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之夜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3 21:41: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智利之夜》是一本由[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智利之夜》精选点评:●年少不读波拉鸟。●个人口味原因吧,不太喜欢●快速,疯狂又荒诞的词汇组成

智利之夜读后感摘抄

  《智利之夜》是一本由[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利之夜》精选点评:

  ●年少不读波拉鸟。

  ●个人口味原因吧,不太喜欢

  ●快速,疯狂又荒诞的词汇组成,一个一个带着情绪的句子,可惜看完了英雄岭篇章,就看不下去了,隐喻也不太明白

  ●一种将个体与历史叙述完美融合的写法 节奏疾徐总是超常规又总是让人惊异的六个故事 所以人怎么可能仅仅追随历史的脚步呢?

  ●波拉尼奥化身“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犹如摩西一般在记忆与情感、祖国与历史的海潮之中劈波斩浪,完美契合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的最高期望,以轻盈、快速的奔马之势行进,既有结晶的玲珑、稳固、晶莹剔透,又有火焰的炽热、虚空、游离不定,左顾右盼摇曳生姿,在极短的篇幅内极尽所能地旁征博引,包容天地、钩沉古今,如一曲存在和意识交织吟唱的心灵史诗。

  ●还是那一颗遥远却仍未陨落的智利星辰吗?

  ●像是一部缩减,伪装过的《荒野侦探》。波拉尼奥依然在试图寻找些什么,一些已经在智利失去的东西。

  ●我们所有人,归根结底,都是作家,而我们的道路是漫长又崎岖的

  ●教皇,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找到了耶稣的坟墓,坏消息是里面有耶稣的尸体。

  ●4.0。1.在这个庄园主所掌控的国家里,他说,文学是异数,人们对懂得阅读缺乏赞美。2.所有的男人都是鸡奸者,所有人的灵魂的穹顶都携带着一个鸡奸者,然而,我们其中的一项责任就是要把自己置于鸡奸者之上,战胜他,让他下跪。3.我带着一种模糊的自信,相信自己正处于,即使不是最好的那个世界,但一定也是处于一个“可能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4.任性的平庸。5.我们所有人,归根结底,都是作家,而我们的道路是漫长又崎岖的。5.逐渐地,真相像一具尸体一样上升。一具从大海的深处,或是从悬崖的深处升起来的尸体。我看到了它上升的影子。它摇晃着的影子。它那仿佛是从一个已经化石化的星球的山丘上升起来的影子。

  《智利之夜》读后感(一):不明觉厉

  整个描写都是絮絮叨叨并且似梦似醒不知虚实的状态,我感受到他的很多引用,也感觉到他的意有所指。中间我中断了读了两本别的书,但是返回来继续读还是能感受到他不留余地一口气讲完的文学功底,尤其是最后的三分之一,能感受到转折和节奏。但是我总感觉我并没有十分完全明白,好像还在他营造的如梦如幻的氛围里。

  《智利之夜》读后感(二):“屎的暴风雨”

  《智利之夜》原标题是The Storm of Shit,“屎的暴风雨”。全书结尾才出现的第二段只有这一句:“Then the storm of shit begins.”不如直译成“随后这场屎的暴风雨开始了。”(译作“可恶的头脑风暴”实在太轻太含糊了。)

  这句话,是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叙述者的本我)对书中这场由“我”所作的“临终忏悔”的彻底嘲讽和颠覆。和对《2666》里那四个欧美高校文学知识分子的嘲讽一样,这本书里写到的一类智利作家(聂鲁达是一个弟子众多的智利文学教父形象),在权力、暴力、阶层、战争构成的现实和历史运动面前所做的是无视、委身或美化,其后果是,在充斥“地狱和混乱”的国土上,投身文学者自身人格受戕害,错失历史真实,对最高权威心生好感……波拉尼奥写的是文学迷的迷失、溃败和罪过,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似无关的几个故事,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始终不离这一主题。“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就是这样创作伟大的西方文学的。”

