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录》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发布时间: 2020-10-14 08:30: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议事录》是一部由阿历克斯·杰宁斯琳赛·邓肯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9-11-26(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议事录》精选点评:●表演一如既往的稳,前半部分一些梗还是看不懂,但是大概齐的主要戏剧冲突还是把握住了,后面一泻千里的感情

《议事录》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议事录》是一部由阿历克斯·杰宁斯 / 琳赛·邓肯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9-11-26(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事录》精选点评:

  ●表演一如既往的稳,前半部分一些梗还是看不懂,但是大概齐的主要戏剧冲突还是把握住了,后面一泻千里的感情戏有些落入俗套,只能说是在内容上圆了头和尾,有丝丝遗憾。AJ真是太优雅了,又有小俏皮。

  ●作为对80s英国政坛了解不够因而无法跟上各种梗的观众,类似题材还是更喜欢skylight。明明是没有interval一气呵成,剧本却觉得并不连贯,起承转合衔接不够自然。我非常喜欢Alex Jennings和Lindsay Duncan,但这部戏里面两位都没什么惊喜,角色对于他们而言都太安全了,完成得不坏但亦不动人

  ●AJ:It’s always been you. LD: 你忘了我是你第二任了么……?

  ●@IFC 前半段几乎skylight翻版,政见不合夫妻吵嘴真是看不腻,保守党团建去看Hedda Gabler笑死。结尾差点意思,十五年前的母子冲突和疑似出轨,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层级的shame,好在演员哭得够动人…这时候竟然zoom in,摄影师你是魔鬼吗!

  ●Lindsay Duncan和Alex Jennings神仙打架,两个人的演技都稳得一批,对角色把握得十分到位。政治和家庭故事融合的不错,台词设计很巧妙,前面的伏笔到最后的爆发不算新颖,但戏剧的矛盾冲突以及整体性表现出来了。AJ好温柔哦,最后那幕还是哭挺惨的。

  ●主流的manly的不事沟通的父亲 爱孩子却下意识做错了事的母亲 而时间、时机从不等人 共同的秘密让谁也不好过 立场和私生活的误会 她想用真相换内疚的解脱 从不提起的“冷漠”作为保护 因为对孩子的爱而起的转变

  ●去年在NT Backstage Tour的时候正好是这个戏在技术合成,当时看了下介绍感觉是个走《天窗》路线的Two-hander,结果真就是《天窗》X《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呗...演员的表演还是值得一看的,但前三分之二过多的上世纪英国政治梗让人心累。赞美熟肉制作者,当代古登堡!

  ●两位主演的演技简直无可挑剔!剧本也十分优秀。前八十分钟两人充满讥讽的对话真让人想不到这个温情的结局。

  ●纯对话,片刻不停,高手对招。Lindsay Duncan和Alex Jennings太可以了,毕竟只有这两个人,一个景,全靠他俩带,氛围把握也太好。背景是1988年撒切尔第二次连任,但是保守党丈夫和工党妻子是争论点和3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英国大选的今天是何其像。Simon Woods不愧是给卫报工作过的人,字字机锋。

  ●2019.9.14 Lyttelton Theatre. 光是看到这两个人站到你面前都已经超级激动了. 场景什么的都很棒.故事还行. 票是真的不容易买到呢.

  《议事录》影评(一):游走在理性和感性边界的扎实年代剧

  #Hansard# 《议事录》是我喜欢的那种剧,非常稳。很典型的政客家庭的嘴仗,所有前置的故事靠对话一层层展开。看似冷静而富有公众立场的政见之辩,使得前半部分虽然不新但依旧很精彩,讽刺力全开后输出可观。

  后半部落回“家事”,双方彼此试探中都有些狼狈,然后像是突然打了一下方向盘,理性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的态度都落回最为感性的初源,而从回忆中带出来的后悔和遗恨,恰恰指向角色前半部观点的其中之一。把刚开始感觉零碎的点都串联得非常自然。

