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一心想要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太后,最后只能看着她的国家因腐败灭亡的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2-23 08: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3

隆裕皇太后的资料,越详细越好!!!!!越详细越好!!!!!!!!!!!!!!!!!!!!!!!!!!!!!!!!!!!!!!!!...

有没有一个一心想要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太后,最后只能看着她的国家因腐败灭亡的小说

隆裕皇太后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越详细越好!!!!!!!!!!!!!!!!!!!!!!!!!!!!!!!!!!!!!!!!!!!!!!!!!!!!!!!!!!!!!!!!!!!!(要有图片)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1868年,卒于1913年,父亲为副都统桂祥。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17岁,比叶赫那拉氏小3岁,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虽然那些姑娘都很美丽,最后光绪还是选中了容貌并不出众的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后,其实这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十五年正月,清王朝举行了隆重的光绪大婚。

  但在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女儿,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因此,叶赫那拉氏自大清门抬进皇宫以后,虽备受慈禧宠爱,却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青睐。婆媳之情同夫妻之爱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尽管光绪皇后的桂冠令人羡慕,却无半点乐趣可言。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光绪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

  慈禧太后对亲了政的光绪是一百个不放心,夹在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皇后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太后一边对付皇帝,要么尽量讨光绪的喜欢,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

  利益的权衡以及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最终使皇后匍匐在慈禧的淫威下。

  她是皇后,就得在珍妃面前摆皇后的谱,以至狐假虎威、撺掇慈禧惩治珍妃。

  一次,叶赫那拉氏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戊戌政变爆发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让皇后又惊又怕。太后不仅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还要废掉他的帝位。虽然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从一开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废黜,自己身为废帝之后,就连眼前这点虚荣都将失去……

  叶赫那拉氏心乱如麻。突然,慈禧颁发了一道懿旨,说光绪生病,不能日理万机,太后不得已,将再次“临朝训政”。这是否意味慈禧要让光绪驾崩?叶赫那拉氏不敢再想下去……虽说他们之间没有夫妻情分,但毕竟是姑舅亲,光绪的生母也是她的姑姑,就是砸断骨头也还连着筋呢。光绪被囚之后,后妃之中,慈禧只允许她信任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偶尔去看望。

  名曰看望,实为监视。

  珍妃已经被囚禁在宫内的北三所,不会再成为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之间的障碍了,但慈禧的淫威却横在他们之间,叶赫那拉氏是绝对不敢违背太后的命令的,但她的心底还有一点点未被泯灭的天良,对光绪的处境动了恻隐之心……只见瀛台三面环水,通向陆地的一路有士兵把守,虽是隆冬时节,湖面的冰却不成块。

  因为光绪曾想带着小太监在冰面上走走,慈禧听后,马上命人将冰面敲碎了。

  卧室之内,窗户上的纸早以破烂,四处漏风,被褥甚至都露出了棉絮,早应该更换了,叶赫那拉氏看后不免心酸,虽然光绪不是亡国之君,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同亡国之君也没什么不同了。

  叶赫那拉氏虽然同情光绪,但也只能藏在心里……她和光绪能说什么,光绪肯同她说什么?她是慈禧的内侄女,光绪是慈禧亲外甥,慈禧认为光绪背叛了自己,竟然如此残酷地惩罚光绪,如果她也做了让慈禧不痛快的事情,命运又会比光绪好多少?叶赫那拉氏不免兔死狐悲,同病相怜起来。

  光绪可怜,她也同样可怜——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自由,任何事情都要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说得好听,她是大清国的皇后,说得不好听,她也不过是慈禧身边一个奴才罢了。

  任何时候,只要老祖宗不高兴,她同样可以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不由得悲从中来……入冬后,寒风刺骨,瀛台冷得就像冰窖一样。内务府出身的户部尚书立山实在看不下去,就瞒着慈禧帮光绪把窗户糊好了。不想此事到底还是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她把立山找去打了一顿耳光,还把光绪叫到跟前说:“祖宗起漠北,冒苦寒立国,汝乃听朝而畏风耶?”言下之意,这点风寒都受不了,怎么对得起艰难起家的列祖列宗?此事之后,更无人敢对光绪表示同情了。而立山则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闹义和团时,立山被作为汉奸给处死了,皇后当然知道老佛爷是在借刀杀人……光绪对慈禧以及皇后已经恨之入骨,他怎会不知道叶赫那拉氏来看他的意图?每次叶赫那拉氏来看他,他大多时候都闭上眼睛不发一言,直到叶赫那拉氏离开……

  一日,皇后不知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光绪便怒气冲冲地将她头上的发簪拔下来扔到地上掷碎。

  那个发簪是太后赏给她的乾隆时期的遗物……她知道光绪的一腔愤怒实际是冲着慈禧发的,光绪始终把她当成太后的替身,实际上她比光绪还可悲,只不过她的囚所是无形的……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病重。

  当慈禧听说,光绪得知太后病重后面带喜色时,不由得勃然溥大怒,决定一定要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绪亦病重。

  叶赫那拉氏胆战心寒:光绪没有儿子,下一位继承人如果是同治的后嗣,就意味着新皇帝不再与光绪有关联。那么,以后自己这个老皇后该怎么办?太后最终择定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同治的继承人。虽说载沣是光绪的弟弟,但他的福晋是荣禄的女儿,慈禧要酬谢帮她发动戊戌政变的人,便把皇位继承人赏给了荣禄的外孙。溥仪虽是光绪的侄子,却不是他的继承人,还是庆王再三恳求,慈禧才同意兼祧光绪,叶赫那拉氏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给皇上看病的太医换了一轮又一轮,诊断并不一致,各持一说,宫里只好又请到一位德国医生来看诊,洋医生走后,宫里纷纷传言,西洋大夫说光绪并不是平常的病,而是砷中毒,此话当然只能瞒着慈禧。眼看着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绪居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面,年仅38岁。光绪死后,慈禧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君,指定摄政王为载沣,并把光绪皇后推上皇太后的宝座,即后世所称的隆裕皇太后。此外,慈禧以幼帝的名义发布了谕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三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隆裕太后像当年的慈禧一样,在宣统皇帝溥仪身后垂帘听政了。

