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适之安》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1-05 10:58: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惟适之安》是一本由黄克武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惟适之安》精选点评:●立意自认颇新但问题仍似悬而未决,有点儿失望;但还是期待他的《自由的所以然》:师兄所言黄不如王,真乃灼见

《惟适之安》读后感摘抄

  《惟适之安》是一本由黄克武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惟适之安》精选点评:

  ●立意自认颇新但问题仍似悬而未决,有点儿失望;但还是期待他的《自由的所以然》:师兄所言黄不如王,真乃灼见~断断续续读完,合计耗时四个晚上、一个下午;此书着重彰显严氏思想“连续性”等,怕是很多人也都思考过;不过可惜几章下来,印象最为深刻且略有认同的也仅是第二章和第六章结论的些许论点,其他如三、四、五章皆泛泛而论,史料倒是庞杂、便显得无序甚至无用而不着边际、累赘不堪、语焉不详~

  ●像论文一样读了每章的引子和小结 | 121211mark

  ●和史华慈的著作相比,高下立判。黄克武认为史华慈所谓严复在思想上存在两面性(Janus-like)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他这本书则要阐明严复如何进行中西调和,但这根本就是在立一个假靶子——“两面论”本身就不是史华慈的核心论点,并且史氏也已经很好地解释了严复因何对佛、道如此推崇。退一步讲,单就黄克武所提出的论证目标而言,他在随后四章所做出的论述也是破碎甚至有些离题的。总体而言,相当失望。

  ●很好,很实在,如说北洋李鸿章排挤南洋的严复,李那是这么小气啊,李开始看重严复的,见其鸦片瘾太大,不敢用他,但对他还是很照顾的,北洋人物对严复看不惯,和严骄狂 也有关系;伊藤博文和严复不是一届的英国海军学院的同学,差了好几届,且两人没有交往过《河殇》胡说八道。等等。我觉得,严译用词最后没有抵挡住和制汉译,这部分可以更深入分析下。

  ●明白晓畅,不失良作。 因为史料和角度的原因,呈现出的严复确实比史华慈之作丰满。虽有章节枝蔓之嫌,实则不可苛评。 可惜的是未将自己的论点详细阐发,少了些力透纸背、一语豁然的感觉。

  ●深度其实不够,大抵算是对严复个人并不全面的素描。

  ●有助于研究严又陵的私生活,并且作者为严又陵参加灵学会的事正名。学术价值比较让人失望。

  ●寡淡无味

  ●自序谈的蛮好的,怎么到正文里就偃旗息鼓了呢,白搭了大把时间了

  ●13年8月10-11日

  《惟适之安》读后感(一):远逊史华慈

  史论混杂,结构很差!前者因为作者对历史的兴趣大于对思想的兴趣,后者主要是因为凑文成书。第二章、第三章有什么好写的?第四章、第五章本可以写得深入的,结果却比较浅。与史华慈的《寻求富强》比起来,实在差远了。

  《惟适之安》读后感(二):若个书生万户侯

  “惟适之安”,这是严复亲题于墓前的四个大字,对于一生宦海蹉跎,中年因译书名声鹊起,晚年遭新派痛剿的他来说,这算是一句的哀叹,还是一句辩白?甚或,在冥冥之中,他已获知梁任公传下的中国自由主义大旗,将由自己之手传给胡适之?

  严复是难以破解的谜,一方面,他深通西学,力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之非,为一时风云人物,另一放面,他生活保守,沉溺于鸦片,晚年热衷通灵扶乩。对于他的华丽转身,鲁迅、胡适都曾予以恶讽。

  在鲁迅们看来:严复晚年保守了,走向堕落。史华慈则认为,严复的价值观是二元的,总在来回摇摆中,晚年则倒向传统。本书作者提出了全新看法:严复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他晚年引发的争议,并非像人们误会的那样,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而是自由与保守之争。

  严复接受现代性,但他认为,现代性的土壤不源于自由,应源于保守,因为传统是前人经验的集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有传统都承认基本价值,绝不是现代性的敌人。严复意识到,自由是西方传统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东方人所理解的自由完全不同,他在译法上故意采用了“自繇”,以示区别,他有一种超越历史的洞见:强行移植自由,必将引发灾难。

