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17 09:4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现代主义》是一本由[英国]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现代主义》精选点评:●稍微有点晦涩但我觉得多看两遍还是能有很多启发●没有水平评价_(:з」∠)_这是通识吗?

现代主义的读后感大全

  《现代主义》是一本由[英国]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主义》精选点评:

  ●稍微有点晦涩 但我觉得多看两遍还是能有很多启发

  ●没有水平评价_(:з」∠)_这是通识吗?这分明是通通不识——我对艺术知之甚少

  ●本书始于《尤利西斯》终于《格列尼卡》,介绍了代表性的作品、流派、艺术家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梳理出线索、展现现代主义发展全貌的同时,也保留了其中矛盾和混乱之处。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把形式和技巧拔高到了内容和主题同样的地位,甚至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它更加强调艺术的谱系,把经典作品当做自我发展的基石,在追求个性和自我的同时,也在强调经典的价值。

  ●现代主义是个非常多元化的概念,基于但不限于新古典主义的传统,运用神话、象征等手法,注重个体化表达,关注人性道德和政治诉求,非常具有对抗性。书里提到太多概念和各类文艺作品了,对画很熟悉,文学稍欠,戏剧和音乐比较陌生,细细读下来也费了好大力气。

  ●侧重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探讨,描绘出复数而不均质的现代主义,特别是现代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纠葛,并强调了现代主义留给我们的遗产。

  ●现代主义囊括的内容实在是过于繁复,接触尚浅的人没办法通过这本所谓入门了解多少。我可能也就能理解前三分一吧。知道了所谓现代主义更多是用新的方式重绎旧的经典以表此时此刻或所思所想。

  ●还不错,对理解现代文学艺术有帮助,以及,更爱伍尔夫了

  ●即使是中英对照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尤利西斯》到底有多难读。

  ●没读完盖伊的现代主义,却翻完了这本更有趣的读本...

  ●即使是通识读本也很难懂

  《现代主义》读后感(一):现代主义的角色

  前段时间在Coursera上现代艺术课,断断续续看着现代主义相关书籍。

彼得·盖伊的《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是现代主义历史宏观整理,从历史氛围、创始人、经典作品、法西斯的影响到战后现代主义复苏一一讲述。他承认,现代主义无法界定,但现代主义作品一眼即明,它们通常有两个共同属性:一、在遭遇传统鉴赏品味时促使他们行动的异端诱惑;二、对原则性自我审查的使命感。可惜,书中案例选择偏私人,部分讲述缺乏吸引力,催促我跳过去不看。 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比较八卦,好入口,不知不觉就看完,有很多经过加工的有趣历史细节。最精彩之处,莫过于马蒂斯手里的非洲雕刻玩偶,他故作姿态,遮遮掩掩,引导毕加索发现,毕加索把玩片刻,毅然离开斯泰因公寓的聚会,独自去博物馆看非洲面具藏品,施施然预感重要事情即将发生——《亚威农的少女》在心中埋下种子,立体主义开花结果!现代主义盛产五花八门的理念,发布无穷无尽的宣言,从批评声中汲取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命名,生猛无畏。不得不承认,现代主义与现今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举手投足都有迹可循。至于如何明辨艺术和垃圾的区别,索尔·勒维特说,“只有观念出色,观念艺术才会出色”,又或者,抛弃观念,凝视物质,捕捉一刹那美的震颤,乐而知返。

  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的通识版本《现代主义》刚刚出版,短小精悍,结构清晰。

  现代主义难以定义,作者从三部作品开始校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看似现实主义,实则使用大量精准的典故,用神话和历史的方式来组织叙事;费尔南·莱热的《城市》,使用全新组织原则将我们对城市的各种认知拼贴到一起,开拓技法;布莱希特的《三便士歌剧》,通过戏仿过去而与过去拉开差距,语言表达一件事,音乐表达另一件事,支离破碎。如此,现代主义包罗万象,承接传统,前往未来,不被各式各样的宣言打乱,内在秩序井然:“构建经验的是个人,不是通过哲学或宗教,而是以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叙事来赋予其连贯性。”

  正如弗兰克·M.特纳在《从卢梭到尼采》中所说,“艺术家承担的不是批评家的角色,而是为社会制定法律和道德观念的立法者”。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却愿意自折身份,做严肃的文化批评家。他们有难处:应该选择个人表达,还是选择集体主张?于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文化运动和艺术宣言,造就集体自我意识,既要生存,又要独立个性。现代主义从嘲笑中诞生,在嘲笑中复制壮大,如今是“富贵”的代名词。但是,现代主义的文化塑造作用不容小觑:中和精英主义的倾向,进行对话、包容。

  作者最后提出的问题,忍不住思考良久:文化和政治,究竟哪一个是载体,哪一个是内容?

