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21 09:45: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帷幕》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帷幕》精选点评:●一直觉得尝试评论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态度是荒谬的,毕竟艺术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感受的经历,一个人无法在有限的背景

《帷幕》读后感1000字

  《帷幕》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帷幕》精选点评:

  ●一直觉得尝试评论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态度是荒谬的,毕竟艺术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感受的经历,一个人无法在有限的背景知识下完全的揣摩另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段的心思。读完《庆祝无意义》后一度觉得米兰昆德拉叙事的能力并非顶尖,但是读这本文评看到他对“艺术”整个领域的认识,又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听老头讲小说

  ●创作者到了一定阶段,都有一种随性感,比如他说他的父亲,初次听到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时,他说那是不可能的倒退。

  ●重读。

  ●这本之前最好先读被背叛的遗嘱。我喜欢读昆德拉只是源于此,完美地印证了那个源于慕尼黑的回音,那伟大浪漫主义世纪甜蜜而令人作呕的余渣。

  ●什么意思?看不懂!好着急。

  ●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随笔,里面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对他人作品的赏评,虽然这些作品我几乎都没看过,但读昆德拉的文字,感觉拉近了一点我和那些作品的距离。文中有句话是,“小说的人物并不要求人们因他们的德行而敬仰他们。他们要求人们理解他们,这是大不相同的。 ” 我想,比起尊敬、崇拜和羡慕一个人,理解一个人也许更能拉近两个人内心的距离。

  ●好读,值得收藏,不停翻阅。思想和文字在深刻与轻松之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仅有对文学的思考和论述,还有对捷克,对于欧洲,人类历史的反思很多值得现象和观点,边读边划,不知知觉每个小篇章中都有那么一两个值得推敲的句子;昆德拉还安利了好多小说家和小说,尤其是《情感教育》,和《堂吉柯德》命中率特高,关于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卡夫卡的论述印象深刻。“即使在死亡的悲怆一刻,安娜也远离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之路。她没有离开非诗性的神秘之路.在这条路上,丑陋与美丽共存,理性让位于非逻辑,而谜终究还是谜。”关于“愚蠢”和“悲剧性”“理智可以除去阴险地隐藏在美丽谎言之下的恶的面具。但是面对愚蠢,理智是无力的。它没有任何面具可以除去。愚蠢并不戴面具。它就在那里,无辜的,真诚的,赤裸的。而且是无法定义的。”

  ●帷幕已落下,我们却选择遗忘

  ●历史文化艺术小说 太有意思了

  《帷幕》读后感(一):帷幕

  关于小说和文学的一些思考,主要列举了一些作家和一些著作来进行例证。因为我阅读量不足,一些很有名的著作没有读过因此导致一些思考和举例没有办法理解透彻。 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米兰昆德拉极其冷静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历史,地狱,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一些著作中表现的思想等展开分析,感觉侧重点非常新颖而且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的思考。比如他关注中欧小国,提出因为语言流动性差导致作家很少被关注的观点。提出文学和科学不同。在历史长河中一些科学发明终究会注定出现,如果不是A发明总会有B 发明,但文学不一样,如果这部著作这位作家没有写出来,那么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然后还对著作的喜剧性和悲剧性特色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悲剧性著作存在的意义等等。让我真的大开眼界。 但是读完之后,书中的一些细节性描述和一些微小观点我已经记不清楚,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的脑海中停留的时间长一点。

  最后想说,这本书中极其冷静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茨威格的影子,我一度怀着迷惑的态度读完了前半本。

  《帷幕》读后感(二):“女疯子”不疯,是很理智地“欺软怕硬”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87164/ 

  “再看百度上中文对此次会议的评价,典型的虚伪,庸俗,就是给共党写的;先说这次会议是好的,对法西斯的压制,对他们的惩罚;但此次会议牵扯到强大的三方战胜国对于中国领土划分上的干预,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时候百度上就说人家是霸权主义了。”

  百度说的有问题么?美国,英国和苏联,在会议上为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赞扬;但也正是它们,让当时的国民政府同意外蒙脱离中国,这种对中国巨大伤害行为,是彻彻底底的“霸权主义”,怎么作为中国人的“女疯子”却反而看不下去了??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在“女疯子”嘴里就是“虚伪,庸俗”???“女疯子”敢煽动阿拉斯加脱离美国独立么?美国为何自己国家的领土完整,“女疯子”有种的话,你敢骂美国“虚伪,庸俗”???

