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类似《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古代基层百姓生活细节的历史纪实书

发布时间: 2023-04-12 12:01: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4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众多的历史类的书籍中,马伯庸马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马亲王没有走宏观历史的套路,他一反...

有没有类似《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古代基层百姓生活细节的历史纪实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

在众多的历史类的书籍中,马伯庸马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马亲王没有走宏观历史的套路,他一反常态地去看那些根本不会出现在教科书式历史故事,微小得除了记录的书籍除了研究历史的学者,就无人关注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真的是要用显微镜才能找到,有多少人会关心如尘埃一般的历史小人物呢?翻开《显微镜下的大明》,第一个历史尘埃故事《学霸必须死——微州丝娟案始末》,越看越觉得眼熟,这个故事仿佛在哪里看过。仔细想了几分钟,对了,那本府天写的《明朝谋生手册》里就把这个故事写了进去。

有了这样的故事基础,再来看马亲王整理出来的历史事件,就觉得更加生动有趣了。当然生动有趣,因为马亲王过去的作品都那么引人入胜,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真实的历史纪实,但他的写作手法却不是教科书那样的枯燥,蛮适合初中以上的孩子们阅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只有六个故事,但这六个故事却丝丝如扣地把那些尘封的历史一一还原。历史、细节、查证、注释,每段历史中的人物应用了小说表现手法,这样的历史纪实看起来,仿佛在看小说一样,没有丝毫的生涩感。

“帅嘉谟心想,这件事关乎一县之民生,可不能这么糊涂下去,必须挖个水落石出!就像所有的学霸一样,帅嘉谟看到眼前出现了难题,不惊反喜,兴高采烈地继续深入挖掘。最终,他在《徽州府志》里找到一条看似无关的古早线索。”——《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亲王非常重视注释,大到历史事件,小到计量单位,他一一给出非常详细的讲解,不像其他历史类的纪实书那样,只顾说着自己的理解,而不考虑下读者对一些历史数据的不清楚。

石:古人把石块凿孔成凹行,用于称量粮食,“石”因此成为容量单位,音(dàn)。《说苑·辨物》载:“十斗为一石”。古代的容量单位有:勺、合(gě)、升、斗、石,为10进制。出自《淮南子·缪称训》的“以升量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难以推测深奥道理。出自明人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的“朝升暮合”则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日常生活中,石与合因其过大或过小而较少被使用,人们常用的是升和斗,故有升斗小民、日进斗金、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说法。——《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关于《学霸必须死——微州丝娟案始末》中的注释之一。

虽然我们过去在上学的时候从课本上已经学习过一些古代知识,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还记得那么一清二楚,大方向上不会弄错,可是小的细节却都已经模糊了。

马亲王这样的贴心,让读者的受众面更大了,因此,这本书一出来,就受到读者们的热情追捧。这本书我倒是先微信读书上看完了,等孩子中考完,买本纸书来推荐他阅读。

在小蜗里,他的另外三本新书已经上架了,《三国配角演义》、《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已经被我扒拉到了碗里,准备开启阅读。听说,他还有另外两本随笔已经在路上了,真是太好了,看了他的小说、历史故事,就差他的随笔了。

我就安心坐下来,晒晒太阳,喝喝咖啡,翻开马亲王的书,去看看他创造的世界里,隐藏着多少惊喜。

明朝‖《显微镜下的大明》大神笔记篇~

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因为故事是一个一个的,所以截取了大神们的某一篇,本来想多放一点,奈何篇幅太长,也怕没看过的人完全看不懂。群里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地方,很多人的思想聚集的确会让人成长很多,哈哈。(kindle官方共读群)

一、谁动了我的祖庙(ike大神笔记)

这是一个充满了无数次反转的悬疑剧情,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一个看似黑白分明的案件,被一忠一奸两个当事人演绎的精彩纷呈。

