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有哪些值得讲给世界的文化和故事

发布时间: 2023-10-16 22:00: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1

宝鸡市的民风民俗1、凤翔彩绘泥塑宝鸡凤翔彩绘泥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兴起于明代,原为孩童的“耍货”,用以护生、辟邪、镇宅、祈子、...

宝鸡有哪些值得讲给世界的文化和故事

宝鸡市的民风民俗

1、凤翔彩绘泥塑

宝鸡凤翔彩绘泥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兴起于明代,原为孩童的“耍货”,用以护生、辟邪、镇宅、祈子、纳福,主要分布在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凤翔彩绘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2、2003年,六营村民间工艺大师胡深和胡新民创作的泥塑马和泥塑羊先后被选为当年生肖邮票的主图。同一个村子,同一种工艺品,连续两次印上被誉为“国家名片”的生肖邮票,这在我国邮政史上绝无仅有。

2、马勺社火脸谱

马勺社火脸谱是由宝鸡社火派生出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新品。马勺是宝鸡农村常见的舀水用具,旧时农村有悬挂描有简单神怪面像的木马勺以镇宅辟邪的习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鸡民间艺术家受这个习俗启发,将社火脸谱绘制到马勺背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勺社火脸谱。马勺社火脸谱以封神演义故事、三国人物居多。近年来,又有人尝试把社火脸谱绘制在木锨、葫芦、斗、梭子上,形成了新的陈设艺术品种。

3、西路秦腔

西路秦腔是陕西四路秦腔之一,因其发源并流播于西府地区及甘肃一带而得名,也称西路秦腔、西路梆子,其音乐属板腔体并辅以曲牌、杂腔构成,延续了明末清初“西秦腔”的唱调和板式,以宝鸡地方的土音方言行腔咬字,西府特色鲜明。

表演讲求火爆却不失细腻,脸谱粗直大方,传承有许多绝活特技,如鞭扫灯花、抡麻鞭、打五雷碗、卷席筒、夹鸡蛋簸米等。清末民初,西府秦腔达到鼎盛阶段。2008年,出身西府秦腔世家的名须生吕明发被授予“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4、西府社火

宝鸡是陕西社火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谓之“西府社火”,以陈仓区、陇县、凤翔、岐山等县的最为有名。宝鸡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地社火、黑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

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现代人物,形成经典故事组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民间艺术常常与秦腔戏剧人物紧密地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

现在,宝鸡各地每年都在春节期间或元宵节前后开展社火游演活动,表达喜庆欢乐、渲染节日的气氛,以庆贺丰收,保佑平安,辟邪惩恶。宝鸡社火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西府曲子

西府曲子是宝鸡独有的曲牌联套演唱形式,最早出现于先秦时的秦都雍城(凤翔),系秦国宫廷音乐,称“雍城秦曲”,后传入民间。秦汉更迭后,雍人不敢再言秦,于是改为“雍城清曲”;大约明以后又被称为西府曲子和凤翔小曲。

有平弦、越弦曲子之分。平弦又称“小宫调”,唱腔平顺委婉,类似民歌;越弦又称“正宫调”,唱腔慷慨激越,接近戏曲。一直以坐唱为主,偶有曲子班尝试将之搬上舞台,曾多次在陕西省举行的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鸡

宝鸡社火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 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 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 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 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 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而正月十五最隆重,声 势最为浩大。80年代中的几年里,陇县正月十五进城表演的社火队就有一百多家,观看社火表演的观众近十万人。宝鸡县赤 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
  法门寺的宗教活动
  法门寺中现存世界上唯一一颗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市我国重要的佛教圣地。
  每年四月法门寺会举办“国际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将举办“佛指舍利瞻拜大法会”、“大唐珍宝精品展”等活动,同时在法门寺旅游景区宝塔路等主要街道举办民间艺术品、民间精绣、艺术剪纸、皮影、草编工艺、佛教文化用品展销;在美阳村南西组和关中风情园举办民俗饮食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凤翔县民间艺术展览馆
  凤翔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凤翔民间艺术主要有泥塑、剪纸、皮影和木版年画。凤翔民间艺术展览馆展出的工艺品有数千余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览馆位于东湖公园内。凤翔彩色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内容有古装戏中的人物脸谱和群众喜爱的虎、猫等动物。大都为空心园塑体,也有浮雕式挂片。特点是造型洗炼,能抓住对象特征,删繁就简,力求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性格,不管是动物或人物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令人感到十分亲切。凤翔木版年画构思丰富,格调豪放,吸收了传统壁画的套印手法和特点,刀法简炼概括,线条刚劲有力,为我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馆内还珍藏了明清古版,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凤翔皮影源远流长,雕工精细,色艳透亮,为陕西皮影之代表,曾多次为外国友人献技表演,颇受欢迎。凤翔剪纸严谨清秀,富于浓厚的生活气。
  太白山旅游登山节
  每年四月会举办“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旅游节由中国探险协会、陕西省旅游局和宝鸡市政府联合主办,登山节期间将举办一系列纪念中国登山队首登太白山周年纪念活动,同时举办户外运动展品博览会、户外运动论坛等活动。