  《智利之夜》读后感(三):有感而作诗一首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智利之夜》观后感≡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带着镣铐跳舞,谁上的那把锁? 张牙舞爪,假哭,在业已衰老的篝火旁 憋出一句呻吟,咳出一句“迷茫” 呕吐一首忧郁……可到底为何而哀伤? “请摘掉您的假发!”这句呼喊你可曾听闻? 不,不:大家都躺在云端舒服着呢 谁管大地、山丘以及满地的蚂蚁着没着魔? 不,不:握笔的人正握着高脚杯呢 你没见宴会的花园,春天正酿造 无度数的鸡尾酒?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问问题的年轻人,你认识那鞋匠否? 皇帝点头,万千傻笑的众人不也笑着叫好? 缪斯的维护者拜倒在酒神的脚下 你为何像个偏执狂,妄图再生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最后才是托尔斯泰? 红色的国度止步在了喝彩,那白色的土壤呢? 一粒种子模仿另一粒,哪里去了,托尔斯泰? 索尔得罗呢?哪个索尔得罗? 画家坐在巴黎的丑陋窗口,能绘出 墨西哥城古老的印第安之歌? 你,坐在湖边,他,坐在温暖的霾里 你们能给蚂蚁的无知开出药方? 索尔得罗,我最后问一遍 哪个索尔得罗? 是不是当新的一窝蚂蚁诞生,问题便变为 巴勃罗?哪个巴勃罗? 诗歌庸才、文学混子、时间骗子、青春的绞肉机: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智利之夜》读后感(四):616.19.50《智利之夜》【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616.19.50《智利之夜》【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衰老的神父,发着高烧,在梦呓和清醒中,用手肘撑着身体,在唠唠叨叨的叙述和荒谬的呓语之间奔涌出的是深厚的感情。 回顾一生,信仰、爱好、事业、朋友、导师,用什么情绪面对?对失败、挫折、背叛、妥协,用什么态度回忆? 《智利之夜》的故事里,写了与评论家费尔韦尔的相交,与聂鲁达的相识,这俩人对神父的文学之路是舵手和灯塔的象征。阁楼上的画家让人对精神的力量肃然起敬。而悲壮的奥匈帝国鞋匠,如愚公移山般坚持,坚持理想的代价让人怀疑是否值得?而欧洲教堂之旅,保护教堂免受鸽子粪的腐蚀,采用的是饲养猛禽的方法。当猎鹰在天空中撕碎鸽子,红色的血和白色的羽毛,自天空洒落,神父们只有少数意识到,鸽子也是上帝的孩子。 有时我觉得那个衰老的年轻人是作者自己,肉体衰老,精神年轻,不信你看他梦魇般的呓语,那是生命力在燃烧,手肘撑着身体,单凭一股热血就能将灵魂洞开。有时我觉得这个衰老的年轻人是智利,靠着年轻的冲动拖动衰老的肉体,肉体和精神互相拖累,现实和理想让一个国家左右为难。 回顾一生,文学是神父的梦,这个梦充满了痛苦的失意和沉浸的放纵以及躲避不开的现实,梦之所以能做下去,是因为天一直未见亮。

  《智利之夜》读后感(五):请摘掉你的假发——智利之夜

  2019年第一本书,选择博拉尼奥似乎不妥当。2019年的2666读完那种莫大的空虚(虚无)、幻灭、苦涩久久萦绕心间。知识分子、文化似乎均成了遮蔽真相的修辞,面对战争、屠杀、谋杀,人的良心、文化、知识脆弱不堪。书中弥漫的失望、漠然、麻木令读者感觉似乎在梦中——噩梦中。所以新年选择阅读博拉尼奥完全是下意识。不知道这对于2019年是什么兆头。

  1-5号连读了2遍。仍旧被作者失望的情绪击中。这是这本小书中的失望比2666要蕴藏着些愤怒和焦灼。书最后反复质问“这有解决方案么“?这本书的情绪更痛苦,所以比起2666不那么虚无。

  我想好好谈谈这本书,但读完,即使读两遍,心是干涩的。我觉得在博拉尼奥这里,文学是通过遮蔽来彰显出真实的。在阅读过程中,这场“我”的头脑风暴让我感同身受,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垃圾堆里打滚啊,而文学、知识分子声称人可以脱离这样的垃圾堆,能够凭借勇气和道德力量争取到尊严。但真实的生活,恰恰是知识分子、文学中充斥着谎言、谄媚、怯懦和逃避。这有解决方案么?我们就是这样创造文学的。

  也许正是这种遮蔽,我无法写出我的读后感。故事脉络、作者的主题思想……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么?如果言辞不能带来行动、如果言辞无法承担责任、如果言辞无能表达真实,言辞有意义么?

本文标题: 智利之夜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人的小繁华①》读后感100字一个家,什么最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