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11 09:43: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麦客》是一本由侯登科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麦客》精选点评:●平实记录,平民视角,文字不咋地,精神很可嘉。●陕北甘肃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民俗,对我总有很强烈的吸

麦客读后感100字

  《麦客》是一本由侯登科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客》精选点评:

  ●平实记录,平民视角,文字不咋地,精神很可嘉。

  ●陕北甘肃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民俗,对我总有很强烈的吸引。我对这些民俗的观察不会结束,生活在继续,还会再去的。树挪死,人挪活,对这本摄影集最好的诠释。还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百姓,最苦。

  ●他们就像候鸟,每年在固定时间沿着固定路线迁徙,为的是自己的一口饱饭,家人的一件花布衫,或者外面的风景。在照片里我见到了许多幼年熟悉的景象。还是那句话:不懂中国农民,就不懂中国。品世间百味,体人间疾苦,侯登科先生千古。

  ●#凡人传#

  ●说不出感受来,向劳苦大众致敬。

  ●印刷质量就不吐槽了,但是还是深切地为了候总的照片被糟蹋了感到遗憾。侯登科的照片不仅有纪实性,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本书里面收着的寥寥几篇文字仿佛就是一把放大镜,远远的,把侯登科这个人的影子描了出来。摄影师做到我和无我共存的时候,就成了大师。

  ●非常震撼的黑白照片,记录一群不应被遗忘的人们,侯登科无疑真正深刻的描绘了麦客们的生活,真实度和内容远盖过当今的新闻报道

  ●又一乡党作家 麦客——陕西人多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词

  ●小时候到了夏忙季节 村里总是少不了麦客 操着相似的口音 来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来自那里 走得时候也不知道去那里 说是他们那里土豆种的很多 老的少的 还有四五十岁的大妈 如今我家连地都快没了 我时常想念小时候农忙的季节

  ●充满乡土大地温暖坎坷的文字

  《麦客》读后感(一):大地上的人们

  侯登科的《麦客》之于中国纪实摄影或如罗中立的《父亲》之于中国油画。

  1979年侯登科就到过麦客家中,书中最早的片子拍于1986年,89、91侯又两次渭河溯源西行,92-95年拍摄“麦客专题”。

  2000年,《麦客》出版,2003年2月侯登科病逝,享年53岁。

  按出版后记,这个版本的《麦客》收录了十年前浙江摄影版没有发表过的许多照片。

  如果我拍,会给镰刀来个特写,还有“撒跑镰”的流程。

  图文书。

  《麦客》读后感(二):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

  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

  我以为,在目前我看过其作品的中国摄影人里,侯登科是对国人和国土最饱含深情的一位纪实摄影家。

  每每看到侯登科的作品,从我心中都会由衷的升起一种观看西方古典雕塑才有的肃穆感和宗教感。不同的是西方的雕塑,主要对内容为诸神、英雄、以及智者的形象,神的受难与崇高、英雄的无畏与力量、智者的聪慧与离俗。侯登科的镜头,对准的是最底层的中国农民,但画面依旧展现出一种让人崇敬的力量感,哪怕他是手握镰刀的麦客或者侧对镜头的妇孺。

  这里的力量似乎缺乏智慧,但凝集了苦难和无畏。透露出中国人最底层的人性生机:活着。只是活着。活着,则是中国人最大的宗教。于是在这些“活着”的画面里,我读出宗教般的敬畏之情,为中国人这种只为“活着”的精神。

  侯登科的照片,是中国人的雕塑,不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而是用黄色的泥土。

  在这片给人活着的黄土地上,是艰难是苦难。而对这份艰难与苦难有最深刻理解的,则是摄影家本人了,于是才能拍出《麦客》里这样的作品。我想摄影家是为这份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感到心痛的,才能倾注巨大的心血和情感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现这样的艰难。

  侯登科的纪实摄影作品,是中国人最底层最本性真实的写真。用摄影的手段表现无法言语的苦难,是作者耗尽生命用镜头记录的修行。侯登科是想用照片,赎尽炎黄子孙祖祖辈辈所有的罪么?

