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天堂》观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0-06 08:33: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最后的天堂》是一部由卢西恩·平蒂列执导,CostelCascavalDorinaChiriacGheorgheVis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最后的天堂》精选点评:●现实的暴力。●超棒!●可以一看。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精选

  《最后的天堂》是一部由卢西恩·平蒂列执导,Costel Cascaval / Dorina Chiriac / Gheorghe Vis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天堂》精选点评:

  ●现实的暴力。

  ●超棒!

  ●可以一看。

  ●铁幕这一边的国家在转型之初,状况都差不多,恣意任性的青春,只属于官二代们。

  ●影响深远的过去,造成了始终绕不过的遗憾。出身无法改变而婚姻选择则是改变的一次契机,只是感情最终却需要被制度所裹挟而变得极具代价。放下女孩那一刹那就意味着随着田野去往天堂

  ●我非常喜欢这个老愤青

  ●老愤青说道:”为什么一定都要成为塔可夫斯基和贝拉-塔尔呢?

  ●无缘无故的爱

  ●1、隔着马路的相望;2、上帝视角下的麦浪翻滚;3、关于猪的隐喻;4、长镜头所蕴含的静默与爆发。

  ●这爱情好畸形凄凉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一):最后的天堂

  这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蕴涵可怕的想法, 可怕的词汇和图象。 在这之下, 简单, 但对共产主义之后罗马尼亚人生活的详尽的分析令人动容。 简单的动作,颠覆美国电影, 显示新"资本家"思路的病理性预兆, 适应变革中的东欧国家。 共产主义之后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心碎与阴差阳错的交际.忠于原作的情节发展与与众不同的剖析.曾经沐浴在青春的美好,又因为爱而分别。看过的人都只希望大哭一场,因为他们在文中找回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和最初的信仰.因爱而起,为爱而终。强烈推荐!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二):生命的减法

  不管我们的生活热闹也好寂寥也罢,在某个时刻,真正静下来的时刻,总能听到自己心里回荡的声音,那是生活击打在心壁上的回音,原来生命是如此空旷,根本没有我们所感觉的那么拥挤。

  影片《最后的天堂》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生命的真相。在这部罗马尼亚的影片中,充满了冲突,有文化的冲突,有意识形态的冲突,有亲情的冲突,有爱情的冲突,有性的冲突。我们看到女主角那条印有美国国旗的短裤,看到军队残酷的制度下军人的逆来顺受,看到米图和父亲的争执,看到米图和吉利争夺女孩,看到米图几次发怒都与老吉利的性变态有直接的关系。偏执的,充满嫉妒的,强盗般的爱情背后是米图养猪时候专注的平静,诉说猪的哲学时的明亮的眼神。墙上有幅画,画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麦田,麦田的尽头是山,山和麦田之间有座教堂,这是尘世的避难所,是守望天堂的地方。

  米图误杀了士兵,又杀了老吉利,他心中其实有着巨大的挣扎,但是因为爱情,他觉得没什么不值得。爱情是他灰暗的生活中的惟一亮光,但是还被抢走,他要保卫爱情,所以会杀人。米图是暴捩的,也是充实的,最后他和上尉在火车里面喝酒的时候,平静地说着自己的爱情和梦想,那一刻是幸福的吧。当在窗口要火的刹那,上尉为阻止他一起被狙击手射中的瞬间,我们的心跟着咯噔一声,但剧情没有因此而停顿,狙击申请自若地装起枪,点燃一根烟,他有的只是完成了任务的满足。然后,是女孩抱着她和米图的孩子走向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走向教堂,我们心中空旷依然。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三):活着并快乐着,是反抗的最好方式。

  被片子海报上似乎要跃出胸膛的红心和手里举着的枪震住。

  最后一站天堂,最后一站青春。

  这里有自男人话语里猪的简单哲学。

  这里有来自个人信仰同身后整个民族面临的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反差。

  这里以对爱情的坚守和追寻对抗着生存。

  不禁问——革命还是爱情?一定是这样,最彻底的革命最彻底的爱情。

  让我想起毛爷爷的一句话——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那就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

  导演以爱情影射了着内心对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经历过东欧剧变这个“天鹅绒”般的革命后,罗马尼亚人民是该感叹进步了还是变得更糟了?

  “过去人们有面包没有自由;现在,有了自由却没了面包。”

  无论怎样,过去终归不再,迷惘也罢丧失理想也罢,导演在片子里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懂得珍惜,过好每个当下。

  故事开始:

  男女主角的遇见,调侃谎言背后的认真。单刀直入的纯粹。

  一如意识里认为索马里海盗从事着一浪漫职业的感慨一样。

  无视一些规则的至纯至真,和棉花糖般的LOLI妞一样,觉着好玩儿。

  男人可以为了她违犯军规,为了她去杀人,逃亡。理由只有一个和她结婚。

  多么单纯的一想法,无比疯狂的美好。

  没有婚礼该有的烦琐仪式,只有神父的见证。集市上强行拿的戒指,摩天轮上开心的尖叫和男人随意的空中鸣枪。似乎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抛在了云霄外。

  逃亡的两个疯子,在火车上告别。他们再没时间公然地对这个世界进行肆无忌惮的挑衅了。

  一群装备精良的狙击手拦截了男人搭乘的火车。强行把她放下火车后,他慢条斯理地坐在车厢里,喝着酒,摩梭着手里的枪,没有不安和恐惧,同前来和谈的上尉一起调侃着。

  最终同上尉一起死在面无表情的狙击手里。

  抱着孩子走向麦田深处的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长而辽远的背影,分明我们都看到第一次带她穿过这片麦田的男人,多么温暖的结局定格。故事写到这里结束。

