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4 09:4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是一本由李丛漎姻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精选点评:●想当好两个孩子的妈得不断学习啊;感觉育儿和为人处事差不多,温柔坚定,将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是一本由李丛 / 漎姻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精选点评:

  ●想当好两个孩子的妈得不断学习啊;感觉育儿和为人处事差不多,温柔坚定,将心比心,量力而为。

  ●正面管教-多子女养育(主要为二孩)实践书。核心理念“用看见代替比较,用合作代替竞争,用鼓励代替刺激,用信任代替公平。”提到了很多实用的养育方法,难在改变习惯并实践。我实在喜欢作者本人的状态和打了鸡血的生活,为此多打一星,五星好评。

  ●正面管教理论衍生出来一本实战书籍。主要针对多个孩子的养育问题,通过案例对正面管教理论加以应用。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子女真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书。 里面的案例特别接地气,觉得自己养育两个孩子就会发生很多书里的问题。以前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从书上的模型,分享的方法实践在自己孩子身上,有了很多积极变化。特别受益。 推荐❤

  ●非常实用的书,建议二胎家庭都能提前读到这么好的书。理解大宝,让宝贝们能够感受到手足的温暖

  ●作为一个普通的2娃宝妈,这本书来的太及时了。

  ●被这本书目录的关键词吸引了: “ 大宝变小了,老大的榜样怎么做; 抢夺玩具,孩子打架; 公平:物质公平,时间公平,年龄公平,教养公平; 比价,愤怒,分离,内疚;” 一个二宝爸爸,这些词几乎充斥着我的每一天,个个都是痛点。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一):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孩子爸曾是猪队友

  买!

  即便是预售的书,我在下单后第三天就收到了,效率挺高。

  这本是我熟悉的一位作者李丛老师的第二本书。她同时也是畅销书《不急不吼 轻松养出好孩子》的作者之一,靠谱。

  我买这本书的原因

  1、向优秀的妈妈学习,这是我能成为好妈妈的成长路径之一:

  我本身就是2个孩子的妈妈,在如何当妈这件事情上,我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比如我在没有学习之前,我也会扯着嗓子吼孩子,让孩子好好吃饭,让孩子乖乖睡觉...让你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之前,首先,你可以先从如何成为一位好妈妈开始。

  2、购买就是最好的支持:所以我又买了,还不止一本。我常常买书是送给身边有同样困扰的家长,有时候送一本好书,可能是最好的礼物。

  3、值得买:第一本《不急不吼 轻松养出好孩子》我读过,很有收获,至少我在吼孩子之前,比吼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试试别的。有效!

  这是第二本,所以也不容错过。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二):这本书中标点符号都是二宝养育的办法

  我开始知道妈妈点赞系列育儿书,是半年前读了李丛、米妈、何小英合写的《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当时就觉得里面的案例特别贴切我家的俩儿子,只是意犹未尽,再多些就更过瘾。

  前天拿到了《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第一遍检视阅读的时候,我就震惊了,全书满满的案例+各种工具。 给你看下图:

  下单买这书是被目录的关键词吸引了:

  “ 大宝变小了,老大的榜样怎么做;

  抢夺玩具,孩子打架;

  公平:物质公平,时间公平,年龄公平,教养公平;

  比较,愤怒,分离,内疚;”

  一个二宝爸爸,这些词几乎充斥着我的每一天,个个都是痛点。

  看书过程我的心情是像过山车一样的:

  哈,原来我做的还不错,书里的方法我原来已经在用了,朕心甚慰;

  哎呀,我和太太也是踩过这个坑的,现在再开始补救希望还来得及,赶紧行动起来。

  这本书把以前学习过的正面管教方法应用到了多孩的养育中,启发式提问,家庭会议,头脑风暴,特殊时光……而且书中案例比《不急不吼》还要多很多,其中有一个最打动我:

  威威是家里大人眼中的胆小、不爱运动的三岁男孩。有一次,五岁的女孩小美,邀请威威一起爬一座4米高的塑像。毫无意外,威威有些胆怯。然而五岁的小姑娘并没有认定威威是一个胆小的人,也没有像大人一样跟他说,“没事,要勇敢!”而是满脸认真的给威威讲她爬第一次爬的时候的心路历程:“威威,我告诉你,第一次我也很害怕,不敢爬,所以我只爬了这么一点点……

  ………………”

