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精

发布时间: 2020-09-14 09:45: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是一部由菲利普·哈斯执导,大卫·霍克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精选点评:●要重看的。●大卫·霍克尼居然对中国绘画也有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精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是一部由菲利普·哈斯执导,大卫·霍克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精选点评:

  ●要重看的。

  ●大卫·霍克尼居然对中国绘画也有研究啊!

  ●画轴展开的观看之道让人想起爱森斯坦的电影论述

  ●长知识,有启发。

  ●大部分时间在解释画卷内容,但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手卷的表现方式和架上油画的表现方式差异,一个如同窗户,一个则有自由随意的翻看空间;二是东西方画面空间表现的差异,透视法的灭点和观众永远无法相接,但中国画卷则可以。

  ●The perspective help us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what the story is talking about.

  ●https://vimeo.com/103808381

  ●霍克尼本人的可爱程度和《康熙南巡图》的存在主义美学视角敞开程度不相上下

  ●toushi-perspective

  ●霍克尼是真的推崇中国古代绘画技法,隐秘的知识里也是如此,同时我也惊叹于风俗画中对空间时间的表达~最后霍克尼对清朝衰败与绘画技法中灭点的发明有关联,也是耳目一新的角度~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一):有关卷轴中的时间空间与观看方式

  David Hockney在影中提及的几个问题很有趣,在这里展开一些相关的个人思考。

  一,卷轴中的“时间感”是如何呈现的呢?

  1. 卷轴本身的形式,决定了观众从观看卷轴开始到结束有一段时间上的持续,而不是我们看一幅画时处在观看当下的那个时间点。

  2. 绘者的安排。按照故事叙述般地,从右往左依次绘制了皇帝游河途中看到的景象,但绘者并无意强调这样一种时间的变迁,而是利用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呼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得人本身是“活着的”,即仿佛在运动中被观看到了。观众随着绘者的安排,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四面八方地看,或是只看一处,都能够感受到人物的鲜活。这使得时间这个概念似乎是有意识地被抹去了,就如同我们在天上俯瞰人间一般,看到哪里,哪里正在发生。这里也与意大利的湿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画中特殊的空间处理。

  1. 影中提及的灭点即视点的概念。是在西方透视法未传入中国之前,国人对于空间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里可以对比湿壁画来看。(图源《局部》)

  我们可以看到湿壁画中虽然也并未使用正规的透视法,但大多采用平视或是仰视的角度。画师似乎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而画面也令人感到无比的威严,在抬头观赏墙壁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而卷轴中采用的俯观,让人似乎飘上了天,如同“天人合一”的理念,亲切自然地进行观赏。

  2. 与第二幅巡游图对比来看,第一幅显然更关注“人”本身。群众是人与人的结合,绘者利用特殊的空间处理方式,让各个角度的市井生活都能够巧妙的呈现,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面孔”,而这似乎也是朝代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3. 在不使用光与影的情况下,绘者用同等的人物身高,结合人与房屋的布局,人顺着街道的走向依次分布进而达到了立体的效果。这也是动感的来源,似乎是边走边画,观者是边走边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二):一日游总结整理

  David Hockney 就《康熙南巡图》(王翚)和《Piazza San Marco Venezia》(Canaletto)讲中国卷轴于西方绘画的特别之处,以及其中中国(或东方)的时空观与叙事方式,从而理解东方绘画中“空间感”与“时间感”的来源:

  观看

  边界:西方绘画的图面被设置在一个“窗口”中(如同摄像机,观看内容是其他人选择的),而卷轴恰恰取消了边界,或者说边界的进退由观看者决定(边卷边看是观看者在选择边界)

  视线:由于画法不同,西方绘画的视角是被固定的(fixed perspective),但卷轴中观看者可以自行决定视线的去留

  私密:卷轴不可能全部展开来看,一般同时只有2-3人一同观看,但西方绘画是被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被观赏的

  (当然 Hockney 的讲述方式也是很有趣的,Canaletto 的画就被挂在身后墙上的画框里;卷轴就摊开在身前的桌上)

  内容

  全面丰富:卷轴一窥私密的城市生活,画家甚至画出了人们想要掩盖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卷轴呈现肖像画般的精细程度

  画法

  视点:

散点,同一个区域具有几个视角(position shifts)移步换景:视角不是预先固定的,而是根据故事里的行为和对象变化的,但仍然达到了完美的秩序感(秩序感怎么获得的?视角的选择和组合在图幅上自身或与其他重要要素构成平行关系,多组平行关系再次平行或成角构成画面结构)和空间感(这里理解并非是图面以外的三维感,而是既整体又破碎的一种组织拼贴)

  视角:卷轴以非透视的、俯视的方式组织绘制,观看者可以时常通过“越过”(see over)来作视线的漫游;可以理解为两种进入空间(汇聚的)与沿着空间(发散的)的画法的区别;在反过来的视灭点关系里,观看者被看作处于运动中,无限远变成无处不在,并包括了观看者自己联系:卷轴中的人物并不是以摆姿势的方式呈现的,而是被作为互相关联的个体,他们在空间中看起来并非是孤立的(linked, not isolated);由于建立起了人物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巧妙地避开了静态的问题(会感到故事的发生)时间因此被拉长了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三):《康熙南巡图》卷七中的空间与时间

