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4 14:3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别忘记生活》是一本由[法]皮埃尔·阿多(PierreHadot)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别忘记生活》精选点评:●用歌德引出尼采●多年前独自旅行途中的一个瞬间

《别忘记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别忘记生活》是一本由[法]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忘记生活》精选点评:

  ●用歌德引出尼采

  ●多年前独自旅行途中的一个瞬间的感触/迷惘,今日在此书得到共鸣/解惑。

  ●虽然主要观点已经在阿多别的著作里读到过,但依然是极为美妙的阅读体验。

  ●写的并不坏,但是内容本身比《古代哲学研究》简单多了

  ●歌德是个引子,最后的目的其实是论述“活在当下”的这种“精神修炼法”,作者的哲学生活观。在这种生活观里,人以自上而下的整全的视角融入进整全,当下的每一瞬间指向了永恒,并感受着内在于存在的快乐。真好的书,阿多写出了理想生活的一切。

  ●一步又一步论证,真的越读越有意思!

  ●三章(当下此刻,天狼星视角之俯瞰遨想,希望),其文舒展从容,不是急于立论,不是汲汲于细节,而是站定了,胸有成竹,登堂入室的邀请现代读者一道进入他自己玩味、修行久矣、成就转化升华了他与世界关系的这歌德的世界(好古而生动如新)

  ●「 存在於此的快樂很大,從生存本身體會到的快樂更大 」

  ●讨论的主题确实是我很关心的主题,不过论述的似乎不大好。

  ●读下来的感受和《伊西丝的面纱》差不多

  《别忘记生活》读后感(一):人生渺小,生活伟大

  皮埃尔·阿多。那些发乎于心的言辞,经过智性的审视,梳理,淘洗,集中,恰如一股激流涌入心灵。这段时间情绪的凝结物——那些等待某日爆炸,或者结为坚冰和沉疴之物,在阅读的过程中,部分被瓦解,疏散,化成气泡,飞走。使我在中午的一教二楼的教师休息室里,在取下它之后的半小时,因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身在窗前深呼吸,并企图去操场跑步,以稀释这种隐秘快乐的袭击。虽然“关注当下此在”的观点并不新鲜,但要看是谁的笔端流出。阿多用法兰西学者的优雅轻盈去呈现歌德的宏大与深切,文字的温度,湿度和密度,恰恰好,一种妙不可言的“德法平衡”。也要感谢译者孙圣英的汉语,她(也许是他)的译文与法语原文,使我可以联想到两颗并蒂生长的植物,即便只能触摸其中一棵,也会感应到另一株欢欣的悸动。好的哲学不仅是形而上的思想体系,更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和生命品质密切相关的精神修炼”(阿多)。是的,别忘记生活。

  《别忘记生活》读后感(二):道通天地,自强不息

  这本小书读来轻松,却又受益良多。

  首先是为歌德正名。歌德不是我喜欢的作家,总感觉过于一本正经,不如那些野性而又传奇的浪漫派文人。但这部小书从精神修炼的角度,将歌德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中,让我对老夫子有了重新的认识。《浮士德》、《漫游时代》、《学习时代》等都草草读过一遍,可以说完全是囫囵吞枣、不太理解。书中对浮士德与海伦相遇的隐喻分析(情人的相遇、时代的相遇、与古代智性生活的相遇)、对《漫游时代》中“俯视”视角(对俗世的抽离、遨游太清)的独到见解,更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歌德。最令我吃惊的是:阿多居然认为歌德是尼采的先声!在我看来,这两人就像柏树与蒺藜一样毫无共同之处。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是没被作者说服,但不得不承认二者确有类似之处,如“一瞬即永恒”的观点,以及将艺术、美学生活化的倾向。

  论述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楚。主题是精神修炼,即不能放任自己被情绪、境遇淹没,而要遵循一定的方法,磨砺意志、尽全力去生活。

  第一章强调要活在当下(要么现在,要么永不,一瞬即永恒)。一方面,要超越平庸与凡俗;另一方面,却也不能如浪漫派一般,逃避到别处,而要活在此时此地,发现当下的价值。

幸福仅仅存在于现在,刹那幸福即等于永远幸福。人如果不能即刻感到幸福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幸福。要么现在,要么永远不。幸福完全存在于每一时刻,并不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一瞬间的幸福就等于永恒的幸福。我们在一瞬间之内占有的是整个宇宙。

