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8-13 09:43: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本由28.00元著作,精装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不成问题的问题》精选点评:●《不成问题的问题》到现在仍是个问题,只会打哈哈“团结群众”的领导,生生把有心实干的人赶走,酱缸文化,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本由28.00元著作,精装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成问题的问题》精选点评:

  ●《不成问题的问题》到现在仍是个问题,只会打哈哈“团结群众”的领导,生生把有心实干的人赶走,酱缸文化,无怪乎杨柏要这么形容。最可怕是,这种情况起码在小市镇的公务员系统里没有消失,我看到听到无数次这种洋洋自得自以为聪明的处世教诲,诺大一个办公机器,效率低下的可悲,真是可气可叹。

  ●#不成问题的问题# 老舍的作品,三篇小說都是經典,故事最痛的地方是白描,用純粹的不加修飾和評論的旁觀角度,不動聲色地把苦痛無奈一件一件拿出來給你看。

  ●每一篇都是完美作品,反复看上十遍都不为过。我心中民国时期top3的作家:鲁迅、老舍、张爱玲。排名分前后。老舍内心就像未名湖,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在他的文字里投射得明明白白。偶然发现老舍和川端康成是同年生的,也都是选择在老年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位老人家如果相互认识,内心会不会多一些慰籍?

  ●最后一篇感触最深,写的真好

  ●读完才知道老舍为什么是“人民的艺术家”,真是心酸又讽刺。

  ●九万字,看了三个半小时,短篇小说集,每一个都写的很精彩,成集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都是讽刺的笔调,写了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主人公基本没有逃脱自己的局限性,《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尤其精彩,以第一人称写就,分别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那个时代为生计发愁,最后走了不归路,自己看不起自己,又自己在烂泥里生存。字里行间写的是落魄的生活和不争气的自己,其实能感受到作者悲悯的心情。我们总觉得别人的不幸来自于别人自己,而真的成为了那个故事的主角,我们又能做得有多好?我们又能多高明?

  ●老舍真是写的一针见血啊,读起来顺畅得很,这不就是自言自语的每个人嘛。 所谓道德,秩序,究竟是安了什么心。

  ●“没有行李,我只有一身的艺术”看得我一震,这句话用在秦妙斋身上只感到讽刺,用在伟大艺术家身上就是浪漫了,好的文字放在不同的语境就有不同的解读,真是妙极了。

  ●虽然这个版本有三四处排版错误,但整体并不影响阅读,老舍写得是那个无奈黑暗的年代,真正的中国文学!

  ●改变不了的苦难人生 《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 混着泥 混着血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一):平民视角大师-老舍

  【2019005】12月20号到元旦一本也没读完,就是一直在读这五本。一天结束一本,很有成就感。

  我们对老舍都很熟悉,但未必对他的作品熟悉。篇篇经典。《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问题现在还是问题,《断魂枪》的无奈和再见,《月牙儿》里做娼的女孩,《我这一辈子》里做巡警的男人,他们并未因时代远去而远去。

  老舍让我们笑,又让我们哭,从不谴责谁,也从不庇护谁。

  以平民视角的写作让我们有了另一个角度去看历史,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创造,不是因心术斗角而精彩。历史是由平民百姓创造,用平民百姓的血写成的。

  又想起普罗大众,大约也就从90年才能吃饱饭,从00年开始想什么吃什么,那以前的岁月都是饥饿饥饿。苦呀苦,难呀难,常不禁泪流满面,每次征伐,每次战乱,都是万万百姓的命。写在史书上辉煌大气,气势磅礴,可有谁想过百姓。

