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1-24 10:57: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李白与杜甫》是一本由郭沫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6,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李白与杜甫》精选点评:●郭老怎么就那么恨杜甫,从头喷到尾,有意思么?这样主席就开心啦?●也是高中时读的,全书里「文革」时期的气

李白与杜甫的读后感大全

  《李白与杜甫》是一本由郭沫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6,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与杜甫》精选点评:

  ●郭老怎么就那么恨杜甫,从头喷到尾,有意思么?这样主席就开心啦?

  ●也是高中时读的,全书里「文革」时期的气息非常浓,尤其是「科学辨证眼光」,XD。

  ●可好玩了

  ●哭笑不得。不过要澄清一个传闻,这书并没有扬李抑杜,而是两者均抑,只是抑杜抑的更厉害。幸好这种书已经没人当一回事了。

  ●标签打上郭沫若就明白这是什么书了

  ●劲搞笑!

  ●30元,拿下。精装。

  ●初中时候一块钱在路边摊买的。

  ●“意识形态”的腐臭气息; 郭老先生的嘴脸尽显无遗

  ●想娱乐吗?看这本书吧……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一):我嚮往了長安很多年

  雖然老郭成爲了徹頭徹尾的禦用文人兼瘋狗,但還是有兩下子的,也不愧新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小時候看這書,老覺得是香港人寫的,要麽就是日本人寫的,總之有點海派小説的味道,每句對話似乎都透著現代感,很煽情,也很善於拿捏,總之覺得還不錯。想一想,似乎他的東西,也只有這個是能看的。

  先不提所謂“階級批判”、“媚上”之類的帽子吧,單就文筆來説,這種帶有“洋涇濱”味道的文字還是影響了很多人的。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二):只说几句话

  莫砺锋有次讲杜诗,沉痛地回忆道,文革中他在安徽农村下放劳动,住的茅屋也被风所破,比杜甫还惨,连个屋顶都没有了。在被大风刮去茅草的茅屋里仰望着满天寒星,想起文坛上身居高位的某某不倒翁,写书诋毁杜甫,要追问凭什么称杜甫为“人民诗人”时,哑然失笑:

  “究竟是谁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是养尊处优的他呢还是千千万万正住在茅屋里的普通人?”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话。莫老多次提到这段往事。

  在旧书店淘到了这本书( 2019年6月此书重版),看完之后久久不想说话。虽有很深的学术功底,也不乏诗人的浪漫情怀,但事实已经证明了,再好的学问若为了政治的投机而去泯灭学识的良知,只能招致万世唾骂。

  记得读莫老一本书,读到后记,莫老说九十年代写《杜甫评传》时,有天晚上梦到了杜甫,杜甫一脸愁苦地看着他,说一口河南话,最后颤颤悠悠地走远了。读到这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有些人一生都难以体会到的真情。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三):李白

  开元二十年,李白的朋友宋之悌被贬到越南,李白写了首诗送别,开元26年,高适写下名篇燕歌行,同年李白写下名篇行路难,大概在天宝三年,两人相识,携手同游。

  到了安史之乱,李白作为政治犯下狱,唯有写信给做官的好友高适求救,高适置之不理,宋之悌的儿子宋若思知道后,把李白释放出来,并让他做自己的幕僚,后来又推荐给唐肃宗。

  高适后来官至节度使,成为边塞四诗人之首。

  作为李白的脑残粉,杜甫唯一能做的就是写诗,一共写了12首,有赠李白,梦李白等等。

  江夏别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四):李杜

  读书笔记6:李白和杜甫

  长安元年,武则天78岁,李白一岁,王维出生。李白出生地有两个说法,一是碎叶,二是四川青莲县,认同后一种说法的人比较少。历史上碎叶有两个地方,中亚的碎叶,现在属于吉尔吉斯坦,焉耆碎叶在新疆,陈寅恪老先生犯了个错误,他把李白出生地搞错了,把焉耆碎叶当做了李白出生地,进而说李白是胡人,老司机也翻了车。

  李白说自己是凉武昭王的后人,而凉武昭王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这样论辈分,李白是唐玄宗的爷爷辈,但李白这个身份没有官方认可。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四川,开始游历,二十七岁入赘许家,结婚三年后第一次赴长安,隐居终南山,认识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等人,但是没有求得功名,而后举家去了山东,为什么李白要去山东,原因不明,郭沫若猜测李白是去山东跟裴旻学剑,在山东定居不久,夫人许氏就去世了。

