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8-12 10:56: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9

《林荫幽径》是一本由[俄]伊凡·蒲宁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林荫幽径》精选点评:●为寒秋而来,人的一生需要有那样一个寒秋的夜晚,是记忆里珍贵的顶点,是日后面对苦难的依靠。●心动的篇

林荫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林荫幽径》是一本由[俄]伊凡·蒲宁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荫幽径》精选点评:

  ●为寒秋而来,人的一生需要有那样一个寒秋的夜晚,是记忆里珍贵的顶点,是日后面对苦难的依靠。

  ●心动的篇章:山口,松树,雾,在八月,完了,鲁霞,娜达莉。

  ●为素味平生的友人打五星!我想想,竟然最喜欢《寒秋》,读完,立即又重读一遍,泪湿眼眶。生死,悲剧,更容易打动人。 有几篇,不能代入,甚至反感叙述者。

  ●驶往北极圈的列车上应该很适合读蒲宁

  ●有几篇写的尤其好 于情感真挚之处闪着老辣的寒光

  ●我接触俄国作家还不多,但已经看到的作品都超乎想象的好。蒲宁这本书,遣词造句非常古典,氛围的营造似乎是信手拈来,总是能用朴素的语言就写出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看得入迷!而且书中的篇章布局也颇为讲究,从第一篇《韦尔加》到接近三分之一处的《完了》始终笼罩着晦暗清冷的气氛,因为实在是优美所以相比小说倒更像是加入了一些模糊情节的散文。往后几篇到《传奇诗》都带着一股神秘主义气息,小说意味也渐浓。从同名短篇开始是女神与爱的挽歌,尤其是《鲁霞》这篇,实在太美太美了,首尾呼应中间倒叙的方式虽然不算新鲜,但被他写得份外诱人,回味无穷。特别特别惊喜的一本短篇集!

  ●预定今年读的最佳文学类作品之一,蒲宁的文字太美了,句句珠玑、沁人心脾。《伊达》读完有种隐隐的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有如此真挚的感情,《素昧平生的友人》一篇让我想起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还有夜色撩人的细腻感,从《恐怖小说》和《杀手》几篇开始风格迥异,笔力或轻或重、收放自如,最后必须要赞一下戴骢的译本,有这批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实在是一大幸事。

  ●蒲宁的文字太美了,句句珠玑、沁人心脾。

  ●从前在《蒲宁文集》里读过了。这人真奇怪啊,但我和他多像啊。

  ●蒲宁有一支妙笔,能用极寻常的词汇堆叠出优美的意象。每当看到喜欢的段落,我总会忍不住反反复复的观赏,甚至,轻声念诵。

  《林荫幽径》读后感(一):现实主义平淡悲剧

  蒲宁的作品在素色中透着华丽的内涵,散文般细致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极具生动的刻画,这与蒲宁现实主义写法无不相关,成长环境中面对的乡村农庄生活和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革命浪潮,让作者内涵矛盾,悲剧心理。 正如蒲宁所言,这集子所言是悲剧,柔情和美,从中体现无疑。 少年男女青春曼妙的情思,在突然迸发的暧昧中,激情燃尽后的分离,或是环境迫使的破碎结局,最终无不遗憾告终,而蒲宁总是在美好过后平淡的转折,告诉我们一个悲剧的答案。 在短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样让人哀叹。《三个卢布》中雷雨夜的女子,漂泊无定,找到归宿后竟早逝,而那个夜晚相识方式令人难忘。《林荫幽径》中早年所爱,岁月过后会冲刷一切,挚爱的承诺在心里,不是为了别人而是自己。 太多的人物具有典型性,这是在变革的俄国底层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写实形象,也是作品吸引人之处。 最后,本文翻译甚妙,词汇的选择和语境烘托极佳,对于作者细致的环境描写全面体现,是老一派的翻译风格。

