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雁》影评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17 08:30: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放雁》是一部由周耒执导,李恩平陆秀芳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放雁》影评(一):生存与舆论的灵魂摆渡天琴郎李恩平是个90后,他出身农村,在天津某艺术学院学习音乐表演。李恩平的父亲多年外出,几乎放弃了对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

《放雁》影评摘抄

  《放雁》是一部由周耒执导,李恩平 / 陆秀芳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雁》影评(一):生存与舆论的灵魂摆渡

  天琴郎李恩平是个90后,他出身农村,在天津某艺术学院学习音乐表演。李恩平的父亲多年外出,几乎放弃了对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了挣钱养家和交学费,要强和倔强的李恩平顶住生存和舆论的压力执意要走反串女生的表演道路,而他表演的非遗项目天琴妩媚妖娆,被斥为人妖,就在这样的处境下,李恩平依然坚持了下来。“经常会面对流言蜚语,但是我都不理会。” 李恩平说。

  周耒导演表示这部片子通过特定人群以非虚构影像方式记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表演艺术,主要凸显了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剧中主人公出生于农村,家庭很贫困,但是他在通过表演挣生活费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阶层,他或许可以进入高级酒店,但他需要为几百块的演出费挣扎,在这一过程中,他可以从农村穿越到城市,从而可以延展到整个国家层面,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但也存在一些挣扎的阶层。(中国民博公众号)

  《放雁》影评(二):他,放的是燕子还是大雁

  有很长一段时间,回忆起远在南方边境的家乡的时候,我的面前都会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边有石头和木楼。在木楼里,老魓公弹着古古旧旧的一把琴,脚上叼着铜马,嘴里喃喃有词。

  在另一个相似的梦境里,魓公骑着马带着他的天兵天将巡视着被雾气笼罩的村寨。雨水来了,日光来了,稻子慢慢熟了,小阿侬们渐渐长大了。

  “放雁”是魓(bad)公系民间信仰的诸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壮语念为“tso:ng eng”原音应译为“放燕”。在“放燕”阶段,魓公需要呼唤鸟雀传信,上天请神。而后,有魓公把这一阶段唱的调子改编成了可以弹唱的歌曲。再后来,《放雁》成了天琴表演最著名的曲目之一,还自带了“雁书”的背景故事板,描述鸿雁传情的动人故事。

  随着天琴被女子表演团体带到外地,“放雁”远比“放燕”本身更为人所知。就如同“天琴美女”成了金龙垌最著名的一张名片,而原本“传男不传女”的作为法器的天琴,隐没为民俗旅游节的背景板。

  前不久与一位壮族学者讨论“放雁”,他认为“雁”应当是“燕”的误写,因为在魓公系民间信仰流行的地区,多为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几乎没有大雁栖息,常见的鸟类是燕子。“燕”与“雁”的分隔,大约正是天琴作为通神法器与娱人乐器的分隔。

  燕,是传统,是男性专有的法器,用以通神消灾,护佑村寨;

  雁,是现代,是女性表演的乐器,用以娱乐传播,拉动旅游。

  他,一个年轻男性,自称天琴郎。在传统中,他拥有学习和继承天琴的性别资格。但他学习的是天琴的表演,他将天琴带入他改编的“性感天琴舞”中,着露脐装,浓妆,大幅度舞蹈。他想红,他成功了,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

  传统一片哗然,村民指责他是“人妖”,“糟蹋传统”。他长期承受着来自传统社会的压力。但为了挣钱,他仍然坚持。影片《放雁》把镜头对准了这么一个传统的叛离者,耐心地、抽丝剥茧地,展现他的日常和他的自我表达。

  他说自己家庭不幸,父亲失位,家暴。母亲多病,照顾年幼的弟弟。

  他说他其实也没有完全弄清楚自己的性别认同和取向。

  他说别人的蔑视是他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个传统社区的边缘人,一个疑似跨性别者,他在村子里是一个弱者,被社区排挤,缺乏家庭支持。在外面,他是被猎奇的眼光把玩的“奇观”,是被凝视的弱者。从这一点上分析,影片《放雁》实属难得,同为在地文化成员的导演周耒,没有将“奇观”视为“奇观”,而是尊重他作为“人”的表达,与他和他的母亲一同合作完成了《放雁》这部影片。使得一个处于弱势的家庭的意图与声音得以被传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排挤他的村寨社区,是否就是强势群体?