  最后的结果是威威站到了从来没有站到过的高度,开心地跟妈妈挥手。

  这个例子在书的192页,你拿到了书,请一定先翻开192页,先看这个例子,我不是育儿专家,不分析其中的道理,只能说这个场景深深的触动了一个爸爸并不软弱的内心。

  书中还有一对双胞胎男孩大麦和小麦,和我家小哥俩的名字一模一样,这也是我网名麦子爸爸的由来,好惊喜,哈哈。

  最后书中的很多工具和卡片,我在使用后有什么体验,再在本条评论后追加评论。 如果你有不清楚的想问我,或者也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回复我哦。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三):光羡慕“别人家的娃”?你是“别人家的妈”么?

  “妈妈,你都不是一个好妈妈。你怎么就不能跟多多的妈妈好好学学呢?多多妈妈从来不骂人,每天都给他做好吃的!” “妈妈,你跟爸爸比赛,谁挣的钱多,谁就可以陪我出去玩。” “妈妈,我觉得你没有我们李老师好看,李老师眼睛大大的,你眼睛这么小,李老师头发长长的,你头发这么短。”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如果你是这个被说的妈妈,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是心悦诚服点头称是——你要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幸亏你告诉我,我这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 或者内心不服决定奋起直追——你看着,我这就努力学习,保证能比多多妈更和善,做饭水平也能超过她! 还是觉得难受、委屈?——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还不如“别人家的妈妈”啦? 甚至感到烦躁、气愤?——有本事你找她当你妈呗,我不当了还不行吗? 等等,先别急着做出选择,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话虽然不常听到,但却觉得特别耳熟?换成以下的句子试试看,是不是更熟悉啦: “你怎么就不能跟姐姐好好学学呢?姐姐成绩那么好!你看看你考的这点分数。” “你看弟弟吃放多快,你们比赛,谁吃得快我就奖励谁。” “妹妹多漂亮啊,鼻子长得比姐姐好看,嘴巴也小小的。” 这不正是父母界非常流行的“比较孩子”的套路嘛。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可是满心期待着这种“刺激”能促使孩子看见他人的优势,并向对方学习,帮助他做得更好! 可是……换到自己身上,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啊?要不是这个“以毒攻毒”的亲身体验,我还真以为“比较”是激励孩子的有效方式呢! 你是不是也被这个简单的体验扎了心?作为一个家长,总有些盲点是自己看不到的。在资深正面管教导师李丛的新书《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中,她以二宝妈妈、亲子讲师的视角,分享了好多这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小方法,帮助我们看到那些“自以为很好”的育儿误区。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 如果说上面只是“直观感受”,我们还是要明白“背后原理”才能知之笃行。 作为一本讲多子女养育的书籍,书中很多比较的例子都来自“同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例如这个: 学校小测验回来,姐姐全是A,妹妹全是C和D,父母会这样说: 激励姐姐:“哇,成绩真不错,你真棒,你是咱们家最棒的!要是妹妹能有你一半优秀,我就省心多了。” 刺激妹妹:“我真为你感到丢脸!你们家长会我都不好意思去!姐姐总是成绩很好,你怎么就不能跟姐姐学学呢?你总是又懒又粗心!快点,不准出去玩了,让姐姐辅导你把错题改了!” 家长的目的很明显:一方面想让妹妹向姐姐学习,成绩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想让姐姐维持优势,帮助妹妹。用比较的方式,不正好一石二鸟、一举两得吗? 这种想法基于一个假设前提:落后的孩子看见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是,会感到惭愧,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就会奋起直追,用努力去弥补差距——因此要加大这种心理落差,最大化的发挥反弹的动力。而领先的那个呢?因为享受领先带来的心理优势,会希望继续保持——因此要充分表达对好成绩的赞赏,让她深刻体会“做得好”带来的良好感觉。 这么想并非没有道理,问题是太过理想化。要知道,对落后的那个,看到差距的确有可能奋起直追,但同样有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努力;而对于领先的那个,若是太沉迷于领先的荣耀,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而拒绝帮助他人,以免失去优势地位。 其实“比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强调的是“非输即赢”的竞争观念:胜利的一方永远只有一个,无论如何展开竞争,都必然面临一个孩子会被“比下去”的事实——这真的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所希望的吗? 每个孩子都想占据“好孩子”的位置,不让对方占据同样的位置。如果实在抢不到“好孩子”的位置,那么孩子只能成为“坏孩子,因为这样反而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如果父母们发现,被自己当做有效神器的“比较”,不仅不能达到一石二鸟、同时促进两个孩子都积极上进的目标,反而逼得两人各自“选位站队”,甚至因为竞争的对抗引发嫉妒、影响了手足关系,会不会感到懊恼、欲哭无泪呢?