  《林荫幽径》读后感(二):遣悲怀

  花了四个月才读完的第三本蒲宁。我单方面把蒲宁看成我在俄罗斯文学中徜徉的锚点,无论读些什么,最后都回到蒲宁这里,重读一些他的文字,又单方面地认为我们的关系已经熟稔,我可以像评价朋友那样评价《林荫幽径》。 这感觉确实不错,所以我也在过程中给出了各种或好或不好的评价,有些甚至与译后记大相径庭。虽然蒲宁自陈“(《林荫》)是一生中最好的集子”,我仍然认为《苏霍多尔》更佳。凭借单方面的友好关系,我并不打算修改我的评价,但仍在此结合读书笔记做梳理和总结。 最喜欢的几篇:《完了》《在巴黎》《寒秋》 有的故事,比如《完了》《贝尔纳》,能或多或少地看出蒲宁真实的存在痕迹,忠于他的生活,忠于他的内心。惊才绝艳的作家在动荡的时代中身不由己飘零他国,哀愁到虚无。 有的故事又能看到他显然抽身而出,给他笔下的男男女女激情和爱,再抽走它们。连续几个故事,从《在巴黎》开始,《安提戈涅》《娜达莉》《寒秋》《乌鸦》,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的形态。有的心意相通但隔着生死;有的青春年少抵不过世事变幻;有的是男人的懦弱;有的是女人的背叛。林林总总,众生百态,不管怎么变化,都在表达:美好的爱情难以久长。也许这种观念能从他自身的情感经历中找到似是而非的映照,但更多地也许只是时代剧变的众生相。 时代的变化并不疾风暴雨地改变每个人都生活,只是当它降临时,人们常不知道它的形状足够慢慢地把人生划得鲜血淋漓,而当伤疤愈合时,命运的形状早已刻在肉体上无法回复如初了。 最后摘两段最喜欢的节选: 「当他戴着礼帽走在街上,或者站在地下铁道的车厢里时,就看不出他剃得很短的淡红色头发已经夹满银丝;从他清癯而红润的刮得干干净净的脸庞和挺得笔直的穿着一件风雨衣的修长的身躯来看,他的样子至多只有四十岁。」

  在巴黎开头这两段,虽然不是很典型的我所理解的蒲宁,但也比较明显地展现了他的特点。他对环境的描述细腻无匹,而且词语情感倾向会随着内心情绪剧烈变化。 第一段开头美绝了,“当他戴着礼帽走在街上,或者站在地下铁道的车厢里时,就看不出他剃得很短的淡红色头发已经夹满银丝”,蒲宁的视角很特别,顺序是非线性的,总是从一般人的视线盲区切入进去。非常喜欢。给我的惊艳感和《阿尔谢尼耶夫》里的“天空和古树不会相看生厌的”一样。 我读这本书,几乎忘记为什么当时特别喜欢看蒲宁了,前面也没有太大感觉,这句一下灵到我了。

  「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寒秋比娜达莉好太多了,细腻的笔触用对地方,情感冲击太强烈了。虽然短得还不够娜达莉的一章,也足够看得哽咽。

  —— 所以还是很喜欢蒲宁!希望下一次再见不会太远~不要比这次更远啦~

  《林荫幽径》读后感(三):令人震撼的刚烈和决绝——《高加索》

  昨夜睡前,读到《高加索》。

  小说开始于我和她的幽会。我是爱她的,而她也爱我。

  每当她把阳伞撂到一边,匆忙掀起面纱拥抱我的时候,一股怜悯和喜悦之情便在我心田里油然而生,震撼着我的身心。

  可她已经有丈夫了。她说他已开始怀疑,说他个性很强,为人粗暴,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为了捍卫我的荣誉,捍卫做丈夫的荣誉和做军官的荣誉,我会不顾一切!”

  我们打算去高加索海滨找个荒僻的地方一起住上三四个星期,一起看秋日的黄昏,看夕阳沉入大海,余晖映照在海浪上……

  直到最后一刻我们都不敢相信我们的计划能够实现。这样的幸福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过巨大了,像梦一样。

  她料定他会跟踪她,给了他两个地址,格林特齐克和加格拉,在那两地先后给他寄去了两张明信片,说还未决定在什么地方住下。

  我们沿着海岸一路驶向南方。

  我们在一处原始森林住下,每天一起喝早茶,看朝暾初上,雾霭瓦蓝色的光,看夕阳西下,海上光怪陆离的云彩,夜里看繁星漫天,听某处酒馆传来的歌唱,听暴雨里的雷声……

  她又是失声哭泣,又是幸福。

  然后我们——读者们,旋即知道了他的故事。

  他先后到格林特齐克、加格拉和索契找她。他在到达索契的第二天早晨,洗了个海水浴,刮干净胡子,换了身干净的内衣,穿上雪白的制服,在旅馆餐厅的凉台上用了早餐,喝了一瓶香槟酒和已被兑有沙尔特廖斯甜酒的咖啡,不慌不忙地抽完了一支雪茄,然后回到房间里,躺在沙发床上,用两支手枪朝自己两边的太阳穴同时开了一枪。

