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

发布时间: 2020-10-09 10:59: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不尽的伤悲,同样的慈悲。——《人间世》中的来来往往大题只能小做接下来几期专栏,我将围绕“生命和生死”这个话题,做一些探讨。生命无常,生死相续,这是佛教最基本人生观。但要说清楚生命中的苦难和生死面前的苦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要“被动地”接受

生命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

  不尽的伤悲,同样的慈悲。

  ——《人间世》中的来来往往

  大题只能小做

  接下来几期专栏,我将围绕“生命和生死”这个话题,做一些探讨。

  生命无常,生死相续,这是佛教最基本人生观。

  但要说清楚生命中的苦难和生死面前的苦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要“被动地”接受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打击、承担生死带来的恐惧分离,似乎成了一个不容质疑、不能回避的话题。

  因为“生命和生死”的话题,犹如呼吸一般,如影随形,却很少有人在意。

  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围绕两季电视纪录片《人间世》慢慢展开。

  众多纪录片中,唯独这个,让我至今仍然每看一次,都泪流不止。

  医院的微缩人生

  

  《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周全执导的医疗新闻纪录片,分为第一季(十集)、第二季(十集)和抗疫特别节目(六集)。

  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很多难解的人生谜题,也只能在极其微小的个体上,才能寻找到意义,尽管这种意义不具有普遍性,但意义能够让人反思,便是价值。

  每一季的拍摄,摄制团队都需要“蹲守”瑞金医院长达一年之久。

  为了拍摄不同科室、病种和主题,要跟随医生、护士、家属日夜守护病患,拍摄中,常常需要忍住镜头背后的悲伤。

  让我们跟随纪录片,一起静静看一看,来自医院这个集生与死、笑与哭、熄灭与重生、告别与团聚的“微型社会”所上演的生命百态,或许更为直观。

  告别早已开始

  

  第一位病人是一位32岁的男子,送到医院时没有了心跳。

  20分钟心肺复苏,多位医生交替接力,最后患者活了过来,但属于急性心衰,需要马上找到原因,进行心脏手术。

  家属看着病床上插满仪器导线的他,捂住嘴不敢哭出声来。

  大家都希望他能撑到手术。

  第二天早晨,再次出现心脏微弱到监护仪几近检测不到,已经来不及去手术室了,医生直接在病床前进行心脏手术,直接在病人晃动的身体上找到出血的动脉。

  但最终没能挽回生命,心跳还是停止了。

  片中说:“有的时候,医生拼尽了力气,也没有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

  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生死问题的一个天然悖论,对医学最后的唯一寄托,却无济于事。

  医生、家属、患者,尽管身份不同,感受不一,但对于活下去的渴望,毫无差别。

  大多数人,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分离,都是极难接受的,尤其是在抢救室外隔窗看着医生护士在努力,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

  犹如野外狂风中点燃的一颗蜡烛,每个人都想伸手护住烛光,奈何风太大,四面吹拂,根本无法周全。

  而每双手连着的一颗颗焦灼的心,也只能跟随着蜡烛时而奄奄一息、时而蹿起火苗、时而左右摆动,却无可奈何。

  生命之间的告别,什么时候开始?

  其实,所谓的告别,从你面对那颗脆弱的烛光时就开始了。

  如同你的悲伤,并不是在眼前的生命终止之时才开始的一样。所谓洪水猛兽,就是早已泛滥成灾,并且不知所终。

  不接受的终究会到来

  

  第二位急救患者是一个24岁的男子,因为吃了一顿海鲜,下消化道大出血。

  医生只能为他进行血液净化。

  “一息尚存,医生就不会放弃”,在这样非亲非故却又需要尽职尽责的抢救中,足以窥探到缘起法则的身影,本是不同际遇的人生线条,在生死面前,竟然能够同时交汇。

  家人除了合十双手祈祷,再也没办法。

  他们的祈祷在颤抖的双手和滚烫的泪水中,是万分焦急的,但相信也是无比真实的。

  人们共通的本性,在信仰的安立层面,显现为只有危难无助之时,才会愿意寻找依靠。

  如同一匹刚强难调的野马,在草原上被狮子围攻,被咬得再无力挣扎时,才会低头认输。

  不是为时已晚,而是爱莫能助。

  通常,我们会发现,越是心急如焚,越是想要起死回生,却总是事与愿违。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需要交给生活和时间。

