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指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4-30 12:1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步行指南》是一部由陈熹执导,动画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步行指南》影评(一):步行前往那里的他们5)在这个被设定得过分随机的世界里,生命的消逝可能会骤然发生在每一秒,活下去还是死亡对存在其中生灵来说只是命运几率游戏。和现实

《步行指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步行指南》是一部由陈熹执导,动画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步行指南》影评(一):步行前往那里的他们

  5)在这个被设定得过分随机的世界里,生命的消逝可能会骤然发生在每一秒,活下去还是死亡对存在其中生灵来说只是命运几率游戏。和现实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喜悲。他们只自顾往前走着。

  4)主人公仿佛有着重要使命,他知道自己要找到它但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很清楚自己要找到它。导演也公平地没有向观众透露。于是,观众陪伴着主人公一路前行、探索,找寻着那个更高维度的、终极的、真理的世界,即便他们也不确定这个世界到底存在与否。这是我被打动的地方。

  3)导演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我没有看出来,想再看一遍。

  2)特别喜欢在海边,生命被发射出去,投向孕育它们的大海这一段。

  1)最后一颗星,给因为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就一个人做了一整部电影出来的导演。这真的了不起。

  《步行指南》影评(二):"步行"→"指南"

  场景:1.最喜欢迷宫那个场景,圆头人在里面闲庭若步,感觉自己也在跟着玩儿这个游戏;2.人物在异空间转换,其中有一个我似乎看见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卡通人物,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人物,阿凡提,觉得很有趣。人物:1.从始至终赋予人物的使命是开枪射击,像射击游戏一样,各种彩色的图案的爆破;2.没有固定的主角,人物是流动的,人物死掉身上的零件就会移交给下一位(导演自己也讲了这个)。电影:1.几乎是没有剧作走向的,或许有但估计没有人能全盘理解。整场看下来其实感觉非常好,很喜欢,一直让我想到小时候玩的各种益智类游戏(俄罗斯方块,贪吃蛇,走迷宫,甚至冒险岛,SuperMario,PC射击类),那个时候玩游戏不会看说明,没有任何指示,玩儿就是了,在游戏中理解,探索,似乎永远只有过程没有结果,步行指南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异曲同工的妙。2.说它是实验电影,游戏电影,还是3D动画都无所谓。复杂地去理解导演的手法,他想要的表达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因此,无论视听语言的运用如何,是否放弃对白,放弃剧情,人物动机等,无论以那种形式表现,人类最终想要向人类对方讲述的释疑的都是相同的内容: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在做些什么,终归何处……战争,冲突,矛盾,生命长短,过程……我想我可能看到了这件事情。3.关于英文名"Sleepwalking Through the Walk Simulators"有种迷幻睡梦中的寓意,Q&A环节也有观众就译名向导演提问了,一个有趣的翻译。

  《步行指南》影评(三):我所理解的《步行指南》

  很久以前在手机上玩过一款游戏叫做《进化之地》,这是一款RPG跑地图游戏,新颖之处在于玩家是通过打怪升级开宝箱不断改变自己的游戏界面,怪物贴图。玩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把游戏变的更精致,从而获得成就感,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也导致这款游戏至少在我熟悉的圈子里非常流行。

  这部《步行指南》,在结构上很类似于《进化》,就是不断的强化与升级,《步行》是给予观众的信息量发不断提高,也就是导演映前所说的“信息量递增,请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画面”。但观众观看的过程似乎正好与《进化》相反,就是信息量越大,观众反而会更加困惑,感到不知所云,直至愤然离场。

