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23 09:43: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是一本由赵洋主编张瑶崔希栋副主编苏麟杨博王小宁绘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一):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是一本由赵洋/主编 / 张瑶 崔希栋/副主编 / 苏麟 杨博 王小宁/绘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一):趣味科普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

《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共3册,分别是《我想去中国》《漫游古代中国》《海上历险记》。

《我想去中国》是《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系列中的第一本,以15岁的马可波罗为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跟随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前往中国,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重现忽必烈时期东西贯通的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货品交易、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等。

一、图文并茂,制作精良

《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我想去中国》是一本大开本的硬板绘本,制作精美,让人爱不释手。书中每页都有精美生动的大幅画面,为读者展示马可波罗旅程中的一个个缩影:漂亮的贡多拉在河道中川流不息的热闹水城,那是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停泊着木质船舶的海港,那是以色列的阿卡港;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和高海拔的帕米尔高原,那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联结的纽带;看过人来人往的集市和风格各异的驿站,那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晶。最后,马可波罗终于来到中国,美丽的东方古国,终于从他的梦想中变成现实。

二、历史地理相结合,寓教于乐

《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我想去中国》将历史和地理知识融入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中,在忽必烈王朝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详细描述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风土人情,从威尼斯水城,到地中海港口,从土耳其,到波斯,从波斯湾,到帕米尔高原,从戈壁沙漠,到蒙古草原……他们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购买不同的商品,遇到不同的人。让小读者们仿佛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路走来,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丝绸之旅。而且每到一处,都有科普小贴士,为小读者们讲解故事中涉及到的事物及其由来,那些异国他乡的或是年代古老的,对于小读者来说比较生僻的东西,比如贡多拉,比如玻璃的由来,比如和田玉的种类,比如高原反应,比如驿站的历史渊源,比如石油的开采和用途……让小读者们通过马可波罗的眼睛,欣赏东西方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差异。

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我想去中国》是一本生动有趣又知识丰富的科普绘本,带领小读者见证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及旅途中的艰难险阻。丝绸之路上满满的异域风情不仅妙趣横生,惊险刺激,而且为小读者打开放眼世界的地理视野,也为小读者培养更为开阔的世界历史观,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绘本。

《丝绸之路儿童百科历史绘本》的另外两册《漫游古代中国》和《海上历险记》,我暂时还没有看到,但结合第一本《我想去中国》的精良品质和趣味科普来推断,相信一定也不会让读者失望的。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二):让孩子了解丝绸之路,就来重走一遍历史吧

  

文/舒念

熟悉儿童教育的人都知道,童年是儿童培养兴趣、建立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但是不约而同地都表现出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与绝佳的记忆力,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们观察世界的时候具有成年人难以具备的专注。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对孩子们而言都是新鲜的,所以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知识背景去建立他们的世界观,一本依据史实的绘本就会成为儿童教育的好帮手。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依据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背景制作的一本儿童历史绘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把自己作为第一人称的少年马可·波罗去体验一场从欧洲前往中国的旅程,这样的儿童视角很容易可以给孩子们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当我们身在中国好奇那些欧洲或是中东的国家时,也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更多的异域风情知识。

当然,作为儿童绘本,最重要的还是在视觉上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这本《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采用了全彩的超大绘本,甫一翻开就能看到颜色鲜艳的大幅手绘插图,前两页还做了折页设计,打开折页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马可·波罗童年时生活的水上威尼斯就藏在这样超长的折页中,这里不仅有马可·波罗,还有威尼斯的建筑,水系和人群,细节上更加贴近史实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可谓是结合了历史与地理两大科目的启蒙绘本。

作为家长或老师辅导孩子阅读绘本的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精彩插图中的细节进行扩展阅读介绍,这个系列的绘本中贴心地在丝绸之路的每一站都加入了小知识点的解说,关于威尼斯的小船的造型与诞生故事,或是穿越沙漠骑骆驼的必备物品,还有在中东国家那些没有听过的植物香料,很多知识即使的家长和老师也不见得能够了解。可以说,阅读这个绘本不仅是开启了儿童的新的视野,也丰富了家长或老师的知识储备。

即使是面对儿童的绘本,《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这个系列的书籍还是依据了基本的史实,在丝绸之路的探索中,马可·波罗和自己的爸爸的商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们前进的路上遇到过教皇逝世,也等到了新教皇登记,在一路以物易物的交易中,也描述了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的细节,甚至还遇到了强盗……这样一路原本漫长的历史,就浓缩在这薄薄一本儿童绘本中,孩子们能够了解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商贸往来、地域文化和科技水平,这些中外的差异都是儿童未来拓展学习的启明灯。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三):马可·波罗的中国行

“丝绸之路”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据说在先秦时期,东西方相通的航线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西汉时期才有了丝绸之路,当时西汉和西方的交流经常被中间的匈奴给阻截,无法正常联络。汉武帝时期开始重视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张骞开始了丝绸之旅,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经过地中海等地区,打通了东西方路上丝绸之路。