  中国人是苦难的民族,把双脚埋进土里,不带枷锁的奴隶。中国人也是坚强的,根没断,就能继续。

  愿一切的一切善待中国人民吧。

  愿我们热爱生活。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二):没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似乎并不出名,反正老舍那么多作品,我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听说是在去年,这部不出名的小说拍成了电影,还获了奖。 小说很短,32开的书才39页。人物也少,只有四个。丁主任、秦妙斋、尤主任、尤太太。语言也很简单,基本就是平铺直叙,一直简简单单地说,却让人知道了很多事。介绍丁主任的那部分,我特别喜欢他的描写,想着这样的文字怎么把它拍出来呢?似乎一件具体的事也没有讲,可这个人物已经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眼前——范伟的脸。电影中的确有范伟出演,我也说不上是我知道有范伟才想的他,还是范伟就是很像丁主任。不过我还知道有殷桃,只能是尤太太了,但感觉形象并不相搭。 “任何人来到这里——树华农场——他必定会感觉到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争,和战争所带来的轰炸、屠杀与死亡。专凭风景来说,这里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桃源。”这乱世的桃源树华农场,一片祥和景象。尤其是管理者丁务源主任,是个十足的老好人,深得人心。 要是有人找他办事,那都没问题。他总是满口答应,好像已经当成自己的事。然后嘘寒问暖说些旁的没用的,打消对方的顾虑,把对方满意地送走。当然他很快就忘到九霄云外了,等人家再次找来,他才想起他答应过的事,反正也是没问题,嘴说得比蜜还甜。无论谁向丁主任开口,丁主任绝对眼睛不眨就会满口“要得”,好像这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什么事都没问题,因为他根本就不去办。 敷衍是丁主任的拿手本事,他认为这是他处理问题的绝妙手段。他不给人说的机会,写出来他也不看,你想翻脸他却亲切地叫着你的名字,拍着你的肩膀,仿佛很了解你又对你寄予厚望的样子。伸手不打笑脸人,你只好咽回去。丁主任还非常热情,谁家有了红白事,他都闻风而至,带着礼物,自然都是农场里拿的。 一般下属在领导面前总得装模作样地干点什么,领导不在才敢偷着打牌打麻将。丁主任就剑走偏锋,走进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让大家领导在不在都一个样,快乐一起分享。大家从来不没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好领导,所以都愿意把钱输给他。 丁主任并没有给谁解决过问题,但是人们都“爱戴”他,因为他就是一副救世主的模样,那么慈祥又接地气儿。也许是看惯了上边的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看到这么和蔼可亲的领导就觉得暖吧。 可是钱都输了,日子还得过呀,人们开始打农场的主意了。丁主任可不像别的领导,把公家的东西看得那么紧。农场里的鸡鸭你拿我拿大家拿,农场开始赔钱了,上边派来个新主任。 新来的尤主任,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他毕业于美国园艺学,懂行肯干,办事认真有原则。可是大家更喜欢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祥和人生,相比之下尤主任可不如丁主任懂得人情世故,还老带着大家干活,所以尽管农场渐渐有了起色,尤主任还是被迫离开,丁主任终于众望所归地回到了人们中间。至于农场以后是什么样,想吧。 没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用解决问题。可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永远都是问题。生活中有太多丁主任这样的人,处事圆滑,人缘好,没什么本事却混得如鱼得水,还颇受爱戴。而尤主任这样的实干家,反倒因为不会拉扰关系,没了立足之地。这真是社会的可悲。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封皮上的英文名字是:MR. NO PROBLEM。没问题先生。突然觉得滑稽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三):《不成问题的问题》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生态的精准寓言

  

老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写于1943年的重庆大后方,这不仅是对抗战时期“前方吃紧,后方禁吃”的辛辣讽刺,更是一出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及中国社会运转潜规则的精准寓言,它的主题内涵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并且,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人那种温良恭俭让之下,其实是暗流涌动的,在所谓的与人为善背后,其实是欺软怕硬的自私,在知争礼守节的外表下,其实是更为步步惊心的权力斗争。

丁务源:他看起来左右逢源天衣无缝,他对给予他饭碗的大股东极尽阿谀,却又不显出穷凶极恶,反而有种冒似愚忠的古道热肠。他对工友们的行为宽容,也不见资本家那套严苛与嗜血。但细观察他的行为,却都是慷他人之慨,他对主业-怎样经营好农场漠不关心,知道搞定大股东才是正道,放任工人的小偷小摸,以赢取他们对自己的忠心。却又巧立名目的克扣工人工资,极尽奇技淫巧地为自己谋利。

他是一个太过圆滑的蛀虫,有着太过精致的自我经营之道。他天然地知道所有的运行规则,也知道这个体系的所有缝隙,所以他也有种非常优雅的谄媚与压迫手段。曾经有老外评价中国人有着一种高贵的消极,那丁务源则有着一种非常高贵的权力手腕,以至于一切阴损,在他做来都有着一种脉脉含情的温柔,都有着一种让人想为他开脱的无辜。

他是浸染在中国权力和潜规则文化酱缸中的一件珍品,他能将偷奸耍滑变成艺术,处处有着疱丁解牛般的通透,以及处处都闪现着有着道家无为色彩的自私光芒。

秦妙斋:中国文艺和知识青年的一面哈哈镜。他夸夸其谈睥睨天下,却没有任何自己的作品。他愤世嫉俗,对自己的行为不端却又也安之若素。他天真地无耻着,激昂地虚伪着,玩世不恭地钻营着。

