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15 09:43: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山河之书》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山河之书》精选点评:●虽然老是有人批判秋雨体啥啥啥的,但不可否认对于提升文笔来说,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尤其是我这样懵的人,就该

山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山河之书》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之书》精选点评:

  ●虽然老是有人批判秋雨体啥啥啥的,但不可否认对于提升文笔来说,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尤其是我这样懵的人,就该啥书都看看)

  ●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 问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寻着心中的文化,无感胜地的繁华。沿着文化的源头一路追寻一路感怀,在最后也用最长的篇幅描述故乡,也是对这一路的升华。

  ●大家之作啊,看了一部分,后悔没有在初中高中看,涉及到的历史地理都很有意思。顺便给旅行单增加了无数地名。后文中提到了一些 古建筑,写于三十年前,不知道现在再去那里是否还有方面的风貌?

  ●忽然想起一位故人,擱淺在我書架很久

  ●没找到我看的武汉出版社的,这书让你了解很多人文历史,值得细细品味,最好掏出本历史资料同步阅读

  ●读完第一印象:高阶版本的游记 我的游记:流水账 余老的游记:不止有山水之景描述,并囊括“人文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精神思考…”,以感恩之心审视中华文化,给后辈以启迪,并为当地文物起到了宣传保护的作用。 我: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e

  ●今天莫名其妙翻出这本书,可真你妈矫情啊。中学的时候每个暑假都要写几篇游记,我一直从这个里边抄,也算混过去了,这三星是感谢啊。

  ●大概的快速读了一遍,读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是写想要了解历史文化可以走一趟西域,新疆几个古文明交汇的地方,让我最痛心的是写莫高窟大量的经书被英国斯坦因以低廉的价格一车车的运往海外,心里对蒋孝琬的愤怒,对国家文物的流失的心痛。让我惋惜的是作者最后写故乡,回到家乡却已在这片土地没有家,没有住的地方;离开家乡回家回到上海,却不是家乡。写的景真的很美,让我有去沙漠,去苗寨,去他的故乡探索旅行的冲动

  《山河之书》读后感(一):山河文化

  本来想看《山居笔记》的,结果找不到这本书,让后看到《山河之书》的介绍,说是《山居笔记》的新版,结果事实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大概是在《文化苦旅》中看到,余秋雨说对笔有感情,所以会写一本关于笔的书,就是《山居笔记》,但这本《山河之书》事实上是一本散文精选集,是关于我国的一些文化古迹和城市的文章,写的是山河文化。

  《山河之书》中看过的文章至少有六成,本来失望之下想略过不看的,却鬼使神差的居然又看了,看完还是觉得很有收获,不愧是精选集。

  这本书中写了敦煌、莫高窟、天一阁、宁古塔、平遥古城等古迹,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描写,有情有景有故事,读来让人非常感动。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在这一点上算是做到了。

  书中的文字比起其他的一些作品,比如新版的《文化苦旅》、《何谓文化》等更真诚,少了自吹自擂,也少了自我辩白的文字。其实我更想看余秋雨早期的文字,更纯粹,更不受世俗干扰,就像这本书中的很多篇章一样,倾注作者的感情,对文化纯粹的热爱,读过文化人由衷的敬佩。

  《山河之书》读后感(二):《山河之书》读书笔记❶

  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第一章节,做了一些感想和笔记,想到哪就写到哪。

  读到“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真实”,也就是说,一场天降的自然灾害,从根子上否决了人为的政治灾害。数十万生灵的刹时陨灭,使原先陷于左痴迷的中国惊呆。

  也如当下,一场疫情放佛全世界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被关在了家里,路上的人和车变少,天空的飞机变少,大海里的航船和邮轮在变少,噪音和大气污染也少了,天蓝了鸟儿也飞回来了……家人们在一起的时间变长,大家开始重视生活方式,浮躁混乱的世界和节奏快速的社会也在这个时候减缓了步伐,开始沉思。这是大自然对世界的重新洗牌。

  宇宙没有边际,地球微不足道,即使它围着转的太阳,也只是很多恒星中小小的一颗。你说,宇宙是否把地球忘记了,忘了挺好,一旦记得,可不是玩的。天下万物,能够做人已不容易,为什么不开心过完一生。开心的障碍是重重忧虑和烦恼,但只要记得地球是怎么回事,人类是怎么回事,那些琐琐碎碎的障碍都会顷刻不见,那些会压迫于我们的荣誉、事业、地位也会顷刻不见。于是,整个身心都放下了,轻松了,开心了,再看周边热闹,全都成了表演。看一会表演也不错,然后走路。陌生的山河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行走中的人更能知道生存是什么。

  以前总去旅行,觉得旅行就是放松心情,入乡随俗,看风景秀丽,现在觉得这其中有堆砌了复杂故事的古城,渗透了文化和历史的河山,倒是让这人间的大事变小变软变轻。

  书中谈及中华文明,我倒对这三条“天地之线”产生了兴趣。长江三峡、黄河壶口、万里长城,列到短途旅行的清单里吧。在山河见找路,用短暂的时光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山河之书》读后感(三):《山河之书》-气壮山河

  自从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个作家,对其文风尤其喜欢。因为其文章不仅有内容,有独特的视角,还有优美的遣词造句,读他的文章让人不忍释卷。

  文化苦旅之后,再看了山居笔记,接下来就是这本山河之书了,里面有几篇文章是和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中的文章有重复的。这么一个畅销书作家,真是值得出版社的编辑们好好想办法把其文章分门别类排成不同的书和系列,呵呵。

