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6 12:09: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选点评:●了解神神叨叨的弗洛伊德的快捷书籍●翻译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精选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 车文博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选点评:

  ●了解神神叨叨的弗洛伊德的快捷书籍

  ●翻译的一点不好倒是真的

  ●可以解释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失误的原因,但是有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想不到口误的前后几秒自己在想什么,思绪过滤太快,没办法一下抓住,后面可以慢慢注意

  ●是在了解S.Freud的生涯以后再考虑买这本书的。不得不说这是个土象思维方式的典型人物,严谨认真,强大的逻辑性。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他同时也是位炒作达人。放在战争年代,首先定义收益客户群(找弗爷的病患大多数都出生显赫),然后再从细节分析中散发魅力,因为这也正是大多数人愿意去接受的去了解潜意识的一种方式,太高了。

  ●哦

  ●果然是大神……边看边想自己的口误笔误和其他行为,都是可以连的上的。生活中的每个事件都是一个点,从什么角度都可以连成一条线。《梦的解析》妥妥要看起来了…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同类性的例子,而且很多在其他的著作中提到过。整个书看下来有点无聊。弗洛伊德的著作处处都不会缺少对性的讨论,这应该是唯一的一本较少谈及性的作品吧。

  ●遗忘和无意识的错误背后普遍存在着不愉快的经历或被压抑的潜意识意愿。 书很有趣。 最重要一点:不要对你还想保持关系的朋友进行心理分析。

  ●看得云里雾里,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遗忘(包括印象和意向遗忘)、口误、读误和笔误、闪失行为、偶然行为和症状行为等等,是否都是随机事件?在老爷子看来,外可随机,内非偶然,恰与迷信相反。涉及心理,就讲到动机或是冲动,不管当事人是否能意识到。越是强调随机性,越是深藏不为人知的源头。两种思绪相互对立却不一定矛盾,往往达成一种妥协。你真的只是随意说说吗?趣味性十足,依旧不改老爷子的诙谐,与精神分析导论同为老爷子最受欢迎的两本书。跨越一个世纪的经典,例旧而意新。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一):日常生活中的弗洛伊德

  话不多说,仅有几句:

  车文博老先生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是中国最权威的弗洛伊德著作,心理学专业书籍,加上术语读起来难免有一点生涩,其实弗洛伊德的东西本来就不容易读懂,要防止晕倒。

  笔误、口误、遗忘等等日常性小事,反映出潜意识的欲望,不管是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本书对于我们是真的有用,值得拥有,值得学习。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二):以后入手要谨慎

  血的教训告诉我 对于只想知道结论的我 以后这种学术类的书籍真的要慎重入手 心理学老师的安利要谨慎吃 首先是因为有好多学术性的词语都是作者原创的 翻译过来更难理解 其次 因为作者列举好多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这些事例基本都是建立在语言上的 被翻译之后就感觉怪怪的。 最后 这种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目前在心理学上并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看完这本默默的删掉了购物车里的弗洛伊德全集 我要仔细考虑一下要不要买《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三):《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

  1.论证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老先生在这本书里从专有名字的遗忘、闪失行为、笔误、口误一直谈到对迷信现象的看法,脑洞最后都开到了宗教的产生。事例繁多,分析详尽,翻译虽然词不达意,但囫囵读下来,却多少理解了弗老先生在这里反复强调的意义所在,就是为了向世人证明“潜意识”的存在。

  我们站在2019年,回首望去似乎潜意识的存在天经地义。但想想,1904年的时候,你和人谈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就仿佛现在你和台湾群众去说,我们大陆人懒得吃茶叶蛋,出门都基本不用现金信用卡,直接支付宝微信支付一样,对方接受起来相当困难。所以,弗老在文章里重复而又琐碎的语言把“失误与偶然行为的机制”与“梦的机制”与“压抑的心理材料”联系在一起的良苦用心就可以理解了。