  不管隆裕是否意识到,她把慈禧当成了她在皇宫里惟一的老师。慈禧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把太监当作密探监视宫里任何一个人的手段,都深深印在隆裕的脑海中。但她的权术、手腕都比慈禧差远了,就算学到一点,也只能算是邯郸学步。晚清的皇族,就像民间所说的:“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大清国的气数真是尽了。

  隆裕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她当上太后以后,非常信任一个名为“小德张”的太监。

  小德张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就非常得宠。他聪明乖巧,从南府戏班总提调一直当到御膳房掌案,由于伺候慈禧周到,很讨老佛爷喜欢。一次,小德张卧病在床,慈禧竟然亲自去看望他,并派最好的御医为他治病,以示恩典。在李莲英告老还乡后,小德张便迅速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慈禧死后,机灵、有心计的小德张又成了隆裕太后的大总管。隆裕虽有慈禧的地位,却没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制不了后宫。宣统是同治的继承人,兼祧光绪,同治时期的三位妃子:瑜妃、妃、妃也是宣统的母亲,太后应该在同治三位妃嫔中产生。而且慈禧也是以贵妃的身份成为太后的。隆裕不过是仗着是慈禧的内侄女才得到太后之尊的。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赌气说不回宫了,要在东陵为慈禧守陵。

  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情况,隆裕乱了方寸。虽然自己现在已是太后,但是她在皇宫多年,只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察言观色,无条件服从慈禧的意志。以前后宫之事都有慈禧太后为自己做主,她早就习惯了请示和服从,现在慈禧死了,隆裕根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顿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对付三位皇嫂。还是小德张反应快,他赶忙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瑜妃等人并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过是不愿意从此开始受隆裕的管制,半是赌气,半是让隆裕难堪罢了,结果小德张却让她们哑巴吃黄连。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边太监的怂恿下,决定赶在隆裕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可小德张却事前听到了风声,以最快的速度将隆裕护送回宫,抢先一步拿到皇太后的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太后册封的正式仪式。 隆裕被册封为太后之后,小德张向隆裕进言,认为三位同治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后即位这件事上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全都是身边那些高级太监惹的祸。他们无非是希望主子们中有一个当上太后,自己也好鸡犬升天,因此必须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监赶出宫,否则难得安宁。小德张拟了一张单子,上面列有以三品总管杜兰德为首的36名高级太监的姓名,小德张说这些人在宫中号称“三十六友”,平日拉帮结派,朋比为奸,经常向各自的主子进谗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顿后宫。

  隆裕并不是会弄权之人,真要将这些太监遣返,未免有些不忍。而且如果加上由他们管理的小太监,后宫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职位,数量太多了。但她禁不住小德张反复的劝说,最后手谕内务府,将36名太监和与之关系亲近的太监,共932名宦官遣散出后宫。头脑简单的隆裕万万没有想到,小德张通过这个手段,固然让同治三妃身边少了出谋划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这次事件,将自己在后宫中的异己通通都清除干净,而且还在后妃身边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小德张从此权焰冲天,后宫上下简直无人能敌。隆裕在抢先当上太后之后,对小德张不仅信任,而且更加依赖和纵容。

  而小德张也仗着隆裕对自己的恩宠,拼命为自己谋私利。隆裕刚成为太后,还需要为光绪和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轿子换成青色的,这本不需要多少钱,但是由于是小德张经手,最后结算下来,制轿费竟然高达70万两,大量白银被小德张中饱私囊。此事过后,小德张又故伎重演,要求重新装修宫中数座破败的佛殿。这些佛殿,慈禧在时就已经废弃不用了,小德张乘机向隆裕进言,希望重新装修,报销的花费超过200万两,当时有熟悉装修的内务大臣弹劾小德张报销不实,暗中为自己牟取私利,还拿着贪污的钱在外开了不少当铺和绸缎庄。隆裕却沉默不言,对奏折置之不理,实在被大臣们的奏折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比小德张严重的人多得是,一个穷太监弄几个钱算不了什么,只要不干涉朝政就可以了。有了隆裕的这句话,小德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虚,就趁机劝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宫”。 所谓“水晶宫”,就是将外墙做成玻璃幕墙,使墙体透明的宫殿,而且宫殿打破过去传统建筑依水而建的模式,准备让“水晶宫”四面环水,这样景色更宜人。这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建筑,隆裕本来长年深居内宫,不谙国事,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太后,也有了享受之心。自己现在也是太后,新建一座宫殿也不算什么。于是她不顾国库空虚,下诏预备拨出巨款兴修“水晶宫”。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摄政王载沣最终以革命军风起云涌,军费严重缺乏为由,总算阻止了这场闹剧。而且隆裕也明显感到不管是摄政王,还是文武大臣,都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表现出隐隐约约的不满和担心。此事之后,隆裕再也没有提出过修园的事情。

  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让缺乏文韬武略的隆裕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光绪死后,隆裕立志要为丈夫报仇。民间传说的原因很多,一种说法是隆裕曾发现了一张光绪所书的“必杀袁世凯”,另一说法是光绪在死前,曾在隆裕手中写下“杀袁”二字。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隆裕在光绪生前与他的关系并不好,但是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隆裕悄悄将此事交予载沣处理。载沣同样也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他思前想后,不敢杀袁世凯。当时袁世凯正好患上足疾,载沣就强迫他退休回家了事。隆裕虽有为夫报仇之心,却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心慈手软,为自己留下无穷后患。最后,逼宣统退位的正是袁世凯。