在张骞出使西域1000多年之后的1271年,17岁的意大利少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踏上丝绸之路前往中国,最终历时四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本书以故事的形式从马可·波罗的视角讲述了他一路上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他们准备上路时带上了当地最好的商品,比如香料、布料及玻璃制品,还带上了两名传教士。他们的船队由30艘船组成,先是到达了耶路撒冷,带上了圣墓的灯油;然后骑马穿越土耳其,看到了石油;之后到达波斯(今伊朗),采购了宝石;又用了8天时间穿越了卢特沙漠,进入阿富汗;接下了又翻越了兴都库什山脉的雪山以及帕米尔高原,到达喀什,在这里购买了和田玉;然后他们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小心前行,历经数月到达甘肃玉门关;后又到达位于今内蒙古的元上都,见到了忽必烈,在那里度过夏天后,又一同返回元大都。

这就是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经历,真可谓历经磨难。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勇敢的探险者,我们与西方的贸易和交流就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本书在讲述这个历险故事的同时还为读者们介绍了石油、驿站、玉石等相关知识。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马可·波罗游记》。据说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后,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了这本著名的游记。其中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有机会一定要跟孩子一起读一下。

本书是中国科技馆在创办“做一天马可·波罗:发现丝绸之路的智慧”展览的同时与画家等相关人员共同创作的。开本很大,插图精美,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历史读物。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四):古道从来都是人来人往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有些久远的词语。一带一路,却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对于生活在富饶地区的东部,对西部的最真切的想象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想象并不代表事实,对于西部,我们有必要去通过文字或者图画的记载,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马可波罗,我们并不陌生,孩子从历史书上得知这位旅行家的名字。马可波罗,在当时可能只是往返中西的一个普通商人,并没有符号化,只不过在千年之后,他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在《丝绸之路:我想去中国》中,通过马可波罗的视角,展示了一条艰难而有趣的行进之路,不仅有沙漠,而且有雪山,不仅有河流,而且有海洋。

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总难免有好奇之心。《丝绸之路:我想去中国》开篇就写出了时年15岁的马可波罗对于东方的向往,那儿的房子是如何建成的,那儿的人穿什么衣服,那儿的孩子是否会魔法,无数个“为什么”,让这本书陡生情趣。虽然纵观全书,并没有给上述问题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对于东方,马可波罗已经迫不及待了! 同理,对于意大利,中国孩子也是很好奇的,被喻为水城的威尼斯,究竟有多少条河、多少座桥,人们是如何从此地到彼地的,都限于一种想象之中,值得称赞的是《丝绸之路:我想去中国》仍然受篇幅所限,无法解答所有的疑问,但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了“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的事实。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对于出门在外的人而言,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托辞,它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可以说,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事物,读者总是以自己的阅历、经历去臆测,固步自封地以为自己懂得。《丝绸之路:我想去中国》写出了马具与驼具的区别,前者生活在平原、山区的人,可能会说明一二,但是驼具,只有生活在沙漠的人,才能给出合适的解释。当然,马具对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更久远,驼具谦虚地说,只是马具的一个并不重要的分支,对于读者而言,属于冷知识范畴。

生活总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马可波罗在书中叙说的曾经富饶的地区,在百年之后,已经落后于世代潮流,这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正是经济发展迟滞才保留了传统文化,让现代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越,原来他们虽然与我们一样有眼睛、有手、有脚,但是他们的思维已经和我们截然不同。如今,世界是开放的,越来越像地球村了,所以我们在崇尚东方传统文明的同时,也应该对世界敞开心胸——东方欢迎你!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五):跟着马可波罗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荒原、沼泽各种复杂的环境阻隔着人们的交流,但是即使是这样,人类探索与交流的欲望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的时代,人们依然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克服种种困难,进行着交流与互通。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了西域,他的出使形成的商道,连通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条路蜿蜒绵长,甚至扩展到了大海。虽然当时张骞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匈奴,但开辟的这条商道也让东西双方进行了商贸互通,这就是神奇而伟大的丝绸之路。

2019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国家统计局前局长王保安在会上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

这条神奇而古老的商道几经繁华与衰落,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2020年1月,中国科技馆围绕“丝路精神”举办了主题展览,虽然不能到现场一饱眼福,但是《丝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这套绘本,就是根据展览内容创作的,再现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今天我们说的是其中一本《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本书将故事和科普知识结合,展现陆上丝绸之路沿线风俗民情、集市商贸、地貌交通、文化物产等。作者赵洋,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1、以故事穿线,给孩子的世界地理启蒙书

忽必烈统治下的中国政治强大,商业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我想去中国》就是讲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

这本书的的主角是“马可波罗”,跟着这个15岁的西方小伙子,一起去经历当时的丝绸之路,让孩子了解世界地理知识。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他的《马可波罗传》让西方了解东方,也让东方文化传播到了西方。威尼斯水城世界闻名,他和父亲叔叔一起坐船启航,到达了第一个港口城市以色列的阿卡港,这个时候已经有东方的丝绸传到这里,到了这里,他们一行人换了骑马继续行进,虽然很累,但是好在有驿站可以休息。在这里父亲带他看了石油。