  之前说会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荣誉,没想到是用这样的方式。

  想起杨德昌《恐怖分子》的结尾,以及蔡琴那曲《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1986年 电影《恐怖分子》--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_哔哩哔哩 (゜-゜

  也是《恐怖分子》下的短评里,有人说“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只会对自己不好”。

  《林荫幽径》读后感(四):如何在一场意外相逢里解读始乱终弃的旧恋人

  我在其他编选本里读了蒲宁的《 幽暗的林荫小径 》([俄]伊凡·蒲宁 | 范玉贤 译),缘于对其中的语句不能理解,比较了各种翻译版本,发在这里做个探讨。

  小说用只言片语提到了故事的背景:30年前,贵族老爷身份的男主人公大概30岁左右,爱上了某个名门家里的女奴。女孩当年18岁,非常美丽。始乱终弃。 故事讲的是曾经恋人的一场意外相逢。

  篇名取名“幽暗的林荫小径 ”,来源于小说中的这一段话:

“我能,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是单身一人。我知道以前的您早已经不复存在,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哎,现在责备您也晚了,但是您要知道,您抛弃了我,这么做实在太薄情寡义了——不说别的,单单这一件事,我就不知道多少次想过自杀。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有这么一段时候,我管您叫尼柯连卡,您管我叫什么,还记得吗?那时候您还常常念诗给我听,是各种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的诗句。”她冷笑着补充道。

  按照故事,女人年轻时被帅气风流的贵族老爷爱上和放弃,终身未婚。这次相逢,老爷是这样说的:

“我的朋友啊,一切事情终将烟消云散,”他开始喃喃自语道,“爱情、青春,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这是件日常的、庸俗的事。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约伯记》里面是怎么记载的?‘就是想起,也如流过的水一样。’”

  女人是这样说的:

“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我并没有原谅您。既然我们谈到了我们的感情,那我就坦白地告诉您,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您的。当年,除了您以外,这世上我再也没有亲密的人,后来也不曾有过,这就是我无法原谅您的原因。算了,何必再去回忆这些痛苦的往事,刻骨铭心、不堪回首的往事。正如人死了,您把他从墓地拖出来,也无法令他死而复生。”

  “对,你说得对,没有必要再去回忆了。请您吩咐下去,把马匹准备好。”老爷无法面对此情境,匆忙地要走了。 在分别之后的路上,车夫和老爷的一段对话让人难以理解。我对比了这篇小说的4个版本。这段对话的各个版本如下:

  A

接近日落,阳光十分微弱。马车夫赶着马儿向前小跑。他要准确地选择不是太泥泞的道路,所以一路上不得不从一道黑乎乎的车辙驶向另一道车辙,同时还在想着心事。最终,他神情严肃地开了口,直言不讳地问道: “大人,刚才我们离开的时候,那个女人一直站在窗口望着。她是不是您的旧相识啊?” “是旧相识,克里姆。” “这女的非常聪明能干。听人说她越来越有钱,越来越富有,还拿钱放债哩。” “这算不了什么。” “怎么会算不了什么呢?谁不想自己过上好日子啊!如果放债时还讲点道义,那还说得过去,如果不讲道义呢?据说,她放债还是比较公道的。但她也不是好惹的主,如果谁没有及时还债,到时候可有苦头吃了。当然不能怨她,只能怨自己。” “是啊,谁也怨不了,只能怨自己。好了,你快点赶车吧,可别耽误了火车。” ---《 幽暗的林荫小径 》 范玉贤 译苍白的太阳正在西沉。车夫撵着马,选择着泥浆较少的地方向前驰去,一路上不时将马车从一道黑魆魆的车辙驶入另一道车辙。车夫也在那里想着什么心事,最后,终于开口了,毫无遮拦地问: “大人,那娘们一直站在窗口瞅着咱们离开去。看来,您早就跟她相识了吧?” “早就相识了,克利姆。” “这娘们可能干哩。人家都说她财越发越大了。她放债来着。” “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怎么没什么大不了!谁不想日子过得好些!放债的人要是心平一点儿,大伙儿的日子就要好过多了。听说她虽然放债,心倒并不狠。就是太刻板,太认真啦!要是您到期不还,那可别怪她,只好怨自己。” “是啊,是啊,只好怨自己……请你快赶车吧,别误了火车的时间……” ---《林荫幽径》 戴骢 译

