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者·窄门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4 20:32: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背德者·窄门》是一本由[法]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背德者·窄门》精选点评:●书中对景物的描写,主人公和景色之间的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尤其喜欢小说开头第三段,当时就想,写信就应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锦集

  《背德者·窄门》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德者·窄门》精选点评:

  ●书中对景物的描写,主人公和景色之间的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尤其喜欢小说开头第三段,当时就想,写信就应该这样子写,我是在湛蓝的天空下给你写信的……听起来多么美丽。 至于对读这部小说带来的思考,我大概还未理出头绪,原本阅读的过程中是有的,但合上书之后,出了图书馆,很奇怪的,我由一位他的朋友他的共情者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局外人,我又迷茫了,还有困惑。主人公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他心目中的背德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叙述人在开头说:然而,过不了多久,他就要只忠于他自己了。他的变化脉络是怎样的?真想再看一次清晰地做出个脉络图表……以上

  ●這段日子所讀的經典總得看來都在主旨上有所共鳴:對自然之美的頌揚及對人造之美的擯棄,以及對現世道德的不算顛覆的頂撞。我只能把不算過癮歸於翻譯們了。

  ●两次北非之旅,米歇尔与妻子身体状况戏剧性的二元对立,米歇尔的一切挣扎与反本归原的尝试,终结于坎塔拉私人花园树荫下那座小小的坟墓。

  ●不喜欢窄门

  ●还是那句话,背德者到底哪里背德?对于窄门爱却不靠近的关系,我倒是很欣赏(?)。

  ●“自身有千百种可能,总不甘心只实现一种”

  ●《背德者》中米歇尔因否定了自己的信仰而获得身心解放,后又陷入迷失;《窄门》中阿莉莎因信奉上帝而力求完美,甚至放弃爱情、奉献生命。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仿佛极与极的碰撞,但故事流畅、人物心理转变自然,于我而言,代入感极强。我仿佛看到了很多自己或他人的身影,不由得思考这个度。

  ●与故事背后的可能的思想相比,故事本身更触动我,没经历过病痛的人不会了解病愈后对身体感官享受如饥似渴的状态;未曾在爱情里迷惘错过的人也无法切身理解一加一无法等于二

  ●看完这两篇作品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纪德,也不喜欢那种纵欲主义。所以相比之下更喜欢窄门,那种求之不得的克制。可能内心深处自己依旧是个保守派吧。柳先生的序真的是剧透大序,如果看他译的作品,千万要最后看序!

  ●个人主义:人性的沉沦。宗教神秘主义:人性的窒息。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一):纪德想要告诉我们,要在欲望和克制中寻找平衡点

  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本书里挺有趣的。背德者和窄门讲述的是道德观念迥然不同的故事。

  对于背德者,不太喜欢序里面将它说成表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沉沦、精神文明危机。和资本主义有半毛钱关系!这是观念问题,是“及时行乐”的观念在引导着整个故事,在社会主义社会难道就没有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了吗?不知是不是叙述手法比较委婉的关系,对主人公米歇尔没有产生强烈的反感,他不断地在自责检讨,分析自己的行为,显然,是接近死亡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想法,一旦付诸实践,由于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的妻子玛丝琳的死亡。总之,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对于《窄门》,表示宗教害死人啊。为忠于上帝,达到所谓的终极幸福,违背自己的心声,去做完全相反的事情,连追求爱情这样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都要压抑克制,对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简直荒谬至极。杰罗姆还算正常一点,阿莉莎简直无可救药。自寻烦恼,自我折磨,直至死去。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二):道德的悖论

  «背德者»中的米歇尔,原本是一个沉浸于故纸堆,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但他在经历了新婚旅行、死而复生之后,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他放纵自己内心的欲望,追求贴近自然的生活,但这种新的生活却使其变成了一个“背德者”,一方面他背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滋生同性恋和恋童倾向;另一方面他背叛了所处的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远离知识,远离社交,远离体面的工作,却与那些“低贱的乡下人”打成一片。最终,他的沉沦已经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窄门»是一个让我们看起来有些生疏而惊愕的爱情故事,为了道德上的纯净和自我完善,相爱的人拼命压抑自己,甚至牺牲自己,而希望所爱的人能通过上帝设置的进入天堂的无法容纳两个人并行的“窄门”。阿莉莎这种自我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但不谙宗教的我们只能叹息这是否值得。

