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逃避》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12-14 15:4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习惯逃避》是一本由李国翠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习惯逃避》读后感(一):《习惯逃避》:学会由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麻烦也是能解决的什么是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曾解释道:“一

《习惯逃避》读后感锦集

  《习惯逃避》是一本由李国翠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逃避》读后感(一):《习惯逃避》:学会由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麻烦也是能解决的

  什么是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曾解释道:“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最近看了《习惯逃避》这本书,它在里面提到,防御机制会在我们非常脆弱,非常渺小的时候保护我们暂时活下去,但是长期使用防御机制,会使其被固化下来,成为我们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本能且唯一的反应。 然后我们就可能习惯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就逃避,典型的“鸵鸟行为”,长此以往,不仅限制了我们生命可以延展的宽度,最终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 所以,去探究自己内心里面的世界,感受一下自己是否一直在逃避什么,再然后刻意地去面对它,并且最终战胜它,成为更好的自己。 1、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我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逃避,很简单,自己不清楚的领域,或者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因为处于自己的盲区里,所以会有一些的陌生感,压抑感,不想去面对它,然后就自然而然的选择逃避。 就拿现在还是很流行的“丧文化”来说,在年轻人这里很是流行,从之前的“葛优躺”图片开始,它为何能迅速抓住年轻人的心,因为它所表现出的那种无力感和颓废感。 现在人逃避社交的一种方式就是宣称自己很“宅”,宁愿把时间花在与自己的读出上面,也不愿意出去与人应酬,交流。 但是社会是一个团体社会,你不可能只待在自己的一个小空间里,凡事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去面对和应对,所以要试着把自己从精神的荒漠里拯救出来,不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2、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拖延症”这个词语,相信都很熟悉,它是一种明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就是无法行动的状态。脑子里想着我应该放下手机去学习了,但还是因为手机内容过于吸引自己而无法将手机放下。 长此以往,在每次自己浪费了许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之后,往往会觉得很懊恼、自责,但其实这种情况可能是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的内化。 所以要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帮助我们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或是他们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问题不是出自自己身上,可能是身边人所造成的,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设限,而是先认识自己,然后找到自己行动力,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3、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生活是公平的,如果你总是抱怨,总是悲观厌世,命运就一定会如你所愿,最终给你一个惨淡的下场。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总是喜欢抱怨,这会对于现有的工作总是不满,然后觉得“跳槽改变人生”,然后不停换工作,换来的终究只是各种麻烦。 或者总是觉得身边的人怎样怎样不好,周围的环境怎样的差劲,才会让现在的自己还是一事无成。 我们在抱怨的时候,一是让自己的自尊心避免受到威胁,二是觉得自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可以求个心安理得。 但是只有看到自己心灵被伤害的部分,自己脆弱的部分,去接纳它们,允许自己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发泄出来,而不是以伤害他人的抱怨来解决问题。 只有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学会关心自己、爱自己,才能越快从悲伤中走出来,然后获得成长,变得更加坚强,避免让自己陷入习惯逃避的地步。 习惯逃避的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麻烦不会因为你暂时逃避而凭空消失,只有学会刻意面对,你才能打开彻底明亮的人生。 《习惯逃避》是由李国翠所著,她进入心理学领域已有18年之余,她认为生活中,我们习惯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但麻烦不会因为我们暂时的逃避而凭空消失,因而她在此书中带领我们从“习惯逃避”走向“刻意面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习惯逃避》读后感(二):《习惯逃避》:逃避只是一颗暂时的止疼片,勇于面对才能迎刃而解

  遇到困难你是主动解决,还是习惯逃避呢? 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因为解决不了问题,或者不想面对困难而逃避问题,但正因为我们的逃避困难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有时候可能还会让我们因此付出了代价。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习惯逃避》。作者李国翠以前也是一个性格懦弱,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总会刻意去逃避,因为这样他的同学给他一个“林黛玉”的绰号。 现在的他却通过学习心理知识,个性得到了改变,现在他也无惧困难了。 《习惯逃避》这本书的书名直搓心窝,让人看书名时就会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习惯逃避呢?

