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10 12:08: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精选点评:●任公对于明末清初学术研究者的评判标准,首要是人格品行,二才是学术成就。因此对于一些政治上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精选点评:

  ●任公对于明末清初学术研究者的评判标准,首要是人格品行,二才是学术成就。因此对于一些政治上和人品上有欠缺的人,则持批评鞭挞之态。若依此标准断今日之学者,十之八九皆入下流了。另外,任公对于其所赞赏的学者,极其重视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对于那些有新意、持之以恒或终生作一部书之学者,极度佩服;其对于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则作为次要了,如很多学者研究十三经,虽然任公对这些经书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但对他们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则很是赞叹。此外,任公的著作被评价为“情理性和现实感”的结合,此言不虚。读其文字,总感觉其真实情感之流露。另外,撰写这样一部综述性著作,总得把几百年的学术著作通读,这真是浩大的工程。我们后生小子,只能望洋兴叹、不求甚解了。

  ●笔端常代情感

  ●读的过程中居然颇艰难,但好在是读下来了,受益良多

  ●任公之书,喜其元气淋漓,最能激发人的读书欲望。

  ●确实条分缕析,但似乎太简略了

  ●虽然是90年前的书,但依然是概况总结清代学术最好的著作

  ●十年前翻过 晕着呢

  ●山西古籍版

  ●浙东史学派和实践实用主义,梁氏倾心所在,我亦然。

  ●友人荐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非常有力度

  任公的文字酣畅淋漓,读来十分痛快。前几章明显是讲课的笔记,很口语语。写到后面语言渐渐正式起来,应该是不同时期续写而成。全书根据经术、史学、科学等不同内容,分别例举了代表人物及作品。不同于钱穆所著胪举人物而代表时代。对如保选择阅读清人的注疏,也有相当参考价值。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二):拙见

  梁任公这本书源于他的讲义,讲义的目的不单是讲授学术史,也有启蒙民众的公心,所以他在本书中恣意臧否各家人物,以达转变社会风尚之目的,尤其对颜李学派的实用学问非常推崇,对宋儒以来空谈心性的学问非常鄙夷。这导致任公经常在书中“跳”出来,议论一番,是否公允暂且不提,但作为学术著作,私以为不够客观。(本书成于1923至1924年,时局动荡,先有近代中国沦丧之耻,后有北洋政府内讧之虞,任公自然不会抽身事外) 我认为这本书能成为经典,原因有二,一是任公本身水平高,能把近三百年庞杂的学术史写得晓畅易懂,甚至比较中西学术,发前人所未发。二是书里无不显露着他忧国忧民的胸怀,于此相比,学术倒成了末节,如阎百诗著《古文尚书疏证》解决了千余年的公案,学术成绩是极高的,但其人趋附时势,君子不免为之扼腕。而这本书所以不朽,我想尽在于此罢。 清代文网密布,大兴文字狱,世人觉得其学术凋敝,本书却很好地反驳了这种偏见。从孙夏峰起,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万季野,颜习斋......三百年大家辈出,史学,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都取得极大成就。任公借佛家所谓“生住异灭”,讲清代学术流转,废王学之流弊始(晚明之际,诸家治学,尚有东林余绪。然清代以降,学者多崇汉学,盖以宋儒空谈心性,疏于实际,或讥东林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近代科学启蒙终,其间有上述领域的辉煌成就,也有盛极而衰的学说演替。有清一代学风严谨,考订严密,伪古文尚书与宋儒所传“河图”“洛书”两桩公案得以厘清,清儒实有力焉。无怪任公也感慨,几代学者的聪明才智尽付于几部古书的考据上,是否值得。果能举清儒“经世致用”之道佐科学开民智,则中国或无沦丧之辱,盖近代中国之积贫积弱,实科学未昌民智未开之故也。 私以为清代学者虽然治学严谨用功,但也有好古崇古的流弊,后来者如我们应择善从之,至于任公胸怀天下的精神气度,我辈能否云合景从,诚未可知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三):读过的最好的国学启蒙书