  «背德者»和«窄门»,是道德的两个极端,一个追求原始的私欲,另一个追求宗教道德的纯净,但正如纪德在前言中所说,“本书既不是起诉状,也不是辩护词,我避免下断语。”追求道德,追求世俗还是追求自我,哪一个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观的判断吧。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三):背德者·窄门

  背德者看得实在是懒懒散散(可能因为拉长拖沓的风格及主题就是我所厌恶的),故而无甚印象。

  但窄门却是相对喜欢的。

  不知从哪儿听来了“那门是窄的”一句,从此念念不忘,好似有一道窄门中漏出的光线洒到我眼睛里似的。

  果然出自圣经啊——“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太7:14)若对于任何容易缠累的罪恋恋不舍,就必发现那条路过于狭窄而无法走入。主说:我摆在你面前的路是窄的,门也是不容易进去的,因为那条金律摒除了一切的骄傲与自私自利。固然,此外也有一条更宽的路,但它的终点却是灭亡。.... 你必须与那少数的人同行,因为大多数的人必然选择那条向下的道路。全人类可能带着他们一切的俗念、一切的自私、一切的骄傲、欺诈和道德上的败落,走在那条引往死亡的道路上。.... 但是那条引到生命的路却是小的,门也是窄的。

  必与少数人同行,必受光之引诱,必看透世俗之路的自取灭亡,必得明白那路是小的、门是窄的……

  一切基于私利的发心和行为都得被抹掉,乃至那绝世爱情也得乖乖献上,作为祭品,以示纯真无邪。

  那门确是窄的,那路确是小的,踏入此路者稀,出关者亦稀;可另一条乌泱乌泱的路,却是半个人都不见出来的,只有损耗罢了。

  生命之路是窄小的,但赋予人生命。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四):背德者

  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我想,人性本无善恶,人性是环境的产物,可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里出来的人又执千面呢?人性是天赋性格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天赋的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环境的教化规制和互利因素的制约,各方面互相牵制抗衡,这就产生了人性。

  基督教等宗教教人与人为善、克制自己,孔夫子教人负责任、守规则,条约越来越严苛,以至于让人束手束脚,甚至违背了人性的自然属性;压迫与反抗相连接,人文精神、人道主义如雨后春笋般自然冒出。尼采的超人哲学,蔑视弱者,崇尚强者,一切只为生命整体的上升而存在,生命力量在强弱争夺中此消彼长;萨特的存在主义,人是自由的,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只为成为他自己,要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个体,保有他的个性,保有他的自我。如此,他人即成了地狱(他人乃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那么,人类社会会不会变成一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动物界的野蛮凶残的争夺?会不会是一场文明上的后退?文明又是什么?是枷锁还是矫饰?

  如果说存在即是合理的,那么没有善恶,没有彼岸。我们只能活在争夺中,或者说挣扎中,这就出现了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相,不愿意或者无力参与,既不争夺也不挣扎,只是冷眼旁观,消磨度日……

  众家之言,各执一端。剩下的就是人们因着自己的喜好和欲望做出选择,甚至也因着自己的欲望多项选择,为每一行为冠上一个理论借口。全都是欲望的满足。这样看来,哲学似乎就成了人类欲望的理论支撑。

  说到底,这所有理论不过是欲望的满足与节制的较量。人性即欲望,欲望的层次即善恶,而层次的定位又是不确定、不统一的,人类的生命历程如同登上巴别塔,自说自话。真如昆德拉所说的:“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在这个世界里,自私、无信、凶残、野蛮,都是中性词。

  我们都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往前跨一步是什么?哲学家会强调个人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可是两者的界线在哪里?个人主义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前提下保证自己的利益,但是,如萨特所说,这个人人世界,不是我视你为物,就是你视我为物,是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又如何真正达到双赢呢?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在很多时候,是没有这种权宜可行的。两者相较,两军对垒,这时可以采用尼采的强力意志吗?