宝鸡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宝鸡古称陈仓、雍州,古华夏九州之一,中华文化重要支脉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远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兴周、凤雏宫奠定中国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兴秦,镇国之宝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于此,法门寺藏佛骨,西府社火、年画、泥塑等彰显中华工艺。是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第二大城市、中国钛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及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传承石鼓文化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传承石鼓文化的记忆

快乐有趣

唐代贞观初年仲春,十面石鼓在渭河宝鸡南岸被一个放羊的老人发现,当时的石鼓就已历经千年风雨。这个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它上面刻着的文字,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当时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均十分推崇石鼓文书法。唐代诗人杜甫、古文大家韩愈、宋代文学家苏轼等,还专门为它做过诗。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在中国的文字史、文学史、考古史、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对于当代宝鸡人来讲,与石鼓有关的一切文化符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建园筑阁 ,永久传承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的十面石鼓是国宝级文物,它们是从宝鸡出土的。之所以贵为“国宝”,是因为这些鼓面上刻的文字据考是周宣王时代的。唐代大诗人韩愈在《石鼓歌》颂扬了周宣王中兴王室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宏大图景。据研究,周宣王刻在10面石鼓上的这些文字的形状是“苍硕之嗣,小篆之祖”,也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依据的母体,也可以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所以,数千年来,这十面石鼓的地位在考古界、文物界和学界备受尊崇,曾被康有为美誉为“中国第一文物”。 石鼓,最早被人发掘是在唐代,出土于宝鸡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宝鸡出土的十个馒头状花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称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这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也被人称为“籀文”。这十面石鼓其形上小下大,直径约三尺,每个重一吨,鼓上皆刻有四言诗,内容多言渔猎之事,故石鼓文又称为猎碣文。本来十个石鼓皆有文字,不过由于历经波折坎坷,每逢战乱便失于保护,流落民间,未得到持续保护,甚至有一鼓曾被人当做磨刀石,上面的文字都被磨损殆尽。原有700多字的“石鼓”,现剩300余字。不过经过历代人的研究,并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石鼓是国内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称“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誉为“汉字的活化石”。石鼓出土后,鼓上陌生文字引起当时金石学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没找到类似文字,这让文字大家认识到,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断裂的一段历史!所以,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对历史研究、汉字演化研究都有着深刻意义。在文学上,石鼓上与《诗经》句式、风格相似的四言诗歌,从出土文物角度佐证了《诗经》传世的真实性。石鼓岀土是一件除了有历史意义、研究价值外的文物外,这更是一件艺术珍品,这上边的文字被后人奉为“书家第一法则”。石鼓上的文字是先在较为平整的鼓面上书写上去,在一笔一划精心刻之,这样更真实保留了书写本意。纵观石鼓,布局均匀有度,结构严谨,用笔舒展大方,笔力遒劲。被后世学篆书者奉为正宗,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强市为战略决策,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宣传弘扬石鼓文化作为切入点之一。从2006年开始,市上在中华石鼓的发现地——宝鸡石鼓山,投资3.5亿多元,建造了“中华石鼓园”,着力打造石鼓文化品牌。整个园区总占地500余亩,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建有石鼓阁、石鼓书法艺术博物馆、研究院,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周秦—金石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气势恢弘,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园。石鼓阁陈列有石鼓仿品10面,分别是《车工》、《千沔》、《田车》、《銮车》、《霝雨》、《乍原》、《吴人》、《而师》、《马荐》、《吾水》。石鼓阁,北临渭水,南依秦岭,高56.9米,阁顶距滨河路相对高度110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由白墙、红柱、灰瓦构建,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居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称中华西北第一阁。石鼓阁是仿秦汉建筑,在阁楼的最顶端有一只金鸡,仿佛象征着宝鸡,是宝鸡市标志性建筑。园内建设的仿秦汉建筑风格的石鼓书法研究院,搭建“陈仓论书”的平台,供海内外书画家挥毫泼墨,展示书法艺术。同时,围绕中华石鼓园配套建设的石鼓文化城,投资12亿元,打造精品古玩街、文化艺术品市场和旅游文化产业园等,使其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闻名的新兴旅游胜地。中华石鼓园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热土,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目前,已接待游人19万多人(次),其中,登临石鼓阁的中外专家学者、有关方面领导和游客6万多人(次)。