  再回去细想,前文铺垫里若有似无的一些悬念就显得很妙,性少数问题的感情牌很基础但也很有效。仔细一想,是适合和《一抹色彩》联合观看的作品。

  当然政治剧而且还是年代政治剧,不可避免会有环境和文化差带来的隔阂感,特别在笑点的接收上。这是整个观看过程里,政治敏感度不高的观众可能需要“熬”的部分。NTLive开头关于1988年政治背景的介绍非常有用,在后续剧情的理解里助益不少。各位观看的时候千万别迟到。

  而要说最为享受的部分,其实是民众心理分析。妖魔化政客和政策是非常简单的煽动手段,而政客们躲在集体行为和心理解读背后的说辞,通常兼备狡猾、无耻和“虽然但是”的人性洞察。It’s easier to be majority一段绝妙,三十年后大洋彼岸的我也能获得共鸣。

  另外,“高高在上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付出代价的从来不是你”“在剧场里的都是敏感而有同情心的人群社会效用最低”“教育是要狠心让人独立学会”等等一系列的命题,不见得多特立独行,也没有多见骨见血,但如果你是一个原因思考的观众,在双方的论点中,享受逻辑与诡辩的同时,也收获了隔岸观火的快感——毕竟这些命题离我们还是很远。

  两位演员的表演和情绪跟作品本身的节奏很匹配,有端着的开端,结尾的崩溃才显得更加人性化。而身份限定所能给到的自矜的撕咬,完成度也非常高。政客家庭内景,尤其是Lyttelton的镜框式舞台,在这个主题里其实能带给观众一点窥私的隐秘快感。影像也就足够让人逐渐入戏了,最后揭秘时心里居然也难免一丝刺痛。

  最后的“收”也完成得很快。看着坦诚一切结束,胸口留着巨大空洞和伤口的两夫妻,又能够生活下去。而作为观众,却还要恍惚半晌。还是会感叹,人这种生物的韧性出色至此。而这个本子所有的使命,我认为都准确且利落地完成了。

  《议事录》影评(二):是琐碎日常的日记本,也是事无巨细的议事录

  蛮短小精悍的半政治半家庭剧,是我喜欢的一针见血的风格。两人政治戏初尝试,意外地消化得还不错。 前半段你来我往的政见辩论里,左右横插了很多似乎毫不相干的论题。工人阶级与精英阶级、同性恋的可接受性、剧场里的人读小说的人和议院里“真正干难活”的人...政客振振有词地将矛头指回选民,认为是后者一次次选择了自己;“左翼代表”拍着桌子大喊“是你们给民众创造情绪”。撇开这一部分里面许多因文化隔阂导致的笑点不一致,我倒是挺享受所谓“政治对立”带来的来回攻守。 后半段里,理性陈述与来回驳斥突然转了个弯,在前面悄悄插入的情感铺垫里落到了家事上:情妇的转正、花园里的狐狸、丈夫每周三的去处、妻子的酗酒,还有那本捅破窗户纸的日记本。于是前半段关于同性恋的情感冲突一下子与失子的伤痛连了起来,又接着撕开了两口子十几年来不愿谈论却在一点点侵蚀感情的隐形伤口。 现在回头想来,用后半部分的“失子”家事能串起不少前半部分化在了家长里短的碎片政见里:一边是父亲/政客的“我为你好”,对同性恋的儿子是用心良苦的“在主流群体里总是会更容易些”,为自己的政策辩解“人们喜欢不变的保守的东西”;另一边是母亲的痛心指责——“你怎么能让一个困惑的孩子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作为女性的无奈——“男性相信自己的成就来自与生俱来的才华,女性却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不断证明”。 虽然有着两人戏里免不了的大量对白,但是加上夫妻间的敷衍“捧哏”和极为精准的讽刺之后,前半段彼此节奏错位的政见辩论还是很抓人;两位演员演技实在出色,情绪节奏的把握也极佳,从克制到爆发到突然的收回,后半段咽在喉咙里的忏悔都透在了眼眶里不断打转、最终纵横满面的泪水里。 结尾两人迅速的情感控制收得很好,虽然泪流满面虽然花洒一地,还有宾客要会还有午餐要聚,生活还要继续。我很喜欢本剧的一点,是它像把极利的刀刃切入了两人的伤口,未及见血,就有钻心的疼。切除烂肉确是痛苦的,两人之后的路也未可知,是破罐破摔还是能共同面对吐露出来的悔恨,似乎不复存在的信任与“我只有你和他”的初心又能否拾回?本剧要阐述的和抛给观众的空白,都能让人回味很久。(关于夫妻因失去孩子而互相憎恨报复,更drama的推荐一下《蛇蝎女佣》/wink) 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议事录是什么意思,看完之后才惊觉本剧剧名起得多么恰当和巧妙。时间、地点、事件。是夫与妻的埋怨指责,又是左右派的对立辩论;是琐碎日常的日记本,也是事无巨细的议事录。