  抛开“美女村”光环的双蒙,是一个坐落于遥远西南边陲的小村子,是无数在现代化过程中凋敝的村落缩影。空巢化,老龄化。尽管魓公们依然从事着传统的驱邪职业,但在天琴被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他们是没有话语权的。即使他们对“天琴郎”式的商业表演表现出愤怒与不满,每年的侬垌节舞台上,照样活跃着“天琴郎”的身影。当“天琴郎”们代表天琴走出村子,在别的地方展示“天琴形象”,他们只是默默守在村落社区中,隐身,无声。他们同样边缘,或者说更边缘。当“放雁”因为找到与主流话语对话的途径而得以在主流社会中登堂入室,接受掌声与欢呼,“放燕”反而成为了误读的音节。

  诚然,作为一部影片,《放雁》无法面面俱到。但叙事线索中过于明显的主角与传统压力的矛盾,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戏剧的二元冲突吸引,忘却了个体单向表达之外群体表达的集体失声。我们很可能会被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坚持打动,而将对他不满的人置于我们的对立面上,视其为“加害者”。尽管这些“加害者”——曾经的文化权威们,早已被现代化缴械夺权。

  《放雁》影评(三):他,放的是燕子还是大雁

  有很长一段时间,回忆起远在南方边境的家乡的时候,我的面前都会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边有石头和木楼。在木楼里,老魓公弹着古古旧旧的一把琴,脚上叼着铜马,嘴里喃喃有词。

  在另一个相似的梦境里,魓公骑着马带着他的天兵天将巡视着被雾气笼罩的村寨。雨水来了,日光来了,稻子慢慢熟了,小阿侬们渐渐长大了。

  “放雁”是魓(bad)公系民间信仰的诸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壮语念为“tso:ng eng”原音应译为“放燕”。在“放燕”阶段,魓公需要呼唤鸟雀传信,上天请神。而后,有魓公把这一阶段唱的调子改编成了可以弹唱的歌曲。再后来,《放雁》成了天琴表演最著名的曲目之一,还自带了“雁书”的背景故事板,描述鸿雁传情的动人故事。

  随着天琴被女子表演团体带到外地,“放雁”远比“放燕”本身更为人所知。就如同“天琴美女”成了金龙垌最著名的一张名片,而原本“传男不传女”的作为法器的天琴,隐没为民俗旅游节的背景板。 前不久与一位壮族学者讨论“放雁”,他认为“雁”应当是“燕”的误写,因为在魓公系民间信仰流行的地区,多为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几乎没有大雁栖息,常见的鸟类是燕子。“燕”与“雁”的分隔,大约正是天琴作为通神法器与娱人乐器的分隔。

  燕,是传统,是男性专有的法器,用以通神消灾,护佑村寨;

  雁,是现代,是女性表演的乐器,用以娱乐传播,拉动旅游。

  他,一个年轻男性,自称天琴郎。在传统中,他拥有学习和继承天琴的性别资格。但他学习的是天琴的表演,他将天琴带入他改编的“性感天琴舞”中,着露脐装,浓妆,大幅度舞蹈。他想红,他成功了,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

  传统一片哗然,村民指责他是“人妖”,“糟蹋传统”。他长期承受着来自传统社会的压力。但为了挣钱,他仍然坚持。影片《放雁》把镜头对准了这么一个传统的叛离者,耐心地、抽丝剥茧地,展现他的日常和他的自我表达。

  他说自己家庭不幸,父亲失位,家暴。母亲多病,照顾年幼的弟弟。

  他说他其实也没有完全弄清楚自己的性别认同和取向。

  他说别人的蔑视是他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个传统社区的边缘人,一个疑似跨性别者,他在村子里是一个弱者,被社区排挤,缺乏家庭支持。在外面,他是被猎奇的眼光把玩的“奇观”,是被凝视的弱者。从这一点上分析,影片《放雁》实属难得,同为在地文化成员的导演周耒,没有将“奇观”视为“奇观”,而是尊重他作为“人”的表达,与他和他的母亲一同合作完成了《放雁》这部影片。使得一个处于弱势的家庭的意图与声音得以被传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排挤他的村寨社区,是否就是强势群体?

  抛开“美女村”光环的双蒙,是一个坐落于遥远西南边陲的小村子,是无数在现代化过程中凋敝的村落缩影。空巢化,老龄化。尽管魓公们依然从事着传统的驱邪职业,但在天琴被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他们是没有话语权的。即使他们对“天琴郎”式的商业表演表现出愤怒与不满,每年的侬垌节舞台上,照样活跃着“天琴郎”的身影。当“天琴郎”们代表天琴走出村子,在别的地方展示“天琴形象”,他们只是默默守在村落社区中,隐身,无声。他们同样边缘,或者说更边缘。当“放雁”因为找到与主流话语对话的途径而得以在主流社会中登堂入室,接受掌声与欢呼,“放燕”反而成为了误读的音节。

  诚然,作为一部影片,《放雁》无法面面俱到。但叙事线索中过于明显的主角与传统压力的矛盾,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戏剧的二元冲突吸引,忘却了个体单向表达之外群体表达的集体失声。我们很可能会被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坚持打动,而将对他不满的人置于我们的对立面上,视其为“加害者”。尽管这些“加害者”——曾经的文化权威们,早已被现代化缴械夺权。

本文标题: 《放雁》影评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6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蜀汉酒楼》的观后感大全《金钱与我》影评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