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2-14 18:10: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背叛》是一本由[美]保罗·比第(PaulBeatt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背叛》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来自非裔美国人的呐喊-多视角解读《背叛》初看美国作家保罗

《背叛》读后感精选

  《背叛》是一本由[美]保罗·比第 (Paul Beatt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叛》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来自非裔美国人的呐喊-多视角解读《背叛》

  

初看美国作家保罗·比第写的《背叛》,我很难产生共鸣。感觉这又是一部需要很大耐心的实验作品。看完“序篇”这个章节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我陷入一堆琐碎事件的海洋,只知道作者在写一个黑人在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院接受审理,作者扯了好多隐含种族歧视的内容,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如果被这些困难吓倒止步于此,你就会错失一部好作品。

让我转变的是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5月的新闻连篇累牍地报道美国因为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无法呼吸导致死亡的事件爆发了持续数月的多起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我带着这点背景知识再注意连着书后的译注一起看,终于和这部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连接。我明白了“斯科普斯猴子审判”、“斯科茨伯勒男孩”等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权案件。书中还有大量历史事件的引用,作者的心理学和创意写作不是白学的,全部用在了这部花费七年写成的心血之作里面。看似简单的虚构故事却蕴含了大量当今非裔美国人的现实生活缩影。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来自非裔美国人的呐喊,如果仔细读下去,你会发现书中构建了一个荒诞的假设,一个叫“狄更斯”的地名莫名其妙地被消失了,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掉进了看不见的大坑里,当人们问你来自哪里的时候,你张口结舌地不知道该说什么,搞得对方一下子就把不信任的标签甩到你身上,你只能胡乱说一句“没从哪儿来”搞得像个逃犯一样。主角黑人小伙子是这个社区里不被人待见的一员,被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上层黑人称为“叛徒”,靠着在自家的小小农场种植西瓜等作物谋生的农民,在众人的不理解中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众人眼中的另类。

正如那些法官说的,都什么时代了,还有黑人拥有黑人奴隶,还要求划出一个隔离区。书中的荒诞之处比比皆是,作者用荒诞映射出当今美国的现实。更奇妙的是这部2019年布克奖获奖作品中主角的父亲之死与今年的乔治·弗洛伊德之死何其相似,作者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黑人经常遭遇暴力执法,在美国的黑人会遇到什么,看看这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就会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生活远比小说还要黑暗,这部作品成功地做到了既有意思又令人痛苦。

  《背叛》读后感(二):他们还在寻找“根”

  

命数可不是根没头没尾的麻绳,它是根橡皮筋,你向前扯得越远,也就会越发迅猛地被弹回起点。”

——《辛德勒的名单》这样说。

而《背叛》里主人公的生活,更是一团内心是橡皮筋的乱麻绳。于是,他笔下的文字不只是激扬,简直像有劲儿的鞭子。对,鞭子,不能是冰凉凉的冷兵器,得是有互动的火辣辣。

坦白说,大概是我阅读的好恶太过明显,选的书大多数是隐忍、温和的。翻开这本书的初始,我真的有点hold不住这种典型,那些言语与其说是幽默,不如说是愤怒。介乎于出离与无奈之间的愤怒。

自引言读起时,我总以为他将要安排一个反转,抖一个包袱,然后会是一本嬉笑怒骂,有反讽、有悲伤,总之是笑中带泪的故事,发人深省。

然而,却不是,笑料有之,段子有之,但周围的气氛却愈发凝重、阴暗下来,不是没有光,而是使一切事物显得扭曲、变形的光。字里行间的愤怒,已经有些恐怖的苦味,我发现这本书和我想得完全不一样。但我却已经不想放下了,当渐渐地适应了这种讲述模式,关联松散的每个章节间也有着奇特的魔力,让人更深入地读下去,想知道作者的终点指向哪里,故事的内核究竟藏着什么?

