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圈子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1 09:44: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9

《胡适的圈子》是一本由陶方宣著作,18.00元出版的2019-7图书,本书定价:21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胡适的圈子》精选点评:●作者明显是挺胡派。●过于轻浮的历史总让人不踏实,不过,挺有趣的……●当八卦看=V=●很喜欢。见识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100字

  《胡适的圈子》是一本由陶方宣著作,18.00元出版的2019-7图书,本书定价:21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的圈子》精选点评:

  ●作者明显是挺胡派。

  ●过于轻浮的历史总让人不踏实,不过,挺有趣的……

  ●当八卦看=V=

  ●很喜欢。见识了五四文人鲜活的面容。

  ●仅用一个下午读完。

  ●看完更觉得林徽因是立了牌坊的婊子。

  ●民国是一个布满神奇的时代!历史永远都无法绕过!

  ●言情小说似的,胡适八卦圈子,尤其是和梅博士那几段。

  ●勾起我对胡适的浓厚兴趣,是引路之书。

  ●寫的不錯,值得一看~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一):二处小错

  写得很生动,一口气读完。有两个小错需要订正一下:

  148 杨振宁是物理学家,不是数学家

  204 ”徐世晶“应为”徐世昌“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二):认识徽州

  此书对我最大的安慰就是除了知道安徽的徽商以外,还知道了安徽徽州这个宝地;

  这个宝地近现代也出了很多名人那:

  胡适,陈独秀,苏雪林,梁实秋,汪静之,张爱玲!

  同时也知道了徽州的两个特色食品:徽州一品锅和徽州踏果,呵呵!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三):你在海的对岸

  图书馆借来的书。

  去了两次,每次它都在那里。

  白纸黑字赫然在那里,召唤着我。

  好,就了解了解当时的文化圈吧。

  胡适,撇开政治取向不谈。

  个人魅力还是很欣赏的。

  对事不对人,一事还一事的肚量甚值得学习。

  你是中心时,别人念你的好。

  你在海的对岸时,别人和你撇清界限。

  开放、包容、坦然。在你身上看到的六个字。

  如有轮回,宁愿张爱玲会在胡兰成之前遇上你。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四):了解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另一面

  如果胡适有微信朋友圈,那么每天浏览的内容就和这本书差不多吧。

  谁谁看上了别家的女人,自己还没离婚呢,私生活一团乱糟,胡适就充当救火员;

  谁谁谁没钱读书过日子了,找胡适借钱,胡适就充当救火员:

  胡适大度大气,能够容忍各种怪癖的朋友,他也有才华才情,能够吸引各种怪癖的朋友。最难得的是,胡适怕老婆,虽然什么很多人怂恿他摆脱旧势力的约束,勇敢追求真爱,他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但最后都迈不出那一步。

  张爱玲爱慕他,她对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有些不平,胡适和江冬秀怎么可能有恋爱呢?潜台词是,适之先生才华横溢,只能配才高八斗的才女,否则就是盲婚——盲目的婚姻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胡适自己的解释就非常棒,“我认为爱情是流动的液体,有充分的可塑性,要看人有没有建造和建设的才能。人家是把恋爱谈到非常彻底而后结婚,但过于彻底就一览无余,没有文章可做了……我则是结婚以后才开始恋爱,我和太太都时时刻刻在爱的尝试里,所以能保持家庭的和乐。

  那个时候的大学,才真的是大师云集。现在,别人称呼你一声老师,内心小独白是你才是老师,你们全家都是老师。大学校长也能不看文凭就基于对推荐人的信任就录用一个人当老师。比如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导师。看到这段,我默默地脑补了一下国内高校现在的风气。

  胡适的大气处处都体现。包括他和小皇帝宣统的交往,即便是被冠上想当“帝王之师”,也能坦然面对。文人相轻在他这里完全不起作用。

  他给陈独秀写信说,“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换句话说,就是药大家容忍异己的意见和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这段和他谈爱情是流动的,一样那么令人感动。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五):《胡适的圈子》:记取歌时节

  《胡适的圈子》:记取歌时节

  喜欢看张爱玲作品的人,都知道,张爱玲曾写过《忆胡适之》一文,惹得很多张迷胡迷一起闹腾,一致认定,张胡之间,有一段隐秘的感情。此文叙有一景,运以深沉笔调,染以绮迷的抒情。那是张爱玲出门送别来看望自己的胡适,两人站在台阶上说话,不远处是哈德逊河,“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张爱玲如是记之。