石鼓本无声,蜚声四海文光远,雅阁诚有意,流韵千秋墨宝香。

2021年9月下旬,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宝鸡中华石鼓园举办“中国·宝鸡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就是因为宝鸡的石鼓山是名副其实的汉字之根系、书法之源头、书家之朝圣地。

著书立说,传之后世

  正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更显珍贵。我市学者对石鼓文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先后也发表和出版过多篇(部)论文和著作。2021年11月5日,彭曦先生《中华瑰宝石鼓文》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彭曦先生年近八旬,是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是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宝鸡炎帝研究会顾问、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长城学、考古学、科技史、古文字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致力对宝鸡地域历史文化的贯通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对宝鸡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研究、对石鼓阁建设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瑰宝石鼓文——石鼓新韵共赏析》是彭曦先生沉潜学术、厚积薄发、服务宝鸡文化建设和开发的新作、力作。近年来,彭曦先生在担任宝鸡石鼓山公园建设文化顾问的同时,殚精竭虑,潜心钻研,终于撰成《中华瑰宝石鼓文》一书,让学界听到了宝鸡学人研究石鼓的声音。彭曦先生在《中华瑰宝石鼓文》一书里,就石鼓的初置地、发现地、作成的时间、石鼓文的内容、石鼓的价值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彭曦先生认为,石鼓诗作于春秋,鼓作于战国,石鼓的初置地和发现地均在宝鸡的石鼓山,石鼓具有文字、文学、书法、管理文化、自然科学和秦人精神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不愧为“中华第一古物”。彭曦先生在书中特别指出:石鼓并非一般的纪念、祭祀之物,“石鼓诗是以景抒情,以景抒志,是秦人秦国开拓奋进中那种走向强国的呐喊浩歌,是秦人秦国统一天下的一组交响序曲。”信哉斯言!《中华瑰宝石鼓文》的出版,其积极意义,不仅为近年来石鼓文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对石鼓文的进一步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宝鸡中华石鼓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对提高我市知名度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2021年《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曹宇,1947年1月生于陕西岐山,早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宝鸡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群众文化副研究员,炎帝研究会理事,《石鼓》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西秦美术学院、西京大学教授,岐阳印社社长等。书画作品在全国美展、书展多次展出,出版著作多部。近年来,倡建宝鸡炎帝陵,开发大散关,筹建西普陀,研究石鼓文化。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曹宇先生(号石鼓堂)在各级领导和朋友的支持下,多年来潜心研究石鼓,创办《石鼓》杂志,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对石鼓出土地长期实际考查,根据石鼓文译义,创作出了十首《译石鼓文诗》及十幅《石鼓文图》。《曹宇石鼓文图》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画于八尺宣纸,十幅《石鼓文图》经过作者数十年反复推敲、修改,在其六十花甲之年终于问世。十幅《石鼓文图》各件既是单幅作品,又有相互联系,洋洋巨著,连接在一起近乎四丈,文图再现了先秦政治、军事、民众生活、飞禽走兽和自然风光。对人们了解、研究先秦历史将会产生辅助作用。中国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并题辞“岐阳石鼓、碑刻之祖”;中国书协顾问、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题辞“猎碣重光”;日本东丘印社社长川合东皋先生题辞“珠联璧合”;书法大家谭建丞题辞“金石寿书画缘”。有关专家对《曹宇石鼓文图》也给了他高度的评价。这也是曹宇先生近十年来一件力作,陕西省委省政府两厅授予曹宇先生“构建和谐陕西2007书画界新闻人物”。

    《曹宇石鼓文图》脱稿后,《华商报》、《陕西日报》、《西部建设报》、《宝鸡日报》等报刊作了长篇报道。各地发来贺诗短信,祝贺《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户县政协王仲第吟诗: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称瑰宝何须询,深奥难解其中意,以画释意唯曹君。书法家刘侃道:先秦猎碣出陈仓,识文唐人有韩张,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诗作图石鼓堂。