尤大兴:一位头脑简单的实干家,一位愚笨的理想主义者。他空负一身才华,以及满腔的责任感,却对中国社会和人情全然不顾。他有着精英阶层一贯的傲慢,他拒绝去了解他那些他看起未开化的同胞,也拒绝任何妥协与变通,拒绝任何渐进式的改革,于是最后的结局免不了一败涂地。

胜利者只能是丁务源。同为坏蛋,秦妙斋过于嚣张。同为管理者,尤大兴过于激进。在一个信奉岁月静好信奉和稀泥的国度,这两者都过于头角峥嵘。

尤太太:这个平常女子深谙中国社会人情之道,天然地理解这其中的窍要,而秦妙斋和尤大兴都过于有知识了,以至于对于这个酱缸似的文化有了一种天然的轻视。所以尤太太会渴望去同流合污,渴望成为那些面目模糊却庞大的群落中的一员。

这也是小说中最为悲伤的一笔:异类要么被消灭,要么挂靴远去,而想要留下来,就只能努力地收敛自己的棱角, 小心翼翼不清不楚地活下去。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四):阅读记录

  

《不成问题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老舍先生在这部经典短篇中刻画了三个最最典型的人物,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这三个人人格特征之鲜明、之极端,使人读来不禁一身冷汗,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又何尝不时常并存着三个人的影子?

  通常来讲,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一定都是希望自力更生保住面子和里子的,只是世事多艰、人心叵测,像尤大兴那样碰上几回壁后,大多数的我们就像功未成,名未就的秦妙斋一样,会在心里觉得众人皆浊我独清,瞧不上这个、看不起那个,却还远没有秦妙斋有个地主父亲那样腰杆子硬,敢吆五喝六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们只敢在心里过过秦妙斋的瘾。而外在表象会演变为丁务源,在能推脱敷衍的时候,绝对选择推脱敷衍,人们面上和善,心里却冷得像冰窖,人们嘴上亲热,转过头却不记得你姓甚名谁。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跟我们丁务源有什么关系?一切都不是问题啊,没有问题的。

  这个世界,这三种人谁多了都不行,而人性的劣根性也使得这三种人总是恒久的存在于这世间。

《不成问题的问题》摘抄

  1.树华农场创办在抗战那一年,离重庆市不过三十多里路。

  2.场长,虽然是场长,是不能、不肯、不会、不屑于到农场来监督指导一切的。

  3.丁务源是一切人——中外无别——的乡亲。

  4.他老在说话,而并没说什么。“是呀”“要得么”“好”这些小字眼被他巧妙地插在别人的话语中间,就好像他说了许多话似的。到必要时,他把这些小字眼也收藏起来,而只转转眼珠,或轻轻一咬嘴唇,或给人家衣服上弹去一点点灰。这些小动作表现了关切、同情、用心,比说话的效果要大得多。

  5.天下的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

  6.他看不出敷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只知道敷衍能解决一切,至少能使他无忧无虑。凡足以使事情敷衍过去的手段,都是绝妙的手段。

  7.有钱的老子与天才的儿子仿佛天然是对头。

  8.有时候,他颇想模仿屈原,把天才与身体一齐投在江里去。投江是件比较难于做到的事。于是,他转而一想,打算做个青年的陶渊明。

  9.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为什么单单去画去写去唱血腥的抗战?用抗战来欺骗艺术,该杀!该杀!

  10.丁务源有许多来往的人,而没有真正的朋友。

  11.人事,都是人事;把关系拉好,什么问题也没有。

  12.尤大兴喜欢在英国,因为他不善应酬,办事认真,准知道回到祖国必被他所痛恨的虚伪与无聊给毁了。拿人一天的钱,他就要做一天的事,他最恨敷衍与慢慢地拖。

  13.工人用按时间做事来遮掩他们的不会做事。

  14.不过,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上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浮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情感是极容易发酒疯的东西。

《月牙儿》:女人的命运早就写好了,谁都没有别的路可走

  这篇文章名字叫月牙儿,记录了一个女人一生中见证过她许多人生时刻的月牙儿,女孩没有名字,全篇人物都没有名字,他们像一个个符号,折射出那个时代普世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女人,不论有钱没钱,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话,叫做玩物。有钱的女人会被男人花更多价格买回去放在家里,从此白月光变成白米饭,红玫瑰变成蚊子血,任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还是在家里撒泼打滚,女人也只能受着,不然还有什么法子呢?相比没钱的女人,她们已经顶顶幸运了,一辈子只用伺候一个男人。