  中国20世纪的传奇才女张爱玲,与中国20 世纪的文化领袖胡适,站在冬天异国他乡的河边,冷风吹袭,各怀心思,“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此情此景,仿若一个深蕴情愫的电影镜头。“她笔下这一幕是爱情电影里常见的镜头,有男女,有情绪,还有暗恋、苍凉、河流、岁月,如果再配点有情调的音乐,几乎是完美的经典镜头。”陶方宣在追述了张胡二人的家世结缘后,这样分析。

  写胡适的书,不可谓不多,口述史大家唐德刚有《胡适口述自传》,内含可做单行本的《胡适杂忆》,享誉全球华人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有《重寻胡适历程》,民国历史研究者邵建有《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李傲、章清、朱文华等,都写过同名书籍《胡适评传》,但这样活泼充满人情味地写胡适,却不多见。

  写胡适思想历程的书,若没有怀研究的沉潜之心,读完一遍,估计已陷入枯寂;阅读写胡适生平的书,难免遇到作者絮絮叨叨写历史背景,写文化背景的大段文字,再精彩的人生,也经不起学究式文字的浸泡,以致无味。读胡适的日记吧,估计只有极少数的人,怀着丰盈的敬爱、馥郁的耐心、蓬勃的好奇心,才能将之读完。

  你若想有悦读的体验,同时又想保有一定的阅读格调——雅,但不是曲高难和的雅,哲思,但不是殚精竭智的哲思,生动,但不是老妪小儿皆欢喜的生动,那么,这本《胡适的圈子》,可能就不会让你失望。

  胡适,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放哪里,都显得过于耀眼,既是众星捧月,倒不妨对那些洒在众星上的月光,来一番探勘。况且那月旁卫星,亦非寻常之人,徐志摩、蔡元培、辜鸿铭、陆小曼、宋美龄、邵洵美……如果说胡适仿若高木,那么,他实在是于树树秀拔的林子里,迎风振叶的。

  留下多少好故事

  胡适性情温润,善良随和,待人接物,总会让对方感觉舒服自然,在民国时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文化圈许多人的口头禅,以如此大学者为友,额上增光;在当今,“我的朋友胡适之”,则如一个精神暗号,凝聚着对社会理性、自由民族的崇尚,以一代大师为精神契友,尤似头顶一片光明。

  胡适与当时另一位精神领袖鲁迅最大的不同,便是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上。鲁迅性格中,有犀利刻薄之处,少有人能引之为知己,所以鲁迅坐拥孤独,唯见幽人独往来;胡适开朗率真,可亲可敬,故享呼朋唤友之乐,而不以为累赘。随便翻开民国时期那些有名人物的文集,都能见到写胡适的文章。连张爱玲这样孤冷绝傲,不屑与世人交往的女子,也有深情如《忆胡适之》这样的文章,可见一斑。胡适留下了很多好故事,不仅绣在他的生命里,也烙在别人的生命里,精彩而情致盎然。

  研究历史的人,遇着这样一个大人物,讲他的故事,难免放不开,因为粘联着一个大历史,唯恐显得轻浮。比如已婚的北大校长蒋梦麟,爱上了被军阀杀害的老友兼同事的遗孀,辛苦追求,终于成功,结婚时非要胡适做证婚人。胡适夫人江冬秀,唯恐胡适沾染这般浮情乱义之气,把胡适锁在家里,阻止他参加蒋梦麟的婚礼,结果胡适跳窗而出,还是去做了那对再婚人的证婚人。

  做学术研究的人,遇着胡适,也是左右拘束,唯恐对其不敬。比如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日》的作者,为陈哲衡,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白话文的提倡,相辉映,陈哲衡入北大教书,是胡适一手安排的,甚至陈哲衡怀孕要调休,也是胡适为她安排的,此般情谊,难免不让人往男女情爱方面猜想。偏偏胡适给自己女儿取的名字又是陈哲衡的笔名的同音。

  个人的生命是时代的生命

  其实每一个人,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精于讲故事的人。陶方宣先生,大放手脚,大开境界,把胡适生命里零散的往事,雕刻成精致的故事,渲染着色,栩栩如生。胡适的故事,就穿过历史的烟云,被陶方宣先生的文字浸制,装在一篇篇不长的文章里,读来清脆生鲜。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恋情事,为近代史增添不少婉润气质。梁启超为他们的证婚人,在婚礼上不客气地说,你们都是离过婚的人,重又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介绍人胡适却是满心欢喜,红线牵引成功,手足兄弟得幸福爱人,郎才女貌,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已属精彩,陶方宣先生却不肯作罢,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又考证出一个好故事,胡适与陆小曼也是互有好感,徐陆结合,是谓“肥水不留外人田”。捻拨当年陆小曼写给胡适的信,即可见那暧昧情意,称呼,我最亲亲的朋友,落款,你永远的玫瑰。