  《现代主义》读后感(二):《现代主义》:说不完、道不尽的现代主义

  在诗歌《中文系》中,李亚伟写道:“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重点学鲍狄埃学高尔基,在晚上/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他大声喊:同学们/快撤,里面有现代派。”除却其中的反讽和戏谑,最后一句或多或少表达了不少读者对现代派或现代主义的看法:放荡不羁、怪异。文学上的意识流、自动写作、表现主义,绘画领域的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音乐界的无调性音乐,等等,都在颠覆我们对艺术(乃至艺术家)的定义、想象和接受。

  和现代性一样,现代主义也是个老生常谈、却又难以达成共识的话题,当然,也是涉及艺术不可绕过的部分。在《现代主义》一书中,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巴特勒带领读者,从文学、绘画与音乐等视角切入围绕现代主义,并详细探讨了现代主义运动的组成、派别及其联系,以及现代主义和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现代主义的多面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尽管我们如今说到现代主义时,往往会视其为一场连续不断的运动,但其实,现代主义应当使用复数形式,而非单数形式,其内部远非均质、统一。以技巧实验为重要标志的现代主义,其“技巧上的变化”实际上“被一种革命性的新思想,抑或一个艺术家观念结构的彻底变化所驱动”,它们“会带来认知上的收获,因为我们在现代主义作品中看到的技巧性和实验性发展几乎全都源于艺术家智识假设的深刻转变”。

  现代主义的大敌,无论事实上的还是想象中的,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及其隐含的前提,包括它对文学(延伸一下,包括绘画)反映现实、教化男女功能的强调。现代主义则不如此,它无意于“映射现实的外观”,而是致力于“激发人们去相信一种明确存在的新现实”,也即它创造的形式,为此,在部分艺术家那里,“如此殚精竭虑地追求一种脱胎换骨且毫不妥协的艺术作品编排方式是他们的基本使命”,他们面对以往的传统,努力确立其新的语法规则。

  虽然以往对现代主义的考察往往集中于艺术主张与实践,但是巴特勒认为,现代主义的政治维度同样不可无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现代主义侧重于个体,而非集体,因此往往会传达或带有主观主义,追求“内省、个人的坚持己见和表达”。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比如以超现实主义者为代表的部分现代主义者很快便走向了权力崇拜,希特勒的追随者显然对此表示欢迎。

  由于这群先锋艺术家的工作,由于其后艺术史的更新,如今野兽派、抽象主义绘画、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哲学、超现实主义早已成了我们的知识背景中的一部分,与其他早先即宣告确立的认识彼此补充,而非相互抵触,熔铸为新的传统。然而,谁能避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结局呢?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它们不久也会迎来自己的反叛者,一群打着反主流文化旗帜、叫嚣着要走进后现代社会的浪荡子们。