  2.关于翻译

  文中有相当多的破折号,有的时候一个长句里能出现两个到三个,破折号里的内容应该是英文版本里的某个从句的完整内容。这种现象,我从一个没有翻译工作经验的角度来揣测,在意译过来以后,译者用英语思维来复查时感觉已经通顺了,而我们这些中文土著来念就怎么都觉得怪怪的。若是对照“信达雅”的要求,这本九州出版社2019版,有“信”而“达雅”不知何在。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四):失误及其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

  【本书摘要】

  遗忘是由压抑动机驱使的,作者从个人遗忘分析到集体遗忘。

  童年记忆就是掩蔽性记忆,并非是真正的现实,而是后来对它的翻版和改造,因此很难将童年记忆从个人成长历史中分割开来。

  再单纯的口误,也追踪到表达内容之外的半压抑状态的思想,因此口误是一种自我暴露。人的指责态度、内在冲突造成口误。剧作家运用口误埋伏笔。读误、笔误具有相同的机制。

  印象的遗忘源于避免痛苦刺激出现的防卫机制;对背叛的记忆也是为了避免再次造成更大的痛苦。要做的事情的遗忘源于潜意识的抗拒动机或否定其重要性。

  用错钥匙、打破东西、跌倒摔倒、过分慷慨施予等闪失行为与潜意识动机有关。如性内容等欲望、压抑力量屈服于自我欲望时的自我谴责、自我伤害……婚姻中的偶然行为虽然意义丰富,但也会产生误解。

  人们企图通过误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压抑的思想。

  闪念间的字符或数字都不会凭空出现,都是潜意识思想的体现。

  意识方面的动机不能扩展到我们所有的动作方面,但是潜意识方面的动机却能为所谓的“自由意志的活动”获得了运力。这样就是心理决定论。

  要让正常人意识到潜意识思想,需要通过精神分析。但偏执狂而言,他们被迫让出现于正常人潜意识中的东西进入意识;只不过他们的看法以替代的方式投现到他人身上,就使得他们的认识变得毫无价值。

  意识的疏忽和对偶然事件中的潜意识动机的认识,是迷信产生的心理根源。因为迷信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偶然行为的动机,但是又解释这些东西,这样他就不得不在外界寻找其替代根源。初看起来偏执狂患者的替代和迷信的人的替代并没有多大区别。

  精神分析与迷信的区别在于,迷信寻找外在的动机,将偶然行为解释为一种事件,精神分析寻找内在的东西,将偶然行为解释为一种思想。

  书最后一章有这本书的总结,有机会要重读。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五):动机分析

  这本书探讨的是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遗忘

  遗忘并不是没有规律的的生理原因,而是更偏向于潜意识的心理方面。换言之,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矛盾源于被压抑的思想,源于分散人们注意的愿望。遗忘是由压抑的动机驱使的。

  就拿自己来说,关于自己高年级的求学的经历和儿童时期相比较渐渐变得模糊。因为老师会偏爱学生,学生会有自己的圈子,所以对一直做题,内向的我而言。那段时光,并不美好。因此,避免回忆痛苦的潜意识使我有意识地去忘记这段记忆。

  人们的某些失误性行为,也受潜意识指导。

  我一直想换一款大屏高速手机。所以从潜意识上一直希望原来的手机能坏掉。但又害怕受到父母的指责。所以手机摔坏这一事件,莫不如说是受自己的指导。

  帮室友带砂锅,经常忘记加什么调料。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很抗拒这些小事。

  要对自己有所了解,就必须研究自己本人的偶然行为和疏忽。

  对自己的每一次行为做细致的分析。

  我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冷酷的人,所谓冷酷并不是邪恶,而是情感缺失。我以为会调控这一切,顺从父母的意愿,定期对自己珍视的朋友表示挂念。那种机械性的操作让我感到很漠然。

  希望活在童话里的人永远活在童话里,希望假装未醒的人永远不要醒来。

  人,总要为自己选择一个生活方式。而它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

  现在的我看来,钱,是主要因素。

本文标题: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3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然而读后感100字回广州的高速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惊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