  不敢吧,看来“女疯子”并不疯,是非常有理智地“欺软怕硬”。

  还有,如果“女疯子”对国家不满,太平洋没加盖,你和家人大可投奔海外那些在你看来是“民主”的国家,希望那些国家不会因为你是“女疯子”而拒绝。

  《帷幕》读后感(三):小写的历史——被抹去的历史

  重新读过《帷幕》有关大小写的历史让我有感而发,只是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时间上的间隔让我丢失了之前的想法。这是非常可惜的,就像昆德拉本人说的,人们对于喜爱的诗歌总是能咏上千万遍,可是小说呢,一本厚厚的书呢,谁也无法记住每一个细小的细节,而且阅读时间的间隔还会使我们忘记之前的内容,从而失去之前的感触。

  于是我只能凭着碎片式的模糊回忆可怜的拼凑出以下不值一提的感想。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第二篇关于《帷幕》这本书的感想。

  由于国家与国家在世界上所属地位的不平等,以致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国家的文学作品,文化,艺术等等一切被牵连的受到历史以及公众的不公正对待。 因为我本人的闭塞,所以我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一个拥有众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这里渺小的民族在实际上其实是根本的灭亡。他们早就丧失了民族自主性,他们只是可怜的跟屁虫,每天面对的绝对汉化。

  对于欧洲的小国有昆德拉等人为之申述,欧洲的小国虽然不断受到欺压与威胁,可在那里总是有人用灵魂捍卫文化与艺术。可是在伟大的祖国,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几个在为自己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作斗争呢?即便是写出来,又有谁会去读?

  也许只有消除民族霸权,也许最完美的补救方式就是分裂这个并不和谐的巨大的“红色帝国’。

  最后看到自己在书前写的一句话,也是当初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

  优雅与虚伪的媚俗其本质是最粗糙的粗鲁,而不加掩饰的粗鲁的真实里却溢生出另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美。

  《帷幕》读后感(四):帷幕(我们都活着在这个可悲的世界,我们都遮掩在帷幕之下)

  在昆德拉心中所谓的世界文学就是欧洲文学,所谓的世界就是以欧洲为中心,为主体的世界。他探讨欧洲的民族霸气主义以及地方民族主义对文学,文化,艺术上的消极影响以及这种不平等性倒是深入人心。其实最具代表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在本国,民族化已经渐渐淡化,汉化,许多少数民族早已丧失了本族的荣耀,他们如果想混得富裕,就得接受管制与压迫。完全的汉化,抛弃自己的同僚,自己的民族精神。

  由雅尔塔会议可见,这个世界上根本无公正可言。正义永远是属于战胜国的,正义的划定权永远属于强者。战败国是一文不值,沦为俘虏,被剥夺民族自治的权利,在精神上被打入地狱,忍气吞声过活的下一等人。不仅要听从战胜国规划的政治方向,承担所有战争过失,赔偿巨额赔款,总之就是你自家的事情让外人说了算,你得听人家的,同时还得讨好人家。再看百度上中文对此次会议的评价,典型的虚伪,庸俗,就是给共党写的;先说这次会议是好的,对法西斯的压制,对他们的惩罚;但此次会议牵扯到强大的三方战胜国对于中国领土划分上的干预,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时候百度上就说人家是霸权主义了。别的国家的人民因统治者的过错而失去自主和自由都是他们活该,是他们自作自受,到本国的时候就是外部力量,霸权主义的不对了。其实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世界向来是实现强者意志,意愿的一种现实途径。从始至终,正义都是谎言,是虚伪,根本根本就不存在正义与公正可言。

  此外,昆德拉还向我们阐述了这世界上有这样一部分人:不会笑的人,毫无幽默感的人,同时也不能体会幽默的人。这些人认为一切都该是严肃的,被规划的,符合官僚化的程序化的;这类古板又愚蠢的人在现实中很多,他们就像个玩笑一样,越是严肃越让人想笑。越是好笑越让人想哭,所有的喜剧都是具有悲剧性的,这一切成为后现代。昆德拉比任何一个身处官僚化社会的人们都清醒,他很早就意识到斗争是徒劳的,所谓的斗争就是跟一些官僚的几次徒劳无益的会面,以及长长的等待。我的妈妈现如今不正是这样?诉讼程序很长,然而人生苦短。官司,官僚们把无辜的受害者的一生都耗尽了,结果还未必如意。一个行为,不管它多么残忍,它也不会消失。那些始作俑者向来是很擅长推卸责任的,那么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在这些残忍的行为之下引发出的一个又一个不可想象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这些会被永久链接成型的锁链,这沾满了诅咒,罪孽,眼泪;伤害的锁链的形成不断地迫害一波又一波无辜的受害者。可这样如此可怕的官僚化社会却让当今几近所有公民都习以为常了,很多人认为官僚化社并会不是那么不可忍受,他们觉得这样安逸的,苟且偷生的活着挺好的,你一个愤世嫉俗的,向往公平,公道的疯子才是可笑的。在当今社会所有事物都是两面化的,都是相反的;好笑的让人想哭,严肃的让人想笑,这个世界现如今已经完全混乱了。