  《现代主义》读后感(三):现代主义review

  28/300 克里斯托弗·巴特勒 虽然巴特勒有意地从文学、美术和音乐等三个方向尽可能广泛地阐述现代主义,尽可能多地旁征博引罗列人物和作品,但并不能更清楚地解释清楚现代主义是什么。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通识读本,不如说是一部对现代主义有一定了解的启发式读本。 巴特勒的《现实主义》从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与文化传统、现实主义艺术家和现代主义与政治等四个维度对现实主义进行了阐述。 巴特勒在第一部分并没有给出现代主义的定义,而是“从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入手,着力于其独特的技巧分析,然后归结于现代主义客体和新技巧的问题意识;接着再进入莱热的画作《城市》的解析,把造型、构图、透视等作为分析对象,引出高雅与低俗的二元文化结构问题;最后又转向布莱希特的戏剧《三便士的歌剧》的讨论,揭示了这部歌剧混杂的技巧构成和通俗特性,尤其是其对瓦格纳式的传统的有力颠覆”。三部具体的作品展示的并不是现代主义是什么,而是现代主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或许正是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很难给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它包含但不仅限于意识流、先锋派、现象学、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达达主义。现代主义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流派,更像一种文化现象,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源于自由主义和现代化。自由的种子是康德种下的,冲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理性和现实的厚土,发展出了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自由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促使人更主观地看待思考问题,考虑意识的非理性成分。而现代化进一步将人从集体无意识剥离出来,人的流动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复杂,所面临的境遇也就更加多样,这就要求艺术“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秩序来表达意义”。 这些,即现实主义的来源,应当在第二部分现实主义与文化传统中给出。但第二部分侧重的还是现代主义中新古典主义的成分。尤其是一战和二战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念还有宗教观念被摧残得体无完肤,在这种境遇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会颠覆现实回溯到过去,主要是在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寄托,或者寻求意象来弥补现代化中语言不够丰富的缺点。在乔伊斯和伍尔夫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意象,黑塞的则寻求古印度的文化意象,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的牛脱胎于史前拉斯科洞窟壁画,海德格尔哲学的转向也转向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 第四部分则是讲的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不相容。这种不相容是自然的,自由主义本身就透露着对集体主义的抵触以及对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倾向,而集体和国家寻求的是稳定性,不受控制的自由主义必然会损伤稳定性。自由必然是往前的,然而怎么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供自由发挥,而不是变成不安分的害群之马,应当是每个寻求自由的人所必须面对的。

  《现代主义》读后感(四):随记

  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评论,不过是因为所有有着复杂漫长发展史的“语言”中,我们最熟悉文字;因为天长日久的学习可以弥补我们在天赋上的不足。

  第一章

  时间:大约二十世纪上半叶到中叶

  技巧:创新前人未有,拼贴戏仿前人典故,注重“抽离感”

  风格:不拘泥于一种,需要什么用什么

  思想:汲取尼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人的思想,用一种新的智识模式进行思考,创造出新的技巧以至艺术门派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内容:在内容上似乎没有一种共同的主题

  【对过去所发生之事的创新的对立感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突出强调所涉及的主要心理状态和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章 运动:

  1⃣️演变、进步是“必要”的,种种派别、宣言和解释让现代主义更像一场运动,但没有统一的思想纲领,而是多元与混杂:

  【现代主义先锋团体——漩涡派、意象派、第二维也纳乐派、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2⃣️艺术家临时合作,在准哲学、神学、心理学的思想启发下,根据不同的理念通过“宣言”,形成集体自我意识。有的表达一些政治目的:如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3⃣️ 抽象(先锋派实验):

  通过对“形式”(或曰技巧)的极致追求捍卫艺术作品的作为一种被创造的“新现实”的自主性而不只是现实世界的镜面(绘画的简化物体解放色彩调和)

  【旨在通过沉思引发的情绪来彻底改变观者的抽象艺术】

  【真正的价值是赋予物体自身以个性的特质。关联或感伤价值都是虚假的。(威廉斯)】

  注——【他们希望自己创作的映象能够凭借...激发我们公正客观而深思熟虑的想象力,恰如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事物能够引发我们的实践活动。】

  再注: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正如北岛所说诗歌和母语之间古老的敌意,现代派艺术和其各自领域的传统之间也有这样“古老的敌意”,试图超越传统的技法和思想去让艺术成为一种文字般的基础语言语言(而不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某种思想和理论——【在绘画领域,蒙德里安既是一个优秀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又是一个“新造型主义者”,我们在他这里看到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开始要求把艺术理解为某种理论的具体化概念的标本(这个过程为时甚久,直至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观念艺术)。因为他被迫在绘画中寻找一种语言,一种符合其关于简单化的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语言(这种简单化须超越任何象征意义或唤起人们对真实世界之回忆的物体,如他的早期作品中出现的那些)】