  David Hockney的讲解非常精彩!(B站有资源)本无需我来画蛇添足,但最近有点闲,为了留存,就把视频整理成了文字版。

  David Hockney的主要观点:每一幅图都代表着对待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方式。

  在视频中,Hockney主要介绍了《康熙南巡图》卷7,并通过与另两幅绘画相比较,而重点突出此卷的空间和时间处理技巧。做对比的两幅画为:

  Canaletto 卡纳莱托:

  显然可以被看做一扇窗,它挂在墙上,是一种恰当的展示方式。观看时我们只能站在一个角度,也许可以让视线从左到右,但我们无法跨越这道墙,无法看到一侧的拱门,这是一个更为受限的空间。且,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处于空间之外,而非身处空间之内。相较之下,卡纳莱托的方式不太利于表现人物动作。

  在卡纳莱托的绘画中,其透视方式为观者身处画作之外,视线在地平线处交汇(交汇点被他称作vanish point)。这显然是和当时的军事上的发展有一定关联,因为当时人们开始用三角测量法等技术,提高了大炮的打击精度,但这些在中国没有发生。

  《乾隆南巡图》:已经开始采用西方透视法,人物刻板僵硬,《康熙南巡图》中的生动而亲密的市井生活不复存在。

  《康熙南巡图》卷7: 卷轴画,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边界,可以随意地前进或后退,连续的叙事,不知道我们会在何处终止。这一段表现的是从无锡至苏州的旅程,整幅画宽27英寸,长72英尺, 所绘内容为沿途的城市或郊区生活,一直到皇帝乘坐御舟到达运河河岸,苏州织造府为其准备行宫。

  一入眼,我们能看到一位拿着铺盖卷的老翁,也许他正准备沿途打着地铺,去看即将来到的皇帝。然后我们会看到一些停泊的船只,有人正在上下船,船中有一个小小的婴儿。还有一些公驴,驴子们正在蹦跶。之后是一个城郊,能看到各色人等,有两位老者正在船上论道,完全忽略了岸上的喧嚣。

  进入城镇后,我们能仔细观察画家用何种方式来描绘空间。我们的视线可以随意漫游,必须要自行决定要看向何处。值得注意的是,整幅画用的颜色不多,以蓝色和红色为主,以矿物颜料和水彩作于丝绢之上。在城镇中漫游,会发现大家为迎接皇帝的到来已经将屋子收拾一新,挂上了彩旗,甚至摆出了最上乘的雀翎。

  在进行这样的漫游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生活中非常私密的一面。与西方的方式相比,这也是一种更私密的观看方式,因为在观看卷轴画时,大概只能有两三位观者同时欣赏。

  在鱼贩的摊前,即使只有1/4指甲盖大小的鱼,也用了3到4中颜色绘制;有非常精妙且复杂的移步换景的例子,同时仍然保持着完美的秩序感,甚至比卡纳莱托更具空间感。画面上部的人物与底部的人物是同一尺寸,并未按照距离进行缩放,说明此时尚未收到西方透视法的影响。在观察运河的支流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郊区生活的细节。河岸上的水牛,甚至带有高兴的表情;一个菜园,不同的人在锄草,摘菜。

  到了下一个城镇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帽子店,夫妻包子馆,一个小男孩正在取他的包子外卖等。在下一个城镇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抱着小孩的乞讨妇人,一些士绅在阳光下休息;一队化缘的和尚,每个人都以肖像画般的精细程度绘制,他们衣裳的褶皱极具表现力,且与周围的人甚至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他们似乎以某种方式绕开了静止的问题,即使认为只静静地站在那里,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精妙的生活特质,画家找到了一种方式让人物动起来。画家也为画面注入了更多的时间感,所以所绘的不是一个僵硬的瞬间,而是一种时间被延伸的流动的画面。画家用了一种美妙细致的云雾来使观者能够在时间中跳跃,然后下一个城镇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船上有准备演出的人,街市上有几个可能从中亚来的商人,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然后我们到了一家盆栽店铺,我们能看到后院、作坊和临街做生意的前厅。在虎丘的众人中,画家没有采用明暗或阴影等手法,却很好地在平面上表现出了立体感。

  到了运河边,所有的实现都向下方汇集,而正是皇帝将要到来的方向。

  (Hockney多次用了humane来形容画中的皇帝、官员)

  以下摘自故宫博物馆网站:

  “《康熙南巡图》卷,清,王翚等作,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400至2600厘米不等。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为了解民情,视察河防,尤其是为平息江南地区民众的反清情绪,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间,曾经有过6次南巡的盛举。每次南巡,皇帝一行从京师出发,时而车骑,时而舟船,一直抵达浙江的绍兴。出巡活动浩浩荡荡,兴师动众,地方官员迎来送往,花费惊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时任江宁织造,曾数次接驾。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凤姐之口说:“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可见其豪华排场。

  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结束后,根据皇帝的命令,由曹寅之弟曹筌任“《南巡图》监画”,征召画家开始绘制《康熙南巡图》。该图共十二巨卷,详细描绘了整个南巡过程。十二卷图现已不复完整,尚存九卷,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藏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第三、第七卷现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是由著名画家王翚领衔主绘的,参与绘制的画家还有冷枚、王云、杨晋等,全图历时六年方告完成。”

本文标题: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影评精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30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AKB48心程纪实4:背影暗藏的心声》影评100字《美丽星球》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