不用到最后一章,早就可以看出保罗.比第的野心。他书写的还是黑人故事的母题,他们还在寻找“根”,只是此时的“根”是在这个国家中的位置,不是一个人被区别对待,而是一整个社区都在无声哭泣。而在他的书写中,我才发现不只是白人对黑人的“偏见”,黑人自己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既脆弱又凶悍。当其他人种因书面上的犯罪率数字惧怕黑人,小心翼翼地不说出某些字眼激怒黑人。保罗.比第的这本书里,某些章节几乎通篇都是这类词与词根的变形。读来,真的惊心动魄。配合书中,他被其他黑人“排挤”甚至“欺侮”的片段,更是“触目惊心”!

这时,如你我一样的纯粹的局外人才会极深刻地体会到一种土崩瓦解。那些光鲜亮丽的影星、球员的辉煌只是表象,“瓦坎达”只是精英的“瓦坎达”,它有没有永恒,离真正的、在黑人中人口比例中占绝大多数的底层者,很遥远,根本就是“漫威宇宙”与“平凡生活”的距离。

生活在富裕白人区的黑人,生活在黑人聚集区的黑人,思想成长上是完全的不同。想要他们相互理解都很难,更遑论在那之间还有很多的“灰”,少数族裔并不只是一种肤色。

而保罗.比第在努力写这些,不和谐的因素。说来也巧,在此之前,我刚刚读过一本涉及废奴运动的架空小说,在那里有虚拟的畜奴四州,当黑人走进去,必须有个“主人”,否则就是寸步难行的危险。但那种恐惧与紧张,是通过悬疑小说藏着的定时炸弹去营造,是既定事实的对于奴隶制度本身丑恶的鞭笞。而这本书则不然,主人公生活在民主的土地上,却在不经意间、预料不到时就违了法,上了庭。尽管庭审本身写得插科打诨,但那种不安全感却是明晃晃的。他不藏,不遮掩,只是像写黑人饶舌乐那样写着,快语速、大信息量地写着,读者心里自有公论。

唯一要吐槽的一点是,这书好多引用、好多梗,注释却要放到最后,看起来有点麻烦、体验不好。

  《背叛》读后感(三):腾讯文化专访比第:我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崔莹导读: [摘要]我希望我的作品让人们明白:世界上存在很多灰色地带,有很多矛盾、很多虚伪。保罗·比第:我在一个几乎全是白人的社区长大,我和妹妹们的学校只有几个黑人孩子和少量拉美裔、亚裔。

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的保罗·比第和其作品《出卖》 拍摄:崔莹

  10月25日,美国黑人作家保罗·比第(Paul Beatty )凭借《出卖》(The Sellout)一书获得2019年英国布克奖,他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此前,该书曾获2019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出卖》探讨的是当代美国的种族关系,故事的讲述者是非裔美国人“Bonbon”。主人公生活在加利佛尼亚州一个叫“狄更斯”的社区(注:这里影射的是洛杉矶康普顿区)。这里是黑人聚居的贫民窟,为避免给加利佛尼亚州带来尴尬,“狄更斯”这个地名已在地图上被抹掉了,这导致了当地居民的身份危机。为了重建这里的社会秩序,也为了恢复黑人的身份,Bonbon有了一个计划——在当地高中恢复奴隶制和种族分离制。

  在《出卖》中,保罗·比第讽刺了自感优越的白人,也讽刺了虚伪的黑人知识分子。布克奖评委评价,它是“我们时代的小说”。《华尔街日报》认为,书中充满“高格调的斯威夫特式的讽刺……语言犀利,令人眼花缭乱”。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则评价:“它令你捧腹大笑,但更令你深思。”

  这是保罗·比第的第四部小说。它在英国的出版过程困难重重——至少被18家英国出版商拒绝。最终,小说被英国独立出版公司Oneworld看中。去年获布克奖的《七次谋杀简史》也出自这家出版社。2019布克奖结果公布的第二天(10月27日),腾讯文化作者在伦敦Oneworld出版公司办公室对保罗·比第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我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保罗·比第在领取布克奖时发言。他的背后是布克奖主席阿曼达·福尔曼

  腾讯文化:《出卖》讽刺了现代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你是如何获得写作这本书的灵感的?你用了多久写成它?