  这是为什么呢?导演映后的表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普通的电影都会给观众呈现A,让观众想到B,而这部《步行指南》的意图在于同时给观众呈现A和B,然后试图让观众想到c。这一尝试当然是很实验性的,因为观众渴望去习惯在一部剧情片中可以接受的信息量(起码是表面上的信息)和从中得知的其他内容(说白了就是脑补出的东西)的比例,如果有人从一部电影中脑补出的东西过分的大于其本身所有的信息量,那么大部分人会说,你想的太多,导演说不定都没想到这些。相反的,如果有人从一部电影中脑补出的东西甚至小于其本身的信息量,那么他就会曲解电影想表达的意思,想的比较浅薄。这两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哪怕是比较资深的影迷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当然不是一种需要批判的情况,毕竟每个人都思想都是独立的。

  而《步行》所做的,就是将这个相对比例打破,即导演试图将电影中的信息量逐渐递增至巨大,甚至导演自己都已经把大部分观众所能够脑补的东西都放在电影中了,将中间从目的(表面信息)到结果(脑补信息)之间的思维过程完全剔除,即直接抛下人物动机,而是让人物的行为直接导致那个较为抽象的结果(即一个“点”),并且将其通过动画视觉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半段,小绿球通过重重阻拦拿到机甲然后开始射击其他小绿球,这里可以通过脑补得到其他信息,例如小绿球历经磨难黑化,希望保住自己的位置从而阻挠其他挑战者等等。或者是小绿人和女主来到类似餐馆的地方遭遇类似打劫,然后爆发类似战争的事件。这些地方虽然观众的理解不同,但是起码很容易脑补出一段情节。

  而随着电影中事件的发展,画面信息的丰富,这种脑补就越困难,就会有观众由于无法再短时间内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直到画面信息数量达到最高点,内容就越晦涩,观众就越苦恼,导演的实验也就完成了。那就是尝试探索观众信息理解能力的上限。

  从离场状况和现在豆瓣打分状况来看,观众愤怒了,导演成功了。

  所以,我对于《步行指南》的理解,就是导演利用信息网编织成的一个陷阱,观众从开始时的大孔跳进去,直到孔洞越缩越小,观众才发现自己掉进了这个陷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帮助导演完成了这个实验。这样的理解可能与导演所述不同,但是起码我看到的就是这些。映后现场 导演论述关于“格局”的问题

  《步行指南》影评(四):关于《步行指南》的剧情解析(瞎猜乱想)

  4.26日First主动放映江南大学站,开场是江大艺术系学长陈熹的动画《步行指南》。

  整部动画以红白绿为主要颜色构造了一个世界,由于观影前没做什么功课,对于电影一无所知,导致看了十几分钟仍然很懵,只是觉得场景很奇特,天马行空,很佩服导演的想象力和技术。而后抱着要看懂导演到底在干嘛的执念,小瞌睡了一会儿(中午没午睡,太困了)后聚精会神看完整部电影,凭借电影线索以及胡乱推测,终于看出来一点东西。

  电影开始更像一个工厂,流水线生产“绿蛋”,机械的看守(像葫芦娃的萝莉,我们且叫她葫芦姐姐)在重复单调的工作。然后有一个“绿蛋”觉醒了,用一个无头机器人作为身体成为了一号玩家,一号玩家拥有身体后对于所处世界很是好奇,在怪猪乔治的帮助下展开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或者说怪猪乔治告诉了他他的使命和任务?),这时出现了许多大小怪物来阻止它,最终它被一个葫芦姐姐召唤小boss干掉,而小boss则被怪猪乔治找人干掉。怪猪乔治对死去的一号玩家和一个葫芦姐姐一顿操作,二号玩家就上线了,她是觉醒者·葫芦姐姐。觉醒者·葫芦姐姐继承一号玩家的遗志,继续探索这个世界,经过连番大战,来到一片湖,在湖里勇斗各种怪(这一段正值打瞌睡时期,看得模模糊糊),濒死之际被一个机械man救到一个湖中岛上,机械man拥有强大的武力以及一个神奇的柜子(貌似怪猪乔治也有类似道具),他用这个柜子给葫芦姐姐重塑了身体,两个人在小岛上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他们乘坐飞顶(他们房子的屋顶)玩耍时发现这片湖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天幕是一个大顶,极远处有高墙。也因此触动了某些存在,于是很快有强大的怪物来到岛上将他们杀死了。怪物把他们的尸体放在神奇柜子里。