  严复的先见之明,一是源于他深厚的西学学养,意识到英国与法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故贬卢梭而扬洛克、赫胥黎,二是“一战”的巨大灾难,让中国知识分子震惊,他们对现代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其实,这只是现代性的道路之争、方法之争,绝不是有无之争,然而,在时代的激荡下,人们没有耐心去区分,于是,严复被划在了老古董的阵营中,成为人们嘲笑、挖苦的娱乐人物。

  严复一生堪称蹉跎,因为性格傲慢,李鸿章迟迟不肯提拔他,20年教书生涯,严复心情郁闷而染上鸦片瘾,导致经济紧张,中年丧妻,娶妾不淑,他有传统士人光耀门楣的想法,可成名后四度科举,一败再败,当慈禧太后终于赐给他一个功名时,严复早已心如死灰。

  或者,每个大变迁的时代中,读书人都是牺牲品吧,若个书生万户侯,严复又怎能跳出这样的宿命?本书感慨甚深,描绘了一个多元、复杂、纠结的严复,在时代的哄笑声中,他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开。

  人,不过是时间的玩具,我们无可奈何。

  《惟适之安》读后感(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容忍?

  胡适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容忍与自由》,开篇便提到了史学大师布尔先生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后他对容忍着墨颇多,认为容忍异见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否则只允许宣讲自己认可的观点,而打压异见,这样仅在一种范围里形成的自由只可能带来独裁。如此温和、尊重的态度让人觉得熨帖,但又不免为其中的天真担忧。胡适告诫我们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却失掉了对异见的判断,面对那些不合理、压迫性的观念我们要如何容忍呢?胡适没有说。实际上,这种认为容忍异见便能够带来和平革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严复那里,黄克武的《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讲的就是这个。

  严复是一个颇复杂的人,传统与现代在他身上交织并陈,修习英文,引进西方新知,主张民主、自由,却又反对白话文、自由恋爱,吸食鸦片,奉信神秘主义,多数观点都认为他是个早年西化、激进,晚年保守、落后的人物,是一个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西方思想无法调和的矛盾体。可谁人不矛盾呢?用时代思想来裹挟个人大约只能得出这种无法调和的结论。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另辟蹊径,着眼于严复的生活轨迹,指出其并非相互矛盾、彼此分歧的两面人,他的思想虽然因应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然而环绕“自由”的内在理路,以及肯定自由所需要的精神基础是前后一致的。不同于“五四”追求彻底改造的革命心态,严复在变革的同时依然看重传统积累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折中之道。也不同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认为体用本为一体,不可拆分,他所作的努力是在中西文明之中,寻找合流之处,他也确实做到了,比如儒家的絜矩之道与自由观念相同,杨朱哲学与西方个人主义一致等等,如此,他设想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的典范,希望可以创造性的结合部分中国与部分西方理念,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最终严复所畅想的自由和民主不是一种解放制度,而是仰赖着道德自律的个人的社会形态。

  但这样相信个体的政治主张,连我这个从不关心政治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幼稚之处。宗教也许可以关乎个人,可政治,尤其是现代政治大约都是阶级的,永远是迅速行动起来的极少数人做出决定,其余的大部分人不过跟着盲从罢了。所以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这样温润、渐进的思想,这样要求耐心的观念如何能取得胜利呢?相信一种彻底的理论,追求一种快速的革命,总比思考和调和他者的矛盾要容易的多。

  这本书大约使用了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不在执着于宏大的背景,而考察个人境遇、心态与一个时代的关系,书中探讨了严复的婚姻生活、北洋当差的经历以及其时上海灵学会所传播的灵学对于严复的影响,史料很多,可惜分析不够饱满,想要辐射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的达到的似乎也有限。但书中所写出的关于严复的思想仍让我有所触动,严复曾对自己的孩子说“人生阅历,实有许多不可纯以科学通者,更不敢将幽冥之端,一概抹杀”,将对于生活的敬畏与困惑融入其中的宽容,比构画完美未来的理论更需要沉静的眼光。所以严复在看到欧战中使用新武器所造成的重大伤亡后,会质疑科学的界限;在看到所谓的爱国思想所造成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后,会发出“爱国一言,殊未足以增进人道也”的感叹。只是不要将这种宽容投入政治之中,否则就会像严复那样同情袁世凯的“开明专制”,像胡适那样相信我们可以“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政治大约只会形成寡头统治的社会,相信人人都会宽容对方的政治观念从来都是乌托邦。薇依曾说必须超越政治才能真正得以自救。的确如此,不然我们的宽容就会永远败下阵来。