  隆裕太后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她手握着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每遇难题,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张、载沣身上。前者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后者胆小怯懦,不堪担此重任。大清帝国到了此时,竟找不到治国安邦之人了。而此时中国的时局早已是四面楚歌了:南边的民主党人声势也越来越大;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此时虽然返乡,随时准备东山再起。在隆裕治理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隆裕当上太后以后,处处效仿慈禧,但继续“预备立宪”已经安抚不了天下。 于是,她和载沣一起炮制出了一个的“皇族内阁”的怪胎:不仅最终解释权属清王朝,而且最后确定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说7名),满族有9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立宪”,让全社会为之哗然,“皇族内阁”成了隆裕制造的一个政治笑话。

  隆裕虽然希望能够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但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已经完全没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将问题抛给了载沣。载沣最后顶不住压力,万般无奈地对奕、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那桐回答他说:“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隆裕听到这一番辩解,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接下来,袁世凯还要在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再捞最后一把,他宣称军饷不足,不能对革命军开战。上奏隆裕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隆裕百般无奈,要求王公大臣购买短期国债,“毁家纾难”以筹得军饷,但多方筹措,得款有限。袁世凯还不甘心,以军饷不足,恐军心不稳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边催促抗敌,一边又吝啬军饷,“是置我于死地”。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予袁世凯。隆裕原本以为,自此袁世凯能够安心替大清帝国效力了,根本没有想到袁世凯此时不过是在座收渔人之利。在玩弄权术方面,袁世凯绝不比慈禧逊色。对革命军他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党的势力向隆裕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同早已串通好的内阁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来:“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接下来又对隆裕引经据典,以大义晓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统退位,恐怕性命都将不保:“……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在出宫时正好遇到了革命党的袭击,袁世凯趁机在家养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亲信继续“逼宫”。局势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不料此时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三百万两白银的重金收买,他此时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小德张一边故意向隆裕夸大革命军的势力,一边又细数袁世凯开出的退位优待条件,暗示太后应该退位。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连亲信都劝自己接受退位……退位后的隆裕太后(光绪孝定皇后)与太监照片王朝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她想到王莽逼汉朝太后交出传国玉玺;想到隋文帝逼自己的女儿,北周的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她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今也轮到了自己……正当隆裕五内俱焦之时,宗社党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所谓“宗社党”,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保皇党,他们在多次与袁世凯的爪牙激烈争辩后自发组织而成,良弼是宗社党中最强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凯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后,曾公开宣称要与袁世凯同归于尽。良弼遇刺是被革命党的炸弹炸断一条腿,在送进医院后又被袁世凯派去的爪牙用药酒给毒死了……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莫展,除了哭泣,没有任何办法。她当然听说良弼的死和袁世凯有关,此时她已经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对袁世凯手下干将梁士诒、赵秉钧哭着说:“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现在,她除了拉拢袁世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为了让袁世凯不背叛清朝廷,她立刻宣布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马上就要当民国总统,清朝的任何封赏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包袱,他坚决不接受,一连四次上奏请辞。但是,隆裕对袁世凯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无论袁世凯如何请辞,她坚决不允。

  袁世凯早已不把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了,他的目标是当民国总统……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侯爵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吸引力。 大势已去的隆裕再如何拉拢,也不能留住袁世凯的心了。在清朝王公的建议下,隆裕向袁世凯提出保留君主政体,也就是允许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干预政治。结果这个折中的办法都没有得到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同意。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选择。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还授权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希望革命党能网开一面,优待清朝的遗老遗少。谈判的最后结果包括两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举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二份文件列举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此后清皇族的优待条件。隆裕流着泪读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隆裕的这三点要求,其实是想为将来满族东山再起留下后路。只可惜,尊号“相承不替”,不等于清朝皇帝真的就可以永远保留;不提逊位,也不意味着还能够继续统治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隆裕最后的要求也挽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召开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以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00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只是隆裕万万没有想到,清王朝竟然亡在自己的手里,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竟然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共和之后,隆裕深居宫中,很少与外人接触。不久,孙中山为了牵制袁世凯,要求袁南下任职。袁世凯的亲信都在北京,他又怎会愿意?于是,在袁世凯的一手策划下,1912年2月29日,趁自己在招待各国大使之际,袁世凯唆使亲信曹琨发动“北京兵变”。事后,遭散兵抢劫的居民和商家共有四千余户,损失白银九百多万两,外国大使馆亦被洗劫。外国使节纷纷提出抗议,希望整顿北京治安。袁世凯趁机向南方革命党提出,新旧政府交替,社会动荡,不便离开,最终他得以在北京任职。隆裕当日在宫中也听到炮响,事后更听说自己的娘家遭到洗劫。逊位条例签署还不到一月,袁世凯就开始不切实执行,当初逊位条款中保护满人利益的内容到哪里去了?抑郁的隆裕转而将注意力转向逊位的宣统,全心抚养溥仪。但溥仪和她的关系并不好,常常和她对着干,这也让隆裕非常灰心,自此冷落溥仪,不再亲自管教,而是将他交予太监抚养。逊位的压力使隆裕起居无常、饮食无节起来,她经常不按时睡觉,也没有食欲,在后宫内到处漫无目的走来走去,太监只好提着个水果袋子跟着她,想吃东西了就让她吃一点……隆裕在民国二年(1913年)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临死之前,她要太监将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抱到身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不要难为他。”隆裕作为退位太后,与其他朝代的亡国太后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晚清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发生重大变迁,因而隆裕退位不仅是清王朝的灭亡,也是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此后,虽然袁世凯和张勋都企图复辟,但都以失败告终。尽管退位的决定对隆裕,这位清代末代太后来说充满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但她毕竟未逆历史潮流而动……
隆裕
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1868年,卒于1913年,父亲为副都统桂祥。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17岁,比叶赫那拉氏小3岁,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虽然那些姑娘都很美丽,最后光绪还是选中了容貌并不出众的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后,其实这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十五年正月,清王朝举行了隆重的光绪大婚。