  电影的最后,三号玩家登场,他也来到湖心小岛上,但是他找到了破解天幕封锁的钥匙(一个logo)并解开了这层封锁,离开封闭的湖岛世界来到一个载人航天基地,这里一艘艘火箭船正在装载,将要发射去往未知的地方,三号玩家混到人群里与这些人一起乘上了火箭,火箭船极速拔高,飞向天空,眼看就要飞入太空,天空深处突然出现了一只眼球怪,手持武器,将一艘艘火箭船射爆。电影至此落幕 。

  “小绿球”“葫芦姐姐”等开始只是这工厂流水线里的普通个体,与其他“小绿球”和“葫芦姐姐”一般无二,然后由于某些契机(可能是来自怪猪乔治上帝猪手的点拨),“小绿球”发生了一些改变,它变得独一无二,开始思考,走出了它的既定轨道,开始了探索。而之后葫芦姐姐的觉醒则说明这种改变不是个例,并且他们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葫芦姐姐闯过重重关卡,最终死在小岛上,她对于这个世界应该是充满遗憾的,因为她到最后也没能看到世界的全貌。而最后三号玩家出现,继承了葫芦姐姐的关卡进度,破解了湖岛世界的秘密,找到了火箭基地,义无反顾的坐上火箭船。结局是让人悲观的,苍穹上的眼球怪将所有火箭船毁灭,三号玩家最终也没能获得自由。由此可以引发许多关于人生道理、世界认知的思考(鄙人比较懒就不思考了)。

  最后说一说观影感受,对于这部电影,我有两点真实感受。首先是佩服,佩服导演的制作能力和想象力,如果要简单的表述一下我初看到的心情的话,就是“卧槽,牛逼”。而后就是看得很累,脑子一片糨糊,要不是心里突然的执着,去胡乱猜想场景和情节的意义,可能最后观影结果是获得一个多小时的优质睡眠。如果这部动画当真是有剧情且想让人看懂的话,导演应该在怎么讲故事显得高级又好懂上面研究研究了。当然也许陈熹学长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目的不在于被人看懂。就像我的解析一样,只是自说自话,你若是赞同,我会很开心;若是不赞同,那也不影响我胡编乱猜的快乐。

  《步行指南》影评(五):一个85后,靠他一个人,拍了一部反人类的电影

  拍一部电影需要多少人?

  导演,制片,剧本,投资,摄影,灯光,美术,演员,剪辑,配乐,发行……

  小猩粗略想了一下,至少要有上面这些吧。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自已一个人拍一部电影,有可能吗?

  嗯,有的。

  今年FIRST青年电影节(以下简称“FIRST”)上,就有一位85后导演,他一个人爆肝“拍”了一部电影,获得了“最佳艺术探索奖”提名。这是第一部入围FIRST剧情长片竞赛的动画长片,甚至还被冠上「惊人首作」四个字。

  做出这个奇迹的人叫陈熹,这部电影叫——

  《步行指南》

  leepwalking Through the Walk Simulators

1

  “人啊,总是一不小心就死掉了”

  这是一部动画长片,但请放心,它一定和你看过的所有动画都不同。

  它给到你的,将是一份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事实上,这部动画电影不面向成人,更不面向儿童。

  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群体,小猩会认为,

  它是做给孤独的、感性的、爱思考的人看的。

《步行指南》

  我无法笼统的给出这个电影的故事梗概,它需要观众利用自身独特的知识经历去进行解构。

  故事里有许多有趣的角色:西瓜少女、机械鸡、绿头人、猪修理师、青蛙士兵、怀孕的兔人……

  它们在这个无穷大的世界里,不停歇的前行着。

  然后相遇,发生爱情、战争、矛盾、冲突,再突然死去。

  陈熹笑了笑,说:

  “你看,这和现实多像,人啊,总是一不小心就死掉了”

《步行指南》

  之所以说《步行指南》前所未有,是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特别了。

  比如,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没有语言、没有表情,只有最赤裸、直接的行为。

  又如,这里没有所谓的主角,人物是流动的,死掉的角色身上的零件就会移交给下一位。

  再如,它突破了以往的观影方式,观众只能看到角色能看到的东西,就像我们只能活自己活过的生活。

  你或许无法对这部电影全盘理解,但就像小时候玩游戏一样——

  我们从不看说明,全凭摸索感受规则。

  在玩游戏(观看)的过程中一点点发现人物的爱情、角色的心情、背后的世界。

  试想,用玩游戏的方式看一部电影,不是很有趣吗?

《步行指南》

2

  “这片子有点过分,但我无心害人”

  当然,这样的电影也必然是难以理解的。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问有多少人看懂了?举手人的寥寥无几。

  事实上,小猩看完后也是一脸懵逼。

  当我在专访期间问及这个问题时,陈熹不好意思的将双手压在双腿间的椅子上答道——

  “这片子确实有点过分,但我无心害人。”

  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这部电影把具体的事件与事件之上的格局同时展现给了观众。

  这句话有点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

  优秀的电影会表现一些事件,观众看了这些事件后会想象出统领这些事件的格局——可以理解为导致他们行动的原因。

  而在《步行指南》里,故事发生的原因早已被安排在角色身上。

  这时候,观众获得的信息量就会远远大于能够接受的程度。

《步行指南》

  有人忍不住指责他,说他是一个反人类的人,拍了一部反人类的电影。

  但陈熹却似乎很欣然,

  “我反人类但我没有伤害任何人。我只是在开发电影语言,开发审美,探索观众理解电影的上限。

  人类的审美是被开发出来的,就像电影发展的历程,一开始人们只认可具象的东西,但后来慢慢觉得抽象也可以很美。”

  即便如此,作为观众,我还是不愿承认自己没能完全理解故事,甚至执拗的想要他承认是他的叙事不够清晰。

  我问他,为何不在影片里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他一边说话,一边夸张地用手扒开自己的嘴巴,跟我演示:

  “现在市场上的电影是要怎么看的?”

  “是要导演、主创方把观众的嘴这样抓开,然后把灌压的管子插进去,这样的看的。”

  “比方说,两个角色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这时候很多影片却还会说上一句:哇,这个地方好美啊!

  可这是给盲人看的电影吗?如果你的场景足够美,观众是会感受到的啊。”

  这句话有些糙,但你却似乎无法否认这样的场景确实存在于各大影视作品当中。

  甚至发现自己似乎已然习惯了这种情节。

《步行指南》导演 陈熹

  而在陈熹看来,这其实也是观众选择的结果。

  “如果填鸭电影赚钱,那么资方为何要去投冒险的呢?观众喜欢,于是填鸭电影被不断地生产。但如果观众都去看有趣的、需要思考、能真正改变行为的电影。那么市场上就会有这样的电影产生。”

  “所以说,现在的市场,是观众造成的。”

  类似的话,当年冯小刚也说过。

  只不过陈熹说这句话的时候要比冯小刚更有说服力。

  冯小刚一边说着观众烂,一边拍着迎合观众的烂片。

  但陈熹却用他推崇的电影语言创作出了独特的作品。

  “我没有想改变大家,但至少可以让人恨,让人埋怨——

  诶,你怎么不来喂我了,你人品有问题吧。

  可是,这么多人、那么多片子在喂你了,多我一个有什么意思呢。”

  他要做的,只是用这部电影刺痛现实,刺痛观众。

《步行指南》

  可要是观众还是无法接受呢?

  “如果你在乎别人骂,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他无奈的说。

  “当我想要照顾到80%的人时,这个片子就不会存在。

  但你觉得这个片子是存在好还是不存在好呢?