  C

淡淡的夕阳在西沉时候终于露了面。马车夫赶着马走小步,快速地向前奔驰。他一面让马车不时地从一道黑糊糊的车辙驶上另一道,选择泥浆较少的地方走,一面也在想心事。最后,他神情严肃地开了口,直言不讳地说: “大人,刚才我们认识的时候,那个娘们一直往窗外望着。看来,您早就认识她了吗?” “早就认识了,克利姆。” “那娘们可聪明呢。据说,她越来越发了。还拿钱去放债呢。” “这算不了什么。谁不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要是放债时讲点良心,那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据说,她放债还比较公道。不过太顶真!谁要是到期不还,那别怪她,只能怨自己。” “是啊,是啊,只能怨自己………..你快赶车吧,可别误了火车……” ---《 幽暗的林荫小径 》 冯玉律译

  D

落日渐渐西沉,车夫选择稍微干爽一点的路面赶着车,他好像在想着什么。后来,他抖抖精神一本正经地说: “大人,那个女人一直在窗口看着咱们离开的,大概你们从前认识吧!” “很早以前就认识。” “这个娘儿们很能干的,听说她发财了,还放债呢。” “那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那还不算大事吗?谁不想有钱过好日子。听人说,她放债的利钱很公道,但是必须守信用,如果遇到想赖债的人,她也无计可施。只好怨自己倒霉。” “是啊,怨自己倒霉吧……把车赶得快点,不然我们就赶不上车了……” ---《美人》宋韵声、施雪 译

  版本C(冯玉律译)对话不完整。ABC三个版本意思差不多,以车夫之口说女人很不好惹、刻板、顶真,谁要是到期不还,那别怪她(不好惹、刻板、顶真地报复?),只能怨自己(惹恼了她)。 这段话的核心词是“只能怨自己”,是男主人公的心里话。是施加伤害的人说:“是啊,只能怨自己………..” 这段话其实也是在暗中呼应男女主人公的恋情故事。女人当初的青春身心被人攫取,她只是终身未婚,她只是没有原谅那个背弃她的人 ,她并没有过“到期不还,别怪她不好惹”之类的报复行为。 按文本,对话便要这样理解:车夫讨好老爷,切合老爷的思维,暗示老爷认为这个女人不肯原谅,真的有些刻板和顶真。 但我以为非常牵强,这几位翻译者把握的并不准确。男主人公面对旧恋人心怀愧疚,作者对女主人公持有同情,并不需要用“性格不好惹”来抹黑她。

  版本D(宋韵声、施雪 译)这样翻译:“如果遇到想赖债的人,她也无计可施。只好怨自己倒霉”,这才是和男女主人公恋情故事相呼应的说法,这说明了女人的处境:对抛弃她的人,她无计可施,只好怨自己倒霉。 我以为按这个版本,才是作者的真实意思。

  这样,男主人公对车夫话语的回应才成立:“是啊,只能怨自己……”(按版本D,“是啊,只能怨自己倒霉……”则表达的更清晰。)男主人公当初抛弃了恋人,自己后来的妻子背叛和抛弃了他,儿子也不成器,他感慨“只能怨自己......”也是真正的有感而发。

  中文《蒲宁文集》五卷本是戴骢主编的,里面这篇小说采用的也是他的版本。也就是说,权威的译本算是戴骢的。 我查了下宋韵声、施雪的译作,主要为英语、法语文学的翻译。译作者都是有语言方向的。估计他们的翻译来自英文版本也不可知,而且篇名《美人》也是依从英文版本而来。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这点是否属实就没法查证了。

