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肯尼迪》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30 09:44: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刺杀肯尼迪》是一本由[美]比尔·奥赖利[法]罗杰·马丁·杜·加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刺杀肯尼迪》读后感(一):美国历史的一位传奇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特意的去百度搜索

《刺杀肯尼迪》的读后感大全

  《刺杀肯尼迪》是一本由[美]比尔·奥赖利 / [法] 罗杰·马丁·杜·加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杀肯尼迪》读后感(一):美国历史的一位传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特意的去百度搜索了一下约翰·肯尼迪这个人物的大概简介。在他的生平记述中,我发现这个人无论是从学识还是造诣,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总统。 在美国的历史中,除去林肯,大概肯尼迪算是一个十分能称得上榜的总统,要说起肯尼迪的贡献,那么要属肯尼迪在竞选总统的同时,就已经开始着手社会经济改革的准备工作,上位之后,肯尼迪首先向选民宣传美国国内“新边疆”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政策路线,这一政策可以说在美国历史发展上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推动的作用,而在美国的经济方面上,肯尼迪也在经济复苏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新冠病毒肆虐的时期,美国总统的做法实在是让全世界的人都大跌眼镜,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想到,在这位总统之前,美国的历史下还有一位叫做约翰·肯尼迪的优秀的领袖。 但正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死同样轰动整个美国,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12时30分,乘坐敞篷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到枪击。 如果说一本人物自传,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纪实》,那么这本《刺杀肯尼迪》,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这本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而并非作者的杜撰,时间过去这么久,关于肯尼迪究竟是如何被刺杀的历史已经无法追溯,而肯尼迪的遇刺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真相至今仍未公布的悬案,这本书里面涵盖了很多的历史信息,他还原了肯尼迪从他上任到遇刺的最后三年中,其实,在书中的描写上,我并没有感觉到肯尼迪对自己未知的命运感到一丝一毫的恐惧感,哪怕身患疾病,我也能感觉到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生命无限的向往,或许这也正是肯尼迪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个人物之一的原因吧。 在肯尼迪这个家族似乎一直流传着一个诅咒,每一个人似乎都会突发奇然的意外死亡,而对于肯尼迪的死因,如果在百度上约翰·肯尼迪这个人物会发现,百度上对他的死亡猜测众说纷纭,但其实事实真相谁都不知道,而肯尼迪这个人留给美国的是无数的财富,我无法去评断肯定迪这个人是怎样的,但是我想一个名人,它可以流芳百世,它也可以遗臭万年,而肯尼迪他拥有能够在美国历史上流传这么久的实力,我想他在美国人的心中也是一个神圣的宛如图腾的存在。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让我意外觉得这本书难以读懂。无数次的想放弃之间,我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下去,继续去领略这本书的魅力,甚至去说,我还去查了很多关于肯尼迪的资料。 除去上述的贡献之外,肯尼迪在种族隔离上他也是采用了一种反对的态度,他甚至以身做领导去和其他种族的人握手以示友好,我想如果我也生活在当初那个年代,我也会希望这样先进理念的人去做我的领导。 还是用那一句话来说,一个人可以流芳百世,也可以遗臭万年,流芳百世,流芳有他流芳的理由遗臭万年也有遗臭的理由,而像肯尼迪这样对历史做了无数贡献的人,我想他更值得被后人敬仰。

  《刺杀肯尼迪》读后感(二):美国历史的一位传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特意的去百度搜索了一下约翰·肯尼迪这个人物的大概简介。在他的生平记述中,我发现这个人无论是从学识还是造诣,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总统。

  在美国的历史中,除去林肯,大概肯尼迪算是一个十分能称得上榜的总统,要说起肯尼迪的贡献,那么要属肯尼迪在竞选总统的同时,就已经开始着手社会经济改革的准备工作,上位之后,肯尼迪首先向选民宣传美国国内“新边疆”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政策路线,这一政策可以说在美国历史发展上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推动的作用,而在美国的经济方面上,肯尼迪也在经济复苏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新冠病毒肆虐的时期,美国总统的做法实在是让全世界的人都大跌眼镜,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想到,在这位总统之前,美国的历史下还有一位叫做约翰·肯尼迪的优秀的领袖。

  但正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死同样轰动整个美国,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12时30分,乘坐敞篷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到枪击。

  如果说一本人物自传,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纪实》,那么这本《刺杀肯尼迪》,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这本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而并非作者的杜撰,时间过去这么久,关于肯尼迪究竟是如何被刺杀的历史已经无法追溯,而肯尼迪的遇刺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真相至今仍未公布的悬案,这本书里面涵盖了很多的历史信息,他还原了肯尼迪从他上任到遇刺的最后三年中,其实,在书中的描写上,我并没有感觉到肯尼迪对自己未知的命运感到一丝一毫的恐惧感,哪怕身患疾病,我也能感觉到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生命无限的向往,或许这也正是肯尼迪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个人物之一的原因吧。