  这次看,少了之前的惊艳,但是依然喜爱。也慢慢地摸到了一点其文风的特点。余秋雨先生,特别喜欢用拟人的写法,加上自己的现象,用特殊的视角描写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件物。所以,很容易吸引你,将你带进他编造的意境中去,去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受。他的比喻也是一流的,非常善于用比喻。

  以后自己在写作中,会试着去用用这种手法写作,看看效果如何,呵呵。下面就把做的笔记拿出来放下面,做个留念吧。

  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什么都超越了,唯独审美无法超越。

  黄河、长江、长城,三条中华文化的天地之线。

  400毫米降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山河之书》读后感(四):用脚丈量,用笔书写

  在余秋雨的笔端,这本书从上古写到现代,我们知道了蚩尤和黄帝之间的战事,知道了莫高窟和王圆箓之间的过往,知道了古时被贬官员在流放地的血泪辛酸,知道了如今的安徽贵池山区竟然还有古老的“傩戏”。

  从大漠写到江南,我们知道了传说中的古代文化交流中心---西域喀什,知道了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知道了清朝的皇家园林---热河行宫,知道了位于宁波的藏书楼--天一阁。

  在作者的笔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着一件件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时间的流失构成历史,地域的变迁承载世事,在时间和空间的交迭中,上演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

  又因为作者的学识、文笔,这些传说、故事既有着精彩的情节,也有着严谨的论证及深刻的思考。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多种成因,更看到了历史人物内心的种种挣扎。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深层文化,作者曾经说过:“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埋藏在精神层面深处,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往往显现在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所以当你理解了中华文化,你也就不难理解,书中所写的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

  任何一种文化又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的时间、地域发生的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曾经有人问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作者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作者认为,他本人多年来的行走跋涉“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然后,又把文本文化并入了生态文化”。

  从文本走向生态,这是从书中走到山河之中;把文本并入生态,这是对各种存在、现象做文化的深层思考。

  因为作者的行走跋涉,山河有了情节,风景有了故事。因为作者的生花妙笔,山河引来更多的脚步,风光顿生,风景引来更多的目光,瑰丽无限。

  书名叫《山河之书》,山河壮丽,我们用脚丈量,文化深沉,我们用笔书写。

  《山河之书》读后感(五):从文化山河到山河文化

  从图书馆借到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一样是比较喜欢的书名、封面和装帧设计,粗粗看了一下目录,有点点失望——里面的多数篇目,都已经很熟悉了,又一次的新瓶装旧酒?

  非常喜欢目录前的陈羽写的作者介绍。这是我目前所读过的余秋雨的书里面对他的介绍最详细、最完整的的一篇,以前知道他走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文字,也随着他的脚步,对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却不知道他的“出走”是在他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的高校校长之时,在那样的时刻,他的“放下”的确令人敬佩,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放下这一切之后的成就。他就像是在已经登临一个顶峰之后毅然下山,重新攀上了另一所高峰。有种直觉——相对于世俗的成功,他更注重的是自身的“完整”。这段介绍突出了余秋雨先生二十多年来“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的经历——喜欢余秋雨,不仅仅因为他博大的文化内涵、精致的文字表达,更因为他一直在行走中思考的姿态。

  一个午后,不经意随手翻开《道士塔》,读完后蓦然一惊:这哪是原来的《道士塔》!尽管初读《道士塔》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只写了道士王圆箓和以斯坦因为代表的那些外国“考古学家”们,而这一篇里面,很明显地增加了蒋孝琬这个人物。难道,这些看似熟悉的篇目,都是全新修订版?我郑重地打开自己手头的《文化苦旅》、《出走十五年》这两本书,对里面相同的篇目一一进行对照阅读——看名家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仔细揣摩修改的缘由,不也是一件乐事吗?这一读,把这本原本计划十天读完的书整整读了一个多月。

  这本书里一共收了作者的28篇文章,其中和《文化苦旅》名字相同的有12篇;与《出走十五年》相关的有3篇:《抱愧山西》以及改自《苏东坡突围》的《黄州突围》、改自《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山庄背影》。其中的很多文章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以《白发苏州》一文为例:第一部分改动很大,删除了苏州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建国的时间对比,而是将苏州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文明史上寻找更确切的位置;第二部分将“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改为“苏州面对着种种冷眼”,这样的表述更加准确;第三部分主要写吴越时候的苏州,删减了一位作家写的西施怀孕一段,大概是作者也觉得这样的故事实在有些无聊吧;第四部分写明代的苏州,删减了最后两段;第五部分是对现代苏州的思考,是保持传统?还是走向时尚?原先的文章没有给出答案,新的文章增加了最后一段,阐明用达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或许,这正是作者多年行走思考的结果。除了大范围的删减之外,余秋雨先生对每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一位已经如此知名的作家如此用心地对待自己的文字,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中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我的文化山河》。作者没有说这一篇是“序”,但从目录的编排方式,以及文章的内容(占据了十四页,分为八大部分),我把这篇文章当做这本书的核心。余秋雨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总能把很抽象的东西讲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这篇文章里对“文化”的阐述,从自己幼时的常识课学习落笔,写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再写到生命的本性、文化的产生,再到文明史的不同层次……最后回到中华文明上来,讲述自己出走的缘由、行走的历程,以及行走中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并给中华文化找了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四百毫米降水量分界线(长城),这样的眼光,够高远、够气魄!从这篇文章里,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第一本引起轰动的书叫做《文化苦旅》,而现在这本叫做《山河之书》,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想——若干年前,他为写“文化”而走“山河”,而若干年后,他由“山河”再看“文化”,最终看到的却仍是“山河”,这显然与佛家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不谋而合。

  (2019.12.30)

本文标题: 山河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9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校花的貼身高手1》读后感精选何谓文化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