但在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女儿,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因此,叶赫那拉氏自大清门抬进皇宫以后,虽备受慈禧宠爱,却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青睐。婆媳之情同夫妻之爱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尽管光绪皇后的桂冠令人羡慕,却无半点乐趣可言。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光绪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

慈禧太后对亲了政的光绪是一百个不放心,夹在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皇后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太后一边对付皇帝,要么尽量讨光绪的喜欢,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

利益的权衡以及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最终使皇后匍匐在慈禧的淫威下。

她是皇后,就得在珍妃面前摆皇后的谱,以至狐假虎威、撺掇慈禧惩治珍妃。

一次,叶赫那拉氏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戊戌政变爆发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让皇后又惊又怕。太后不仅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还要废掉他的帝位。虽然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从一开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废黜,自己身为废帝之后,就连眼前这点虚荣都将失去……

叶赫那拉氏心乱如麻。突然,慈禧颁发了一道懿旨,说光绪生病,不能日理万机,太后不得已,将再次“临朝训政”。这是否意味慈禧要让光绪驾崩?叶赫那拉氏不敢再想下去……虽说他们之间没有夫妻情分,但毕竟是姑舅亲,光绪的生母也是她的姑姑,就是砸断骨头也还连着筋呢。光绪被囚之后,后妃之中,慈禧只允许她信任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偶尔去看望。

名曰看望,实为监视。

珍妃已经被囚禁在宫内的北三所,不会再成为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之间的障碍了,但慈禧的淫威却横在他们之间,叶赫那拉氏是绝对不敢违背太后的命令的,但她的心底还有一点点未被泯灭的天良,对光绪的处境动了恻隐之心……只见瀛台三面环水,通向陆地的一路有士兵把守,虽是隆冬时节,湖面的冰却不成块。

因为光绪曾想带着小太监在冰面上走走,慈禧听后,马上命人将冰面敲碎了。

卧室之内,窗户上的纸早以破烂,四处漏风,被褥甚至都露出了棉絮,早应该更换了,叶赫那拉氏看后不免心酸,虽然光绪不是亡国之君,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同亡国之君也没什么不同了。

叶赫那拉氏虽然同情光绪,但也只能藏在心里……她和光绪能说什么,光绪肯同她说什么?她是慈禧的内侄女,光绪是慈禧亲外甥,慈禧认为光绪背叛了自己,竟然如此残酷地惩罚光绪,如果她也做了让慈禧不痛快的事情,命运又会比光绪好多少?叶赫那拉氏不免兔死狐悲,同病相怜起来。

光绪可怜,她也同样可怜——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自由,任何事情都要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说得好听,她是大清国的皇后,说得不好听,她也不过是慈禧身边一个奴才罢了。

任何时候,只要老祖宗不高兴,她同样可以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不由得悲从中来……入冬后,寒风刺骨,瀛台冷得就像冰窖一样。内务府出身的户部尚书立山实在看不下去,就瞒着慈禧帮光绪把窗户糊好了。不想此事到底还是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她把立山找去打了一顿耳光,还把光绪叫到跟前说:“祖宗起漠北,冒苦寒立国,汝乃听朝而畏风耶?”言下之意,这点风寒都受不了,怎么对得起艰难起家的列祖列宗?此事之后,更无人敢对光绪表示同情了。而立山则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闹义和团时,立山被作为汉奸给处死了,皇后当然知道老佛爷是在借刀杀人……光绪对慈禧以及皇后已经恨之入骨,他怎会不知道叶赫那拉氏来看他的意图?每次叶赫那拉氏来看他,他大多时候都闭上眼睛不发一言,直到叶赫那拉氏离开……

一日,皇后不知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光绪便怒气冲冲地将她头上的发簪拔下来扔到地上掷碎。

那个发簪是太后赏给她的乾隆时期的遗物……她知道光绪的一腔愤怒实际是冲着慈禧发的,光绪始终把她当成太后的替身,实际上她比光绪还可悲,只不过她的囚所是无形的……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病重。

当慈禧听说,光绪得知太后病重后面带喜色时,不由得勃然溥大怒,决定一定要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绪亦病重。

叶赫那拉氏胆战心寒:光绪没有儿子,下一位继承人如果是同治的后嗣,就意味着新皇帝不再与光绪有关联。那么,以后自己这个老皇后该怎么办?太后最终择定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同治的继承人。虽说载沣是光绪的弟弟,但他的福晋是荣禄的女儿,慈禧要酬谢帮她发动戊戌政变的人,便把皇位继承人赏给了荣禄的外孙。溥仪虽是光绪的侄子,却不是他的继承人,还是庆王再三恳求,慈禧才同意兼祧光绪,叶赫那拉氏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给皇上看病的太医换了一轮又一轮,诊断并不一致,各持一说,宫里只好又请到一位德国医生来看诊,洋医生走后,宫里纷纷传言,西洋大夫说光绪并不是平常的病,而是砷中毒,此话当然只能瞒着慈禧。眼看着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绪居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面,年仅38岁。光绪死后,慈禧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君,指定摄政王为载沣,并把光绪皇后推上皇太后的宝座,即后世所称的隆裕皇太后。此外,慈禧以幼帝的名义发布了谕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三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隆裕太后像当年的慈禧一样,在宣统皇帝溥仪身后垂帘听政了。

不管隆裕是否意识到,她把慈禧当成了她在皇宫里惟一的老师。慈禧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把太监当作密探监视宫里任何一个人的手段,都深深印在隆裕的脑海中。但她的权术、手腕都比慈禧差远了,就算学到一点,也只能算是邯郸学步。晚清的皇族,就像民间所说的:“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大清国的气数真是尽了。