  保罗·比第:对于美国现代社会的种族主义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过去就是过去,和现在无关,没必要再去讨论。我想挑战这样的观点,想把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放进一个现代框架,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我设计了几个角色,觉得他们的故事将会非常有意思,这部小说就这样诞生了。

  幸运的是,我申请到美国创意资本(Creative Capital)基金会的写作资金。钱虽不多,但保证了我不必为生活担忧。此外,我也在大学里教写作课。我从2009年开始写这部小说,2019年完成初稿。

  腾讯文化:你在洛杉矶长大,《出卖》的男主角出生在洛杉矶南郊的狄更斯贫民区。你是否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进了书?

  保罗·比第:是的。在洛杉矶,我年纪很大时才学会开车,以前我经常坐公共汽车。我发现,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就是一个小社会,拥有自己的文化。在洛杉矶,有些人对此根本不了解。我所写的就是这部分的洛杉矶。

  腾讯文化:外界评价,这部小说揭示的不仅是种族不平等问题,还有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问题;小说指出,关键并不在于“黑”与“白”的问题。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保罗·比第:我在一个几乎全是白人的社区长大,我和妹妹们的学校只有几个黑人孩子和少量拉美裔、亚裔。妈妈也很少向我们提及“黑人”“种族平等”这样的话题。所以我并没有将世界分成“黑”和“白”来看。

  后来我们搬到洛杉矶的另一个社区,那里的语言、文化氛围和我们之前生活的社区差异很大,居民主要是黑人,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但我的朋友有白人、菲律宾人、墨西哥人,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简单的“黑”和“白”。

  在美国,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只和“黑”“白”有关,不涉及拉美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以美国警察暴力事件为例,拉美裔美国人也会有类似经历,却没有人为他们代言。我希望我的作品让人们明白:世界上存在很多灰色地带,有很多矛盾、很多虚伪。世界是复杂的。

  腾讯文化:和白人作家相比,黑人作家是否更容易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黑”与“白”?

  保罗·比第:黑格尔最著名的命题之一是他的主奴辩证法。他指出,奴隶对主人的了解要多于主人对奴隶的了解。我很赞同这一点。但这并非和种族有关,而是和权力有关——有权者对无权者的了解很少。

  作为黑人作家,可以同时了解白人和黑人,更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白人作者就写不出关于黑人的好作品。

  腾讯文化:美国有关种族问题的主流写作情况是怎样的?这类作品中,最令你反感的是哪些内容?

  保罗·比第:很多作者倾向于将和种族问题有关的故事设置在过去,这样他们会感到“舒适”——过去的痛苦都已经成为历史,和我无关……而我呢,我喜欢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节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撞击。我也觉得,无论是种族歧视,还是性别政治,这些问题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我不喜欢作家说谎。某位白人作家可以以黑人的视角讲故事,但是假如他并不是在写他真正想写的内容,我会感到厌恶。

  所有人都是彼此联系的

  腾讯文化:在现实中,你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而在《出卖》中,男主角的父亲是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严肃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男主角身上开展各种心理实验。你为何塑造这样一位怪诞的父亲?

  保罗·比第:我的大多数作品都很少涉及家庭生活,主角通常都是单身、厌世、愤世嫉俗。如果在故事开头他有父母——但一定是单亲,我也会尽快让这位单亲消失。《出卖》中,男主角受父亲的影响很深。当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决定继续做父亲未竞的事,用自己的方式让社区的黑人居民团结在一起。

  实际上,这个父亲是我根据母亲的形象塑造的。在某些方面,他们很类似。比如我和妹妹们是左撇子。母亲说,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她把我们的右手绑在身后,把我们培养成了左撇子。(注:比第的母亲认为,左撇子更聪明)。

  腾讯文化:《出卖》中包括大量黑色幽默,令人忍俊不住。你是个幽默的人吗?这些幽默的桥段从何而来?