可笑的是在这一场官司中,事实和证据居然成为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官员们的嘴就像秋裤的松紧带儿一样,随意的拉伸收缩。

司法问题,政治解决。最终这场官司的胜负其实在开审前就定好了。官司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罗氏家族的罗显和族人们的不懈奋斗与坚持。当然,最关键的在于罗氏家族的这个诉求恰好站在了政治正确的高度,顺应了“天意”,因此能够赢得一塌糊涂。

法椿作为一位法律业务极其精湛、心理素质特别过硬、运作能力超级强悍的体制内佛家事务工作者,还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如果纯粹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他不是败给了罗显,他只是败给了皇帝。他对于官场运行规则的准确把握,对于大明法律法规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这一点来说,要向法椿同志学习,要向法椿同志致敬。

官司完结,尘埃落定,留下孤坟佛殿,晨钟暮鼓,百代千秋……

二、婺源龙脉保卫战 (小帆船大神笔记)

保卫龙脉在我们看来有些无稽,科举考试失利跟石灰开采有啥关系呢?不过作者说了:“读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轻易把古人当白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历史,和当时人的视角不同,获得的信息亦不同。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举动,自有其逻辑和动机。”

于是乎,婺源知县谭昌言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官赎,士绅们能保住龙脉,灰户们可以得到银钱,官府解决了问题,而石灰的来源由周边非龙脉地区提供,可谓是皆大欢喜。

读到这里,感觉这个解决方案貌似非常周全,那还会有什么问题呢?接下去读到了灰税,那么这跟上个丝绢税的故事一样,也是税收带来的问题,利益决定人性?回到题目上看到“笔与灰的抉择”,我想或许是因为石灰禁不了,士绅与灰户之间的斗争持续存在,士绅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最终取得胜利,但到最后发现科举其实与龙脉无关。

历史的真实发展是超过想象的。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石灰开采问题,却没有想到这引来的是长达60年的斗争。灰户与士绅关于石灰开采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光绪年间,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这真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我的判断部分正确,这确实是士绅与灰户之间的斗争,也可以说是士绅付出巨大代价后有过阶段性的胜利;灰税不是关键,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利益确实决定人性,之所以灰户的问题解决不了,还是因为石灰开采带来的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始终会有纷争,这是人性的一部分。靠堵是堵不住的,只有想办法疏导,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其次,能人无处不在。比如说新知县金德义上任之前,一位神人加入的那一段堪称震撼灵魂的话,高屋建瓴、深悉人性。只有让金知县发自内心的认为保龙禁灰这件事跟他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才有动力去推行。

最后想说的是历史编撰权的重要性,所有留下的资料都是从士绅的角度来看,认为灰户是刁民;而灰户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迫不得已的苦衷一定要冒着这么大的危险去开采石灰,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关心。“历史是一个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或许我们并不得而知……

三、彭县小吏舞弊案(Amber姐大神笔记 )

这是一个简单到我还没来得及进行推测、就已经结束的案件。几名小吏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舞弊,结果被人发现,最后都判了刑,判得也还算公正,没有激起什么波澜,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案件普通,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到明朝的县衙的构成,一般可以分为官、吏、役这三种,各自又有不同等级。吏制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问题,官可以换,而吏往往换不了,造成的弊端是把持一方的政务,反而官要看吏的脸色行事。如此政令又如何能执行下去?

此外,一个已经在底层的小吏,都可以用手上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力寻租,可见整个朝廷的官网系统已经腐败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高高在上的天子和朝臣,而是来自于无日不见的吏。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遇到不公的事情,有机会辩解吗?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寒窗苦读和科举考试无数人趋之若鹜了,这恐怕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吧……

四、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Amber姐)

最后一个案件本来相当简单,锦衣卫诬告无辜的人,却正好遇上清官主持正义,并有皇帝派出御史彻查了案情,还无辜者以清白。本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却由于卷入了锦衣卫宦官之争,大理寺全军覆没,而无辜的人枉死。

看完这个故事,我只想到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穿越回明朝,成为当时四个无辜者之一,受了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拥有这么多现代知识,我们有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困局?

