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6-13 10:53: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佛学概论》是一本由[英国]DamienKeow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佛学概论》精选点评:●写的非常好,很有启发.非常值得一读的通识作品.●还行,想了解佛教的更多思考

《佛学概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佛学概论》是一本由[英国] Damien Keow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学概论》精选点评:

  ●写的非常好,很有启发. 非常值得一读的通识作品.

  ●还行,想了解佛教的更多思考

  ●天不生悉达多,万古如长夜

  ●,还不错的一本书。对于佛教有了一个简洁而清晰的介绍。

  ●像我这样的小白读的津津有味,浅显易懂,非常好

  ●看完觉得就是中文因为翻译的问题,很多文化精髓不为外人道也,于是他们以为我们是没文化的民族

  ●佛教的理性让人惊叹

  ●其实佛教的起源对我不是很重要,佛的智慧对我更重要,但就像柳小姐说,一切都是因缘,你没有到那个层次就理解不了那些智慧,大概是这意思吧

  ●原来在西方,佛学也挺有影响

  ●以西方人的角度介绍佛教。然而基督教与佛教的对比写得太浅,不如不写。

  《佛学概论》读后感(一):佛学初探

  读了《佛学概论》,很好的佛学科普,尝试定义宗教,讲了佛陀、业与轮回、四圣谛、禅定、大乘佛教、佛教的传播等。收获很多,震惊佛教于19世纪中叶才收到西方关注,感概佛教的对信徒的弱约束,没有严格的上帝视角,佛陀只是顿悟真理。于我,佛教与禅定更多代表对未知的探索,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佛学初探,之后会延伸阅读。

  《佛学概论》读后感(二):随便拉个肚子就在马桶上读完了

  作为一个什么事都想知道一点的好奇宝宝以及对自以为是的人在大放厥词时暗地里吐槽的爱好者,以及一个,额,每天很认真的在佛像前拜拜的伪佛教信徒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来着。

  首先因为它短。小小一本还有一半是英文的,随便拉个肚子就在马桶上读完了,非常有成就感。

  其次它偏见最少。佛教在现代已经发展为一门敛财工具和廉价心灵鸡汤。(看看于丹就知道了),要找一本正经点的入门读物,或者仅仅找一个不坐宝马的佛学大师都变得非常困难。虽然有点悲哀,但至少在我眼里牛津这块牌子比少林寺,释永信什么的都靠得住。

  第三它浅显易懂。因为是写给那些无知的西方人看的科普读物,我们这些从小念叨着南无哦米拖佛,看孙悟空大战如来佛的中国人毫无疑问占据巨大的优势。许多作者反复解释的概念和意境,我们随便晃一眼就明白了,非常有优越感。

  缺点么,主要就是非常浅显,,如果您原本就知识渊博,那这本小册子可能帮不到您什么了。

  大概就是这样了

  《佛学概论》读后感(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牛津通识读本是英国(应该是牛津大学)出的,叫一堆教授写一本很薄的学科介绍,比如数学、耶稣、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等等~ 都是各教授写得,不局限在牛津大学的教授,所以有水平保障,同时是面对不了解这个学科的读者,所以也写得浅显易懂。

  于是这个周末看了佛教的介绍,终于在去过那么多寺庙后对佛教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书主要介绍了当时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宇宙观,然后介绍了佛教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佛陀的宇宙观是万物是轮回的,小至生命,大至宇宙(宇宙爆炸(出生)、死亡、再出生)。苦难则是四相:生、老、病、死,无论如何轮回,即使轮回到神仙,也仍然无法脱离苦难。而如果要脱离苦难、脱离轮回,就是涅槃(书中作者承认无法给出一个涅槃的定义或状态)。

  作者是西方人,所以主要是从西方世界的角度看待佛教。一方面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佛学经典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对比了佛教和基督教。基督教的开始是上帝创造的,结束是通往了天堂,即大审判日。而佛教则是轮回,永远无限。佛陀即不是生命的创造者,也不是拯救者,只是慈悲为怀的教人民向善,自己作为众生的一员,证悟得道而已。而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解释,可以说把基督教捏死了,佛教的角度却仍然说得通。

  我自己的感觉是,基督教总给我冰凉凉的感觉,赎罪、赎罪、赎罪,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你不信我就要下地狱。而佛教的宇宙观更加包容,世界观也更加积极,不信佛教也可以,行善就可以了;且在各地都与当地文化融合得很好,不会出现排他的现象。