  保罗·比第:有时候是(笑),但是我不是那种大声嚷嚷、爱出风头的人。高中某学期结束时,我被同学们评为“大家所不知道的最有趣的人”。

  《出卖》中的那些幽默的片段都是我自己想的——我希望是这样(笑)。喜剧演员理查德·普莱尔对我影响很深,他幽默深刻,总拿自己开涮。我也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和约瑟夫·海勒那里学会了幽默。

  腾讯文化:除了幽默,《出卖》也充满了批判的眼光。你如何做到这一点?

  保罗·比第:我首先从自我批评开始。我拿我自己和我在意的事逗乐,比如我的缺少勇气,我的浅薄。我从理查德·普莱尔身上学到一点:你在脆弱的时候,就有余地讨论别人的脆弱,因为你们都是同一根藤上拴着的蚂蚱。

  腾讯文化:《出卖》出版后,是否遭到一些黑人读者的批评?你的家人如何评价这本书?

  保罗·比第:小说可能招致一些人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被冒犯,但我不会后悔。假如你决定去写这类作品,就要有胆量接受各类评价。好在大多数读者给予的评价都是正面的。我的妈妈和妹妹都读了这部小说,她们为我感到骄傲。

  腾讯文化:书中写到亚裔美国人的处境,讽刺他们“有钱,没权”。在现实的美国生活中,亚裔和黑人所面临的种族问题有哪些不同?

  保罗·比第:在上一部作品中,我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美国的黑人和日本人是如何被刻板化的,他们的命运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日本人的,而是关于所有的人的。美国正在进行“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民权运动,一群年轻亚裔也为他们的父母制作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视频,告诉他们“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对亚裔美国人同样重要。所有人都是彼此联系、彼此影响的。

  “我的讽刺并非是诋毁和刻薄”

  腾讯文化:你曾在波士顿大学学习心理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又读过一段心理学的博士。心理学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帮助?

  保罗·比第:它让我认识到,可以用多个角度看问题。通过学社会心理学,我明白了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明白了群体对某个人的看法会区别于个体对他的。我学会了关注那些沉默的人,思考他们的力量何在。我也学会关注圈外的人,了解他们的角色。

  腾讯文化:你从25、26岁开始写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度成为纽约的著名诗人。是什么促使你开始小说创作的?

  保罗·比第:当时我对诗歌的世界感到越来越不舒服,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大家的关注。然后,我有了写第一本小说的计划。我先写了一篇关于洛杉矶的短文,得到不少好评,这让我有了自信,正式开始写小说。我已经很久不写诗了。

  腾讯文化:你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创意写作课时,会给学生什么建议?

  保罗·比第:我很少给他们具体的建议。我会告诉他们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倾听自己在听的内容(listen to yourself listening),看漏掉了什么。我希望他们既要沉浸于写作,又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我希望他们独特、有个性,写出只有他们自己能写出的内容——但这种独特并非是因为写作者的身份和种族的不同导致。要做到独特,最关键的是语言,要通过语言传递写作者的思想。

  腾讯文化:在你看来,写作中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保罗·比第:在我之前,很多人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抗争,让我今天能自由地写作。我对这些人充满感激和尊敬。但在我的作品中,我却拿他们开玩笑。我希望读者可以理解,我的讽刺并非是诋毁和刻薄,而是为了表达我的观点,阐述更大的主题。

  既不冒犯我尊重的人,又能继续保持我的写作风格,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腾讯文化:你最喜欢的作家有哪些?