接着他们到了波斯用了8天时间穿越了卢特沙漠,穿过了帕米尔高原花了12天的时间,经过了一个月,到达了喀什。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的甘肃玉门关,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中西方古代雕像艺术,感受其文化的不同,等待了一年拿到通关文终于到了上都见到了忽必烈。在故事里用了几个时间概念,孩子从时间上对当时环境、交通以及人们交流的决心有了更深的认知。

对孩子来说,专注力靠的是兴趣,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历史启蒙读物,一个冒险故事,一路上有趣的人文特色,足以让孩子路着书中的“马可波罗”一起走在丝绸之路上。乏味的地理知识总是让人记不住或者昏昏欲睡,而将这些地理知识融入到惊险的历史故事中,调动孩子的兴致,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在孩子的脑回路上留下一丝笔触。

2、硬核科普,充实孩子大脑,把科技馆带回家

驿站是什么?骑马骑骆驼需要配备什么呢?丝绸之路上有什么?什么叫低压沸腾和高原反应?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喀什为什么离沙漠那么近却是沙漠中的绿洲?读完这本书,这些问题是不是盘旋在孩子的脑袋里?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就越来越好奇。这个好奇已经不再拘限于身边的人和事了,随着孩子看得多,懂得多了,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本书通过历史故事,穿插着详细的科普知识,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探索欲,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读到驿站的时候,现代没有驿站,平时接触不到,所以孩子肯定不知道是什么,书中给出的科普就给父母派上了用场。我在和孩子读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告诉他这些科普,只读了故事,读完故事和他一起复述读过的人物和地方的时候,他有不知道就会主动问我,这也是在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有的地方孩子并没有发现问题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由家长问孩子,然后再给孩子解答,给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高度,一步步指引孩子学会思考,这也是我喜欢科普绘本最重要的一点之一。

3、内页大场景精美插画,图文结合,感受历史之美

这本书内含一幅大折页,大开本的设计让场景更加丰富。如果说文字是耳朵的冒险,那么插图就是眼睛的盛宴。和文字结合,让孩子对丝绸之路有了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从威尼斯到中国上都,从西到东,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被图画完美的刻画了出来,让孩子有了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这一丝路历程,让孩子感受古丝绸之路为世界带来的沧桑巨变。让孩子对地理、历史有了一个认识,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地理启蒙书。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读后感(六):捧在手上的丝绸之路展

  

2019年,国家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神秘的“丝绸之路”重新走入我们的视线。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今年年初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做一天马可波罗:发现丝绸之路的智慧”的展览,此次展览是沉浸式的,观众可“化身”旅行家或商人漫游中国,感受丝绸之路传播的古代科技与物质文化,体会到古代丝绸之路在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虽然没有赶上这次伟大的展览,科技馆携手各大领域专家及画家创作了一套很适合孩子看的历史百科绘本《丝绸之路》系列,共三本,今天介绍的这套是其中之一:《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让我们跟马可波罗一道,穿越回元朝,走一趟丝绸之路,感受其沿线的风俗民情、集市商贸、地理交通、文化物产等。

主人公是15岁的马可波罗,全书以他的视角,跟随他的爸爸和叔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带着各种珍宝礼品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这样的角度和口吻,让孩子读起来很有带入感,勾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马可波罗从没来过中国,在他的心中东方是什么样子的呢?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马可波罗这个外国小朋友,他的家乡水城威尼斯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这本书,全景双折页就映入眼帘,回答了刚才那两个问题,生动地展现了神秘的东方在外国人心中的样子,以及威尼斯的城市景观。

那个时候没有火车飞机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想要穿越欧亚大陆只能靠走或是马和骆驼,马可波罗一行人途径多种地貌,高原、雪山、草原、戈壁、盆地、沙漠,要克服种种地理条件的困难和阻挠,生活在交通便利的时代的孩子们是很难想象旅途是何等艰辛,然而正是有了探险者的勇敢前行,东西方科技和文化才得以传播,才有了我们今天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书中对途中各种地貌都有所呈现,让孩子足不出户,宛如身临其境般吸收到了生动的地理知识,还了解了马具、驼具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用途,还有低压沸腾、高原反应、鸣沙这些自然现象以及背后的原理。

途中还认识了一种至今为止还在影响着世界格局甚至为争夺它还会引发战争的重要能源:石油,它的形成、用途甚至开采方法。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科普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

正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很多中国的民族乐器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经过不断融合和演变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比如琵琶、箜篌、腰鼓、唢呐等等。还有一些在中医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药材,很多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比如象牙、苜蓿、白豆蔻、胡麻等等,真的感谢国门开放,经济互通带来的财富和资源共享。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为雕塑,为何东西方是如此的不同?那是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更让彼此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也让孩子能够走出国门看世界,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

感谢科学技术馆为我们倾情奉献出这么好的一套关于丝绸之路的绘本,融合了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人文等知识,以历险故事的形式轻松的科普,培养孩子的全球化世界观,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未来更加憧憬。

本文标题: 丝绸之路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我想去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9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撷芳 植物学家手绘观花笔记读后感锦集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