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2-05 13:21: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负暄琐话》是一本由张中行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负暄琐话》精选点评:●人情世故中的张老可谓爱憎分明,也算性情中人.当然也少不了文人挥散不去那种酸腐味.不过我喜欢.张老的文字很轻,闲暇

《负暄琐话》读后感摘抄

  《负暄琐话》是一本由张中行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负暄琐话》精选点评:

  ●人情世故中的张老可谓爱憎分明,也算性情中人.当然也少不了文人挥散不去那种酸腐味.不过我喜欢.张老的文字很轻,闲暇时读上一两则,甚是愉悦.另,倘使能像张老一样能求学老北大,我愿作"同学王君"(见P99).

  ●在学校图书馆阅。读这些也无非是想了解些八卦之类的小事,以满足下偷窥欲。而黄先生冷静、理智,笔下也是克制,没有辛也无辣。。。。。。。

  ●还是世说新语好看

  ●书是文学史恩师荐,不看北大旧人可看北京风物,吃喝玩乐均有涉及,甚是有趣。周汝昌“骥尾篇”说道:自己不长进,骂倒祖宗才算为自己增光。还真是现时社会病态人群的真实写照。

  ●有些太淡了,如果说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像紫菜鸡蛋汤,那张中行先生的,只能像葡萄糖水,最后泛出点苦涩与甜咸来。

  ●看写顾随一文竟然要哭了。

  ●回家翻了翻,居然找到86年的一本。

  ●书尤有香,斯人何在……

  ●听多人说过此书,从图书馆抱回三册。看了几篇觉得不忍卒读,啰嗦、重复、多少带点乏味与自恋。尤其对于评价老师时的不忠厚处(批评可以,但不能出语轻佻啊)着实让人无语。

  ●朝天宫旧书店意外得之

  《负暄琐话》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这本书出版20多年了,现在读来依旧是耐读的好书,且每次读的感觉都不一样,历久弥香。这样的书现在不多见了。坦率地说,比现在一些所谓的学术名星们的大著,要高出许多了。

  窃以为,琐话比续话要好些,续话比三话好些。斯人已逝,琐话会成为广陵散吗?

  《负暄琐话》读后感(二):当真多半是琐话

  耐心读了60%,实在不忍续读,中行老人臧否人物有失厚道中行啊。回望“顺生论”实则顺命不顺生,“禅外说禅”确乎在禅外也,托大了。

  ---------------------------------------

  -------------------------------------

  《负暄琐话》读后感(三):苦水诗存

  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翻到张老的书,负暄于琐话,少了生活浮夸的情节,沉甸甸地看某些恍然不堪促及的人物。

  张老读红楼,逛东安,大酒缸或者漫谈那些岁月的人事。都是琐话,散散淡淡地放置一旁,既然是随笔,也就让我随心而读。撒旦的物当归于撒旦,神的物当归给神。

  哈哈哈哈 ~第一篇书评 就作苦水诗存吧。

  《负暄琐话》读后感(四):负日之暄 人莫知者

  人有了些年纪,就会怀旧。那些志同道合的老友,不敢去询问他们的消息,生怕换回一纸讣告。想起我家糖包提起过他的祖父,老爷子在世时很规律的和老战友们通信,若得回信便好,若无回信,绝不再询问近况。老爷子们颇有点“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的惆怅。张先生的《负暄琐话》、黄先生的《比我老的老头》,皆如是。

  彼时的文人们,情操之高尚不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可望其项背的。

  “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八月,文革风暴刚到的时候。有一天,入夜,听见西院吵吵嚷嚷。我们静听,知道是自西而东,抄家到了这里。人声嘈杂,听不清。中夜前后,声音稀了,听见有人问:‘说!枪埋在哪里?’答话:‘我一生手没沾过枪,确是没有。’是张效彬的声音。第二天早晨,开来两辆卡车,装运抄没的文物。后来妻听邻人说,张老先生真有修养,许多古董是他用报纸包,用绳捆,并嘱咐千万好好抱住,交给国家,运走的。”像这样的好修养,真是不多见。