  它的存在没有伤害任何人,却能给20%的人带来力量,或许也能产生某种改变。

  可能唯一“伤害”的是我自己吧,因为我没有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所以这部片子是不会获益的。”

3

  “责任越小,胆子越大”

  每年都会蹦出怪东西的FIRST,今年蹦出了《步行指南》。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部电影创作的过程其实和它所表达的意义同样特别。

  在FIRST放映的电影里,每一场结束后主创团队都会上台与观众交流。

  到了《步行指南》,全体主创人员上台,却只有陈熹一人。

  是的,从导演到剪辑,从剧本到配乐,从美术到摄影……

  全部一人搞定。

《步行指南》

  但更神奇的是,陈熹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和硕士都与动画、电影无关。

  口琴是自己吹的、电子音乐是拿iPad做的。

  电影语言靠自学、每天练习摄影剪辑。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一切,擅长的不擅长的,都由他自学完成的。

  而对他而言,如此费劲心力的做电影不为了什么,仅仅是一种宣泄——

  当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无法找到共鸣,就一个人做了一整部电影出来。

  这种创造,是极度疯狂的。

《步行指南》导演 陈熹

  我问他每天休息多长时间,他说他忘了,只记得一个细节:

  “在做渲染工作的时候,当电脑风扇转了三千转后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时候我就会去睡觉。

  声音一停,就代表渲染结束,我就会自动醒过来,继续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能去做,只要你愿意去练习和坚持。”

  一个人做出一部电影,当然很酷,但为何要这样“折磨”自己呢?

  为何偏偏要一个人呢?

  “因为不是一个团队,所以没人指望我活,没有责任,胆子就会越大。”

  “因为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创作角色、剧情、场景。”

  “因为,很显然,我没有钱。”

4

  “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无以伦比”

  “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无以伦比”,这句话是陈熹用来描述电影里所展现的爱情的。

  但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看过电影的观众对电影和导演本人的感受。

  喜欢的人深陷其中,说他是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未来。

  不喜欢的人怒骂“my ass”,认为看电影的自己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可陈熹却认为这种责骂,反而是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他们容忍我的想法,并且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真爱啊。”

  “没有看懂电影,说明他爱这个电影。他其实在电影里是看到了东西的,只是现在无法将看到的东西与现实连接罢了。”

《步行指南》导演 陈熹

  对于陈熹而言,他并不想用电影来改变、教育观众。

  但无法否认的是,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在无意中会影响许许多多的人。

  如果非要绝对具化电影的内核,那么从一个细节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个类似广告综合体的东西。

  里面有正在贩卖的绿色关节球,于是你突然发现,原来之前的每个角色都有关节球。

  而被贩卖则意味着控制,所有的角色都是被看不见的无形之物控制的——

  爱情、战争、冲突,或许都有人因此获利。

  将这一段情节上升至现实生活,我们是否又生存在这样的世界而不自知呢?

  当你完完全全理解《步行指南》,它又给你带去了新的问题——

  知道一切的我,该如何生活?接下来的路,又该如何走呢?

  电影里的角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继续走,毫不犹豫地,带着勇气向前走。

  那么,你呢?

  - E N D -

  撰文:倪小猩

  出品:影视猩球

  影视 |娱乐 |行业|人物

  《步行指南》影评(六):金缮师邓彬映后:你钻进去以后也许有可能会发光,照射到别人

  金缮: 日语中称为“Kintsukuroi ”,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装饰性较强。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金缮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在中国有一个专精此项技艺的人,他叫邓彬。

  4月,我们有幸邀请到邓彬老师参与他的爱徒陈熹导演的长片《步行指南》映后。

  FIRST主动放映江大站|艺术系学长陈熹拍出了一部革新动画长片

邓彬1978年生于湖南。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执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1

  刘小黛:今天我们请到了陈熹本科的老师,来自设计院的邓彬老师,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下。邓老师我想问一下,陈熹他在大学是艺术系学一些什么方面的知识?

