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6-18 08:30: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8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精选点评:●慕名而来,铩羽而归。比较不适应这种写作风格~●途中无数次质问,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8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精选点评:

  ●慕名而来,铩羽而归。比较不适应这种写作风格~

  ●途中无数次质问,陀为什么这么会写,他不能再写了

  ●太好了,此生會不斷重讀。

  ●我上次为一桩事物说这么多脏话,还是在意大利看博物馆。 《卡拉马佐夫兄弟》成了我掉进毛子大坑后补完的第一本文学作品,百感交集之间最深的感受应该还是“毛子的画风和我们太不一样了”,这种每个没文化的人都能雄辩得滔滔不绝,每份感情都极其冲动丰富到不可理解,以及极强的民族感随便什么琐事都能把俄罗斯国家民族扯出来遛两圈的特质,实在是我读之前所没想过也不敢想的。 倒因此前所未有地意识到,我再写,写的也只是中国人,也只会是中国人。 还有一点,这本近900页的书写的其实只是短短几个月间的事情,却并不让人觉得啰嗦拖沓,那么充沛的情感,必须用这种连绵不绝的思辨和情绪来表达。和雨果那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法国作风也是不一样的。

  ●信仰是什么???

  ●有信仰终归是好的,至少能让你有所惧有所求。每个人最终都会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相应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会为其他人的罪过负责。

  ●忙里偷闲看了两个星期 终于看完了

  ●人是难测的,倾覆之间,已非原我。能够将众人于众域的不同心理活动,或纠结或混乱,不遗漏刻画在纸上,足见功力之强。小说的精彩之处也正是因为人在情境推进中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从而使得故事在简易结构下演绎得如此酣畅淋漓。

  ●灵性与魔性并存的伟大作品,老陀的作品和人物就是他矛盾、痛苦、病态的人格的折射,独特、无法复制。从震撼人心的场面刻画,到关于信仰和罪恶的探索,都让人难以忘怀。托翁和老陀,对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两座巅峰唯有仰视。

  ●《宗教大法官》里,人是一大堆可怜的乞食玩具。我对人类也爱得不多。不关心上帝死了还是活了,不觉得高塔似的人物能解救什么,但接触着阿辽沙那样的人,我已是被救赎的卡拉马佐夫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一):宗教无能修补,自由拱手相让。

  宗教无能修补 上帝顺逆相随,纵使你一意孤行,却不庇护无辜孩童,伊万对信仰发出拷问。他说 如果没有宗教,道德也将无从谈起;他问 一个不信任来生轮回的无神论者,所犯恶行是否更加肆无忌惮。 伊万言之凿凿,不信仰也不可消弭他的内心责问。与心魔缠斗,理性思考也唤不回他内心清明。 自由拱手相让 人类自知弱小,捍不住自由之庞然大物,甘愿受其奴役。人类难承其重,不论你立足金字塔顶,还是庸庸碌碌,选择它都是艰难的。 自由不意味着摆脱现存的支配结构,却意味着不依靠任何固定化的价值。想与之抗衡,要独执己见,要一腔孤勇,上帝给人最极致的自由,最终人类选择被部分剥削的一生。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二):【卡拉马佐夫兄弟】

  因对宗教和人性联系的几分兴趣、买下它。因觉前两部铺垫如此详尽冗长、尤其第二部关于宗教神学的理论如此玄妙晦涩、搁置它近八个月。因读书强迫症不结束一本书无法阅读下一本、重拾它。而我就在10天内贪婪地看完后两部、庆幸没有彻底放下它。有些作家被称为大文豪不是侥幸、许多线索在大量细致的描写中早都埋下伏笔、在最后合并推向高潮。

  长老死去的“不洁”和遗言的意味、米卡终究未能如愿摆脱不该他背的“十字架”、伊凡也终究未能如愿背起他该承担的、最纯洁的阿辽沙最后站在伊留沙家那石头旁的演讲让人不禁溢出热泪。

  信仰不是言语和行为的刻意盲目追随、一个人也不能成为空壳缺失它“毫无克制”地活着。而宗教只是一个最受大众化接受的载体罢了。于我理解、信仰是一个“能让你不断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东西。就像在伊留沙的葬礼后、柯里亚问阿辽沙:

  “宗教告诉人们、我们大家死后会重新复活、互相见面、一切人和伊留沙都可以见到、这是真的吗?”