  《议事录》影评(三):看剧计划外的意外之喜:费脑、刻薄而有趣的文戏

  

本来是一部在计划之外的剧,却意外遇到了喜欢的类型。整部剧只有一个场景和夫妇两个人物,通篇都是二人的争论,但无论是涉及的话题范围、讨论深度还是表达方式上的刻薄有趣,都足够吸引人,两位演员也非常到位,是略微有一些知识门槛、看起来费脑但有趣的文戏。

剧情设定的背景是1988年撒切尔夫人任期的政治举措引起的社会变动,主要的背景事件大概有自由市场经济、煤矿关闭、颁布限制同性恋的法规,夫妇二人争吵的许多观点也是围绕这几件事。在剧情正式开始前,有几分钟的短片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如果不太了解英国这段时间的社会状况(比如我),介绍短片会非常有帮助。(短片里对同性恋的限制法规让我震惊又意外,反思下来确实是我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觉得女性执政人的政策总会对少数群体包容和友好。)

前半部分两人的争吵主要是围绕政治和社会问题,丈夫是撒切尔政府的保守官员,妻子则比较偏向左翼(看这一段的时候我脑子里反复盘旋之前听的播客里的提问 “政治立场不同可以谈恋爱吗”),之后也涉及到文化、女性主义,最后落到两人作为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看的时候集中于大量而密集的台词信息,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很想找一找有没有剧本可以细读。

时长过半之后我就开始好奇这样一部通篇都在争论的戏该如何收尾,之后的走向在意料之中但自然而合理,个体的经历与前半段的观点争论也互相照应。再一次印证了,划分、排斥和打压所谓“异类”宛如林间纵山火,甚至无法预料谁会被卷入其中。

中间一段两人对于小说和剧场的争论,在剧场观看的时候有种奇妙交互,代入感太强,剧场里密集响起心照不宣的笑声。争论中出现的作家和作品,比如伍尔夫、多丽丝•莱辛、伊恩•麦克尤恩、《女太监》(还有一些不了解的,其实是想记下之后查,然而实在记不住),虽然不知道也并不太影响整体观看,但能够get到的时候,还是会有种抓住彩蛋的快乐。印象中有一句大意是“在教育上的高额花费并不意味着他们学到的都是正确的”,在心里默默鼓掌三分钟。

虽然从情感和立场上我都对妻子更有共鸣,但必须承认的是,看到丈夫说:你们这些沉迷小说和剧场的人才是内在更空虚的人,的确有被直戳痛处的感觉。这两年也一直无法坚定地给自己一个答案,对书、戏剧、电影的大量输入背后,究竟是不是因为我的精神世界更加空无和脆弱,才必须有丰富又强大的外来资源支撑。

  《议事录》影评(四):本以为是个充满各种嘲讽的、虚情假意的夫妻干仗双人相声,妹想到最后看得我好难过

  #今天买票了吗# 《议事录》影像放映,2020.08.29 天桥艺术中心e

  本以为是个充满各种嘲讽的、虚情假意的夫妻干仗双人相声,妹想到最后看得我好难过……以至于忘记拍座位视角图了otz

  故事发生在八几年撒切尔内阁时代,但是前半程的一些讽刺我看现在也蛮适用的。

  后排坐了两位擅长跟着屏幕里英国观众笑声念出“哈,哈,哈”,以显示自己对于英国本地梗十分熟悉的观众,前十几分钟一直有人迟到,入戏略有困难。

  有些“本地笑话”可能跨国之后会让人不明所以,更不用提很多政治笑话……em,这个门槛如果不提前做功课还有点难跨。

  (除了对欧洲大陆和美国人的永恒嘲讽2333)