  尝试不再逃避,主动解决困难或许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打开世界的过程。 我简单的结合书上的一些内容来说我的看法,希望对有同样问题的得到一点帮助。

  1、你明明和优秀却很自卑 这个看似特别矛盾,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书中说到比如,有些就读于国内名牌学校,颜值出众,但就是不自信;年薪也超过了大部分 同龄人,有房有车,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早年与父母的互动中,如果孩子被父母持续性地要求做必须达到某种条件或者标准,才可以被认可和赞赏,而孩子做的不够好的时候父母就批评批评指责孩子,就导致孩子容易不自信。 《以家人之名》里齐明月的妈妈就是这类型的家长,她希望孩子过的好,所以她让孩子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玩,就算是买衣服,齐明月都不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齐明月妈妈的这中做法让家境好、成绩好、长相好的她依旧自卑,自卑到高中有喜欢的人都不敢说出来。 齐明月就是因为她的妈妈总是控制她,让她变的比较自卑,其实她的内心也是想反抗她妈妈,但是她就是不敢反抗,她会害怕自己做错了。 想要自己不那么自卑,我们就要学会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信。 1、在怎么样走出自卑,建立自信呢 总是否认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做什么事情总是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对自己的怀疑,那么要怎么走出自卑建立自信,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1.接纳自己就是一个凡人的事实 我们要改变我们错误的思想,重新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要老是怀疑自己,也不要觉得总是自己的问题。 接纳自己是一个凡人并不意味自己甘于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实际上 ,一个人只接纳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心知肚明,然后在现实中不断努力,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2.走出自恋和完美主义 很多人对自己的都是要求过高、苛责自己的行为。这其实比较累人,明明知道自己是什么实力,但是还经常给自己设定一个高的目标,比如有些人成绩明明是倒数,却给在自己的目标是清华,当自己考试不好的时候总是心灰意冷。其实我们只要换一种方式给自己制定目标就好了,比如自己成绩倒数,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下一次考试的目标,只有把小目标完成了,才不会觉得自己压力比较大。 我们要了解自己,要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忙着幻想世界和幻想自己的关系。

  3.更新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1、不要经常拿自己的不足跟别人的长处做比较 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父母说你看谁谁又考了第一, 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呢?听到父母这句话我们就特别不喜欢,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无意中的去和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比较,比如我们没有学过画画,我们却要和一个学画画的同学比谁画的好。 这样的单一比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到自卑。

  2、只关注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完全忽视自己做的好的地方 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当自己失败的时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吸取教训让自己做的更好。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后面变的自信就是因为凌霄改变了齐明月,让齐明月以后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先想想要是别人这样做有没有觉得不对,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自己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 才会慢慢的走向自信。

  《习惯逃避》读后感(三):《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行动力

  

脱口秀大会第七期,王勉表演了《逃避现实之歌》,他说:世上无难事,只要会逃避,让杨天真笑到停不下来。杨天真虽是一个从不逃避的人,但她表示,她其实有很多事想要逃避,只是无法逃避。

王勉用音乐的形式,呐喊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王勉说,他选择去做一件事,不是因为想做,而是为了逃避另一件事。

比如,将共享单车让给别人,只是为了逃避上班;留在公司加班,送保洁阿姨回家,只是为了避免回家陪女朋友看剧;去见女朋友的爸妈,明知他们不吃辣,还是带他们去了川菜馆,只是为了逃避结婚;躲在厕所反思自己,是为了避免下楼扔垃圾...

王勉的表演引起了全场沸腾,他唱的虽是生活琐事,却击中了每个人的心。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想着逃避,或者正经历着各种逃避。甚至,我们都在逃避承认自己的逃避。

以至于有人将这些,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时,我们内心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

对于许多事,我也常常采取逃避的方式,直到避无可避,才终于行动起来。从前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意志力薄弱,看了许多打鸡血的文章,希望自己变得自律。但最终却将自己弄得痛苦无比、疲惫不堪,内心更是排斥,行动力更低下。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我才明白,行动并不是靠意志力去支撑。只有先了解自己真正在逃避什么,才能行动起来,发展更好的自己。如果总是逃避,则会让自己长时间陷入冲突和内耗中,阻碍成长。

这本书的作者李国翠,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起初我是被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最怕你心安理得地逃避现实,却焦虑不安地渴望成功。

深以为然,我们之所以一边逃避一边痛苦,大概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心安理得”吧,否则就不会“焦虑不安”了。

李国翠说:所有逃避都是对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楚。

不管是拖延行动,还是回避人际交往,甚至是对亲密关系的逃避,都可以通过向内寻找答案,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那我们为什么会逃避呢?

