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25 10:53: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一本由(美)莫里·施瓦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精选点评:●我很喜歡莫利,謝謝他帶給我的感動,赤子之心說的就是這樣的心靈吧。●之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精选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一本由(美)莫里·施瓦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精选点评:

  ●我很喜歡莫利,謝謝他帶給我的感動,赤子之心說的就是這樣的心靈吧。

  ●之前读这本书时,能让我烦躁,被压迫的心平静下来。但只读到了一半就停了,因为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需要慰藉的人了。当恐惧自己的改变,不知道该继续还是退回原地时,我又开始了读这本书。整个人开始颤抖了,但我的心又回归了平静。谢谢他。

  ●当生活充满消极和负面时,看看这本书吧!在死亡面前,你目前所有的烦恼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是一本直面死亡的书。很有感触。

  ●在看话剧之前看到,死亡教育的题材很不错。

  ●就是关于生命的感悟

  ●莫里 施瓦茨教授在人生的末端给米奇上了最后14堂课,简述自己对死亡的一些看法,其中最引起共鸣的“最你自己的见证人。做你自己身体、情感、社交和心灵状态的观察者” 要学会独处,独处才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心理变化、心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纠正错误

  ●我要去看这个话剧~~

  ●金士杰 的话剧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我們應該接受了自己會在任何一天死去的可能性,我們才能選擇開始去過不一樣的生活。

  ●因为果陀剧场的戏,找了原书来看。都是实在话,非病中不能讲得,非患疾不能体会。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一):简朴的语言,真心的力量

  莫里教授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开始审视自己的情绪,依赖有多少?烦躁有多少?自怜自哀有多少?伤感有多少?郁闷有多少?一位认真的老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向他的学生,他的亲人,道出真心的箴言!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二):善良宽容的过完余生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这本书也是在2019年3月5日开始读的,一个序看了一年(捂脸)。终于,2019年7月30日花了半天看完了,呼......

  当时买的时候是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起买的,希望能解决人生的一些困惑,比较之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给的触动大的多,言归正传,回到本书。

  这算是一个温和善良的老人在生病后对自己如何过接下来人生的一个总结。虽然看完了内容并没有觉的有惊艳,莫里教授提到的感悟我也不知道在哪里已经看到过类似的,但是毕竟他是在实践,实践才是最了不起的真理。人人皆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谁做到了并写了感悟呢?

  好像所有的武学秘籍一般,最终的奥义总是最简单的,人生也是这样。坦然的面对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疾病、死亡、悲伤),诚实的对待自己和他人,顺其自然,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宽容......

  我想每个人都是侠客,都在修炼着自认为能独霸天下的秘籍,而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奥义,才能最终获得幸福,走向圆满。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三):一生需读的文字:其言也厚

  中国人比较缺乏生死的磨练和教育。在黄土地上,死亡从来就是一件悲伤和寂灭的事情,它仅仅意味着彻底的无。

  欧洲背景的西方人那里,死亡多了几分圣洁。

  在圣洁的背景里,老莫里逐渐就高大了许多,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疾病中的痛苦,如何看待人对疾病中的自己的帮助,如何看待生死边缘的自己……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东方人描述临死最好的语言。

  老莫里不必去追求什么善了。他仅仅平静地道出自己的心得,一生来的思考的结晶。《相约星期二》讲了一个神话,让我们第一次领略了死亡的轰轰烈烈与高贵,那里,莫里讲的都是大问题:爱、信仰、同情、宽容、金钱……文字很好,书也很好,但是当重新去静静地读里面的文字的时候,就少了许多厚意。不厚的文字,也就少了一些味道。

  《这14堂课》名字起得挺别致。文字却是简洁而朴实,哦,这恐怕才是莫里真正的文字。人之将死,其言也正;人之将死,其言也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厚;人之将死,其言也空……

  一本真正值得收藏的书。在冬日的夜里,在节日的寂寞里,在病中,在年迈的雨天,拿去来,静静地读上几页,细细地读出声来:“既来之,则安之,你自己,你的身体状况,你的命运,都要悉心接受。”“当你需要帮助时,尽你可能去得到这些帮助。”“假如你发现自己正在幻想着不再患病,身体功能已恢复到原来水平,只要这种幻想能给你带来快乐,就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它。一旦幻想变成痛苦,或者你不再需要幻想,那就回到现实。”这时候,你便会知,何为大文字,何为可供一生阅读与品味的文字。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四):提前想想死亡

  我亲历了我爷爷从病重到去世的整个过程,那个乐观的老头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都不相信也没察觉到自己会死,每当他一个开小卖部的老哥来看他时,他总是跟他说等过一阵病好了再去他店里喝茶。他的乐天一度支撑着他患绝症的身体,使得病情并没有快速恶化。但不断加重的怀疑终于使他感到他可能要死去,他因为没有准备而略显惊慌,他只有很短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并在心底总结自己的一生。假如说对死亡需要经历恐惧、接受、坦然面对这样一个过程,我爷爷只来得及使恐惧稍稍减弱。在意志被瓦解之后,我看到他的身体快速地颓败下去。

  我爷爷只是农村里一个乐天的老头,不会去对死亡做什么深入的思考。但爷爷临终前的惊慌,却使十几岁的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死亡的威慑力。是的,我们一向都不怀疑死亡的威慑力,但我们无不例外地认为它很遥远,以至于不会威胁到自己。正如莫里所说的,“人们年轻时,都知道他们是要死的,但没有人相信这一点。”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恐惧,提前把这个问题提上台面并不是坏事。而死亡,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和一种经历,超验地去感受它的来临和寻求排解的路径,也许对人生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件有着特殊的启示。先攀上那个最难的山头,也许对其他路径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莫里提出了他自己面对死亡的态度和技巧,这是经久的人文素养、深厚的社会心理学功底和切身的死亡威胁三者碰撞并凝结而成的结晶,我丝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亡让人回归本质。至少,我认为它是很接近本质的东西。

  然而生者要考虑的可能是这个本质对自己是否适应。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因为本质一词就表明了它的普适性。我们要在什么时候去回归本质呢?我不敢忘记,死亡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五):最近台湾推出了个舞台剧版本,各位谁有啊?

  很想看看这个舞台剧版本。。。,感觉应该不错,很喜欢看别人怎么理解这本书。

本文标题: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5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JAVA并发编程实践》读后感摘抄狼商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