  第一次读梁启超先生的长篇文章,还是《李鸿章传》从此就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的评价则比那本更高。

  随着学科的专门化和西方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普及,“国学”成了个单独的学科,但是提到这些,或者是从现代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等等角度,对古代文献仅当做资料进行现代分析,或者只知道个“四书五经”的名字。古代的儒家们真正在技术上是如何研究的,一直不甚了然。

  大概也和最近读书的兴趣有所转变有关。过去读书,重视的是知识的吸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讲了什么我过去不知道的故事,这些故事教给了我们什么做人做事的道理。近来却对方法和应用比较感兴趣,即使看过去的书,也侧重看古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想搞明白什么东西,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方法效果利弊如何,对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有何可资借鉴之处,如果我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办。

  从结构上,梁启超先试图和列传一样以人物顺序勾勒出时代轮廓,再以经史的顺序分门别类描述学科的进展。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这几方面:

  1、梁启超受的国学教育极完善,自己又治经史多年,卓然成家。如同熊彼特写经济分析史。见解可信任。

  2、处于时代转换之际,梁对西方学科有基本理解,能够相互印证,不拘泥于传统观念,特别是忠君报国等封建道德。语言也更接近现代文。

  3、作为课程讲稿,梁启超不仅注重传授知识,同时对各个部分注意总结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很多未来的研究方向,甚至对这些研究方向的价值都做了估计。

  4、在这些门类中,音韵学,地理学和后面的数学与自然科学是技术性最强的,虽然梁启超不是内行,读起来却很有意思。特别提到了两点,一个是清代中国人写的数学论文就有被翻译到英国出版的,一个是关于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的学校教育的看法,特别以历史上那些空谈老庄,空谈理学的庸俗腐儒为例驳斥了那些空谈的“科学家”。

  总而言之,作为入门读物,虽然只是三百年的思想史,但是这本书对整个中国古典时期诸学科的研究情况和方法都做了极好的总结。值得在二十岁前读。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四):悠悠万事,学术为大

  《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本来是扩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而成,但写法上略有些不同,内容自然也扩展了许多。读毕以后,启发甚多。

  任公的政论文写得波澜壮阔,如此文笔用于学术史写作自然也是俯仰生姿,试看他阐述清学者做《古文尚书》一段故事便可见一斑:

  “清初学者对于《尚书》第一件功劳,在把东晋《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宣告死刑。这件事最初的告发人,是宋朝的朱子,其后元吴澄,明梅鷟等继续控诉。到清初,黄梨洲当原告律师,做了一部《授书随笔》给阎百诗,百诗便自己充当裁判官,著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宣告那部书的死刑。还有一位姚立方可以算作原告律师,他做一部《尚书通论》,关于这问题搜出许多证据,其书似已失传,但一部分已被阎氏采入《疏证》了。同时被告律师毛西河不服判决,做了一部《古文尚书冤词》提出上诉。再审的裁判官便是惠定宇,著了一部《古文尚书考》,把被告的罪名越发弄确实了,还有两位原告律师;一是程绵庄做一部《晚书定疑》;一是段茂堂做一部《古文尚书纂异》,把毛律师的强辩的话驳得落花流水,于是这件案总算定谳了。到光绪末年有一位洪右臣想再替被告上诉,确实时效已过,没有人受理了”