  “我们一定会复活的、我们会快乐地相见、互相欢欢喜喜地诉说过去的一切。”

  谁能知道从修道士到“还俗”的阿辽沙的心里究竟经历着怎样具体的变迁。但他言:

  “我们首先应当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互相遗忘。”

  所谓何种形式、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高潮后是一个没有下文的镜头、孩子们在伊留沙葬礼后欢快地叫起来。米卡是否越狱、伊凡是否死去、阿辽沙去了哪儿的远方、每个读者心中必有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其实答案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荒诞的、却又巧合的故事背后、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

  再、个人最爱第四部第二卷•九 “魔鬼。伊凡•费多罗维奇的梦魇” 及尾声。

  绝棒的著作、推荐给每个你。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三):一時間的讀書筆記,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到第二部 客廳的折磨

  基督教的精髓應該在於愛,而如書中長老所區分的,有幻想的愛和積極的愛。幻想的愛急於求成,如演戲一般,只為得到掌聲,只求不必曠日持久,因此幻想的愛可以很激烈,甚至犧牲自己。而積極的愛則是冷酷的冒險,會經歷背叛、忘恩負義、傷害,有時還會經受侮辱。所以聖經才说:愛是堅忍恆久。正因為這樣,愛是考驗信仰的事。如我聽過的一句話:基督教可以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但本質上只有現在--下一秒是得救,抑或是沉淪。 如阿廖沙出修道院時(長老臨終日),神父所說的,人間科學的力量正合成強大的力量,把古來的所知分析個遍,一切的神聖一掃而光。這是基督教文明千年未有之變局。傳統的教誨,是:「人啊,你應該正直;人啊,你應該謙遜。」但科學的力量本質上是人的力量,如果人類的力量足夠強大,是否我們也不再需要上帝這個主宰? 老陀的作品有一個感受到的主題,是被侮辱、被損害的人。一個人,處在卑賤的位置,做了卑賤的事,所以被羞辱,被毆打。肌肉強健的德米特里毆打退職軍官,這種個人強壯的力量是道德審判的力量,所以軍官的孩子哭着為父求告,但圍觀的人們笑嘻嘻。當我們不需要上帝、而自命上帝審判他人時,是否說擁有力量即擁有道德價值? 還有被侮辱的人。卡捷琳娜在米卡和伊凡之中經受折磨。米卡说,她不愛我,愛的是她的名節。卡嘉是個驕傲的女人,是個人格力量強大的人,她说,我會一輩子等這個男人浪子回頭,知道自己當日的錯,知道她的好。如伊凡說的,米卡一開始便羞辱這個高傲的女人,所以卡嘉也要回報以同等的侮辱。這就是他們愛的關係。只是用愛的名義施行侮辱。 在基督教文明行將崩潰的歐洲,老陀思考的是基督教真正蘊含的道德意義。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所以古老的精神才有待發掘。每一個世代皆含糊、蒙昧在各自的境遇,所以道在何方便是恆久的命題。在理性力量日趨發達的今日,在工具論日漸勢強的現代,老陀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開示的道德議題,也因而越顯其現代價值。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四):2020年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是很累的,一来是因为篇幅长,二来是因为他特别喜欢大篇累页地加塞对上帝和人性的讨论。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无热爱,我的阅读动机是为了绕一圈回去读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

  结果当然就的确是很累,比读《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们》略好一些,但还是很累。这里插一句,《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们》可真是太耗费耐心了,读到后半程我能意识到我边读边抖了起脚。主人公的生活动线就是在卡嘉、卡嘉父母、卡嘉男友、卡嘉男友父亲和涅莉(卡嘉男友父亲的私生女)之间来来回回倾听和送信。讲回到《卡》,出现了很多陀老的永恒主题,比如说被侮辱的人民、俄罗斯民族性、对上帝的信奉和所谓自由意志。陀老在故事的前端部分安排了一个情节,借着信徒和长老佐西玛之间的对话叩问为何人会爱整体却恨个体:

”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医生就对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长老说:”这人年纪不轻,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说的很坦白,和您一样,虽然带点玩笑口气,却是辛酸的玩笑。他说,我爱人类,但是自己觉得奇怪的是我对全人类爱得越深,对单独的人,也就是说对一个个个别的人就爱地越少。他说,我再幻想中屡次产生为人类服务的热望,也许真的会为了人类走上十字架,如果忽然有这个需要的话,然而经验证明,我不能同任何一个人在一间屋里住上两天。他刚刚和我接近一点,他的个性就立即妨碍到我的自爱,束缚我的自由。我会在一昼夜之间甚至恨起最好的人来:恨这人,为了吃饭太慢,恨那人,为了他伤风不断地擤鼻涕。他说,只要人们稍微碰我一下,我就会成为他们的仇敌。然而事情常常是我对于个人的人越恨越深,那么我的对于整个人类的爱就越见炽烈。“