  90分钟的剧真的好紧凑,我最开始以为这不过就是英国人最擅长的两性婚姻夫妻关系的互相攻击+两党政治派别上彼此攻击——中途我还不止一次感慨“哈,性别刻板印象”“哈,小肚鸡肠”“哈,men”觉得很多冲突甚至很适合用来表现现今微博上能看到的两拨人——妻子的工党观点aka某些我除了性别议题以外只能敬而远之的“x权kol”,丈夫的保守党观点aka让我觉得部分赞同但是忍不住对他们既得利益党嘴脸掀桌的“理智派五毛”。

  看他们吵架看得我仿佛重温微博吵架走向,头痛[允悲]

  然而本剧之所以打动我的地方是一个剧本技巧。

  【以下有剧透】

  我以为丈夫作为一个虚伪的政客,说“我之所以回来,是因为我还爱你”是谎话。

  我以为妻子说“周三一夜没有回城里公寓”又自己坦诚自己是小三上位,感觉丈夫真的出了轨。

  我以为夫妻两人互相攻击的时候说的那些关于女性主义和对于同性恋等少数群体认知的话只是相互刺伤的武器——

  没想到,舞台那么一个屋子的场景,甚至在不断做东西吃东西的狭小空间,最终容纳了他们(两党)争论的内容。

  外在的、非常大的政治议题,那么多道理,都内化进一个室内的场景了。

  长久的裂痕,从彼此相爱到互相攻击,原来终有原因,再加上无休无止的鸡毛蒜皮和对出轨的怀疑。

  在这间屋子里有丈夫对孩子最初的期盼和带他打球的爱,有母亲抱着他赞美他的爱——然而(这算个被人用过多次的梗啦),他们反对的厌恶的事情,终于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发生了,并且由于母亲下意识的厌恶导致了孩子自杀。

  放到现在,2020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观念保守的人究竟怎么接受一个以为会被家长接受,女装出柜的儿子?还会像这个母亲一样厌恶到呕吐吗?

  政治家的虚伪之处就在于,一边被儿子死亡的真相和童年的纪录片虐到满脸眼泪和鼻涕(天呐优秀的演员是不是都能拖着鼻涕说大段台词的!去年北京拉赫蒋奇明是一个,这位是我看到的第二个了[费解]),一边还忘不掉对他有重要作用的人要来吃午饭社交……

  这种分寸拿捏得真的好。演员太棒了2333

  老实说结尾结在夫妻俩满脸眼泪地预备招待客人还在彼此坑,我有点震惊也觉得符合前面台词提到的妻子对丈夫工作的配合……吵架到这里可能也就走到尽头了,招待客人可能算是个情绪的缓冲吧。

  ……最震惊我的是,他俩居然看上去还真的彼此相爱啊[哆啦A梦吃惊]

  评分8/10。很值得看。

  扣分缺点:去掉嘲讽、隐喻和政治笑话之后,单独回忆剧本的结构其实稍微有点糙,就是感觉在表现妻子的“神经质”和丈夫的“政治家冷漠”上还可以再强化、夸张一点,现在的感觉丈夫更像一头普通的、温和的社畜(当然用YM/YPM去要求是我不对);结尾感觉实在有点糙;跨国跨文化对本地梗的理解障碍略有点大。

  以及最后我承认,我中间可能因为受影响+困,错过了几句台词——丈夫的那个星期三去的地方,到底是啥来着?