  保罗·比第: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美国非籍女作家卓拉·尼尔·赫斯特。我最喜欢的书是弗兰·罗斯的《奥莉奥》。我也喜欢切斯特·海姆斯、菲利普·罗斯、苏珊·桑塔格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

卓拉·尼尔·赫斯特

  和书相比,我更喜欢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嘉禾院线的功夫片在美国流行,它们对我的影响很深。这些电影中,主人公往往会受到日本人、欧洲人的压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像极了现代社会我们黑人的。我想,当时拍电影的人不会意识到,在美国生活的黑人孩子会喜欢这类电影。

  腾讯文化: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身份?

  保罗·比第:我不知道。我假装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笑)过去一周,和其他布克奖短名单入围者聊天时,我发现,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各自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对自己身份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一种很有趣的状态,这样就会对所有的东西感到新鲜。因此,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背叛》读后感(四):《背叛》,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小说

  

2019年,美国作家保罗·比第意外胜出,成为当年布克奖黑马得主。

他用一部风格奇特的《背叛》,击败同年入围的诺奖及两度布克奖得主库切,跻身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之列,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布克奖的美国作家。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直接将保罗·比第和幽默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马克·吐温相提并论,她说《背叛》中有一种野蛮的机智,“我第一次领略”。

保罗·比第在2019年布克奖颁奖现场

从黑泽明到李小龙,拒绝标签的喜剧天才

那年布克奖公布后,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保罗·比第是谁?

没多少人知道他。他不爱社交,不混圈子,对名气毫无追求,尽管出过四部小说,尽管评论界一致肯定,但就是叫好不叫座。直到他拿下布克奖,大家才发现,原来他是垮掉派领军人物艾伦·金斯堡的学生,是美国诗歌界和小说界的先锋人物,是第一部小说就被奉为“天赋之作”的喜剧天才。

保罗·比第

1962年,保罗·比第出生在洛杉矶的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一名热衷亚洲文化的护士,带孩子们去看黑泽明,送他们学武术。耳濡目染,保罗·比第爱上了日本文学、沟口健二,也爱上了功夫电影和李小龙。

家中没有电视,只有母亲巨量的藏书。和所有孩子一样,比第爱漫画书,崇拜蝙蝠侠;但同时,沉迷俄罗斯文学,珍视卡尔维诺、冯内古特、《第二十二条军规》。他读书,也听嘻哈、爵士,喜欢篮球和街舞。所有这些,日后都将在比第的文学星图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1980年代末,在波士顿大学读了八年心理学的比第萌发文学梦,毅然扔下博士学位,去了纽约,进入布鲁克林学院,成为艾伦·金斯堡门下弟子。在一间满是蟑螂老鼠的地下室,比第专注写诗。1990年,他初入诗坛就拿下美国著名诗歌比赛“诗歌大满贯”第一届总冠军,以融入嘻哈音乐元素的创作惊艳四座,人称“嘻哈诗人”。

保罗·比第1990年参加“诗歌大满贯”比赛,现场朗诵录像截图

不出三年,比第对商业裹挟的诗歌活动感到厌倦,激流勇退,转投小说创作。《白人男孩曳步舞》于1996年出版,关注种族与性别,幽默大胆、语言独特,被誉为“嘻哈文学的先锋之一”(但他多次强调,他讨厌任何称号与标签)。

再四年,《岩石》出版;又八年,《梦乡》面世;都与族群和身份有关,都以比第标志性的幽默与犀利著称。他的创作如此缓慢,仿佛完美主义的工匠,显然也很难维持财务。比第自述,之所以开工第四部小说,完全是因为穷到揭不开锅。一家基金会给他提供了资助,他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完成了《背叛》。

《背叛》一举拿下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布克奖,横扫各大媒体年度榜单。保罗·比第再一次惊艳四座,在更大的地理范围。《纽约时报》称它是喜剧文学里程碑,《卫报》说它是美国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文学作品。