  在生活中想明白自己的出路,在岁月中验证这条出路的可靠性,二者合一,才算得上有所准备面对生死。

  八个小时抢救之后,患者有了一线生机。

  家人嘴里不停地对医生说谢谢,但表情仍然仓惶麻木。

  紧接着,上消化道又出血了,在艰难协调下,血液中心只能再给800毫升血液进行抢救。

  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自己大学时主动参加无偿献血,多年后,家中一位亲属需要输血急救,我当年的献血证明派上了用场。

  这是当代法理对于道德和义务的最好诠释,按佛教的观点则是,自利必先利他,利他即是自利。

  所有的医疗措施都毫无保留加上了,但医生告诉家属,他们在死扛,家属也应该有心理准备。

  最终,还是失败了。

  此时,急诊科医生已经48小时没有合眼了,接连抢救了几位危症患者。虽然身心俱疲,仍然守护着。

  片中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恐怕是对医生最好的注脚了。

  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次机会,却还是不能闯过难关。”

  请务必理性接受生死

  

  上述两次抢救都失败了。

  有人会问,医生交替按压的手、无数的汗水、焐热血液的手、数小时的不合眼,这些都是徒劳吗?

  还真就有患者家属一时接受不了治疗失败的结果,闯进监护室,用手掐住医生的脖子,殴打辱骂。

  这一幕被监控视频如实记录下来。

  片中说, “要亲人活,这种心情有多迫切,每个人都能体会,但是医学存在着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

  当然,上述24岁的男子的家属,在中秋节时给医生发信息,表示感谢和慰问,他们需要时间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但也并没有因此忘记感恩。

  大多数人的眼中,佳节团聚、好运连连,以及大难不死、抢救成功,才能够被接受,但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啊,且这两面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个世界本就不会按照每个人期盼的样子而成立。

  生活中上演的悲欢离合、死死生生,也都是如实的呈现,不会因为你是否愿意接受而增减半分。

  所以,面对苦痛,既不能蛮不讲理地任性,也不能自以为是地随性。

  所有的不接受失败、不接受死亡、不接受分离的悲伤,唯有两种方法能够消解:

  一是看到众生的疾苦,二是愿代众生受苦。

  这是从自私走向无私的过程,无比艰难,但值得追求。

  生命延续的方式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27岁男子,右心房长有恶性肿瘤,在当地医院开胸后无法切除,又关上了。只有瑞金医院能够为其心脏移植。

  与此同时,另一位50岁患者脑死亡,愿意捐出心脏。他是幸运的,选择权在患者手上,最后他决定“赌一次”,换掉心脏。

  医生长途开车到223公里之外的常州,亲自去取刚摘除的心脏。

  生死时速,在手术床上等待的病人不知道的是,医生两端时刻联系,紧密对接。

  “这颗心脏,在外人眼里可能血腥;但在医生眼里,它光洁、温润、神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在患者那里,是他活下去的唯一机会。”

  手术很成功,但没有人知道,主刀主任是带着病痛上手术台的。

  这位主任一年做心脏手术多达700台,大多都是危重病。

  这种生命的延续是动人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1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5.8万个,累计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6万例,肝脏、心脏、肺脏移植多个单中心移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人体器官捐献数与移植数均位居世界第二。

  星云大师说:“器官捐赠,遗爱人间,是为处世的密行。”

  对亲人的怀念,不一定只有墓地、纸火,更多的还有祈祷和祝福,其实大家忘记了,还可以在更多的生命中得以延续。

  片尾,播出几组数据,2019年,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1803名病人,70%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1.5%。

  急诊室共收治7412人,死亡474人,急诊抢救室入院人数266人,231人抢救成功。

  这些数字背后,对于医生而言,“每一次都是实战,没有一次演习。”

  本片是急救专题,所以每个患者的救治都是刻不容缓的。

  生命在生死面前,没有高低贵贱,同样,伤痛在生死面前,没有孰深孰浅。

  唯有看到生命的平等,才有接受的无常的可能;唯有感受生命的易逝,才有出离的决心;

  唯有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才有可能走出伤悲、走向慈悲。

  祝你生死自在!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标题: 生命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3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每日心情分享之我的假期。一个第三者的含泪自白:“原配在2楼生孩子,我在18楼堕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