  另外书中还讲了现在佛教的发展,大乘和小乘两个派别,感觉现在的佛教和佛陀的时候比要势利一点,人行善是为了下个轮回好一点。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吧??或者这就是佛陀的本意而已。关于佛教、宇宙观的讨论等,可能只是我没有深入了解过,所以不知道而已。于是突然想起那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教要求人们看透本质,不要给出所谓的理性答案,比如菩提是一棵树,镜子来自矿物磨炼等。菩提树的本质是什么?镜子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就是要修行几十年也未必可以得到的智慧了。

  《佛学概论》读后感(四):初读手稿

  之前在看《佛教基本知识》的时候,虽然内容简单明了,仍然感到非常混乱。不仅是经文的混乱,神佛体系也十分混乱,有些地方是非常矛盾的。诸如三生佛三世佛三方佛之类还好理解,法身应身半身以及五佛,各路菩萨,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再到五百罗汉……还有加上四位道教神系的二十四诸天。 今天终于明白这种混乱的源头——大众部,大乘佛教的前身。佛陀在涅槃的时候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在佛陀涅槃之后就出现了许多理解上的不同。在佛陀涅槃几百年之后,更是出现了许多故事将其神话了。 而且,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我一直都有误解。源自于一位重要的老师。他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采取一种“大学式”的上法,课文自学,上课只讲附加知识。他很明白这么薄的一本《导游基础知识》,对导游服务而言简直杯水车薪。对于我们这些“不读书”的学生而言,他像是一本辞海,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们当时对他非常崇拜,在价值观上放大了导游服务普及文化的部分,也是他给我们说起佛教。他比较喜欢大乘佛教,因为大乘佛教追求普度众生,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与自我圆满,非常自私。而大乘佛教修行最高可以成佛,小乘佛教最多是阿罗汉。 感觉我把锅甩给了老师。这样简单地解释当然是有毛病的。上座部和大众部的不同是更多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东西。 这本《佛学概论》来得正好,我去了许多佛寺,读了很多佛教相关书籍(不是佛经),但始终觉得云里雾里。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玩意儿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它们当做一种“玄学”的东西。 佛认为世界有六道,上三界:天,人,阿修罗;下三界:恶鬼,畜生,地狱。其中阿修罗是后来加上去的,也是光看文字无法理解的部分。阿修罗道有一群“恶魔一般的好勇斗狠之徒,他们渴望权利并热衷征服,却从来不会满足”。终于知道什么是六道了。也间接懂得什么是轮回。 轮回,或者说投胎到何处由“业”决定。这句话有两处地方让我感到厌恶。一是投胎,二是业。作者把“业”比喻为一个升降机,因为业的不同在六道中升降……业代表自身行为,有些作用于别人,如抢劫财物致使他人失去财物;有些作用于自己。我想与其说厌恶说厌恶“投胎”,不如说厌恶佛教中“怪力乱神”的部分,而且我连轮回和六道也不信。如果说我今生做了许多好事,来世投胎到一个富户,我就应该安然享受并鞭打那些前生作恶投胎成奴隶的人吗?业报似乎在某方面肯定了人的阶级划分,并赋予其“合法性”,和“众生平等”相去甚远。以至于好人无辜受难被肤浅的解释为“前世作恶”,这种话我数不尽的白眼。 不过我对“佛陀的原意”十分感兴趣。读了“四圣谛”和关于涅槃的解释。这里说一下涅槃。我以前认为“涅槃”和“驾崩”是差不多的,赋予特别人的人的特殊说法。当然这是大错特错的。原始佛经对涅槃无法描述,用了许多消极的词汇来表达“绝欲”,“熄灭”,“中断”……总而言之涅槃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在佛陀三十多岁时,他已经在“思想上涅槃”了(我不知道怎么说),于菩提树下立地成佛(觉者)。八十多岁时再次涅槃,摆脱六道轮回,断绝欲念(熄灭欲望之火),摆脱一切烦恼。在佛还没有被神话之前,这些东西是多难理解呀!涅槃不是成神,不是灵魂永生(据说早期佛教否定灵魂)。这样的说法很难受凡人欢迎。正是涅槃是极度私人的体验,言语文字难以形容,更谈不上多吸引人。后来塑造的极乐世界是多么令人向往,有仙女奏乐撒花,满地的宝石,尽可能长寿的人(女子500岁许嫁),“死后于莲花中托生为童子在极乐世界”,依稀可以看见“长生不老”的影子。 《佛学概论》初印象即此,说起来我才看了一半而已。