(1)心理防御机制

通常,我们的逃避是源于内心的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时,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摆脱烦恼,以恢复心理稳定的适应性倾向。

它具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在我们遇到痛苦时,起到保护作用。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

但它是不真实的。

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这么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因为我们无法直面痛苦,为了减轻痛苦,让自己好受,我们选择了回避。就像一只鸵鸟,将头埋在沙子中。这样,仿佛那些令我们不安的一切,都消失了一般。

王勉的表演中,所有的表现,都动用了防御机制。上班很痛苦,但让共享单车、迟到就很快乐,就不痛苦了吗?并不是,只是两者相比较,他选择了相对不那么痛苦的一种。

上班那么痛苦,却主动留下来加班,是为了逃避另一个更痛苦的选择。

防御机制是可以止痛,却是暂时的。那些被埋在潜意识里的痛苦,终究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意识层面显现出来。

如果总是使用防御机制,这种模式会被固化下来。在我们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本能地重复旧有的模式,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

(2)两个自我的争执

李国翠: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大都是早年跟父母关系模式的内化。

孩童时期,父母总是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便会不停指责。

我们的意识层面,不能表达对父母干预我们的愤怒,只好在潜意识里表达。而潜意识会以另一种扭曲的形式,在意识层面展现出来。

丧失行动力,往往是另一种可怕行动力的展现。比如拖延、颓废等,这些都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攻击。

而我们成年后,又会不自觉地将父母内化于心,我们会在心中构建一个要求性自我,来代替父母。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行动性自我,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要求性自我发出指令,一旦行动性自我达不到,便不停指责。而行动性自我,会因为没有达到要求,不停自责,陷入自我怀疑。

行动性自我丧失了行动,表现得非常无力。

但要求性自我非常有力量,他仍在不停地提要求、指责、攻击。行动性自我深陷焦虑和自责,他充满羞耻感,越发无力,始终无法迈出一步。

两个自我处于抗争状态,不停消耗着自身的力量,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两个自我只有停止对抗,开始合作,才能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迈出行动的步伐。

(3)宁可不做,也不能犯错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有一个著名的成就动机理论: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人类可以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

前者做事的主要动机是避免失败,他们会努力将自己置于安全的范围,尽力避免有风险的事。他们的能量向内收敛,总是过着充满防御的生活。

后者做事的主要动机是追求成功,他们不畏风险,会调动自己的全部潜能,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他们的能量向外扩张,使得他们总是充满激情。

避免失败的人,往往很难实现他们的愿望。因为他们意识层面想要的,和潜意识想要的不一致。他们表面上可能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想要挣很多钱,但他们潜意识可能是为了获得认可。

他们潜意识的信念是:不能失败。因为太害怕失败,他们总是聚焦于风险和负面结果上。他们内心充满焦虑、恐惧,做事畏手畏脚,失败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失败,他们通常会采取逃避行为,即“宁可不做,也不能犯错。只要不做,就不会犯错”。

这是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是成功的拦路虎。

还有些人存在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对于想要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很难获得,甚至不配获得。

为了印证他们的认知,当他们想要做一件事时,会将困难放大,此时他们眼前看到的,便全是障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证预言。即人会不自觉按照已知的预言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功,自证预言会帮助我们走向失败。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从习惯逃避,走向刻意面对呢?

(1)分析逃避背后的原因

如果你总是丧失行动力,下意识逃避一些人或事,不要急着否定自己,这或许并不是因为你缺乏自律,意志力薄弱。先停下来想一想,你逃避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比如你不想上班,是对领导或同事不满,是对工作环境或工资不满,还是工作内容让你厌烦,或者最近加班太多让你感到疲惫...

不想回家陪女朋友,是不是你们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令你对女朋友感到不满,或者害怕女朋友催婚,让你感到压力太大,还是别的原因...