  4⃣️新古典主义:通过形式语言的复古、思想的反讽来彰显其现代性

  很多艺术家不想被所谓“运动”裹挟,遵照他们的纲领和“进步”的要求创作作品。——【斯特拉文斯基笑了。“我可不想点任何人的名,”他说,“不过他们是靠公式而非思想创作的人。他们精于此道,大大败坏了‘现代’这个词。我不喜欢这样。他们作曲的初衷是想冲击资产阶级,最终却取悦了布尔什维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转向过去,而是【因为这些引经据典的延续性主张采纳了一种全然现代主义的、戏仿和反讽的方式,直接批判性地反对其受众的社会设定。】

  【艺术中的新古典主义诉诸抽象、绝对、构建、纯粹、简洁、直接和客观等观念,标志着人们开始退而信仰“普世”艺术语言,而不是激进地发明全新语言】

  5⃣️传统

  【传统“来自一种自觉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接受……方法被替换了:[而]传统却得以发扬,为的是产生新作品。传统因而确保了创作的延续性”。20世纪的现代主义者都在自觉地反思他们的作品和他们与之竞争的过去的作品之间有何关系和反差。这种反思浸淫在历史中,并通过主题的重复(从而使其具有普世性)以及与过去的同步对照(这经常会赋予其相对主义的讽刺意味)起作用。】

  6⃣️ 文化批评家

  反资产阶级的“异见人士”

  过去的高雅文化与当今社会的世风日下之间反差的关注:

  【抽象概念的人格化表现;

  这类作家的“高雅文化”以各阶层都可以接受的形式保留了有着重要文化意义的思想,同时也以问题重重、争议不断的形式提出了困扰文化的问题。...... 对这类现代主义者来说,经典著作是他们关于人类过去那些重要的、本质上存在争议的历史时刻的参考点。..... 总而言之,这些主题天然便带有自由化效果,凭借其所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多元的世界观以及西方文明内部价值观的反差,同时也可以理解现代阶段何以如此。】

  第三章

  1⃣️主观经验:意识流

  继承19世纪末的遗产,强调意象、象征主义、梦境和无意识的作用,偏爱个体的自我实现(追踪了富于表达力创造力的个人不断摆脱社会公认的信仰形式)甚至通过想象的、直觉的、“显灵的”方法接近真相;旨在更忠实于私密的心理过程,带给读者一种对不同身份或异见身份的亲密感

  【他的意识流表达了他无论如何不会也不能大声说出来的东西】【对现代环境下—尤其是城市里—私密经验的性质的兴趣】

  2⃣️顿悟与幻象

  【这是我所谓顿悟的一刻。首先,我们认识到客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然后我们认识到,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合成结构,事实上是一个事物:最后,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当各部分适应了特殊点,我们认识到它就是那个事物。它的灵魂、它的本质突破表象直达我们眼前。最常见的客体(其结构调整使然),其灵魂在我们看来光芒四射。客体实现了它的顿悟。】

  【就主题而言,现代主义小说呈现的人物始终要面临一种混乱的、或许是无意义的环境,就像海明威、伍尔夫、穆齐尔和贝克特的人物那样;他们无路可退,唯有个人英雄主义、无情的感受,或濒危的意识。】

  3⃣️

  【这种形式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从体验退回到了纯粹的审美关注。】

  第四章 政治

  1⃣️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引入共产主义纪律——【一种要求“现实主义”和“客观性”的集体政治心理受到拥护,战胜了超现实主义者以及现代主义全盛时期的大多数其他作家和艺术家那种个性化、审美化倾向的个人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的“集体批判”:现代主义美化了反人文主义和变态行为【重要的是这里暗含的对(像本书这样的)独立批评话语的不屑一顾,而青睐集体评判(事实上通常是由“党”来阐明的),因为“广大群众……从先锋文学中学习不到任何东西,因为它对现实的看法如此主观、混乱和丑陋”。】

  2⃣️权力崇拜

  对集体和权力的追随—【那种追随并非因为渴望与任何具体的社会打成一片,而是因为渴望与某个能够解决其问题的英雄式领袖结为一体】

  《现代主义》读后感(五):周宪:说不尽的话题

  (此为本书序言,原序无标题)