  刚才说的是,家庭内部的“比较”必然面临“有一个孩子会输”的死结,所以不适用(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比较”就能规避竞争风险、实现激励效果呢? 恐怕也很难。 为啥?想想看,大多数家长用“比较”这个大招的时候,是把孩子放在“优势地位”,夸赞他做得好吗?其实并不是,通常我们会找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看到自己的弱项——此时他处于“劣势地位”,就如同多子女家庭中被指责的那个角色一样。 更可怕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个筐,家长们会根据需要随时选择不同的优点装在里面:小王的字写得漂亮,小李的数学总得A,小张一分钟跳绳能达到150,小杨活泼大方多才多艺……只要后面加一句“再看看你……”那个在“比较”之下显得一无是处的自家娃,面对那些由多个不同个体的优势组合起来的“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胜算吗? 诚然,我知道在“比较”的时候,父母们压根就没打算让娃“胜出”——否则这一出“刺激他奋发图强”的大戏岂不是偏离了主题?可是……但凡你还记得自己童年里“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或者在开头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己被比较的情绪反弹,就不妨多一点“以己度娃”的宽容——人家可从没嫌弃过咱学不来“别人家的妈妈”,那么学渣何苦难为学渣……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急了:你以为我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非要比较,显得自己家娃哪儿哪儿都不好,我就开心?这不也是为了激励他嘛!谁说不破不立,你也不能光废了我的“比较”大招就算完事——不给我指一条“帮娃做得更好”的明路,别怪我跟你急! 来来来,这就“立”起来! 如果不比较,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我推荐父母用“具体描述”代替“比较”。 具体方法:用“我看见……”开头,展开具体的描述。 具体的描述包括:孩子付出的努力,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的相对优势,孩子的特点等。 孩子成绩好,别光会说一句“你真棒!” “妈妈很高兴看见你对学习这么感兴趣”——肯定的是娃的学习态度; “我看见你在考试之前自己安排了学习时间,按部就班的复习”——看见的是努力而不仅是成绩; “我听老师说你提议同学们互相监督、订正错题”——看见了娃对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帮助别人 孩子成绩不佳,再糟糕的事情也能找到值得鼓励的地方: “我看到你这回应用题都做对了”——发现孩子的相对优势; “我看见你在考试之前,用了一个晚上来复习语文”——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 “老师给你的评语中说到:你在接力赛中摔倒了,可以仍然坚持跑到了最后”——看见了娃在其他方向体现的优势。 比起“你看看人家谁谁谁……”,这些句子可能还有点拗口,它需要我们把目光调整个方向:把看别人家娃哪儿哪儿都好的慧眼,借来放在自己娃身上用一用;以前看见的都是“有待提升”的部分,现在要多发现“已经拥有”的成就。 这样做你可能一时还不太习惯,但相信我,咱们都有良好的基础——“娃是自家的好”这老话可不是白扯的。而且,“比较”的时候你至少得看到两个人,如果把这份力气都用在一个娃的身上,找出个把优点,不会很难的。 当然啦,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熟练、会反弹也都是很正常的,偶尔顺嘴又带出一两句“比较”,也请你放轻松: 我们不刻意“比较孩子”,也不过度关注“比较”,即使偶尔“比较”了,也不必过分自责。我们可以做的,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上。 怎么培养内心力量?刚才已经说过了呀——那些拗口别扭不习惯的“我看见……”,就是在有效的帮助孩子: (1)对自我正确认知 (2)促进合作而不是竞争 (3)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4)感受到父母的爱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四):一起学习如何让家庭成为多子女能力提升的练兵场

  我的一个朋友说: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点“问题”。这是她对我这个二胎妈妈的提醒。

  我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同时是一名家庭教育理念分享者,在线下课中也接触了很多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正如她所说,有的孩子不喜欢分享、有的孩子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表现出憎恨、有的孩子甚至不能正常的和他人交流。

  《平和式教养法》作者劳拉博士说:

  比抚养孩子更难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

  多子女家庭的养育要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育花费更多的养育成本。然而孩子间的争吵打闹又是多子女家庭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这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挑战,但仔细想想,多子女家庭何尝不是孩子能力的练兵场,几个孩子日常的交流练习是多子女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多子女交流过程正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共情能力、分享感恩能力的好机会。

  《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一书给了众多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提供了轻松养育多孩的建议。

  本书作者李丛是SECT多子女养育版权课程创始人,全国妇联认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俩娃以后生活依旧精彩倡导者,国家二级咨询师,知名正面管教导师。本书运用20个多孩养育的典型场景、20种实证有效的沟通思维、25个真实的微案例、22个落地实操的小作业让家长们短时间内在多子女养育上有一个层次的提升。我一直坚定不移的认为多吸取育儿经验让养育事半功倍,一起来学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让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如何相处,还是要看父母们如何养育。

  你一定在众多多子女家庭中发展这样的状况,这正是影响孩子间情感的根源。

  第一、养育者精力有限,只顾老二不顾老大。

  一些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年龄相差较大,有了老二后,很多父母很自然就把老大看成大人,把精力都用在照顾老上而忽略老大的照顾和感受。

  在我的线下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男孩,上课不合群、处处打断老师讲课、总是和同学大打出手。在课下聊天时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他的妈妈从来只是照顾比他小六岁的妹妹,在一次课再辅导班下课后,他在辅导班门口整整等了两个小时他的妈妈才来接他。我问他你怎么不想办法联系你的妈妈?他说:“我习惯了,我的妈妈总是忘记我”。

  第二、家庭中老大得不到尊重,处处要让着妹妹,让孩子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一个小女孩哭诉:我放学后发现我前几天放在盒子里的奖被我的妹妹撕坏了。我真想变成一个变色龙藏到妹妹看不到的地方。

  听孩子妈妈的讲述当时在她说:妹妹还是小孩子嘛,撕坏就撕坏了,你那么生气干什么!之后老大歇斯底里发了一顿脾气。

  第三、家长经常充当法官,过分强调规则而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替孩子评判是非对错。

  一场线下课开始之前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请假:老师好,今天的课我去不了了,老大把老二推倒,老二的嘴巴磕了个大口子得去医院缝针。老大真是不懂事,明明是他错了,吵都不能吵,一吵他把气都撒在弟弟身上了。

  第四、家长看不到孩子的“求救信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严加管教。

  一位妈妈二胎生了一对龙凤胎,无奈之下把即将上一年级的哥哥送到了寄宿学校,上了寄宿学校之后孩子经常在课堂上尿裤子,家长不得不去到学校给孩子换洗干净的衣服。三番五次的折腾让妈妈的怒气不断升华,对孩子大喊:你不知道我有多忙吗?

  想孩子在相处中减少争执,一定要尽力避开以上几个坑,让孩子在无声无息中培养深厚的感情。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老大温柔引导,让老大爱上当榜样。

  第一、有了弟弟妹妹,妈妈不爱我了。认真倾听,打消孩子内心的顾虑。

  二宝出生以后,妈妈需要大量的时间照顾新生儿,也需要更多的休息去恢复自己的身体。然而这无意间的疏忽会被孩子解释为妈妈不爱我了。

  当孩子这样跟我们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放弃说教、哄骗、吓唬、忽视的无效方式。多用倾听、重复、理解、表达爱的方式。

  倾听:“亲爱的宝贝,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你愿意多说一点吗?”

  重复:“妈妈一直抱着弟弟,没有抱你让你,让你觉得孤单了?”

  理解:“妈妈理解你的生气,弟弟打扰你让你没有办法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表达爱:“你永远是妈妈的最亲爱的宝贝,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

  我的老大一岁半的时候就当了哥哥,为了减少孩子的失落感,从生产开始孩子跟着我住医院,为了能照顾到老大,坐月子期间专门请了月嫂,老大一直跟我和弟弟睡在一张床上。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付出了更多的心力,我的付出也更能让孩子安全的过渡到哥哥的身份。

  第二、妈妈的语言是孩子心田的及时雨,一句鼓励让孩子爱上当哥哥姐姐的感觉。

  新生儿很娇嫩,妈妈照顾起来也是小心翼翼,但是抓住机会让老大参与进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能减少老大的失落感又能培养老大的能力。