  《负暄琐话》,字里行间也总是夹杂了些惆怅和辛酸。

  比如:“闲谈,我问他们牡丹何以养得如此之好。他们很诚实,说要在入冬之前施大肥,所谓大肥,是煮得特别烂的猪头和下水(五脏)等。这使我想到一个大问题,或是大悲剧,就是理想与现实难协调,或说教义与世俗难协调,你争我夺的结果总是胜利属于后者。”寥寥几句,让我这个时常纠结到深夜难眠的人情何以堪。

  读到谈张先生的老师熊十力先生时,很有意思。“三十年代初期,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

  “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是熊十力先生写给张先生的座右铭,也是写给浮躁的我们的座右铭。

  张先生的文笔自不用说,他所描绘的旧时文人,让我感觉……怎么说呢?嗯。。。。。。羡慕嫉妒恨!

  《负暄琐话》读后感(五):由张中行的语言说起

  由张中行的语言说起

  前段时间,从书架上找出了张中行的《负暄续话》和《负暄三话》;《负暄琐话》翻遍了宿舍,愣是没找着,不知流落在何方。不过还好,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张中行选集》选了《负暄琐话》不少精彩篇目。三本书摞在一起,很厚,临睡前闲读数篇,居然慢慢地就翻完了。

  书很精彩,所描写人物之风采自不待言。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作品的语言:是传统的语言,多短句,看似有些絮叨,细细读来,闲散的调子里藏着无穷的韵味。随手翻到《负暄续话》第50页,“我想,生,难得顺遂,作古则一了百了,也好;只是不知道,易箦之时,情况还是加冠减俸吗?”一小句,少则一个字,多则九个字,语言多么从容简练,意思又是多么显豁啊。——汉语的美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常常寥寥数句,就写出人物之风神,堪称妙笔。比如《红楼点滴一》:“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老北大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梁思成先生的魅力和大度,师生之间的融洽,都如在眼前。

  又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的名作,翻到第一章《被离弃的道路》。第一句是:“当文明的进程发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时——即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持续前进,而是收到我们将其与往昔野蛮时代联想在一起的种种邪恶的威胁时,我们自然要怨天尤人而不自责。”一小句,少则13个字,多则29个字;整句话86个字,这可是仅仅一句话啊,而状语就足足72个字,头重脚轻。读得喘不过气来,虽然意思还算是清楚。全书风格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爱读人文社科的翻译作品,原因就在于文字太欧化了,句子拖得老长,如一列长长的火车,以至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翻译已是这样,而深受这种翻译体影响的学者的文字更是不堪卒睹。翻译体风格的极致是汪晖,艰涩难懂,但意思并没有那么高深,纯粹是故弄玄虚,以艰涩的外表来掩盖思想的苍白,王彬彬先生曾对此做了很好的分析与批评。

  我现在很诧异的是,当年我居然完完整整地读过汪晖的两本书和很多论文,居然还做了批注。现在拿起来,我是一页都读不去了。我甚至不想再找出压在箱底的汪晖作品。

  于是打开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信手翻到第6页:“在寥落的心之深处,在与零落之生息不可分割的时间性生命中,零落之生息真正以血肉去把握的不是外在流逝的时间,而是内心所深切体验过的时间。”天呢,这是一堆怎样的故弄玄虚的呓语,我读了五遍,还是没有弄明白刘小枫到底想说什么。谁能告诉我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而就是凭借这样的东西刘小枫赢得了包括我在内的文艺青年的狂热推崇。突然想起,刘小枫书中触动我的句子似乎都是他引用的法国、俄国文学等文学经典里的句子。他个人原创的句子我一句都记不得了。

  汪晖和刘小枫,都是当今学界翘楚,名满天下。在这个浮华的世界,大概只有故弄玄虚,才能成就名声吧。

本文标题: 《负暄琐话》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0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读后感锦集尘埃星球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