  《麦客》读后感(三):麦客的语言

  地地道道的农民口语,往往异常生动。

  比如山东快书《水浒》中县官看见武松的身材高大,开口就问:你爹妈给你上了大粪哪——长这么高的个子。这县官一准是干过农活的。

  《麦客》中的农民口语,更是不加修饰,粗野随性,狡黠智慧。

  比如——

  已近中午……三四个麦客停停走走。一辆自行车打身后追过来,骑车人高喊:“三十块,再加两块割不割?”几个人闻声停住,“不割”,继续东行。“越拨弄越硬了,真不割?”自行车停住,掉头。麦客也掉头停住,“车站四十块都没割,四十算了。”“三十六。”几个麦客相互对视。“割吧?割。不走了。”

  “越拨弄越硬了”,呵呵,是最下层农民的话。还有“各有各的招,脱了裤子有球”,“母鸡放屁,大不吉利”,“知道尿炕就不铺席”,“有伴总比没伴强,死在外头还有个报丧的”……

  有的口语看似最朴素的言词,却越琢磨越有味道。

  比如书中写道潼关出金,全民办矿,附近的农民有钱了,却开始丧了良心,欺负麦客,克扣饭钱、酒钱、烟钱,来回路费不给,还想打人,“三亩地给了五十块钱,金子把人心黑了。”

  “金子把人心黑了”,概括得多么形象。

  再比如请麦客割七八亩的麦子,麦客问:“几家的?”“三家的。”“三家的……下!卖蒜哪有掰瓣的。”

  “卖蒜哪有掰瓣的”,嘲讽得多么准确。

  再比如写侯登科最后去给麦客送照片,麦客的儿子出门买回一包饼干,非要让他垫巴垫巴,推来让去,麦客说:“光喝点水,啥都没吃,人心里欠欠。”

  “人心里欠欠”,谁欠谁的?我真的以为这是我看到的最感动人心的叠词。

  读罢《麦客》,面对这样质朴的图和质朴的文,我心里欠欠。麦客的语言像是麦芒,扎着我的心,更像是麦粒,实实在在。

  《麦客》读后感(四):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

  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

  我以为,在目前我看过其作品的中国摄影人里,侯登科是对国人和国土最饱含深情的一位纪实摄影家。

  每每看到侯登科的作品,从我心中都会由衷的升起一种观看西方古典雕塑才有的肃穆感和宗教感。不同的是西方的雕塑,主要对内容为诸神、英雄、以及智者的形象,神的受难与崇高、英雄的无畏与力量、智者的聪慧与离俗。侯登科的镜头,对准的是最底层的中国农民,但画面依旧展现出一种让人崇敬的力量感,哪怕他是手握镰刀的麦客或者侧对镜头的妇孺。

  这里的力量似乎缺乏智慧,但凝集了苦难和无畏。透露出中国人最底层的人性生机:活着。只是活着。活着,则是中国人最大的宗教。于是在这些“活着”的画面里,我读出宗教般的敬畏之情,为中国人这种只为“活着”的精神。

  侯登科的照片,是中国人的雕塑,不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而是用黄色的泥土。

  在这片给人活着的黄土地上,是艰难是苦难。而对这份艰难与苦难有最深刻理解的,则是摄影家本人了,于是才能拍出《麦客》里这样的作品。我想摄影家是为这份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感到心痛的,才能倾注巨大的心血和情感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现这样的艰难。

  侯登科的纪实摄影作品,是中国人最底层最本性真实的写真。用摄影的手段表现无法言语的苦难,是作者耗尽生命用镜头记录的修行。侯登科是想用照片,赎尽炎黄子孙祖祖辈辈所有的罪么?

本文标题: 麦客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8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会说话的女人,人人爱经典读后感有感门铃响起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