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3 18:08: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论语别裁》是一本由南怀瑾讲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论语别裁》精选点评:●中华书局推荐所以去看的文字简单多发深理解内容一般●读研时看的●我很满意,但是不足赶超

论语别裁读后感摘抄

  《论语别裁》是一本由南怀瑾 / 讲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别裁》精选点评:

  ●中华书局推荐所以去看的 文字简单 多发深理解 内容一般

  ●读研时看的

  ●我很满意,但是不足赶超自己

  ●无爱之书,毒害颇深

  ●只借到了下册。读完。好书。一个有思想的人写的书。

  ●把论语看成是连贯起来的文章这个观点还不错

  ●当故事书看看挺好,据说南师的解读有不少学术争议

  ●语言通俗,结合着原文一起看适合入门级,只是看到后面觉得有些古板,对现代的批评过多,其实很多伦理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是正常的,有些在理,有些就是苛责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坚持摘抄并研读完论语,大概是我做过最有毅力的事情之一,断断续续两三年,中间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感觉论语真是经典,又十分贴近现在的生活,很多名言耳熟能详,提升修养,必须五星!

  ●南师段子讲得真好,有趣接地气。不足之处就是经常曲解论语原意,不适合作为读论语的第一本书,倒是可以和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零《丧家狗》对照着读。

  ●183.《论语别裁》by南怀瑾(阅读13h) 应该是讲义汇总而成的,前后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有种上课老师讲解知识点的感觉,我还挺喜欢的。这本书也没啥可说的,好看,以前的书干货都很足,以点及面,很随性的风格,像我只能做到看一是一,大师们是看一知万千……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还有很多书要看,很多知识要补充,很多人生的可能性要探索,急也没用,着眼当下吧 连续两本小砖头,下一本我要挑点轻松的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人生没有偶然

  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的威力特别大,但是飓风最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水面上的一片浮萍动一下,然后形成一股气流,气流不断长大,变成了摧枯拉朽的飓风。 佛教说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偶然。用佛教的观点,即使你“偶然”捡到一百块钱,这也不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有很多的因决定了捡到钱。同样的,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由小问题而来,种一个因就要收获一个果。 孔子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也。杀人的恶魔也不是一下子变成杀人的恶魔,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无比的纯洁善良。

  所以,我特别喜欢樊登App出现问题,网络卡顿、播放不流畅的时候,它就会提醒你:请保持正念哦!因为正是你脑海里的每个念头,决定了你成了现在的你。深表认同。

  《论语别裁》读后感(二):兼论论语与儒家的没落

  《论语》是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书,而《论语》统共不过一万六千字。可它偏偏还是孔门中最重要的书之一,无数人的反复诵读,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见解,进而依据自己的理解与利益去解读。因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就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哲学,而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论语的阐释,本身就有了政治意味在里面。

  所幸,西风东渐之后,虽有“中体西用”之说,但是儒家思想已经离现实政治越来越远了。其实,这对于还原孔子本身,还原儒家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讽刺的是,正因为脱离了政治,所以真正去关注的人反而少了。古时,学童发蒙之后便去学这四书五经,而今,读完大学却也难能看完其中的一本。莫说《论语》《孟子》,就连那篇幅极短的《中庸》《大学》,怕是也少有人完整读过,虽然很多人都上了大学。而随着革命的意识形态逐渐褪色,国人的精神世界渐渐空虚,信仰的缺失使得很多问题出现,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同的声音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人认为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应该归于基督,也有人认为重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极好的,当然更主流或者说更官方一点的建议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前几年很流行国学,电视上也出现了一些喧嚣一时的心得故事。且不论这些心得故事的质量如何,事件本身确实推动了儒学经典在大众中的再普及。这是自打倒孔家店之后儒学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复兴。各地也随之出现了类似于私塾,读经班之类的专门机构。

  言归正传,上面说的只是大陆的情况,在海峡对岸,传统保存的好一些,虽然有日本的五十年殖民,毕竟蒋委员长对王阳明和曾国藩都很推崇,所以南老先生才会有这样一本讲稿传世,以他的故事去解读论语,达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既然是普及,难免会简单,难免会有错误,但是只要普及了,让人在听故事之余去静下心来想一想原文,那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回到儒家思想本身,事实也许是这样的,无论如何去传播去普及,如果抱着济世救人的目的,或者其他什么样的目的,恐怕最终都会归于失败。可以看一下蒋委员长推崇的那两个人,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在儒学的造诣上都远超出我们,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上,都达到了不朽的境界。然而,王阳明在朱厚照面前还是无力的,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反而不如不学无术的李鸿章更善于应对。当然个例并不能作为充分的条件,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儒家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化和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农业文明存在的土壤早已动摇,皮之不复毛将焉存?这也恰恰是曾国藩之辈失败的原因,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与对应的契约精神,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些,而论语中立足于孝与仁,注重的是家族是教化而非契约,故此,随着现代化的更进一步深入,当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人长成,更加注重自我与契约的时候,可能论语的实际意义真的就不存在了。