  大师的情路,往往比他的著作更诱人,有时往往比他的学术著作更广为人知。台湾作家蔡登山,就曾勤勤恳恳考察过民国著名人物的风流爱情史,比如鲁迅爱过的女人们,比如徐志摩纠结艳娆的情事,也不忘出个《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八卦到底,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八卦也是有境界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是一境界,追求真;“碧桃满树,流萤比邻”是一境界,追求趣;“金樽满酒,笙箫花下”是一境界,追求雅。蔡登山追求的就是碧桃繁华,流萤绚丽的趣意。而陶方宣先生,恰是那“几回花下坐吹箫,记取歌时月清明”的雅意。

  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个时代的背景,大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民国的身影已逝,胡适和那一代人,都已走入历史,渐行渐远,而我们却需要去追寻那些传统,看清我们自己所处时代的来路。以人带史,叙事结网,陶方宣先生说,我希望这张世情之网所打捞的,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探寻。因为,每一个人生,都是时代的一部分。

  《胡适的圈子》

  陶方宣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18.00元

  对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东莞时报:你原先是研究张爱玲的,是怎样的契机,让你写这本书的?

  陶方宣:很多年了,我对民国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因为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来看,民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一个开头。它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在我大脑里,一直有一个庞大的民国系列,但是因为太忙,所以这样的写作时断时续。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时代临水照花人”,我为她写了多本书。从某个角度来说,胡适身上折射的传统与现代的东西,比张爱玲更具代表性,所以一直就有这样的念头,为胡适写一本书,以他为主线,串起一群人物,让读者看到,在中国文化人身上,曾经保持着良好的文明的品质:科学、民主、自由、独立——这些失落在历史尘埃里的东西,非常珍贵,像蒙尘的珍珠,我将它捡起来,擦洗干将,再递到你面前。

  东莞时报:我们知道,胡适先生的日记,非常详细,但正如余英时先生在《重寻胡适历程》一书中提到的那样,胡适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怀有细致态度的人,他在写日记的时候,对自己是有所定位的,爱惜自己的形象与名誉,所以他写日记是有所选择的,有时并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态度。这是否对你写与他有关的故事造成一定障碍?

  陶方宣:这个最让我困惑,因为胡适有一些文章属应景之作,并不是他观点、立场的真实反映,他与朋友交往也是如此,有时他的态度、他的交往,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我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然后来甄别和验证胡适与某个朋友的真正关系,克服写作中的一些障碍。现在不能说尽善尽美,谬误可能还会有,只能期待再版时修订。

  记者:您写这本书,大概花了多少时间?

  陶方宣:真正写作所花的时间并不太多,大概断断续续有四个月,过了大半年就出版了。但是从构思到完稿,这时间是很长的,大概有五六年,写作的许多构想和角度,是慢慢慢慢成形的、成熟的,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甚至书名就变动了好几次,最后才确定为《胡适的圈子》。

  记者:您原先是研究张爱玲的,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写这本书的?

  陶方宣:很多年了,我对民国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因为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来看,民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一个开头。它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凸显出来。当然,现代文明在中国也不是突然出现,在它的前面有着漫长的铺垫。首先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你闭关锁国根本行不通,人家带着洋枪洋炮将你的国门轰开了——这时候,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如天雷勾动地火,势必要在政治与文化层面产生一场变革。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很有趣的时代,一方面八股文盛行不衰,一方面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有先生坐飞机看电影、享受与欧美同步的现代文明;也有乡绅老爷四世同堂、妻妾成群,过着千年不变的古老生活;三寸金莲与高跟鞋同步,鸦片烟榻与咖啡馆同在,生活表面的色彩缤纷源于社会内部巨大蜕变,它必然会投射到形形色色的文化人身上,分析它,研究它,可以照应到我们当下所置身的时代,我们可以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在我大脑里,一直有一个庞大的民国系列,但是因为太忙,所以这样的写作时断时续。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时代临水照花人”,我为她写了多本书。从某个角度来说,胡适身上折射的传统与现代的东西,比张爱玲更具代表性,所以一直就有这样的念头,为胡适写一本书,以他为主线,串起一群人物,让读者看到,在中国文化人身上,曾经保持着良好的文明的品质:科学、民主、自由、独立——这些失落在历史尘埃里的东西,非常珍贵,像蒙尘的珍珠,我将它捡起来,擦洗干将,再递到你面前。

  记者:写这样一本书,您应该读了大量当事人的日记以及当时的一些相关,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样挖掘这些故事的?