      曹宇还创办了社刊《石鼓》杂志,在全国影响很大。得到了国家领导、书画大家楚图南、马文瑞以及沙孟海、吴作人、启功、文怀沙、欧阳中石、康殷、沈鹏、霍松林、黄养辉、冯亦吾、刘江、茹桂、石开、王冬龄、黄惇、王崇人、李延声、吴善璋等先生题辞与支持。出刊五期后因经费问题停刊。2009年,宝鸡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恢复《石鼓》杂志,宝鸡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批复、同意复刊。现在《石鼓》杂志在宝鸡市新一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印刷与全国人民见面。它将会成为书、画、诗、印爱好者的案头资料,宝鸡市的大名片,飞扬于祖国各地。

  目前,在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潮中,我市学者李仲操、蒋五保、张亚炜等,热心石鼓文的研究,为揭示石鼓文化的内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目前在石鼓文研究中对一些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石鼓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岐山召开

根在宝鸡,向外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承,呈现出市场化、多元化的路子,

  吉朝声创办石鼓印社。 石鼓印社社长吉朝声先生是于右任大师三原的同乡,虽不处同一时代,但有着文化的传承,他热爱书法篆刻艺术,刀功遒劲,刀法自如,执着追求,创新思维,集同行为友,身先优学,必成未来之大器。 公务员吉朝声退休后没有养花种草,而是精心筹备创办“石鼓印社”。然而,他的这个举动却引起了与湖南衡阳同名印社的争夺战。 2021年 10月,,石鼓印社先后投入了 16.5万元,完成了 45个类别的商标注册和网络品牌保护,让石鼓发现之地的宝鸡,合理合法地留住了“石鼓”二字。听说吉朝声创建了石鼓印社,并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了石鼓印社的知识产权,宝鸡书法篆刻界为之一振,也得到国内书画界关注。 2021年重阳节,石鼓印社将价值十万元的 100幅篆刻精品“百寿印”捐赠给宝鸡慈善总会,转赠予宝鸡的长寿老人。同时,石鼓印社联合宝鸡印社、岐阳印社,在 2021年元旦成功举办了《宝鸡首届篆刻艺术联展》,为宝鸡 58位篆刻艺术家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 

  成立石鼓研究会,开展研讨交流。2021年12月13日上午,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万利酒店石鼓堂隆重召开,标志着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会上,市民政局党组成员、调研员叶涛宣读了市民政局《关于同意筹备成立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的批复》,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霍海利宣读了《关于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领导班子的批复》。会议表决通过了《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任周方,宝鸡市文物旅游局; 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岐山召开 。

命名石鼓镇,用地名传承石鼓文化

从史志记载看,石鼓山上确实有一座石鼓寺,由于历史劫难,早已不复存在。前后相隔,村民自发和政府主导各自修起一座“石鼓寺”,其历史背景与建设初衷也是迥然有异。1985年,李仲操先生等在石鼓山北麓立碑标注。文革结束,乡村民间信仰恢复萌芽,集全村之力,于2002年恢复庙宇,不知历史上石鼓寺属于佛教还是道教,但村民却依据自身的理解和信仰习惯,将之定为社庙道观,逢会敬神。2021年,中华石鼓园的开发建设已臻成熟,修建这座新石鼓寺

石鼓阁南侧新建一“石鼓寺”,气势恢弘,建筑全部采用大理石材堆砌,佛像亦为石质。这等规模和讲究在宝鸡地区很是罕有。寺内共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美轮美奂。从门口的石碑得知,石鼓寺建于唐代,清嘉庆年间曾经重修,现在的寺院则是2021年由政府及企业家捐资重建。扩建重修石鼓寺院重修石鼓寺记石鼓山留有石鼓寺遗址。1965年,石鼓寺遗址出土一块清嘉庆13年石碑,载《重修石鼓寺记》。近年,在石鼓山西南一隅、连霍高速公路北侧重修石鼓寺一座,面向渭水,背靠秦岭。。