  第二章强调从芜杂的俗世生活中抽离,意识到自己是浩瀚宇宙的一分子。

被当作精神修炼的宇宙航行和俯视的目光是如何推动部分哲学家如塞涅卡、奥勒留或吕西安揭露社会不平等的虚妄和不公正以及战争的荒谬;人又是如何借助这些精神修炼将自身设想为宇宙的一个公民;人在践行这些精神修炼的时候,又是如何体会到一种彻底的改变,一种对人类境遇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感使人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使他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三章则以歌德的一首诗《原辞》为例,列举了人类在五种要素(代蒙、堤喀、爱神、阿南刻与希望)的作用下,实现自身。

代蒙就是自然的、某种意义上植物般生长的力量:“有着生命的自我舒展的典型的形状”。而堤喀代表的却是外在的不依赖于我们的运动:与其他人的相遇,还有事件的偶然性。熟知歌德弗洛伊德说,“代蒙与堤喀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就是他成为建构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但是爱神有可能完全改造了代蒙,他完全驯服了这个顽固、自私、难以承受堤喀给它制造的障碍的力量。堤喀是遇到其他生命以及所有各种事件的承诺,它能够将多样和奇幻引入个体的成长过程。然而它也有可能将人的个性窒息在琐碎无聊和因循守旧之中。但是堤喀在个体遇到爱神时,可以为其提供一种可能性,让个性在另一种人格中自我开放、自我超越,并通过自由决定选择与这种新的人格通过不可分离的关系结合起来。于是爱情就变成了义务和必需。最终,个体认识到阿南刻、约束之神、需要之神的绝对权力,而他终其一生都要臣服于这种权力。自由,选择,都不过是幻影。一切都臣服于阿南刻,除了人类精神中不屈不挠的勇气之外,我们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这种勇气,那就是希望。

  第四章强调存在的两种愉悦(Freude des Daseins/ Freude am Dasein),即存在本身的愉悦,以及对存在的反思性的愉悦。我们假设只对唯一的一个瞬间说是,那么我们将不仅仅对我们自己,也对全部存在说是。因为没有什么是孤立的,我们如此,事物亦如此。哪怕有一次幸福让我们的灵魂像琴弦一样震颤回响,那么创造这个唯一瞬间所需要的条件,就具备所有的永恒性,在我们对其说是的这个唯一瞬间,整个永恒都被赞同、赎买、证明、接受。(尼采《遗作散集》)

  《别忘记生活》读后感(三):让这瞬间成为永恒:《别忘记生活》读书札记

  时间让人着迷。

我们对时间的思索,或许始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体悟,在流动的时间、事物中找寻一种价值。我们对未来也有自己的期许,每一种“可能生活”牵引着我们的无数遐想。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下”作为此间的桥梁也是我们真正能把握的事物。阿多的《别忘记生活》就是对“活在当下”的一种诗化表述,从歌德出发,游走在古今哲人与诗人之间,书写“当下”的深长意味。

  应该承认每一个当下时刻并不庸俗,有必要从中发现财富与价值,从中寻觅到理想的在场,这样做或许是因为事实上,出于必须体验的经验的强度,它本来就是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或者是因为人们可以在回应义务的要求时同时赋予它一种道德上的价值,或者是因为诗歌或者艺术能够将其理想化。只有基于这种对当下价值的意识,生活才能重拾它的尊严与高贵。

  艺术:一件艺术作品将某一个时刻定格,而艺术家再现了人们的简单“在场”,并且以此延展了他们的存在,使其长在不衰,这种“在场”在某种意义上联通了瞬间与永恒。我们在艺术作品面前注视、惊叹,同时看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伊壁鸠鲁的快乐:幸福存在于现在。无法满足的欲望产生的不安与痛苦让人们感到慌乱,应该抛弃这些非自然非必要的欲望,谨慎地满足自然的但是非必要的需求,优先满足对存在的延续不可或缺的欲望。这种对欲望的节制态度带来安宁。我们之所以追求智慧,只是因为智慧带来了灵魂的平静,它其实最终也是一种快乐的状态。因为自然、必要的欲望都是容易满足的,这种宁静的快乐在每一个当下存在,这正是伊壁鸠鲁“瞬间幸福就等于永远幸福”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快乐在每一时刻都是整全的,它的延续不改变它的本质。)