  在肯尼迪这个家族似乎一直流传着一个诅咒,每一个人似乎都会突发奇然的意外死亡,而对于肯尼迪的死因,如果在百度上约翰·肯尼迪这个人物会发现,百度上对他的死亡猜测众说纷纭,但其实事实真相谁都不知道,而肯尼迪这个人留给美国的是无数的财富,我无法去评断肯定迪这个人是怎样的,但是我想一个名人,它可以流芳百世,它也可以遗臭万年,而肯尼迪他拥有能够在美国历史上流传这么久的实力,我想他在美国人的心中也是一个神圣的宛如图腾的存在。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让我意外觉得这本书难以读懂。无数次的想放弃之间,我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下去,继续去领略这本书的魅力,甚至去说,我还去查了很多关于肯尼迪的资料。

  除去上述的贡献之外,肯尼迪在种族隔离上他也是采用了一种反对的态度,他甚至以身做领导去和其他种族的人握手以示友好,我想如果我也生活在当初那个年代,我也会希望这样先进理念的人去做我的领导。

  还是用那一句话来说,一个人可以流芳百世,也可以遗臭万年,流芳百世,流芳有他流芳的理由遗臭万年也有遗臭的理由,而像肯尼迪这样对历史做了无数贡献的人,我想他更值得被后人敬仰。

  这本书读起来是很舒畅的,语言不会让人觉得枯燥,而逻辑也让人觉得通顺非常,所以说读完这一本书收获还是很大的。

  《刺杀肯尼迪》读后感(三):从遇刺中看人性

  《刺杀肯尼迪》是由美国作家比尔·奥赖利与马丁·杜加尔德所著,两人还曾编著过《刺杀林肯》,可见两人对于刺杀案件的执着。

  在书的开头便提到,林肯遇刺与肯尼迪遇刺有着惊人的联系:

  林肯首次当选总统是1860年,肯尼迪当选于1960年;

  两人同是星期五遇刺,当时他们的夫人都在身边;

  他们的继任者都是姓约翰逊的南方人,两位约翰逊都曾是参议员;

  安德鲁·约翰逊出生于1808年,林登·约翰逊出生于1908年;

  林肯于1846年入选国会,而肯尼迪于1946年入选众议院;

  林肯和肯尼迪在总统任期内都经历了丧子之痛;

  刺杀林肯的凶手布斯在剧院开枪后逃进一座仓库,而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开枪时藏身于一座仓库,之后逃入一家剧院。

  仅仅读到比尔·奥赖利的一篇致读者的文字,我就已经被这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深深吸引。好多事情都是重合的,这种十分的巧合,难道是阴谋者故意安排的吗?虽然相信这个世界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但是当一连串的、惊人的相似摆在自己的面前的时候,还是会用手捂住口鼻表现出惊讶的模样。

  纵观肯尼迪的一生,1917年出生,1922年进入爱德华奉献学校学习,1924年到寄宿学校学习,1936年进入哈佛大学,1940年,从哈佛毕业,又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

  从肯尼迪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194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肯尼迪开始了军旅生涯。在之后,就到了1947年开始了从政经历,1960年当上总统,1963年11月22日遇刺,结束了一生。

  网上关于肯尼迪遇刺有很多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件案子也成为了美国的迷案,不过我不想讲这件案子的事情,就以自己的拙见,讲讲人心。

  当一个人成为了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的时候,进入了众人的视线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会有喜欢他的人,也会有讨厌他的人,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的事情,不要妄想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可能你的出奇的好,人长得也帅气美丽,但是人家就不喜欢你,难道就因为对方不喜欢你,就要跑到他的面前好好的展现自己,那这样的话你可有的忙了。

  我们再回到肯尼迪遇刺的事情上来,为什么会遭到别人的刺杀,不论是杀手的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刺杀行动,这些不都代表着有人不喜欢这个总统吗?理由是千奇百怪的,就像东野圭吾写的《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对方对他那么好,他去想要杀掉他,没什么理由的杀机是人性中最冰冷的。

  同样的,肯尼迪遇刺这件事,究竟因为什么遇刺,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不重要的,而重点在于我们无法去看清人性,即使我们都是两条腿走路的高级动物,但是我们还是不够了解自己,不论是追溯历史的河流,还是就现在的科技发展,我们都无法去看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恰恰相反,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没必要去了解谁,还是渴望被谁了解,一个人的世界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放松的,很多人说不孤独吗?其实当我们以一个独立个体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已经与孤独为伴了,它没什么消极的,也没什么不好的。