  能将学术史这样幽默生动地表达出来,真是有趣极了,读起来自然痛快淋漓,大学问家固当如此。

  梁任公原来便不能算做一个单纯的文人学者,他还担负着一个政治家的任务与志气,因此在这三百年的学术史里,他对于具有事功之心,能切身实干的人是极推崇的,如顾亭林,黄梨洲,孙夏峰,朱舜水,王畺斋,颜习斋,李刚主等人,下笔慷慨激昂,大有其政论文的气魄。任公之所推重者,一在于人格的峻洁,二在于学术的价值高低,三百年的学术史就如此展开。汉末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上诸公也可以做如此语。后人睹其面目形状,行为处事,不能不心生向往,骎骎然向风而拜,以此反观当下学界的纷纷扰扰,以及政在学先的种种怪现状,倒能获一种平常心。此外,任公对于人品低下,但学术上确有可取者也不凭个人好恶摈弃之,如钱谦益,毛西河。三百年的学术史,便只记下了这数十个人物,其间风云变幻,何种学术能处变不惊,何种学问又是在哗众取宠,都一览无余。再以《古文尚书》为证,从黄梨洲,阎百诗,到程绵庄,段茂堂,已经是一百多年过去,人寿几何能看清所有真相?又上溯到东晋《古文尚书》初出时候,已是一千多年,虽彭祖亦且不能全观面貌,遑论其余。所以知天下悠悠,学术为大。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冰,人亦如是。处于世间之上,只能尽力而为,是非对错不由人定,又必由人定。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五):随手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晚明已发清学先声,有五例可佐: 一,王学自身反动――刘宗周一派,言“证人”、“慎独”,舍空谈而趋实践。 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徐霞客之《霞客游记》、宋应星之《天工开物》,厌蹈空而喜踏实。 三,欧洲历算学之输入,耶稣会教士入中国传播西学,名显者如利玛窦、汤若望诸人。 四,藏书、刻书风气渐盛,《国史经籍志》、天一阁、毛刻本。 五,莲池《云栖法汇》、憨山《梦游集》、蕅益《灵峰宗论》,扬净抑禅。 2.清政府前期(顺康年间)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 一,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政策。(开科取士,笼络好利之人) 二,顺治十一、十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高压政策。(科场案等,糟蹋读书人) 三,康熙十一、二年以后,怀柔政策。 (①康熙十二年,荐举山林隐逸。 ②康熙十七年,荐举博学鸿儒 ⇒失败,仅仅收买二三等人物。 ③康熙十八年,开明史馆。⇒成功 ) 3.科学不兴的原因 ①八股 ②耶稣会内部分裂,罗马教皇发布“一七〇四教令”,禁拜祖宗(此前传教士允许信徒拜祖),康熙四十六年,监禁公使,传教事业受挫,也连累了教士们的西学。 ③胤禛(喇嘛寺势力)与皇太子允礽(耶稣会势力)政治斗争,上位后驱逐欧洲学者。 4.古典考证学独盛的原因 ①科学媒介断。 ②中国学者根本习气,“艺成而下”。 ③雍正造案,乾隆焚书,学者自保,转向汉学。 ④《四库全书》开修,汉学胜利。 5.亭林在清学界的位置 ①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务条理。 ②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如参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如力戒雷同剿说,如虚心改订不护前失之类皆是。 ③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说述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皆是。 6.亭林所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两语,一是做人的方法,一是做学问的方法。 7.他(杨园先生)极不喜欢阳明的《传习录》,说道:“读此书使人长傲文过,轻自大而卒无得。”又说:“一部《传习录》,吝骄二字足以蔽之。”他一生专用刻苦工夫,暗然自修,尝说:“人知作家计须苦吃苦挣,不知读书学问与夫立身行己,俱不可不苦吃苦挣。”(p104) 8.小才智尚未能思,大才智又何在? 宁为一端一节之实,无为全体大用之虚。 ――颜元(p132) 9.凡属于虚玄的学问,他无一件不反对;凡属于实验的学问,他无一件不赞成。使习斋、恕谷生于今日,一定是两位大科学家,而且是主张科学万能论者,我敢断言。(p133) 10.颟顸 11.畀 12.尚书三事,正德、利用、厚生。 13.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千百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不必附和雷同也。(颜习斋《言行录·学问篇》) 14.戴望《颜氏学记》,梁启超认为不在黄书之下(《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15.著学术史之条件(p51) 16.凡一种学问经过历史的研究,自然一不会笼统,二不会偏执。(p156梁启超语) 17.方以智《通雅》,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清代学者初高邮王氏父子以外,像没有那位赶得上他。 18.泐 19.椠

本文标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2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双螺旋的读后感大全《短线狙击手》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