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2-13 08:34: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初三》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向永红范清华何丽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初三》观后感(一):初三影片说的是初三,我们都有过的初三,虽有不同,但记忆被影片掀起时感触还是很多。记录看似粗枝大叶,但贵在真实,一个多小时的

《初三》观后感精选

  《初三》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向永红 / 范清华 / 何丽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三》观后感(一):初三

  影片说的是初三,我们都有过的初三,虽有不同,但记忆被影片掀起时感触还是很多。记录看似粗枝大叶,但贵在真实,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全程跟拍了山村初三的点点滴滴。说是记录初三,更是对农村留守问题的反馈,为了读书而死读书,可以心智的成长谁来抚慰…最后连老师都道出了读书无用论,值与不值,值的深思!

  《初三》观后感(二):观感

  前两天在广州龙洞青年空间看了放映,在此写下感想:对我来说,初三记录的现实一点也不陌生,它就是中国多数农村的教育现状,而且这一现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持续。这是一部明显的题材胜于技巧的纪录片,拍摄相对粗糙,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初三学生这一群相,初看觉得混乱,但因为拍摄场景的重复,以及几个主要拍摄对象的突出,导演的意图也渐渐显现。一个好的纪录片首先是真实和客观的,而我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这一点来看,初三已经完成了作为纪录片的使命。另外,不论粗糙还是精细,蒋导独立的记录精神都在,所以,还会继续关注和支持!

  《初三》观后感(三):论爱的重要性和自身自制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这幅画是五彩斑斓还是黯淡无光,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后天修养。正像鲁迅所说有些人活着却像死了,有些人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要作为后者,在他一生之中,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而作为背负着留守儿童的他们,父母的爱就成了一种奢侈。因为别人爱你,所以你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而另一方面,自身自制力,在这方面,读者承认很差,我是一个闲到蛋疼都不会拿起书本的人,宁愿发呆。像影片中那些初中生,对于网吧,每天是朝思慕想。完全没有自制力。只有养成一种自制的习惯,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辉煌。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最后祝蒋老师能够有更多的作品。

  《初三》观后感(四):初三

  《初三》这部影片,记录的是湖南省新宁县一所初中的初三学生生活,看完之后让我不自觉地把它与蒋导之后的一部作品《加一》相比,因为《加一》也是记录留守儿童加一的生活,因为同样是记录一群人或一个人每天的样子,每天都一样,这是我觉得相似的地方。而我觉得《加一》做得更好,原因是《加一》有集中放大留守儿童加一的生活点滴,通过不同的事件让我们感受到留守儿童的苦和无奈,让我很少看到重复的地方。而《初三》我看到的主要是老师在说话、学生在宿舍打闹这两件事,让我觉得缺少了集中放大的点,没有什么比较让人震撼的地方。

  但是,还是通过《初三》这部影片看到了乡村教育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有不正确的观念:学生去网吧、在学校抽烟喝酒、上课玩手机没人管;孩子成绩好,但是却无奈于没钱,父母说考上重点学校就读,考不上就打工,等等。

  最后还是呼吁社会给予乡村教育多点关心,毕竟人才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是下一代的。

  《初三》观后感(五):青春 年少

  1People are become,keep a promise,but hold a single fickle heart.—— 人是会变的,守住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守不住一颗善变的心。

  经历某事,路遇某人,你既在选择,也在被选择。我们渴望主动,努力选择那些充盈生命的东西。然而造化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动地承受。要想成为被选择的某个优先,你就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沙子掉在沙滩上,很难再去寻找;若是珍珠落下,结果就会迥然不同。做一颗珍珠,胜过一堆沙子

  《初三》观后感(六):《初三》观后感

  看完初三,其实没太大情感上的触动,记录真实是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吧,保持着蒋导一贯的纪实风格。影片中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接收应试教育,比较单纯,除了天性的贪玩调皮外都还算比较听话。说说升学压力和紧迫感,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所以没也感觉到紧迫感,很庆幸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生,没人寄宿,时间上也就自由很多。感觉片中的学生状态更像我们的高中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每天重复机械般的生活,经常被班主任和家长拿来互相攀比竞争,读书就为了考高分出成绩上一中,偶尔跑出去上上网释放下压力。学校和老师早已将将读书的真谛毁的面目全非,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学校和老师,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再说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父母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父母教育的缺失而很多问题爷爷奶奶也是没法管或者根本不管,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校教育又沦落为填鸭式的机械教育,他们对未来很迷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能跟着应试教育的大铁轮转,这是最悲哀的。看似很平常的青春的躁动,但足以引发我们对现行教育的思考,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剩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初三》观后感(七):不一样的初三

  人们都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在观看这次公益电影《初三》之前,我想留守儿童就应该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我满眼热泪,但让我想哭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热血的奋斗而感动了我,而是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他们,现在还有什么是比真实更可贵的事么?没有。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初三,他们会上网,他们会打游戏,他们会吵闹,他们会叛逆,他们或许不会上高中,但他们依旧笑着,生活着,尽管有对未来无边的迷惘与怅然,但他们依旧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忧心忡忡,哀怨太多不公,但大多时候只能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等着。我们常常会自我地去以为,但我们从未撕开假面,去看到真实,因为我们害怕真实。 就像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就应该或者必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一丝懈怠。

