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8-02 08:3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是一本由村上龙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战争在海对岸开始》精选点评:●竟与Paprika莫名地呼应了。欢迎来到地狱。●恐怖的背后隐藏着痛苦恐怖的尽头是灭绝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锦集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是一本由村上龙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精选点评:

  ●竟与Paprika莫名地呼应了。欢迎来到地狱。

  ●恐怖的背后隐藏着痛苦 恐怖的尽头是灭绝 

  ●虽然号称是《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的续篇,但是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吧。这个有点意识流的可怕,故事散开了就没再收回来!虽然读过的几本村上龙都被微弱的雷到了,但是依然没有放弃,毕竟还有一本没有拆塑封的网球公子在等着呢.........

  ●特别喜欢。跳蚤市场买的。

  ●已购。先是被书名吸引,多个人物之间频频切换,从故事而言未必好看,但是语言有如同“恶之花”一般的美感。给五星是由于“我”和女郎芬妮的部分写得异常性感。嗯,于我而言最深的触动,就是:性感!【值得重读】

  ●马戏团巡游了地球一圈,少年指向宇宙告诉狮子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遥远的地方

  ●我爱过几个人,也被爱过几遍。

  ●我还是不太能读意识流的小说,但故事从这里滑到那里,从那里又莫名滑回来倒是非常有意思。村上龙这本书里潮湿黏腻闷热腥臭脓肿的感觉倒让我想到白先勇《孽子》里的台湾,看着浑身难受,这些东西好像都缠绕侵入到体内脑内骨髓内。

  ●黏腻

  ●大谎言家。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一):感觉像吃坏了肚子

  薄薄的一本小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整本书中散发的那种焦躁、迷惘始终不能散去。感觉像是吃坏了肚子,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在胃中不停的上下翻滚,想吐,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吐的出来。可能这就是因为恐惧战争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吧。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二):[书里书外]意识流最是难懂,懂了之后又最为可怖

  前几天非常幸运地拿到了之前配合法制教育拍摄的一个搞笑短片的奖金(这句话真是长~),2000,一共是6个人的功劳,当然导演最是累了,因为我们是外行人,所以本子、分镜头、构思以及拍摄都是导演一个人的工作,因而我们心存内疚,就决定给导演一半的奖金,剩下的5个人平分了,所以喜滋滋地拿着200元,下班后和同事直奔书店,一口气买了7本书,其中有些是手工制作的,另外的几乎全是日本文学,当然今天要推荐的这本就是村上龙的作品。

  和村上春树一起被称为“W村上”的村上龙,我第一次认识他当然也是那本著名的“透明族”代表作《无限近似天空的蓝》,之前听到一个人提到这本书,当时很喜欢书名,后来找到了中文版的,就买回来看了,书的内容非常不喜欢啊,因为那个时候太年轻了,看到后来就有点崩溃了,所以都没有看完,记忆里就是本晦涩、痛苦、扭曲的书。

  但还是决定再看一次,他的书,于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又再次拿起了这本《战争在海对岸开始》。非常不好意思地说,几乎又差点看不完了。村上龙的作品,描写的笔触太刺激了,是我不太能接受的风格,如果拿村上春树做比较的话,那简直就是暴力升级升级再升级版本啊,所以从纯文字的角度来看,能写到这个程度上,使我在看的过程中都一直皱眉的作家,也算是白描手法很厉害的啦。

  村上龙被称为是日本亚文学的开端,也算是开创了新的一个流派,作品虽然艰涩、恶心、揭露的现状太丑恶,但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文笔功力的深厚,以及洞察仔细,当然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他自己也经历过一些可怖的东西。这也为日后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那些社会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句话说的好,如果说村上春树的作品是爵士乐的话,那村上龙的作品就是摇滚乐了,玩摇滚的人,总让人觉得命运不在掌握之中,他的书也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意识流真的不好懂,懂了之后,又真的很可怕。

  不过这次的不适,稍后就会缓去,不得不感叹,文字有时犀利地像一把刀。

  封面也很意识流啊,不过书不厚,薄薄的一本,由于内容描述比较恶心,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还真的是不要看了。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三):虚妄城市迷惘人--《战争从海对岸开始》

