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11 13:22: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36.00元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29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菊与刀》精选点评:●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必读书籍。●开始关注日本,决定学习日语的决定性因素。●现在都不大记得了●这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36.00元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29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必读书籍。

  ●开始关注日本,决定学习日语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都不大记得了

  ●这是给美国人看的描述日本人的书。

  ●读得好累 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以下几点关于日本的特点描述令我印象深刻:1.日本的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不管是受到侮辱还是受到恩情,都要反应剧烈才合乎道德。 2.即使“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 3.天皇的神性是介于宗教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状态 5.《四十七士物语》在其它句话看来毁三观,但就是日本的忠、义表现 最后:这本书写的是四十年代及以前的日本文化,我相信现在的日本人不是这样了,起码大部分不是。

  ●還好 不過讀起好累的

  ●离现代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但有些精神还是没变。

  ●内容不差,翻译的问题?

  ●一衣带水

  《菊与刀》读后感(一):理解日本的几个关键词

  自从看世博会时被日本人及日本科技震撼以来,一直对日本很感兴趣。这两天看完了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是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在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里,本书可谓是一部扛鼎之作。二战末期,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对日本的研究,以期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本书即是答案。

  菊花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家徽,冷艳香醇,是为了满足超越现实的精神需要;刀是日本武士阶层及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的象征,勇猛钢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菊与刀分别代表日本人的理想和现实。

  一、等级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表明了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制的信仰。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把世界等级制看作是一座金字塔,日本人认为美国和自己一直雄踞于金字塔顶端。

  等级制是日本人的生活准则。出去天皇、将军以及大名这样的统治阶级以外,日本社会大体上可以分为士、农、工、商、贱民5个阶层。这也注定了他们那一套烦琐的等级行为规范,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日本人必须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礼仪,所以他们从小就要在家里学习礼仪,观察礼仪。

  二、明治维新

  1868年,倒幕派势力获得成功,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开端,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改革之路。推动改革的是由封建下级武士和商人结成的“特别联盟”,关键问题不在于他们来自的阶级,而在于他们的精明能干和敢于实践。无疑,要想使封建制的日本发生全面的变革是困难的,但正因为社会是互相关联的,那么只要在个别关键点上首先实现变革,就会给这个社会以良性的整体压力,从而完成变革。这种原理和齿轮组的原理是一样的:只要能将能量源源不断地给予最初的齿轮,那么整个齿轮组就会运转起来。

  明治维新后,伊藤博文成为日本第一任首相。他1889年主持起草了日本第一部宪法——《明治宪法》。开办新式教育,参照欧洲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在工业方,“阁下”们认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事关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他们不但为工业发展制定了计划,还让政府创办、并以财政补助的方式支持他们认为需要的企业,当这些企业“组织完备、业务发达”时就卖给金融界巨子如三井、三菱这样的大财阀。

  三、负恩者——恩情与情义

  日本人总认为自己是“负恩者”。对于天皇、上级、父母、亲戚、朋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人,都抱有一种莫名的感恩的心态。他们所理解的“义”就是在巨大的认清网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也许就是日本人谦逊品格的来源。这种心态在商业上表现的更为彻底,日本商家认为是顾客养活了自己,所以他们在面对顾客时总是满脸微笑,彬彬有礼,并且说上一句“这可太难得了”,以表感恩之情。顾客感觉到购物的愉快,以后当然还会常来,这也是日本商业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恩情”是日本人对于从别人那里所得到好处的统称,对于恩情,日本人的态度是“必须偿还”,就像我们对债务的态度一样。对天皇的“忠”和对父母的“孝”是恩情(义务)偿还的主要对象,在日本人的心中,这两种恩情是无限的,是永远也报偿不完的。一个人自出生伊始就受到别人的恩惠,问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往往认为这最初的恩惠来自各自的父母,可日本人偏偏认为这种恩惠来自于天皇,而且这种恩惠还会贯穿自己今后做的每一件事,伴随自己的一生,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回报这种所谓的“浩荡皇恩”,也因此“忠”是日本人最高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