  《惟适之安》读后感(四):惟適之安,人何以堪

  書評: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該書以嚴復生前自題的墓志銘“惟適之安”為題,該名詞,作者認為是嚴復對自己生平的期許和評價。作者以此為題似乎確實貼切地反映了嚴復作為一個“轉型時代“知識分子某種彷徨、徘徊的處境。關於嚴復,在看此書之前,了解得實為不多,其在教科書上的介紹,也具有截然兩面性:前期被評價為一個進步的翻譯家,後期則因靈學會與支持袁世凱稱帝,而認為身上帶有某種“保守”、“復古”的氣息。

  在該書中,黃克武在第一章便強調了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中的特殊身份與所處的轉型時代,只是作者在對嚴復晚年評價時,不讚同過去“進步”、“保守”,“現代性”、“傳統性”二分對立或互為替代的評價,其認為嚴復自始至終都處在一種“現代性”與“傳統性”相互交織的狀態,所謂晚年思想的轉向,其實恰恰是轉型時代思想本有的“兩歧性”體現,這也是體現了一種調和的思想,即在中西方文化之間需求一種有限的融合,而且作者也在強調,即便是後期,嚴復也是在用近代西方社會的文化邏輯去審視傳統文化。

  第二章,是我認為該書表述,最精彩的一章。作者借用于嚴復的私人信件去勾勒嚴復的私人情感世界,嚴復與所遇到的數位妻妾女子的私人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於公共生活的看法,特別是關乎女性權力方面的事物看法。甚至說,這種公私生活的交融,也是他在譯傳西方自由觀念時,同時也在以傳統儒家觀念自省的矛盾反映。這一章的視角,也讓嚴復的思想路徑變向,顯得更為圓融接洽。

  第三章,主要講嚴復的人生路途——從水師官宦轉向翻譯之路。作者認為正是這種經驗造就了後來的嚴復,包括古文寫作素養的養成,特別是桐城文風的由來(這後來造就了他獨特的翻譯風格,也才有後面的新語之爭),也因為仕途不順,染上了鴉片,不知這又會否影響了嚴復對於冥靈世界的觀感與看法。

  第四章的新語之爭,則是講述嚴復譯詞語與東洋譯詞的競爭,并為後者所打敗。這一部分,由於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實在難看出何種端倪。只是認為嚴復譯詞為東洋譯詞所打敗,很大原因來源於,當時留學東洋的留學生,對日本譯詞的採納,并形成了上下游兩端的“約定俗成”,這種約定俗成,不知會否可能與日本當時文化影響力密切相關。

  第五章,則是以上海靈學會的事例去探訴嚴復的形象變化。作者在這一部分,還提及了靈學會與當時江南地區扶乩盛行之間的關係,即其本身就有社會文化基礎,而且靈學、催眠云云,當時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科學的面貌進入中國,故單憑此點似乎并不能說明嚴復帶有“反科學“的意味。同時也闡述了“知識”與“智慧”這種終極關懷的聯繫與差異,讀來頗有精彩。另外這種靈學會也有與一戰后,對物質主義(或言唯物主義)的反思的因素在(其私人生活經歷,以及傳統文化固有的儒道傳統,也讓對宗教並不反感)。

  第六章的總結部分,作者把落腳點重新放回中國現代性的問題上,作者認為在嚴復構想中,其是希望能夠會通中西,走一條折中的道路,但這條道路最終似乎沒能走完,也沒能成功。這部分也涉及到了一些關於對“自由”的定義(《論自由》中對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也有所提及)以及五四運動的影響與余敘種種。作者行文間頗有孫文那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意味。

  該書個人覺得有一不足在於,作者不知為何選擇忽略了嚴復支持袁世凱稱帝這一重大的政治行為,該政治行為在嚴復一生中應該說是影響重大的(對身後名的評價也影響深遠),很可能也是因此影響到了其主張的抒發。但無論如何吧,該書對於我了解嚴復、了解近代中國思潮的演變,以及從私人世界領域去窺探思想史的闡述視角,對我還是有相當裨益的。

本文标题: 《惟适之安》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5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末日的仪式读后感1000字裸色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