  那纪德为什么把这本以个人主义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命名为“背德者”呢?

  米歇尔与新婚妻子去旅行,他途中咯血,生了病,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此时他感到健康的生命是那么可贵,他要好好享受这生命,享受他的人生。他本来是在宗教、学者家庭中长大,养成了刻板、无趣的生活习性,机械化地活着;如今,他仿佛死而复生般在大自然里流连,丢下怀孕的妻子夜夜跑出去与男性伴侣玩耍。他对她漠不关心,他努力隐藏这一点,却终究隐藏不了自己的真心,使得妻子郁郁成疾。直到妻子流产,后来又得了他先前患的肺结核,他们再次去旅行,他一边觉得内疚,用挥霍他的财产求得心理上的一点平衡,一边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对她养病最好的地方,拖着身体虚弱的妻子转去凄风寒雨的意大利。“我对她说,高山空气的滋补作用在她的身上已经完全发挥出来,现在最好下山去意大利,那里春光融融,有助于她的痊愈。我没有多费唇舌就说服了她,我本人更不在话下,因为我对这些高山实在厌倦了。”他不顾她的死活,甚至厌恶了她痛苦的表情,等她一睡着就偷偷地溜出去找那些流浪汉寻欢作乐。他回到旅馆,发现妻子“半坐在床上,一只瘦骨伶仃的胳膊紧紧抓住床头栏杆,支撑着半起的身子;她的床单、双手、衬衣上全是血,面颊也弄脏了;眼睛圆睁,大得可怕……”而他对她没有丝毫怜惜,只是恐惧,硬着头皮吻了她一下,他要去找人来抢救,“她的手却拼命地揪住我不放。哦!难道她以为我要离开她吗?她对我说:‘噢!你总可以再等一等。’她见我要开口,立即又补充一句:‘什么也不要对我讲,一切都好。’”“你总可以再等一等,不要丢下我,再等一等我就会死了。”她终于死了……他的冷酷把她送进了坟墓。

  这是个人主义者带来的后果,所以纪德说这是“背德者”。

  可是,什么是德?社会制度的规约吗?习俗规范的责任吗?人道主义的关怀吗?这一切怎么能约束得了我,我不是自由的吗,不是可以保有自我吗?由着我的喜欢——我厌倦了所有的规约,我就是想做个个人主义者,责任是人性的大敌。米歇尔不想要文化、礼仪、道德的束缚,他只想要真相,人类存在的真相——生活。“大家都谈论生活中的事件,但绝口不提那些事件的原因……他们生活,徒有生活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偶然出现的梅纳尔克是在生活,过去和将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活在当下,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梅纳尔克独自一人,不为回忆而苦恼,不为将来而焦躁,他只注重此刻,把握瞬间,享受瞬间。他要绝对的自由,所以摒除一切牵绊。米歇尔羡慕这种生命之轻,但是他有妻子这个责任——或者对他来说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梅纳尔克劝他去享受自己的“平静的幸福”。

  从规约中挣脱出来,成为个体,可是这个个体又该何去何从?觉醒的米歇尔不能在众人所谓的“平静的幸福”中昏昏欲睡了。真正的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人“是《福音》弃绝的那个人,也正是我周围的一切:书籍、导师、父母乃至我本人起初力图取消的人”。

  他拿这个真正的人怎么办呢?拿他的欲望怎么办呢?