  虚妄城市迷惘人

  转自:2019-02-18 京华时报 文:储劲松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2月

  狂欢的城市是一座巨大的垃圾场,充斥着腐败、糜烂、暧昧、血腥、丑恶和暴力;城市里的人,内心被焦虑、迷乱、灰暗、欲望、毒品、空洞和寂寞咬噬并吞没。村上龙的小说《战争在海对岸开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2月),如同一个晦涩的寓言,把现代都市富丽奢华这张皮下的虚妄堕落,愤懑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这是一部非常规的实验性小说。它没有核心情节,只是拼接了一些面目不清的人物活动碎片。没有核心人物,只有一个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我”。核心事件倒是有一个,那就是正在城市里举办的盛大的狂欢节,但这个事件也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换成其他什么事件都未尝不可。

  读这部小说,不会产生愉悦感,相反,那些纷繁淫糜的乱象会让读者感到焦躁不安,会时时生出把书扔掉的冲动。等强捺着性子把这本薄薄的小书读完,却又陷入对城市的现状、对被物化的人的命运乃至人类未来的苦苦思索。

  在蔚蓝大海的这边,是盛夏的阳光、海水、沙滩、海蜇、海滨度假酒店、一男一女两个偶然相遇正在同享欢乐的青年。在大海的那边,经由“我”的瞳孔,映射出对岸正处在狂欢节中的城市,一系列乱糟糟的浮华场面。在海的两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逆的世界,一个安宁和谐,一个乱象丛生——世界从来都不是平的,常常还是颠倒的。“我”,或者说村上龙,似乎在悲愤地大声质问苍天:这无法相融的偏差,因何而生?又有谁的大手能将这种偏差纠正过来?

  在《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里,村上龙对日本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地严厉地质疑和拷打。在《战争在海对岸开始》里,村上龙则把这种质疑和拷打延展开来,引领着读者,在城市化、商业化、物质化大背景之下,展开对人类大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思索:我们将往哪里去。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四):日常生活中的狂欢

  两年前,硕士毕业。我专门跑到南京去面试一份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去南京。在街头巷尾简单溜达了一圈,这座城市给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与我小时候长大的天津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路人的表情,建筑的色调,交通,商业区以及门口的小店,这座城市虽然阳光充足,却始终存在着一种灰暗的感觉。在这个阴郁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城市,我的面试最终也以悲剧收场(笑)。在离开南京的时候,我想下次再来的话,一定要去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看一看。

  不过,这次南京之行也并非一无所获。我在先锋书店随便闲逛了一下午,听几位诗人谈写作和诗歌。观众们问着自己都不理解的问题,诗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着回答。最大的收获,算是在书店里随便翻开了一本村上龙的书,书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当天晚上,我在宾馆一直翻看这本书,第二天又去了一趟书店,买了他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在南京对一个日本作家痴迷,不知道算不算政治不正确。反正从那以后,我买了好几本村上龙的书,还专门买他的书送给我的朋友。《音乐的海岸》,《心醉神迷》,《孤独美食家》,每个故事都充斥着他的浪漫和迷狂。

  在我读过的村上龙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这本书是在日常生活中埋下的一颗炸弹,将无意义和虚无被炸得粉碎。在村上龙的笔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呈现给读者。

  在这本小说的封面上,不知道是哪位编辑给小说贴上意识流的标签。如果说是意识流,似乎也没错。虽然小说没有深邃的意象,但是也是用了很多具象的描述去暗示着一种情绪或哲理。小说没有什么核心的故事,都是些零散的画面。其实我倒是觉得小说更像一个摄影展或者画展,展示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浓墨重彩,人物众多,混乱,具象的画面用直白的冲击力感染着小说的读者。垃圾山,充满着油和血腥的海鱼,断肢的人,兔唇,湿疹,病态的意向描绘了一个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让我暂时忘记了生活在日常世界的舒适和安全。

  除了非常好的塑造了一个不怎么令人愉快的环境之外,村上龙的小说内核也很特别--狂欢。在我看来,从小说的开始,城市出现在“我”的眼中,一直到最后城市被战争所毁灭,所有的描述都是为了诠释“狂欢”这个词,或者说狂欢节。戴奥尼索斯精神隐藏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心底。随着时间流逝,每个人都在为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倒计时。随着船抵达港口,所有的人、情绪全都被染上了同样的颜色。用一本书来诠释一个词并非村上龙的独创。或许喜欢自造一些专业词语的海德格尔深谙此道。

  最后,我想起在《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中,村上龙提到一种可以在脑中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我想,在海对岸的“我”的眼中,世界或许就是这样。最可怕的是,这个世界并非凭空抽象的,而是来自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它只是想交响乐中的低音声部或者魔术表演中魔术师想要遮挡的部分一样。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五):摇滚的西方小说式尝试