  在日本文化中“情义”一词指除了忠与孝等义务之外的另一种对恩情的回报,主要分为对社会的情义和对名誉的情义两类。“为了情义”最能形象表达日本人沉重的人际关系。

  四、对名誉的情义

  日本人所谓“对名誉的情义”,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名誉的爱惜和维护,尤其是对工作上的名誉更是极力维护,一旦被人发现污点,日本人往往采取引咎辞职的方法以图洗刷,这一点与古代日本武士用切腹自杀的方式洗刷由着异曲同工之处。也由此引出“耻文化”,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与人竞争时,尤其在竞争失败时,日本人对名誉的情义尤其敏感。会因失败而蒙羞,羞耻感会让他们萎靡不振。因此想到失败让自己蒙羞,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日本人在生活中自始至终都在避免竞争。日本人对失败、诽谤和排斥的敏感,使得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恼怒。(日本人严格的登记制度限制了自由竞争的发展,或者说竞争只是在小范围内才能发生的事。)

  日本人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很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他们用来决定行动的标准往往不是自身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要条件。至于为达到目标采用的手段,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情况变化,态度就变化,对日本人来说这不算什么道德问题。由这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侵略及战败后迅速。日本人看到世界大国依靠军事实力获得尊重,他们就力求通过侵略来在世界上获得尊重。而战后他们发现以武力建设日本的努力失败了,就走上一条和平国家的道路。日本人善变,竟可以随意视情况而改变道德标准令世界惊讶。

  五、日本式的人情

  日本人极端要求回报义务和自我约束,过着高度紧张的生活,但是日本人对感官享乐的宽容态度无疑令人惊讶。

  如日本人喜欢睡觉,认为睡眠就是睡眠,与消除疲劳、休息、保养无关。再如日本料理,它的独特烹调方式和格调深受喜爱。再如艺伎、妓院或者AV之类的。

  六、日本禅宗

  日本是一个注重“自我修炼”的民族,这一点来源于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学会体验人生,一是培养能力,二是比能力更重要的圆熟。自我修炼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加强,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在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或危险时都能无所畏惧、应付自如。 圆熟即无我,意指在认得意志与行动之间没有任何障碍(即观我,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管那是出于世俗经验还是出于宗教经验,都仿佛从阳极放出再流入阴极的电流一样自然。也即“一点”(集中、专注)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努力开悟,老师最喜欢用的方法是公案。公案即问题的意思,被称为敲门砖。公案的意义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日本人如何探索真理。

  本人对日本了解的很少,这些都是作者本尼迪克特的观点,我看的时候也试着思考关于日本的一些疑惑,也确实从他们国民性格中理解了。成书于1946年,距离今天已五十年有余,变化肯定也是很大的,期望以后能了解的更多。

  《菊与刀》读后感(二):矛盾的统一

  终于读完了久闻大名的《菊与刀》,这本对日本民族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看过后感慨良多。

  背景资料(转自维基百科):《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受美国政府委托,为解决盟军是否应该占领日本以及美国应该如何管理日本的问题,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即将战败的日本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综合报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日本国民的性格。1946年该报告被作者整理成书出版,遂成本书。

  一直就对日本充满好奇,这个远东的岛国,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并且影响了整个亚洲历史的发展。

  一次在书店翻阅一本国内著者研究日本的书,此书基本就是《菊与刀》的读后感,看完之后,更激起我想看原作的愿望。

  这本书给人很多思考的地方,我大概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治维新: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维新,历史书上大概的描述是:日本通过改革,对外开放,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实现本国的发展。而本书作者却有非常独特的观点: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一批当时具有卓越思想和前瞻性的政治家,通过研究日本民族性,而精心设计的一条日本发展之路,其利害之处,是日本自此的确按照设计者们的想法,一步一步实现了国家的强大。

  经验与理解的差异:

  书中作者一直在强调她提出的一些概念和我们自己经验的细微差别。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大概都活在经验之中,举个例,1+1=2,这可能是我们第一节数学课就学到的经验,所以当某个人用双手比出两个1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他的意思是2,但如果他来自于别的文化,那或许他的真正意思并不是2。所以我们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形成了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像潜意识一样,我们自己甚至察觉不到,自然而然就会做出经验的反应。再比如以语言的发音为例:普通话发音有平色音翘色音之分,我是南方人,南方的方言里面没有翘色音,所以很多人说普通话的时候,平翘不分,而是按照自己语言的经验全部用平色音代替,所以你会听到四川人的川式普通话:好吃 说成 hao ci。再比如中国人说英语,英语里面有清辅音浊辅音之分,但我们普通话里面没有这样的发音,于是很多人就会把thank/θæŋk/ 发成 /sæŋk/,按照经验θ被最接近普通话发音的s替代了。令人遗憾的就在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常常只是我们经验上的理解,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包括感情。