  然而,让我们把视角放远,作为现代文明诞生的西方社会,就在不远的过去,拉丁文这样一种死语言依然在教授,古典著作依然在被传诵,虽然维吉尔与贺拉斯的时代和现在早已不同,可是为何古典传统在西方依然被继承并作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流传呢?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更值得想要复兴传统文化的团体去关注。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长夜漫漫

  很幸运能从一本书中同时了解儒学、孔子、南怀瑾,很不幸这些人或事都已经消亡于历史长河,后人只能看到一鳞半爪。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泱泱大国就突然忘了忠义。也许要追溯到那场全民大革命知识断层了,也许还要追溯到西学东渐颠覆了旧社会传统的忠孝思想,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明末清初杀光了所有有骨气的文人。以前的人都很蠢,会为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不惜倾家荡产搭上性命。难以相信,有人会蠢到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而有人更蠢到会为了兑现空口白话不惜倾家荡产;有人会蠢到为了别人的一点重视一点鼓励抛头颅洒热血,更有人会蠢到对一个败亡的家国念念不忘宁愿贫贱宁愿送命;有人会蠢到多管闲事搭上自己,更有人蠢到牺牲自己身前几十载兢兢业业再牺牲身后千秋万代骂名只为了有一个自己看不到的太平盛世。那时候的人太蠢,不知道做事情要衡量价值,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大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卖了还一副很开心的样子。那是个充满蠢人的时代,所以有忠义。

  现在我们跟着西方人学会了私这个字代表的权力、责任、平等、自由,忘记了我们习惯几千年的公所代表的奉献、仁爱、忠孝、侠义。我们亦步亦趋跟着西方学会了价值,但没学成完善的法治,所以我们追求的自由更像是自私。于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活在恐慌中,觉得所有人、组织都在图谋自己,于是谁都不敢相信,只能通过抓住更多的财富来保护自己,追求更多的物欲来麻醉自己,但是财富越多、物欲越旺盛,越担心来自外界的窥伺,于是陷入一个恐怖的恶性循环,直到死去。于是,这个泱泱大国看似无比的强硬,无比的坚挺,实则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一直只是靠着虎狼之药吊着一口气。这样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一味中正平和功在千秋的苦口良药。

  如果说佛家追求佛的境界,讲的是空,那么道家追求道的境界,讲的是自然,而儒家追求仁的境界,讲的是安。解释开来,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这个居不是房子,是你目前的处境,能够坦然接受,没有怨怼不满,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这个业不是你取得的事业,事业只是你为这个社会贡献的方式,真正值得快乐的是你可以以这个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这个安字恰恰是现在社会缺少的。眼下的社会,大家普遍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报偿,个个怀才不遇,对目前的处境充满不满,于是对于自己的业,很少有人觉得那是贡献社会的方式,更多人只是把那当做谋生的手段。大家心无所安,无法求诸梦想、宗教、君主、爱情,于是每个人都内心空虚,空虚的人寻找各种各样的享乐来填充自己。然而物欲享受只能打发时间,却打发不了空虚。这是我们缺少的,却不是立刻就能改变的。当年孔子身处一个同样的时代,同样是国际上国家间纵横捭阖,政治上尊霸道而弃王道,文化上礼乐崩坏,社会上人心不古。为了给大众补上这个“安”字,孔子培育了弟子三千,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理想国,他的每个弟子都能在这个理想国中找到位置,虽然这个理想国没有真的称王称霸,却薪火相传,用了几百年终于在汉朝开出这朵文明之花。因为想让人变聪明容易,想让人变蠢却很困难。这需要几代人去耕耘、教育,一大批领导人去守信、仁爱,才有可能在百年之后开出一朵文明之花。

  儒家这一套是救世良方,但不能解燃眉之急。今天解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法治,既然今天的人不值得信赖,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冷冰冰的法律,至少法律不会偏私,至少法律让人有所适从,至少法律可以保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然而,即使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依旧未必是一个理想社会。法律永远不可能完善到包括每一种情况,同样的行为对应同样的结果固然公平但未必合理,法律面前只有一个个抽出来的客体而非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人。一个最理想的社会,是少量的法制配合崇高道德的人治。

  长夜漫漫,何日复见仲丘?