  也许,当真理摆在面前时,你会觉得它并不可爱,真实的“存在”并不可爱,索伦·克尔凯郭尔说:“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暧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所以,真正的人并非就是可爱的,他凶残、自私、冷酷,他左右摇摆、没有诚信、暧昧不清、被情欲折磨,他,开始犯罪——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追求的还是这个“真”,拥抱残酷的真实,正视它,接受它,批判它,而不是畏惧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摘自《时间的灰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47431/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五):扭曲的宗教观之心理映射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48071/answer/1050130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杰罗姆和阿丽莎彼此相爱,而阿丽莎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才是美德,爱情是通往美德路上的障碍,会阻碍杰罗姆追求崇高的东西,于是希望杰罗姆克服爱情,让他不再爱自己,牺牲自己来成全杰罗姆。于是违心地假装不在意他,不再写信、不再与他探讨爱看的书、不再弹钢琴、做重复无聊的针线活甚至于不再见面,她以为也能清除自己通向美德的障碍,而实际又做不到,从后来的日记里看,她是多么矛盾,不停在进行自我折磨。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进窄门的代价需要约束,需要努力,阿丽莎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她自以为成全了杰罗姆。她认为窄门容不下两个人,只能他们先后而行。

  《窄门》和《背德者》可以一起看,一个是受宗教约束以及陷入宗教狂热而压抑情感最终酿成悲剧,一个是挣脱宗教束缚甚至是道德束缚,而完全只顾自己的欢愉给别人带来悲剧,属于两个极端。稍微搜一下纪德,这些作品和他自己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也有关。 《窄门》中主人公阿丽莎的行为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无法理解,但是创作毕竟高于生活,纪德自己也指出这是“对某种信仰狂热倾向的批评”。 撇开立意不谈,这篇短小说有的部分写得很纯美,例如杰罗姆和阿丽莎的书信往来,两人恋爱中的心理活动。我很喜欢它的结尾,杰罗姆和朱丽叶之间的对话,让人觉得杰罗姆对阿丽莎的爱将是一生永恒的,也许这又再次体现了故事的悲剧性吧…

  ============================================================================

  以上为知乎引用,也许文学就是要高于现实,但是这种扭曲不能被我所理解其合理性。

  ============================================================================

  作者:瘦小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48071/answer/1231753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窄门》第一层的解读,即认为它的主旨是批判宗教和禁欲主义。女主角阿丽莎是个虔诚的清教徒,而正是她恪守的禁欲主义和宗教情怀,导致二人爱情跌入了覆灭的深渊。不难看出,杰罗姆是安德烈·纪德的影子,纪德的表姐玛德莱娜则是阿丽莎的原型。1891年,玛德莱娜不得不因为他们”表兄妹”伦理关系而痛苦地拒绝纪德的求婚。从小接受严苛的加尔文教义、对宗教曾有过狂热的纪德极度迷惘。他开始深入思考,自由的选择是否该为宗教殉道?第二年,纪德到北非旅行,与阿拉伯男童发生同性恋情,他的个人欲望逐渐动摇甚至崩溃了他的宗教观。在同年作品《人间食粮》中他强烈地批判宗教给人的束缚,鼓励大家”成为幸福的人,这是一种义务";在《窄门》中杰罗姆对阿丽莎说:"我要是在天堂里找不到你,我也就不在乎这个天堂了。"这与之前在日记中急切地呐喊 “救救我们吧!主啊,我们快要死了…" 的纪德截然不同。更能证明这一点的是,纪德在《窄门》即将付梓时删掉了原作的尾声,为了"战胜一时的冲动,不破坏原作的整体结构"。【1】在这张弃稿中,杰罗姆带着指责与怒气地说:"为了避开她,我最终也背弃了自己的美德。"似乎是在暗示因为人世规矩、伦理宗教,纪德失去了爱情、无可自拔地陷入同性恋,对自己的道德败坏而痛苦的情绪。因此,《窄门》是以带着自传色彩的小说形式,表达了纪德对于宗教的强烈反思与批判。