  感谢式鼓励:妈妈谢谢你在我哄小弟弟睡觉的时候主动去外面玩,让弟弟能更快睡着。

  描述式鼓励:我看见你给了弟弟一个玩具,弟弟就停止哭泣很开心的玩耍了。

  赋能式鼓励:你真是一个合格的哥哥(姐姐)呀。

  第三、特别时光让孩子重温与妈妈间的甜蜜。

  每个孩子都需要特别时光,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极好的方法。专心的陪伴确保孩子能感知到父母的爱意。

  固定时间,固定频率,固定名字创造特别时光的专属仪式感。

  我的二宝出生后,我非常重视老二的睡眠问题,学习了课程和看了专业的书籍,充足的睡眠不仅让老二更好的成长也给我和哥哥创造了更多的特别时光的机会,我总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大。二宝一岁之前每天晚上六点多就睡觉,很怀念那段与老大甜蜜的时光。

  第四、家长了解一个点儿童心理学,及时捕捉孩子的“求救信号”。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有父母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给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少受苦。我们来看看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学常识。

  老大突然变小了。

  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已经会自己上厕所的孩子,突然开始尿裤子、有时孩子不好好说话一直咿咿呀呀的哼唧、有的孩子突然让喂饭。

  我的老大在二宝三个月大左右突然开始频繁吃手,因为二宝开始吃手,这是一种模仿行为,这正是孩子发出的“我需要关注”的求救信号。

  正是孩子的渴望,允许孩子短暂“退行”,孩子感觉到被接纳,退化行为就会越快消失。

  孩子不爱分享的原因。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主要考察了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

  六岁以下儿童不能离开自己看事物的角度。此时孩子是以自我中心的,不能客观的认识世界。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角色扮演,帮助理解对方的感受。让孩子参与表演去感受对方的感受,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的理解孩子。

  两岁的孩子最不喜欢分享,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萌芽,对“我的”物品和玩具非常执着。

  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家长如果知道孩子的执着便能轻松应对孩子的“自私”。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物权意识。

  家长作为孩子的润滑剂,在孩子出现争吵时我们更是得有自己的立场。

  立场一:“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做孩子们的法官。

  在家庭中父母会不自觉的,以法官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刻盯着公平的按钮,谁对谁错成了主要问题。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不仅把孩子的问题扛到了自己身上,而且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也成了孩子们继续争吵的理由。孩子们也会因为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增加争吵的动机。

  立场二:按兵不动,暗中观察,做孩子争吵的“观察员”。

  按兵不动,暗中观察,最考验的是父母。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争吵,不干预比干预难多了。父母是否能放下担心呢?

  按兵不动,暗中观察争吵的发展方向,在确保孩子的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体验磨合。孩子们经常是前一秒争吵,下一秒就又玩到一起了呢!

  当孩子们发现无法用“争抢”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特别关注”时,则会放弃这种相处方式。

  立场三、看见需求,保持中立,做孩子的翻译官引导解决。

  孩子们因为玩具争吵,家长们可以辅助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一种共识,找到解决的办法。以兄妹俩争抢玩具为例:

  翻译感受:

  “你刚才抢了哥哥的玩具,哥哥感觉很生气也很着急。”

  “你刚才打了妹妹的头,妹妹感觉有些害怕和委屈。”

  翻译想法:

  “你刚才抢了哥哥的玩具,哥哥感觉很生气也很着急。是因为那是哥哥最喜欢的飞机,他怕你摔坏了。”

  “你刚才打了妹妹的头,妹妹感觉有些害怕和委屈。是因为她不知道那是你最心爱的玩具,她只是看到玩具就想拿。”

  翻译期待:

  “他希望你能玩其他的玩具,不碰它最喜欢的这个玩具。”

  “她希望她想玩哪个玩具就玩哪个玩具,没有人阻止他。”

  立场五:启发引导,头脑风暴,好办法自然呈现。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你们很开心的玩玩具,又不互相伤害?