  然后在公认最精彩的《宗教大法官》这一章里进行了大段大段的讨论。《圣母游地狱》中讲了一个故事,圣母亲临地狱看到了罪人们所受的苦刑:他们中有人已经被上帝遗忘了。于是圣母哀求不加歧视地赦免一切人。这是由神性所驱使的不加区分的爱。然而人是否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去延续这种爱呢,陀老的答案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人类永远无法再自己之间好好地进行分配。所以自由和饱餐是不可兼得的,所有饥饿的人群打着旗帜“先给食物,再问他们道德”。所以人为什么会去声称自己怀揣着深沉的爱,那只不过是因为人们深切关心的只是寻找一个对象,以便把自己这个可怜的生物与之俱来的一份自由赶紧交付给他,不管这个对象是上帝也好全人类也好,反正只要有这样一个对象,我们就能猎取一份自欺欺人的安心。像米卡在庭审时候一直反反复复借口的那样,只要他还留着私吞卡嘉那三千卢布其中的一半,他就可以日后拍着胸脯说自己不是一个小偷。

  于是乎就有了书里反复出现的“卡拉马佐夫式”这个形容词,父亲和大哥要追求同一个姑娘、二哥要教唆私生子谋杀父亲、三弟要超然地理性说教。这一大家子在庭审阶段用漂亮的语言自我陶醉着,律师更是上价值把这个案件和整个俄罗斯民族关联起来,出口就是一篇满分作文。看这些假贵族的家长里短真是太烦了!“是的,我们的乡下人没有被说动。”“把我们的米卡给干掉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五):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3月,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巨著。以前未读这本书,便对此书及其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所耳闻。初中时看杂志,其中有一篇教育人要诚实的文章,内容大概是山村学校的一个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们假期内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并写出读后感,以此作为假期作业。开学时主人公的同学们都交上了作业,而他却只是对老师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有看懂”之类的话。事后老师表扬了主人公,说这本书不是他们能看懂的,更别提写“读后感”了。难懂——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初印象,还是从一篇风马牛不相及的鸡汤文中得来的。几年之后,我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是我第二次开了眼界——第一次是从杂志和儿童读物过渡到韩寒。在这两次所谓的“开眼界”之间,读了余华、阿城、苏童、王小波、木心,读了加缪、芥川龙之介、太宰治、毛姆,这些给我的震撼都远不及少年时自我意识的开化,和对真正胸怀世界、吞吐时间的笔力和思想要来的强。囫囵吞枣读完了《复活》,我想起了这本书,不禁想看看它到底有多难懂。

  坦白说我第一次觉得看本小说是件这么辛苦的事。我对“名著”的名头不怎么感冒,觉得比如《基督山伯爵》只是欧洲版武侠小说,难写却不见得难懂。尽管好几次从头开始,还是得承认这本书读的比囫囵吞枣还要囫囵吞枣。但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东西能直击心灵,比如主角们那些难溯其源的情绪与冲动,都让我觉得无法解释却又无比真实,因为它们似乎都曾经发生在我的身心。第一次有这种被窥探内在的感觉是在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对着镜子打嘴炮骂警察的那些幼稚不着边际的话,让我想起来我也曾是那么的傻逼,让我反省自己现在是否还是那么的傻逼。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情形的频率太高了,让我在自己和书中人物中不断的切换。幸运的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人物的乱七八糟思想始终抱着宽容谅解的态度,我就好受了许多。我有些明白上帝是用来做什么的了——用来原谅。人们通过相信上帝原谅了自己而原谅自己。这么一说基督教倒像是精神鸦片了。

  了解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比知道这本书的名头要晚一些。当然也都是零碎的,比如毛说“陀氏笔下的人物表面看是好的,若要了解一些会发觉出他恶的一面,若再深入了解,还是会发现从根本上他是好的”“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等等的话。托尔斯泰一直是初高中语文作文中的素材人物,尽管那时还未读过人家的任何一部作品,还是厚颜无耻的拿他出身贵族却投身写作等等事迹生拉硬套到鸡汤议论文中,觉得好生惭愧,但也由此,虽然不知道他为啥牛逼但总体知道了是个牛逼人物,能和牛逼人物并列的自然也是牛逼人物了,这就是我对伟大作家菲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初印象。