  周宪/文

  译林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是一套富有特色的书系,该书系的英文直译是“极短导引丛书”。该书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选题广泛,选择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诸多问题,由那些在该问题上有所造诣的知名学者操刀撰写;其二,篇幅比较短小,文字比较通俗,很适合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取向;其三,风格各异,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作者写法各异,丰富多彩。自1995年以来已出版了500多种,有近50种其他语言的译本。

  这本《现代主义》由牛津大学英文教授巴特勒撰写,他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运动的研究专家,曾于199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现代主义研究专著《早期现代主义:欧洲的文学、音乐与绘画,1900—1916》。译林出版社的这本汉译《现代主义》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极短导引丛书”中的译本,刊行于2019年。此前他还在这套书里撰写了《后现代主义》(2002),两本书可谓是姊妹篇,描绘了一个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一个人们热议的论题。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长时段来看,现代主义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短暂历史,但它所导致的颠覆性的深刻断裂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有学者提出,现代主义运动不能用时间概念(如世纪)来度量,它是一种“灾变”。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主义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巴特勒的这本小书的写作风格有点独特,读来颇为轻松,却又令人印象深刻。虽只有四章构架,但他采取有总有分的写法,以两章篇幅讨论艺术品和艺术家,又用两章篇幅来解释现代主义运动与传统、政治的复杂关系。该书既有个案性的具体分析,聚焦于艺术家及艺术品,又有历史流变和当代背景的讨论。按照一些常见的说法,现代主义运动起于19世纪中叶,终于20世纪中叶。在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历史中,20世纪两次大战之间也许是现代主义戏剧最为精彩的一幕,通常称之为盛期现代主义。所以,巴特勒把焦点对准这一时段,实际上是他早期现代主义研究的续篇。他没有采取讨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般写法,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挑战我们对单个艺术作品的理解”上。

  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时代性的潮流,涉及从造型艺术到文学到戏剧和电影等诸多艺术门类,如何处理这诸多来自特别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显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但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无论是诗人、小说家或剧作家,还是画家、雕塑家或音乐家,他们共处一个时代背景中,彼此互动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跨界艺术运动。巴特勒努力尝试一种整体性的写法,将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不同艺术作品置于一个复杂的关联网络之中,既聚焦于每个作品的特定风格,又描绘了一幅彼此关联的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间的关系图谱。比如第一章,他从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入手,着力于其独特的技巧分析,然后归结于现代主义客体和新技巧的问题意识;接着再进入莱热的画作《城市》的解析,把造型、构图、透视等作为分析对象,引出高雅与低俗的二元文化结构问题;最后又转向布莱希特的戏剧《三便士的歌剧》的讨论,揭示了这部歌剧混杂的技巧构成和通俗特性,尤其是其对瓦格纳式的传统的有力颠覆。通过对三部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的解析,并进一步关联一些其他作品,巴特勒楬橥了现代主义的多元混乱的风格特性,以及充满变化的动态特点。然而,他更关心现代主义林林总总的风格技巧革新的深刻动因:

  对于上文提到的三个作品来说,部分答案或许涉及文化比较、现代都市经验的相互冲突的同步性,以及戏仿带来的批判性距离。如果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朝着理解现代主义艺术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尤其需要知道,这些技巧上的变化是如何被一种革命性的新思想,抑或一个艺术家观念结构的彻底变化所驱动的。在形式发现的过程中,该艺术家预期这些发现对某种具体的内容意义重大,这是支持其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就是说,它们会带来认知上的收获,因为我们在现代主义作品中看到的技巧性和实验性发展几乎全都源于艺术家智识假设的深刻转变。

  巴特勒认为,个别艺术品及其关联所呈现的创新性,是与盛期现代主义的各种哲学、心理学、科学、文化观念和思潮密不可分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思想家及其理论,如尼采、柏格森、马里内蒂、弗雷泽、弗洛伊德、荣格、爱因斯坦等,为艺术家现代主义独特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观念的有力支持。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革命性颠覆。

