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2 22:56: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著作,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儿童教育心理学》精选点评:●构架比较清晰,细节还不是很够。儿童教育心理入门级书籍●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著作,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教育心理学》精选点评:

  ●构架比较清晰,细节还不是很够。儿童教育心理入门级书籍

  ●历久弥新。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行为,刚开始还有种看国内现代教育现状的恍惚感,经典著作就是这样的吧!

  ●3星半。易读性很强。内容和《自卑与超越》和《理解人性》重复率很高,不过针对儿童教育多举了例子和有进一步阐述。中心仍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有关自卑、有关优越感、有关行为的真正却潜在的目的,内容有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如何引导儿童,dos and don'ts.

  ●对教育儿童和了解自我有很大帮助

  ●章节和内容对应的乱七八糟。像流水账一样。

  ●中心思想就是 儿童各种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或童年经历

  ●阐述很多问题 解决方法并没有一言道之 得自己多思考多想想 还不错 至少给我们初代家长指明了方向

  ●作者成书的时间太过久远,但某些观点放在现在依然不过时。带着思考去阅读很有必要,不然你会发现这位老教授好像屁也没讲。这怪不了作者,毕竟也快一个世纪了。里面的论述绝对有启发性,比如心理补偿机制和人类对优越的天然追求。但如今已是9102年,一些观念过时,没有完整逻辑推演,缺乏有效指导也是必然的。

  ●还不错,挺通俗的。但与我认知的差不多,没有特别新颖的观点,也没有特别能借鉴的。作为新晋的教师或妈妈还是值得一看。

  ●感觉阿德勒的理论比那些把孩子所有问题推到父母身上的育儿理论理智多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不溺爱,不放弃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阿德勒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等。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其实只是表象,家长暴力的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嗯,都知道阿德勒的出名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本书里面作者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既所有的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他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成为心理补偿。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自己的优越感,另一些孩子则是以优于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执着。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出不要溺爱儿童,很多儿童的心理行为都是因为溺爱而引起,因为溺爱小的时候获得了很多关注,来到学校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转的,然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他也认为在教育孩子是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误入歧路的孩子恶语相向,这种评价对情形的改变毫无帮助,只会加剧孩子的一些情况。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走入圣徒,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的,我能,是因为我相信。整本书考下来书里面感觉没有讲的非常的清楚,可操作性的东西比较少,另外给我感觉好像系统性也没有非常强,可能是自己领悟的关系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

  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按照论文的套路,这个问题太大,很难回答。

  一九一九年《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直言,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是多么让人期待的生活的描绘词语。诚如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另有翻译为《儿童人格教育》)封面上的标语“给孩子一个健全人格”。

  为人父母的焦虑,从知道生命起开始。产检、建卡种种,到后面的早教、学习直至长大成人。书中的只要涉及个体心理学的知识,最终是围绕“如何塑造儿童健康人格”的问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案例直观讲述,并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分析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比如追求优越感、自卑感、社会兴趣、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独生子女、学校教育、青春期与性教育等。其最主要的呼吁就是家长与教师必需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孩子。确实,只有了解一项事物,才不至于过于跟风盲从,产生焦虑,进而导致孩子问题的加重。

  当然,看完此书一定会进行自我分析,甚至一边看一边就对照孩子有什么什么的表现,其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可免俗地,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审视一番,正所谓“编造的虚构目的所指导,以便使生活更有意义性和组织性”,把自己陷于其中。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幼小长大,从无知到有知。剖析我们怎么变成现在的“人格”的,似乎比起焦虑地思考我们怎么做父母更有味道。

  回到开始,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人格更合理、更完善(不能说完美),难道不是做父母更好的途径吗。父母“合理做人”,才能期待孩子“幸福度日”。

  :看了两个版本,这个版本更好读一点。也不算书评,只是一点零碎的想法。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三):每个人都不想输

  “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统一的,而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想研究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必须从儿童时期入手。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就变得相当重要,那么教育,即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头等大事。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人出生即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自卑,追求优越成为天性。接下来书中借由一些实际案例从相关的几个方面总结了有问题的表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与不能误入的歧途。

  1.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给予有益的标准,引导孩子从一个优势面去尝试另一个,了解孩子获取特权的小手段,避免过度矫正。2.如何防止孩子出现自卑情节:避免消极语言,不要过度宠溺与忽视,关注孩子在社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3.孩子性格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必须与社会建立情感联系,根据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影响调整教育重点。4.学校教育:给予适当程度的竞争,给予更多与人合作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明确定位并与时俱进。5.教育者(包括老师与家长)的首要任务:了解孩子压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耐心,并相信。