  《议事录》影评(五):精炼流畅的半政治半家庭剧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nsard

编剧:西蒙·伍兹 Simon Woods

主演:亚力克斯·詹宁斯 Alex Jennings

林赛·邓肯 Lindsay Duncan

这部戏其实买票前对它并没有特别高的期待,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非常精致流畅的一部话剧。仅有两个角色,唯一的布景就是主角家的客厅,所有的戏剧冲突都通过男女主角的对话来营造。整部戏的前半段的政治家庭嘴仗,信息量巨大,讽刺、幽默,彼此你来我往毫不相让的试探。在激烈的政见碰撞下隐藏着家庭20年前的创伤,非常自然而然的逐步揭开男女主角之间的误解和家庭隐忍下的痛苦,在一层层的压抑后瞬间爆发,揭露谜题。

因为政治剧的特点,文化的冲突,语言的障碍,相应历史背景知识的缺失难以避免,这让这部戏确实有一定的理解门槛,尤其在一些讽刺幽默的笑点GET上确实有一定难度。NT LIVE在整部戏开始前通过一个短片简短的介绍了整部剧当时的历史背景,倒是帮助非常大,千万不要错过。背景设定在1988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8年执政期间的英国,当时的比较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大致有:自由市场经济、修建海底隧道、关闭煤矿、颁布同性恋限制法规等。而前半段夫妻双方的政见辩论也主要围绕这几个话题之上。

当然即使因为“政治”“社会”敏感度上的相对迟钝导致的理解碎片化,也并不影响观众在主角流畅自然的演技的带领下入戏,哪怕看不懂前半段的全部部分,也并不影响观众在碎片中被一次次戳中内心,自然地代入主角的悔恨、痛苦之中,顺理成章的被戳中痛点。

剧中丈夫的身份是保守党人士,是撒切尔政府的官员,而妻子的政见则更偏工党,同情左翼和工人阶级。双方在争执过程中,各种文化、社会问题你来我往。伊顿公学等私立学校毕业的精英阶级组成的保守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永远自信不可一世的男权和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才能被认可的女性政客刻板印象引发的争执,爱好文学看剧读小说的“文人”妻子对高高在上的执政党的讽刺,从政的“真正干活”的丈夫的反驳“你们沉迷小说和剧场只知抱怨的人才是内在空虚的人”。对于性少数者相关限制政策的讨论,丈夫利用“青少年应该被引导成为多数,这样以后会走的更容易”为政策所做的辩解,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更加巧妙的是,两人政治辩论看似不接地气,但每一句争执又自然而然的裹挟着生活琐事带来的偏见,隐藏在政事冲突下的内里又巧妙的落在了积累了几十年的家事之上。

妻子对丈夫家族所在的“精英阶层”的冷漠无情的指控,妻子小三转正的身份,妻子对丈夫畸形原生家庭的讽刺,丈夫总是消失的星期三,妻子的酗酒,花园挖洞的狐狸,丈夫当年为儿子准备的草坪,而最终在话题转向同性恋话题时揭露了这个表面体面的政客家庭隐藏的秘密和最深的创伤:他们唯一的儿子的死。

男女主角在这部戏里面贡献了非常精妙绝伦的演技,从开始的矜持,情感控制的非常精妙,尽管吵得无比激烈,但却毫不失控,哪怕在高潮点,演员观众已经全部涕泪横流,却又不是刺刀见血般的一剑封喉,而是那种小钝刀的隐痛,虽不见血,但是却非常疼。演员的节奏掌控非常厉害,整个情感的起承转合非常利落。前半部分的刻薄、隐忍、控制,女方“如果我们女人歇斯底里,你们男人就不会听我们说什么了的”的讽刺,一直到男方把花盆打翻,“你为什么还不换掉睡衣”的爆发,陈年的秘密的揭开,俩人的忏悔、痛苦、悔恨、控制不住决堤而出的泪水。然而,最后抹去泪水,生活仍需继续,客人仍会来访。

整个舞台布景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客厅,镜框式截面的设计,整个布局设计非常真实,也有种对政客家庭的窥视感。灯光营造的窗外自然光线效果,也让整个舞台效果更加逼近真实。

非常惊喜的一部剧,强烈推荐。

本文标题: 《议事录》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5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达道里》观后感精选《太乙仙魔录之灵飞纪 第三季》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