  背负的情义:

  这是书中作者提出的最重要的日本人的性格特点。请不要用中国人的经验来理解“情义”,它包含“情”,“义”这样的情感,但又有“债务”的属性,所以“情义”对日本人来说有“负担”的感受。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时风很大帽子被吹落,一个路人顺势拾起归还,此人当然会表示感谢,如果戴帽子的人是美国人,他感谢的意思大概就是“你帮我捡起来,那我谢谢你”,我们中国人大概也会是这样的感谢,但是日本人的感谢就包含了很多的意思,我的帽子掉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自己能够捡起来,但是您帮我捡起来了,这虽然是小事,但是您的帮助,是多么让我不好意思啊,虽然是很小的恩情,但是我却没有办法报答,因为您对我的“情义”我无法报答,我更愿意是自己捡起来。通过这个小例子就会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总是会诚惶诚恐,谦卑礼貌,因为这份“情义”对他们来说是一份负担。

  羞耻感:

  正是因为从小的教育,社会的价值,生活的点滴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义”,日本人会有非常强烈的羞耻感,我们会看到在北京奥运会上落败的日本女柔道选手向现场的父亲下跪谢罪,因为她没有完成父亲的“重托”,羞愧无比。甚至在日本AV影片里面的女星们扭捏的样子,她们真的是感到“羞耻”。日本人的羞耻感和西方又有不一样,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有原罪说,西方人觉得愧疚,做错,有罪等会觉得是对上帝而言,他们会通过向上帝祷告得到解脱;而日本人的羞耻感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承认,自己做的事情没有达到周围人的期望或者让他们失望了,这点中国和日本有相似之处,只是我们中国人的环境常常是家族,血缘。另外日本人的羞耻感比我们强烈得多。

  矛盾:

  我们看到日本人有很强的羞耻感,因此他们变得非常小心,非常谦卑,温文尔雅,热心礼貌,团结和谐,但我们又看到日本人的另一面:他们对性的开放,日本男人各种变态的性要求,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人屠杀异族时的残暴与冷血,日本武士在没有完成任务后切腹自杀的坚毅,日本人对天皇疯狂的效忠。这种极度的矛盾融合在日本人身上,这也是作者书名的来源:菊花代表了唯美与温柔,刀代表了冷酷和坚毅。这种矛盾也让日本人的生活充满了紧张和压力。都说中国人活的很累,因为活的没有自我,我想我们比不上日本人累,看看日本人的自杀率就知道了。

  统一的民族性:

  日本人的鲜明特性在整个国家得到高度的认同,当上亿日本人按照同样的步伐,有序的,为了集体,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做事情的时候,巨大的,高效的生产力就显示出来了。丰田的精细化生产,如果放在其他国家,可能就不见得那么有效了。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统一的民族性的国家大部分都拥有极强的竞争实力,严谨的德国人把工业制造提升到艺术高度,以色列即使身处战争,犹太人的聪明与团结仍然让这个国家世界最先进的实力,而我们的近临韩国,也拥有高度一致的民族性,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元遭遇危机,全体韩国人纷纷捐出自己的金首饰来支持国家货币稳定,韩日世界杯的时候百万计的韩国人上街狂欢,其震撼场面足以让世界上任何民族感到震惊。我们中国又是另外一种奇特的景象:这是一颗有五千年历史的参天大树,其更须盘根错节,复杂无比,辽阔的幅员,众多的民族,多样的文化风俗,让中国社会极其稳固且保守。

  总结:价值观与我

  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提示:不同生活环境下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来看待别人,导致理解的隔阂。我一直认为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充分的沟通,互相讨论,最后总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可是如果一个人拒绝讨论,拒绝沟通,拒绝承认呢?每次看《非诚勿扰》总会看到各种啼笑皆非的要求:自己175,就要求对方绝对不能低于174,自己22,就一定要对方不大于25,自己白领,就要求对方一定至少是本科,自己是某某星座,对方就最好是某某星座,难道矮一厘米真的会让你觉得不幸福吗?