  邓彬:陈熹是这样的,我是2004年工作,他是2004年的本科生,就是说我第一次当老师是带他们班,我当班主任,也上他们的课。当时我们是叫艺术系,后来叫艺术学院,这个学院今天在江南大学已经没有了,后来合并到设计学院去了。他昨天给我发消息,他知道我今天要参加这个活动,他就说他很担心,很忐忑,他说会不会观众会看不懂,或者说会很多人离场,他怕我来了以后会很尴尬。我刚刚在后面看了后半段,但是我觉得今天咱们同学都特别不错。我待会发他个消息,我说你的校友还是蛮支持你的,包括一直看完吧,最后还有一点热烈的掌声。

  2

  刘小黛:所以他在本科阶段其实学的是跟这个是无关的,对吧?

  邓彬:是,特有意思,我带的那个班一共是46个同学,他们的专业是美术学,是师范专业,培养方向是做中小学教师的。

  但挺有趣的就是,这个班2008年毕业到现在,已经有11年了,他班上出现了两个同学,从事的都是跟数字媒体有关的职业。除了陈熹以外,还有一个同学叫张帆,他现在在新西兰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我不是教这个专业的,这家公司是给《阿凡达》做特效的,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他也是转型特别大。

  所以我觉得挺有趣,他们两个在学校里面学习的课程,其实都跟今天他们所从事的这个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里面是什么?他以往在学校里面所学,对他今天的职业有没有帮助,或者说是什么促成他有这样一些转变。

  3

  刘小黛:我觉得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当时看了这个电影认识了导演,他把邓彬老师介绍给我,他说这是我老师,他非常以您为傲,你对他本科的影响特别大,您自己的爱好啊等等。你可以跟同学们说一下,您是怎么踏上修金缮的道路的?

  邓彬:我今天所做的事情,跟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所学的东西,其实在外人看来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我的专业是版画,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的版画,但我今天可能出名的是在其他领域,比方说家具的研究,古家具的修复,包括这个这两年开始稍微有点火的这么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和新的工艺,叫金缮。所以其实从我自身来看也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这个可能我在上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

  所以我想大学里面更多的不是一个职业教育,我们在学校里面所学的课程,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会不会通过这个事情来挣钱。那么我觉得大学更多的是一个什么?是一个成长,这个成长其实就是保持对新鲜事物、对新世界的一个好奇心,和一个专业精神。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个能力,不管处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年代,你都有可能会找到你特别有兴趣的点。你钻进去以后呢,也许有可能会发光,会照射到别人。

  4

  刘小黛:邓老师说得非常好,往往在一个行业,最牛的人他可能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那你对他这部作品本身有没有主观或客观的评价?

  邓彬:其实他上学的时候我也讲,艺术家跟设计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呢?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往内求的,他只需要让自己满意,不要去考虑别人满不满意,这个跟设计师考虑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艺术家是非常自我的,你的作品让你自己能够很过瘾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在人群中间找到有类似观点的人,就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如果只是考虑让别人满意的时候,可能那个作品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那么它的深刻性和动人度可能就不够。

  我刚才是看了后半段,我觉得陈熹的作品,他自己是玩得很过瘾,他的世界是很完整的,在他作品中间能体现出来。我当时也跟他讲,艺术家的作品实际上是想要去做一个什么东西呢?想要做的东西很简单,就是要做一个你想看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现实中间没有,所以说你要在你的作品中间去实现它。那么他今天的这个作品,实际上我觉得是达到了,他是在创建他自己的一个世界。

  05

  刘小黛:电影它是一个游戏视角进入,观众是以闯入者代入角色的,你会发现前面一个人倒下了以后,他的遗体会跟后面一个人产生关联。导演其实是想通过一种游戏的方式去推动电影叙事的革新,我觉得他还挺敢于突破传统,他在以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学生?