只有找到逃避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要求性自我总是在说: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却从来没有问过,行动自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应该”会制造愤怒和怨恨,令我们裹足不前。如果总是被“应该”控制,就会失去与真实感受的连接。

当我们不想上班,或者不想去倒垃圾时,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不要否定这种感受。

肯定需求和感受,是从逃避到面对的前提。这样,我们内心才不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甚至是羞耻感,才能有更多精力去行动。

我们缺乏行动力,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很多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处理。只有扫清这些障碍,我们才能行动起来,向前迈进。

加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将其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和反思。慢慢地,我们处理情绪,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负重很难前行,只有先处理好情绪,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才能重新认识自己,从而轻装上阵。

(3)直面现实,正视“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事,却不敢轻易开始。除了害怕失败,我们往往是被自己想象中的困难劝退了。

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和恐惧,是没有边界的,它力量无穷大,大到我们根本无法克服。

但真实的困难,可能都不到我们想象的万分之一。

只有直面现实,放下心中的恐惧,才有力量去追逐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行动力,因为我们感觉自己离“成功”太远,远到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丧”来排解压力。

我们被社会的成功标准“绑架”了,标准一天天提升,而我们却跟不上步伐,我们一天天提升的不是能力,而是焦虑。

“定一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我们没有能力挣到一个亿,因此被焦虑包围,连挣个100块的步伐都不想迈出。

事实上,我们内心真的想要挣一个亿,我们又真的需要这一个亿吗?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才能调动起你的潜能,最终实现它。因为生命越真实,就越有力量。

总结:

逃避的形成,有很多因素——防御机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等。它们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只有深入了解它们,才能帮助我们从习惯逃避,走向刻意面对,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除了我列出的几点,《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这本书,还从以上各种因素深入剖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非常值得一读。

  《习惯逃避》读后感(四):《习惯逃避》|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文/一只旅行的猫

我居然利用国庆中秋的假期,在三亚度假的间隙里,看完了这本《习惯逃避》,可见这本书吸引力有多大,文字简单易懂,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虽然说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可是在传递大干货的同时,并不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反而是因为书中那些通俗直白的语言,以及那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让人越看越着迷。

我利用三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缺陷的部分,而这些缺陷的形成,往往都是因为童年生活中,父母的某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错误引导和示范才导致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不完美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完美的父母。

既然从孩子到父母,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么完美应该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共处,度过属于自己独特的一生呢?

一、没有完美的人格,正视自身的缺陷,并不代表认输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是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必然会隐藏着一些暗流,会影响人生的前进。这些暗流,就相当于一个人性格中的缺陷。

很多人总有这样的自我要求,这种要求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无意识: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完美的,我是传奇的,我是不允许犯错的。

可是实际上,人无完人,放轻松点吧,你并没有那么多观众。

完美的人格是神,身为凡人,从来都不完美。实际上,有一些性格缺陷,甚至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比如说嫉妒心、拖延症、焦虑、自卑、欺软怕硬等等。

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问题在于,有的人可以直面自己的缺点,可以毫不避讳地承认它们的存在;而有的人,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刻在身上的耻辱,拼命去隐藏,觉得一旦暴露在其他人面前,自己就颜面尽失,无法做人。

实际上呢?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和一个完美无暇的人做朋友,还是愿意和一个有点小瑕疵,但是并不影响你们之间相处的人做朋友呢?

实际上,不完美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仅不会丢脸,甚至还会因为真实而可爱。

我突然想到一个剧情,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荣耀》中,高中生孙弈秋做成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项目,一时间成为了公司的红人。他也从一个受人漠视的小白实习生,变成了人人追捧的投资大神。

面对众人对孙弈秋的追捧和夸赞,优秀实习生兰芊翊对高材生高思聪说:我好嫉妒啊!而一向高冷的高思聪,面对兰芊翊这么直白的心声流露,他显得有点惊愕。

显而易见,在高思聪心目中,他肯定也是嫉妒的,嫉妒的同时,甚至还有一点点不服气。因为在他心目中,孙弈秋只是一个靠关系进来的高中生而已,能力、学历都比不上自己,而作为高材生的他,此刻被领导虐的体无完肤,而孙弈秋却率先做成了一个大项目,获得万人追捧。

凭什么呢?他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但是一向高冷的他,嘴上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内心这样的想法,因为他对自己有太多完美的期待,所以显得高高在上,自带优越感。他在后面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也逐渐放下了自己内心的这种优越感。兰芊翊忍不住感叹:高思聪如果不那么高冷的话,也是蛮可爱的!