  伊壁鸠鲁的谚语:人们只能出生一次,两次是不允许的。你无法掌握明天,你把快乐又推到了明天。然而生命却在这些拖延中被徒劳地消耗,结果我们每个人到死都没有体会到平静。

  Carpe diem:贺拉斯“采摘今朝,莫待明日”。这种对时间的态度意味着生命的独一无二,瞬间的独一无二,也包含死亡的内在性。“新升起的每一天对你来说都是最后一天,这样你就会满怀感激地接受每一个期望之外的瞬间。”对自己说“今天将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正是这种意识到生命有限性的行为揭示了存在于每一瞬间的愉悦所具有的无限价值。从死亡的角度讲,存在的事实尽管只有一瞬间,但却突然具有一种无限的价值,并释放出无限强烈的愉悦。

  自然在片刻间把一切都给了他:活在当下是一种修行。过去已经被固定,未来尚未到来,唯有当下由我们决定。摆脱了过去与未来的焦虑后,智者满足于当下、也是唯一属于我们的东西。但这不意味着满足于少许事物,因为当下他现有的其实已经是万物,无限的持存时间并不能赋予我们比当下时刻更多的东西。我们在这瞬间之内占有的是整个宇宙。我们使每时每刻的意识成为一种对宇宙的意识,意识参透到宇宙的无限种,整个宇宙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命运的“眨眼”:在场、现时、存在只出现在转瞬即逝的“当下瞬间”,它将过去和未来都牵涉进来,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它身上找到延续以及世界的未来。“当下瞬间”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日常瞬间,人能够赋予这个日常瞬间某种意义;一方面是命运提供的特殊的幸福瞬间,也就是某种命运的眨眼。这个特殊瞬间是醉人的一刻,在这一瞬间,存在变得强烈,人达到一个顶峰,就像浮士德与海伦的一见钟情。这种难以言表的迷醉时刻让人感觉时间停滞了,人走向了永恒。

  “停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浮士德与海伦经历的瞬间并非片刻欢愉,而是一种绝对存在着难以言表的、超越了延续时间的经历。这是某一个特殊瞬间,人们以激烈的方式经历这一瞬间,它由此成为存在的巅峰。通过存在的意识我们感受到热切的快乐。一瞬的快乐就是永恒的快乐;特殊瞬间扩展出永恒的意义。

  创造:我们经历的所有伟大、美好的事物,它从一开始就与我们的内在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内心产生一个全新的更好的自我,继续在我们内心生活和创造,并继续持久地培养我们。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过去,唯有成长于过去的元素形成一个永恒的新意;真正的怀旧应该一直是创造性的,每时每刻产生一个更好的新意。

  日常瞬间:日常瞬间意味着保守“时刻的康健”,从对过去与未来的痛苦、忧虑中解脱,迎接在每一个当下体验到的“存在于此”。它意味着自发地准备活在当下,并满怀快乐地接受它,接受自己的生命,而不必试图理解它。对坚守当下的人来说,每一个瞬间都含义隽永。“每一个当下都有价值,它就是全部永恒的代表。”

  对生命和世界说是:我们假设只对唯一的一个瞬间说是,那么我们将不仅仅对我们自己,也对全部存在说是。因为没有什么是孤立的,我们如此,事物亦如此。哪怕有一次幸福让我们的灵魂像琴弦一样振颤回响,那么创造这个唯一瞬间所需要的条件,就具备所有的永恒性,在我们对其说是的这个唯一瞬间,整个永恒都被赞同、赎买、证明、接受。

  别忘记生活: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在当下采取行动。“别忘记生活”意味着不要忘记你每天的义务,也意味着不要忘记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不仅有身体上的享乐,也要从存在本身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最终,“别忘记生活”意味着“永葆生气的活动”与其活动的快乐融为一体,在永葆生气的活动中我们有了生活、运动和存在。

  《别忘记生活》读后感(四):恩宠

  上周 散步至先锋. 书多 细看又不好 不是过浓过俗 就是过旧过淡 剩下的 都过深. 快步流连 焦躁起来. 最怕这样 眼前一桌菜 个个喷香油亮 让人欲望大涨 囫囵吃下了 只觉黏腻 夹一筷角落里精酿的细菜 倒没耐心品出味儿来了.

  好书都放哪儿的经验还是有的. 抓一本 看背面 看前言 中间翻几页 有感觉的拍封面. 草草一小时 回家.