  《刺杀肯尼迪》读后感(四):一场暗杀谜案

  在美国的历史上,似乎有很多总统遭受过刺杀行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有林肯,杜鲁门,肯尼迪,这几位总统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的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在美国的历史上,有多位总统遭受过刺杀,其中有几位是幸存下来的。其中第35位总统肯尼迪在位不过短短几年,担任总统仅仅一届,遭到刺杀身亡。

  历史上这一件载入史册的案件,几乎人尽皆知,而这一本书《刺杀肯尼迪》讲述的就是肯尼迪刺杀案背后的各种缘由。美国奉信天主教跟基督教,他们总统在宣誓的时候都会向他们的民众宣誓,这就是美国总统的天赋神权。但是尽管如此,美国人民对总统并没有传授统一意义上的敬畏之心。在他们的国度里边奉行人人平等,如果总统其行为和他的政策与民众不利,那他们就会拿起手中最原始的武器做出反抗。肯尼迪在选举之时,一直走的是亲民路线,但实际上肯尼迪当政之后,很多行为并没有按照他的既定路线所走。“猪湾事件“的发生,也使得他在民众当中的声望有所降低。 还有意思是肯定滴和当时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关系。而可能你的妻子杰姬对于白宫的装修以及电视上的发言使得他们的人气在民众中持续升高。但肯尼迪对于妻子的背叛,却时时都在发生。基于这些基础,有许多后期,肯尼迪刺杀埋下伏笔。 1963年肯尼迪在为第二年的大选做准备,而不同震动的派别争斗已经在暗暗发生。这一本书虽然讲述的是肯尼迪刺杀案件,但从头读到尾,我们也能发觉这是一本关于肯尼迪上位以及刺杀过程的纪实故事。故事以两方面来论述,一方面从很理解的角度,而另一方面是从刺杀者奥斯瓦尔德角度出发,讲述他如何从俄罗斯回到美国,最后成功刺杀肯尼迪那最后被你杀死的案件。 案件本身其实是扑朔迷离的,对于肯尼迪为何被刺杀,故事当中也有多种揣测。最后奥斯瓦尔德在警方的保护下也遭枪杀,到底是何原因,这其实仍然是一个谜。肯尼迪的死标志着美国一个梦幻时代的终结,而肯尼迪当政时期的一些事迹,也为美国最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整个故事读起来确实是故事性挺强烈。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纪实文来阅读,也可以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小说来了解。两位作者打肯尼迪的这一起案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并且带入许多历史细节,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传记来读的话,你会发现,作者对于故事也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对于一些事实内容,也能比较客观的表达出来。 肯尼迪对于美国政权所作出的贡献也有很多,虽然说他在位只有短短几年,但对于美国民众来说,肯尼迪的一些利民政策也使得他在美国历史上,拥有着非常高的声望。 纵观历史上被刺杀的美国总统,很多位都是因为有优异的政绩而被刺杀的。肯尼迪在种族以及人群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对于刺杀肯尼迪的刺客来说到底出于何种缘由,我们已经很难找到解答。 本书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创作,当然也引用了许多的资料,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更加接近真实。而肯尼迪和林肯被刺杀,或许有着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黑人奴隶解放所做的努力!

  《刺杀肯尼迪》读后感(五):序言选摘

  1961年1月20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中午12点51分

  一位距离生命尽头不到三年的男人将他的左手放在了《圣经》上。

  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沃伦站在他的面前,引导着誓词的宣读:“请问你,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是否庄严宣誓……”

  “我,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谨庄严宣誓……”新总统以带有波士顿腔的滑音重复着誓词。他的目光聚焦在首席法官的脸上,而这位首席法官的名字有一天将成为肯尼迪遇刺案的代名词(沃伦亦是负责调查肯尼迪遇刺案的“沃伦委员会主席”)。

约翰·菲茨杰尔德·肯尼迪(1917—1963),美国第35任总统(1961年1月—1963年11月)

  出身富裕家庭的新总统有着优雅的说话方式,这一点似乎会拉大他与选民的距离。但是,他是位热情的、很容易让人喜欢的男人。在竞选中,他公开拿父亲的巨额财富开玩笑,并用幽默和真诚填平了他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因此,当他说到要让美国变得更好,普通美国人愿意相信他。“西弗吉尼亚的穷人听到一个来自波士顿的男人说他需要他们的帮助,于是他们给予了帮助。在遥远的内布拉斯加州的玉米地里,农场主们看到这个男人一边用他们熟悉的动作挥动右手砍断玉米秸秆,一边模仿他们的口音解释说美国将会‘更伟大’,农场主们于是也听懂了他的话。”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肯尼迪受到的广泛欢迎。

  但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肯尼迪,他最终以非常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对手理查德·尼克松,他赢得的选票是49%。那些农场主虽然可能听懂了肯尼迪的话,但内布拉斯加州62%的选票投给了尼克松。