  这本书的亮点我认为是附录两则,第一个附录是个体心理调查问卷,几十个问题,大多比较有操作性。第二个附录是五个“问题儿童”的案例分析,非常典型和有参考意义。

  本书对孩子所需要的品质做出了概括,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信,勇敢,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书中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佐证观点,整体读起来轻松简单,很适合做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入门教材。但由于这本书写的相当早,其中很多理论还不完善,很多问题也都没有给出答案,可操作性不太强,整体也显得有一些杂乱有一些重复,并且里面给出的一些理论与知识,现在已经大部分形成常识(正说明这些理论的普适性),所以如果是做老师的话,推荐直接看书的附录和案例分析,前面简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四):补偿情节与稀缺效应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先前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弗洛伊德认为性是第一驱动力。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对原型体引导改造,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自卑与超越》中提及享有同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因为顺序不同其实享有不同的家庭资源最终造成性格不同。

  前几天看到某女性UP主上传视频说她出柜了。她还是一个学生就敢把自己的想法上传的网上,而且视频还被她的同班同学发现了,真是莫大的勇气。我当时就在思考为什么他会出柜?是内因造成还是外因造成。有没有可能是她的父亲在家里过于强势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她在三四岁的时候,她父母并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女孩抚养,并没有给她以严格的性别区分,又或者是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第二性征发育的不明显,而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阿1] 。

  如果上诉情况都没有发生,父母在当初就给予了她正确的引导,她的出柜是她骨子里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接纳她。

  社会情感与性别教育

  孩子的第一老师是父母,然而特别是第一次生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儿童是无知的,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书中的重点放在了要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一种融入社会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一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

  父母在孩子入学之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其他的朋友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学校是对社会一个粗略的模拟,如果在孩子入学之初行为有偏差,我们可以及时矫正,等真正进入社会矫正就已经晚了。告诉他们,期望不通过努力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错误的想法。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儿童培养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教导他们:无论别人是做错了事,还是成绩不够优秀,我们都不应该轻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使孩子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作为个体的孩子,会发现成绩的好坏与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无关,而是取决于他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孩子喜欢老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他如果发现老师关心自己,喜欢学生,他便会更加集中精神的听课学习。

  心理学上常建议孩子两三岁之后就不要再穿开裆裤了,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应该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性别是无法改变的,男孩长大会变成男人,女孩长大会变成女人。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些,那么就算他对这方面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也不会遭遇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教育男孩的方式进行,男孩的教育也不能以教育女孩的方式进行,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固定的性别角色,他们也一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去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如果他认为性别是能够通过某种力量得到改变的,那么就会出现某些问题。同样的,如果父母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补偿情节

  人们总是对小时候缺失的东西,在自己长大之后进行疯狂的弥补,比如小时候在吃的一块缺吃的人,在自己长大以后就会非常喜欢吃。比如我的姐姐,在她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洋娃娃,但是家里穷,又没有怎么给她买。等到我姐姐有了女儿以后,见她主动给女儿买了好多娃娃,家里面堆了至少三四十个,过去的缺失她希望在女儿身上的得到弥补。与补偿情节相伴的还有一个词稀缺效应。我们缺失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大脑会被这样东西占据,而忽视掉其他许多很重要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两种其实对的是同一件起因的事情,只是最后的结果导向不同,产生积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补偿情节,产生消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稀缺效应。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五):教育,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以前看《自卑与超越》时,就觉得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内容却是零零落落,最近看《儿童教育心理学》,感觉到熟悉的风格,不厚的一本,依然没有明晰的框架,知识点散布在内页各处,于是,先来泛泛读,再来细细梳理,总结出一些自觉核心的观点,敬仰大师的洞察和预见,近百年前的作品,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极富价值的指导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教育,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足可见教育之重。而这本书,正是写给每一个和“教育”有关之人的,不论是教育从业者,还是为人父母,都可以从中收获一些启发。

生命是一个整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体

  生命的每一次经历都不是独立事件,它们在生命中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事件都存在于自己整体生命的背景之下,儿童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他总体经验和整体人格的表达。

  比如,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入园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长时间哭闹拒绝上学,无法和小朋友相处。当孩子的个人生活方式与学校要求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可能就需要家长适时反思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生活背景,在家庭教养的过程中,没有为此做出准备,孩子没有获得过于此相关的指引,幼儿园这一环境的变换,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问题尽早暴露出来而已。

  所以,问题不是一夕产生的,总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相信成长不是僵硬的机械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改变才有了可能。