  天宝元年,李白登了泰山,把子女托付在宣城后,南下绍兴,娶了当地一妇人,夫妻不太和谐。不久李白受到唐玄宗征召进京。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提笔写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后人对于他入长安,有个故事,唐玄宗赐靴,李白一高兴,叫高力士给他脱靴,李白走后,唐玄宗跟高力士说了一句,此人固穷相。随后被排挤出长安。

  天宝三年,中国诗歌史迎来最重要的时刻,李白杜甫洛阳相遇,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两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历,喝酒作诗。杜甫给李白写了二十首诗,最出名的就是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共二百字,算是杜甫写的李白传。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四首,考虑到李白一生颠沛流离,诗文十丧其九,所以实际数量应该更多。

  晚唐的时候,杜甫在文坛地位很高,贬低李白很是流行,韩愈站出来反对,他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李白后来又娶了一个夫人,跟武则天是亲戚,喜欢修道。两人也没有子女,晚年李白经济状况不佳,投奔了当涂的从叔李阳冰,李阳冰帮他把没有散失的诗文抄录下来,编了李白第一本诗文集,草堂集。李白的女儿一直带着弟弟没有出嫁,儿子伯禽有一子两女,长子很早离家出走没有音讯,两个女儿嫁了当地的农民,后来有官员劝她们改嫁士族,两姐妹拒绝了,由此李白一脉绝嗣了。李白终年62岁,杜甫在大历五年夏天,吃腐败的肉中毒而死,终年59岁,至此大唐盛世过去了,诗歌史的高峰也过去了。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五):笔下杜甫

  记忆中关于郭沫若先生的记忆第一便是那首《天上的街市》,旋律、音韵、画面的美感。初中时老师介绍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考古历史学上也有所建树被后人敬仰,一直以来对郭老先生的认识仅限于此。

  前些天去图书馆找了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书的前部分对于李白的描述确实是值得称道,历史的考证以及举例,对于不同时期李白的不同情感和生活都有一个清晰的刻画,用了客观的语言表达,对李白有褒有贬,对于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思想都有一定帮助,文字间透露着老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对于后面杜甫的部分,仍然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等等来分析,颇见功夫,而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分析则有所偏颇,本宝确实不敢恭维。虽然对于历史了解的并不透彻,但对于诗人流露的情感我还是可以从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感受的。

  明显感觉在对于杜甫的描述上,郭老先生所用的语言风格和描述李白大相径庭,目录上的那些词听来都带有贬义,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变成了杜甫的代名词,原本的家庭背景变作门阀观念,追求政治理想抱负变成了功名欲望,好饮酒变成了嗜酒终身,这样的言辞也是犀利。

  杜甫被扣上了地主的帽子,而且是一直“被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虽然文革时期对人们的生活思维等等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文革时期仍然有不少人坚持地下文学、地下写作,坚信真理,而伟大的郭老先生留下了他对于史学的论证却丢下了对于历史对于人物的理性和正确客观的分析,在这里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也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地主阶级,我总之不能想象住着茅屋的地主,无法想象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地主生活。就像文革时期要掘地三尺找出某某普通家庭的重大的错误一样,没有错误也来编造错误,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却一定要事实来证明。

  《三吏》,《三别》是杜甫对于安史之乱黎明百姓疾苦生活的真实展现,在郭老先生眼里却变成了阶级思想下主观臆造的东西,我不知道还要怎样才是郭老先生眼中对于战争残酷的反映,要怎样的笔墨才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感慨民生凋敝。说什么新娘十分慷慨识大体是杜甫的主观想象,不过是被逼无奈而已,一个没有什么地位能力的女子要怎么去和官吏争辩怎样藏下自己的丈夫,怎样去抵抗残酷现实。有听过郭老先生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评价,自认为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我看到白纸黑字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败了。自己的脑回路还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茅屋总是茅屋,残破便是残破,什么是比瓦房讲究,既然比瓦房好干嘛人们纷纷弃茅屋而筑新房呢。诗人所怨的本是这些贫困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残酷的社会现实,而郭老先生却认为是杜甫对于贫困弱小的孩童的愤怒,所表现忧国忧民变成了士大夫不着边际的臆想,描写现实的苦难被批,舒展胸怀被批,体贴贫苦百姓被批,你还要我怎样?

  落笔至此,对于与自己一直以来的认识所不同的地方有点激动,不过感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不要被带着跑偏才是。

本文标题: 李白与杜甫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4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名字叫红》的读后感大全阅读的危险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