  邓彬:对,你刚才说得特别好。我昨天其实还跟他说了一点,就是我觉得他的这个作品,不能够用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些概念去界定它,比方说给它叫做实验动画或怎么样。我觉得艺术家只是用了动画这种方式来做他这个作品,他可能跟我们做商业动画的工作方法、思考方法是不太同的。我昨天用了一个词,他也表示同意,我说其实你是在进,是在尝试探索边界在哪里?用这个手段来表现你的作品,它边界在哪里?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突破一个传统去尝试,敢于去试错。可能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他身上的一些条条框框会比较少。

  谢谢邓老师给我们分享这么多导演的故事,有的陈熹也跟我说过。他自己是一个跨界的艺术家,他画过画,还做过影评人,然后他是艺术家,又做导演。今天我们也机会难得,在座的学生朋友,你对这个电影或者老师有什么疑惑,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对于影片的感受。

  Q

  我想问一下这个影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者说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因为我没有看懂这个。

  邓彬:其实我回答不太合适,因为我没有看完,说实话我也没看懂他到底讲什么。但是我们可能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就是,比方说我看了一个动画片,就得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剧情,对吧?那么换个思路讲,我们是不是必须得要有剧情才能够欣赏一部影片,或者是说我们是不是要用对影片的一个惯性思维去看他这个作品呢?

  我看他作品的时候,看到五分钟以后就放弃去了解这个剧情是什么,我自己给自己设定,我就放弃去了解,我不要去了解它。其实看的过程还是挺享受的,我觉得他特别像我小时候玩的游戏,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拿一些玩具或者一些棋类自己去组织,比方说战争,或者是建造一个城堡。小孩子沉浸在那个世界中间的时候,是不跟别人分享的,你是在构建自己的一个世界,你作为一个构建世界的人,好像你是个导演或者说是一个上帝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

  刘小黛:对,我们可以把它更多的看作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电影。如果你看过上海双年展的话——刚刚邓老师也说到——现在的艺术家他们流行的颜色就是红绿色。我之前在双年展看到过一个短视频,就是类似这样交互的像素。

  陈熹他自己说,这部电影它是有剧情的,里面有渗透自己北漂的经历在里面,包括一些规则和秩序,还有人口驱逐等等,但是你要从细节里面更多去挖掘。他其实就是重建了一个世界,把它摧毁了以后又重建,他有自己的一些逻辑和规则在里面。

  Q

  刚刚看完影片,也打开了我的豆瓣。我看到了一些评价觉得挺有共鸣的。一个就是,因为是游戏交互式的一部艺术品,然后有人就提到了《黑镜》,我前几天也恰好翻到一个前几个月上映的《黑镜》电影版,也是游戏交互,就是一个被游戏逼疯了的程序员做了一个游戏。因为每一次运行或者是wrong了之后,函数没有定义之后,他就被逼疯了一样,然后也是一种游戏交互。不过另外我看到一个影评,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就是导演应该是在一年多中完成的3D渲染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烧脑也烧电脑,所以我觉得在一年多导演创作的过程当中,应该也是一种日记的形式,记录他每天的生活,每天的变化。

  邓彬:我就顺着你那个说一句。艺术家他确实是这样的,他应该往内求。其实往内求的过程中,他肯定是会在人群中间找到知音的,不存在艺术家他自己自嗨了以后找不到知音。真正大艺术家几乎是往内求的人比较多。

  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跟他们分享一个事儿,比方说歌唱家,就像汪峰有首歌叫《春天里》是吧?但是这首歌并不是汪峰把它唱火的,反而是两个打工仔唱火的,后来他们有个组合叫旭日阳刚,但这个组合只有这一首歌。他们为什么会火?因为这两个人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他只是唱着自己听的,有感而发。因为他的生活,他的很多感触,在这首歌中间能够得到最大的释放。所以他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压根没想到底下有观众或者说网上会有那么多人去看,他只是考虑我,他没想那么多,他特别特别投入。

  正是因为这样的投入,才会有真情。艺术家作品重要的就是有真情和实感,能够感人的并不是在于作品的技巧,而在于这个真切的情感。所以说自嗨是为了得到,这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真情的作品实际上是很难去动人的。

  Q

  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就是陈熹在生活中是会比较乐观的一个人还是会比较悲观一点?