  他还说艺术如果不是为个体诞生而是转变为服务大众,那么艺术也将失去它的艺术性。可当下的艺术正慢慢转变成这样。

  《帷幕》读后感(五):翻“昆德拉书评”有感

  听着音乐看着书,我爸进门直接来了一句“你这记得书吗?背一段听听”不好意思我是在翻书,所以翻完之后我只感叹他(昆德拉,不是我爸,我不是背书的人)说的很对,我蛮喜欢的,收录了很多想看的书,然后整体感受不错,但是没有多大感觉,然后记录一些儿好听的话。以上。

  剩下的都是摘录:

  难道美感不是自发的,由我们的感性决定,而是由大脑的智性决定,受到对日期的了解的制约?(PS智性不是理性吗?) 但每一个小事件,一旦成为过去,就失去了它具体的特征,成为剪影。叙述是一种回忆,也就是一种概括,一种简化,一种抽象。生活的真实面目,生活的非诗性,只存在于现时。 在我看来,并非在于某种旺盛的性能力,而在于一系列快速相遇的史诗般的美……是生活中骤然凝聚起的密度之美。 在戏剧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只能衍生于另一个重要的情节。惟有小说发现了无意义琐事的巨大而神秘的力量。(PS戏剧小说的区别) ……她对他的爱感到害怕…… 难道就因为重复了另一个人已经经历的而可笑?……而要重复,就必须没有廉耻,没有智慧,没有品味。正是历史的糟糕品味让我们笑了。 艺术并非要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记录下历史的所有起伏,所有变化,以及它的无穷重复。 最小的空间中最大的多样性。 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远方国度。 他们都将小说视为一种伟大的反抒情的诗。 我们后来还是朋友,但再也没有真心的互相喜爱。对我们初次见面的回忆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明白了我们心照不宣的长期误解。 将我们分开的是两种美学态度的撞击:忍受不了媚俗的人碰上了忍受不了粗俗的人。 如果大家总是像跟一个少年那样跟一个成人交往,这个成人是否会失去对自己真实年龄的意识? 人是会成为别人看他,待他的那个人,还是他会找到力量,不顾一切,不顾众人,去维护他的真实身份? 他们指责小说是反诗性的,对一切属于自由想象的东西都封闭。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只有自由的想象。 行动的人总想征服什么;谁想征服什么就会为他人带来痛苦;对行动的放弃是幸福,平和的唯一道路。 我们笑,并非因为有一个人被嘲笑了,处于可笑的境地,或者甚至受到了侮辱,而是因为,现实突然带着它的模棱两可性呈现出来,事物失去了它们表面的意义,在我们面前的人并非他以为是的那个人。 一个在他身后已经有过许多“人性”经验的成年人(他看生活就像是重新看一遍已经看过的电影胶片)就是这样看世界的,很久以来,他已经不再把人们的严肃当一回事。 一个行为,不管它多么无辜,也不会自行消失。事实上,它会引发另一个行为,从而引发出一系列事件形成的链。 一位可怜的乡绅,阿隆索·吉哈达,以三个关于存在的问题打开了小说艺术的历史:个体的身份是什么?真理是什么?爱情是什么?(ps:我比较关注最后一个) 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地重复着的,然而思想,面对现实的重复,最后总是缄默不语。 年轻时,有人伴你你就强,年老时,越是孤独你越强-歌德(ps年老变强可能是自食其力) 如果他喜欢得发疯,还会牢记在心。(ps是的) 但遗忘并非仅仅在间断的时间内工作,它还会以一种延续的方式参与阅读,丝毫也不松懈。在翻页的时候,我就已经忘了我刚刚读的。(ps真的是我,我应该用这句话回复我爸的) ……每个人物都拥有话语的自由…… 辛亏划线的不多,打的真累

本文标题: 《帷幕》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8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高密的读后感大全口述:我相亲遇上的奇葩老实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