  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提前想好对策。妈妈拿笔记录。孩子看见妈妈拿笔做记录会觉得很有仪式感,两个孩子都会非常认真重视起来。

  孩子们会说: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收好。拿对方的玩具时要经过对方的同意。相互交换,轮流玩耍。下次生气时要先冷静,想想头脑风暴的解决办法。

  下图是五角星行动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本文只是分享了《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一书中部分内容,养育多孩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把他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养育中,我们眼中是孩子们经常给我们惹麻烦令我们心烦,还是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孩子能力的增长上努力引导。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多子女家庭也有他独特的优势。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五):二宝到来家里鸡飞狗跳?了解SECT多子女养育法,手足相亲父母轻松

  傅首尔曾在《奇葩说》中讲:

如果你家大宝很调皮,你不要问他同不同意你生二胎,即便他同意,二胎的生活质量也堪忧。如果你家老大很听话,你也不用问,因为他不会不同意。

  虽然是个段子,听完心里还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因为身边确实有很多父母是否生二胎,完全取决于大宝的意见。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方式,可又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直到读了李丛老师的《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觉得她写的,正是我想说却说不出的话,对于父母生二胎该不该先经过大宝同意,李丛老师的回答真是中肯又深刻。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主要介绍了作者首创的“SECT多子女养育法”:

用看见代替比较用鼓励代替刺激用合作代替竞争用信任代替公平

  作者李丛是全国妇联认证高级家庭教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在这本书中以25个真实的案例和22个能落地实操的小作业,帮助多孩子家庭的父母从“知道”到“做到”, 轻松化解多子女养育难题,共建幸福家庭。

  一、二宝到来,大宝的心理建设这样做。

  01.父母担起决策的责任。

  养育一个孩子,是件极其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事情,生不生二胎如此重大的决定,无论大宝同意与否,他/她作为一个孩子,绝对承担不起相应的责任,能为这个决定负责的只有父母。

  生不生二胎不能让大宝做决定,但父母决定要二胎之后,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宝,书中建议通过“接纳二宝三部曲”,让大宝提前和父母一起做好心理准备,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02.理解大宝的心理落差,做好连接。

  无论做了多少铺垫,二宝真正出生后,大宝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这种心理落差,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有的可能会直接说不喜欢弟弟或妹妹,要求把他们送回去。有的可能会出现行为退化。以前会做的事情都不会了,吃饭需要喂,洗脸穿衣服要妈妈帮忙,甚至连大小便都弄到裤子里。还有的可能会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打弟弟妹妹。

  遇到这种现象,父母最先做的不应该是斥责孩子的行为,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有接纳了孩子的心理落差,倾听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孩子感受到了情感链接,才会觉得安全,进而改正不良行为。

  书中介绍的“蜡烛活动”,能简单有效地让大宝相信“有了二宝后,爸爸妈妈爱你还是和从前一样多”,特别值得效仿。

  03.放下过高期望,引导大宝看到成长的力量。

  随着二宝出生,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期待大宝变得更懂事、更谦让、更理解父母。

  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因为身份突然升级为哥哥或姐姐,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大人。

  大宝也还是一个孩子,也同样期待父母的关注、陪伴和爱,要对大宝有合理期待,同时不断引导他看到成长的力量,将关注点放在自己长大的种种好处上,而不是以行为退化的方式和二宝“争宠”,才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李丛老师在她的小儿子出生后,引导大儿子接纳的过程,真是既耐心又充满智慧,让人不由叹服,难怪她会成为一个“二胎以后,精彩依旧”的妈妈。

二、手足相亲,需要父母的智慧。

  父母都期待着孩子们相亲相爱,互谦互让,可现实中,上演更多的却是抢玩具、争妈妈、叫嚷不公平、甚至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场景。

  面对这样的烦恼,李丛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思路和操作方法,我深受启发的有3点。

  01.了解孩子发展规律,引导“分享”。

  有的父母喜欢说“你是哥哥/姐姐,要懂事,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如果大宝不听,就会被贴上“自私、小气、不懂分享”等标签。但儿童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在书中,李丛老师通过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和大人的视角全然不同。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1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一直到6岁左右,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据为己有,总是说“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强制分享,不仅效果不好,还会破坏孩子的物权界限。

  书中建议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通过角色扮演、持续关爱等方式,让孩子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感受到父母爱的前提下,自然学会分享。

  02.用“关注需求”打破“不公平”的魔咒。

  在多子女家庭,父母最大的困惑在于怎样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我们想方设法地平分物品、平分时间和关注,但无论怎样竭尽全力,总是有孩子觉得不公平,真让人头疼。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却提醒我们要从“追求公平”的牛角尖里出来,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冷冰冰的“表面公平”。

  这让我想起给儿子读过的一个绘本故事:

两根棒棒糖,我一根,弟弟一根,一人一根,正正好。 滑滑梯,弟弟第一个,我第二个,小美第三个,一人一次,正正好! 回家吃饭,我吃两碗,弟弟只吃一碗,可是我们俩都吃得饱饱的,还是正正好。

  每个孩子的需求各不一样,是否公平,不在于数量上绝对平分,而在于两个孩子的需求是否都得到了满足。

  追求“绝对公平”,父母关注的是“公平”本身,孩子感觉不到爱。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才会被“看见”,才能感受到与父母的情感连接。

  03.“剥洋葱式疏导法”,消除孩子极端情绪。

  父母都怕看到孩子的极端行为,尤其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双方都情绪激烈,言行失控,劝说、批评都无济于事,弄得父母也很崩溃。

  关于这一点,李丛老师给了我们全新的思路,她说极端行为和表层情绪往往掩盖着内在需求。如果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即使这次的极端行为被压制或哄劝下去,以后还会一再出现,愈演愈烈。我们可以通过一层层剥洋葱的方式来看到孩子的深层需求。

拿掉危险的物品或抱孩子离开危险的场所。引导发泄,允许孩子大喊大叫、打毛绒玩具、打枕头,或给孩子一个拥抱等等方式来让孩子发泄心中的愤怒,明确告诉孩子生气是可以的,只要不伤害到别人,发泄愤怒是被允许的。通过共情和耐心询问,帮助孩子充分表达深层情绪。挖掘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三、让爸爸参与育儿有诀窍。

  01.爸爸和妈妈是不同的角色,无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爸爸。

  读过很多给妈妈支招鼓励爸爸参与育儿的文章,但没有一篇能像李丛老师的这段话这样让人走到心里。

  很多爸爸不愿意参与育儿,是因为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妈妈的指责和否定,而妈妈之所以总觉得爸爸做得不好,是在以自己的标准衡量爸爸的行为。

  可事实上,爸爸和妈妈是不同的角色,能让孩子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东西。书中写道:

母亲的能量是爱连接温暖,因此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和呵护,理解和支持。 父亲的能量是独立勇敢,坚强冒险精神。因此爸爸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玩耍和冒险,勇气和力量。 孩子的性别认同也是从爸爸妈妈不同的能量和相处模式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希望爸爸参与育儿,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个妈,因此无需要求爸爸也像我们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而是允许爸爸以自己的方式来陪伴孩子,影响孩子。

  02.停止指责,表达需求。

  抱怨是人的本能,尤其是二胎妈妈整天在照顾孩子的琐碎中劳累不堪时,更容易抱怨爸爸是“猪队友”,但抱怨并不能让我们的处境变得更好,反而会更糟糕。因此李丛老师建议我们,将充满抱怨指责的“你”句式转换为表达真诚请求的“我句式”。例如:将

“你怎么一会儿家就知道躺着玩手机?就不能给大宝辅导一下作业吗?”

  转换成:

“既要给二宝喂奶,还得给大宝讲她不会的题,我感到非常劳累焦急,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负面情绪了。我希望你能给大宝辅导作业,你的参与对我真的很重要,谢谢你为我分担。”

  03.“黄金圈沟通法”赢得支持。

  二宝妈妈要想轻松育儿,还有自己的精彩,离不开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帮忙,请求帮忙时,如何沟通很重要。《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一书介绍的黄金圈沟通法非常有建设性。

  黄金圈沟通法建议我们通过3个层次跟家人建立沟通。

目的层:说明共同的好处。信念层:说出自己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想法。行动层:提出具体、可执行的建议。

  放下担心和先入为主的偏见,真诚地请求帮助,理清共同的目标,理解对方,也表达自己,并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就能够得到家人的帮助,宝妈们也就能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还有时间积极提升自己。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希望两个孩子能够亲密和谐地互相陪伴着长大,再用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互相扶持,温暖一生。却没成想经常看到孩子们打架怄气,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父母也不觉被卷入其中,跟着气急败坏,却束手无策。

  要实现手足相亲的画面,不能光靠父母的满腔热情,而要有方法、有智慧。李丛老师的《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包含很多实用接地气的方法,教我们站在心理学的高度去引导孩子的行为,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们和谐相处,互相关爱,让他们各自不同、又紧密相连的生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文标题: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8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公交公粮时坚持戴T,却让小三大了肚子,我疑惑了:他到底爱谁?《中國剩女》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