  反正时间充足,就容我慢慢道来。我看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版,耿济之翻译的版本。当我从学校图书馆发现有好几个版本时我选择了封面最新最干净推测是最晚入库的一版,而不是掏出手机查一查哪位翻译家翻译得更加到位。此刻我深深羞愧,很多时候我是个看表面多过看内在的肤浅家伙。书的扉页只有一句话——“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斯妥也夫斯卡娅”。其人是陀氏之妻,似乎对陀氏的创作提供了帮助,陀氏以此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爱意。再翻一页,右半张纸竖行写道:

  我是实在的告诉你们: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

  基督教的教义有很多类似这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东西,如“被打了左脸要把右脸凑上来让他打”、“若朋友背叛了你,原谅他不止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之类的话。其实西方的耶稣基督比东方的孔子更逼近于“圣”。若是狂一些,我们甚至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俯视他,把他归结为封建思想家之类的东西,总之从意识形态之类玄乎的东西里孔子的某些东西是过时的;然而上帝不同,上帝耶和华是很模糊的概念,是去形象化的、不可描述的,基督信徒们描述上帝总是用“无所不能”“博爱众生”之类大话空话,没有实质。就像你要描写一个人相貌出众,固然可以用“浓眉大眼”“眉目冷峻”这之类的词语具体描述,但随着时间和地区的改变人的审美也不同,有人喜欢热情洋溢也有人喜欢性冷淡风,要博个满堂彩只能另辟蹊径,从侧面下手,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不直言其相貌只言其美貌,让你无处可驳,无赖是无赖终归赢了。在我看来,耶和华是一场工程浩大的侧面描写。我不相信上帝存在,但我相信道德准则必须存在。但一个完美如上帝的人是不会参与人类行动的,因为人类每个行动不管利于弊的比例,都一定有弊端存在。如此说来老子李耳很像上帝,为无为之为,高高在上一劳永逸。这种形象的存在就是让人悔恨愧疚。我们不必信他。

  在最前的作者自序中,作者就巧妙的提出了一个见解:“不但怪物‘不尽’个别和特殊,而且相反有时恰恰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核心,而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却好像遭到一阵狂风袭来似的,不知为什么被暂时从他身边吹散了。”想想社会上所谓的“核心”一帮人,似乎确实与常人不同,抹掉身份丢到常人堆里也许真被当作怪物也说不定。这篇长长的小说就是讲述着许多怪物的故事,他们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当然,他们还谈不上是社会的“核心”,但他们的种种特性确已超出常人。

  要介绍一棵树,就要先讲它的树根。相比于《百年孤独》里的布恩迪亚家族,卡拉马佐夫就只是一棵小树苗了。但是无论繁壮与否,枝叶的特性总是能在树根中找到。这是一个两代人的故事,那么树根就只能是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古里古怪、既恶劣又荒唐、头脑糊涂的典型,却对经营财产十分在行,这是作者给出的直白评价。但是作者不是站在创造这个人物的“上帝”的角度来评价的伊凡,而是以一个同乡、一个村民的角度来表述,所以这个主观评价并不定性,究竟如何还需要读者在故事的发展中探索。

  说说人物关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有三个儿子(准确说是四个,有一为私生子),其中长子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由第一任太太所生,而次子伊凡和幼子阿列克赛,是第二位太太的儿子。长子米卡(德米特里)自幼被忽视,母亲离去、父亲忽视、寄居他人,未上完学就参军,沾染一身恶习。就这样,我们的米卡像浮萍般长大了。只有在要钱的时候,他才去找父亲,而父亲费多尔·巴洛夫维奇对长子做除了做这样的判断:轻浮、暴躁、无耐性、有欲望、爱玩乐,只要抓住点什么就会安静,当然这种安静也绝不会持久。做人糊涂对钱却精明的费多尔·巴洛夫维奇用计策透支了儿子应得的部分钱财。次子伊凡和幼子阿辽沙境遇要好得多,虽然也被父亲忽视过一段日子,但之后却被将军夫人接走,后又被城中贵族收养,着实过了一大段好日子,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处境相似的兄弟二人却大有不同。伊凡是个极聪明的人,他想做的事总能做好,但他的性格中总有阴沉。他的学识令许多长辈都震惊,他赚的钱早早便已经足够让他出国去留学,但他还是出现在了故乡,那座小城里。他应长兄德米特里之邀,来调节父子二人的关系。幼子阿辽沙是书中着墨最多的角色,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虽然他有二十岁了,我也只有二十岁,但我还是想说他是个纯洁的孩子。我相信他与哥哥一样是聪明的,但却不是一种聪明。他从小就不大淘气,不大快乐,只有平静,他喜欢独自默默思考。这种人似乎是为宗教而生的,一生都会是优秀而虔诚的信徒。我实在不能说他的这种聪明与伊凡的聪明孰高孰低,但我们的阿辽沙总要可爱些。