隆裕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她当上太后以后,非常信任一个名为“小德张”的太监。

小德张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就非常得宠。他聪明乖巧,从南府戏班总提调一直当到御膳房掌案,由于伺候慈禧周到,很讨老佛爷喜欢。一次,小德张卧病在床,慈禧竟然亲自去看望他,并派最好的御医为他治病,以示恩典。在李莲英告老还乡后,小德张便迅速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慈禧死后,机灵、有心计的小德张又成了隆裕太后的大总管。隆裕虽有慈禧的地位,却没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制不了后宫。宣统是同治的继承人,兼祧光绪,同治时期的三位妃子:瑜妃、妃、妃也是宣统的母亲,太后应该在同治三位妃嫔中产生。而且慈禧也是以贵妃的身份成为太后的。隆裕不过是仗着是慈禧的内侄女才得到太后之尊的。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赌气说不回宫了,要在东陵为慈禧守陵。

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情况,隆裕乱了方寸。虽然自己现在已是太后,但是她在皇宫多年,只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察言观色,无条件服从慈禧的意志。以前后宫之事都有慈禧太后为自己做主,她早就习惯了请示和服从,现在慈禧死了,隆裕根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顿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对付三位皇嫂。还是小德张反应快,他赶忙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瑜妃等人并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过是不愿意从此开始受隆裕的管制,半是赌气,半是让隆裕难堪罢了,结果小德张却让她们哑巴吃黄连。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边太监的怂恿下,决定赶在隆裕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可小德张却事前听到了风声,以最快的速度将隆裕护送回宫,抢先一步拿到皇太后的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太后册封的正式仪式。 隆裕被册封为太后之后,小德张向隆裕进言,认为三位同治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后即位这件事上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全都是身边那些高级太监惹的祸。他们无非是希望主子们中有一个当上太后,自己也好鸡犬升天,因此必须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监赶出宫,否则难得安宁。小德张拟了一张单子,上面列有以三品总管杜兰德为首的36名高级太监的姓名,小德张说这些人在宫中号称“三十六友”,平日拉帮结派,朋比为奸,经常向各自的主子进谗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顿后宫。

隆裕并不是会弄权之人,真要将这些太监遣返,未免有些不忍。而且如果加上由他们管理的小太监,后宫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职位,数量太多了。但她禁不住小德张反复的劝说,最后手谕内务府,将36名太监和与之关系亲近的太监,共932名宦官遣散出后宫。头脑简单的隆裕万万没有想到,小德张通过这个手段,固然让同治三妃身边少了出谋划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这次事件,将自己在后宫中的异己通通都清除干净,而且还在后妃身边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小德张从此权焰冲天,后宫上下简直无人能敌。隆裕在抢先当上太后之后,对小德张不仅信任,而且更加依赖和纵容。

而小德张也仗着隆裕对自己的恩宠,拼命为自己谋私利。隆裕刚成为太后,还需要为光绪和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轿子换成青色的,这本不需要多少钱,但是由于是小德张经手,最后结算下来,制轿费竟然高达70万两,大量白银被小德张中饱私囊。此事过后,小德张又故伎重演,要求重新装修宫中数座破败的佛殿。这些佛殿,慈禧在时就已经废弃不用了,小德张乘机向隆裕进言,希望重新装修,报销的花费超过200万两,当时有熟悉装修的内务大臣弹劾小德张报销不实,暗中为自己牟取私利,还拿着贪污的钱在外开了不少当铺和绸缎庄。隆裕却沉默不言,对奏折置之不理,实在被大臣们的奏折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比小德张严重的人多得是,一个穷太监弄几个钱算不了什么,只要不干涉朝政就可以了。有了隆裕的这句话,小德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虚,就趁机劝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宫”。 所谓“水晶宫”,就是将外墙做成玻璃幕墙,使墙体透明的宫殿,而且宫殿打破过去传统建筑依水而建的模式,准备让“水晶宫”四面环水,这样景色更宜人。这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建筑,隆裕本来长年深居内宫,不谙国事,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太后,也有了享受之心。自己现在也是太后,新建一座宫殿也不算什么。于是她不顾国库空虚,下诏预备拨出巨款兴修“水晶宫”。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摄政王载沣最终以革命军风起云涌,军费严重缺乏为由,总算阻止了这场闹剧。而且隆裕也明显感到不管是摄政王,还是文武大臣,都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表现出隐隐约约的不满和担心。此事之后,隆裕再也没有提出过修园的事情。

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让缺乏文韬武略的隆裕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光绪死后,隆裕立志要为丈夫报仇。民间传说的原因很多,一种说法是隆裕曾发现了一张光绪所书的“必杀袁世凯”,另一说法是光绪在死前,曾在隆裕手中写下“杀袁”二字。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隆裕在光绪生前与他的关系并不好,但是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隆裕悄悄将此事交予载沣处理。载沣同样也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他思前想后,不敢杀袁世凯。当时袁世凯正好患上足疾,载沣就强迫他退休回家了事。隆裕虽有为夫报仇之心,却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心慈手软,为自己留下无穷后患。最后,逼宣统退位的正是袁世凯。

隆裕太后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她手握着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每遇难题,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张、载沣身上。前者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后者胆小怯懦,不堪担此重任。大清帝国到了此时,竟找不到治国安邦之人了。而此时中国的时局早已是四面楚歌了:南边的民主党人声势也越来越大;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此时虽然返乡,随时准备东山再起。在隆裕治理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隆裕当上太后以后,处处效仿慈禧,但继续“预备立宪”已经安抚不了天下。 于是,她和载沣一起炮制出了一个的“皇族内阁”的怪胎:不仅最终解释权属清王朝,而且最后确定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说7名),满族有9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立宪”,让全社会为之哗然,“皇族内阁”成了隆裕制造的一个政治笑话。