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一体两面的强大杀伤力

  “自卑和超越”是提及阿德勒就会想到的代名词,阿德勒认为:所有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自卑往往代表着负面,而超越则象征着一种优秀品质。但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是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的状态,超越是对突破现状的渴望,两者是基于同一个事实的两个基本面,过度的自卑或者过分的追求优越,都会对个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过度自卑的害处比较好理解,会打击自信,削弱人们对抗困难的勇气,甚至自我设障堵住成功的大门,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但对于追求卓越,我们确是有着很深的误解。中国文化一直鼓励拼搏进取、力争上游、勇攀高峰,鼓励追求卓越,像勇者一样一往无前,但过分的雄心、过高远的目标,往往会给儿童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自觉无法满足期待的时候,还在一味的争强好胜只会摧毁自信,不敢挑战一丁点困难,只拣选那些能带来肯定结果的事情做,执着于分数或者评价,更坏的情况是,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优越和自信心,这些孩子会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贬低、中伤他人以维护自己妄自尊大的卓越梦。 在成年人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人,比如某些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柠檬精”,逞口舌之快寻求心理的满足。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社会情感的需求。达尔文观察到,那些防御武器不够锐利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大自然没有赋予这些动物尖牙利爪和翅膀,它们才组成团体一起生活以作补偿。组成团体不仅可以弥补个体所缺乏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发现保护自己和适应生存的新方法。所以,在阿德勒看来,如果儿童缺乏对社会的参与,不仅是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封闭。

  为人父母者,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将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其他人那里去,让孩子具有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

  1--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对友谊、忠诚、信任等等这些人际关系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度过一生。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在社会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想要从事的职业、承担的社会角色等等。 3--两性关系。即爱情和婚姻。

  对基本问题的回答,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反应在个人的具体行动上。

  一个人在接受幼儿教育时,是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儿童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进而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一些需要注意的教育误区

  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由于家庭问题或身体问题引发心理缺陷,对这些儿童来说,生活充满了辛苦和磨难,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中屡屡受挫,对周围的环境保持敌对的态度,心怀怨恨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别人生活的阴暗性格,她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环境,试图通过欺压弱小来补偿他们的无力感。

  而那些一直被娇宠溺爱的孩子,习惯了做家庭的核心焦点,当走出家门的时候,会发现世界的聚光灯并没有打在自己身上,则会萌生退缩的想法,以至于厌学逃学,时时刻刻想要再次回到被家人呵护宠爱的环境中去,拒绝长大。

  为了避免自卑情结的产生,对于父母来说,既不应该用浪漫美化现实,也不应该用悲观的词语形容这个世界,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能够从容照顾好自己。从家庭开始“预备教育”,帮助孩子不断扩展生活范围。

  ------------------------------------------

  由劣势演变成的防御机制

  有的孩子会表现出懒散、心不在焉或者制造一些疾病的借口,在这些时候,家长往往会惋惜“如果勤快/注意力集中/多运动,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却忽视了这些小行为背后的“小心思”,这些行为可能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作为逃避困难的借口,不作为就不会被说成是愚笨,而且还成功吸引了父母的关注和照顾。

  此外,虽然“阅读”一直被我们归为好习惯一类,但阿德勒也提醒到:需要注意那些喜欢读书,阅读量远远超过一般儿童的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勇气,有些只是通过阅读赢取力量,这样的孩子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却不敢面对现实。

  ------------------------------------------

  客观看待成绩单和智力测试

  如果只把成绩看作一个分数或某个排位未免局限了,在某种意义上,成绩可以被视为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包括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兴趣范围和专注能力等等,比如在成绩单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长,不妨通过孩子当前取得的成功来鼓励他们追求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学问。

  不论是考试能力测试还是智力测试,这些结果都不能代表一种完整的评定,迷信测试结果来评判孩子的未来往往会成为限制发展的枷锁,请小心那些局限的、绝对的、标准化的、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动态变化的个体,更何况是飞速成长中的儿童,“三岁看老”这种话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倘若一个长期崇尚“棍棒教育”的父亲,突然接受了某种新式教育,开始变得态度慈爱而又友好,他的孩子也不会相信这种改变是真诚的,他会觉得这是父亲的一种权宜之计。

  就像是一个一直以“命令式”风格著称的领导,突然有天和颜悦色跟下属表达“民主式”管理的意愿,会让人觉得——这一定是个坑。同样的,孩子相信其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这突然的整改而发生质变,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要灌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本文标题: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5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罗马帝国兴亡史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