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04 12:1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西方死亡哲学》是一本由段德智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方死亡哲学》精选点评:●各种史,叫西方死亡哲学简史或者简介更为合适,看完不那么怕史了●无故被豆瓣注销两次,不给任何解释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100字

  《西方死亡哲学》是一本由段德智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死亡哲学》精选点评:

  ●各种史,叫西方死亡哲学简史或者简介更为合适,看完不那么怕史了

  ●无故被豆瓣注销两次,不给任何解释。只是申诉后随便给你恢复掉而已。

  ●适合入门,有些啰嗦。

  ●科普书 粗浅

  ●西方死亡哲学史。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向死而生,此刻便是永恒。——2019.5.15

  ●透过死看到什么

  ●没有沉思,只有阶级。对书不对人。

  ●读完了,激发很多灵感的书

  ●难看。很简单,很平常的事被这些搞复杂了。

  ●会看很久的书...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一):与这本书相关的一首诗歌

  记忆(死亡哲学)

  我记得

  在深圳书城

  潦倒的我捧着一本死亡哲学

  寻求解脱的真谛

  舒服的软凳和柔和的采光

  淡化了我焦躁的苦闷

  暖气烘着我忘记了外面呼啸的严寒

  沉浸在死亡的思索里

  时空停止

  “蛮蛮,陪姥姥在这乖乖的读书”

  “姥姥,给你找来了你最爱的明星画册”

  “呵呵,好好,你们逛”

  我身旁空着的软凳陷下去了

  我能感受那股震动、并不沉重

  一个小男孩挤进空档

  空间顿感紧张、为了缓解

  我大方的挪动了一下臀部

  顺便瞅瞅了旁侧

  只见一张老化的脸

  爬满了皱纹

  贪婪的眼睛直溜溜地盯着

  那一幅幅漂亮而年轻的脸

  2008.1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二):死亡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那时候读高中,在阅览室借阅了这本书。作者是段德智,武汉大学教授,记得非常清楚,还记得那本书是黑色的封面,书名就叫《死亡哲学》,在豆瓣没有搜索到。

  无聊的校园,沉重的压力,一个迷茫的少年在寻找生命的真谛。从图书馆出来就坐在图书楼的水泥台阶上,落日的余晖被玻璃折射到书本黑色的封面上,那个少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找不到奋斗的梦想。

  我是11岁的那年突然想到的死亡的毁灭性的,从那以后人生再也没有快乐。曾经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死亡的恐惧中甚至无法正常的生活。读这本书最原始的动机就是希望自己能从死亡中解脱出来,只是想安慰自己死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通过此书了解了费尔巴哈、谢林、费希特、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等对死亡和人生的不同看法,记得当时最不赞同的就是尼采的对人生是猫捉老鼠的比喻,最赞同的是康德的通过劳动来转移对死亡的思考的做法,也很欣慰卢梭带着梦想平静的归去到另一方乐园。

  对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记忆非常深刻:“人从来不曾经历过死亡,所以这一刻活着即是永恒”。一直带着这样的想法的活着,活在当下,活在今天,活在快乐中,这就是我对生活的理解。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三):西方死亡哲学演变笔记

  死亡的诧异、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死亡的直面

  死亡的诧异:是西方死亡哲学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用自然的严管审视死亡和死亡本性,次终于讨论四万的本性问题(死亡的终极性和非终极性问题、灵魂的可毁灭性和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等),哲学始自诧异,正是从对死亡及其本性的诧异、怀疑和震惊中产生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死亡哲学,并为后世的死亡哲学做了必要的铺垫。

  死亡的渴望: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不再用自然的眼光而是用宗教的或神的眼光看待死亡,把死亡看作是人视线“永生”、回归到神的必要途径,因而把对时候天堂生活的渴望转嫁到对死亡的渴望上,这一阶段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厌恶生存,热恋死亡:,他的基本逻辑是:若不能死,便不能生”。

  死亡的漠视: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不再用沈的眼光而是开始用人的眼光看待死亡,视“热恋生存,厌恶死亡”为人的天性,断言:自由人的只会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但是人们往往用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生死关系,许多哲学家把死亡看做与人毫无关系的自然事件,因而对死亡采取极端漠视的态度。

  死亡的直面:在这个阶段里,人们一改近代人对死亡所取的漠视态度,重又把死亡当做人生的一个基本问题提了出来,海德格尔把死亡看做“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弗洛伊德强调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相互融合,并断言死本能是人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是一种局部的、派生的本能,是“死亡的忠贞不渝的追随者”。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四):经典的生死哲学

  你说着理智的话,为不必忧伤者忧伤;

  无论死去或活着,智者都不为之忧伤。

  我、你和这些国王,过去无时不存在,

  我们大家死去后,仍将无时不存在。

  正如灵魂在这个身体里,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进入另一个身体也这样,智者们不会为此而困惑。

  与物质接触,冷热苦乐,来去无常,

  婆罗多子孙啊!但愿你能忍受它们。

  智者对痛苦和快乐,一视同仁,通向永恒;

  人中雄牛啊!这些东西不会引起他们烦闷。

  没有不存在的存在,也没有存在的不存在,

  洞悉真谛的人们,早已察觉两者的根底。

  你要知道这遍及一切的东西,不可毁灭;

  不可毁灭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毁灭。

  身体有限,灵魂无限,婆罗多子孙阿周那啊!

  灵魂永恒,不可毁灭,因此,你就战斗吧!

  倘若认为它是杀者,或认为它是被杀者,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它既不杀,也不被杀。

  它从不生下,也不死去,

  也不过去存在,今后不存在,

  它不生,持久,永恒,原始,

  身体被杀时,它也不被杀。

  如果知道,它不灭,永恒,不生,不变,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杀什么人或教人杀什么?

  正如抛弃一些旧衣裳,

  换上另一些新衣裳,

  灵魂抛弃死亡的身体,

  进入另外新生的身体。

  刀劈不开它,火烧不着它,

  水浇不湿它,风吹不干它。

  劈它不开,烧它不着,浇它不湿,吹它不干,

  永恒,稳固,不动,无处不在,永远如此。

  它被说成是不可显现,不可思议,不可变异;

  既然知道它是这样,你就不必为它忧伤。

  即使你仍然认为它常生或者常死,

  你也不应该为它忧伤,大臂者!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

  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

  万物开始不显现,中间阶段显现,

  到末了又不显现,有谁为之忧伤?

  有人看它如同奇迹,

  有人说它如同奇迹,

  有人听它如同奇迹,

  而听了也无人理解。

  居于一切身体内,灵魂永远不可杀,

  因此,你不该为一切众生忧伤。——----摘自《摩诃婆罗多》之《博伽梵歌》。

  “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 ——爱因斯坦

本文标题: 《西方死亡哲学》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0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楼梦新证(上下)的读后感大全重力小丑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