是啊!承认自己的嫉妒心,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仅不丢人,反而很可爱。其实,看到一个平时和自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突然获得了成功,产生嫉妒心是人之常情。

只是,别被嫉妒心冲昏了头脑,化嫉妒为前进的力量,这才是良性的结果。

我们由此可以想到,既然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那么哪些缺陷是对人无害的?哪些会伤人伤己,需要改正呢?

比如说嫉妒心这种,只要不走火入魔,其实对别人没有伤害;像拖延症这种,折磨的是自己的心理,对别人也没有伤害;而欺软怕硬,就是实实在在伤人伤己了,需要改正。

无论是哪一种,前提是:你首先得正视你的性格缺陷,然后才能区分出好坏,才能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二、万物皆有出处,每一种性格的形成,都来自于童年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至纯至善的。可是为什么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呢?

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婴儿时期到童年时期乃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三观塑造期,在这期间,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父母,往往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引导和示范,这种错误,既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不完美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完美的父母。作者在书中举的很多例子,就深深地戳中着我的心。

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心理?是因为父母从小给予了这个孩子太多的否定,太多的打击,这些打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最后深深地刻进了骨髓里。

所以在他长大成人以后,就不自觉地充当了父母曾经的角色,充当了那个批判者、打击者的角色,往往很多事情还没有开始,便被自己吓倒,潜意识地认为:我不行!我做不到!

再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呢?拖延症的本质,不过是内心里父母的角色和自己本性的角色,在互相打架而已。父母所希望我们所做到的要求性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在打架而已。

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天性爱玩,可是很多父母这个时候就会在旁边耳提面命:你整天只知道,都不好好学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去好好读书,认真完成作业,而不是整天只想着玩。

可是,玩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追求。这些孩子,即使长大以后,父母不再在耳边实时督促,可是父母的这种要求,已经内化到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也会有两种声音永远都在互相吵架,这也就导致了拖延症:明明觉得我应该去做那件事,可是我就是想追求眼前短暂的快乐,迟迟无法行动起来。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件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做父母并非易事。所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与压力。

但是,这一切并不可怕,父母只需要认识一点:你并非孩子的神,你并非绝对正确。保持谦卑的态度,与孩子保持同频学习的姿势,共同探索人生的旅程。

三、最勇敢的事,就是透过真实的自己,选择热爱生活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于悲观,便会产生自卑情绪;而如果对自己过于自信,又会自负。如何在这中间拿捏有度,既清楚自己的优点,又了解自己的缺点,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说到底,这叫悦纳自己!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悦纳自己呢?恐怕很少很少!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更别说接受真实的自己了。

但是,如果你能做到悦纳自己,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轻松很多。

我自己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句话,我几乎用了很多年,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意义:以前,我总以为我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没有人真正地懂我,理解我,所以我总是觉得孤独,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我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勇敢,别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和我一样的人生,但是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感同身受的。

生而为人,我并不孤独。与我同行的,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的凡人而已。选择欣赏自己,欣赏身边的每一个人,人生会变得简单而丰盈。

人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对自己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认为自己拥有大智慧,认为自己超凡脱俗。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带有莫名其妙的偶像包袱,觉得自己不能表现出幼稚甚至愚蠢的一面,这样的高要求下,人自然畏手畏脚,因为害怕出错,所以最终选择停滞不前!

而实际上,轻松一点吧,你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你可以犯蠢,可以出错,可以神经大条,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一无是处。我们要表现出的不是完美,因为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而是你要表现出你真实的一面。

你知道自己有拖延症,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你要做的是,自己为什么会有拖延症,背后真正的内心潜台词是什么呢?你需要做的,到底是改变自己的行动力,还是降低自己内心的高期待。

这才是一个人成长的轨迹。人的一生,并不因为结果而精彩,而是那些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让人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你们都是凡人,活的轻松一点!悦纳自己,在完全了解真实的自己之后,选择拥抱人生,是我认为,最勇敢的事情。

写在最后

这本《习惯逃避》,让我感触颇多。作者指出的很多性格缺陷,我也不幸躺枪。

但是,这本书教会我,不要因为这些缺陷而增加心理包袱,而是在剖析自己之后,依然坚定地认为:我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不完美的我,也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生活妙不可言,我充满期待。

本文标题: 《习惯逃避》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4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如我有完美妈妈读后感1000字《私生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