  《窄门》虽与宗教有关,但其核心是一场爱情悲剧。对窄门的第二层解读,是爱情的覆灭。杰罗姆亲眼目睹了阿丽莎的母亲出轨后,他为表姐的痛苦和忧郁而悸动,从此刻开始他”满怀怜爱,还有一种夹杂热诚,无私与美德的模糊感情”。长大后,他们一起读波德莱尔、马尔布朗什,”从书中理解幸福”。然而,这样的”爱情”,充满了同情的意味,并且漂浮于虚拟的精神世界,留在生活表面。一种说法是,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狭小的生活世界和个人情感的纯文学"上,是一场"布尔乔亚的精神危机"。【2】同样,从一开始,纪德就未把马德莱娜当作平等的恋人来看待,他仰慕她,依恋她,"好几次我把她看成了我的母亲。"【3】这其实是俄狄浦斯情结在杰罗姆和阿里莎爱情中的投射。这样的结合会带来实在的幸福吗?从某种意义上讲,阿丽莎正是敏感地察觉到了“爱情”过于缥缈,才避免最后的悲剧而选择了“永恒的幸福”。《窄门》是个悲剧,但这又何尝不是尽善的结局?遗憾的是,现实中的玛德莱娜并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她于1895年和纪德订婚,婚后她与纪德(出于对她无限崇高的爱慕)一直过着没有性爱的婚姻,当纪德沉浸于同性恋的肉欲时,她烧掉所有纪德给她的信,最后郁郁而终。

  quot;假如谁在我最新的作品中,以为抓住了与我相似的人物,那他就错了。"纪德对《窄门》这样评论道。在以宗教与爱情为主旨的分析中,我先后把纪德认作"杰罗姆"和"阿丽莎",其实这样的思考未免过于局促于作品本身,而忽视了作品极高的审美内涵。

  杰罗姆说:”在今后追求的不全是幸福,而是达到幸福的无限努力,已经把幸福与美德混为一谈了。"美德是什么?是理想,是悖论,是人生的窄门。"正因为我抱着和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而窄门的含义,当我们抽离作品本身来理解时,它绝非狭隘的爱,或者道德宗教世俗的羁绊,它因为它们所永恒追求的,是人生的终极价值——美德。

  “最美妙的时刻,并非说我爱你的时刻…”爱情、宗教,这些都是终极关怀、是慰籍人心的力量;但理想最是崇高,是令人窒息的绝望与至乐。初读《窄门》,我每每叹息于阿丽莎的偏执、不近人情,而认为杰罗姆无辜、可怜。可我反复研读后发现,因为第一人称叙述的缘故,杰罗姆形象非常单薄,甚至充满了误导性。当我们跳出宗教与爱情的角度,这两人是否有可怜可悲之分呢?并非如此,无论是阿丽莎还是杰罗姆,都是在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称之为美德)殉道!事实上,杰罗姆的爱绝不算勇敢与坚定,他畏畏缩缩,不敢求婚,也不敢真正接近阿丽莎。因为他至始终和阿丽莎一样相信”最崎岖的路是最平坦的大道”,为了最高的美德,两人都做了无限的努力,这又何尝不算作幸福?幸福不一定要圆满,更不排斥悲剧,这和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某个瞬间面临个人价值观念的崩塌、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激烈矛盾、牺牲、逃避,破碎…又何尝不是这样痛苦与幸福的交织呢?对于纪德这样深邃的思考者来说,爱情与宗教的束缚都过于渺小,因为他所面对的始终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而”美德”也许是他所追求的、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

  《窄门》这本书,我读了很多很多遍,读了很久很久,每次读都不禁热泪盈眶。它蕴含了太多、太丰富、太无穷的含义,好像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已被纪德用“窄门”二字写尽。他创造的这个世界,爱情也好,美德也罢,“生活之风天天吹过,而不把它吹灭。”

  【1】摘自《纪德传》,埃尔·勒巴普

  【2】摘自《何种幸福,怎样完美?》,罗岗

  【3】摘自《纪德日记》,安德烈·纪德

  【4】摘自《纪德日记》,安德烈·纪德

  主要参考书目:

  《纪德日记》安德烈·纪德 李玉民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窄门》安德烈·纪德 马振骋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安德烈·纪德创作的矛盾性初探》王玉玲 2019

  《纪德主义及其纪德小说关系研究》张颖 2019

本文标题: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0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让你永不发脾气的3个字!我们在哈瓦那的人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