  两个疯子的爱情和那片麦田一样,有了永远的守望者。

  对于爱情背后影射出对国家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像符号一样,打烙在挣扎的内心深处。

  相遇前,每个人都有成为一种人100%的可能;

  相遇了,那样的机遇缩减到50%,因为有成为两种人的可能了;

  相处中,每个人又回到了100%的可能,为了大家共同的磁场,尽情表现出的迁就;

  熟悉后,又回到各自的50%

  这些莫名的概念闪回间,我不知道和这部片子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我想,疯狂而执着的力量一定是100%可能性的一幕。

  达契亚王国、喀尔巴阡山脉的疼痛,暗淡在了独裁者和人们的悲欢离合里。

  多瑙河生生不息的流淌着一个族群的辉煌、悲剧和梦想。

  天国的钟声响起,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四):驾上坦克追寻爱

  主人公Mitou把情人Norica的丈夫杀了,带上情人坐上不知终点的火车寻找一个教堂,他们要结婚。

  也是Lucian Pintilie的电影,未能忘记他92年的《橡树》中的政治背景影响,影片开始那一大段军队追逐戏就让观者坚信这也是一部关于在时局动乱背景下可悲的人们。然而 ,那只是一个大背景,其实,这关于“爱”,一份被寄予希望的爱,然而却导致了最终的绝望。

  Mitou与Norica的认识是偶然,甚至有些像《亲密》或者《巴黎最后的探戈》那样,不外是为情欲所触动的认识,但较之二者要来得稍微美好,起码他俩开始萌生爱意。Norica的进入,让Mitou孤独的人生泛起了涟漪。他本是一个“孤儿”,他有兄弟、有父母,但他们都遗弃背叛了他。曾经他有机会去美国,却被父亲反对把机会给了哥哥,然而不争气的哥哥却把这难得的机会浪费了,在美国,他不过是个洗盘子的窝囊罢了。因为这毫无依靠可以信赖的家庭,让Mitou对爱有一种过分的依赖,所以才会对Norica有一种不能放下的爱,虽然她要嫁人了。因为这帮冷漠的家人,Mitou被征召入军,前路渺茫时他把压抑多时的愤恨发泄出来了。

  其实在这里,“父亲”对Mitou的命运起着关键的作用,不能移民美国是父亲的缘故,入军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哪怕到最后,也是一份缺失的父爱让他有所触动。

  进入部队后的Mitou接受残酷的训练,但因为Norica,他不至于绝望。但当Norica突然写信告诉他不爱他的时候,他失控了。他开着坦克冲向Norica丈夫的小店,把他家装个稀巴烂。他还伸出头颇为骄傲地跟情人见一面,但情人丈夫或者还以为这是妻子的表哥。

  失控的举动导致Mitou进入军人监狱,接受更加残酷如地狱般的折磨。

  影片中也反映了当时美国文化的大肆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国家虽然依旧百废待兴,但美国电影、摇滚音乐的传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第一次与Norica见面时她哼唱着Spice Girls的经典名曲《Wannabe》。后来因为Mitou因为Norica而逃出军营陪她去看滚石乐队的巡演,结果却给抓了。在军人监狱里的那个教官,身材魁梧,独裁专制,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受罚军人私下处决。Mitou第一次进去,就要与其他士兵一起全身赤裸地接受他的审查。他满口粗言,在美国电影中他学到了“FUCK”,这也成了他最常用的助词。他甚至乐此不疲地反复看电影的某个片段,就是不断在重复“FUCK”。

  残酷的惩罚训练与遥无期限的思念,终于迫使他逃离军营,结果误杀了守卫。冲进Norica的家,竟发现爱人正与丈夫欢快缠绵,顿时怒不可竭,抡起来福枪对准情敌,或者是意外,竟然把他轰了一枪,当场毙命。

  对这个杀死自己丈夫的情人,Norica心生畏惧。直至来到教堂的时候,她才明白,这一切所作的事情都是因为Mitou太爱自己了,Norica感动不已,更为自己曾经的薄情寡义感到羞愧。

  Mitou当然知道自己的命不久矣,送走了Norica,等待着被抢对准的一刻。此时,他似乎遇到了陌生的父爱,自己曾经的军官头领,父亲的朋友。在车上,他们对酒畅饮,聊到Mitou熟悉的猪,那是他父亲所一直不屑的事情,父亲从来就看不起儿子是一个养猪的。

  Mitou一直认为,其实人就像猪那样,兄弟姐妹会把肤色桔黄的猪杀死;人和猪都一样急不可待的要在出生之时就睁开眼睛张看这个世界。或者人就如撒旦般邪恶,而撒旦就是被上帝驱赶到猪群中的。

  在Mitou家里有一幅画,一块麦田,有一条山径,旁边一个山丘,尽头是一个教堂,不远处就是一片蓝色大海,如油画般的优美动人。此场景在全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Norica拿起望远镜看画的时候看到,她所看到的是风吹麦浪泛起的波澜,颇有超现实的内涵。之后是Mitou强行带Norica去教堂所经过。最后则是Norica抱着与Mitou的儿子,再走上那一条小径,经过那片麦田,寻找俩人结婚的教堂。

  或者这是关于寻找心中的家园的故事,那里如天堂般的美好,只有爱人,儿子,那里都是爱。

本文标题: 《最后的天堂》观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1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影评精选《河流与潮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