  我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很多是在幼年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伙伴的欺负,兄弟的竞争,贫穷,饥饿,缺少父母关爱或者父母过分溺爱,这些在幼年时刻入小小的心灵,形成价值观,并在一生中,成为获得幸福的障碍。

  我自己的性格其实和日本人有很多相似,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规矩的人,如果有长辈在,我会有非常强的克制力让自己安静和乖巧,因为外界的评价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得不到长辈的认同,我会有强烈的羞耻感。而现在的我认识到,只有挣脱束缚,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菊与刀》读后感(三):日本文化的内在结构~~

  《菊与刀》是一本全面解剖日本人文化的书。作为人类学家的科尼迪克特,从战争,等级制度,明治维新,负恩,情义,名誉等多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诠释。

  书籍写于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战争刚过的年代,整个世界仍处在战争的阴影中。60年过去了,日本已经从一个落魄的战败国变成一个经济排名第二的强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的大力崛起,经济的稳步上升,使日本能独立地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当今的日本与《菊与刀》里面所阐述的日本已经有一定的偏差。可是仔细琢磨又会发现,沉淀在日本人性格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仍发挥着强大作用。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科尼迪克特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要深入了解日本人的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我们首先要理解影响日本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结构因素,即严密的等级制度。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等级严密的封建国家。天皇是他们民族最高的象征。在皇室和宫廷贵族之下,还有四个世袭的等级,分别是:武士、农、工、商,还有贱民。

  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就像是基督教所信奉的耶稣一样。天皇是日本的象征,他是日本人的一种信仰。日本人相信天皇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是天皇下令杀人,无论那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妻子,他们同样执行。对天皇的极端的狂热崇拜,一方面体现和日本人对其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盲目。

  武士在日本具有很高的权利和地位。他们手佩武刀,代表着他们拥有特权。人们虽然崇拜天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实际政权却是掌握在有权势的武士手中。他们利用天皇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武士既拥有权利,也拥有地位。由他们衍生出来的武士道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武士道的精神也可以用来解释法西斯在日本的存在。在历史的发展史上,日本长时间为军人统治的国家,这造成军事思想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渐渐演变成日本的一种传统思想。即“刀”的思想。

  农、工、商、贱民都属于日本非贵族阶层。

  长期以来,日本各个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大多数人都做了沉默者,默默地接受这个文化给他们贴上的不同标签。与自身所在的文化进行对抗,毕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这如同王小波所写的《沉默的大多数》,沉默者不仅存在于日本文化中,它还渗透在其他文化中。每个国家都有属于他们的自身等级制度,都会有不同的阶层。而社会得以安定的原因之一是,各阶层人们都能自觉地据守其位。由此看来,日本严密的等级制度,是日本得以长期处于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有高度严密的等级制度为基础外,日本文化还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日本人对“忠”的坚持和贯穿与它们民族的“耻”感文化。

  首先是“忠”。对于“忠”,我们可以有两面的诠释:

  第一,日本对天皇的“忠”,使得日本在明治维新前能一直保持着一致的态势。日本不像中国。中国人喜欢革命,喜欢弃旧。只要中国人不满本朝的皇帝,他们就会聚集各方的力量来搞革命。封建时期多次的农民革命和改朝换代正好体现了中国人喜欢一切重新开始这一事实。而日本不一样,日本人忠于他们的天皇。无论天王的决定是对是错,他们都会认为是真理。他们认为,只要从天皇的口中说出来的,都是无比真实。所以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把天皇从真理中扯下来。这也正好体现了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差异。他们喜欢改良,而我们却喜欢革命。

  第二,日本对天皇的“忠”,导致日本这个民族变得越来越盲目。他们不敢与自己等级以上的人对抗。他们越来越习惯生活在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里面,因为这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稳定,感到可以信赖。不过这也很可以理解,因为日本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民族。从版图上看,它们是一个孤立的岛国。地理环境导致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对他们而言,只有安于现状才是最安全的,“忠”于无疑是也是最安全的。

  日本人的“忠”是无条件的,这与中国对“忠”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忠”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具体来说,在中国,如果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无条件的“忠”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是否值得敬奉无关。“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关于靖国神社的态度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

  quot;仁",在本质上体现了自由、平等、人权的。几千年来,中国因为能在“忠”的基础上能保持“仁”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忠”文化不至于沦为僵硬和麻木的机器。而日本的“忠”却一直束缚着国民发展自由,平等,人权。在他们潜在思想中缺乏了人道主义精神,缺乏了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在他们儿童时期过后,他们被教育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要履行应有的义务,要“自重”,要处处为自己的名义着想。他们的个人自由度大大削弱,他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合格好人,却忘记了怎样做自己。