《重修石鼓寺记》: 石鼓之迩(er),邑乘载之详矣。其由来迁徙,尔时见于他说,唐韩昌黎有石鼓歌,及今世所刻石鼓文。予少时读之,尝以未获亲见其物为恨,而此山即其旧置之所也。山去邑东南十余里,蜿蜒南来如蛇龙,然自鸡峰而下逼临渭水。其山之阳有寺颓废有年,荒烟蔓草,荆榛满目,遥望之,不啻(chi)寒郊一荒冢耳。父老尝曰:此古之大刹也,昔之石鼓实出于此。丁卯冬,居人谋重修焉。披荆棘,除荒秽,伐木斩板,磨礲砖石,为构佛殿三楹,越岁而工程告竣,遂求记于予。予曰:石鼓,名迹也,构佛殿毋乃有误乎?佥(qian)曰:自昔已然。今之父老犹有能言之者,且寺有常住,地若干亩,僧会司岁催其租。予曰:然则胡为而犹以石鼓名也?佥曰:仍其旧也。予闻之而疑,疑而终且信,曰:自古贤人君子卓立于世,其生卒里居以及转徙流寓,后之人未尝不爱之惜之,乐识不忘,虽历世而犹不忍没也,而况周宣王之蒐(sou)狩,太史籀(zhou)之记载作石鼓以志中兴之盛者,其地乃在是哉。虽为佛寺,仍以其名名之,宜也。至古人寄迹之所,往往有极为名胜,入其中而为释道家之神祠者,唐宋元明以来多有之矣。寺虽无于石鼓之意,而犹幸不没石鼓之名,则凡瞻谒佛像而洁诚拜礼者,顾兹寺之名,当思石鼓之所以作,而翻然悟,蹶然兴也。谨为之记。

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月榖旦

邑丁卯科副榜高奋翥熏沐撰文并书丹

    本堡会首    赵绶、马登科、程泰、秦川、吴盛、

曹天亨、祖涌、畅程万、林茂、马绪全、范中义

1965年6月12日,李仲操先生(时任宝鸡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和当时宝鸡市文化局干事张凤彩从石鼓山下的石鼓寺遗址下挖出该碑并拓文,惜现已不存。2004年12月,南粹生先生自费在村民所建“石鼓山”庙院中重刻立碑(目前仍在,见下图)。本次碑文根据新石鼓寺山门东侧石碑背阴碑文所整理,

举办书法大寒

注册石鼓企业。宝鸡市石鼓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东岭石鼓文化廊桥工程总投资1.45亿元,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由宝鸡市河道路管理委员会和东岭集团共同建设,其中东岭集团出资8000万元援建。廊桥东岭石鼓文化廊桥作为中华石鼓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石鼓山下,横跨渭河,全长 684.4米,桥宽6.5米。廊桥构造独特、新颖,廊桥桥面以上布置双坡长廊,间或布置六角亭,主要桥墩上布置双层重檐塔楼。廊、亭、塔楼为仿古建筑,与石鼓山公园的建筑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桥体上装饰有金石走廊、历史年表、诗词歌赋、人物浮雕、历史文化地雕,廊桥顶部选用了中国历代名画点缀,同时把宝鸡青铜器、石鼓融入其中,整体展示了中国辉宏的历史长卷,更凸显了宝鸡八千年的地域文化。“长廊记史上河图展前朝画,渭水扬波鸣凤曲吟盛世歌。

“石鼓文”亮相宝鸡街头。2021年12月,在宝鸡市区经二路道路南边的人行道上新出现了10面石鼓雕塑。石鼓高约2米,直径约1.5米。每个底座上,除了正面有名称外,两边分别是中英文介绍。据介绍,由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和住建部门牵头,经二路综合整治改造提升指挥部协调,从今年8月开始在经二路上安装珍品仿制青铜器、石鼓仿制品及青铜器水景。这次展示的石鼓,其原型在初唐时期发现于宝鸡石鼓山,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有描写千河美景的“千沔鼓”,记述秦公与随从等太远游猎盛况的“田车鼓”,另外还有“銮车鼓”“酃雨鼓”“作原鼓”“吴人鼓” “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等。石鼓上的文字不仅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难得一见的大篆体书法作品,而且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诗歌。

为了弘扬传承优秀周礼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岐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用证据论证,以理服人,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岐山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研讨岐阳石鼓意义重大。大家对石鼓出土于岐山之阳,命名为“岐阳石鼓“,属周文化范畴,达成共识。

会后,部分专家学者还参观了岐山县正在建设中的“岐阳石鼓博物院“,这个作为岐山县今年招商引资的文化项目,建设进度之快,场馆面积之大将是对宣传、研究周秦文化提供很大的平台。该项目是由著名书画家、石鼓文化传承人曹宇先生退休之后为家乡所作的贡献。与会人员认为曹宇先生老当益壮,古稀之年还投资公益文化事业,造福乡梓,精神可贵,值得赞扬。

.
本文标题: 宝鸡有哪些值得讲给世界的文化和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380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婚后老婆承认她是腐女,每天下班沉迷耽本小说,我该怎么办有什么好的经典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