隆裕虽然希望能够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但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已经完全没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将问题抛给了载沣。载沣最后顶不住压力,万般无奈地对奕、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那桐回答他说:“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隆裕听到这一番辩解,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接下来,袁世凯还要在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再捞最后一把,他宣称军饷不足,不能对革命军开战。上奏隆裕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隆裕百般无奈,要求王公大臣购买短期国债,“毁家纾难”以筹得军饷,但多方筹措,得款有限。袁世凯还不甘心,以军饷不足,恐军心不稳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边催促抗敌,一边又吝啬军饷,“是置我于死地”。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予袁世凯。隆裕原本以为,自此袁世凯能够安心替大清帝国效力了,根本没有想到袁世凯此时不过是在座收渔人之利。在玩弄权术方面,袁世凯绝不比慈禧逊色。对革命军他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党的势力向隆裕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同早已串通好的内阁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来:“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接下来又对隆裕引经据典,以大义晓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统退位,恐怕性命都将不保:“……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袁世凯在出宫时正好遇到了革命党的袭击,袁世凯趁机在家养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亲信继续“逼宫”。局势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不料此时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三百万两白银的重金收买,他此时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小德张一边故意向隆裕夸大革命军的势力,一边又细数袁世凯开出的退位优待条件,暗示太后应该退位。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连亲信都劝自己接受退位……退位后的隆裕太后(光绪孝定皇后)与太监照片王朝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她想到王莽逼汉朝太后交出传国玉玺;想到隋文帝逼自己的女儿,北周的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她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今也轮到了自己……正当隆裕五内俱焦之时,宗社党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所谓“宗社党”,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保皇党,他们在多次与袁世凯的爪牙激烈争辩后自发组织而成,良弼是宗社党中最强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凯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后,曾公开宣称要与袁世凯同归于尽。良弼遇刺是被革命党的炸弹炸断一条腿,在送进医院后又被袁世凯派去的爪牙用药酒给毒死了……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莫展,除了哭泣,没有任何办法。她当然听说良弼的死和袁世凯有关,此时她已经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对袁世凯手下干将梁士诒、赵秉钧哭着说:“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现在,她除了拉拢袁世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为了让袁世凯不背叛清朝廷,她立刻宣布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马上就要当民国总统,清朝的任何封赏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包袱,他坚决不接受,一连四次上奏请辞。但是,隆裕对袁世凯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无论袁世凯如何请辞,她坚决不允。

袁世凯早已不把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了,他的目标是当民国总统……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侯爵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吸引力。 大势已去的隆裕再如何拉拢,也不能留住袁世凯的心了。在清朝王公的建议下,隆裕向袁世凯提出保留君主政体,也就是允许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干预政治。结果这个折中的办法都没有得到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同意。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选择。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还授权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希望革命党能网开一面,优待清朝的遗老遗少。谈判的最后结果包括两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举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二份文件列举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此后清皇族的优待条件。隆裕流着泪读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隆裕的这三点要求,其实是想为将来满族东山再起留下后路。只可惜,尊号“相承不替”,不等于清朝皇帝真的就可以永远保留;不提逊位,也不意味着还能够继续统治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隆裕最后的要求也挽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召开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以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00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只是隆裕万万没有想到,清王朝竟然亡在自己的手里,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竟然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共和之后,隆裕深居宫中,很少与外人接触。不久,孙中山为了牵制袁世凯,要求袁南下任职。袁世凯的亲信都在北京,他又怎会愿意?于是,在袁世凯的一手策划下,1912年2月29日,趁自己在招待各国大使之际,袁世凯唆使亲信曹琨发动“北京兵变”。事后,遭散兵抢劫的居民和商家共有四千余户,损失白银九百多万两,外国大使馆亦被洗劫。外国使节纷纷提出抗议,希望整顿北京治安。袁世凯趁机向南方革命党提出,新旧政府交替,社会动荡,不便离开,最终他得以在北京任职。隆裕当日在宫中也听到炮响,事后更听说自己的娘家遭到洗劫。逊位条例签署还不到一月,袁世凯就开始不切实执行,当初逊位条款中保护满人利益的内容到哪里去了?抑郁的隆裕转而将注意力转向逊位的宣统,全心抚养溥仪。但溥仪和她的关系并不好,常常和她对着干,这也让隆裕非常灰心,自此冷落溥仪,不再亲自管教,而是将他交予太监抚养。逊位的压力使隆裕起居无常、饮食无节起来,她经常不按时睡觉,也没有食欲,在后宫内到处漫无目的走来走去,太监只好提着个水果袋子跟着她,想吃东西了就让她吃一点……隆裕在民国二年(1913年)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临死之前,她要太监将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抱到身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不要难为他。”隆裕作为退位太后,与其他朝代的亡国太后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晚清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发生重大变迁,因而隆裕退位不仅是清王朝的灭亡,也是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此后,虽然袁世凯和张勋都企图复辟,但都以失败告终。尽管退位的决定对隆裕,这位清代末代太后来说充满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但她毕竟未逆历史潮流而动……

孝庄和慈禧都是站在巅峰的两个女人,她们有什么区别呢?