  这种现象的出现,科尼迪克特归结为一种日本特有的文化——耻感文化。

  西方的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它倡导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人如果违背了道德的绝对标准,自身就会感觉有罪。它是一种自觉的,出于内心的心理结构。而日本的耻感文化则不同,它是一种被社会标准所制约着的文化。它特别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一个人做法的正确性决定于外界的各种因素,有社会的标准,人们的意见。可以说西方的罪感文化是一种内在思想的文化,而日本的耻感文化则是一种社会标准的文化。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根源的差异,导致日本人对外很少忏悔,即使在全面侵华阶段,在二战战败阶段,都是如此。他们认为,低头认错就等于失去了名誉,而这样是可耻的行为。耻感文化让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所偏差,凡是能得到赞扬和名誉的,都被认为是正确;凡是会收到批评和职责的,都被认为是可耻的。

  严密的等级制度,“忠”的无条件性,还有沉淀在文化结构中的耻感文化,构成了日本这一个矛盾体。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是菊与刀的共合体。他们追求情义,追求集体主义最大化。

  如果,日本无论在国力上,还是科技上,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日本文化中有其腐朽之物,同时也有其进步之物。我们要正确理解日本这一个民族,不能以过于偏激的态度去对待侵华事件。相信中国人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更加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对待中日问题。

  《菊与刀》读后感(四):写的很旧了。。。变化很多,但是品行有些还是不变的。

  最近特别明白一个道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而写中读,读中写,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进步,嗯那就请有志之士帮我提点意见咯。码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请尊重作者劳动成果 ,转载请注明。另外不读无用之书,如果觉得本文一开始就很烂,那直接跳过。

  ————————————————————————

  读书笔记-《菊与刀》

  本书是一本介绍日本的书,而且是在二战时期研究日本方方面面的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本身是美国人,而且对东方文化不甚了解,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美国人视野中,更能反映出日本人在美国人眼中的情况。本书取名《菊与刀》,就是反映日本人天生的矛盾性格。我就我所理解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来说,分别是日本人的近代历史,日本人的社会,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生活。

  其中,作为地理学者来说,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实地调研情况,而是通过各种二手资料和在美国的日本人交谈反映的现实来写的。因而其是否能真正的反映日本的实际情况,是否存在一些偏差和误解,都需要我们更多的阅读来佐证。

  一.日本的近代历史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说起,而日本的近代史则是丰臣秀及开始也就是幕府执政开始16世纪末期

  。

  丰臣·秀吉时代

  1590年,接受天皇赐姓丰臣的秀吉完成全国大致上的统一,使日本进入百年来首见的和平时期,全国的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大坂城的丰臣氏手上

  江户时代

  1600年,不满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双方在关原之战中交手,结果德川家康大获全胜,成为全国实际的统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为征夷大将军,至此进入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

  (1868年-1912年)

  1.日本又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列强其中的一角。在确保国际地位的同时,于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后1910年吞并朝鲜

  2.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

  大正时代

  (1912年-

  1926年)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数年后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在国际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日渐艰难。

  昭和时代前期

  (公元1926年至公元1945年)

  1.东京铁塔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  

  2昭和时代前期,政党政治日渐衰落,首相甚至会被人刺杀,军方渐渐掌握政权。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经济景气;但战后随着经济大衰退后,社会不安加剧。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日本开展了满州的殖民地化。可是,引起中国,美国的反响,抗日战争,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了。

  (注:本书的所讲的历史就是从丰臣秀吉时代到昭和时代前期)

  其中书中涉及历史对于日本人性格的塑造提到几点,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北海战队溃败于日军,让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只不过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气概的象征一样。因而萨苏说,正是甲午战争中,装备不亚于日军,兵力远胜于日军的清朝辫子兵却大败于日本,使得日本国民对“精神胜过物质”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可以说,甲午战争对于日本人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加速作用。