  准备签证 去上海 被发蓝条 去南通

  一直生病 咳嗽流泪 不喜食 不发声 不得劲. 懒在舅舅家 被劝吃劝喝 被说话声叫嚷声电视声包围 被生活的空虚捆绑 被无望的签证架空 被傻逼的自己气疯. 能明白自身义务 能听见道德召唤 能看见堕落中的无奈 能捕捉粗暴中的善意 能觉出恐怖时光的内在价值 更明了自己仍可翻转乾坤, 却依然对庸俗的他人和无能的自己满腔愤怒 甘做废人一个. 于是 个人空间塌缩 生命补给中断 被悬置在时空的缝隙中 终于崩溃 车上不住流泪.

  母后劝参加家宴 说说说 听得我傻傻傻 心里酸楚还是愤怒 已不晓得 也没心劲儿说什么 一蒙头憋口气就睡了 愣是憋得一夜没咳嗽 真神了

  出门做雾化 一下楼 来了精神 说了很多 再尖再伤人 也都悉数倒尽 倒尽了杯底倒还涌出水来 清凉凉直把心填满实了 生活的意义回归. 开始读书 写评.

  回南京 更多人以关爱之名将责任加诸于我 重压下摆起脸色 耍起性子 劣性显露更甚. 越卑劣 越见自己无能 越自清自醒.

  熟人请吃饭 298自助我给您跪了 姐不吃姐怕撑着姐一份定食就行 得多空虚无聊才愿意花半只写乐笔的钱去吃顿让人累赘的饭啊. 对食物的贪欲悄然破除.

  吃完极想去先锋 真是极想 眼前总浮现什么歌德什么当下 想到不愿走过去 坐车坐车 准确记得书的位置 拿起书买了大杯绿茶挑了最里面的圆桌就开始读

  “……歌德非常重视专注于当下时刻的修炼方式……密切地体验存在的每一瞬间,不至于被过去的沉重或者未来的幻影所惑。……另一种修炼: 俯视的目光,同万物万事拉开距离,摆脱个体偏狭或者局限的视角。……而希望则是索绕着整首诗歌的形象,它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态度。 ……歌德常用一种模式:即面对生命与存在的惊叹,尽管它们也有痛苦或奔可怕的方面。”

  不管不顾拿出笔开始划 坐不住了 要找的似乎真在这里

  “时刻的康健 —— 此时此刻,精神既不瞻前也不顾后。唯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

  ”浮士德与海伦的这场对话,是两个象征性人物间的对话,一个是不断努力的现代人的形象,一个是仅凭其现身即足以抚慰世人的古代美人的形象。在这场对话中,当浮士德请海伦专注于当下而不是耽于对过去与未来的优柔思虑时,他俨然成为古人。 而当海伦怀疑并思考自己的命运时,她则被"现代化"了。海伦的在场,也就是美的在场为浮士德开启了自然的在场:对歌德而言,古代性与自然并行不悖。“

  ”在场的人个个显得庸俗不堪,缺席者确实合乎理想之人。奇怪的是基于在场的现实性,理想应该基本上被取消才对。也许此即为对现在人而言理想不过是怀旧的原因。“

  现代——不断努力,怀疑,思考;古代——仅凭其现身即足以抚慰世人,美,自然... 最美的在古代. 现代人的返古倾向. 当下指向未来 拒绝当下即对未来没信念. 理想 也是逃离. 我不正如此吗 用理想去衡量去抗拒当下 企图躲进理想之境.. 激动起来了 写写写. 想起前文“言辞应该发乎于心,当欲望漫过胸膛,我们就转身寻觅”啊它真的漫出来. 澎湃 蜿蜒 澎湃. 颤抖着拍打. 发红 发热...

  quot;现代人是浪漫派,彼时怀旧大行其道,人们感怀缺席之人, 远方之人,无法接触之人,感怀过去抑或未来又抑或另一个世界,在别处的另一种生活。这种对于"理想"的怀旧还伴随着对真实、日常、现在的贬低,浪漫派认为其庸俗粗鄙“…… ”对歌德而言,庸俗是未经"理想"照亮的部分。粗俗、平庸的生活是被习惯忧虑自私和利益奴役的循规蹈矩,它向我们隐藏了存在的光辉。在他眼中,对人构成威胁的最大危险就是不能超越于庸俗与乏味之上。“……”但为了挣脱庸俗与乏昧,不应像浪漫派那样从当下逃逸,躲避到一个或遥远或未来的理想之境,相反,应该承认每一个当下时刻并不庸俗,要从中发现财富与价值,从中寻觅到理想的在场。这样做或者是因为,出于必须体验的经验的强度,它本来就是丰富和意昧深长的,或者是因为人们可以在回应义务的要求时同时赋予它一种道德上的价值,又或者是因为诗歌或艺术能够将其理想化。”

  卧槽... 正当我面露愠怒拒绝他人好意 当我深深憎恨将我困于此地的一切 当我用愤怒和自弃反抗庸俗 当我傲慢地将一切异己之物轻视 践踏, 这些话锤子似的 一下 一下 敲在我脑壳上 敲得我牙冷 心颤. 感受到一种类似恩宠的东西.