  《林荫幽径》读后感(五):心是一颗悬在风中的苹果

  蒲宁借一个素昧平生的友人之笔念念执着:“这种蔚蓝色美得令人痛苦,其所以痛苦是因为它迫使您非得同它做些什么不可。”因林荫幽径中的美,和痛苦的欢乐,我也很难逃过诱惑,不由自主地非要写点什么不可,就好像自《蒲宁短篇小说集》起便不可抗拒、开始系统性地译介这位俄国作家的戴骢,蒲宁永远走进了他的生活,而戴骢先生的翻译很是精妙,没有辜负这段受命运指引的不解之缘。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翻译留住了原文的自然韵味,作者和译者像同频共振的知音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渗透,虽然彼此之间的联结跨越了海岸线一样漫长的一个世纪。引用在这本书中出现了数次,却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新鲜词语“站停”来形容,从词面上看,“站停”可解释为“站立住,暂时停留下来”,衬托出蒲宁画家般的笔触下景色美得惹人怜惜、驻足、沉吟,读者甚至不需闭眼静心感受,他俩已合力将你请入了画中,看到这些场景在文字中亘古长存。换言之,蒲宁像写生一样记叙,戴骢忠实完整地复原了画作,而你只需站停,谛视这一幅幅画卷。

  在待领略的画卷中,蒲宁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数量和空间,有各种层次和流速的光线,有变幻无定的空气,共同调动出画面的迷人色彩。哪怕只是声音,他也能倾听到常人所难以察觉的隐藏在众多声音后细腻刻骨的情绪,细细描摹或明亮或暗哑的丰富质感,使其如同音乐一般和谐、丰富、广博。它们可能是私奔时“凄婉而响亮”的火车声,可能是难以寻回的旅途中无法磨灭的明轮声,“明轮拍击着湖水,发出疏远、喑哑、生气的嘟囔声,在湖面上激起一道道平展的、像玻璃一般透明的浪,缓缓地朝我们奔来,终于柔情脉脉地晃动了我们的小船”(《静》),明轮的动作之舒缓,竟如歌子一般荡漾,让人仿佛看到了连续不断、流畅的前后帧电影镜头,画面变换的速度正是水流的速度。哪怕寂静也没被忽视,它是旅人“把桨提出水面、连汩汩的水声也渐渐消失”的寂静,只为等待倾听深山中某处一口孤钟清脆地敲响,好叙述醒得比另一个人早时,独自欣赏美景的时分。戴骢一早敏锐地察觉并重视利用了作家这一独特的才能,有译后记为证:“蒲宁自幼养成了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音乐家的耳朵捕捉天籁的习惯。”

  景致为故事增色不少,因它们总与故事主人公的心境相协调,洋溢着时而浓得化不开时而雾散的美丽哀愁,既有思想又有知觉。《静》中写一对旅人泛舟状如夏日清晨的晚秋的日内瓦湖面,激起他们朝气蓬勃的渴求,渴求生活也能升华到这种美的高度,并愿同人们分享这种欢乐,是为将愉悦的审美效果升华成更深处的精神审美内涵,而捡漏的读者凭借轻松地阅读便可从中分得一杯羹,达到同游的目的。蒲宁笔下的景色,还有独立、不被左右的思想。即使主人公们在现实与梦想的激烈摇撼震荡中痛苦烦恼,产生某种锥心的忧伤和甜蜜的渴望,周遭的一切仍像他们追求的姑娘们一般,好长一段时间对他们不理不睬,顾自美丽,“不论是果园、草原、瓜地,甚至空气和强烈的阳光,却无不充满了幸福”(《在八月》)。

  他描写朔风、雷电、暴雨,常见如起先白亮无声、继而瓦蓝、转瞬骤变为青蓝色的闪电,如《安提戈涅》中泛紫的雨云,或“这道闪电无论颜色还是光亮之中都含有一种非尘世的东西”(《娜达莉》),乃至于“一道道闪电的光束越来越宽阔,似乎竭力想更深地窥探我的房间,震耳欲聋的雷声也更顽固地滚滚而来”(《三个卢布》),隐约可现也好,瞬间照亮一切也罢,闪电就是上帝锋冷锐利的目光,世人横流的爱欲逃不过他深邃的注视,而雷声预示着警告和判罚,屡屡暗示了主人公们已决的心意与不详的征兆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写人部分也是如此,只是读者的想象空间更辽阔了一些,蒲宁用镜头一样的语言继续写,“顶楼上有扇窗推了开来,一只戴着白手套的手向警车打了个手势。警车隆隆地发动了,看热闹的人让开一条路。她终于出现,最初出现的是两只小巧有致的脚,然后是貂皮斗篷的下摆,然后是整个人,穿着盛装,就像是去教堂举行婚礼似的,顺着楼梯款步而下”,警察带走的人有令人惊羡的美貌,她面无惧色,甚至向在场的人群致意,令人想象不到竟是一个凶手。议论纷纷的人群替读者解开了疑惑,原来是一个觅得新恋情的寡妇,发现热恋对象是个拆白党,便以分手前最后一聚为由将他哄骗到家里,果断除之而后快了。她的特别之处在于,跟随移动的镜头,书里围观的看客和书外的读者全然看不出她的内心有何真正的痛苦。是啊,她雍容华贵的打扮看起来无懈可击,神情泰然,似乎完全不因杀人而负疚、而崩溃,仿佛那不是一件罪恶的事情,无需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相反,她好像从中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荣耀,保留了尊严和高昂的美。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砰的一声关上车门,她将朝自己的葬礼前进,也许某种与幸福相似的东西看似触手可及,像悬在纤细的花枝上一颗诱人的沉甸甸的苹果,但她未曾拥有,随着读者们想象中再一声砰——这次是枪响,幸福终将坠落。