  另外一个方面是,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放任制,而曾经的敌人竟然能够短时间内友好相处,这个让很多美国人诧异。但是也正是从这个事实,反映出日本人对于强者的东西憧憬和崇拜,认为强者的东西就美好的。(对于这个日本人性格,可以说是危险的,一个矛盾的民族对于强者的追捧,以至于达到一个转折点的时候,就会缺乏理智,实行其扩张战略)

  二.日本人的社会

  我们都知道,日本早期社会,在文字,艺术,制度等多方面都有中国社会的痕迹。其中社会方面,日本人也是一个等级制度的国家,人被分为武士,农民,商人,贱人4种(在丰臣秀吉时代)。即使是到了现在,日本人这种等级森严也让人咋舌。在日本只有上层人士拥有姓氏,下层人士不配有姓氏。没有姓氏的人,就好像流浪者一样,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还有日本需要丈夫吃饭了,妻子和儿女才开始吃饭。其等级制度的根基从家庭生活就开始,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这种等级制度,一方面为日本企业员工的勤劳和企业的雷厉风行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积极性起到负面作用。日本的社会强调各安其位,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信赖方式如同美国人对自由和平等的信仰一样。

  三.日本人的性格

  在中国,现在经过了抗日战争之后,“小日本”和“日本鬼子”依然在我们社会中所流传。这个正是战争的胜利对于国人对于日本人的一种蔑视和态度。同样的,在甲午战争时期,签订的《马关条约》所要赔偿的2亿白银,对于日本国人的性格的塑造也是很大作用地。一方面,日本高层利用这个白银为每一个村的建一个小学,实行义务教育。这在另一个方面对于日本人性格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而书中关于日本人和法国人的性格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日本性格。萨苏说,“日本人和法国人的性格简直可以对比 ,日本人死板,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注重规则,法国人喜欢革命,工厂主不给涨工资,日本人会用增加产量的方法来羞辱厂主,法国人则举起旗帜上街罢工;日本人会为天皇剖腹,法国人可以砍国王的脑袋。”

  日本古代不推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文化,而崇尚像灿烂而短命的樱花一样死去。因而有这种思想基础的日本士兵,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不像大多民族一样。

  四.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的情义是理解日本人生活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不同于中国的恩情,日本的恩情含义更为复杂。恩包括皇恩(从天皇那里获得的恩情),亲恩(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情),主恩(从上司那里获得的恩情),师恩(从师长那里获得的恩情)。于此对应的就是义务和情义,义务包括忠(忠于天皇),孝(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敬业(对自己职业负责),情义就包括对社会的情义,和对自己名誉的情义。日本人也是一个重视面子的民族,因而对于自己名誉的重视也影响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防御心理是根深蒂固的,不能当面过多的指责别人犯了专业上的错误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公认的礼节。日本人认为,主人在迎接客人必须穿戴整齐,并按照一定的礼节来接待;甚至还规定了开门的角度数目范围。这些都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也是日本人对于礼节的重视。因而自小懂礼数的小孩如果认可礼数,到了自由国度-美国,一段时间内会相当不自然。因为他们当他们的礼数不是一回事的时候,他们就反思自己这样修行是为了什么。

  另外,日本人也注重享受。我们都知道,洗浴在日本是很风行的,他们认为洗浴就好像一日三餐那样,天经地义的。但是同时日本也有传统意义上的冷水浴,俗称是冬炼。对于以磨练意志为修行一部分的日本人,往身上泼些冷水是相当的苦行。他们的禅宗在学习中国禅宗时候,是引用了苦行一派,而不是以领悟一派。因为觉得以悟如佛的门槛太低,不是日本人所需要的。另一方面,日本的艺伎等情色在日本也是很风行。其中,艺伎的舞蹈,风趣,歌舞,仪态具有传统的暗示性,并且有意表现上层人们所不具有的风情。这些是“人情”的事情,是对“孝道”的一种解脱。但是这两个领域是必须分开来的。

  读完这本书,作者说日本是一个矛盾复杂的民族,日本人一向喜欢从自然当中获得乐趣,诸如观樱花,赏月,赏菊,在室内悬挂壁画,赋诗歌。这些活动应当不属于一个满怀烦恼,富有侵略性的民族。高雅如菊又怎么能手持刀。而他们的刀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而菊花则是超越现实的精神生活。通过这4个部分,我们对日本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对日本人更好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在日本侵略中国事实不变面前,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更好的相处。

本文标题: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9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死宴》经典读后感有感秦崩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