  是的你在用愤怒用眼泪掩盖自身无能 在用抗拒用指责凸显自身境界 更在用理想戕害自身生命. 你并非不自知 但需要被拆穿 被斥责 被赶出藏身处. 这不 画面瞬间都对上了焦 清晰得可怖.

  ”人类的激情,即对财富或者权力或者堕落的欲望,它迫使人想到过去或者未来。但是最纯粹、最强烈的快乐却可以在当下轻易获得。“

  “最好最强烈的快乐…只会由满足自然、必要的愿望而得到。这些欲望都能轻易得到满足,人们不需要期待未来、不需要投身于长期求索带来的不确定感和忧虑之中。”

  从别人身上看到各种被自己抛弃的欲望. 想起自己曾经的空虚 不安 贪婪与病态. 觉得丑陋 止不住厌恶. 不论衣服 食物 用具 还是人 需要的都愈发少了. 姐姐说 连吃都不追求你还能追求什么. 我纠结 吃都满足不了我什么才能满足. 事实是 人本具足 不用欲望给自己加诸痛苦 即已满足.

  “俯视的目光还可成为一道头像令人类心醉之物的藐视的冷酷的目光。……批评人类激情这一主题在所有学派中得到广泛的演绎… 不乏对人类共性的某种藐视。”

  quot;地球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我都为我们的罗马帝国感到羞耻。"

  quot;他们就像激流产生的泡沫,甫一形成,旋即消散。"

  深深看进这清晰 自己被理解 被接纳 被允许存在. 被解救了. 这便彻底抽了身 超脱.

  这样的蔑视令人痛苦吗?

  上海地铁 拥挤 嘈杂 急切 个体的尊严被压到最低. 玩手机游戏的 看韩剧的 看清宫剧的 跟人微信的 听音乐的 聊天的. 他们在逃避 逃避令人痛苦的虚燥. 夹杂三两西方人 大方裸露自己的眼 耳 鼻 脑. 毫无愠色. 局外人 看猴儿不嫌其臭 好奇 专注 喜悦. 我呢 竟一样的. 细细感受 平静着呢.

  “世界广阔性和空间无限性带给伊壁鸠鲁或卢克莱修灵魂的安详与宁静,带给现代人的确实惊恐。”

  《别忘记生活》读后感(五):【转】孙圣英:双重透镜下的现世精神修炼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9),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与文献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从事古希腊罗马思想研究,主要以研究古代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闻于世。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9)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古典学家。正如姜丹丹所言,阿多是一名成为历史学家的哲学家,也是一名成为哲学家的历史学家。阿多从神学走向自然,致力于重建一种自然伦理;从历史走向现在,时刻关注当下;同时也从哲学走向生活,试图以哲学为生活方式;并提供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路径——现世精神修炼,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宗教、超越历史、以生活为导向的精神修炼思想。而文学大家歌德在《原辞》《浮士德》《西东诗集》等著作中也对精神修炼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阿多长期接受法国与德国文化的双重熏陶,在《别忘记生活》一书中,尤以歌德的思想为考察对象,对歌德的精神修炼思想进行深入发掘,同时也全面展示了阿多本人的思考。因此,《别忘记生活》可谓是精神修炼的思想在歌德与阿多双重透镜之下的共同映射。

  阿多的思想轨迹始自神学,但最终又远离神学。他早期接受的是纯粹的神学教育,后在天主教学院与巴黎索邦大学同时学习神学和哲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基督教对神恩的盲目信任,对自然伦理的忽视,对个体尊重的严重缺乏最终让他与基督教思想渐行渐远。1952年,阿多彻底脱离教会。但是长期的神学教育对阿多的治学思维及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倾向于“神秘主义”,即以精神体验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精神修炼。阿多认为应当在自我之上寻找自我,真正的自我既在内部,也在外部,在寻找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在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层面上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从而拥抱事物的整体。阿多先是通过“真正的自我”概念,否定了神性自我的存在,继而认为应该在自身寻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宇宙定位。通过这种方式,人可以完全摆脱基督教的神性自我,以及神对人的绝对意义。因此这种精神修炼本质上是一种全体式思想,一种去基督教神化思想,是一种致力于恢复人类自然伦理的尝试。