孝庄和慈禧都是站在巅峰的两个女人,她们的区别如下:

第一:孝庄和慈禧掌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孝庄掌权并非自己希望的,只不过在大庆初期的时候时局非常的混乱,而顺治和康熙登基的时候两个人的年纪都非常的小,因此孝庄不得不出面来帮助他们巩固住权力,才会被迫周旋在各方势力中。而且在顺治和康熙年长之后,就自然的放手将权力交还给他们。好在有孝庄坐镇,所以鳌拜等人才不敢造次,所以小庄虽然曾经掌权,但是还是一心都在为大清考虑。

慈禧这个人的野心就要大很多,她并不是被迫掌权,而这是她一步一步计划的,她就是对权力非常的渴望。在慈禧还是一个宫女的时候就开始计划了,因此她一直都在偷偷的结党营私,虽然也没有说夺得皇位,只不过是垂帘听政,但是其实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架空了君王,所以慈禧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这一点跟孝庄是很不一样的。

第二:孝庄和慈禧人品不同。

孝庄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大清可以付出自己一切的人。当初顺治还小,为了保住大清,保住自己的孩子,孝庄不惜牺牲自己讨好多尔衮,就是为了让多尔衮扶持自己的儿子顺治。虽然这样的牺牲并未获得儿子的认同,甚至还让顺治憎恨自己,孝庄也毫无怨言。而且后来康熙能够把大清治理的井井有条,跟孝庄有很大的关系。

而慈禧这个人就是很自私的,一心只有自己,大清对她来讲没有任何的意义,她基本上架空了君王,并且只关心自己的成就,把所有的成绩都算在自己的身上,一点也没有给君王面子。而孝庄即使为大清,为君王做了很多,依然默默无闻。

第三:孝庄和慈禧的生活方式不同。

其实孝庄理应是可以享受富贵的生活,但是她这个人非常的节约,而且还在宫里提倡所有人都要节约,然后省下钱来犒赏军队,这也让康熙受益匪浅,所以在康熙治理期间也一直延续了下去。而慈禧这个人就非常的奢靡浪费,不断地修建宫苑,国库都空了,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还挪用军费。

她们的区别可大了,孝庄是为了国家和大局考虑,而慈溪却是为了一己私利,就弃国家于不顾的人,她没有良好的大局观。这也直接导致她们的结局的不同。
孝庄没有因为皇帝幼小就夺权,她一心一意辅助皇帝,巩固皇权。而慈禧却因为皇帝年幼就垂帘听政,朝廷上下大小事情她都有掺和,野心勃勃。
孝庄和慈禧都执过政,但孝庄所做的都是对大清有利的,而慈禧是大清的罪人,两个人是完全不能放在同一阶级上的。
就我对她们的了解,孝庄十分的贤明爱才,具有较好的政治能力,相比于昏庸的慈禧,她更适合成为一名出色的统治者。

慈禧究竟是一位铁腕政治家,还是毫无见识的妇人呢?

慈禧究竟是一位铁腕政治家,也是毫无见识的妇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最后的掌权者也不例外,对待清朝百姓是一个铁腕政治家,雷厉风行的手段让所有人都感觉害怕,所有人挡在他登上权力巅峰的道路都要被扫除,但是在面对外部侵略者却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妇人,她不敢拿起手中的大刀向西方列强砍去,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夺走,已经彻底沦为权力的奴隶,清王朝也成为了西方列强的爪牙。

从慈禧太后个人角度来看它是人生赢家。成为了大清王朝背后真正的掌权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清朝内部没有人敢反抗他的统治,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慈禧太后是一个历史的罪人,身为清朝的掌权者,对于国家的衰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慈禧太后虽然不是名正言顺的帝王,但是亡国之君这个罪名必须慈禧来承担,清朝每一个政策都是她做出决定,她的每一个决策决定了清王朝未来的走向,清朝的灭亡是封建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趋势。

面对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面对自己的手足同胞,慈禧太后展现出了铁腕政治家的一面性格。勇敢地把自己手中的屠刀挥向了自己的同胞,但是在面对外部侵略者却显得十分懦弱,无能的性格,着实让人感到厌恶。慈禧太后执政后期已经没有太多的奢望,只希望能够平稳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期,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失败,都和慈禧太后有牵扯不清的关系。慈禧太后现在第一目标是保持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国家和民族已经排在了第二名,完全忘记了身上责任。

事实上,慈禧是一位铁腕的政治家,只是在统治的过程中,因为她是女性,所以人们对她存有偏见,同时慈禧的铺张浪费让人们对慈禧的认识有失偏颇。
慈禧是一位铁腕政治家。虽然慈禧是我们中国最后一位太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妇人。清朝的灭亡是注定的,他封闭了几百年也落后了其他国家,而慈禧能够做到的是让国家的损失做到最小。
慈禧作为清朝最后的掌权者,对待清朝百姓是一位铁腕政治家。但是面对外部侵略者却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妇人,不敢拿起手中的大刀向西方列强砍去,最终沦为权力的奴隶。
慈禧太后是一位铁腕政治家。因为她在位期间杀了很多人,也干了很多事,所以是一个政治家。

吕雉和武则天干政都是强国,为何慈禧干政却是亡国?

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人的能力是否各有千秋?

       吕雉、武则天干政能强国是因为她们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无所畏惧的狠辣手段。慈禧干政亡国在于慈禧本就没有宏图大志,更倾向于安逸享乐。吕雉、武则天、慈禧三位传奇女性的一生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前两者为自己所在王朝的繁荣, 贡献了很大的助力。后者则是见证了清朝从兴盛走向衰败。

      人人都说吕雉心狠手辣,还害死了无数的忠臣良将。但吕雉在当时她的野心甚至不亚于男性。刘邦可以建立西汉也离不开吕雉的帮助。而且吕雉之所以会干政,是因为当时她的儿子上位时才16岁,如果此时她不干政是绝对无法稳住民心的。可能还会导致西汉落入他人之手。吕雉干政后最聪明的就是休养生息,机智的躲避挑衅,避免在自己弱势的时候开战。

      武则天也是一位历史上的女强人,而且她是直接称帝了。可以说她能走到这个地位,和她的手段也是分不开的。为了坐稳朝政,她狠心果断的铲除异己。但她又心系民生,推动科举让寒门也能出贵子。贫苦人家也多了一条改变阶级的出路。唐朝在她的治理下是更加的繁荣昌盛,让唐朝的文化发展也更加的全面。