  巴特勒不但关注现代主义风格背后的思想观念的作用,亦很关心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文化运动的诸多特色。原本在各自狭小艺术圈子内部活动的艺术家们,在现代主义盛期往往采取合作形式,从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现代主义景观。一方面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相互帮助,改变了以往彼此敌视、文人相轻的做派;另一方面,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跨界合作也蔚然成风,一如毕加索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设计海报和舞美,纪德、普鲁斯特等作家与画家和音乐家交往甚密,互相影响。更有趣的是,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大声呼吁,应该打破各门艺术家以及艺术家与工艺师之间的高低贵贱等级区分,鼓励所有艺术家通力合作,从而创造出这个时代新的艺术。他甚至不无夸张地写道:“一切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都是完整的建筑!”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建筑可以云集各类艺术家和工艺师,深层原因则在于一种现代性的艺术“普遍统一性”观念。格罗皮乌斯的说法令人想起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总体艺术品”,以及他身体力行的音乐剧传统,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文学等诸多艺术熔于一炉的冲动。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晚近成为现代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照巴特勒的看法,“全都亲密无间,这让他们—乃至我们—感觉到一场‘现代主义运动’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现代主义与西方的传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这一点在盛期现代主义阶段尤为显著。许多艺术家虔信当下的艺术是指向未来的,因而带有强烈的乌托邦冲动,与过去彻底决裂成为现代主义运动的内在逻辑。告别传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摒除古希腊以来模仿论一直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所以现代主义有一个整体性的大转向,即转向新的抽象风格,这在绘画中尤为显著。正像艺术批评家弗莱所言:“这些艺术家……并不力图模仿形式,而是要创造形式;不模仿生活,而是要找到生活的对应物。……目的不在幻想,而在现实。”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毕加索、莱热、蒙德里安等一大批画家,或是从表现主义之余绪汲取营养,或是从后期印象派尤其是塞尚的实践中获取灵感,形成了一个颠覆古希腊以来的古典模仿论模式。这一转向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抽象指向,亦反映在各门艺术之中。从音乐中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体系,戏剧中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陌生化效果,从波丘尼的抽象雕塑,到包豪斯的新建筑,从乔伊斯《尤利西斯》意识流小说的百科全书写法,到艾略特的伟大诗篇《荒原》,模仿论的传统被抛弃了,写实的或模仿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被彻底颠覆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与历史传统的断裂,乃是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传统。也许正是因为新传统的出现需要合法化,需要更加深入和激进的阐释,所以现代主义运动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宣言”,尽管它们观点殊异甚至彼此矛盾。巴特勒非常注意这一现象,他认为通过艺术运动及其观念表达的各种“宣言”,便可造就一种鲜明的集体自我意识。但这些“宣言”既真实又虚假,既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又有排他性和激进性。现代主义运动是技术实践与观念更新彼此互动的产物,艺术从方法和技术的革新层面,日益转向观念和思想变革层面,反之,观念的变革亦反作用于艺术实践。顺着这个逻辑发展,从世纪初的抽象主义到后来的观念艺术、极简主义、装置艺术、地景艺术,其间的内在发展逻辑是显而易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恐怕就是杜尚别出心裁的《泉》。各式各样的主义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宣言,以自觉的和激进的运动之面目登上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大舞台,背后却是日益模糊以致消失的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背景,尽管激进运动过后不时伴有古典主义的回潮,但现代主义奔向未来的大势无可阻挡!

  艺术无论多么富有创新性,无论风格多么奇特甚至怪异,它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与政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巴特勒的最后一章简略讨论了现代主义运动与政治的关系。毫无疑问,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其中包含了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从左派到右派,从自由主义到与集权政权扯不清的关系,可谓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值得注意的是巴特勒的一些颇有见地的发现。他认为,人们通常误认为现代主义带有显而易见的精英主义的倾向,其实不尽然。他在现代主义大潮中瞥见另一个往往被遮蔽的倾向,那就是现代主义的包容性和对话性。他特别指出了现代主义内部有两个传统,一个是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进步观传统,它彰显于乌托邦的传统之中;另一个则是话语体制,从杂志到批评到新闻,总是存在着一种多元的、宽容的和对话的话语空间,正是这个空间的存在,确保了现代主义不会走向单一化和统一化,而是始终带有多元性和丰富性。这一发现也许在提醒我们,对现代主义运动切忌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张力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惟其如此,现代主义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2019年5月19日,于南京

  周宪

  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美学、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文化间的理论旅行》(2019)等。

本文标题: 现代主义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0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爱读后感1000字武州公秘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