  那些没钱的女人呢?连苟活都是奢望,她们一步步走近男权社会铺好的陷阱,等着被一群老的少的、丑的帅的、健康的有病的、温柔的残暴的男人蹂躏吞食,只换来一点点果腹的钱。对她们来说,挣钱本身是恶心的,干着这些恶心的事情只为继续活着,活着干什么呢?好继续干着恶心的事情。这是任谁也跳不出来的残酷循环,甚至连死都不那么容易。

  在万能的钱的面前,一切人类的情感都显得太过脆弱和可笑。

《月牙儿》摘抄

  1.那木匣深深地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2.我的心像——还是像那个月牙儿,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

  3.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

  4.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做成的障碍。

  5.是的,我是人,人可以不如狗。

  6.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我不肯哭,可是泪自己往下流。

  7.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意儿。

  8.“万不得已”老在那儿等我们女人,我只能叫它多等几天。这叫我咬牙切齿,叫我心中冒火,可是妇女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

  9.男女彼此织成了网,互相捕捉;有钱的,网大一些,捉住几个,然后从容地选择一个。我没有钱,我连个结网的屋角都找不到。我得直接地捉人,或是被捉。

  10.浪漫足以治饿,正如同吃饱了才浪漫,这是个圆圈,从哪儿走都可以。

  11.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12.人老心也跟着老,渐渐老得和钱一样硬。

  13.有时候我似乎已看见我的死,接进一块钱,我仿佛死了一点。钱是延长生命的,我的挣法适得其反。

  14.死假如可怕,那只因为活着是可爱的。我绝不是怕死的痛苦,我的痛苦久已胜过了死。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