       慈禧与前两位的性格就完全不同,慈禧没有什么野心,她干政也是纯属为了自己的利益。慈禧非常的贪图享乐,一桌用膳就是满汉全席,这也使得清朝国库空虚。到了后期清朝已经摇摇欲坠,然而她还不愿意放弃享乐,面对外来势力也无心解决,只顾当前的安乐。她并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在治理国家上也毫无野心。

       这三位女性在历史的变迁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吕雉、武则天无疑是政治竞技场上的强者,而慈禧不过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妇人。像慈禧这样的人干政亡国并不是个意外。加上晚清本就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位有真才实干的领导者来治理,也必然走向灭亡。

因为吕后和武则天当正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强大,而且慈禧干政只是为了享受,为了让自己拥有最高无上的权力。
慈禧这个女人专横,没有政治头脑,强硬干政,到最后一无所获,害了自己和晚清。
因为他和武则天当政,两人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慈禧太后他本身就没有什么能力能够统治这个世界。
因为当时慈禧并没有睁眼看世界当时的清朝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年,所以慈禧干政制可能是亡国的。

隆裕太后的人生到底有多惨?她的结局如何呢?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其实也说不上多惨,只是她的命运相较于其他的太后来说是比较可怜的,但是这只能说她是生不逢时,在她终于可以垂帘听政的时候,清朝却已经灭亡了,而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在宫里面慢慢老死的。

首先,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算起来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当时慈禧太后觉得要让皇后之位保在自己家族的人手里,所以便选择了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给光绪皇帝当皇后,而光绪皇帝觉得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就是来监视自己的,所以对其不是很宠爱。

而另一边,慈禧太后完全将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当成是一个工具人,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也不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在皇宫里面更是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可言,有时候王公贵族的内命妇们进宫拜见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也都是草草结束,不得不说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当皇后的时候真的是憋屈。

其次,由于光绪皇帝英年早逝,而继位的溥仪实在是年纪小,所以一切都是慈禧太后做主,好不容易等到慈禧太后也去世了,清朝又出现了一个铁帽子王,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还是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力,等到铁帽子王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以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终于可以垂帘听政并掌握实际权力了,结果清朝却灭亡了,就在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第一天上朝的时候,就宣布了清朝灭亡的诏书。

清朝灭亡以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十分不开心,在后宫中也是郁郁寡欢,她觉得清朝灭亡有自己的原因,觉得自己没有脸面下去见清朝的列祖列宗,所以经常生病,最终在民国二年的时候,于长春宫病逝了。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晚年痴迷于拍照。当她出去看雪、穿衣服和穿新衣服时,她必须拍照。她不能独自拍照。她总是喜欢和一群人合影。最糟糕的是西格。丈夫刚去世时,她想回去载他一程。慈禧坚持要和她合影,看西格不情愿的表情。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她生命的终点是什么。龙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她一生都很沮丧。她丈夫不仅不喜欢她,慈禧也讨厌她。她太蠢了,没有一张好看的脸。

在慈禧的众多合影中,总有一位驼背、牙齿微微突出的女性。她就是“亡国太后”龙羽。与慈禧相比,她真的不够出名。然而,在她去世后,国旗降半旗三天,穿孝服27天。世界各地的大使馆也非常重视。北洋政府为她举行了最高标准的葬礼。这个女人究竟为什么获得如此特殊的荣誉?作为慈禧的侄女,她是什么样的人?龙宇出生于著名的叶海国家族,是慈禧的侄子。

她和广西一起长大。他们是表亲。慈禧19岁时决定成为光绪学者。当时,光绪正在为母亲的房子做准备。皇帝的太后说,太后不能干预国家政治是合理的,但慈禧拒绝放弃权力。为了进一步控制广西的后宫,慈禧娶了他的侄女。广西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因为他一直把龙宇当成自己的妹妹。现在真的很难接受成为夫妻的突然说法。

此外,从其余的照片和文字来看,容友并不漂亮。有点矮,驼背,长脸。简言之,光绪对这位表弟一无所知。那天有60多名学者。美丽的女人突然跳进了郁郁葱葱的皇帝的眼睛。是陈飞。龙宇,叶海娜拉家族,出生于1868年。她的真名是景芬。她是慈禧弟弟的女儿,也是光绪皇帝的表妹。20岁时,景芬被慈禧太后任命与光绪结婚。第二年,她成了王后,搬进了东方六宫之一的中翠宫。慈禧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她想让她的侄女帮助监视光绪。光绪看到手中有玉的希望,看到长相不好的龙玉,非常伤心。作为清朝的皇帝,他不能选择他的王后。虽然慈禧更喜欢前面的女人,但他已经暗示应该选择谁,但现在已经过去了。当他暗中受伤时,慈禧的知己觉得李艳英突然抓住了他。光绪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只得把玉姑娘的义气交给龙羽。这种完全强迫的婚姻诞生了。

隆裕太后的人生确实惨,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之后,隆裕甚觉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不得光绪帝恩宠的她,也不被皇亲国戚们待见,生活拮据,甚至连打赏奴才的钱都没有。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悲剧的,她就是慈禧太后手里的一颗棋子,但是并不得慈禧太后的喜欢,而且姿色平平的她并不得光绪帝的喜爱,并没有话语权,还是在两大巨头去世之后才好点。 隆裕太后46岁就病逝了,常年的心情不好,得不到排挤,这一生丈夫都不喜欢她,她一辈子都过得不快乐,天天哭。
本文标题: 有没有一个一心想要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太后,最后只能看着她的国家因腐败灭亡的小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868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摆脱这种男生有没有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古言小说
    Top