  所以,当看到《初三》这部影片时,很多人会觉得震撼,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忘了,那些都是我的以为。真实是什么,就是影片里的那样。他们跟我们其实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爱玩爱闹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境,所处环境,让他们背负了太多所谓背景,所谓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我想这压力,更多的是由社会,由大众来共同承担。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资源,是不是能够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能够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太多,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映射。 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群体,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本就应该真实的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初三》观后感(八):不一样的初三

  人们都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在观看这次公益电影《初三》之前,我想留守儿童就应该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我满眼热泪,但让我想哭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热血的奋斗而感动了我,而是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他们,现在还有什么是比真实更可贵的事么?没有。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初三,他们会上网,他们会打游戏,他们会吵闹,他们会叛逆,他们或许不会上高中,但他们依旧笑着,生活着,尽管有对未来无边的迷惘与怅然,但他们依旧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忧心忡忡,哀怨太多不公,但大多时候只能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等着。我们常常会自我地去以为,但我们从未撕开假面,去看到真实,因为我们害怕真实。 就像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就应该或者必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一丝懈怠。

  所以,当看到《初三》这部影片时,很多人会觉得震撼,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忘了,那些都是我的以为。真实是什么,就是影片里的那样。他们跟我们其实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爱玩爱闹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境,所处环境,让他们背负了太多所谓背景,所谓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我想这压力,更多的是由社会,由大众来共同承担。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资源,是不是能够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能够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太多,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映射。 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群体,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本就应该真实的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初三》观后感(九):我的初三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我有的是真实的自我。看完初三,感悟很多。我来自农村,我当年也是留守儿童,我的初中甚至比不上这部片子里的条件。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没有父母的关怀,学校的条件也很差,没有住宿楼,在学校附近租100块钱一年的旧房子住,夏天时常漏雨,平时和老鼠苍蝇为伴。条件固然艰苦,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和城里孩子的差距。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画画,但生在农村,自己的兴趣根本无法实现,父母不让唱歌,不让跳舞,不让到处去玩,不让交朋友,认为那都是坏孩子做的事。

  在农村家长思想封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天生是不愿认命的,我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唯一的考上重点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但到了大学,来自农村的我,处处感到自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运动也不行,没有任何特长,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我很无奈,这就是差距。我来自农村,这我能改变的了吗?从小什么都没学过,大学几年能学会唱歌跳舞吗?初中英语是连四级都没过的历史专业的老师教的,英语不好能怪我吗?从小就不让和别人玩,什么都独自完成,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差能怪我吗?从小不让大声说话,不让笑,现在不爱说话能怪我吗?现实既是如此,社会需要的是城市里培养出来的人,

  对于农村的孩子太不公平。我努力想改变,但发现大多数时候自己无能无力。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去报名学生会实践部,因为内向被刷。想学电脑,弥补电脑盲,报名飞扬被刷,因为不会电脑。想多交点朋友,报名德鲁克,因为团队能力差被刷……太多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不想改变,只是现实不给我机会。太多的失败,我已无可奈何,只能乐观的接受现实。 (四川大学自强社 学子)

  《初三》观后感(十):感同身受地回忆了一把

  这部纪录片,镜头很粗糙,但是内容很深。其实,初三相比高三而言,初三更像是学生时代“兵分两路”的岔路口。一路,读高中大学;一路,出去打工。我们初中那会儿有三个班,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70多个,男生一个宿舍挤了21个人(12个铺位),好多都是两个人共用一个铺位,但是,到了初三,就剩下四十多个人了。到了高一,更是少了一半一样。其实片中有个收钱的镜头,那个镜头,那种说话方式,感觉就是一种敷衍一样。考一中要多交多少多少钱。好像还不低,900还是多少来着。这跟我们那完全不一样,我们那小学初中都只收一百多元钱的课本费,上了高中学费一下子就到2000多一个学期。感觉这里有猫腻,但是,没真凭实据的东西就不乱扯了。其实,九年义务教育,收费应该公开的。她自己也说的很含糊,去一中那边考试,坐车啊,住宿等等。但是,不具体啊。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没猫腻,我肯定会清清楚清地列张收费公告,坐车要花多少钱,住宿要花多少钱。大家看了,清楚了,这样,我也能避嫌了,这是一点。

  第二点,这点值得思考,为什么成绩差的要分一个班,成绩好的要分一个班呢?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吗?为什么,要用成绩去排座位。它的目的,可能是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它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考虑过学习差的在一起,学习好的在一起。但是,步入社会后,其实你要面对的往往是各个层次的人都有。虽然说,如今阶层的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难道这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吗?

  第三点,教育问题,这个已经是很多人反应了。但是,应试教育,就是存在,考试,才是测量学生才能的尺子。这个其实也不一样,高中还好,大学完全变了样的。老师才不管你成绩如何,那个时候就看能力了。能力提现在哪些方面--做人的素养、沟通&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做事态度。所以,应试教育下诞生的优子,并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本文标题: 《初三》观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4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闪烁的爱情》的观后感大全中国人德行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