  余下的故事多半有相似的命运。由于一篇篇小说近乎诗化散文,有诗一样的节奏、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可随时拿起,也可随时轻放。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象自己是那位连绵不绝地给作者寄信的素昧平生的友人,在脑海中勾画作家的模样,常年流亡异乡,找着机会索性四处云游,喜欢落座在餐厅最里面一个角落里,边喝不兑水的烈酒边听别人谈天说地。他的话不多,因为看透了生活,说话要微微带点不自知的嘲讽语气,熟悉轻浮的大学生和他们邪恶又纯真的感情经历,像侯麦导演的《克莱尔的膝盖》里的外交官一样偏爱纤尘不染的少女,偏爱看裙子所勾勒出来的丰腴双膝。他不是沉湎于逸乐的人,更多的时候寓居写作。薄暮冥冥,他靠窗点起一根烟,然后喝了一杯黑咖啡,突然回想起一个像从哪儿听来又像早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顿时心头一凛,周身的空气也陡然紧张起来,不久,简陋的桌椅吱扭作响,滞涩的纸笔发出春蚕食叶般唰唰的摩挲声。

  多有意思,他笔下的男主人公们都不是什么圣洁的正人君子,有把爱情当成一桩庸俗而司空见惯的事情的军官,当三十年后不经意与被他遗弃的恋人相遇,她为他伺炊备马,他甚至不笃定爱过谁,只是矢口否认还残存爱意,却恍然若失;更多的是那些虽说把猎艳当成目标,但初出茅庐,算不上情场老手,最多故意显出世故老成样子的青年男子。在百无聊赖的乡间探亲生活期间,偶然目睹美妙的少女皮肤闪光眼眸明亮,难免神摇意夺,还未及够着将她们摘下,已在心里爱得发狂了。他们的甜言蜜语赋予了少女们新的存在价值,在有限且沉闷的活动空间和漫长而平静的时光里,她们几乎也在同一瞬间只看到这一个人,心像一颗悬在风中的苹果,在犹豫和信任中摇摆不定。她们久久地、久久地拿不定这件事情:是否接受如此直露的告白?但不可逃避的,就像命运,她们忘却了羞耻和理智,激烈而迷狂地陷入了痛苦的欢愉。而得手后惊喜交集的男主人公们不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会更爱那个集少女的体态、忧郁、生机勃勃和妇人的成熟坚毅于一身的形象。造成这种转变的前提,往往是离去。自《在八月》以后,爱情的悲剧一个接一个来临,她们嫁为人妇,黯然离开,或悲惨死去……当她们终于长成一颗颗成熟的苹果,哪怕一阵最微弱的清风拂过,枝桠也会坼裂,果实不可挽留地沿着梢头萎落一地。

  当读到娜达莉由于早产在日内瓦湖畔与世长辞,我不禁错愕,终于明白爱的不幸指什么,预想中老套的悲剧没有发生——娜达莉没有以最激烈的方式死去,投河自尽之类。蒲宁带着更怜悯的心,让人物们顺从自然的指引走向一条无力回天的道路,留下来的人休想寻求灵魂的净化与超越,他们早就崩溃了,内心一刻也得不到安宁,正是还停留在对往昔持久的渴望,使他们得到更永恒的痛楚和幻灭。

  (谨以此文纪念“只译介自己引为同类的作家”——翻译家戴骢先生)

本文标题: 林荫幽径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Spring Boot实战派的读后感大全《古代世界的政治》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