  15.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五):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没有人是座孤岛,谁都逃不开人情这张网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而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字“情”,或者我们可以说人情就是我们要处理的最大的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逃开人情的网。人情有多重要?80年前,老舍先生就在他的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给出了答案。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本写尽了人情,人性的作品,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树华农场。 这里风景优美,临江而立,农场上有肥鸭大鹅,花草果木。这个丝毫不受战争影响,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农场,实际却在亏损,而这亏损的主要原因全都源于一个人:丁务源丁厂长。 一,人情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成问题 树华农场虽然有厂长,还有不定时到访的股东,但农场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丁务源丁主任。 农场的亏损是从第三年开始的,也就是丁主任来了不到半年就出现的。所有人都知道农场在亏损,股东大会所有人也都知道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丁主任。 但没有一个人把手指指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吃过、用过丁主任送来的好东西,就算股东大会上提到了亏损,但当大家大快朵颐时,便又都忘记了亏损一事。 丁主任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脸上有些肉,还略微发着光,再加上那双眼睛,那副经常微笑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舒服。 丁主任最喜欢穿半新半旧的长袍,而他小褂的领子和袖口则永远是洁白的,领子下还插了一支派克笔和铅笔。 他总喜欢给裤腿上扎绸子带儿,脚上则喜欢穿一双厚白底子的鞋。每个见了丁主任的人,都会觉得很舒服,很干净。 丁主任最擅长的就是笼络人心了,他也最爱说那句:不成问题。 刚到农场时,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找人谈话,反而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了大家的名字,在人家打算离开时,就把他的胖手搭在别人的肩头,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一场离职风波。 “老张,你是广元人呀?乡亲!硬是要得!”“老谢!欧,恩施?好地方!乡亲!要得么!”丁主任一副关切的表情,自然地说着各地的方言,想离职的人立马缴械投降,心理觉得“丁主任是个朋友”,还觉得必须要跟着丁主任干,才对得起丁主任。 找丁主任办事,不管大小,还没等人说完,丁主任就会回答“要得,要得”。若托丁主任带东西,他也只带来最贵的,还会对那人说,好东西,用着好啊。谁都不能抱怨,还只得夸丁主任见过世面,会办事。 若是撞见工友们在上班期间打牌,丁主任则笑着说“劳逸结合嘛”,有时也会半推半就地和工友们打几圈。 这时,他就很少说话了,在自己胡了时一副很谦虚很不好意思的样子,在别人胡了时则表现得非常高兴。 在暗地里,大家也学着丁主任,把农场的东西往外拿,并没有人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大家都很喜欢丁主任,也都把丁主任当做他们这边的人。 二,只会说,只看到自己的人注定走不远 农场来了位自称艺术家的无业人士秦妙斋。秦妙斋是一个财主家的儿子,他爹本期望他老实待在家,他却自诩艺术家,要“清高”,误打误撞来了树华农场。 碰到丁主任,秦妙斋没有打招呼,只径直往里闯。而丁主任则始终和颜悦色,“大概是个画家吧”听到有人称自己为画家,秦妙斋便高兴了起来,以为那人就是他的知己,也就毫不客气地住了下来。 秦妙斋白租下了几间房,招来一群男女同住。他并不管这些人的背景,出处,只要对方称他为“艺术家”,他就和别人交往。 而这些人,在农场像自家一样方便,想要什么便去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谈论的所谓的艺术也只是把宣传抗日的一些人拿来批评,而不见他们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 秦妙斋的眼里只能看到艺术家的自己,只顾自己欢喜。就算是他的朋友被投进监狱,他也只会说没有办法,只要不涉及到他,那都没有问题。 即使丁主任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秦妙斋关于房租,关于他人入住的事,丁主任也并不会说出来,因为说不出口。 秦妙斋总会有意无意地给他戴上高帽子,“会长”“会长,你看怎样?”丁主任就会笑眯眯地吞下要说的话。 丁主任爱钱,秦妙斋爱名,虽然两个人的喜好不一样,但两个人都会使用一些卑鄙的手段来取得自己所要的东西,两个人因此也就成了好朋友。因此,就算有时候,丁主任对秦妙斋发表些难听的言论,秦妙斋也不会表示不满。 秦妙斋擅长用言语煽动别人,多靠诋毁他人,说些别人的坏话,来赢得当前圈子里人们的喜爱。而丁主任则擅长用言语拉近别人,而不露痕迹地抬高别人,放低自己的位置,从正面的角度来赢得别人的喜欢,让别人很难挑出他的毛病。 能让这两个人同时朝一个方向努力的事情只有一个:新主任尤大兴。新主任意味着秦妙斋不能再闲住在农场,不能再白拿农场东西,而对于丁主任而言,再没有什么工作比主任更轻松更高薪的了。 三,不懂得人心,只会埋头苦干,老婆也不会帮你 灯节后的一天早上,新主任尤大兴穿过薄雾来到了农场。他个头比较高,头发很长,穿了一套不太体面的西服,没有穿大衣,手里还拿了个旧洋瓷洗脸盆。新主任的出场,相比丁主任的派头,在气势上便差了一截。 尤大兴在英国学的园艺,在抗日的呼喊声中,回了国。他知道农业对中国有多么重要,又因为他不擅应酬,办事又特别循规蹈矩,他觉得自己只有在面对农艺,在实验室或者农场才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尤大兴在骨子里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他觉得结婚是必然而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只有结了婚才能安心工作,结婚也远没有恋爱那么费事,于是在有人介绍明霞给他时,他就和明霞结了婚。 尤大兴除了工作,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对工作努力,对金钱冷淡,对他人不客气,以及对老婆的不关心,都让明霞觉得很痛苦。 在来树华农场之前,尤大兴便因为对工作的正直、努力、热诚,对人的冷淡而到处碰壁。到了树华农场,明霞便决定要妨碍尤大兴的工作,让他少得罪人。 所以当尤大兴要求丁主任交接工作,明霞就会拦着他“干嘛忙着问,日子长着呢,明霞帮丁务源把办交代的日子从3天延长到了6天。 尤大兴要赶走秦妙斋,明霞也会制止他说“不要太忙,他总会顺顺当当地搬出去……”,明霞还会找工人拿鸡蛋,被尤大兴发现了还说,“就是要让大家恨你,喜欢我,我才好帮你说话”。 明霞确实成功妨碍到了尤大兴的工作,但也妨碍到了尤大兴在农场的未来。在丁主任的默许下,秦妙斋再次煽动农场的员工,并扬言要打尤大兴。 内有“叛军”,外有“强敌”,尤大兴就在这样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缴械投降了。在众人杀鸡宰鸭欢宴丁主任的时候,尤大兴带着明霞,背着铺盖卷,拿着来时的那个洋瓷盆,离开了农场。 而不久后,丁务源也让保长带走了秦妙斋。树华农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只是依旧赔着钱。 写在最后 丁主任从风光到低谷再回到风光,都是因了他一张成事的嘴。尤主任工作认真努力,却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喜爱,则是因了他那张不会说,不懂得笼络人心的嘴。秦妙斋只会说,不会做,只考虑自己,最终被他的“朋友”找人带走,也是因了他那张坏事的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情就像一张网,网住了我们所有人。不懂人情,不会笼络人心,纵使你再能,也没人跟着你干。赢得了人情,抓住了人心,才会有人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本文标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凤凰花开尚小花败金记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