  “你将忠实执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职责……”

  “我将忠实执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职责……”

  8000万美国人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这场就职典礼,而现场观众就有2万人。就职前夜,一场大雪飘落在首都华盛顿,落雪达8英寸(约20.32厘米)厚,陆军部队不得不启用火焰喷射器紧急清除路面的积雪。此时,太阳照在国会山上,但凛冽的寒风鞭打着观礼的人们,他们把身体紧缩在睡袋、毯子、厚毛衣和大衣之中。

  然而无视严寒的约翰·肯尼迪已经脱掉了大衣,他年方43岁,浑身散发着无畏与活力,此时他没有穿戴大衣、帽子、围巾和手套,仿佛是有意在炫耀他那运动员般的形象。一向衣着得体的肯尼迪身高刚刚达到6英尺(约1.8米),他有一双灰绿色的眼睛、迷人的微笑和棕红的脸膛——这得益于他刚刚在父亲棕榈滩的别墅度了假。尽管肯尼迪看起来非常健康,但他的病历很不让人乐观,实际上,罗马天主教堂曾先后两次为他准备临终祈祷。在之后的几年中,他的健康状况将一直困扰着他。

  “你将竭尽全力……”

  “我将竭尽全力……”

  在周围无数达官贵人和朋友之中,有三个人对肯尼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位是他的弟弟、不得已而选择出任司法部部长的鲍比(罗伯特),总统更看中他作为一个顾问的诚实而不是他的法律能力,肯尼迪知道,鲍比永远会告诉他实情,不论实情会是多么残酷。

罗伯特·肯尼迪(1925—1968),美国前司法部长

  站在新总统身后的是新任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可以说——约翰逊本人也这么认为——肯尼迪能赢得大选是因为有这位坚韧的高个子得克萨斯人。如果不是同约翰逊搭档竞选的话,肯尼迪绝对赢不了这个“孤星之州”24张选举人票的大票仓。实际上,肯尼迪和约翰逊竞选组合在得克萨斯州只比对手多了46000张选票,因此,如果肯尼迪还想获得连任的话,约翰逊这个搭档仍是不可或缺的。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1973),美国第36任总统(1965年1月—1969年1月)

  最后,新总统悄悄看了一眼站在首席法官沃伦身后的他年轻的夫人。杰姬(杰奎琳)·肯尼迪穿着一件灰褐色的大衣,戴着相配的帽子,深棕色的头发和翻毛衣领更衬出她一张光洁的笑脸。此时,她琥珀色的双眼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从她身上一点也看不出倦态,尽管他们今天凌晨4点才休息,因为在弗兰克·西纳特拉和伦纳德·伯恩斯坦安排的就职前夜晚宴上,大家欢闹得忘了时间。杰姬在晚宴远没有结束之前就回到了他们在乔治敦的房子,但肯尼迪没有和她一起回来。4点钟,走进家门的肯尼迪看到他妻子还醒着——是激动得无法入睡。窗外,持续飘落的雪花让道路上的零星车辆行驶得非常艰难,华盛顿的街道上还可以看到远远近近的篝火,这对年轻夫妇促膝而坐,聊了起来。他告诉她,他父亲要举办一个宴会,当然谈得更开心的还是就职典礼。已经到来的一天将是非凡的一天,这之后他们还有更多的憧憬。

杰奎琳·肯尼迪(1929-1994年),美国前第一夫人

  公众非常喜欢杰姬,这一点约翰·F.肯尼迪一清二楚。昨夜,当载着肯尼迪夫妇的豪华轿车驶过落满雪的华盛顿街道,街头有人认出了车中的肯尼迪夫妇,当选总统于是让司机打开车内灯,以便让行人更清楚地看到他的夫人。杰姬的魅力、风格和美丽倾倒了全美国,她能讲流利的法语和西班牙语,常吸过滤嘴香烟,喜欢香槟胜过鸡尾酒。同她丈夫一样,她有着迷人的微笑,但相对于她丈夫的外向,她比较内向,圈子外面的人很少能取信于她。

  尽管她有着出众的外表,杰姬·肯尼迪在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已然经历了巨大的痛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流产了,第二个孩子生下来便是一个死婴。好在这之后两个健康的孩子卡罗琳和小约翰的降生给她带来了快乐,同样,她年轻而锐气十足的丈夫从一个马萨诸塞州的政客一跃成为合众国总统也让她欣喜异常。

  痛苦都过去了,未来看上去无限光明,肯尼迪的总统任期似乎注定是,用百老汇刚刚上演的一出非常叫座的歌舞剧《卡米洛特》(Camelot)的台词形容,“再没有更融洽的时刻了,欢乐会持续到永远”。

  …………

本文标题: 《刺杀肯尼迪》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2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法老的宝藏读后感摘抄跳槽圣经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