  下面我不愿再循规蹈矩而拖拖拉拉地扯下去。说说那些让我触动的情节吧。

  第一部第二卷第四节——信念不坚的太太。这位贵族太太是丽萨的母亲。她来到修道院拜访佐西马长老,感谢他“医好”了女儿丽萨的病。其间,太太与佐西马长老就信仰问题展开了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大意是说太太因自己的无信仰而痛苦自责,佐西马长老劝说道要积极的去爱世界,爱人们。太太答道,当她幻想着献身世界,抛却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人们,她同时想到自己必须要及时得到回报,哪怕是一句夸奖。她恨恩将仇报者,这使她不能施恩,无法献世。即是对全人类爱的越深,则对单独的人爱得越少,甚至睚眦必抱,无故而恨:恨人吃饭太慢、恨人得破伤风……“人们碰我一下,我变成他们的仇敌”,这是否是对人类爱得太极端?恐怕是的,不知道陀氏知不知道强迫症,完美主义者之类的词,这些癫狂恰似戴着镣铐起舞。对话还在继续着,太太疯狂剖析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对佐西马长老说,就连想长老讲自己不能接受忘恩负义,即所谓心胸狭窄时,也是在期盼着得到长老能夸赞她的诚恳,而这也是她在讲话时发觉的。读到这里时我在家里的床上趴着,心中似乎被什么猛击了。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流行的自嘲,自揭己短。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又何尝不是一种表现呢,似乎在说,看吧,我是这么坦诚,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这种现象已经如此的普遍,甚至已经成了一个人所谓的优点。找出命题远远比找出答案更加重要,所以我对佐西马长老对太太是如何劝告慰藉的印象倒是不深,但这些也是极具价值的,仿佛作者从纸中游出,耳提面命般。佐西马长老说道,避免说谎、提防自己的虚伪、避免对他人和自己苛求、避免恐惧、避免表演式的爱。知易行难,只能我辈共勉,或我独勉。

  第二次有所感触大概是在米卡和卡嘉的故事。我们知道,米卡正是这样一个人——挥霍钱财、觊觎美色、混沌度日。他有着完全无益的小聪明,耍弄着别人也愚戏着自己。终于,卡嘉,卡捷琳娜,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维尔霍夫策娃,这个向我们揭示了米卡另一面,或者说作者通过她来向我们展露米卡另一面的人物恰逢其时地出现了。试想,如果没有卡嘉,除却情节,我们会怎么看待米卡?一个无耻混蛋,一个混世魔王,一个向世界上半数人一样无聊地苟活着的creep,顽主,颓废青年,贪财的白眼狼,算计不过老爸的笨儿子。卡嘉出现了,一切都不同了。她没有改变米卡什么,她只是把他藏得很深的恻隐、敬畏、怜爱、甚至神性拖拽出来,让每一个捧着书本的人看到、震惊、自视、回忆、寻觅、喟叹。卡嘉何许人也?这位中校的二女儿“从京城里来,是美人中的美人,刚从京城某贵族学校毕业,有着高贵的亲族”,甚至连阿辽沙初见卡嘉,都惊叹于她的美丽。她有个性,骄傲而有品德。米卡一向与中校有怨,自然在中校受难时打上了卡嘉的注意。他让卡嘉去住处找他要决定着中校命运的四千五百卢布。他让卡嘉去住处找他要四千五百卢布。卡嘉,这个贵族学校毕业生,这个名门之后,这只脖颈挺直的天鹅,带着她的美与悲壮去到了那里,去蛇窝亲吻毒蛇。而那条毒蛇,那条臭虫,那条恶毒的蜈蚣,正吐着它那卡拉马佐夫式的信子,分泌这淫荡的毒液。米卡如何打算?“我心里涌起恶意,很想耍出一个最最下贱的、商人的把戏来:嘲弄地看她一眼——什么四千卢布,那是我说着玩的,您算计的太美啦,小姐!二百卢布或许我可以借给您!”但是,神灵偶尔会降临在一个在低劣的无赖、一个卡拉马佐夫身上,我想神灵甚至可以一直呆在这个卡拉马佐夫心里,只是长久地深深蛰伏。这条毒蛇,这条臭虫,这条恶毒的蜈蚣,在下一瞬间却是慧骃国的马,七彩花纹的鹿,一个游走地狱的维吉尔。

本文标题: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6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财经郎眼05读后感精选《战友同志》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