  《佛学概论》读后感(五):全书笔记(未完成)

  随便抄了一些。

  一、宗教七维

  1、实用性与仪式性 落发 丛林清规

  2、经验性和情感性 佛陀证悟得道的个人体验是全部佛教传统的基石。所有教义若未经个人体验加以证实便毫无意义。

  3、叙述性与神话性 创世神话 佛本省

  4、教条化与哲学性 四圣谛

  5、伦理性和律法性 “不害”原则

  6、社会性和组织性

  7、物质性 教堂、庙宇、画像、雕塑、圣迹、佛教经文

  二、佛陀

  四相

  老者、病人、运去火化的尸体:人生无常,宫墙再高也无法阻止苦难和死亡的逼近

  第四次遇见一个沙门,顿时心生一念,认定应该亲自去为人类苦况下寻出精神上的救助之道。

  阿罗陀迦兰 “无所有处”

  郁陀伽罗摩子 “非想非非想处”

  不是根本救治之道。人们终会退出这种状态返回到理智清醒之时,这样就又会面对与生俱来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所谓生老病死。

  极端苦修:压抑食色二欲。呼吸控制,“辟谷之法”。

  “中道”:既不禁欲,也不纵欲。

  证悟:大彻大悟,当夜首更时分,佛陀能够看透自己的前世生活,可以清晰记忆一切细节;到了二更他便天眼洞开,可以清楚见证天地间一切众生根据各自的善恶行为历历不爽的生死轮回;三更时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精神污染消失殆尽,一切欲念和无知连根拔去。他已经完成一切应做之事,获得涅槃,终止轮回,正如他降生时的预言所说的一样。

  证悟之处“菩提伽耶”

  称自己“如来”(得其所得是其所是),初次说法《转法轮经》

  五“比丘”——阿罗汉(圣人)而不是佛陀。佛陀指发现证悟之者,而非由他人指引获得证悟者。

  比丘教阶——“僧伽”、比丘尼教阶

  佛陀圆寂:并不需要选定继任位者,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是领袖。依“法”行事。每位僧人都必须各自细思教条,对照经文,加以印证,然后决定是否尊从。正因为如此,佛教从未有过统一而权威的经藏传世,也没有机构或组织统一发放统一的经律。

  三、业与轮回

  “轮回”“无休止轮转”。佛陀能记住“九十一劫”,每一劫略等于银河的寿数。印度文化对转生再世的构想:业。转世来生由此生此世的所作所为所决定。

  佛教的宇宙:一为物界,地、水、火、风、空(无穷无尽的),一为居于物界的“众生”或者生命形式。这个世界体系经历盛衰演变。开始、延续、渐次分解,然后在大的灾难之中灰飞烟灭。接着他们又再度循序演化成为无比巨大的周天,称作“大劫”。

  六道轮回:1、最底层是地狱——那些在前生犯下 罪孽的生灵就在这里苦受煎熬。(与基督教区别:其一,它并非最后的审判之地,更像炼狱,灵魂暂时寄居等待解脱的场所,等待恶业消灭之时;其二,佛教地狱包括火热和冰冻二类,基督教是冰冻而非热火煎熬。)

  2、畜生道:受动物本能驱使,缺少智慧,不能了解自身的处境也就无从改善。

  3、饿鬼道:为永无餍足的欲望所苦,胃大嘴小,永远无法摆脱饥饿状态。

  4、阿修罗道:一群恶魔一般的好勇斗狠之徒,渴望权力并热衷征服,永远不会满足。

  5、人间:合如心意但很难成事。容易沾沾自喜失去目标不再为获得涅槃而努力。不断念及人生无常有机会为人生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中道”。

  6-31诸神的住所。6-11低位神,12-27高位神。28空无边处,29识无边处,30无所有处,31非想非非想处。23-27“净土”,为修“不还果”者所居。

  三十一天、三界和八禅:1-11欲界。12-27色界(一到四禅)。28-31无色界(五至八禅)。

本文标题: 《佛学概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4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安的童话》的读后感大全我,作词家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