  作为一名古典学家,阿多与歌德不约而同地将古代先贤哲人的精神修炼思想融会贯通,尤其是对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关于当下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深度融合,使精神修炼思想从历史走向现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们主张的“精神修炼”,首先就是修炼对于当下的瞬间的意识。歌德认为,个体不应该迷失在对过去或未来的浪漫感伤中,而是应该专注当下,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密切体验存在的每一瞬间,而不会被过去的沉重或未来的幻影所迷惑。在歌德的思想中,当下的瞬间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的瞬间,是命运赐予的意料之外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是命运的一“眨眼”;另一类则是大多数的日常瞬间。他认为古人过着某种自然的生活,他们活在当下,活在“时刻的康健”之中,而专注于当下是一条“生活常规”。正如歌德所说:“一定要坚守当下。所有的情景、所有的瞬间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因为它就是全部永恒的代表。”阿多认为,体验幸福的特殊瞬间由两个阶段构成:首先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幸福,然后是对这种幸福的意识。正如歌德在《西东诗集》中所说:“存在于此的快乐很大,从生存本身体会到的快乐更大。”我们从中既能看到伊壁鸠鲁主义享受当下的思想,同时也有斯多葛主义乃至基督教神学的痕迹,即接受命运的意志。

歌德

  现世精神修炼思想将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哲学即生活,生活必哲学,是一种可操作的生活之道。阿多与歌德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精神修炼”进行了当下化、个体化的处理,提炼出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生活方式。首先,人类需要专注于当下,追求“时刻的康健”。存在于此的确有其庸俗与乏味的一面,但关键在于能否超越庸俗,自我升华。应当从当下时刻中发现它的价值,恢复生活的尊严与高贵,而不应像浪漫主义者一样逃避到某个遥远的过去或者未来,迷失在过去或未来的忧思。正如《浮士德》中所言:“精神既不瞻前也不顾后。唯有现在才是我们的幸福。”歌德提出“Mo⁃mentovivere”(勿忘生活),这与与基督徒、柏拉图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坚信的“Momento mo⁃ri”(勿忘死亡)完全相反。随后,为摆脱当下隐含的庸俗,个体就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用“俯视的目光”“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同万事万物拉开距离,努力用一种全局性的视野看待它们,从而超越“部分和偏狭的自我”,改变自身的存在体验。第三,关于修炼的过程,修炼就是对希望的升华,给生活插上希望的翅膀。第四,修炼的结果就是对生存说是,意味着看清命运,接受现实的安排。在这一整套的修炼体系中,当下是精神修炼的时间场域,俯视的目光是精神修炼的具体途径,希望的翅膀是精神修炼面对现实时应有的精神状态,而现实就是由五大星宿组成的命运决定体系。在其中,代蒙决定必然性,提喀代表偶然,厄洛斯代表激情,阿南刻代表对抗,厄尔庇斯则为希望之神。这五个神灵各行其道,并以不可遏制的方式决定和指引着生命的历程。上述四点既是修炼的具体方法,也构成修炼的完整过程:现在是精神修炼的落脚点,个体需要专注当下,发现当下的价值;随后,个体需要进入自己的内心,发现精神修炼需要面对的现实,即人类命运的星宿定位体系,发现命定之希望;最后,作为精神修炼的最后一步,也即修炼的结果,对世界说是,开始体验一种开放的宽容的存在。因此,阿多的研究成果证明,歌德的精神修炼思想是一系列动态的程序,而非表面看来的静态的结果,正是“动者不动”理念的完美体现。

  梅洛-庞蒂曾经说:“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教人看世界。”透过阿多的视界,我们可以发现,歌德所主张的精神修炼就是一种自然主义伦理观,一种可借鉴的现世生活模式。这既是现世精神修炼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指向。借助现世精神修炼思想,人们可以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当下的美好,正如歌德所言:“瞬间,留下吧,你是那样美!”在这个意义上,阿多与歌德的精神修炼无疑是一种最本真、最纯粹的哲学。

皮埃尔·阿多著作法文版封面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19年9月19日刊,作者为《别忘记生活:歌德与精神修炼传统》译者孙圣英(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教授)。

本文标题: 《别忘记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9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读管理经典》读后感1000字北岛诗精编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