配戏骨,再加上精良的制作和给力的宣传营销,不火才怪,还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了观众心中良心剧和逼格的代表。其实不是山影才有良心剧,比如这部,作为一个二次元本命的人,很久没看过这种现实题材的剧,本以为会没什么意思,没想到却很吸引人,找到了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感觉,而且非常感人。我对下岗大潮有印象,但是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当时电视上,周围人都在谈论着下岗的事,我们这边没有东北那么严重,但周围人中也有下岗的,生活真的非常艰难,追这个剧也想多了解了解记忆中的那个时期。

  故事的矛盾冲突

  剧情靠矛盾冲突来推动,现在的电视剧制造冲突一般是两种:编剧的“上帝之手”——想让你怎样就怎样,如为虐而虐,如无节制地使用巧合,恰到好处的巧合可以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但过多不讲究的巧合就是虚假了;另一种是性格冲突,就是剧里有那么几个现实中少有的奇葩角色,要么是蠢得可以要么是偏执狂,靠这些极其片面的角色制造矛盾。有的剧虽然扯着一张时代背景的皮,内里主要还是这两种矛盾。而这部剧中没有一个奇葩的人,都是平凡,正常的好人,不论工厂的困境还是家庭矛盾都来自于社会形势,红旗厂是当时众多困难国企的缩影,当时的一些政策,困难和社会现象通过红旗厂表现出来(当然现实中更复杂);杜家是众多下岗职工的缩影,杜家的每个成员的下岗原因和自谋出路的方式都是一类下岗职工的典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来自于大环境,虽然剧中矛盾冲突接踵而至,但正因为这点,才并不让人感到不真实。另外,一家好几个人供职在同一个厂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常见,所以即使矛盾很集中也不觉得不合理。不同于让观众看得心里憋屈的苦情剧——“怎么啥倒霉事都让这人赶上了”,这部剧能让观众为了剧中人的困境而揪心,尤其是乔卫平要不断面对内外交困,三十多点就愁白了头,让人感叹:“这人活得真是太难了!”而且这些困难是真实可信的。

  生动真实的人物性格

  这部剧中虽然没有奇葩,但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老实巴交的大哥大嫂;有点官僚气和优越感但逐渐变得务实的大姐;醉心技术毫不世故,但心里明镜儿似的大姐夫;二百五但心地善良的二哥;刀子嘴豆腐心的二嫂;人精老油条但人不错的张厂长。。剧里都是些不完美的好人,就连接近完美的乔卫平也有对秀丽的埋怨不耐烦的时候,也会为了厂子的利益不得不做一些“变通”。剧里的很多人物还有种现在难见到的奉献精神:为了支持改革主动下岗的工人;为了支持卫平工作主动下岗的家人;为了红旗厂放弃了高薪的卫平,慧宁等人;休息日为厂子免费工作的大姐夫等。卫平对公私之间矛盾的处理办法是无可指摘的,任何一个在他的位置的人应该都会那样做,家人有时却不理解他,但站在家人的角度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秀丽的耍性子,不体谅卫平源于内心深处一直介意自己配不上卫平,但她与卫平间的矛盾也促使她从一个依赖丈夫的小女人变成一个独当一面的女性。

  我觉得最考验演技的不是古人,神,魔,英雄,杀手,疯子,变态等远离日常的角色,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评判演技如何的依据是让观众入戏的程度,远离生活的角色由于观众不熟悉,相对来说不容易让观众出戏,演员塑造起来也相对更自由,与自由相对的另一方面是类型化程度也往往相对较高;而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由于观众很熟悉,所以稍不注意便会让观众出戏,类型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既要不让观众出戏,又要没有雕琢痕迹地,平实生动地塑造出性格各异的角色是很需要功力的,这部剧丰满的人物就得自于编剧和演员出色地塑造。

  两个好女人

  慧宁这个角色的设定很容易被写成一个绿茶婊的形象,然而并没有,这个角色并不让人反感,相反很欣赏她的磊落洒脱:放弃高薪,不惧流言来到红旗厂;坚持要到自己应得的一百万,而后又还给了厂里;从不掩饰对卫平的感情,却也不玩暧昧,更没有想要去拆散别人的家庭。剧中对卫平到底爱谁没有表现的很清楚,我觉得并不是卫平暧昧不清,他自始至终都只选择秀丽,而是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用爱与不爱来定性,个人觉得,卫平对慧宁上学时是喜欢,工作时是战友,对秀丽,报恩只是小部分原因(我觉得以卫平的性格,如果不爱这个人,会以别的方式报恩,而不是非得娶秀丽),秀丽从小照顾他,他应该在精神上很依赖秀丽。结尾卫平偶遇慧宁后引发的感慨我觉得并不是遗憾和惋惜,而是被慧宁感动以及对他们几个人的人生际遇的感叹。

  不流俗的结局和理念

  这部剧的结局并不是预想中的红旗厂在厂长的带领下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发展壮大,而是终究寿终正寝;二十多岁就成为厂长的卫平也没有飞黄腾达,而是做了一个平凡的干部,一切都归于平淡,卫平对秀丽说奋斗了十年,还是没能保住红旗厂,而秀丽说这十年中工人有工资开,过年有东西发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是啊,红旗厂在内有不利政策,外有强大竞争者的磨难重重的十年里,下岗职工比例小,没有闹事的,工人有工资发,这就是卫平及他的同事还有工友们的大成就了,只是人在时代大势面前真的很无力。这部剧流露出了对下岗工人深切的同情和感激,卫平始终心向工人,为了工人们的利益不惜自己的仕途,为了厂子的利益,多次与区长“讨价还价”,就如卫平说的,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改革,我们能够迅速平稳地完成是用工人的牺牲换来的,是的,是工人们降低生活水平,出让劳动机会换来的,而他们却被称作是负担,然而是他们自己愿意成为负担吗?他们多是被耽误的一代人,又做着流水线上一个环节上高度单一的工作,加上信任铁饭碗,使他们缺乏其他生存技能,在他们还未做好准备时就让他们自谋出路。总之,他们承担了本应所有社会人共同承担的东西,应该被人们永远记住和感激。

  另外,这个剧节奏得当,注重细节,配乐也好,原先用作《汉武大帝》主题曲的《等待》竟然和这个剧特别契合,这是个有意思的地方,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两千年前的古人和当代的工人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却能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当然作为文艺作品,这种境遇是从观众的感受中显现出的,就如歌中唱的:”明知辉煌过后是暗淡,仍期待着把一切从头来过“和”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的春天“。片尾曲也很好听,有听老歌的感觉。就是觉得片名有些不理想,原先的家在铁西会让观众以为是地域剧而缺乏兴趣,其实这部剧是以小见大,而且片中地名也是虚构的;后来的永远一家人容易让人以为是一般的家庭剧,不够吸引人,也没有体现出大时代,我觉得用卫平儿子的名字曙光做片名就挺好,不局限也更有意味些,还和剧中情节呼应。

本文标题: 《家在铁西》观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1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子读后感摘抄《当婆婆遇上妈之欢喜冤家》经典观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