想来想去真的没有。不是说个人不努力,也不是不够聪明机智,实在是当时的局势如此,由不得个人有更多的选择。如果要在当时的环境中有一定的命运自主权,可能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参与俗世的斗争,掌握一定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部分的命运,当然也很有限;另一条路便是出世,不参与俗世的事物,但这同样是很有限的,即使是高僧逸道,也难以真正跳出红尘。

说到这里,是不是应该致谢一下,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人民,让我们处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而不用遭受乱世的颠沛流离之苦……

细微处见大明王朝——《显微镜下的大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普普通通的他们,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然而,在文字记载的史书里,只是少数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多数人的一生往往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述。”“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被史书忽略,即使是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沸鼎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会细致入微地描写。”马王爷想,历史故事应该还有另一种可能,关于普通百姓的日常。鉴于这样的写作初衷和各种历史文献、专家学者的支持,《显微镜下的大明》得以成书。

有人说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它没有大汉朝强盛,也没有唐帝国包容,更没有宋王朝繁荣,且历代皇帝大多数也不怎么争气。但它却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一个东方与西方交汇、封建暮光与近代曙光交汇的节点。相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纪实性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更加接地气,透过一群普通人的家长里短、徭役赋税和生存形态,呈现了几百年前大明王朝的基层政治体制,通过官员、乡绅、杂役、劳动者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和细枝末节的交叉,感受人性的智慧与善良、顽强与狡黠、丑陋与自私。

书里汇集了徽州丝绢案、杨干院律政风云、婺源龙脉保卫战、大明第一档案库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彭县小吏舞弊案等几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地方案例,从这些案例里,得以窥见中央集权巅峰时期明王朝的基层政治生态。比如,在一个衙门里,所谓的“官”只是极少部分,他们在金字塔尖负责决策,几十个“吏”一般都是久居当地的地头蛇,在金字塔中间负责调度规划,甚至可以威胁并左右“官”的决策。几百上千个“役”在金字塔底哼哧哼哧的干活,他们连合同工都不是,所干的活儿也只是轮流分派的额外工作,更别谈劳务费了。再比如,为什么安徽一带的百姓好打官司?老百姓打官司该怎么打?明朝的司法体制是如何运行的?面对皇权不下县的现状,乡绅、杂役是怎么支配民众的,老百姓面对层层盘剥是如何反抗的。不同性格和背景的地方官,又是如何运用微妙的官场平衡术解决基层难题,统治者如何以心思缜密的制度设计,把民众捆得死死的。通过制度漏洞、弥补漏洞、再设计制度如此循环往复,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争夺,最终导致制度僵化、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的连锁反应。

身处当代,我们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司法体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完善,管理层级从中央到地方,并一直延伸到乡镇、村社一级。从人数来说,全国公务员700万,算上参公、党群、工会妇联等1300万,事业编制3100万,总计约4500万。平均下来每100个中国人里就有3个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如果算上政府雇员、临时工、工勤人员,接近8000万,如果再算上国企员工,预计1亿多人。大概10个里就有一个给公家干活的。大明王朝的官都是经过科举制度,在成百上千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按程序到地方任职,比起如今的公考,当年的他们可以说是正宗的学霸。尽管今时今日形势不同,可是相同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依然值得后来者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正所谓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正是如此。

《显微镜下的大明》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bZgDxQ-gKymq7lejdoLqQ

提取码: gdjr

书名: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者:马伯庸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

页数:344

内容简介:

马伯庸全新历史纪实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历史书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

生动的基层治政手册,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作者简介: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

本文标题: 有没有类似《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古代基层百姓生活细节的历史纪实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013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庶子庶女一定要宅斗求一本小说名字 男主姓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