  陶方宣: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里寻找——我的唯一念头就是不能将这本书写得很枯燥,写成一本文史资料,那不是我要的。在我的构想中,这本书一定要有大量鲜活的细节与生动的故事,这些细节与故事并不是信手拈来就用,一定要有质感,有意义,能反应出人物的特质,所以我在沙里淘金。

  网络上能查到的很少,我在上海图书馆里找到大量资料,那些霉味扑鼻的资料我估计没有人有兴趣去翻阅,对我来说,它是好东西。另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搜索写胡适的旧书,从中寻找精彩细节。我购买了绝大部份公开出版的写胡适的书,共有90多本。我第二本写胡适的书已经完稿,计划中还有一本,只是眼下太忙,不知道哪天才能动笔。

  记者:我们知道,胡适先生的日记,非常详细,但正如余英时先生在《重寻胡适历程》一书中提到的那样,胡适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怀有细致态度的人,他在写日记的时候,对自己是有所定位的,爱惜自己的形象与名誉,所以他写日记是有所选择的,有时并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态度。这是否对您写与他有关的故事造成一定障碍?

  陶方宣:这个最让我困惑,因为胡适有一些文章属应景之作,并不是他观点、立场的真实反映,他与朋友交往也是如此,有时他的态度、他的交往,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我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然后来甄别和验证胡适与某个朋友的真正关系,克服写作中的一些障碍。这一点我和山东画报出版社认真交流过,张涛副总编出差上海时,我与他做过探讨。根据他的意见,我将本书作了详细修改。他们出版社是一家非常好的出版社,很认真,也很负责,特地将书稿送到省里和北京有关方面审读,最后责任编辑又提出许多意见,我再一次做了全面修改。现在不能说尽善尽美,谬误可能还会有,只能期待再版时修订。

  记者:您似乎有意让大家去联系胡适与张爱玲之间的饶有意味的关系,“张爱玲和胡适确实也挺般配的”?

  陶方宣:张爱玲与胡适都是我最喜欢的民国文化人,胡适父亲胡铁花四十多岁时,在家乡混不下去,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写了一封信,将胡铁花推荐给大官吴大澄,才使得胡铁花晚年得志、走上仕途——胡适一家也自此有了富足的体面的生活,胡适也才有条件去上海读书。坊间其实一直在传张爱玲与胡适“饶有意味”的关系,张爱玲从小到大对胡适耳熟能详,家里人一直都在谈胡适,她姑姑还和胡适打过一场麻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张爱玲对胡适的喜爱是发自内心。张爱玲一到美国,就跑去看胡适,后来胡适也为她的工作专门写过一封担保信。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是嫁错了人,而胡适娶了江冬秀,也留下无尽的遗憾。无数读者都像我这样,认定才女张爱玲嫁给帅哥胡适之,是般配,也是绝配。虽说胡兰成与胡适同为老胡家人,但是此胡与彼胡无论长相还是才情,都不在一个档次上。

  但是张爱玲与胡适的关系只是坊间传说,我也不能生编硬造。

  记者:您以《我的朋友胡适之》一文作为本书的序文,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我的朋友胡适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枚精神印章,标识种一种精神的契合——温润的理性、温和的宽容、致力于时代理性的建构。您怎样理解“我的朋友胡适之”的?

  陶方宣:当时京都文化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凡是文化人,都喜欢以“胡适的朋友”来标榜——你可以想象胡适当年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他是辜鸿铭那样顽固不化的老古董,肯定招人反感。如果他是陈独秀那样才高八斗的偏执狂,肯定为世人不容。正像你所说的,胡适“温润的理性、温和的宽容”,他中西皆通、融会贯通,男女通吃、老少皆宜,这样的乐于助人的好人还不爱钱,据说他去世时,所有的遗产只有135美元。

  胡适身上最能反映出民国的包容品质、开放特质,所以他成了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所有的文化人都自豪地说: “我的朋友胡适胡适之”——这是胡适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民国世界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陶方宣、男、笔名黑白,原籍:安徽芜湖,现居上海,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曾在《青年报》、《济南时报》、《太原晚报》等十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作品散见于全国数百种报刊杂志,多次入选各类选刊、选集出版。创作有影视剧一百多集,均已拍摄播出。

  出版著作有《大团圆》、《文人的美食》、《西装与小脚》等作品十余部,其中《霓裳*张爱玲》繁体字版在香港三联出版,发行到海外各地。

  成稿于10-08-20

  《东莞时报》2019年8月23日

本文标题: 胡适的圈子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3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鸭子骑车记读后感摘抄爱欲季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