NPR更加直接——

《背叛》是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小说。

一部足足能让你笑一万次的小说

《背叛》的笑料密度令人震惊。

2019年布克奖评委、英国演员奥利维亚·威廉姆斯说,家人不准她在床上读这本书,因为她笑个不停,让人无法入睡。

当代美国,加州洛杉矶,有个名叫“狄更斯”的小城,长期贫穷,犯罪横行。某日,洛杉矶决定从地图上抹除这个脏乱差小城,以保声誉。面对家园“被消失”的魔幻现实,一个年轻农民决定抵抗。

这个在心理学家父亲一系列怪异的精神实验中长大的男孩,先是在大学三年级时遭遇父亲的横死,又在毕业一年回到狄更斯务农时遭遇家乡的消失。失落中,他开启“找回狄更斯”的另类计划。有人热烈支持,说他是个天才;有人却以死抗议,骂他是个叛徒;而他最终坐进最高法院,成了这个国家的罪犯……

这个疯狂的故事,保罗·比第的讲述方式同样疯狂。《背叛》的情节推进,是无数笑料严丝合缝、首尾相接,堪称句句皆有笑点,包袱信手拈来。他站在马克·吐温、约瑟夫·海勒和冯内古特的肩膀上,为幽默的文学事业注入了嘻哈音乐和单口喜剧的灵魂。

凭借超常的知识视野,比第仿佛炼金术士,把自童年时代就兼收并蓄的哲学、历史、法律、心理学和漫画、音乐等流行文化炼入同一个智慧的丹炉。他可以在插科打诨的长篇讽刺中,同时谈论卡夫卡和李小龙、荣格和巩俐、二战和瘸步舞、孔子和文身。《背叛》的幽默,智识丰富,可上天可入地。

《背叛》实物照

《背叛》的幽默也极度直白,保罗·比第不怕冒犯任何人。上至总统、法官、警察,下至学校教育、城市规划、职场潜规则,《背叛》百无禁忌,朝哪儿都敢开火。

他嘲讽五角大楼——

并不意外,在五角大楼,你除了启动一场战争之外,完全无事可做”;嘲讽迪士尼乐园,“如果迪士尼乐园真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地方,那你要么对此保密,要么免费开放,而不是一张门票的价格相当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一个国土面积相当于底特律的非洲小国的人均年收入。

《背叛》是当之无愧的黑色幽默强旋风。每一个长句、每一个段落都一气呵成,仿佛智力的托马斯大回旋,让人头晕目眩。正如保罗·比第自己所言:“我很邪恶。我觉得所有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都挺好笑。”

用放声大笑,吵醒那些装睡的人

幽默,是对现实的复仇。

《背叛》直指我们的时代。保罗·比第对美国和林肯开玩笑,对身份和财富开玩笑,甚至对民权运动和马丁·路德·金开玩笑,玩笑背后,隐藏着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沉默隐情。

如果林肯能够重回人世,他会发现他所拯救的那个联邦现在成了一个功能失调、富豪掌控的国家,发现他所解放的人民现在屈膝成了节奏、说唱和掠夺性贷款的奴隶吗?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道出了当下社会的荒谬本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醒目地刻在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但当小说主人公Me成功实施他的怪诞计划,一切都现出了原形。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种族藩篱、性别不公、教育分化——平等,只是一个谎言。

《背叛》充满笑声,即便触到感情柔软之处,就要溢出眼泪时,保罗·比第也总是笔锋一转,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句子引向一个玩笑。然而,它犀利,却并不刻薄;它冷眼注视一切,但并不冷血。他全力讽刺,为了刺破假象、刺破幻觉、刺入真相。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看见那些无法发声的人,看见那些无权无势者、贫穷者、落后者受到的隐形压迫与人为区隔。

我们总喜欢把历史想成一本书,这样我们就可以翻篇,然后他*的向前走。但历史可不是历史印刷于其上的纸。它是记忆,而记忆是实践、情感与歌。历史是那些与你如影随形的东西。

《背叛》放声大笑,吵醒那些装睡的人。

本文标题: 《背叛》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5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工作的原理·解决问题篇的读后感大全《小公主的愿望》经典影评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