  邓彬:你心里看得很细,你获得的信息比我多。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可以回答,他是一个高智商的人,我们刚刚说他是个学霸,学霸一般都是智商比较高的。那么智商高的人一般他不太容易会喜形于色,他会很好地控制他的情感。

  他很悲观的时候,他也不会表现出他很悲观;他很嗨的时候,他也不会表现出他很快乐,他会把他的情绪控制得特别好。他还挺正常,他只是比较腼腆。人肯定会有开心和不开心,但是从我的观察来讲我不能明显看出来,他没有那种情绪失控,就往悲观也好,或者往乐观他都没有,很少。

  Q

  小黛老师说,陈熹导演有说这个影片和他北漂的一些经历有关。您之前就说他毕业之后没有去签约,去北漂了,那会不会和他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邓彬:这个肯定是有关系的。而且你在大学毕业,甚至在研究生毕业之前,作为一个年轻人,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其实对于什么叫苦难、什么叫孤独可能理解得不会那么深刻。因为你只要是在一个学校里面,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它相对而言跟社会是有一堵墙的,他会把很多特别不利的因素已经排挤在外面,相对来讲比较单纯。所以说毕业以后,他在北漂那段时间,我想他那个时候应该是蛮艰难的。

  我觉得他有一点,就是会自己把很多东西屏蔽在外面,他给自己构造一个特别安全的地方,他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也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人,哪怕再艰难,但凡死不了,就是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这件事。

  Q

  邓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与电影无关的问题,就是如果不像陈熹学长和您这样对艺术方面有天赋,但又想要进入艺术设计的世界,该如何取得进步?希望您能给我提一些建议。

  邓彬: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很难的时候,尤其是你特别想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一定会有很多困难。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特别想做艺术家,就一直在画画。这中间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阵子我特别想这个画能卖钱,但后来发现理想跟现实确实有差距。

  在那一段时间我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比方说你要成家了,你要买房子,有阵子我是阴差阳错就了解到,我们江南地区在古代有一种工艺叫做家具,我就买了一两件。一开始是买一两件家里用,后来发现越来越喜欢,这个里面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古人,就是这些所谓的古代工匠,其实都没有名字,他们所创造的这些我们今天称之为产品的古代家具,里面蕴含了非常多的智慧和很高的审美想法。我就想着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就暂时停止了自己的创作,在这几年一直去买去钻研。

  自己修了以后,我就开始记录我这个物质文明里,有很多东西是没有文字把这些匠人智慧说清楚的,但我并没有想过这事情会被大众所接受、所认识,其实纯粹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就是自己喜欢,然后一步步走到这里的,一开始并没有任何伟大的计划,没有长远的目标,就一点点走过来。但是有一点很清晰,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点力气都不想花,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完全是不惜代价去做,这是我能确定的一点。但至于说我的目标,其实一开始并没有。

  刘小黛:邓老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工匠大师,就像他说的,只要你足够热爱,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没有做好,一定是你不够爱。就像导演侯孝贤说的,你想去拍你就要去拍,你不去拍你怎么知道怎么开始。有这样像邓老师这样,把小众的文物修金缮可以做到今天如此成就,也有陈熹这样的艺术家,他虽然孤独,他还没有被太多人理解,但他一直在坚持做这样的事情。也像我们现在放这种小众的艺术电影,我相信他也会有更多的人去看,我们可以不去被太多商业爆米花的东西影响。我觉得可以为了钱去做艺术,但是你不能只为了钱去做艺术,两者一定是相悖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本文标题: 《步行指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0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最后的棒棒》影评100字要先相信才能看得见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