  在大陆,村上春树远比村上龙出名,虽然在日本他们并成为“W村上”。他们之所以并称,或许更日本国内的名气相关,或者也与日本亚文化的倡导和影响有关,但就写作本身方面而言,两者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说村上春树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善于用细腻打动读者;那么村上龙则是摇滚青年,强调文字的冲击力。这或许跟他小时候在美军海军基地的成长有关。由于长期和美军士兵的交往,其本人也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先后搞过学·潮抗争、成立过摇滚乐团,搞过电影、摄影等等,其放荡不羁的经历可以在他的小说《69》(或李相日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了解到。而同时代的村上春树则显得乖巧多了,即使面临学潮,也不过是对啥都愤愤不平而已,并未做出多少出格的事。

  村上龙的成长经历,或许是导致其早期写作风格趋向于西方化的原因,其中《战争在海对岸开始》的写作方式就是作为一个典型。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东方的小说叙述视角大多是古典式的,即是以故事为线索进行剧情编排、人物塑造,如《平家物语》《源氏物语》等作品,都是以故事为主线。哪怕是散文式的小说,也无法忽略故事本身,如沈从文的《边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而《战'》这样的小说叙述方式,还是来自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卡夫卡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毋庸置疑。

  难以说明村上龙的写作是否经过专业的学习,但西方意识流的痕迹确实清楚地出现在他的《战'》,虽然只剩下外壳。从故事叙述方面看,可以分成“两岸”,其中一边是第一人称的“我”,另一边是对岸的狂欢节,而对岸的狂欢节又包括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整篇小说就在“我”和对岸的小故事之间不断切换。

  按照我们读者的理解方式,第一反应就是要在不同的故事中去挖掘故事的主题,这当然是我们教育方式中的“阅读理解”所带来的后遗症。当然如果要挖掘主题,还是可以挖掘到类似的模棱两可的主题关键词,如城市的腐败、战争的狂热、空虚的生活……但如果只用主题论作品,貌似只会显得作品单薄肤浅,因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显然具备更强的感染力,而不需通过叙述视角方面做功夫。所以归根到底,主题仅仅只是次要,而故事的编排和叙述的视角才是作品中值得玩味的东西。

  其中,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的,但海对岸的事情,“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在两岸的故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叙述视角,然后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全能视角之间平稳切换,因此读者几乎难以感觉到不同故事之间的过渡,往往一段共用的场景描写之后,就是另一个剧情舞台;另一种是“我”是全知全能的,海对岸的事情或许只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我”的内心,于是“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并按照“我”的意志来主导叙事。因此小说最后也能在艳遇女郎的瞳孔中看到对岸的战火,因为对方的眼睛折射出“我”的意识。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这都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起码从解读的意义上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因此《战'》从结构上形成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外壳。虽然20世纪的文学创作重点已经从故事转向了叙述方式的创新,但一部好的作品并不能单独依靠叙述方式,否则就会坠入形式主义的空洞。所以作品形式的应用应该与作品的感染力相辅相成。就《战'》而言,西方小说的外壳是否给读者带来了冲击力?

  小说中的故事的编排是无序的,也或者是“我”的意识所决定的。其中的作用对本人而言,故事衔接的流畅性值得赞赏,也让整篇小说的叙述风格得以平稳。但由于小说视角的可疑性,让读者最终仅仅是关注故事本身,而非叙述视角,因此读者无法以第一人称的感觉去感受海对岸的慌乱与无序,而“我”的设置最终只沦为一个漠然的“旁观者”,这视角的设置对读者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仅有的作用便是表现出一种空虚和冷漠的都市感,但这却并不是写了154页的故事的重点。

  或许村上龙意图用第一人称来增强小说表现力,同时借鉴西方小说的外壳来丰富层次性,从而将故事本身的感觉营造成属于读者的即视感。但事实上这个融合是不成功的,因为作者忽视了现实主义写作的基础和现代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无论效果如何,这样的尝试也开拓了日本新一代的亚文化效应,这依然是村上龙作为摇滚青年的叛逆与野心,毕竟这不是村上春树的爵士乐,我们不能要求更多的细腻,要欣赏的是那粗放的冲击力。

本文标题: 战争在海对岸开始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8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娃娃亲保卫战》读后感1000字余生,不讨好,不后悔,不将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