  《论语别裁》读后感(四):论语笔记

  《学而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两句收尾呼应,孔子都提到了,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不生气。并且,我们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别人。

  平时,我们碰到事情,总会觉得是别人不了解我,误解了我。但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会发现,别人不了解我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件事的主导者,那么不要浪费时间在不被理解的焦虑中,我们应该主动跨出一步,去更多地了解他人,自己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

  《为政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什么是对父母好?当我们工作了以后,总觉得给父母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就是对父母好。但父母真缺这些吗?他们收到东西高兴,不是由于东西本身高兴,而且因为儿女想到了他们而高兴。

  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关爱,如何做到关爱,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态度好。

  反省自己这方面做得真的不好,父母帮自己带孩子,还总嫌弃他们唠叨,思路跟不上时代。孔子告诉我们,所谓的孝顺就是要对父母态度好,和颜悦色,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心情愉悦。

2.12 子曰:“君子不器。”

  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能做一件事情。现在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会慢慢淘汰许多人。所以这也是现在大量人有危机意识的原因。

  当不知道前途怎么走的时候,就多读书,多拓展自己的视野吧,给自己更多的见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武装好大脑,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仅要学习,还要多思考如何用到工作生活中去,也就是内化的过程。这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从努力写读书笔记开始。

  《里仁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2 孔子说:“不仁的人,既忍受不了贫穷,也不能好好享受快乐。仁者能够安于仁的状态,智者能够把仁的价值发挥得更大。”

  所谓仁者,就是不为外界所扰,无论贫困还是富有,都能享受其乐。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0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不刻意强求对错,也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即可。”

  看问题,要看义在哪一边,而不是你站谁的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1 孔子说:“君子心怀理想,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苏东坡无论身处何处,何种境遇,都能把那个地方当做自己的故乡,活出自己的精彩。君子在面对诱惑的时候的行为。君子和小人是我们身体里的两种状态。人生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往君子的方向去努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4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位子坐,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凭什么能坐得住那个位子;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我们总是会觉得怀才不遇,其实更应该想的是,你有什么是能够让别人知道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让别人知道这件事上。换而言之,先自己准备好,然后以最好的一面,让别人知道。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7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应当反省自己。

  多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向别人学习,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不要浪费时间在看别人的热闹中。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4 孔子说:“君子应当言谈简洁,行动敏捷。”

  别老光想光说,要做起来。学习技术也是一样,光听光看书没用,要通过实验和项目去验证。

  《论语别裁》读后感(五):“贫而无谄”,人穷,但不谄媚,好,但还是能体现出你自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人穷,还是不谄媚,不低头,不拍马屁;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当然好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现在很多人可以做到得意不忘形,可能时因为改革开发之后,有钱人好像越来越多了,而且大多都是贫苦出身。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失意不忘形,就是说,有人本来很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而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是得意不忘形,失意也不忘形,能达到这步修养就很难啦。一个很鲜明的反例就是星爷《少林足球》里的二十年前有“黄金右脚”之称的明锋(吴孟达),成名时得意忘形,以致因一场被师兄强雄设计陷害的比赛而断了右脚自此名誉扫地,失意时谄媚拍马屁,以致被强雄耍了20年。

  你做到穷了不向人低头,是认为自己虽然穷,但不比他差,或者在某些地方还优于那些有钱人,那为什么要向那些有钱人低头呢,但这里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而这份比较就来源于你内心的自卑。同样的道理,你富了,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就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别人,这个“应该”就不对,仍旧有优越感。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那就大可不必。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都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

  比如北宋时期,有个人名叫李垂,非常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但他独揽朝政,所以许多人为了升官都不停地吹捧他。李垂却是一个异数,从没有拜谒过丁谓。有人对李垂这样做很不理解,就问他为何不去拜谒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还仗势欺人,辜负了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李垂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知制诰。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让他对你有所了解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用这些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他的这番话不久又传到了当朝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京都。

  李垂自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诸位,有没有从他的话里读出一种浓浓的优越感呢,丁谓的确阿谀奉承,但我不信丁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而与李垂“贫而无谄”形成对比的是“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的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成为当时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很多诸侯国都想请庄子到自己的国家任职。一次,楚威王派了两名大夫,带着厚礼来到庄子的住处,想聘请他去楚国做官。

  这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两位大夫找到庄子,说:“我们大王听说你是位贤人,特地让我们两人带了重金,聘你前往担任相国。”

  庄子听了,连头都没有回一下,仍手持鱼竿,专心致志地注视着水面,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你们大王把它的骨壳用丝巾包起来放进竹笥,供奉在楚国的宗庙中。你们说说看,从这只神龟的意愿来说,是愿意死去后留下骨壳,在庙堂上享受尊贵的礼遇呢,还是愿意摇曳着尾巴在泥水中自由自在地爬呢?”

  两位大夫听了,回答说:“那当然是摇曳着尾巴在泥水中爬好。”庄子话锋一转,说:“你们回去禀告楚王,我很感谢他的好意,但我情愿摇曳着尾巴生活在泥水中。”

  庄子虽然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但并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我不屑来你国家的优越感呀。这就是“贫而乐”的境界呀。

  “富而好礼”中的“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再往下,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就是说:“做学问原来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呀。”那么孔子答复他了,“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现在你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了。

本文标题: 论语别裁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余生,就该这样活!(经典好文)科学在中国 (1550-1900)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